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起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2、荆轲刺秦王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
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
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淬4、(6段)=〉配备副手敢、忤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五)(《辞典》壹五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1)人:何子平、顾凯之(2)事:归家养母子平孝顺,忠诚不二(3)物:俸禄(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第二教时:研读二、三部分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
2024年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的英勇壮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荆轲受燕太子丹之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最终失败。
2.激发兴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可能听说过,那么荆轲是如何策划这次行动的?他的英勇事迹有哪些?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文中的难点。
第三环节: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哪些细节体现了荆轲的英勇和机智?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行动对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第四环节:文言文翻译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指导学生进行翻译。
2.学生展示翻译成果,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3.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荆轲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在文言文翻译环节,教师注重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2.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更多关于荆轲的故事。
3.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同学们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奇》,具体内容为《荆轲刺秦王》。
本篇课文详细描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展现了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同时体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斗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领悟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荆轲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解读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1)课文结构: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结果与影响(2)荆轲精神:英勇无畏、忠诚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荆轲刺秦王:荆轲受命刺杀秦王,历经艰险,最终失败。
(2)修辞手法:对比、排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荆轲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史记·刺客列传》等,加深对荆轲的了解。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为:了解作者贾谊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风格;学习《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等人物形象;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等人物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战国时期历史短片,激发学生对时代背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等人物形象,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作者:贾谊时代背景:战国时期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艺术特色:生动形象、情感真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
请从课文中找出三个体现荆轲等人物崇高品质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2. 答案:原因:荆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刺杀秦王。
例子:荆轲母亲教导荆轲为国家效力;荆轲妻子支持荆轲刺杀秦王;荆轲为国家舍生忘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 角色扮演等多种策略,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 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辅助教具
使用PPT、教学视频和历史文 物图片等辅助教具,增强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管理
确保课堂秩序井然,及时处理 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创造一个 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 作、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提 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营造 一个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 解文章,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 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 否营造了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 。
改进措施
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内容进 行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以确保
通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和 勇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 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课文解析做铺垫。
课文解析
总结词:深入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观察学生 在团队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沟通能力。
2024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2024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单元三“古代人物传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品味古文语言,领会古代士人的忠诚和勇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古代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荆轲的忠诚和勇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古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古文语言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味。
3. 知识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介绍古代历史文化背景。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重点词汇:忠、勇、智、谋、刺、秦、王等。
3. 人物关系图:荆轲、荆轲母亲、秦王等。
4. 重点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荆轲母亲的认识。
(3)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的短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古代刺客的英勇事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023最新-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可爱的给家人们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荆轲刺秦王》内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课前引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秦国的统治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内容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 修辞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5.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内容:人物形象:荆轲、秦王故事情节:刺秦王的经过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表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
答案:1. 课文《荆轲刺秦王》讲述了荆轲为了报国仇家恨,刺杀秦王的故事。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拟人等,如“荆轲之剑,刺秦王之胸,犹如虎口拔牙,鼠口夺食。
”形象地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和危险。
3. 通过课文学习,我理解到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祖国的和平与繁荣。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史记》选读。
《荆轲刺秦王》为本单元第二篇,详细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 领悟荆轲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注意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3. 讲解: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语,解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文言文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2. 内容:文章结构:起承转合重点词语:荆轲、刺杀、英勇、无畏、爱国例句解析:文言文句式、词类活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阅读《史记》中其他篇章,了解历史人物。
2. 答案:参见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观看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影视作品,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篇章,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024年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
2024年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词语积累、文章分析、文化背景了解等。
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分析荆轲刺杀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分析,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积累,文化背景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3. 词语积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壮士”、“慷慨”、“从容”等,并做好笔记。
4. 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讨论荆轲的精神品质。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文言文阅读题,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和答题。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重点词语:壮士、慷慨、从容、刺杀、忠诚、英勇等。
3. 内容结构:动机、过程、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第二自然段,并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精神品质。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更多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分析。
2. 教学过程:课文阅读、文章分析、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2024年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和戏剧》中的戏剧部分,详细内容为《荆轲刺秦王》剧本的阅读与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培养学生阅读戏剧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戏剧语言、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从戏剧中汲取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戏剧语言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剧本的阅读与解读,以及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荆轲刺秦王》剧本、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荆轲刺秦王》剧本,了解剧情,理解人物关系。
3. 内容解析:a. 分析剧本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用语,帮助学生理解戏剧语言。
b. 对荆轲、秦王等主要人物进行形象分析,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4. 例题讲解:以荆轲刺秦王的动机为例,讲解人物心理分析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进行小组讨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形象,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荆轲精神的理解。
2. 答案要点:荆轲形象分析、荆轲精神的内涵、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代戏剧作品,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b.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拓宽知识视野。
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分析:荆轲、秦王等3. 荆轲精神:爱国、勇敢、担当4. 课后作业:分析人物形象,谈谈对荆轲精神的理解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研习课文(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明确: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明确: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
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明确: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
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运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二、教学过程:1、《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一)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是国别体。
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
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时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长侍(shì)足下樊於期(wūjī)骨髓(suǐ)燕(yōn)国切齿拊(fǔ)心匕(bǐ)首忤(wǔ)视厚遗(wèi)蒙嘉鄙(bǐ)人夏无且(jū)以药囊提(dǐ)轲被八创(chuāng)倚(yǐ)柱箕(jī)踞以骂目眩(xuàn)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一些味道。
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1)古今异义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
今:鼻涕)②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
今:货币)物③樊将军以穷困(古:处境困难。
今:贫穷)来归丹④樊於期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
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扼腕而进⑤诸郎中(古:宫廷的侍卫。
今:称中医医生)执兵⑥乃引其匕首提(古:投击。
今:拿着)秦王⑦断其左股(古:大腿。
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2)一词多义A.今有一言,可以解(解除)燕国之围B.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①解 C.少年大骇,急解(分开)令休止D.后经婉解(解释),虽不谓吾言为是E.悉埋于地,解(解开)其综缚A.秦王还(环绕)柱而走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回来)①解 C.予羁縻不得还(回来)D.扁鹊望桓侯而还(旋转)走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归还)A.振(举起)长策而御宇内B.燕王诚振(震慑)怖大王之威①解 C.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救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震慑)四海E.且迁我如振(摇动)落叶耳A.秦王复击轲,被(遭受)八创B.同舍生皆被(穿着)绮绣①解 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遭受)之矣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表被动)逮E.屈原至于江滨,被(披散着)发行吟泽畔总结、扩展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
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范围扩大。
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2.词义范围缩小。
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3.词义的转移。
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4.感情色彩的变化。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
例如“地方”“至于”。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本文按时间及事件发展的顺序,完整的叙述故事的特点。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丁悲剧的基调。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
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
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
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
“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厚遗蒙嘉”,得以引见,可见行事周密。
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
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
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
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
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欷歔?(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提问】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明确】(1)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2)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上皆垂泪涕泣”“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提问】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干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