CMVDR294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CMVDR 294 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1999年10月28国机管[1999]567号文发布)1 范围1.1 本设计规则适用于M1类车辆就正面碰撞时前排外侧座椅乘员保护方面的认证。
2 定义2.1 保护系统:指用来约束乘员并有助于满足第5条要求的内部安装件及装置。
2.2 保护系统的型式:指在下列主要方面没有差异的保护装置:制造工艺;尺寸;材料。
2.3 碰撞角:指垂直于壁障前表面的直线与车辆纵向行进方向线之间的夹角。
2.4 壁障表面:指壁障紧贴着胶合板的那一部分表面。
2.5 (暂缺)2.6 车型:指在下列主要方面没有差异的车辆:2.6.1 对碰撞试验结果有影响的车辆长度和宽度。
2.6.2 对碰撞试验结果有不良影响的,通过驾驶员座椅“R”点的横向平面前方的车辆部分的结构、尺寸、轮廓和材料。
2.6.3 对碰撞试验结果有影响的乘员舱外形和内部尺寸以及保护系统的型式。
2.6.4 发动机的布置(前置、后置或中置)及排列方向(横向或纵向)。
2.6.5 对碰撞试验结果有不良影响的车辆质量。
2.6.6 对碰撞试验结果有不良影响的,由制造厂提供的选装设备或装置。
2.7 乘员舱:指容纳乘员的空间,由顶盖、地板、侧围、车门、玻璃窗和前围、后围或后座椅靠背支撑板围成。
2.8 “R”点:指制造厂为每个座椅规定的,与车辆结构有关的基准点,见附件6。
2.9 “H”点:指按附件6描述的程序所确定的每个座椅的基准点。
2.10 整备质量:指处于运行状态的车辆质量,没有驾驶员、乘客和货物,但加满燃料、冷却液、润滑油,并带有随车工具和备胎(如果这些由制造厂作为标准装备提供的话)。
注;本设计规则编号为CMVDR294,与ECER94法规对应。
3 认证申请3.1 车型的认证申请应由制造厂或其正式指定的代理人提出。
3.2 申请时应附有下列文件一式两份,以及有关详细资料:3.2.1 对该车型的结构、尺寸、外形及制造材料方面的详细说明。
3.2.2 表示该车型正、侧及后视图的照片或简图及图纸,以及车辆前部结构的设计详图(可以有别于生产图纸)。
汽车正面碰撞讲义
1
主要内容
概述 国内外被动安全法规简介 车辆正面碰撞内容(低速、高速、行人保护、偏置碰撞、假人要求等) 碰撞分析理论基础 车辆耐撞性能设计流程 正面碰撞模拟分析流程 考虑车辆被动安全性能的技术应用 总结 未来碰撞安全技术需关注的领域
2
序
言
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安全、环保和节能。 和人们生命有着最直接关系的就是汽车安全。 对于汽车安全性的研究,通常可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大类。 主动安全性 —— 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前采取安全性措施,尽可能的避免 交通事故的发生。如:车轮防抱死制动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主动悬架、四轮 转向、四轮驱动、车距雷达报警系统以及汽车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等。 被动安全性 —— 是指在事故发生的时候,利用对车辆结构的设计以及被动 安全性装置,尽可能的减少驾驶员和车上乘员以及车外行人受到伤害的程度。如: 安全气囊、安全带、可压溃式转向柱等。
车辆概念性设计(规划、竞争车型评估等) 车体前舱结构布置(参考同级车型耐撞性 能,充分考虑变形空间) 车辆加速度、位移等碰撞波形分析 车体框梁结构吸能、传力特性设计(纵梁、 (副)车架等) 乘员空间变形分析 安全系统总体优化分析 为零部件厂商提供设计参数及容差 产品可靠性验证
29
车身框梁结构的碰撞分析
IIHS
ECE R42
14
欧美低速正面碰撞要求比较
15
低速正面碰撞设计思想
IIHS柱撞时,约有90%的能量被 保险杠吸收,完全刚性墙撞击时, 约有85%的能量被保险杠吸收; ECE R42 摆锤撞击时,约有45 %~ 55%的能量被保险杠吸收, 能量剩余部分靠车体运动,悬架 跳动等来吸收;
设计时对车辆保险杠要求很 高,除满足此法规外,另外还有行 人保护法规等要求。
汽车碰撞试验假人的标定试验
汽车碰撞试验假人的标定试验摘要:假人参数在碰撞试验中对碰撞模拟结果有显著影响,分别对汽车正面碰撞实验应用的HybridⅢ男性假人头部与颈部标定试验要求、步骤等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通过具体试验对某HybridⅢ做了头部与颈部的标定。
关键字:假人;汽车正面碰撞试验;标定试验Abstract:The parameters of dumm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imulation results in the crash test. It illustrated the test requirements,steps and presente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est results of head and neck calibration test of Hybrid Ⅲmale dummy in the front crash test. All the test methods are demonstrated in the head and neck calibration test of some Hybrid Ⅲ.Key words: anthropomorphic; vehicle frontal crash test; demarcate test1 试验意义汽车碰撞试验属于汽车被动安全的研究范围,其目的主要是检验碰撞过程中车辆对乘员的保护能力。
碰撞试验的危险性,使得在实验中不可能是用进行真人,国外研究机构在大量尸体解剖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人体的动力特性及各部位的质量大小等,制造了假人,它可以代替人体用于汽车碰撞实验,模拟真人受到的伤害情况,并经标定后可以重复使用。
在试验中,通过在假人头部、胸部以及腿部安装传感器采集试验过程中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体现汽车碰撞时,力、位移、加速度等物理量对人体的作用,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将这些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由计算机处理,通过计算得出HPC(head Performance Criterion,头部性能指标)、ThPC(Thorax Performance Criterion,胸部性能指标)、FPC(Femur Performance Criterion,大腿性能指标)等伤害指标。
汽车国标整理
标准系列号标准名称全部汽车标准CMVDR294 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CMVRA01-01 车辆识别代号(VIN )管理规则CNCA—02C—023:2002 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汽车产品2002CNCA—03C—027:2001 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轮胎CNCA—04C—028:2001 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汽车用安全玻璃DFAC1002-2003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客车车辆识别代号(VIN)编号规则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DFAC1006-2003 产品型号编制规则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GB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 14166-2003 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GB 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 16735-2004 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GB 16737-2004 道路车辆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GB 19151-2003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GB 19344 在用燃气汽车燃气供给系统泄漏安全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GB10327-1989 发动机检测用标准轻柴油技术条件GB10830—1998 机动车制动液使用技术条件GB11550-1995 汽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11552-1999 轿车内部凸出物GB11553一89 汽车正面碰撞时对燃油泄漏的规定GB11554—1998 汽车及挂车后雾灯配光性能GB11555-19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11556-19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11557—1998 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GB11561-1989 汽车加速器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GB11562-199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GB11564—1998 机动车回复反射器GB11566-1995 轿车外部凸出物GB11567.1-2001 汽车与挂车侧面防护要求GB11567.2-2001 汽车与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GB11568—1999 汽车罩(盖)锁系统GB12503-1995 电视车通用技术条件GB12676—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GB12732-1996 汽车V带GB12981-2003 机动车辆制动液GB13057-2003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GB13094—1997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3552—1998 汽车多楔带GB14023-2000 车辆机动船和由火花点火发动机驱动的装置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14166-1993 汽车安全带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14167-1993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14761.2-93 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5-93 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6-93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标准GB14762-2002 车用点燃式发动机及装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诽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495-2002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GB1496—79 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GB15082-1999 汽车用车速表GB15083-1994 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GB15084-1994 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GB15085-1994 汽车风窗玻璃刮水器洗涤器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15086-1994 汽车门锁及门铰链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15235-1994 汽车倒车灯配光性能GB15380-2001 小容积液化石油气钢瓶GB15739-1995 小型汽油机噪声限值GB15740-1995 汽车防盗装置性能要求GB15741-1995 汽车和挂车号牌板(架)及其位置GB15742-2001 机动车用喇叭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15743-1995 轿车侧门强度GB15766.1-2000 道路机动车辆灯丝灯泡尺寸、光电性能要求GB16170-1996 汽车定置噪声限值GB16897-1997 制动软管GB17258—1998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GB17259—1998 机动车用液化石油气用钢瓶GB17509—1998 汽车和挂车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GB17675-1999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GB17691-2001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795—1996 轮胎气门芯GB1796—1996 轮胎气门嘴GB18047-2000 车用压缩天然气GB18099-2000 汽车及挂车侧标志灯配光性能GB18285-2000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GB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18299-2001 机动车用液化石油气钢瓶集成阀GB18322-2002 农用运输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351-2001 车用乙醇汽油1修改单GB18352.1 轻型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量方法IGB18352 轻型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量方法IIGB18408-2001 汽车及挂车后牌板照灯装置配光性能GB18409-2001 汽车驶车灯配光性能GB18463-2001 机动车驾驶员身体条件及其测评要求GB18564-2001 汽车运输液体危险货物常压容器(罐体)通用技术条件GB18565-2001 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测方法GB18655-2002 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18986-2003 轻型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9159-2003 车用液化石油气GB19578-2004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252-2000 轻柴油GB3847-1999 压燃式发动机和装用压燃式发动机的车辆排气可见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GB4094—1999 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GB4599-1994 汽车前照灯配光性能GB4660—1994 汽车前雾灯配光性能GB4785—1998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5620-2002 道路车辆汽车和挂车制动名词术语及其定义GB5763—1998 汽车用制动器衬片GB5920-1999 汽车及挂车前位灯后位灯示廓灯和制动灯配光性能GB7036.1-1997 充气轮胎内胎GB7063-1994 汽车护轮板GB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956—1998 消防车消防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9465.1-1988 高空作业车分类GB9465.2-1988 高空作业车技术条件GB9465.3-1988 高空作业车试验方法GB9656-2003 汽车安全玻璃GB9743-1997 轿车轮胎GB9744—1997 载重汽车轮胎GB9764—1997 轮胎气门嘴芯腔GB9765—1997 轮胎气门嘴螺纹GBT 11565—89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GBT 18881-2002 汽油车排气净化催化剂GBT 19147-2003 车用柴油GBT 19239-2003 液化石油气汽车专用装置的安装要求GBT 19240-2003 压缩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的安装要求GBT 5620-2002 道路车辆汽车和挂车制动名词术语及其定义GBT10042-2003 离合器术语GBT10397-1989 中小功率柴油机振动评级GBT10398-1989 小型汽油机振动测试方法GBT10399-1989 小型汽油机振动评级GBT10414.2-2002 汽车同步带GBT10485-1989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基本环境试验GBT11181-2003 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GBT11381-1989 客车顶部静载试验方法GBT1148-1993 内燃机铝活塞技术条件GBT1149.1-1994 内燃机活塞环通用规则GBT1149.2-1994 内燃机活塞环术语GBT1149.3-1992 内燃机活塞环刮环GBT1149.4-1994 内燃机活塞环技术要求GBT1149.5-1992 内燃机活塞环油环GBT1149.6-1994 内燃机活塞环检验方法GBT11545-1996 汽车V带疲劳试验方法GBT11551-1989 汽车乘员碰撞保护GBT11559-1989 汽车室内尺寸测量用三维H点装置GBT11563-1995 汽车H点确定程序GBT11611-1989 汽车液压制动系金属管、内外螺纹管接头和软管端部接头GBT12428-1990 客车装载质量计算方法GBT12478-1990 客车防尘密封性试验方法GBT12480-1990 客车防雨密封性试验方法GBT12534-90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GBT12535-90 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GBT12536-90 汽车滑行试验方法GBT12537-90 汽车牵引性能试验方法GBT12538-2003 两轴道路车辆重心位置的测定GBT12538-90 汽车重心高度测定方法GBT12539-90 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GBT12540-90 汽车最小转弯直径测定方法GBT12541-90 汽车地形通过性试验方法GBT12542-1990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冷却能力道路试验方法GBT12543-90 汽车加速性能试验方法GBT12544-90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GBT12545.1 乘用车辆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2545.2 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2546-90 汽车隔热通风试验方法GBT12547-90 汽车最低稳定车速试验方法GBT12548-1990 汽车速度表、里程表检验校正方法GBT12549-1990 汽车操纵稳定性术语及其定义GBT12673-90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GBT12674-90 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GBT12677-90 汽车技术状况行驶检查方法GBT12678-90 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GBT12679-90 汽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GBT12734-1991 汽车同步带尺寸GBT12781-91 汽车供油系气阻试验方法GBT12782-91 汽车采暖性能试验方法GBT13043-1991 客车定型试验规程GBT13044-1991 轻型客车定型试验规程GBT13051-1991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动力输出孔连接尺寸GBT13053-1991 客车驾驶区尺寸GBT13054-1991 客车驾驶区尺寸术语GBT13055-1991 客车乘客区尺寸GBT13056-1991 客车乘客区尺寸术语GBT13061-1991 汽车悬架用空气弹簧橡胶气囊GBT1332-1991 载货汽车定型试验规程GBT13352—1996 汽车V带尺寸GBT13405-1992 汽车V带轮GBT13492—92 各色汽车用面漆GBT13493—92 汽车用底漆GBT13594-2003 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GBT13604-1992 汽车转向球接头尺寸GBT13872-2002 货运挂车产品质量检查试验规程GBT13880-1992 半挂牵引车牵引座的安装GBT13881-1992 窜引车与挂车之间气制动管连接器GBT14071-1993 汽车气制动系管路螺纹孔和管接头外螺纹GBT14168-1993 汽车制动液类别图形标志GBT14169-1993 汽车空气滤清器接头A型和B型GBT14170-1993 载货汽车空气滤清器滤芯尺寸规范GBT14172-1993 汽车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GBT14222-1993 内燃机活塞环矩形环GBT14223-1993 内燃机活塞环梯形环和楔形环GBT14450-1993 胎圈用钢丝GBT15087-1994 汽车牵引车与全挂车机械连接装置强度试验GBT15088-1994 汽车半挂车牵引座牵引销强度试验GBT15089—2001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GBT15496-2003 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15497-2003 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 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GBT15704-1995 轿车车轮冲击试验方法GBT15705-1995 载货汽车驾驶员操作位置尺寸GBT15766.2-2000 道路机动车辆灯丝灯泡性能要求GBT15766.3-2000 道路机动车辆灯丝灯泡辅助用灯泡GBT16570-1996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GBT16735-1997 VIN位置和固定GBT16736-1997 VIN码的内容与结构GBT16737-1997 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GBT16738-1997 世界零件制造厂识别代号GBT16887-1997 卧铺客车技术条件GBT16888-1997 客车安全顶窗GBT17250-1998 声学市区行驶条件下轿车噪声的测量GBT17340—1998 汽车安全玻璃的尺寸、形状及外观GBT17347-1998 商用道路车辆尺寸代码GBT17348-1998 道路车辆会车光束倾斜角随载荷变化的测量GBT17349.1-1998 道路车辆汽车诊断系统词汇GBT17349.2-1998 道路车辆汽车诊断系统图形符号GBT17350-1998 专用汽车和专用半挂车术语和代号GBT17351-1998 汽车车轮双轮中心距GBT17578—1998 客车上部结构强度的规定GBT17619-1998 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抗扰性限值和测量方法GBT17653—1999 汽车柴油机旋装式燃油滤清器安装和连接尺寸GBT17676—1999 天然气汽车和石油液化气汽车标志GBT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GBT18183-2000 汽车同步带疲劳试验方法GBT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GBT18305-2003 质量管理体系汽车生产件及相关维修零件组织应用GBT19001-2002的特别要求GBT18343-2001 汽车盘式制动器修理技术条件GBT18344-2001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GBT18377-2001 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T18410-2001 车辆识别代号条码标签GBT18411-2001 道路车辆产品标牌GBT18437.1-2001 燃气汽车改装技术要求压缩天然气汽车GBT18437.2-2001 燃气汽车改装技术要求液化石油气汽车GBT18506-2001 汽车轮胎均匀性试验方法GBT18566-201 运输车辆能源利用检测评价方法GBT1859-2000 往复式内燃机辐射的空气噪声测量GBT18948-2003 轿车和轻型商用车辆冷却系统用纯胶管和橡胶软管GBT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GBT19056-2003 汽车行驶记录仪GBT19233-2003 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9260-2003 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客车结构要求GBT19273-2003 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GBT2061-1989 散热器散热片专用纯铜带黄铜带GBT2900.9-1994 电工术语GBT2933-1995 充气轮胎用车轮和轮辋的术语、规格代号和标志GBT2977—1997 载重汽车轮胎系列GBT2978—1997 轿车轮胎系列GBT3181-1995 漆膜颜色标准GBT3273—89 汽车大梁用热轧钢板GBT3275—1991 汽车制造用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GBT3487-1996 汽车轮辋规格系列GBT3730.1-200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3730.2-1996 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GBT3730.3-1992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车辆尺寸GBT3821-1983 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测定方法GBT3845-1993 汽油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怠速法GBT3846-1993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的测量滤纸烟度法GBT3900—1997 轮胎气门嘴系列GBT3977—1997 颜色的表示方法GBT3978-1994 标准照明体及照明观测条件GBT4095-1995 载货汽车辐板式车轮在轮毂上的安装尺寸GBT4365-2003 电工术语电磁兼容GBT4501—1998 载重汽车轮胎耐久性实验方法转鼓法GBT4502—1998 轿车轮胎耐久性试验方法转鼓法GBT4503—1996 轿车轮胎强度试验方法GBT4504—1998 轿车无内胎轮胎脱圈阻力试验方法GBT4606-1984 道路车辆半挂车鞍座50号牵引销主要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GBT4607-1984 道路车辆半挂车鞍座90号牵引销主要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GBT4659-1984 汽车前照灯类型、主要尺寸和连接尺寸GBT4759-1995 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GBT4780-2000 汽车车身术语GBT4781-1984 牵引车与全挂车的机械连接装置互换性GBT4782-2001 道路车辆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词汇GBT4783-1984 汽车悬挂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测定方法GBT4970-1996 汽车平顺性随机输人行驶试验方法GBT4971-1985 汽车平顺性名词术语和定义GBT5053.1-1985 汽车与挂车之间24N型电连接器GBT5053.2-1985 汽车与挂车之间12N型电连接器GBT5053.3-1985 汽车与挂车之间电连接器的试验方法与要求GBT5054-1985 汽车与挂车的七芯电缆线GBT5137.1-1996 汽车安全玻璃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5137.2-1996 汽车安全玻璃光学性能试验方法GBT5137.3-1996 汽车安全玻璃耐辐射、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方法GBT5137.4-2001 汽车安全玻璃太阳能透射比测定方法GBT5143-2001 乘驾式高起升车辆护顶架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T5179-1985 汽车转向系术语和定义GBT5180-1985 汽车悬架术语和定义GBT5181-2001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GBT519-1993 充气轮胎物理机械性能试验方法GBT521-1993 轮胎外缘尺寸测定方法GBT5333-1985 汽车驱动桥术语及语义GBT5334-1995 轿车钢制车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5335-1985 汽车制动装置液压试验的连接器GBT5337-1985 汽车电器、灯具和仪表名词术语GBT5345-1985 制动液容器的标记GBT5727-1985 汽车液力变速器术语及定义GBT5728-1985 汽车离合器术语及其定义GBT5764—1998 汽车用离合器面片GBT5766-1996 摩擦材料洛氏硬度试验方法GBT5902-1986 汽车平顺性脉输入行驶试验方法GBT5909-1995 载货汽车车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5921-1985 汽车和挂车气压制动系统部件上接口的识别标记GBT5922-1985 汽车和挂车气压制动装置压力测试连接器GBT5923-1986 汽车柴油机燃油滤清器的试验方法GBT5924-1986 汽车柴油机燃油滤清器的试验值及分级GBT6072.1-2001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第1部分:GBT6072.6-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GBT6072.7-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GBT6323.1-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蛇行试验GBT6323.2-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GBT6323.3-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GBT6323.4-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转向回正性能试验GBT6323.5-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转向轻便性试验GBT6323.6-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稳态回转试验GBT6326-1994 轮胎术语GBT6327-1996 载重汽车轮胎强度试验方法GBT67825-1987 火花塞GBT6784-1986M10×1 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85-1986M12×1.25 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86-1986M14×1.25 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87-1986M14×1.25 矮型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88-1986M14×1.25 矮型锥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89-1986 M14×1.25 锥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91-1986M18×1.5 锥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92—1996 客车车身骨架应力、形变测量方法GBT6809.8-2000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术语第8部分起动系统GBT7031-1984 车辆振动输入面平度表示方法GBT7031-1986 车辆振动输入路面平度表示方法GBT7034—1998 轿车轮胎高速性能试验方法转鼓法GBT7035-1993 轻型载重汽车轮胎高速性能试验方法转鼓法GBT7127.1-2000 使用非石油基制动液的道路车辆液压制动系统用制动软管组合件GBT7127.2-2000 使用石油基制动液的道路车辆液压制动系统用制动软管组合件GBT7129-1986 汽车液压制动胶管内容积膨胀测定方法GBT725-1991 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GBT727-1985 涡轮增压器产品GBT7360-1987 汽车与挂车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工作电压及其测量GBT7361-1987 半挂牵引车的制动及电路连接位置GBT7362-1987 全挂牵引车和货车的制动及电路连接位置GBT7726.1-1998 铰接式客车机械连接装置术语GBT7726.2-1998 铰接式客车机械连接装置技术要求GBT7726.3-1998 铰接式客车机械连接装置球头销GBT7726.4-1998 铰接式客车机械连接装置球形衬套GBT7726.5-1998 铰接式客车机械连接装置伸缩篷GBT8188-2003 内燃机排放术语和定义GBT8409-1999 汽车发动机旋装式机油滤清器连接尺寸GBT9417-1988 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GBT9768-1988 轮胎使用与保养规程GBT9769-1988 轮辋轮廓检测JTT 489-2003 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分类JTT 325—2004 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QC T 698.1-2004 车辆说明文件第1部分车辆注册技术参数表QCT 265-2004 汽车零部件编号规则QCT 29106-2004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QCT 420-2004 汽车用熔断器QCT 639-2000 客车门窗用橡胶密封条QCT 703-2004 汽车转向盘聚氨酯泡沫包覆层技术条件QCT 704-2004 汽车转向盘聚氨酯泡沫包覆层整体硬度试验方法QCT 705-2004 客车电子报站器QCT 706-2004 机动车用硅雪崩整流二极管QCT 706-2004 机动车用硅雪崩整流二极管技术条件QCT 707-2004 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QCT 708-2004 汽车空调风机技术条件QCT10-1992 汽车、摩托车用磁感应式车速里程表QCT11-1992 汽车、摩托车用电流表QCT1—1992 汽车产品图样的基本要求QCT12-1992 汽车、摩托车用燃油表QCT13-1992 汽车用温度表QCT14-1992 汽车用轮胎气压表QCT15—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QCT16-1992 点火线圈通用技术条件QCT17—92 汽车零部件耐候性试验一般规则QCT18—92 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术语QCT19-1992 汽车用分电器技术条件QCT196—1994 汽车工业科学技术档案分类表QCT198-1995 汽车用开关通用技术条件QCT199-1995 汽车车轮平衡块QCT200-1995 汽车气制动装置用储气筒技术条件QCT201-1995 汽车气制动用热塑管接头尺寸QCT20-1992 汽车用气压式制动灯开关技术条件QCT202-1995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牵引性能试验QCT203-1995 矿用自卸汽车驾驶室噪声测量方法及限值QCT207—1996 汽车用普通气弹簧QCT208-1996 汽车用温度报警器QCT209-1996 汽车、摩托车用软轴QCT21-1992 气卸散装电石粉车技术条件QCT213-1996 汽车、摩托车仪表术语QCT214-1996 汽车、摩托车用组合仪表QCT215-1996 汽车、摩托车仪表型号编制方法QCT216—1996 汽车用地毯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QCT217-1996 汽车用压力报警器QCT218-1996 汽车用转向管柱上组合开关技术条件QCT219-1996 汽车用脚踏式变光开关QCT2—1992 汽车产品图样格式QCT220-1996 汽车用易熔线QCT221-1997 汽车轻合金车轮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QCT22-1992 计量检测车QCT222-1997 自卸汽车通用技术条件QCT223-1997 自卸汽车性能试验方法QCT23-1992 奶罐车QCT236—1997 汽车内饰材料性能的试验方法QCT237-1997 汽车驻车制动器性能台架试验方法QCT238-1997 汽车零部件的储存和保管QCT239-1997 货车、客车制动器性能要求QCT240-1997 车轮轮辐在轮毂上安装尺寸的检验方法QCT241-1997 汽车无内胎车轮密封性试验方法QCT24-1992 邮件运输车技术条件QCT242-1997 汽车车轮不平衡量要求及测试方法QCT243-1997 车轮安装面平面度要求及测试方法QCT245-2002 压缩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技术条件QCT246—1997 汽车风窗玻璃电动洗涤器技术条件QCT247-2002 液化石油气汽车专用装置技术条件QCT248-1998 汽车化油器性能试验方法QCT249-1998 机械膜片式汽油泵试验方法QCT250-1998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制动性能试验QCT25-2004 汽车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技术条件QCT252-1998 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QCT254-1998 运钞车技术条件QCT255-1998 运钞车防护性能试验方法QCT256-1998 液化石油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QCT257-1998 压缩天然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QCT258-1998 轿车钢制车轮螺母座刚度要求及试验QCT258—1998 轿车钢制车轮螺母座刚度要求及试验QCT259—1998 车轮轮辋/轮辐焊接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QCT260—1998 汽车高位制动灯QCT261—1998 客车安全门技术要求QCT262—1999 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QCT265—2004 汽车产品零部件编号规则QCT266—1999 汽车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一般要求QCT267—1999 汽车切削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QCT268—1999 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QCT269—1999 汽车铸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QCT270—1999 汽车钢模锻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QCT271-1999 微型货车防雨密封性试验方法QCT27-1992 汽车干摩擦式离合器台架试验方法QCT272—1999 汽车用铝合金铸件技术条件QCT273—1999 汽车用锌合金、铝合金、铜合金压铸件技术条件QCT274-1999 汽车钢板弹簧喷丸处理规程QCT275-1999 汽车发动机镶耐磨圈活塞金相标准QCT276—1999 汽车零件热处理硬度规范QCT277-1999 起动机特性试验方法QCT279-1999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钢带组合油环技术条件QCT280-1999 汽车发动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QCT281-1999 汽车发动机轴瓦铜铅合金金相标准QCT282-1999 汽车发动机曲轴止推片技术条件QCT283-1999 汽车发动机镶耐磨圈活塞技术条件QCT284-1999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球墨铸铁活塞环金相标准QCT287-1999 汽车燃油滤清器纸质滤芯尺寸规格QCT288.2-2001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试验方法QCT289-2001 汽车发动机机油泵技术条件QCT29009-1991 汽车用电线接头技术条件QCT29010-1991 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QCT29011-1991 汽车用点火线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QCT29013-1991 汽车用蓄电池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QCT29015-1991 自卸汽车栏板锁紧装置技术条件QCT29017-1991 汽车模制塑料零件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QCT29018-1991 汽车碳氮共渗齿轮金相检验QCT29020-1991 微型货车定型试验规程QCT29021-1991 微型货车防尘密封性试验方法QCT29022-1991 微型货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QCT29025-1991 汽车管带式散热器芯子型式尺寸QCT29031-1991 汽车发动机轴瓦电镀层技术条件QCT29033-1991 汽车液力变速器台架性能试验方法QCT29035-1991 汽车钢板弹簧技术条件QCT29058-1992 载货汽车车箱技术条件QCT29061-1992 汽车发动机用蜡式调温器技术条件QCT29063-1992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总成技术条件QCT29064-1992 汽车用起动机技术条件QCT29078-1992 汽车用空气压缩机技术条件QCT29082-1992 汽车传动轴总成技术条件QCT29087-1992 汽车焊接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QCT29088-1992 汽车发动机化油器出口凸缘尺寸QCT29089-1992 汽车软化仪表板表皮QCT29090-1992 汽车用刮水电动机技术条件QCT29092-1992 汽车用暖风电动机技术条件QCT29094-1992 汽车用交流发电机技术条件QCT29096-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台架试验方法QCT29097-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技术条件QCT29100-1992 图书馆车技术条件QCT29101-1992 汽车用操纵拉索总成QCT29104-1992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限值QCT29105.1-1992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测试方法术语及其定义QCT29105.2-1992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测试方法装置及装置的清洗QCT29105.3-1992 专用汽车压液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测试方法取样QCT29105.4-1992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测试方法显微镜颗粒计数法QCT29106-1992 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QCT29111-1993 扫路车技术条件QCT29113-1993 真空吸粪车技术条件QCT29114-1993 洒水车技术条件QCT291-1999 汽车机械式分动器性能要求QCT292-1999 汽车机械式分动器台架试验方法QCT293-1999 汽车半轴台架试验方法QCT294-1999 汽车半轴技术条件QCT296—1999 用球带尺检验汽车轮辋标定直径的检验方法QCT297—1999 汽车轮辋检验用球带尺QCT298-1999 汽车钢板弹簧技术条件QCT299-2000 汽车动力转向油泵技术条件QCT301-1999 汽车动力转向动力缸技术条件QCT30-1992 汽车用电喇叭技术条件QCT30-2004 机动车用电喇叭技术条件QCT302-1999 汽车动力转向动力缸台架试验方法QCT303-1999 汽车动力转向油罐技术条件QCT304-1999 汽车转向拉杆接头总成台架试验方法QCT305-1999 汽车动力转向控制阀总成技术条件QCT306-1999 汽车动力转向控制阀总成台架试验方法QCT307—1999 真空助力器技术条件QCT309-1999 制动鼓工作直径及制动蹄片宽度尺寸系列QCT310-1999 半挂车支承装置QCT311-1999 汽车液压制动主缸技术条件QCT31-1992 汽车用全流式机油滤清器滤芯尺寸QCT316-1999 汽车行车制动器疲劳强度台架试验方法QCT319-1999 自卸汽车取力器技术条件QCT3—1992 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完整性QCT32-1992 汽车用空气滤清器性能试验方法QCT323-1999 汽车门锁QCT324-2000 汽车燃油空气加热器QCT33-1992 汽车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QCT34—92 汽车的故障模式及分类QCT35-1992 汽车与挂车气压控制装置台架试验方法QCT36-1992 汽车与挂车气压控制装置通用技术条件QCT37-1992 汽车与挂车气压调节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QCT38-1992 汽车与挂车气压调节保护装置台架试验方法QCT39-1992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活塞环检测方法QCT40-1992 气卸散装电石粉车性能试验方法QCT41-1992 环境监测车QCT413 汽车电气设备基础技术条件-2002QCT414-1999 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QCT415-1999 汽车用点烟器技术条件QCT416-1999 点火系统的测试方法QCT417.1-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QCT417.2-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QCT417.3-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QCT417.4-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QCT417.5-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5部分QCT419-1999 喇叭继电器技术条件QCT4—1992 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采用与更改办法QCT420-1999 汽车用熔断器QCT421-1999 汽车交流发电机轴伸尺寸QCT42—1992 汽车盘式制动器摩擦块试验后表面和材料缺陷的评价QCT422-2000 机动车用硅整流二极管QCT423-1999 汽车电器接线柱标记QCT424-1999 汽车用交流发电机电气特性试验方法QCT425-1999 汽车用直流发电机安装尺寸QCT427-1999 汽车用电源总开关技术条件QCT429-1999 高能点火装置产品型号编制方法QCT430-1999 火花塞产品型号编制方法QCT431-1999 火花塞瓷绝缘体技术条件QCT43—1992 汽车风窗玻璃气动刮水器技术条件QCT438-1999 汽车点火系高压塑料件技术条件QCT439-1999 摇臂式自装卸汽车技术条件QCT440-1999 摆臂式自装卸汽车试验方法QCT44—1997 汽车风窗玻璃电动刮水器技术条件QCT446-1999 鞍式牵引车牵引座QCT447-1999 建筑大板运输车技术条件QCT448-1999 炊事汽车通用技术条件QCT449-2000 保温车、冷藏车性能试验方法QCT450-2000 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QCT451-1999 售货汽车通用技术条件QCT45—1992 汽车风窗玻璃气动刮水器型式与尺寸QCT452-1999 住宿车通用技术条件QCT453-2002 厢式运输车QCT454-1999 养蜂汽车技术条件QCT455-1999 牲畜运输汽车技术条件QCT456-1999 颗粒粮食散装车技术条件QCT457-2002 救护车QCT458-1999 计划生育专用汽车技术条件QCT459-1999 随车起重运输汽车技术条件QCT460-1999 自卸汽车—液压缸技术条件QCT461-1999 自卸汽车换向阀技术条件QCT46—1992 汽车风窗玻璃电动刮水器型式与尺寸。
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与发展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标题:汽车安全气囊的应用与发展学生姓名:系部:汽车系专业:汽车技术班级:指导教师: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目录摘要 (II)前言 .......................................................................................................................................... I V 1.安全气囊的概述.. (1)1.1安全气囊基础概述 (1)1.2安全气囊的设计思想 (1)1.3安全气囊发展史 (1)1.3.1. 国外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史 (1)1.3.2. 国内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史 (2)2.安全气囊系统部件的结构与原理 (4)2.1安全气囊系统部件的结构 (4)2.1.1传感器 (4)2.1.2电子控制器 (4)2.2安全气囊系统部件的工作原理 (5)3.安全气囊的检修 (6)3.1凌志LS400型轿车安全气囊系统 (6)3.2中央传感器总成的检测 (7)4.安全气囊的应用 (8)4.1安全气囊使用中的缺点 (8)4.2对现有安全气囊的改进 (8)4.2.1磁电式传感器的采用 (8)4.2.2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采用 (8)4.2.3乘员探测系统的选择 (8)4.2.4气体发生器的多元化发展 (9)5.安全气囊的未来发展趋势 (9)5.1安全气囊的智能化 (9)5.2安全气囊的绿色环保化 (10)5.3安全气囊的虚拟技术化 (10)5.4安全气囊的小型、轻型化 (10)5.5安全气囊的保护全方位化 (11)结论 (11)参考文献 (13)后记 (14)摘要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汽车性能的提高,车速度越来越快,车流量也越来越大,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使得交通事故频发,所以汽车的安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而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引人注目的新技术装置。
安全气囊是现在安全问题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因其使用方便,效果显著,造价不高,所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
车辆外廓尺寸检测公差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车辆公告管理和注册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经贸产业[2002]76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公安厅(局):为加强机动车安全管理,严格执行车辆“生产准入”和“行驶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管理和机动车注册登记管理,深化车辆产品管理体制改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公告》管理的范围国家经贸委实施《公告》管理的车辆产品包括: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并在道路上行驶的民用汽车产品及相应底盘、农用运输车、半挂车和摩托车产品。
无轨电车、轮式工程机械车(含装载机、挖掘机等)、拖拉机、全挂车等不实行《公告》管理。
《公告》包括文本和光盘两部分,文本主要表述新产品批准(含产品扩展)、勘误更改和撤销等内容;光盘由本批新增产品数据库和历批汇总产品数据库两部分构成,记录产品的技术参数及产品照片等内容。
文本和光盘配合使用。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严格依据最新一批《公告》文本和配套光盘的汇总产品数据库办理车辆注册登记。
在用车辆在办理过户、转出和转入登记时,要依据车辆在注册登记时发布的《公告》文本和配套光盘中的汇总产品数据库办理有关手续。
未登《公告》的车辆产品或与《公告》公布的参数不符的车辆产品不得办理注册登记。
不实行《公告》管理的车辆产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据生产企业提供的整车出厂合格证办理注册登记。
二、增加和调整强制性检验项目(一)自2002年11月1日起,汽车生产企业申报《公告》的车型(包括改进型、扩展等,下同)必须符合《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GB11567.1-2001)、《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GB11567.2-2001)、《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18296-200 1)等3项国家标准的要求,并提供国家经贸委授权的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授权检测机构)出具的试验报告。
产品已列入《公告》的企业,自本通知发出之日起,要尽快使出厂产品符合上述3项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向国家经贸委报送由授权检验机构出具的试验报告。
《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GB 11551-××××《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经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究,决定将GB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列入国家标准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20091182-Q-339。
2.标准修订背景在欧洲、美国、日本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已将汽车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等常见的事故形态都已列入了汽车安全法规体系中。
1999年10月,中国第一个汽车碰撞安全方面的法规CMVDR294《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发布。
2000年,中国开始实施汽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强制性检验。
2003年11月27日,国家强制性标准GB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颁布。
GB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提升,GB11551-2003标准已执行9年,以不适应当前的技术要求。
GB11551-2003技术内容参照ECE R94-00版,属于欧洲正面碰撞法规的早期版本,标准所规定的检验项目较少。
涉及乘员保护项目,假人伤害评价部位和指标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重要被动安全部件的变更和替换,缺少台车动态模拟评价的简化试验程序,需要全部进行实车碰撞试验验证,加大了企业的开发成本和周期。
另外,N1类的轻型和微型载货汽车的正面碰撞安全有待于提高和改善。
由于在碰撞安全上缺乏设计考虑,一些轻型和微型载货汽车发生碰撞事故,车内乘员无法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直接造成车内乘员死亡或重伤。
修订GB11551,研究和制定适合中国汽车发展的正面碰撞安全标准,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性,促进汽车安全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满足广大汽车消费者对安全汽车的需求,降低汽车交通事故中的人员伤亡。
3.标准修订过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标准的主承担单位,为了广泛吸纳行业意见,使标准的技术内容更加科学合理,标准的技术内容的研究和讨论依托了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成立的汽车碰撞试验标准工作组。
汽车碰撞安全测试技术报告
汽车碰撞安全测试技术报告一.国内外法规目前,已经发展成熟的主动安全性装置和技术主要包括车轮防抱死制动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主动悬架、四轮转向、四轮驱动、车距雷达报警系统以及汽车全球定位导航系统ITS等。
被动安全性是指通过车辆结构的安全设计以及各种保护系统被动安全性装置,当事故发生的时候这些措施能够发挥作用,达到尽可能地减少车上乘员以及车外行人受到伤害的程度。
汽车碰撞试验是研究被动安全的主要手段。
通常情况下,对于被动安全也分为两个方面:车内乘员安全和车外行人保护。
作为被动安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合理地进行车身结构安全性设计和乘员约束系统设计,利用车身结构件的变形吸收能量以减少对乘员的冲击,同时利用乘员约束系统给予乘员最大限度的保护。
对于车外行人,通常采用车身结构安全性设计和车身外表安全装置,在发生碰撞时减少对行人的伤害。
研究和开发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最终目的是在事故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车内乘员和车外行人的伤害。
汽车事故发生的情况主要有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和车辆滚翻等。
因此,碰撞中人员受到伤害主要情况有:(1)碰撞时汽车结构变形侵入乘员舱直接伤害乘员;(2)碰撞时乘员与车内结构发生二次碰撞造成伤害;(3)碰撞时以及碰撞后乘员身体部分超出车外,受到伤害;(4)碰撞后燃油起火造成伤害;(5)对行人的伤害,包括保险杠对行人腿部造成的伤害和发动机盖对行人头部造成的伤害。
因此,汽车被动安全性法规主要是针对以上这几个方面制订的。
目前汽车被动安全法规有两大体系:美国FMVSS(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 Standard)体系和欧洲法规体系(包括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标准ECE、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在这两种法规体系里都规定,为验证车辆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对新开发的汽车都必须进行试验样车的碰撞试验和乘员保护装置的冲击试验,并且,上述两个机构都制订了相应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
日本和澳大利亚在参照美国和欧洲法规的基础之上同样也制订和实施了相应的安全法规和标准。
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之路
文/ 张金换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之路我参加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三十几年,往事历历在目,说来话长,在这篇短文里,只能拣主要的几件事说一说了。
“中国汽车第一撞”记得早在1985年,黄世霖教授就带领课题组开始了汽车被动安全性试验(即撞车试验)的早期研究。
当时他对我们说,中国要制造好汽车就一定要对汽车结构耐撞性和乘员保护制定相关法规,就得有试验和分析的手段,现在国内还没人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就来带个头吧。
我们那时既没经费又没经验,但黄老师的这个想法显然是极具前瞻性的,而且他这种敢想敢干、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使我们很激动。
一开始,我们用冲击锤反复进行简化的碰撞模拟试验,在能量控制、数据采集和图像分析等方面不断地探索和积累。
条件成熟时,利用教育部给的5万元博士点经费再加上横向科研经费,在1992年建起黄世霖教授(1933-2012)被誉为“中国汽车碰撞之父”38February 2024本文为张金换教授为《清华人 汽车人》一书撰写的《碰撞安全性研究之路》回忆文章。
该书为2020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建系40周年纪念文集。
文章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黄世霖教授和张金换教授带领清华大学团队开创中国汽车碰撞安全研究的历史以及将之拓展到其他领域研究的工程实践。
我将原文稍加编辑和配图后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中国年轻一代的汽车人了解中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之前的艰辛之路。
——清华大学教授周青了中国第一座汽车碰撞试验台。
当时的汽车实验室里没有足够大的空间,我们只能把整套实验装置搭建在室外院子里,每次做试验,都要花上一两天的时间进行准备。
大家把牵引用的橡皮绳、自制的缓冲液压缸(最初还使用过汽油桶来控制碰撞的减速度波形)、隔离桶等搬出来,然后做车辆的预处理,布设数据采集设备。
课题组成员不论男女都很能吃苦,还愉快地自称为“拉橡皮绳的”。
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我们在1992年5月31日完成了被中国汽车报记者刘小勇称为“中国汽车第一撞”的中国首次汽车碰撞试验。
毕业设计(论文)-suv汽车正面碰撞以及行人保护加强方案设计[管理资料]
各专业完整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图纸目录摘要 (3)ABSTRACT (4)0 引言 (6)1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6)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7)国内外汽车碰撞模拟研究的现状 (8)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的内容 (10)车身结构的耐撞性研究 (10)汽车结构耐撞性研究方法 (11)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车身制造四大工艺 (15)车身冲压工艺性 (15)车身焊装工艺性 (17)车身涂装工艺性 (19)车身总装工艺性 (20)3 本文选题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 (20)有限元的基本思想和理论 (20)碰撞模拟的非线性有限元基本理论 (21)物体的构形描述及质量守恒方程 (22)运动微分方程 (23)能量方程 (24)结构有限元离散化 (25)时间积分算法 (27)4 SUV车的介绍与正碰校核及加强 (27)产品市场定位与碰撞要求 (28)本车的目标市场 (28)白车身强度及碰撞要求 (28)NCAP法规的介绍 (28)本SUV车主要吸能结构 (29)前纵梁弯曲刚度计算 (30)前纵梁弯曲刚度计算概述 (30)有限元模型 (30)材料 (31)计算内容 (31)防撞梁低速碰撞分析及修改方案 (36)原方案的分析 (36)加强方案 (38)对比结果及建议 (39)根据NCAP法规加强前纵梁的耐撞性 (41)前纵梁的耐撞性研究概述 (41)与RX350纵梁的比较与仿真模拟 (41)16Km/h低速碰撞 (44)50Km/h正面碰撞 (45)车身结构改进方案 (47)5 根据NCAP行人保护的校核 (48)行人保护的目的 (48)参考标准 (48)分析内容 (48)行人保护校核结果 (50)6 全文总结 (50)参考文献 (52)译文 (53)原文说明 (64)摘要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道路交通事故己经成为世界性的一大社会问题。
全世界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估计超过50万人,道路交通事故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国内外汽车安全法规
国内外汽车安全法规的现状及趋势(杭州学车网提供)从世界第一辆汽车诞生开始,汽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随之带来的汽车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及能量消耗,特别是汽车的安全问题,已经构成严重的社会公害,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对汽车产品进行立法,实施法制化管理,并制定各类汽车技术法规,对汽车安全等技术性能加以控制,从而一定程度地控制了汽车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也在大幅度地增加,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的各项指标均持续增长,交通安全状况日益恶化,自2001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超过10万人,而且还在不断上升,对于影响交通事故的“人、车、路、环境”等因素中,汽车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完善我国汽车安全性标准法规体系,提高汽车本身的安全性能,减少交通事故及减轻事故过程中对乘员及行人的伤害,从而提高交通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汽车强制性标准工作起步于1990s初期,1995年开始逐步实施。
汽车强制性标准体系主要以ECE/EC体系为参照,包括安全、环保、节能、防盗,其中安全标准按照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和一般安全划分,主动安全项目主要涉及照明与光信号装置、制动、转向、轮胎等。
被动安全项目涉及座椅,门锁、安全带、凸出物;车身、碰撞防护以及防火等;一般安全项目涵盖视野、指示器与信号装置、车辆结构与防盗等。
我国的汽车强制性标准首先从主动安全开始,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经济的发展逐步向一般安全、被动安全扩展,截至到目前批准发布的汽车(含摩托车)强制性标准84项,约80%与ECE法规等效,其中安全标准68项,占强制性标准实施数量的81%。
以下内容来源杭州学车网:/下面介绍下我国汽车强制性标准情况:1.主动安全法规主动安全法规主要包括灯光、制动、转向,目前已批准发布的有25项。
碰撞标准对比
汽车的安全性是汽车厂商、消费者、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而汽车碰撞标准则是检验或评价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重要依据,它不但对汽车制造商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而且也能够促进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提高。
国外汽车碰撞标准发展概况目前,国际上实车碰撞试验法规主要有美国的FMVSS和欧盟的ECE两大体系,其他国家的技术法规大多是参照上述两个法规体系制定的。
正面碰撞试验法规为美国的FMVSS 208和欧洲的ECE R94,侧而碰撞试验法规为美国的FMVSS 214和欧洲的ECE R95。
FMVSS 208于1984年颁布,规定1987年以后生产的车型前排必须安装安全气囊;1998年的修订案要求在2002~2005年之间必须安装一种智能化的安全气囊,以保护离位成员和儿童的安全。
FMVSS 214于1973年颁布,当时仅规定了车门静强度试验,对门的力变形特性给予了规定;1990年美国在FMVSS 214车门静强度试验法规中追加了实车碰撞试验方法,并于1993年起分阶段实施。
欧盟于1995年同时颁布正面碰撞试验法规ECE R94和侧面碰撞法规ECE R95。
1998年对正面碰撞法规ECE R94进行修订,将碰撞形态由50km/h带ASD的30度斜角碰撞改为56km/h 的ODB垂直碰撞,进一步提高碰撞安全性要求。
欧洲提高车辆安全性委员会(EEVC)1974年提出了侧碰撞试验方法研究,1989年起草了侧碰撞试验草案,并于1994年5月正式提出侧碰撞法规ECE R95。
日本已颁布实施正面碰撞的安全基准TRAIS11-4-30,并于1997年进行了强化修正,由开始适用的长头轿车扩大到平头型及多用途轿车和小型、微型货车上;扩大了法规约束车型的范围,强化了安全性能要求。
日本在侧碰撞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相关法规于1998年正式纳入日本保安基准,其内容等同欧洲ECE R95。
我国汽车碰撞标准制定情况我国于1999年10月28日由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发布了汽车法规CMVDR 294《汽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中美欧汽车碰撞安全法规解析
第11期徐业平,等:中美欧汽车碰撞安全法规解析16153.2侧面碰撞法规的比较美国是最早执行汽车侧面碰撞保护法规的国家,1990年10月,美国在联邦法规FMVss214车门静强度试验方法中,追加了实车侧衙碰撞试验方法的要求。
1995年10月,欧洲将侧面碰撞乘员保护正式纳入E【:E法规中,颁布了ECER95,到1998年10月l口侧面碰撞的欧洲指令96/27/EC开始强制执行。
我国2006年颁布GB20071《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引,与ECER95基本一致。
美国和欧洲侧面碰撞法规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1)碰掩形式不同,美国法规规定碰撞形式为270。
角碰掩,而欧洲法规规定为O。
角碰撞。
(2)试验用假人不同。
美国法规目前所要求假人有3种,即符合Part572中的E孓2re的50%的男性假人模型(待定义)、SI肛IIS的5%的女性假人模型(待定义),以及49CFRPart572中的U§SID的50%的男性假人模型,前两者为2009年9月1口以后正式的要求(目前可作替代),后者在2009年9月1日以前有效。
欧洲法规假人要求为EUR()DSID一1假人。
(3)碰撞速度小同,美国法规规定54km/h,欧洲法规规定50km/h。
(4)碰撞点位置不同。
美国法规要求对不同车型、不同轴距按不同要求确定碰撞基准线,并且障碍物左(右)侧纵向平面线对准碰撞基准线,而欧洲法规要求障碍物纵向中垂面垂直于车辆的纵向中垂面。
(5)代表“平均车”的移动壁障的质量、吸能块的外形、尺寸及刚度小同。
(6)乘员伤害评价方法不同。
美国目前仅要求胸部、腰部损伤评价,2009年9月以后增加头部、腹部要求;欧洲法规要求头部、胸部、腰部和腹部指标。
具体区别见表3所列。
3.3追尾碰撞法规的比较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tp没有专门对于追尾碰撞的法规,FMVSS301法规是对碰撞后燃油泄漏特性的一个伞面的评价,除车辆前部、侧面、后部障碍物碰撞试验外,还有静态翻滚、轮廓障碍壁等碰撞内容。
汽车实车碰撞试验综述
汽车实车碰撞试验综述梁杰豪(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11级车辆一班,广东广州510642)摘要: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和行驶速度的小断提高,行车安全越来越重要。
而在所有汽车事故当中,与碰撞有关的事故占90% 以上。
汽车碰撞是小可避免的,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定日趋严格的碰撞试验方法和标准。
本文将从叙述国内外汽车碰撞试验的状况开始,然后详细介绍各种类的碰撞试验的试验方法和考核指标,最后探讨汽车碰撞试验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提出关于实车碰撞试验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实车碰撞;试验方法Vehicle impact test summaryLiang jiehao(Vehicle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lass 11,Guangzhou,510642,China)Abstract:With the small fault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ars and driving speed, traffic safe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all automobile accidents, and collision related accident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90%. Automobile collision is can be avoided, the world has developed stringent crash test method and standard in research.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uto crash test conditions, test methods and evaluation indexe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impact test of various types, finally discus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utomobile collision test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bout real car collision test.Key word:The car; The real vehicle crash;Test method0 引言我国是汽车交通事故高发的国家,每年交通事故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汽车碰撞试验法规综述
强 度 , 借 助 车 内 假 人 的 传 感 器 所 记 录 的 数 据 , 换 算 中 , 规 定 车 辆 正 面 碰 撞 试 验 碰 撞 速 度 为 56km/h, 碰
出 和 法 规 相 对 应 的 伤 害 指 标 , 判 断 试 验 样 车 的 碰 撞 撞 形 式 为 40% 偏 置 变 形 壁 障 碰 撞 , 其 壁 障 为 蜂 窝 状
生 碰 撞 的 试 验 。 其 目 的 是 检 查 保 险 杠 、 车 厢 前 部 前 1998 年 开 始 生 效 欧 洲 正 面 碰 撞 乘 员 保 护 法 规 ECE
围 板 区 域 所 能 吸 收 冲 击 能 量 的 程 度 , 考 验 车 厢 结 构 R94, 适 用 于 总 质 量 小 于 等 于 2 500kg的 M1 类 车 。 其
对于追尾碰撞中的结构保护, 则有美国的 FMVSS 223 和 FMVSS 224, 以 及 欧 洲 的 ECE R32。 美 国 的FMVSS 223和FMVSS224是 针 对 于 总 重 在4536kg以 上的挂车和半挂车后部碰撞防护装置; 欧洲法规 ECE R32则 规 定 车 辆 后 面 碰 撞 时 对 车 厢 结 构 耐 撞 性 的 要 求 , 并 适 用 于 M1类 车 。 因 而 这 两 种 法 规 是 针 对 于 不同车辆以及车辆的不同部分。
动态滚翻 FMVSS208 暂无
暂无
暂无
燃油泄漏 FMVSS301 ECE R34
TRIAS 11- 4- 14 暂无
碰撞速度 假人类型 假人位置 试验车质量 安全带 制动系统 变速器档位 门窗状态
48.3km/h 50%成人男子 Hybrid III 型 驾 驶 员 、前 排 乘 员 各 一 个 空车质量 + 行李质量 + 假人( 2 个) 佩带和不佩带两种情况 驻车制动松开 空挡 门窗关闭不锁
SOR安全气囊
标准名称日期 CMVDR 294 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2002/10/22 GB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2004/6/1GB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2003/7/16GB 11557 - 89 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2002/10/22z供应商的零部件应符合有关法规要求,并确保获得认证证书或合格的检验报告,以使整车通过认证或检验合格。
z在进行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时,供应商必须提供认证证书或合格的检验报告。
5 产品要求5.1 概要本SOR包括驾驶员安全气囊和方向盘总成的技术条件和法规要求。
安全气囊只用于豪华配置车型。
驾驶员安全气囊,以及相应位置的座椅安全带共同提供乘员的被动安全保护。
碰撞发生后,当接收到点爆指令时驾驶员安全气囊应从方向盘中间位置爆破展开。
展开的安全气囊应对乘员提供足够的保护,降低乘员伤害,满足国家法规要求。
驾驶员安全气囊和方向盘的供应商必须在定点阶段和项目前期和整车厂确认布置方案,连接方式,尺寸特性和质量等,配合整车厂的开发进度和相关要求。
安全气囊系统和方向盘性能应满足本SOR第6.2条中规定的技术标准。
详细的试验计划应由上汽通用五菱责任工程师认可。
5.2 系统要求安全气囊供应商将做为整车被动安全约束系统的集成商,对整车在碰撞中的乘员保护性能负责。
安全气囊供应商有责任保证气囊与周围相关零件,包括方向盘,仪表板,安全带,座椅,线束,ECU,CLOCK等协调工作。
方向盘,ECU和CLOCK SPRING由安全气囊供应商负责采购和匹配,具体要求参考ECU和CLOCKS SPRING的SOR。
所有与开发相关的费用由供应商承担。
试验车辆由上汽通用五菱提供。
详细的试验计划应由上汽通用五菱责任工程师认可。
如有要求,供应商应提供所有试验结果包括书面报告和录像资料。
上汽通用五菱责任工程师在有必要时将到场监督供应商的试验过程。
5.3 统一性要求零部件除应符合图样及各项技术规范的要求外,还应符合本SOR的要求。
数字滤波技术在汽车碰撞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否与数据采集及处理的精确性有密切的联系.为了 达到法规的要求,汽车安全研究者在此方面进行了 探索研究.但是,由于使用数据处理方法的差异,在 数字处理中出现了幅频失真,或者一种滤波方式不 能同时适用于各个滤波等级的问题.为此,本文对汽 车碰撞试验的数据采集及后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收稿日期:2004一03一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172033) 作者简介:白中浩(1978一),男,河南睢县人,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曹立波(联系人),男,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hdcld@163.∞m
2汽车碰撞试验数字滤波技术
对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逼近,总是先给出其容限 图[4|.图2表示了一个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容限 图.实曲线表示满足预定技术指标的系统幅频响应. 在通频带内,要求在±艿。的误差内,系统幅频响应 逼近于1.即:1一艿p≤I H(毋)I≤1+艿p,叫≤叫p.在 阻带内,要求系统幅频响应逼近于零,误差不大于 艿。.即:
can satisfy the require—
ment,because a lot of tests prc)ved that the digital filter could effective王y filter noise and high—frequency infC}ma—
tion in the original data,and that the aHlplitude was not distorted.
形数字滤波前后结果.在图4(a)中由于假人头部三 向加速度合成的叠加干扰误差,致使原始波形出现 了较大的噪声干扰,采用CF℃1000等级进行数字滤 波,可以得到实际的头部加速变化波形,由图可以看 出,该滤波器可以大大降低幅值失真.图4(b)中由 于台车的刚性比较大,传感器直接安置在台车上,在 碰撞瞬时由于台车碰撞造成的高频振动导致测得的 加速度出现较大的波动,采用CFCl80等级进行数 字滤波,可以滤除相应的高频分量,得到真实的加速
汽车正面碰撞讲义
26
碰撞分析理论
汽车碰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断寻求平衡的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瞬时物理过程, 它包含成百上千个零件的复杂变形和相互作用,汽车碰撞过程中车身变形和乘员的动 力学响应均表现为非线性特性,其中包括以大变形、大应变为特征的几何非线性,以 弹塑性变形为特征的材料非线性,以不同零部件表面接触摩擦作用为特征的边界非线 性。 从汽车正面碰撞来看,基本的设计原则有两点:一是保持驾驶室的完整性;二是 尽可能减少受安全约束系统保护的乘员在给定的撞击条件下和驾驶室的空间限制范围 内的碰撞。第一个条件限制了车辆可能允许的最大正面变形,第二个条件要求采用最 大可能的车体前部变形和能量吸收,以便减少车内乘员的损伤。
实际上应该在概念设计阶段做的工作,模型也没有这么详细(仅仅为一 些线框梁模型); 在概念设计的阶段,要多从车辆安全性能的角度出发,多进行一些车体 关键零部件结构的测试与分析,以确保车身结构的安全达到预先制定的相关 参数要求,这样的开发过程会减少后期车身结构设计的更改,有效的缩短开 发周期。
30
发动机舱变形空间
“百分位” 定义:是指人体身高分布值的百分位,即对于身高的某一百分位分布值,则表示 身高小于此值的人数所占的百分率,并将此身高分布值定义为对应于这一百分位的人体标准身 高。常用的有5%、50%和95%三种百分位的人体尺寸,分别代表矮小身材、平均身材和高大身 材。 Hybrid III-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开发。
22
小腿碰撞行人保护要求
23
行人保护设计内容
可以针对保险杠吸能结构(EA单元)、保险杠横梁、前车灯系统、发 动机舱盖、翼字板等结构优化,可以结合高速正面碰撞的吸能构件-吸能盒 (crashbox)优化
24
行人保护试验
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1999年10月28国机管[1999]567号文发布)1范围1.1本设计规则适用于M1类车辆就正面碰撞时前排外侧座椅乘员保护方面的认证。
2定义2.1保护系统:指用来约束乘员并有助于满足第5条要求的内部安装件及装置。
2.2保护系统的型式:指在下列主要方面没有差异的保护装置:制造工艺;尺寸;材料。
2.3碰撞角:指垂直于壁障前表面的直线与车辆纵向行进方向线之间的夹角。
2.4壁障表面:指壁障紧贴着胶合板的那一部分表面。
2.5(暂缺)2.6车型:指在下列主要方面没有差异的车辆:2.6.1对碰撞试验结果有影响的车辆长度和宽度。
2.6.2对碰撞试验结果有不良影响的,通过驾驶员座椅“R”点的横向平面前方的车辆部分的结构、尺寸、轮廓和材料。
2.6.3对碰撞试验结果有影响的乘员舱外形和内部尺寸以及保护系统的型式。
2.6.4发动机的布置(前置、后置或中置)及排列方向(横向或纵向)。
2.6.5对碰撞试验结果有不良影响的车辆质量。
2.6.6对碰撞试验结果有不良影响的,由制造厂提供的选装设备或装置。
2.7乘员舱:指容纳乘员的空间,由顶盖、地板、侧围、车门、玻璃窗和前围、后围或后座椅靠背支撑板围成。
2.8“R”点:指制造厂为每个座椅规定的,与车辆结构有关的基准点,见附件6。
2.9“H”点:指按附件6描述的程序所确定的每个座椅的基准点。
2.10整备质量:指处于运行状态的车辆质量,没有驾驶员、乘客和货物,但加满燃料、冷却液、润滑油,并带有随车工具和备胎(如果这些由制造厂作为标准装备提供的话)。
注;本设计规则编号为CMVDR294,与ECER94法规对应。
3认证申请3.1车型的认证申请应由制造厂或其正式指定的代理人提出。
3.2申请时应附有下列文件一式两份,以及有关详细资料:3.2.1对该车型的结构、尺寸、外形及制造材料方面的详细说明。
3.2.2表示该车型正、侧及后视图的照片或简图及图纸,以及车辆前部结构的设计详图(可以有别于生产图纸)。
3.2.3车辆整备质量。
3.2.4乘员舱的外形及内部尺寸。
3.2.5内部装备及车内保护系统的描述。
3.3认证申请者应提交已获得的试验数据和结果,这些数据和结果有足够的置信度以证明满足本设计规则的要求。
3.4向检验机构提供一辆样车:3.4.1若提供的样车未装备申请认证车型的所有零部件时,认证申请者应证明未装备的零部件对本设计规则要求的试验结果没有不良影响,则该样车可以用来作为试验样车。
3.5在型式认证被批准前,认证机关应该核实制造厂是否有可靠的措施来保证有效地控制生产一致性。
4认证4.1按照本设计规则提交认证的车型,如果满足第5条的要求,则应批准该车型的认证。
4.1.1由检验机构验证样车是否满足本设计规则的要求。
4.1.2在确定样车与本设计规则要求的符合性时,若有疑问,认证机关应该对制造厂所提供的数据或者试验结果加以考虑,以确认检测机构所做的认证试验是否有效。
4.2对于每一种认证批准的型式,应授予一个由六位数组成的认证号,前两位数字代表本设计规则的最新修订系列号(00为设计规则原始版本号),后四位数字为认证序号。
认证机关不得将同一个认证号授予不同的车型。
4.3按本设计规则对某一车型作出的认证批准、或认证拒绝、或认证扩展、或正式停产,均应以通知书形式通知有关各方,通知书的格式应与本设计规则附件1相符。
申请认证用的照片或简图及图纸尺寸均不超过A4(210×297mm)幅面,或叠成A4幅面。
4.4在获得本设计规则车型认证批准的每一辆车上,可加一明显的认证标志,其构成如下:4.4.1在一正方框中间加大写字母“C”;4.4.2在4.4.1.条中规定的正方框右边,标上本规则号、一短划和认证号。
4.5获得本设计规则认证批准的车型,若已按其他设计规则获得型式认证时,则4.4.1条所述的认证标志不需重复,只需在这个标志右方的纵向,逐行列出其他各项已获得认证批准的设计规则号和认证号。
4.6认证标志必须清晰、易认、耐久。
4.7认证标志应位于制造厂车辆技术规格标牌附近,或直接印在该牌上。
4.8本设计规则附件2为认证标志布置示例。
5.要求5.1一般要求。
5.1.1每个座椅的“H”点应按照附件6所规定的程序确定。
5.1.2如果前排乘坐位置的保护系统包括安全带,那么该安全带总成应满足GB14166-93《汽车安全带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和QC244-1997《汽车安全带动态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要求。
5.1.3安放假人且保护系统包括安全带的乘坐位置,应装有符合GB14167-93《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标准要求的固定点。
5.2技术要求按照附件3规定的方法所进行的车辆试验,如果同时满足下列5.2.1至5.2.6条规定的所有要求,则认为合格。
5.2.1对于处于前排外侧座位的假人,按照附件4所确定的性能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5.2.1.1头部性能指标(HPC)应小于或等于1,000。
5.2.1.2胸部性能指标(ThPC)应小于或等于75mm。
5.2.1.3大腿性能指标(FPC)应小于或等于10kN。
5.2.2在试验过程中,车门不得开启。
5.2.3在试验过程中,前门的锁止系统不得发生锁止。
5.2.4碰撞试验后,不使用工具,应能:5.2.4.1对于每排座位,若有门,至少有一个门能打开。
必要时,改变座椅靠背位置使得所有乘员撤离①。
5.2.4.2将假人从约束系统中解脱。
如果发生了锁止,通过在松脱装置上施加不超过60N的压力,该约束系统应能被打开。
5.2.4.3从车辆中完好地取出假人。
5.2.5在碰撞过程中,燃油供给系统不允许发生泄漏。
5.2.6碰撞试验后,若燃油供给系统存在液体连续泄漏,那么,泄漏速率不得超过30g/min;如果来自燃油供给系统的液体与来自其它系统的液体混合,且不同的液体不容易分离和辨认,那么,在评定连续泄漏时,收集到的所有液体都应计入。
6车型的认证更改和认证扩展6.1影响结构、座椅数量、内饰或装备,或者可能影响车辆前部能量吸收能力的车辆操纵件或机械部件位置的任何更改都应通知批准认证的认证机关。
认证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之一:6.1.1认为所做的更改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并且在任何情况下车辆仍能满足本设计规则的要求;6.1.2按照更改的特征,要求检验机构进行下列之一的试验:6.1.2.1当发生任何影响车辆结构基本型式的更改或车辆质量增加超过8%时,根据认证机关的判断,认为会对试验结果产生明显影响的,需要重复附件3所规定的试验。
6.1.2.2若更改仅涉及内部装备、质量相差不超过8%、且车辆上最初提供的前排座位数保持不变,则只需进行下列之一的试验:6.1.2.2.1附件7所规定的简化试验。
6.1.2.2.2针对所作更改,由检验机构确定的部分试验。
6.2对于更改的认证,无论是批准还是拒绝,均应按第4.3条规定的程序通知有关各方。
6.3签发认证扩展批准书的认证机关,应在通知书上为此扩展授予一个系列号。
通知书的格式应与本设计规则附件1相符。
7生产一致性7.1每一辆带有本设计规则规定的认证标志的车辆,在影响车辆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部件方面均应符合经认证批准的车型。
7.2为了核实上述第7.1条规定的一致性,应进行适当的生产检查。
一般地讲,这些检查仅限于测量。
7.3制造厂应特别保证:7.3.1具备有效的车辆质量控制规程。
7.3.2具备检查生产一致性的检测设备。
7.3.3记录了检测结果,并将这些备查文件保留至认证机关所规定的期限。
7.3.4分析每种试验结果,以核查并保证在工艺允差范围内车辆性能的稳定性。
7.3.5确保对于每一种车型至少进行测量试验。
7.3.6当任何采样或试验结果显示出与认证车型非一致性现象时,应做进一步的采样和试验。
应采取所有必要措施以恢复生产一致性。
7.4认证机关可以随时核查每个生产单元的生产一致性控制方法。
7.4.1每次检查时,制造厂应给检查员提供试验记录和生产记录。
7.4.2若抽查的样品质量水平被认为不满意,检查员应抽样送到做该项型式认证试验的检验机构。
7.4.3认证机关可以决定做本设计规则中规定的任何试验。
检查的频率一般为每两年一次。
一旦检查中出现不满意的结果,认证机关可以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确保尽快恢复生产一致性。
8生产不一致的处理8.1如果不符合上述7.1条所提的要求,或者车辆不能通过上述第7.2条规定的检查,则可以撤销已按本设计规则对车型所作的认证批准。
8.2如果认证机关撤销其先前批准的认证,应立即以通知书通知有关各方,通知书的格式应与本设计规则附件1相符。
9正式停产如果制造厂完全停止了一种已按本设计规则认证批准的车型的生产,他应通知批准认证的认证机关。
认证机关接到通知后,应以通知书通知有关各方,通知书的格式应与本设计规则附件1相符。
附件1通知书(最大尺寸:A4(210×297mm))签发机关:认证机关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就正面碰撞乘员保护按照CMVDR294号设计规则,对某一车型给予:认证批准认证扩展认证拒绝认证撤销正式停产认证号:__________________扩展号:____________________附件2认证标志的布置A型(见本设计规则第4.4条)a=8mm(最小)贴在车辆上的上述标志表明该车型在正面碰撞乘员保护方面已经认证机关按照CMVDR294号设计规则通过认证,认证号为012439。
认证号的前两位数字表示认证是按照294号设计规则01修订版本批准的,认证序号为2439。
B型(见本设计规则第4.5条)a=8mm(最小)贴在车辆上的上述认证标志表明该车型的认证是按照CMVDR294号设计规则01修订版本和CMVDR223号设计规则00版本批准的。
认证序号分别为2439和1628。
附件3试验程序1.设施及车辆准备1.1试验场地试验场地应足够大,以容纳跑道、壁障和试验必需的技术设施。
在壁障前至少5m的跑道应水平、平坦和光滑。
1.2壁障壁障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前部宽度不小于3m,高度不小于1.5m。
壁障厚度应保证其质量不低于7 104kg。
壁障前表面应铅垂,其法线应与车辆直线行驶方向成0°夹角,且壁障表面应覆以2cm厚状态良好的胶合板(见附录图示)。
如果有必要,应使用辅助定位装置将壁障固定在地面上,以限制其位移。
1.3壁障的方位壁障的方位应使碰撞角为0°。
1.4车辆状况1.4.1一般要求试验车辆应能反映出该系列产品的特征,应包括正常安装的所有装备,并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一些零部件可以被等质量代替,但要求这种替换确实不会对第6条的测量结果造成明显的影响。
1.4.2车辆质量1.4.2.1提交试验的车辆质量应是整备质量;1.4.2.2燃油箱应注入90%制造厂规定的燃油箱容量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