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社会主义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社会主义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两个方面,深入探讨社会主义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社会主义的内涵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其最大特点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中国社会主义的内涵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国家经济的调控作用。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既保持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又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
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要求。
通过保持党的先进性、优良性和纯洁性,保障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依法治国,确保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服务性。
再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增强国家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覆盖城乡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战略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四个基本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首先,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创新驱动的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建立健全的政治制度保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稳定。
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
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
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小康要求我国经济在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增长。
具体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稳步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就业状况持续改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增强等。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全面小康强调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包括收入、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的福祉。
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小康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小康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这包括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小康目标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总之,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一、内涵:1.经济建设:重点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社会建设: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3.政治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4.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5.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目标的确定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国情和时代要求,确立可行、符合实际的目标。
同时要注重科学、数据、统计的支持,确保目标能够量化和可操作性。
2.以人民为中心原则:以人民的需求、利益和幸福为导向,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小康成果。
3.综合协调发展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统筹兼顾各个领域和全面发展,避免重点领域的发展对其他领域的疏漏。
4.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确保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全面深化原则:通过深化各领域,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国际合作原则: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开放,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实现中国的崛起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在具体制定小康社会目标时,还需要考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阶段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人口状况、资源环境压力等具体条件。
目标的确定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全面性。
同时要适应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提高民生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措施
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 推动农村 经济发展
加强社会 保障体系 建设提高 人民生活 水平
推进教育、 医疗、文 化等公共 服务均等 化
加强环境 保护建设 美丽中国
推进科技 创新提高 国家综合 实力
加强国际 合作推动 全球共同 发展
,
汇报人:
目录
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内涵
小康社会的定义:指人民生活水平 达到一定标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 业的社会状态。
小康社会的内涵: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全 面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 生活。
小康社会的标准:人均GDP达到一 定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 稳定和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产业竞争力
区域协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 地区差距
民生改善
教育:提高教育质 量普及义务教育加 强职业教育和技能 培训
医疗:完善医疗保 障体系提高医疗服 务水平加强公共卫 生服务
住房:改善住房条 件解决住房困难提 高住房保障水平
养老:完善养老服 务体系提高养老服 务水平保障老年人 权益
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 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在新世纪新阶段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宏伟奋斗目标。
再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要使我国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也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全面”两字上下功夫,这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深入进行改革,这将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
下面讲二个问题:一、要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小康”是人民生活安康之意。
小康水平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
我国2000年达到人均800美元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有四项:㈠经济:①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平均年增长率要达7.2%以上,人均由800美元达到3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②综合国力由现在世界第6位跃升到第3位,在今后50年居世界第2位;③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城镇人口的比重超过50%;⑤工农、城乡、地区等三大差别的趋势逐步扭转;⑥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⑦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㈡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
报告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写入报告中: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②干部民主直选;③干部任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试用期制”、“票决制”所替代。
要做到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校务公开、医务公开等。
㈢文化:全民族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家知道,老年教育属成人教育范畴,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是老教工作、老干部工作、老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大学(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传播先进文化、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场所,是培育和提高老年人“三个素质”的基地,也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一条途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大力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和繁荣发展,溶入全国老年教育的第二个春天。
小康社会的含义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
小康社会的含义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小康社会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通俗的讲,所谓小康就是吃穿不愁、住房宽敝、出行方便、环境整洁、医疗便捷。
小编整理了小康社会的含义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康社会的含义20 世纪70 年代末,“小康”这个概念由于邓小平的倡导而被赋予了新型的时代内容。
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并明确说明中国社会到20 世纪末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
从此,“小康”“小康社会”“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就成了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概念。
在《邓小平文选》第二、第三卷中,一共 40 次使用了“小康”概念。
1982 年 9 月,十二大正式提出到 20 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87 年10 月,十三大正式提出“三步走”战略,其第二步的目标就是进入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1什么是小康人的生活状态一般分为贫穷、温饱、小康、富裕四种。
我们所说的“小康”还不是富裕,不是想象中的“家家有别墅,户户有轿车”,也不是家家达小康,人人达小康,而是以县为单位达到整体小康水平,是解决温饱之后的一种生活状态。
小康社会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通俗的讲,所谓小康就是吃穿不愁、住房宽敝、出行方便、环境整洁、医疗便捷。
2为什么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因为那时我国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城镇也还有一批人口生活在最低保证线以下。
所以,我们要建成一个“全面小康”社会。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到2020年建成一个不含水分、实实在在、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的全面小康社会。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个不能代替”1.不能以省的总体小康代替县建成小康,坚持多数城乡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2.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坚持多数老百姓认可的小康实际成果;3.不能以简单指标数代替直观感受。
全面小康社会的名词解释
全面小康社会的名词解释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目标,旨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蕴含着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和追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和内涵。
一、经济建设层面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它体现了通过经济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实现农村、城市居民的收入稳定增长,并且要有更为公平的分配机制。
同时,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二、社会建设层面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建设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的关键。
这包括健康、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提供全民基本医疗保障,构建覆盖城乡的全面医疗体系,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同时,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确保人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此外,还要促进就业创业,为人民提供更多稳定就业的机会,维护社会稳定。
三、政治建设层面全面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证。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
这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
同时,要推进政府和公共权力的透明化,强化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
政治建设还包括发展民主,加强公民参与和社会组织的建设,推动多元利益格局的协调共治。
四、生态文明建设层面全面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好人民的生存环境。
此外,还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目标。
它不仅要求实现人民的物质需求,还要关注人民的幸福感和公平正义,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进步,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如何准确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
如何准确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全面小康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在共同努力下,实现了物质文化生活组织有序、社会风气良好、全体人民富裕、社会公正、政治清明、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等多个方面的愿景,全面小康社会具有深刻的内涵。
首先,全面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在于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满足的物质需求,不再有人因贫困而受苦受累。
这不仅仅是经济的富裕,更是包括了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富裕。
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简单的分配问题,更是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民的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使社会财富能够更加均衡地分配给每个人。
其次,全面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在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通过创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需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再次,全面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在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小康社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党的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保障。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最后,全面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基础阶段。
通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中国梦需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而全面小康社会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设定的。
总之,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多维度、多方面、立体化的发展目标,具有深刻的内涵。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基础知识点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考研政治毛中特基础知识点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地位。
从现代到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考研政治毛中特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到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从现在到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与全面小康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与全面小康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着力推进全面建设,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全面建设的内涵全面建设,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全面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个方面的全面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经济建设是全面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保障。
在经济建设中,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政治建设是全面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
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中国致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的重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中国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致力于增进民生福祉,保障人民权益,推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社区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坚持绿色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小康社会的内涵是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小康,全体人民拥有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居民收入分配基本合理,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高,基本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的社会状态。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扶持力度,稳定就业岗位,完善就业保障制度,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机会,改善劳动条件,推动就业增加和收入分配均衡;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升社会治安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人身安全;必须加强社会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培养社会新人才。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引言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内涵小康社会是指人民生活达到相对富裕水平,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政治体制更加民主健康,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的社会状态。
实现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 经济方面: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建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国际市场为依托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2. 社会方面:实现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全覆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共建共享。
3. 政治方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化依法治国,完善法律体系和法治机制;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基层群众自治。
4. 生态环境方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四、实现小康社会的路径和措施1.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国际市场为依托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全覆盖;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依法治国,完善法律体系和法治机制;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基层群众自治;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关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关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小康社会即实现全体人民全面小康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实现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福祉三者的共同提升和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坚决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升级,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社会进步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幸福感。
这包括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力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在人民福祉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包括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确保贫困人口脱贫;加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大社会公平正义的努力,推动实现更加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推动,还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经济结构,合理调控收入分配,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一项伟大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坚决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到实处。
只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实现中国梦,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名词解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名词解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实现了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有了显著提高的社会状态。
其中,“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意为富足、安康、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通过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生水平、加强社会建设以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求包括:
1. 经济发展: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包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创新能力、加强农村发展、完善社会保障等。
2. 政治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党的领导和社会治理能力。
包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
3. 社会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包括改善民生、加强教育、促进就业、保障住房、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等。
4.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包括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推动绿色发展、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的发展目标之一。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中国致力于实现人民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一、全面考虑国内外发展的条件。
确定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同时考虑国内外发展的条件,特别是全球化和经济竞争的必然性。
要紧密关注国内外的发展潮流和经济环境,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同时要建立起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小康社会的目标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既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也要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四、突出国家战略需求。
小康社会的建设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家发展大局,将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国家共同富强、民族振兴的战略目标相统一、要注重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国家的长远发展。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基本方针和发展思想,小康社会的建设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出发点,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定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加强党的建设,统筹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
小康社会的目标确定原则是全面考虑国内外发展条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
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的确定原则一、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内涵1. 经济小康的实现2. 社会稳定的维护3. 公民财富的增进4. 生态文明的建设5. 国际地位的提升经济小康的实现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
其核心任务是实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改革开放,加强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完善市场化机制并发挥政府作用,优化现代产业技术和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目标。
同时,为了保证社会稳定,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政策和系统,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公民权利和法律意识,维护公正和公平。
加强社会福利,提高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获得感。
公民财富的增进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国家需要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鼓励创业投资,促进就业和企业发展。
同时,需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
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生活在更好的环境中。
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这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加强对外开放和贸易投资,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合作,促进全球和平和发展。
二、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确定原则1. 发展目标要符合国情;2. 资源要合理配置;3. 制度体系要完善;4. 市场化要充分发挥作用;5. 人民福利要得到保障。
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确定原则是在实现经济小康的基础上,合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三、案例分析1. 精准扶贫通过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低保申请,实现多元脱贫,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同时,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2.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两个重大节点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知识点归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知识点归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
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下面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内容。
1. 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小康社会的内涵是指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两个阶段的目标,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和重点领域实现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和重点领域包括:国民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就业率、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策略和路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策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小康社会的路径是先富带后富,逐步消除贫困,全面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主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和国家各级机关、社会组织以及每个公民。
各级政府负有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责任,而公民也应积极参与并共同努力。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工作包括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教育事业的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解决好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大关切问题。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际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球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贡献。
解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内涵
解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内涵一、标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其内涵包括经济小康、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国防强盛等方面。
其中,经济小康是实现其他方面小康的基础。
经济小康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其主要构成包括增强发展动力、完善产业结构、推进创新发展、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等。
只有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小康提供坚实基础。
二、标题:小康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要求持续改革创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路径。
改革创新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活力、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就业机会等。
如台湾的创新经验,其离不开推动科技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教育培训水平,营造有利的文化氛围等。
在国企改革方面,可以学习新加坡和韩国的经验,通过引入民营资本、改革管理制度等方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标题:小康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小康社会建设需重视社会治理,在治理方式上需要更加科学合理。
当前市场经济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妥善处理。
政府应该督促社会各方面资源的更好利用,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和相应的社会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自治意识,等等。
同时,要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建设。
在加强主体责任和服务群众方面,能够汲取日本的生活方式建设经验,通过民间团体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等方式,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效益。
四、标题:小康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指导方针包括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生态系统管理和维护等。
日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实现能源利用、资源消耗、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平衡,最终为经济长远的发展提供动能。
五、标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挑战及其对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包括经济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等问题。
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对十六大精神的认真学习,领会了十六大明确提出的我国进入21世纪后新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重点是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采取哪些措施等,都是目前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小康社会的概念是邓小平在1984年3月对日本首相的谈话中首先提出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于上世纪末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杜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近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近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应该看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
其目标确定的思路和原则是,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目标原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在古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相对于大同社会而言的,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个社会中,“老者亦帛食肉,黎民不饿不寒,……,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在现代中国,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根据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战略构想,中国的现代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个阶段,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阶段,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科学的战略指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78~200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5%的快速增长,实现甚至超越了发展的总量目标和人均目标,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小康。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水平仍处于世界的后列;虽有沿海地区的繁荣,但仍有内陆地区的萧疏;虽有少部分人的“琼楼玉宇”,但仍有一些人的“茅屋草毡”,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全面”是相对于“不全面”、“不均衡”和“低水平”而言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全面性体现在:第一,发展目标全面。
它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第二,覆盖范围广而无遗(不包括中国的港澳台地区)。
从地域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内地的东、中、西部各省区;从人群范围来看,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包括城市和农村中的各社会阶层。
第三,全面参与。
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条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之一,是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和普遍受益。
第四,水平更高。
相对于整体上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而言,将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人均GDP、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质量、居民享受的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更高的水平。
由上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
其内涵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物质相对丰富、文化充满活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
[!--empirenews.page--] 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一方面,一切发展都要围绕着“人”进行,都要为人类最终摆脱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其直接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使全体人民都有权和能够享有水平不同的发展成果。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就是说,经济增长要更多地依赖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少地依赖资本、资源(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尤其是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经济发展要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尽量减弱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参与国际竞争要更多地依赖自主创新能力,更少地依赖建立在低工资水平之上的价格优势。
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就是说,扩大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加强决策实施过程的民主监督,保证决策实施的有效性;完善立法,严格执法,避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随意性,保证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严肃吏治和法治,杜绝消极腐败现象,纯净社会风气。
物质相对丰富,就是说,一方面,相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言,全面小康社会只是迈向这一社会的一个阶段;相对于整体上实现小康阶段而言,物质财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相对于富国而言,人均物质产品尤嫌不足。
文化充满活力,就是说,一方面,由科学精神、中华伦理和先进文化主导社会生活,国民精神积极、健康、向上、开放;另一方面,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精神产品丰富,国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就是说,不同地区的居民、城乡居民和社会各阶层都能从发展中受益,收入差别或福利水平差距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各方面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
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说,经济增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进行,当代人需求的增长及其满足不以损害后代人发展的能力为代价。
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就是说,〖JP〗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发达的产业和技术支撑体系,充分的人才储备,和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和法律制度。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思路与原则(一)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面临挑战的变化,人类的发展理念也在发生着演变。
从时间上划分,近代以来,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认为发展即是经济增长。
这一观点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第二个阶段,认为发展是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这一观点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传播于20世纪70和80年代;第三个阶段,认为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互动和协调的过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重视资源和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这一观点,即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思想。
[!--empirenews.page--]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应坚持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并将在这一时代推进,其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最新的发展理念。
(二)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曾经是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一方面,要从总体上防止收入的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合理选择公平目标。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03年,人均GDP虽已超过1000美元,但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位依然很靠后。
2001年,按世行汇率法换算,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GNI)为890美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7.3%;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中国的人均GNI为4260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6.3%。
1999年,中国尚有18.8%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足1美元(PPP值,下同),尚有52.6%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足[1][2]下一页2美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实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确保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同时,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平目标的选择,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又要虑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可能。
(三)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受到限制的。
首先受限于国内自然资源的供给水平。
中国幅员辽阔,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并不丰裕。
中国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57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只有130~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矿产资源种类不全,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其次,受限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机会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也可以看到,确实有若干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了由贫困国家或地区向“丰裕社会”的转变。
但是,应该看到,一方面,全球自然资源的总量相对于人类的发展需求来说,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先发国家已经在世界资源分配领域“占得先机”,后发国家要想在既定的分配格局中分上“一杯羹”,不仅会加剧世界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而且会改变世界资源分配格局,对既得利益国家集团构成挑战,谈何容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对国际自然资源需求的增长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
尽管在2001年中国石油净进口只及美国的12.5%,日本的27.5%,但国际社会已经对中国进口石油的增长产生深深的忧虑。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依赖将继续加深。
据国际能源组织发布的世界石油市场最新报告显示,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日增128万桶,中国所占比重为35%;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日增幅将降至108万桶,中国所占比重超过30%,届时中国将超过日本,跃居为亚洲第一大石油消费国。
中国不断增长的石油进口需求,必将改变世界石油资源的分配格局。
其三,受制于人类发展的环境容量。
人类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而环境的发展容量不是无限的。
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超过一定限度,地球将不再宜于人类生存。
中国虽然地域广阔,但相对于其庞大的人口来说,适宜于人类的空间不足。
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业已十分严峻:大气污染不断加重,酸雨范围不断扩大,水体污染继续加深,湖泊富营养化继续发展,近海赤潮发生频繁,70%的城市在“垃圾”包围之中。
经济发展必然对中国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另外,中国的发展也将对世界生态环境形势造成日益显著的影响,因而可能会受到来自世界环保主义者等方面的压力。
[!--empirenews.page--]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人民对于财富的追求必然是有限度的,必须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如果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算起,中国的工业化已经推进了50多年。
但是,综合判断,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未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