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五人谈
古代文学 的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古代文学研究这件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最早尝试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原文。
就像你走进一个大森林,你得先看看这里面的树都是啥样的啊。
我从先秦文学开始,《诗经》《楚辞》一本本读起来。
但是读着读着就犯糊涂了,好多字都不认识,意思也不理解,这就像是在黑暗里摸索,一会儿撞这儿,一会儿撞那儿。
后来我就学聪明了,我开始查阅一些古汉语字典、词典啥的,这个帮助就很大。
我曾经读《左传》,那些战争描写的部分很复杂,我开始读就完全是一头雾水,里面的人名、地名还有各种战争的策略完全搞不懂。
可是借助字典和相关解读的文章后,我好像就逐渐摸着点门道了。
我还特别重视注释本。
咱又不是啥专家,就把那些有名的学者做的注释本拿来用呗。
比如说读《论语》的时候,我看杨伯峻先生的注释本就特别好。
这里我就犯过一个错,我一开始觉得看注释本好像有点偷懒,总想自己琢磨,但真的太难了,就像你本来想凭自己力量盖个房子,结果发现连砖头和水泥都搞不清呢。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那是相当重要的。
再然后就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你想啊,古代的作者也是人,他们写东西肯定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因素有关系。
我上次研究唐代文学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重要性。
当时我读杜甫的诗,一开始不明白为啥他的诗总是充满那种忧愁的感觉。
当我了解到安史之乱的背景之后,就恍然大悟了。
那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人皱着眉头,这背后肯定是有点啥事儿让他心烦啊。
说起古代文学研究,年代考证也不能少。
有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年代存在争议,就像是你看到一个东西,不知道它是从哪个朝代流传下来的。
我曾经对《古诗十九首》有兴趣,关于它们的创作年代众说纷纭。
我就把各种说法都找来,比较各种论证的依据。
不过这里我得说,有些东西真的很难确定,我到现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年代也是半懂不懂的。
比较研究方法我觉得也不错。
这就像选美比赛一样,把同类型的或者同一时代的不同文学作品放在一块儿对比。
古代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古代文学批评和研究方法是指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审视和剖析的理论和实践手段。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经过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风貌,也具有着独特的艺术美感。
因此,对古代文学的批评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代文学批评和研究方法。
一、文学批评方法1.历史批评法历史批评法是一种重视背景和历史因素的文学批评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文学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作家的生平及其社会背景,揭示文学作品与历史的联系。
通过历史批评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2.风格批评法风格批评法是一种注重文学作品风格特点的批评方法。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表达形式等进行分析,揭示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美。
风格批评法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古代文学的表现技巧和艺术特点,在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更加细致入微。
3.人文批评法人文批评法是一种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文学批评方法。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人类情感、人生哲理、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作品与人文主题的关联,从而使读者在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深刻人文关怀。
二、研究方法1.文本研究法文本研究法是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作品的内在逻辑和艺术特点。
文本研究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2.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将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时代特点和地域风格。
3.文化研究法文化研究法是将文学作品置于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宗教等文化因素进行研究,揭示作品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研究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可以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文本学方法:重点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包括文本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的语言艺术和文学意义。
2. 文化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作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关系。
这一方法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的研究和对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古代文学作品。
3. 传统批评方法:传统批评方法主要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风格、价值评判和创作手法等方面。
这一方法强调对作品的审美观赏和评价,通过对作品内在艺术规律和品质进行分析和评论。
4. 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或文学传统进行比较,发现共性和差异,揭示其所处文化系统中的代表性和独特性。
这一方法可以从全球范围、跨时空维度来对古代文学进行研究,探讨其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5. 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
这一方法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的研究和对相关历史事件、社会群体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古代文学作品。
以上方法并非互相独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运用,因为古代文学研究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传承经典我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传承经典我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传承经典:我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充满热爱的教师,我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深入的研究与生动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一、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作家和作品的深入研究:我对古代文学中的著名作家和著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例如苏轼的《赤壁赋》,李白的《静夜思》等。
通过分析作家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我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 文学流派和时代背景的探索:古代文学作为历史的产物,承载着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独特特征。
我通过对不同文学流派的研究,例如唐诗、宋词和元曲等,揭示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主题内涵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回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3. 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要对古代文学作品本身进行研究,还需掌握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
我广泛涉猎文学批评家的研究成果,例如胡适的"古文运动"以及鲁迅的"文化整理"等,以帮助学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二、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传承古代文学,我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价值。
1. 字词解释与阅读讲解: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了许多生僻的字词和文化内涵,对学生来说,理解这些字词对于正确认知文学内涵非常重要。
我通过详细的字词解释和作品的整体解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 名家诗词朗诵与鉴赏:古代文学之美体现在其诗词中,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名家诗词的朗诵与鉴赏,我帮助学生培养修养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通过对名家诗词的朗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3. 文学创作与经典再创作: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鼓励他们以古代文学作品为灵感来进行创作。
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法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文献研究法:这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如古代诗文、历史文献、批评评论等,进行文本考证、文化背景研究和作者生平事迹梳理等。
文献研究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对于任何文学研究都至关重要。
2. 考据法:考据法主要用于对古代文献的校勘、辨伪和注释等方面。
通过考据法,可以辨识文献的真伪,校正文本的错误,从而确保研究的准确性。
3.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变化和思想内容。
文本分析法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价值。
4. 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文学现象。
5. 跨学科研究法:将古代文学与其它学科领域相结合,如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从多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
这种方法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深化对文学的理解。
6. 心理分析法: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情节发展等,探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和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心理分析法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7. 跨文化研究法:将古代文学作品置于全球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异同,探究文学作品的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
跨文化研究法有助于拓宽研究视野,增强文化交流与理解。
以上方法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在实际研究中,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同时,研究者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更新研究视角和方法,以推动古代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古典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古典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说实话古典文学研究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知道古典文学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库,但是真到研究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从哪儿下嘴。
我试过最开始就埋头读原文,觉得只要把那些经典作品读得滚瓜烂熟就能搞明白。
像我读《红楼梦》,真是逐字逐句地看,可是看完就觉得乱乱的,只记得一些情节和人物关系,完全抓不住什么研究的点。
这就是失败的教训,只看原文,没有一个整体的视野和研究的方法,就像在迷宫里乱走一样。
后来我就想,是不是得从历史背景入手呢。
我开始查阅清朝当时的社会制度啊,文化风俗之类的,想着知道这些总能够理解得深刻点。
这招啊还真有用。
就好比我们要去理解一个人,得先知道他生活的环境一样。
以《红楼梦》为例,知道当时那种大家族的礼教啊,社会的阶层划分,就能明白那些人物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比如贾宝玉在那样压抑个性追求仕途经济的大环境下的叛逆。
还有一种方法我觉得也挺有效的,就是对比研究。
我在研究唐诗的时候,把不同诗人在同一个节气啊,或者描写同一类事物的诗拿出来比较。
像写月亮的诗,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虽然都提到了月亮和故乡,但角度啊,那种情感的表达程度都有不一样。
通过对比,能看出这两个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心境。
不过对比研究有时候会不容易把握重点,会跑太偏,我就有一次比较不同朝代描写战争的诗,结果沉迷于每个朝代战争的史实,都差点忘了诗歌本身的文学性。
这时候就得拉回来,告诉自己重点还是在文学表达上。
再一个就是文本分析的方法。
比如说分析诗词里的意象啊,字词的用法。
古文中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思,这时候就得推敲。
就像贾岛的“推敲”故事一样,选不一样的字那整个意境就大不同。
这种文本分析要细腻,但是别死抠字眼,得结合着整篇作品的情感走向来看。
我觉得古典文学研究视野还得开阔些,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的。
现在把中国古典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视野下去看待也很有必要。
比如说一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国外的翻译流传,不同文化是怎么解读的,像《牡丹亭》在国外就被视为很独特的东方爱情故事。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郭英德第一讲中国古代作家研究没有作家,没有作家的写作活动,就没有作品,也就无所谓文学史。
孟子早就说过,解读作品,首先就要“知其人,论其世”。
因此作家无疑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更是文学研究的首要对象。
作家首先是一个人,而人是任何社会研究、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
那么,同一般的社会研究、历史研究相区别,在文学研究领域中,作家研究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作家研究,必须遵循三条方法论原则:第一,我们要研究作家作为一个人的独特性,也就是说,作家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第二,我们要研究作家作为文学家的独特性,也就是说,作家为什么成为这样的文学家?第三,我们要研究作家作为文学史主体的独特性,也就是说,作家为什么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家?在这三条方法论原则中,研究作家作为文学家的独特性,这是我们进行作家研究时核心的方法论原则。
那么,作家研究包括哪些方面呢?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作家生平研究;二、作家心理研究;三、作家文学活动研究;四、作家群体研究。
一、作家生平研究首先咱们看看作家生平研究。
作家生平事迹的研究,这是一般的社会研究、历史研究都要涉及的问题。
而作家的生平事迹所以能够进入文学研究领域,第一,是因为这些生平事迹对于作家作为一个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二,是因为这些生平事迹与作家的文学活动、文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是因为这些生平事迹对于构成文学的历史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其中作家生平事迹跟他的文学活动、文学观念之间的因缘关系,这是文学研究的聚焦点。
作家生平研究的内容,可以包括作家的仕宦经历、家庭生活、社会交游、生活时代等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看到,不同的文学研究观念,决定了研究者对作家仕宦的不同态度。
只有格外重视政治与文学的关系,才会将作家的仕宦经历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政治伦理性的社会,中国古代文人又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悠久传统,所以,作家的仕宦经历的确对作家的文学活动、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作家的作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并且形成一种有迹可循的文学史演变轨迹。
古代文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古代文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首先,传统文学批评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传统文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品质、结构、风格和意义进行评价和分析。
其代表性方法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比较文学等。
形式主义注重研究作品的形式构成和艺术手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体验;结构主义关注作品的符号结构和意义系统,借助语言和符号学的知识分析作品的结构和意义;比较文学则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异同点,揭示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普遍意义和文化价值。
传统文学批评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审美价值,挖掘其独特之处。
其次,文化研究也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文化研究强调将文学作品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以揭示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研究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剖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问题。
此外,文化研究还关注文学作品对社会和个体意识的塑造作用,以及反映作家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的因素。
通过文化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再次,历史研究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由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承载着历史的记载和表达,并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变迁。
历史研究关注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环境和事件,通过对当时社会制度、人物传记、政治运动等的研究,揭示作品中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精神。
此外,历史研究还可以借助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行考证和验证。
通过历史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最后,语言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语言学研究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解读。
语言学可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的研究,揭示作品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此外,语音学和语义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声韵美和语义表达。
通过语言学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表达效果。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与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与研究方法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情感。
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
一、文本研究法文本研究法是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作者的意图和创作手法。
在进行文本研究时,我们可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风格:古代文学作品使用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如辞藻华丽、修辞手法繁多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运用的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
2. 结构与篇章:古代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篇章安排。
我们可以研究作品的章节划分、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等,以探究作者在组织思想和情节方面的技巧与智慧。
3. 内容主题: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主题。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节、象征和隐喻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历史考据法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古代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通过历史考据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时代境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鉴赏和理解作品。
1. 时代背景: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中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将作品与时代相联系,体现出它的独特价值。
2. 文化潮流: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受到当时文化潮流的影响。
通过研究当时的文化形态、思潮和社会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3. 人物与事件: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素材。
通过对作品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考证,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和事件的真实经过,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三、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深入剖析它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具有时代性、文化性、价值性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过程,其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历程、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进而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一、历史学方法历史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运用历史学方法,可以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作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念,这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
二、文本学方法文本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又一个基础方法。
运用文本学方法,可以进行文献的整理、校勘、编纂和注释等工作,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比较文学方法比较文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国家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发现文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规律。
四、文化学方法文化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方法。
运用文化学方法,可以探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内涵,分析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价值等。
五、人类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前沿方法。
运用人类学方法,可以研究故事、传说、神话和民俗等非正式模式下的文学作品,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同社会类型和阶层人群中传播、流传和演变的规律。
六、语言学方法语言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
运用语言学方法,可以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七、美学方法美学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运用美学方法,可以研究艺术表现手法、形式美以及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这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的基础。
八、后现代方法后现代方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前沿研究方法。
运用后现代方法,可以分析文学作品的多元性、异质性和权力关系等,从而拓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
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古代文学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观念、情感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然而,由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时间久远、语言繁复,以及其历史背景的复杂性,研究古代文学的方法也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
一、文本研究法文本研究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原始文献的分析,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
这种方法依赖于对古代文献的准确理解和解读。
研究者需要深入阅读和分析原始文献,包括文字、注释和评论等,并尽量还原古代文学作品的原貌。
文本研究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准确还原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外在形式。
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字可能已经残缺不全,注释和评论的内容可能存在主观性或误导性。
此外,文本研究法无法完全还原古代文学作品与当时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联系。
二、历史研究法古代文学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历史研究法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文学的研究中。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古代文物的研究,探索古代文学作品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
历史研究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为古代文学作品提供更广阔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等。
然而,历史研究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历史文献和古代文物的保存和完整性问题,有时我们无法获取完整的历史背景信息。
三、比较研究法古代文学作品虽然属于过去,但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大多仍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关。
比较研究法主要通过与现代文学作品或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来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比较研究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为古代文学作品提供更广泛的对比和参照,进而深化我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
通过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学的独特性和普遍性,进而分析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
莫砺锋: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
莫砺锋: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今天谈谈研究方法。
刚才杜(贵晨)老师也讲到了我的导师。
那么我就从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情况说起,和大家交流一下。
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本来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学科。
我们在解放前的源头是两所大学,一所是中央大学,一所是金陵大学,50年代院系调整的时候把它们合并成了一个大学,两个学校的文学院就成了南京大学的中文系,现在我们也改名叫文学院了。
所以我们这个学科历史上曾经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像大家都知道的黄季刚、吴梅、胡小石、陈中凡、罗根泽等。
但是这样一批学人,等到上世纪60年代,就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基本上都已经不在了。
所以到1978年,我们国家的教育恢复正常的时候,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实际上已经相当衰弱了。
我昨天跟山大的老师们在一起交流,他们觉得山大以前有“冯陆高萧”,后来觉得后继无人。
我们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也是这种情况。
就在这个时候,南大的老校长匡亚明从武汉把一个退休的街道居民,也就是我的导师程千帆先生聘请来南大了。
因为程千帆先生当了18年右派,摘帽以后,武汉大学就让他退休了,就不要他工作了,程先生就变成了一个街道居民,工资都从街道上拿。
当时匡亚明校长力排众议,就把他给聘来了。
程先生就到南大来工作,这里也是他的母校。
他回来工作以后,第一他搞科研非常勤奋,第二他也非常认真地培养研究生,同时也培养中青年教师。
过了几年以后,我们南大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就开始振兴了。
到1987年,我们国家第一次评全国重点学科的时候,我们就评上了。
那时候全国只有两家,一家是北大,一家是南大。
后来第二次评、第三次评,我们都一直保持下来。
所以我们南大的古代文学学科能有今天的气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程先生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整个学科,我们的学风,都打下了程先生个人的印记,比如说他对学术的一些理念,他对于研究生培养的一些要求,都明显地体现在整个学科的面貌上。
后来他退休了,过世了,但是他的学生开始挑大梁了,如今程先生的三传弟子已经当上博士生导师了,我们的一个梯队已经形成了。
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方法古代文学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古代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种类,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古代文学研究并不是简单的读懂古文而已,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因素,掌握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
一、史料分析法史料分析法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制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中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被送到荣府,被贾母收为义子,这背后涉及到了明清社会阶级制度和家族关系问题。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搜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二、文本批评法文本批评法是古代文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深入理解并批评文学作品。
例如,在《离骚》中,屈原借助独特的辞藻,表达出了对祖国沦亡的悲愤之情。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屈原的创作意图,进一步认识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文化比较法文化比较法是一种将古代文学与其他媒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文化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使得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例如,在中国和印度,诗歌都有很高的文化地位,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不同文化中,诗歌的创作风格、主题、艺术表现等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通过对不同文化间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形式主义方法形式主义方法是一种注重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修辞等进行分析,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探讨古代文学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
例如,在唐诗中,往往采用有节奏、押韵的方式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通过对唐诗的形式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诗意意图和想象世界。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类。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文学作品和研究领域。
我们应当综合考虑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因素,灵活运用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并发掘其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是指认真、仔细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并从中发掘其
优美、有价值的文学内容,提出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
许多古代文学研究
方法和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便有效地
在文学研究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一、古典文学比较分析法
古典文学比较分析法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比较文学作品
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可以深入了解整体创作过程以及作品之间的深层次关联。
比较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探讨: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期特点;文
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文学作品的人物设置及其发展;文学作品的主题和
语言;文学作品的技巧和手法;文学作品的沟通效果和影响力。
二、文学社会学研究
文学社会学研究是指以社会问题和政治制度为着眼点,对古代文学作
品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者从社会运动的角度剖析古典文学中出现的人物,
探索文学作品里的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了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矛盾,以及社会或变革的趋势。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法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法是一种以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客观、科
学的方法,从历史、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结合古代文学作品本身。
古代文学研究方式综述
古代文学研究方式综述一、形态古代文学的研究从形态上来说,可分为直接的文学研究和间接的文学研究;文学文献的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研究。
如果细分,直接的文学研究还可以分为专门的文学研究和非专门的文学研究。
专门的文学研究主要取材于那些专门的文学著述或是文学理论著作。
比如,四库全书中的诗文评、词话等,又比如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皎然《诗式》、《中山诗话》、《六艺诗话》、“体兼说部”。
非专门的文学研究在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各部中都有。
二、理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体大思精的作品很少,多以札记、评点的方式进行著述。
在西方文论传入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以感悟性的评点为主,表现为“重体验,轻知识”的思想特征。
西方文论传入之后,才开始摒弃个人体验,进而崇尚理念重逻辑分析。
用西方文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研究的早期的先行者是王国维。
王国维的很多著作体现了对西方人文理论的热切关注。
然而,较早地运用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从撰写中国文学史开始的。
这种研究的倾向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不断深入而得到强化,并奠定了整个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
外国人文理论和文学理论的缜密而系统的方法显然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带来了生机;但本土的文学始终植根于中国肥沃的历史积淀中,因此中国本土古代文论的文献虽不多,却仍足资借鉴。
在进行研究时,中国文学的特点也是必须注意的,中国古代文学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地理和人文因素,我们需要结合以上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以西方文论的方法做指导。
简要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泛政治化中国古代文学是政治色彩很重的文学。
文学自魏晋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以后,一直作为统治阶级招募人才的主要手段。
这也就必然决定着文学的政治作用。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和政治是不可分离的。
尽管文学具有非功利性,但这并不能使其与政治划清界限。
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文学甚至成为政治的附庸。
说到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就不能不提到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在中华文化的积淀和门类繁多的文学作品中开展的,其重点是对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社会风貌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包括文献考证、历史背景分析、文学批评等方面。
一、文献考证文献考证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其目的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解读,阐明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背景等内容,以确定其价值、意义和影响。
文献考证的工作包括文献原始材料的聚集和发掘、文本的整理和校注,以及对作品的外在、内在因素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历史背景分析历史背景分析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通过对作品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等因素进行分析,揭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
历史背景分析需要对古代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全面把握作品内容的特点和意义。
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内容、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探究作品的意义、内涵和艺术魅力。
文学批评需要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同时需要从作品的文学性、美学价值和时代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既要发现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也要提对作品的评价和看法。
四、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内核。
比较研究需要在对文献资料和文学作品进行广泛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传统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介绍。
综合运用文献考证、历史背景分析、文学批评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促进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献研究的方法与经验总结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献研究的方法与经验总结古代文献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
古代文献研究涵盖了古代文学作品、史书、经典文化著作等广泛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研究者需要掌握一系列方法和经验。
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献研究的方法与经验进行总结与分享。
一、文献鉴赏与解读1.字句解读:古代文献中常常使用了古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辞藻,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是研究的基础。
需要针对每个字句进行仔细推敲,注意上下文的延伸和引申。
2.句法结构分析:句法结构是古代文献中重要的线索之一,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成分,可以揭示句子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意图。
3.典故考证:古代文献中常常涵盖了大量的典故和古代传说,对于理解文献中的比喻和隐喻意义至关重要。
需要对典故的渊源、用法和与文献内容的关联进行全面考证。
4.历史背景分析:古代文献是时代的产物,它们融入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可以准确把握文献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二、跨学科研究与方法论1.古代文献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古代文献研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等,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和深化理解。
2.比较研究与对照分析: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文献之间的异同和联系,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3.批评性阅读与评论:古代文献需要进行批评性阅读,通过对文献的评价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修辞手法。
同时,研究者也应该对文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为后来者提供参考。
三、资源利用与研究手段1.图书馆与文献检索:古代文献的研究依赖于广泛而系统的文献资料。
研究者需要学习和掌握有效的文献检索方法,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田野调查与实地考察:有些古代文献与地域和历史环境紧密相连,通过实地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数字化研究工具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研究工具成为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手段,比如数字化文献库、数据库等。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如古代诗文、历史文献、批评评论等,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文本考证、文化背景研究和作者生平事迹梳理等。
2. 史料研究法:通过研究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时代变迁等,来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3. 评论批评法: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批评和评价,揭示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变化、思想内容等。
4. 对比研究法:通过与其他时期或其他地域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古代文学的特色和独特之处。
5. 修辞分析法: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研究,探讨作品的表达技巧、语言美学和文学艺术效果。
6. 比较研究法:通过将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学进行比较,探讨文学的共性、差异和相互影响。
7. 口述资料研究法:通过收集和整理古代文学相关的口述资料和传统文化传承,了解文学作品的背后故事和创作传统。
8. 修订和校勘法:通过修订和校正古代文学作品的版本,还原原始文本,恢复古代文学的真实面貌。
综合运用以上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分析和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课程教学中古代文学研究
课程教学中古代文学研究一、体验法体验法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古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有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设置一种环境让学生去体验作品的美感或作者的感情。
这样在特定情境下可以更好地收到学习知识的效果。
比如讲解柳永的《雨霖铃》时,可先让学生进行想象:一个秋天的傍晚,凉凉的秋雨刚刚停歇,一对深爱的情人在帐篷旁边话别,水中的小船,岸边的杨柳,天上的残月,带着寒意的秋风,二人泪眼婆娑,互相凝视,茫茫未卜的前程,后会也许无期的岁月,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一切的一切都交融在此时的画面中。
教师可以把这一番场景进行描述,学生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甚至于还可以把这种离别延伸到学生自己身上,比如上大学前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告别,如何与自己的同学告别,等等。
在这样的类似场景下,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就融入到词中了,也就理解何谓离别了。
体验法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体会到作家的创作思想,作品的情感表达。
二、比较法知识是融汇贯通的。
所以在讲授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时候,教师应该把相关文学知识串联起来讲解。
比如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可以将此词与北宋前期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进行联系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了解咏史怀古题材的词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而王安石和苏轼又在思想上有什么差异之处。
在讲解宋词化用前人诗句这种写作手法时,可以比较的内容就更多了。
比如讲解欧阳修时,既可以将他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与李煜的《虞美人》比较,可以看出“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很明显是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演化而来。
而欧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李清照自己也表达过最爱欧词的“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一句。
所以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教师很有必要对知识进行串联比较,通过作家作品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够不忘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可以说一举两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五人谈论文作者詹福瑞/王小盾/傅刚/周月亮/杨乃乔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不仅是研究方法的革新问题,而且是寻找切近中国古代文学性质的最佳研究思维问题,应该把中国古代文学置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宏阔背景中加以考察;文学研究的方法问题在实践层面上,也可以归结为“技术”问题,文学研究越是深入,对“技术”的要求也就越趋强化,王国维所表现的,实际上也是重视“技术”的倾向;学术研究只能稳固地发展,而没有政治学意义上的革命,学术研究也并不总是在“首创”,其界定必须严格,利用不同视角所得到的新认识,并不就是“首创”;文学研究的要义在于养育人性,作为审美与意义的研究,应该从经学、史学的范式中独立出来;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应该多元共生,传统方法与新方法应该整合起来,王国维的精彩就在于他不仅接受了东方,也接受了西方,既是学者,也是作为思想家的思者。
***文化研究: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佳思维河北大学教授詹福瑞“自在的艺术作品”从来就不存在。
文学无论如何拒绝社会、忽视社会,却总是深固地植根于社会之中,带有大量的文化意义,是一种文化意义的载体。
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决定于文学自身的文化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研究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是寻找切近中国古代文学性质的最佳研究思维问题。
文学自产生之初,就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之中,与其他社会文化扭结在一起。
其他的社会文化以一种类似于场的效应的形式影响文学,体现于作家的审美心理、文学观念、作品的主题、体裁、风格和艺术技巧等各个方面。
所谓文化的研究,即把中国古代文学置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宏阔背景和综合关系网络中加以考察,以揭示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生成的文化原因、文学的文化性质。
这种研究,是一种趋向会通思维的研究。
它不仅要求从多种文化纽带审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文学现象,而且对其作圆融通照的研究。
这样,就改变了剥离式或单一的研究思维模式,赋予文学研究以宏阔的视野和融通的思维模式。
譬如,关于梁代宫体诗的研究,旧的文学史和研究文章多把它视为帝王荒淫生活的反映,在价值判断上也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
这种研究方式,无疑是一种把影响文学的单个因素与其他因素剥离开来的研究方式,是典型的单一式的研究思维。
近些年文化研究的兴起,打开了宫体诗研究的广阔视野,研究者从佛教文化、都邑文化和军伍文化等多种文化关系来观照宫体诗,就比较全面、比较合理地揭示了宫体诗产生的文化背景。
并在此基础上,对宫体诗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刘勰主张,研究文学现象要追求一种圆融通照的境界。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研究思维。
文化的研究,还是一种带有鲜明的寻根讨源思维特点的文学研究。
发现新的问题,揭示某些未被发现的文学现象,固然是其主要任务;但文化的研究,并不驻足于此。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任何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都有其生成的文化根源。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必然要把研究的目的定在对文学现象的寻根溯源上。
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正是靠这样的研究得以解决。
如四声是古代汉语固有的一种声调现象,但是诚如沈约所言,多历年代,“此秘未睹”。
到永明时期,始揭此秘,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永明声律论,创作了永明新体诗,直接影响到近体诗的形成。
四声的发现,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关键。
四声的自觉,有多种文化原因,其中随佛经翻译而来的对拼音原理的进一步自觉,对四声的发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陈寅恪《四声三问》即揭示了四声发现与佛经转读的这一层关系,把四声八病说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对于古典文学研究来说,文化的研究,是一种开放性的研究思维。
它不仅从各种文化因素与文学的联系来研究文学,作由外向内的思维运动;还要立足于文学这一独特的人类精神活动来反观文化,作由内向外的思维运动。
这种逆向型的研究,过去一直把它视为与文学研究有关联但又不是同一性质的研究。
其实这种认识是比较狭隘的,限制了文学研究的视域。
文学是一种文化意义的载体,无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研究,不仅要研究文学不同于其他人类文化的特殊性,还要研究文学作为文化组成部分,与其他人类文化的共同性。
这样,才是完整的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于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之中,呈现出丰富的文化色彩,带有大量的历史文化意义。
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应当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任务之一。
在这方面,前辈学者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闻一多通过神话研究来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伏羲考》、《高唐神女传说》等文章,均以文学为材料,进行以原始社会为对象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成为我国最早从事文化人类学的成功范例。
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以诗证史,也是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典范。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继闻一多研究之余绪,利用文化人类学来研究《诗经》和《楚辞》以及神话,这些研究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引起一些非议,但它却辟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方新天地,给这一研究领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研究界兴起文化热,是近几年的事。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起步早于文化热,且多有其人和研究的实绩。
不过,却终未形成什么热,不似中国哲学史界。
尽管如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说起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一些学者侧目而视,非议多多了。
非议的出现,也许出于人们对于旧日古代文学研究的庸俗社会学的恐惧和今日泛文化(连厕所都成为文化了)现象的担心。
当然,也有对一些文化的研究的不满。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的著作中,时见缺少发现与创造的空疏之弊。
内容不够,文化来凑;积累不够,文化来补;功力不够,用文化来抹糊,因此倒了人的胃口。
但这只能说明研究者个人的研究态度和功力,却不能说明作文化的研究的不足取。
程千帆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罗宗强先生的《魏晋玄学与士人心态》等著作,都是从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来开展古代文学研究的高水平的成果,它们的实绩也昭示着文化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在九十年代成为学术界引人注意的一种现象。
这是古代文学研究者拓宽研究思维的一种努力,也许是古代文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个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不论如何发展,有一点却可预测:研究的路子只能越走越宽,不会越走越窄。
就此而言,对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或许会成为下个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佳研究思维。
文学研究是否需要技术扬州大学教授王小盾《文艺研究》编辑部最近组织了两次关于文学研究的讨论,一是以文学人类学为主题的,一是以文学研究方法论为主题的。
我有幸预闻其事,从讨论者的危机意识和学科眼光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于是思考了一个问题,即文学研究是否需要技术——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程序和技巧——的问题。
无论就其意义(关于学科发展)或就其内容(关于材料处理)看,它都是实践的问题而非单纯理论的问题。
因此,我愿意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来谈谈这一问题。
自从1977年进入大学以来,我的学术兴趣经过了几次转移。
其阶段大体上同学业的成长相一致,而其方向却似乎恰好相反。
大学时期喜欢美学或文艺学,研究生阶段比较关心文学史的实际运动,读博士生以后特别注意文学与音乐文化的种种关系,最近几年则偏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观察文学现象中的底层联系——大体上是一个从形而上趋向形而下的过程。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的缘由大约有这样几条:其一,随着知识积累逐渐加深,对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有了更充分的估计,觉得那种一蹴而就的图像思维方式只能在幻想中解决问题,因而开始重视对事物细节或局部的研究。
其二,由于接触了大量史料,对思想的建立过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知道理论总是对一定经验事实的概括,于是对那些从原则或框架出发的“研究”产生了怀疑,而倾向于把逻辑问题还原为历史问题来解决。
其三,由于研究经验逐步增长,对学术的本质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懂得学术有别于意识形态活动,其目的是追求对于事物原因、原理的解释,因此,认为只有那种依据可靠史料、用切合对象本性的方法、通过严密论证去解决个别问题的工作才算研究。
其四,由于认识的逐步深化,或者说,是由于“刨根问底”的需要。
以上过程,也可以说是技术倾向逐渐强化的过程。
因为一旦把追求认识中的客观成分当作目的,那么,就会重视事实和细节,重视史料的品质,重视论证和表述的细致;一旦关注事物的广泛联系,那么,在研究工作中就会追求多种学科手段的综合。
例如我曾有一段时间从事“隋唐燕乐歌辞”研究。
这一专业就意味着,要以文学和音乐这双重眼光来审视中国诗体文学。
所以这一阶段的收获主要有两条:一是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一些文学现象的本质(文学存在的本来形态是音乐形态),二是非常自然地使用了多重论证的方法。
举一个例子:当我把《胡笳十八拍》作为琴歌来研究的时候,我必然要利用七弦琴艺术史的资料、现存琴谱资料去考察它的形成,而不是仅仅使用文学史料。
由于同样的原因,在后来十几年的研究工作中,我还尝试运用过语言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民族学(文学是一定文化共同体的生活技术和交际手段)、考古学(文学及其思想最早是记录在器物之上的)、科技史(文学的历史可以理解为记录手段和传播手段演变的历史)、中西交通史(文学依靠不同文化的相互刺激而得以更新)等学科的资料和分析方法。
这样做的理由在于文学的本质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而其效果则在于提高了技术的比重:一方面,能够使用更多的技术手段来分析史料;另一方面,工作的成败也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对各相关学科的基本技术的掌握。
当然,以上经验是很个人的,不能算作成功的经验,更不具有典型性。
不过对于近年来富于哲学倾向的学术思潮,它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
因为上述兴趣转移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总是关于它的轮廓的印象,而不是关于它的细节的印象。
学术思路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是由具体走向抽象,相反,是从抽象走向具体。
学术是以求取客观真理为目的的,它必定要使用某些工具或手段来保护认识中的客观成分。
既然宏观问题的解答依赖于微观问题的解答,那么,学术发展必然会表现出专门化的趋向;既然事物是通过各种联系而呈现其本质的,那么,文学研究者必定要打破学科界限而注意各种相关知识。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早已在另一些学者身上发生过了,例如,王国维早年爱好理科,二十五岁以后研究康德、叔本华,三十岁由哲学、美学转而治理词曲,三十五岁以《宋元戏曲史》一书表明了对经史考据之学的兴趣,四十岁以后全力投入考据之学。
他的学术重点便同样表现了由形上之学向形下之学的转移。
从1911年《国学丛刊序》中的一段话,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上述转移的原因:夫天下之事物,自科学观之,与史学上观之,其立论各不同。
自科学上观之,则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
……自史学上观之,则不独事理之真与是者足资研究而已,即今日所视为不真之学说、不是之制度风俗,必有所以成立之由与其所以适于一时之故,其因存于邃古而其果及于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