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对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点分析——以徐州会战为例
对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点分析——以徐州会战为例【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为抗战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
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表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英雄气概;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促成了相持阶段的到来;正面战场牵制了2/3以上的侵华日军。
历经八年血与火的洗礼,国民党军队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徐州会战又是国名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曲经典战歌。
【关键词】抗战防御阶段国名党正面战场徐州会战“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徐州会战,使国民政府及统帅部进一步认识到日军并非不可战胜,虽然短期内尚不可能,但中国的抗战最终必将胜利,从而进一步坚定了持久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一、抗战防御阶段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敌人疯狂进攻,国民党节节防守的第一个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
对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即:这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正如毛泽东同志曾肯定地指出:“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在这期间“曾有相当数量在前线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系统军队对敌人进行过积极抵抗。
”抗战初期,面对日本侵略者对华北和华中等地展开的大规模战略进攻,国民政府统帅部调动全国军队,实行防御战略进行抵抗。
在这一阶段,中日双方军队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
其中国民党军队打得好的有淞沪战役、忻口战役和台儿庄战役。
广大爱国的国民党军队包括东北军、西北军和其他地方部队的官兵,在卢沟桥战斗和淞沪、忻口、台儿庄、武汉会战等战役中英勇作战,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令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应以不屈服、不扩大的方针就地抵抗。
理性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
理性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
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要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清楚“正面战场”的概念。
“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活跃着两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世人所熟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也不能被磨灭。
在中国的大片国土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战役,也涌现出一大批抗日爱国将领。
在1937-----1945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先后动员743余万军队投入战斗,阵亡322万余人,歼灭日军86万余人,基本上牵制了侵华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进行了大型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具有代表性的有: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涌现出郝梦龄,赵登禹,张自忠,戴安谰等一大批爱国将领,300万川军出川作战,近四分之一埋骨异乡。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是淞沪会战,这是在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日方投入总兵力达300000,伤亡70000;国军投入兵力600000,伤亡200000。
淞沪会战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队在装备和兵员素质上远不及日本,每小时的伤亡以数千计,一个师的兵力拉上去,几个小时就打光了,足可见战争之惨烈。
淞沪会战前,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次会战,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士气上,中国获得了空前的胜利。
它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战略企图,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得”将其一块一块征服,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太原会战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会战。
这是一场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的战役,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115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太原会战历时两个月,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
日军参战兵力共十四万人,伤亡近三万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二十八万人,伤亡十万人以上。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思考:为什么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空前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②有政权、军队的合作。
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
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试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由于上述特殊历史原因,它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本文仅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情况作一概括分析。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这个时期日寇凭借武器装备及兵力上的优势实行连续不断的进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抵抗。
这时期中日双方军队先后进行了平津南口作战、淞沪会战、太原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及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在优势装备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其中尤以淞沪、忻口、台儿庄等会战更为突出,是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淞沪会战激战三个月,敌軍以死伤四万余人的代价占领上海。
1938年初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精锐的板垣和矶谷师团两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有力的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有着重要义。
但是纵观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个别战役外,从总体上受中国军队打得是败仗。
分析失败原因主要有两点:从客观上讲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
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军事上占优势,而且在经济力量上也占据优势;而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军事装备与部队的训练、编制都过于陈旧落后,无法适应陆海空联合作战之需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付出一定的血的代价,才能逐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形势,才能最后战而胜之。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试题: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国开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答:1937 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时,国民党政府在名义上对中央军和川军、滇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全国陆军进行了整编,编成178 个师,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3 个师,总作战兵力在200 万人以上,数量相当于侵华日军的3 倍。
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抗击日军正面战场的任务。
但是,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大捷外,其余的会战都以失利撤退告终,一年就致使2 亿人口的区域沦陷。
除了当时中国的国力、军队的武器装备和供应,以及操纵武器的战斗员素质都不如日军外,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的政策也难逃其责。
因此,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今天深刻反思那场战争,真正汲取历史教训非常有必要。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
这是一条反人民的路线,它的目的是要保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党专政的政治制度。
必须看清国民党政府抗日的两重性——既坚持了八年抗战,又腐败无能一再丧失失地。
1931 年9 月,日本关东军以2 万多人突袭东北。
尽管当地有十几万中国正规军,但无论南京政府还是东北军都采取“不抵抗主义”,很快丢掉80 万平方公里土地。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得寸进尺,1932 年又发动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3年突破长城并直逼北平、天津,国民党军队才开始被动抵抗,结果又签订屈辱的退兵让地条约。
这样的“消极抗日”政策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引发了众怒,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
第二,国民党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并存在利用暂时的抵御换取日方妥协的思想,因而导致正面战场的溃败,使大面积的国土沦入敌手。
1937年7 月至8 月间日军进攻平津和上海,国民党政府才开始全面抗战,不过仍同日本谈判希望媾和。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
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又不尽人意。
根据“求实存真”的治史原则,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八年全过程予以客观探讨,这对于增进国共两党关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
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
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曾肯定地指出:“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二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但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阵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企图速占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本陆相杉山元在给天皇的报告中宣称,战争可以在两个月内结束;日本陆海军制定的作战目标是“覆灭排日抗日的根源的中央政府”,“通过全面战争,以期根本解决日中间的问题”,计划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
阅读以上材料评价正面战场
阅读以上材料评价正面战场
摘要:
一、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背景和意义
二、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和战果
三、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和局限性
四、总结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评价
正文:
自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我国广大官兵在正面战场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正面战场作为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正面战场承担了抗击敌人的重任。
在长达八年的战争中,我国军队与敌人进行了数百次战役,其中包括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著名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我国官兵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出色的战斗能力,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损失。
其次,正面战场战果丰硕,激发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战争中,我国军队多次击败敌人,取得了如平型关大捷、四行仓库保卫战等光辉战果。
这些战果不仅彰显了我国军队的战斗力,更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然而,正面战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战争初期战略失误、武器装备落后、兵员素质不高等原因,我国军队在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同时,正面战场的战斗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导致内陆地区和广大农村遭受
敌人残酷的“三光”政策。
尽管如此,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不容抹杀。
它吸引了敌人的主要兵力,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正面战场的英勇抗击,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
总之,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是我国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正面战场的胜利和牺牲,为我国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奠定了基础。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试题: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国开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答:1937 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时,国民党政府在名义上对中央军和川军、滇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全国陆军进行了整编,编成178 个师,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3 个师,总作战兵力在200 万人以上,数量相当于侵华日军的3 倍。
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抗击日军正面战场的任务。
但是,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大捷外,其余的会战都以失利撤退告终,一年就致使2 亿人口的区域沦陷。
除了当时中国的国力、军队的武器装备和供应,以及操纵武器的战斗员素质都不如日军外,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的政策也难逃其责。
因此,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今天深刻反思那场战争,真正汲取历史教训非常有必要。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
这是一条反人民的路线,它的目的是要保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党专政的政治制度。
必须看清国民党政府抗日的两重性——既坚持了八年抗战,又腐败无能一再丧失失地。
1931 年9 月,日本关东军以2 万多人突袭东北。
尽管当地有十几万中国正规军,但无论南京政府还是东北军都采取“不抵抗主义”,很快丢掉80 万平方公里土地。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得寸进尺,1932 年又发动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3年突破长城并直逼北平、天津,国民党军队才开始被动抵抗,结果又签订屈辱的退兵让地条约。
这样的“消极抗日”政策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引发了众怒,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
第二,国民党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并存在利用暂时的抵御换取日方妥协的思想,因而导致正面战场的溃败,使大面积的国土沦入敌手。
1937年7 月至8 月间日军进攻平津和上海,国民党政府才开始全面抗战,不过仍同日本谈判希望媾和。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表现概述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 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 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 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 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 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 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 争。即使当时国力远高于中国的日本,也动员全日本,马上 投入全面战争。
影响
以军事面来说,国民政府不但战败以外还让其军事 实力大幅受创,使得多年建军付诸流水;淞沪会战 后大量的游勇散兵,国民政府无力加以收编,因此 成为各地土匪游击队造成后方百姓的困扰,或者被 中国共产党加以吸收,使得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实力 急速强化。
但在政治面上却是成功的,淞沪会战将中日冲突成 功的台面化宣传到国际媒体。也让世界清楚中华民 国政府对日本的立场,也间接影响日后英美对中国 战场的支持。
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 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 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 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 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 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 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 计52个师(旅)共28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 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 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北平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 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山西省 会太原,最后虽然会战以失利告终, 但会战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其留给我们 的重要启示并不会因为会战失利而改 变。 太原会战是八年抗战中,华北规模最 大的一次对日会战。太原会战中光忻 口战役就伤亡日军约两万人,创造了 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但从 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规战争宣告 结束。
如何评价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如何评价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初期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历经了忻口会战、凇沪会战、徐州会战以及武汉会战等大规模战役,广大国军官兵浴血奋战,在很大程度上延缓阻碍了日军侵略的步伐,打破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然而,由于在战略上出现的重大失误以及初期统帅部抵抗意志的不坚决,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协同性极差,在武器装备,弹药补给上相对于日军处于绝对劣势,因此以上战役均告失败。
因此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基本上是失败的。
但是有效的牵制住了日军灭亡中国的步伐,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其贡献也是不该被忽视的。
在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方面虽决心抗战到底,但仍存有些一不切实际的幻想。
它一方面抗日,另一方面又企图通过和谈,与日本达成妥协;国民党方面对英、美帝国主义还抱有依赖之心,幻想通过英、美的干涉,制止日本的侵略;另外,国民党还企图借机削弱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力量,最终达到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武装的目的。
因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民党方面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不敢真正发动全国民众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从具体的军事指挥来说,一些国民党军队将领指挥无能、临阵脱逃,内部派系分裂,军政命令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这些也都是国民党军队连续败退的重要原因,对此,连蒋介石本人也是承认的。
在南岳军事议上,蒋在总结初期抗战时,就曾提出“整理军队建立军队”的任务,力图扭转这一不利的局面。
仅仅以上面的几点来归纳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败退原因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对此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
而我们则是一个弱国、穷国,在军事装备、指挥训练方面都远远不及日本,军队数量也少于日本。
日军是有备而来,中国方面虽不能说毫无准备,但可以说是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
日军在战争开始又“采取了拿破仑的‘急进歼灭’、‘轻骑直入’的故伎,企图于最短时间歼灭中国的主力,结束对华的‘小战’”我们在分析和评价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时,必须把握这样二点:第一,既要看到面在战场上广大国民党军队官兵的浴血奋战及其对日军的沉重打击,又要看到在正面战场上出现的一些不应有的失败、溃退;第二,既要看到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一些将领借口保存实力,实则避战退却、贪生怕死,又要充分注意到国民党军的一些退却实属战略性的撤退,其目的在于真正地保存实力以与日寇作持久战,而不是去无谓的硬拚。
[详细讲解]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观点一: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比较积极地。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
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1.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
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
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
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
如果这个政府投降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
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它任何党派、团体等组织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
政府能够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进行抗战,也能发动它所控制的全部宣传机器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第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
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
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
相差极为悬殊。
[11]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
[12](第三册,P3;第二册,P30,P111)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
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作用
抗战前期正面战场的作用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
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2005年胡锦涛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以此对国名党正面战争的历史作用做出肯定。
日本坚定不移的执行着《国防国策大纲》。
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
后来因为苏联放弃了进攻战略,又因美国是其重要的战略物资供应者,遂放弃对美苏的作战计划,转而将作战目的定在了中国,以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兰印”(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
于是在1927年7月7日发动了对华的全面作战,妄图在3个月内占领中国。
在抗战初期,主要由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为主。
淞沪会战1937年7月底,日军占领平,津地区(参见平津作战)后,即以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展开对中国内地大规模进攻,重点指向华北。
中国政府当局为了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采取“先发制敌”的方针,首先围攻驻沪日军。
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以租界和黄埔江中的军舰为作战基地,炮击闸北一带,中国军民奋起反击,这就是“八·一三”事变,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
8月14日,日守军开始总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的抗战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的抗战13-1函计本李红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战争。
共产党为代表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为代表的下面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的。
对国民党下面战场的评价,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
要克服思维定势,摒弃极“左”观点,正确认识下面战场的作用。
要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从国民党下面战场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具体评价。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积极抗战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戟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
在日军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被迫抗战。
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进行了军事部署,制定了战略指导方针。
调集了200个师的兵力,先后进行一系列保卫战。
较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
1、忻口会战。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即分兵沿平绥靖、平汉和津浦铁路干线向华北发动全面戟,夺取山西是日本全面占领华北的首要目标。
9月中旬,日军占领大同,晋北门户洞开。
忻口一线便成为保卫太原的重要防线。
10月13日,日军以三个师团的兵力向忻口戟。
国民党守军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指挥下,奋勇抗战,在八路军的配合下,经过23天的阵地争夺战,大小40余次战斗,毙伤敌2万余人。
此次会战国民党军队伤亡也达10余万人以上,军长郝梦麟、师长刘家骐等阵亡。
后日军突破娘子关,由正太路抄袭太原。
11月8日,华北重镇太原失陷。
整个华北随即陷落。
2、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以后,蒋介石亲自担任上海战场最高军事指挥官,调集70万大军进行淞沪会战。
日军投入海陆空兵力共达30万。
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官兵在上海人民的支援下,不畏强敌,顽强战斗,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在战斗中先后涌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上海宝山姚子青守备营500官兵、在敌军包围中孤军坚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由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等英勇事迹,表现了中国军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淞沪会战进行了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志,赢得了向大后方撤退战略物资和人员的时间。
评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意义
评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
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要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清楚“正面战场”的概念。
“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
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是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但另一方面,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贡献?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呢?所谓“正面战场”,是指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这个战场上日军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国民党正规军,因此也叫国民党正面战场。
在伟大的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时,一大批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肩当民族大义、背负国耻家仇,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毅然奔赴抗日前线,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作为战略防御阶段抗战的主要力量,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会战、晋北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常德会战,都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拉开了淞沪会战的序幕。
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兵力总数在75万以上,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20万人。
历时3个月,国民党军阵亡将士30余万人,中央海军全部阵亡,空军损失约70余架飞机。
日军阵亡将士2万人,受伤约4万人。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败了,而且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沦陷。
但是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并且为中国民族工业和战略物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持久战打下了基础。
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
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争,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公认的,但是对于国共两党所进行的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作用的地位,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
下面就我所学的史学知识谈谈我个人对两个战场的认识。
首先,关于两个战场的分界线,一般认为由南向北再向东的大致走向是:包头—黄河—风陵渡—黄河—开封—合肥—安庆—信阳—武汉—岳州—九江—芜湖—杭州。
在此线以南以西的地区为正面战场,以北以东的地区为敌后战场。
大致估计,两个战场的分界线达4000多公里,其中,敌后战场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以上。
由此可见:其一,敌后战场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日军的深远后方,和正面战场只能作远距离的配合,两个战场之间被日军阻隔;其二,日军和正面战场直接对峙,即日军和正面部队直接进行作战,因此,靠近正面战场的敌后游击队可以和国民党开辟的正面战场进行一些战略上的配合。
正面战场在八年抗战中,正面战场共进行22次会战,其中一部分为反击战。
正面战场担负着较大规模的正规战任务,抗击敌人的较大规模进攻。
正面作战线虽然从华北一直撤退到华南和西南地区,失去大片土地。
但是在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敌我双方力量差距悬殊的情况下,这是一种策略。
达到了分散敌之兵力、消耗与迟滞敌人、掩护大后方等战略目的。
在8年的浴血奋战中,正面战场部队上人数很多,这其中包括一些如张自忠等人,他们的英雄事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的空军在美国空军的支持下,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时,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虽然国民党在抗战后期有一些反共思想,消极抗战,但是,总体上说,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地位。
敌后战场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果敢地提出了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必须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游击战的军事战略转变,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逐渐使敌后战场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对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由于特殊的 国情 , 中国的抗 日战争分 为国 民党领导 的、
间, 逐次消耗敌人 , 以转变形 势 , 争取 最后胜利 。 【 不久 , ”2 国 民政府军 事委 员 会 就 正式 颁 布 了这一 战略方 针 。8月 1 2
烈的英雄 气概 ; 粉碎 了日军“ 速战速 决” 的计划 , 促成 了相持阶段 的到来 ; 面战场 牵制 了2 3以上的侵 华 日军, 正 / 为八路 军、 新四军深入敌后 , 开展 游击战争、 建立敌 后抗 日 据地创造 了条件 ; 根 掩护 了沿海 工业 内迁, 大后 方 使
的工业基地得 以建立 , 形成 了支援抗战 的物质基础 ; 为世界 反法西斯 战争做 出了贡献 。战略 防御 阶段 , 国民党
21年 1月 01 2
De e c mbe 01 r2 1
对 抗 日战 争战 略 防御 阶 国 民党 正 面战场 的评价 段
于耀洲 , 杨 钰
( 齐齐哈 尔大学 文学与历 史文化 学院 , 黑龙 江 , 齐齐哈 尔市 , 10 ) 1 0 0 6
关键词 : 国民 党 正 面 战 场 ; 略 防御 阶段 ; 用 ; 价 战 作 评
要知道 日本是 没有信义 的, 他就是要 中国的国防地 位扫
地, 以达到他为所欲为的野心。所 以我想 如果 以为 局部 的解
决, 就可 以永久平 安无 事 , 是绝对 不 可能 的 , 是绝 对 办不 到 的。 “ ” 如果 看到我们 国家不打 仗要 灭亡 的 , 当然就非打 仗不 可。 …会议还决定 , ” 在未正 式宣 战之前 , 日本 进行 交涉 , 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个谈话的基本精神是好的,正式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
这时日本已大量增兵关内,公开抛弃了所谓“不扩大方针”的欺骗宣传。
7月30日,日军相继占领北平、天津;8月13日,又开始进攻上海。
8月15日,日本正式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军,并下达了全国总动员令,于是开始了对中国的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8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次日,蒋介石下达总动员令,20日蒋自任陆海空军大元帅,决定将政府军事委员会作为战时最高统帅部,并将前线省份划为四个战区。
与此同时,经中共中央一再呼吁和敦促,国民党对联共抗日也采取了积极态度。
9月23日,蒋介石为中共关于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发表谈话称:“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政治前提。
毛泽东曾热情指出:“国民党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对于人民抗日运动虽有许多限制,但也允许有较多的自由。
”[1](P941)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及其军队的抗战是比较积极努力的,发挥了正面战场的作用,是有历史功绩的。
首先,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发挥了主要战场的作用。
从一般军事学上说,在通常的情况下,正面战场总是担负着主要的作战任务。
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日军对华作战重点的变化,使正面战场在抗战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有很大的区别。
应当肯定,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战场确是起了主要战场的作用。
从日军方面看,这时其凭借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在战略上强调“速战速决”,企图集中兵力在最短时间内摧毁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以实现其独占中国的目的。
七七事变前后,日本军国主义者一再扬言3个月之内就可解决中国,当时日本的杉山陆相甚至叫嚣“支那事变可以在一个月内完全结束”。
战争开始后,日军不断增派兵力,到1937年9月,其侵华兵力已超过战争初期所预定的11个师团的最高限额,达到了14个师团。
它同时在华北和华东展开进攻,然后南下华中,幻想实现其速战速决的企图。
到日军占领南京后,1938年1月16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而期待真正能与帝国合作之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这些都说明,这个阶段日军作战是以国民党政府为主要对象,其目的是要摧垮国民党军事力量,迫使中国政府投降。
就国内情况而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对团结抗日的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有良好的政治和军事素质,但在战争开始时,在数量上还只有几万人(当时在华北前线的八路军共32 000人),武器装备很差,还不能给敌造成足够的威胁。
而这时国民党是第一大党,掌握国家政权,它参加抗战后,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聚集全国抗战力量的作用。
1937年8月初,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中共代表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应邀与会,共商国防问题。
此外,广西、四川、云南、山西等地的地方势力首领白崇禧、刘湘、龙云、阎锡山等都参加了。
原来由于蒋介石歧视和消灭异己的独裁统治,造成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矛盾很深,互相猜疑。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曾电邀李宗仁、白崇禧到南京共商大计,龙云、刘湘曾电李、白加以劝阻:“未可轻易入京,万一抗日不成,反而失去自由。
”可见疑虑之深。
但在民族敌人生死威胁面前,他们暂时捐弃前嫌,同意联合抗战。
正如李宗仁所表示的:“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
因而这次作为抗战决策的南京国防会议,停止了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内战迭起,纷争不已的局面。
此后,各地军队陆续开赴前线作战。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能够先后调动包括中央嫡系部队和地方实力派军队近200万人,在华北、华东和华中等地对日作战。
这时开赴华北前线的八路军,以自己英勇顽强的战斗,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当时《大公报》社评曾称:“中国此一战,征调兵队及于全国,凡奉命赴战的军队没有不勇敢,没有不拼命的。
”这种情况说明,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作为主要战场出现的。
其次,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比较积极认真地进行了正面战场防御作战,并打了一些硬战。
抗战开始后,日军处于战略进攻态势,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态势。
南京国防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确定实行持久消耗战略的国防方针,即以空间换取时间,以持久作战消耗敌人;同时根据日军主要以华北为进攻方向,因此决定在平汉、津浦两路沿线地区设置三道防线,以正面的阵地防御战来保守城市和战略要道。
从全面抗战开始到武汉、广州失守的15个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华北、东南及华中两大战场展开正面防御作战。
据统计,国民党军队在这期间同日军进行重要战役战斗270多次,歼灭敌人77万。
其间著名的有忻口(太原)、淞沪、徐州、武汉等4次大的会战,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再次,广大官兵对日作战英勇,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抗日战争发动后,国民党军队广大官兵中长期被压制的抗日爱国精神被激发起来了。
同样一支部队,由于战争的目的性不同,会表现出完全相反的精神面貌。
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场上,除少数畏敌溃逃外,广大爱国官兵积极主动,浴血奋战,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
像在淞沪会战中,守卫宝山的姚子青营500官兵,面对2000日军、30余艘敌舰、20多架飞机和近30辆坦克的攻击,奋勇抗击七昼夜,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最后敌军施放硫磺弹,燃起全城熊熊烈火,并在战车掩护下冲入城内。
全营官兵与敌巷战肉搏,激战两昼夜全部壮烈牺牲。
当时上海《大美西报》著文赞叹:“此次姚营全部殉城,其伟大壮烈,实令人内心震动而肃然起敬,此非仅为中国人之光荣,亦为全人类之光荣。
其伟绩将永垂史迹而不朽。
”又如,团长谢晋元奉命率500多人从北站进驻四行仓库,掩护主力从苏州河北岸撤退。
他受命后曾以诗明志,写道:“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他们在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援下,坚守阵地,奋战4昼夜,击退敌人6次进攻,歼灭敌人200余人,击毁战车两辆,孤军伤亡37人。
后奉命退入租界,被迫将武器交给租界当局,人被软禁在胶州公园。
在3年多的孤军营生活中,谢晋元仍然励精图治,继续训练部队,准备重上战场杀敌。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惨遭叛徒谋害。
国民党军队中的一些高级将领,也同样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
像第九军军长郝梦龄,过去曾参加过内战,痛感流血千里,人民遭殃,一度要求解甲归田。
卢沟桥事变后,他主动请缨北上抗日,并与家人立下遗书,决心拼死在抗日战场。
忻口会战时,他任中央兵团指挥。
他寄出的最后一封家书中写道:“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对国际战士,死可谓得其所矣”。
在作战中,他身先士卒,终于履行了自己为国捐躯的诺言。
此外,如佟麟阁、赵登禹、刘家麒、王铭章、李必蕃等将军,都先后以身殉国。
毛泽东对他们的为国牺牲精神曾给以很高的评价,赞誉为“崇高伟大的模范”。
由上可见,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比较顽强的抵抗并取得个别战役的胜利。
但是,从整体上说,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是失败的,在仅仅15个月的时间里,日军长驱直入,很快就囊括了华北、华中大片土地和华南的要地,历次会战也都以失败或退却告终。
当然,对于这种情况,也应该给以全面、客观的分析。
从战争全局上说,这是由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的。
由于日本是凭借军事上的优势,采取全面进攻的方针,中国居于战略防御地位,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我则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打击,这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我们在总体战略上,应自觉地采取战略的持久战。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应避免在不利条件下的无把握的决战,勇于实行必要的退却,虽然丧失若干土地,但赢得争取胜利的时间,“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
”[2](P507)从这一方面看,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一,它打击了敌人的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从而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全国性的抗日高潮。
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曾大肆宣传中国不堪一击,幻想3个月就可以灭亡中国。
但是,战端一开,中国不仅没有迅速灭亡或屈服,相反却加强了抗战到底的民族意志,使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彻底破产。
在这一时期,国民党不但调集了自己的200万军队参加抗战,成为防御作战的主要力量,而且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些有限度的改革,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修改了一些反动法令,公布了《抗战救国纲领》,成立了咨询性的国民参政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