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位移及变形监测方案: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引言水平位移监测是一种重要的工程监测方法,可以用于监测土地、结构物和地质体的水平位移变化,为工程施工和地质探测提供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案,包括仪器设备的选择、监测方法的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处理。
仪器设备选择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是水平位移监测的关键。
常用的水平位移监测仪器包括全站仪、测距仪和GNSS接收机。
全站仪全站仪可以用于测量目标点的水平位移,具有精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
在实际监测中,可以选用高精度的全站仪进行水平位移测量,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测距仪测距仪可以用于测量目标点之间的距离差,从而计算出水平位移的变化。
在实际监测中,可选择激光测距仪或电子测距仪等设备,根据监测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测距仪。
GNSS接收机GNSS接收机可以通过接收卫星信号来测量目标点的经纬度坐标,从而计算出水平位移的变化。
在实际监测中,可以选择高精度的GNSS接收机进行测量,以获得高精度的水平位移数据。
监测方法设计设计合理的监测方法可以提高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监测方法的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监测点布设监测点的布设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监测要求确定。
通常情况下,监测点应选择在结构物或地质体的关键位置,以确保监测到变形较大的区域。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的选择应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和变形速率来确定。
对于施工工程,监测频率可以较高;对于地质体的监测,监测频率可以较低。
数据采集方式数据采集方式可以选择实时采集或定期采集两种方式。
实时采集可以实时监测到水平位移的变化,但需要相应的数据传输设备;定期采集可以通过定期测量来获得水平位移的变化,适用于较大时间尺度的监测。
数据处理监测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清理、数据对齐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数据清理可以去除异常值和噪音数据;数据对齐可以将监测数据与时间对齐,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方法或数学建模方法进行。
数据分析处理水平位移监测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根据监测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预测或评价。
水运工程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目录1.概述 (2)2 编制依据 (3)3 测量人员及仪器配备情况 (4)4 沉降、位移控制网布设依据 (5)4.1控制网依据的椭球基准 (5)4.2控制网测设的限差要求 (6)4.3控制网测设与复核 (7)8沉降位移点的布设 (7)9沉降、位移点观测 (9)9.1沉降、位移点观测精度要求 (9)9.2沉降、位移点观测周期确实定 (10)9.3沉降、位移点观测应急预案 (11)10沉降、位移观测数据处理 (11)11沉降、位移数据处理报告及分析 (12)1.1.概述营口港鲅鱼圈港区72#、73#集装箱泊位工程位于五港池西侧岸线,地理坐标北纬40°15'14",东经122°04'51",与已建的71#泊位顺岸相接,码头成南北走向。
共计2个深水泊位,岸线全长695.68米。
我们在施工现场布设了六个相互通视的施工控制点组成控制网来观测沉降、位移点。
控制网布设区域如以下图所示:2.2.编制依据施工测量依据国家及相关行业有关施工测量与控制方面的标准、标准及规程等,结合本项目施工质量及验收评定标准,以及本项目测量管理制度及业主测控中心的相关实施规程综合考虑,严格依据相关规定实施,保证测量控制质量。
测量方案编制及测量作业参照测量依据与技术标准如下:〔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行业部门规章及标准性文件等;〔2〕经批准的有关鲅鱼圈港区72#、73#泊位技术标准、技术文件、设计文件、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等;〔3〕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及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标准》GB/T 18314-2009;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标准》GB/T 12897-2006;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标准》GB/T 12898-2009;5〕《水运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S257-2008;6〕《水运工程测量标准》JTS 131-2012;7〕《水运工程测量质量检验标准》JTS 258-2008;8〕《精密工程测量标准》GB/T 15314-94;9〕《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10〕《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311〕《工程测量标准》GB 50026-2007;12〕《建筑变形测量标准》JGJ 8-2007;13〕《中、短程光电测距标准》GB/T 16818-2008;.3.测量人员及仪器配备情况1.本工程测量工作由主任工程师监管,质量员与主办技术员协同负责测量质量工作,主要关系流程如以下图所示:2. 根据工程的状况与施工进度的安排,测量仪器配备如下表:4.4.沉降、位移控制网布设依据4.1控制网依据的椭球基准沉降、位移控制网由GPS静态测设,主要参数如下:参考椭球及投影类型:WGS84椭球,克拉索夫斯基椭球;横轴墨卡托投影,高斯正形投影;基准转换方法:Molodensky中央子午线经度:123°长半轴:6378245 米扁率:1:298.3横轴加常数:500000 米起算坐标及起算方位角:假定。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引言沉降位移观测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测量工作,主要用于监测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和位移情况。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是指通过合理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对沉降位移进行准确、可靠的测量,以提供工程项目的监测和控制依据。
本文将介绍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沉降位移观测的基本原理1.沉降观测原理:沉降观测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地基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测量。
沉降通常是由于地基土体的固结、压实等原因引起的。
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变形测量的原理,通过测量标志物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2.位移观测原理:位移观测是指对地表或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进行测量。
位移观测可以是水平位移观测或垂直位移观测,具体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会有所不同。
位移观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测点在空间上的坐标变化,来确定位移的情况。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常用方法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水平位移观测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水平位移情况。
常用的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包括:(1)全站仪法:通过使用全站仪进行连续测量,记录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水准仪法:通过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垂直位移观测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垂直位移情况。
常用的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包括:(1)测斜仪法:通过使用测斜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激光测距法:通过使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四、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注意事项1.仪器设备选择:在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时,应根据具体的监测要求和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测点设置:测点的设置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监测的需要进行合理布置。
测点的选择应尽量覆盖整个工程区域,并考虑到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3.观测时间:沉降位移的观测时间应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监测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内容详细基坑沉降监测方案
基坑沉降监测方案篇一:基坑沉降监测方案(2495字)一、监测意义:在基坑开挖期间,随着取土的深入,支护结构由于受到土压力和道路动载的作用,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形,如果超过一定范围,甚至会出现失稳情况,引起周围道路和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应配备高精度的施工监测队伍,及时提供变形数据,指导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施工的安全。
二、监测内容:几何变形监测部分:1)周围管线位移监测2)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3)支护桩桩体位移(倾斜)监测应力监测部分:4)支护桩桩体应力监测5)人字梁(3-3、4-4、4’-4’剖面)应力监测6)水平支撑5-5剖面轴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部分:7)水位监测三、监测实施方案:1)周围管线位移监测:在基坑北侧的蒸汽凝水管和蒸汽管上,每隔约12米布设一个监测点,进行水平位移和沉降(竖向位移)监测。
自基坑开挖时起,每隔1~2天监测一次,在挖土高峰期,若位移速率变化异常或位移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
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位移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位移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0为止,监测约20次。
沉降监测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其基本思想为:在施工区域外建立基准点,基准点必须牢固稳定,基准点布设以三个点为宜,且构成一个基准网,通过对基准网的定期检测可得知各基准点的稳定情况,从而对不稳定的基准点剔除或进行修正。
每次监测时,通过精密水准测量将基准点的高程采用闭合水准测量引测到各监测点上,从而得到各监测点的绝对高程,根据监测点两次所测得高程之差即可得知监测点在这两次期间的沉降量。
监测过程中的限差要求、测量步骤、手簿记录和计算均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规定进行。
在基坑开挖前布设监测点并进行首次监测,挖土期每隔1~2天监测一次,若沉降速率变化异常或沉降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
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沉降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沉降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0为止,监测约20次。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荷载、地基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引起的。
通过对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进行观测,可以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同时为后续的建筑维护和修复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观测内容:本次变形沉降观测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物的竖向沉降:通过测量建筑物的高程,掌握建筑物竖向的沉降情况。
2. 建筑物的水平变形:通过测量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和各部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掌握建筑物的水平变形情况。
3. 地基的垂直位移:通过测量地基的垂直位移,了解地基的变形情况以及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4. 地基承载力的变化:通过监测地基的变形情况,推测地基承载力的变化,为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提供参考。
三、观测方法和仪器: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次变形沉降观测将采用以下方法和仪器:1. 建筑物竖向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将建筑物各个基准点的高程测量数据与其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建筑物的竖向沉降;2. 建筑物水平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各部位的平面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建筑物的水平变形情况;3. 地基垂直位移观测:采用超声波测距仪进行地基的垂直位移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地基的变形情况;4. 地基承载力变化观测:通过地基承载力试验仪进行地基的承载力测量,利用测量数据分析地基承载力的变化情况。
四、观测频次和时间:为了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情况,本次观测将按照以下频次和时间进行:1. 建筑物竖向沉降观测:每月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一个小时;2. 建筑物水平变形观测: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两小时;3. 地基垂直位移观测:每半年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三小时;4. 地基承载力变化观测:每年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四小时。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一、监测目标和背景地质灾害和土地变形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常见的问题,造成的损失经常是巨大的。
因此,为了及时发现和预防这些问题,监测土地的水平位移变化变得非常重要。
本监测方案旨在利用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对土地的水平位移进行监测和预警,为相关单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监测原理水平位移监测是通过测量地表或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变化,来判断土地的稳定性。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全站仪、GPS技术和遥感技术等。
全站仪可用于测量地表或建筑物的水平位移,GPS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多个采样点的坐标,而遥感技术则可通过对卫星影像的分析,来获取目标地区的水平位移信息。
三、监测方案(一)监测区域划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区域。
通常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土质松散、坡度陡峭、植被覆盖不良等地段,因为这些地段容易出现土地滑坡等问题。
(二)监测点布设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和监测要求,决定监测点的布设数量和位置。
监测点的密度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应在监测区域内均匀地布设监测点,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监测设备选择根据监测点的位置和监测要求,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
如果监测点位于室内或条件较为良好的地方,可以选择全站仪作为监测设备;如果监测点位于户外或条件较为恶劣的地方,可以选择GPS技术或遥感技术作为监测设备。
(四)监测周期和频次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监测周期和频次。
监测周期一般为一个月或三个月,监测频次一般为每天或每周一次,具体周期和频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五)数据处理和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分析。
监测数据应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存储,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六)监测结果报告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结果报告。
报告应包括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水平位移变化的趋势等内容,同时还可以提出相关的建议和预警信息。
四、监测保障措施(一)设立监测保障团队组建专业的监测保障团队,包括技术人员、仪器设备维护人员等,负责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
高支模支架监测措施方案
实用文档高支模支架监测措施方案高支模支架监测措施本工程采用扣件式脚手架支撑体系,为确保施工安全,必须随时进行监测。
重点监测措施如下:1.监测项目:支架沉降、位移和变形。
2.监测点布设:按每10-15米设置检测剖面,每个检测剖面应布置不少于2个支架水平位移和变形监测点,3个支架沉降观测点。
监测必须使用经纬仪、水平仪等监测仪器进行,监测仪器精度应满足现场监测要求,并设定变形监测报警值。
3.监测频率:在浇筑砼过程中应实施实时监测,一般监测频率不宜超过20~30分钟一次。
在砼初凝前后及砼终凝前后也应实施实时监测,监测时间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监测时间应控制在高支模使用时间至砼终凝后。
实用文档4.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时必须立即停止浇筑砼,疏散人员,并进行加固处理。
在搭设前,工长及安全员需对所支撑的地下室顶板进行检查,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施工强度时方可进行本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
待高支部分砼浇捣完毕后下层模板支撑方可拆除。
在搭设过程中,工长及安全员负责对支架搭设施工进行监测,确保支撑系统施工安全。
检查、巡查重点包括杆件的设置和连接、扫地杆、支撑、剪刀撑等构件是否符合要求,底板是否积水,底座是否松动,连接扣件是否松动,施工过程中是否有超载的现象,脚手架架体和杆件是否有变形现象。
脚手架在承受六级大风或大暴雨后必须进行全面检查。
3、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检查支撑是否可靠、扣件是否松动。
同时,浇筑过程中需要由专人实时观测支撑是否变形、松动,并及时恢复。
监测频率不应超过20-30分钟一次,浇筑完后不少于2小时一次。
4、针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当跨度大于4米时,模板应起拱。
本工程模板统一按全跨长度的1/400起拱。
实用文档5、在搭设高支架时,需要检查上层支架立杆是否与下层支架立杆对准,立杆底部是否铺设垫板。
6、在搭设高支架时,需要按照方案要求设置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以确保模板支架立杆外侧周围的稳定性。
7、立杆接长严禁搭接,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监测方案
测绘资质:乙级资质证号:3710802 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变形监测技术方案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2018年6月单位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大学东路1499号联系电话:************单位邮编:253015 电子信箱:**************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任务概述 (1)三、引用规范标准 (1)四、设计方案 (2)五、监测点保护措施 (9)六、监测结束应提交的资料 (9)七、组织管理措施 (10)八、确保质量的组织措施 (11)九、确保安全的组织措施 (12)十、确保周期的组织措施 (13)一、工程概况1、地理位置拟建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位于商河县彩虹路以北,田园路以东,府东路以西。
该工程由商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兴建。
本次支护设计拟建物性质见表1。
表1基坑深度7.00m,局部为8.00m。
2、基坑周边环境拟建场地基坑南侧50m为彩虹路中心线,彩虹路北侧有燃气和自来水管道,东侧36m为府东路中心线,北侧122m为花园街中心线,西侧40m为田园路中心线,路东侧有自来水管道。
建筑物红线西侧8.5m为高压线,埋深2.0m,建筑物红线东侧12.5m为高压线,埋深2.0m。
基坑周边道路两侧均有市政管线,距离基坑最近距离约10米。
二、任务概述根据工程需求,拟对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基坑、周边地表及待建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分析变形情况。
首先按照设计要求对商河县市民服务中心基坑、周边地表及待建建筑物布设监测点,然后通过进行变形监测,分析位移与沉降情况;以此掌握基坑变化速率及周边临近建筑物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及时发现对基坑和建筑物不利的因素,以便采取措施,保证基坑及建筑物安全施工,同时也为今后合理设计提供资料,为工程安全施工提供预警数据,保证工程顺利施工。
三、引用规范标准1、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2、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参考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甲方提供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图纸等。
基坑监测方案(水平竖向位移、周边地表、周边地表及建筑裂缝、临近建筑沉降、深层水平位移、围墙变形。)
**工程基坑监测方案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编制单位:*******公司编制日期:**年**月**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监测依据 (1)(三)、监测目的 (2)(四)、监测范围、项目 (2)(五)、监测点的布置 (2)(六)、监测警戒值及精度 (4)(七)、监测方法及要求 (6)(八)、监测仪器设备及人员 (7)(九)、监测频率 (8)(十)、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8)(十一)、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 (9)(十二)、基坑监测及沉降观测成果质量保证措施 (9)(十三)、安全文明施测 (11)(十四)、所需要的配合工作 (13)附录A、监测单位资质概况 (14)(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工程,位于**,基坑及地下结构施工时需要进行基坑支护,本项目采用自然放坡及土钉墙支护形式。
根据规范和支护设计图纸的要求,基坑需进行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支护结构竖向位移、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周边地表及建筑裂缝、临近建筑沉降、深层水平位移、围墙变形。
该基坑基坑监测期间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巡视检查内容包括:1、支护结构:(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2、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3)场地地表水状况是否正常;(4)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3、周边环境(1)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2)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邻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4、监测设施(1)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5、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二)、监测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2020)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7、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三)、监测目的在基坑施工期间,须周期性的对基坑变形情况、周边建筑物和周边地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隐患,并根据监测成果相应地及时调整施工速率及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快捷、经济合理。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建筑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基坑土体变形情况的监测与分析。
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和土体承载能力,从而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本文将探讨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的内容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1.沉降监测:沉降是指基坑周围土体由于施工活动而导致的下沉现象。
通过监测基坑周边地面和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可以了解土体变形的程度和分布。
这样可以帮助工程师及时发现并处理沉降引起的安全隐患。
2.位移监测:位移是指土体在受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包括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通过位移监测,可以了解土体的变形情况、变形速度和方向。
这对评估基坑稳定性、土体承载能力和与周围建筑物之间的影响至关重要。
3.基坑附近建筑物监测:基坑施工可能对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时,还需要监测附近的建筑物变化情况。
这有助于判断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调整。
4.监测数据分析: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的最后一步。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和土体承载能力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同时,还可以作为以后类似工程的参考,对施工过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二、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的方法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具体方法根据工程情况和监测的要求而定。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监测方法:1.易损性监测:易损性监测方法是通过设置易损性点或基准点,通过测量点的位移来判断土体的变化情况。
常见的易损性监测点包括悬挂建筑物、监测桩和基坑围护结构等。
2.干涉测量:干涉测量是通过干涉仪进行测量,如干涉仪、全站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
这些仪器可以测量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并提供相应的坐标变化数据。
3.激光扫描:激光扫描是一种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利用激光器发射射线,通过扫描范围内的物体反射光束。
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目的和背景:在沉井施工过程中,为了及时掌握地面变形情况,减少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本观测方案旨在监测沉井施工过程中的地面沉降位移情况,为施工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保证施工安全。
二、观测内容:1.地面沉降的垂直位移;2.地面沉降的水平位移;3.地面沉降引起的结构变形情况。
三、观测方法:1.垂直位移观测:通过在地表安装沉降探测点,采用水准仪、测斜仪或位移仪等设备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沉降探测点的竖直位移。
观测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观测时间为相同时间段的上午9点,以减少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水平位移观测:通过在地表安装沉降探测点,在水平方向布设水准管或位移传感器,并连通观测端与参比端,通过水准仪或位移仪等设备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沉降探测点的水平位移。
观测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观测时间为相同时间段的上午9点,以减少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结构变形观测:通过在沉井结构的重要节点设置应变片或位移传感器,使用应变测量仪或位移测量仪进行定期观测,记录结构节点的变形情况。
观测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观测时间为相同时间段的上午9点,以减少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四、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1.垂直位移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差和计算,得到每个观测点的日变位数据和累计位移数据。
根据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基准点标高信息,计算观测点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并绘制沉降等值线图。
2.水平位移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差和计算,得到每个观测点的日位移数据和累计位移数据。
根据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基准点坐标信息,计算观测点的平面坐标,并绘制沉降等值线图。
3.结构变形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差和计算,得到结构变形量的日变化值和累计变化值。
根据结构变形测点的位置和基准点坐标信息,计算结构变形测点的三维坐标,并绘制变形图。
五、报告和交流:根据观测结果,及时编制沉降位移观测报告,并提供给工程师和施工人员阅读。
沉降监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为了控制旋流沉淀池下沉开挖时的下沉速度和位移、倾斜等问题,为掌握沉井下沉时动态变化,确保沉井下沉后的垂直度、位移没有偏差,施工期必须进行沉降观测,一方面保证在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沉井制作时的沉降,使其控制在设计的允许范围内。
在下沉过程中,因开挖土层不可能同时一次性全部清除,总存在先后顺序,可能引起沉井倾斜、位移等问题出现。
进行沉降观测目的就是在下沉过程中,利用沉降观测的结果和开挖顺序立即进行纠偏,使沉井下沉始终在可控范围内。
沉井断面沉降观测:在沉井四周设置沉降观测点,如上图所示。
下沉时,采用水准仪对其进行观测,当两点间高差相差较大,超过20cm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沉降慢的一侧先挖,沉降快的一侧后挖,调整沉井每侧的下沉速度,确保每侧下沉速率基本相同。
水平位移观测: 沿旋流池中心线设置纵横控制线,并在两侧设置水平位移观测桩。
位移应控制在5mm内,应及时利用挖土方式进行调整。
观测精度和频度:观测频率应与位移速率和下沉速率相适应。
下沉越小,观测频率也可减慢;反之下沉速率越大,观测频率越要加快。
当下沉速率骤然变大时,更要跟踪观测,分析原因,并考虑是否需要采取措施。
观测精度:达到二级水准测量标准。
观测频度:所有观测点设置后,必须测试初始读数。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为每4小时一次。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测试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
每次观测要有具体负责人员到现场安排进行;在沉降观测点附近设置便于长期观察的水准点,并严格控制其水准高程;有关观察的设备、仪器在每次观察时要进行校核检查,以确保每次检查数据的准确性;每个观测点的每次观察要统一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记录要准确、详细。
所有标高按国家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1mm。
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进行观测,确定沉井下沉的速率,作为下次沉井下沉时挖土作业的依据。
位移采用经纬仪观测。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简介沉降变形监测是指监测土地或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发生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的制定是为了及时了解土地或结构物的变形情况,防止因沉降和变形引起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监测目的沉降变形监测的主要目的是:1.及时了解土地或结构物的沉降和变形情况;2.预测土地或结构物的未来变形趋势;3.判断土地或结构物的安全状态;4.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或结构物的修复和改造。
监测方案的制定制定沉降变形监测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监测对象:确定需要监测的土地或结构物,在这些对象中选择重要的、影响较大的或潜在危险的进行监测。
2.监测目标:明确监测的目标,如沉降量、倾斜角度、水平位移等。
3.监测方法: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如测量法、遥感法、地电法等。
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
4.监测频率:确定监测的频率,通常分为实时监测和定期监测两种方式,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来确定监测频率。
5.数据处理与分析:确定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如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
监测步骤制定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监测对象和目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监测的土地或结构物以及监测的目标。
考虑土地或结构物的重要性、影响程度和潜在危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对象和目标。
第二步:选择监测方法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地面测量法、遥感法、地电法等。
选择方法时要考虑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成本和操作难度等因素。
第三步:确定监测频率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确定监测的频率。
一般来说,重要的土地或结构物需要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定期监测。
实时监测可以通过采集实时数据和远程监测来实现,定期监测可以根据需要每天、每周、每月或每年进行。
第四步:选择监测点位和布设方式确定监测点位和布设方式是监测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边坡沉降监测方案
边坡沉降监测方案背景介绍边坡是指土质或岩石质地山体在受到自然力、人工工程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形、变位或破裂断裂的地质现象。
边坡沉降是边坡稳定性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监测可以有效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边坡沉降监测方案,以确保边坡在施工和运营期间持续、准确地监测其沉降情况,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治理提供有力依据。
监测目标边坡沉降监测方案的目标是实时、准确地监测边坡沉降的变化情况,包括沉降速率、变形形态等,以提供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数据依据。
具体监测目标如下:1.监测边坡沉降的变形情况,包括沉降量、沉降速率、变形形态等。
2.监测边坡沉降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
3.分析边坡沉降的影响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保障边坡稳定性。
监测方法边坡沉降监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 - 全站仪监测法 - GPS监测法 - 钢筋测斜仪监测法 - 水准仪监测法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和监测目标,可以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
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方法,以增加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全站仪监测法全站仪监测法是一种常用的边坡沉降监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全站仪对边坡上的基准点进行测量,获得基准点的坐标信息,然后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对比,计算出边坡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GPS监测法GPS监测法是一种精度较高的边坡沉降监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边坡上的监测点的坐标信息,并与初始坐标进行对比,计算出边坡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钢筋测斜仪监测法钢筋测斜仪监测法是一种直接测量边坡变形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钢筋测斜仪测量边坡上的监测点的变形情况,包括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从而计算出边坡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水准仪监测法水准仪监测法是一种传统的边坡沉降监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水准仪对边坡上的基准点进行测量,获得基准点的高程信息,然后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对比,计算出边坡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变形监测方案
变形监测方案第1篇变形监测方案一、概述本方案旨在对某特定区域或结构进行精确、高效的变形监测,以确保其安全性及功能性。
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方法,实时掌握监测对象的变形情况,及时预警潜在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目标1. 准确测量监测对象的变形量,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倾斜等;2. 实时掌握监测对象的变形速率,分析变形趋势;3. 及时发现监测对象的异常变形,预警潜在风险;4. 为政府部门、企业及相关单位提供科学、可靠的监测数据。
三、监测方法1. 地面测量法:采用全站仪、水准仪等设备,对监测对象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进行定期测量;2. 空间测量法:利用GNSS技术,对监测对象的水平位移进行实时测量;3. 倾斜测量法:采用倾斜仪等设备,对监测对象的倾斜角度进行定期测量;4. 远程监测法:利用摄像头、无人机等设备,对监测对象进行远程监控,实时掌握其变形情况。
四、监测设备与参数1. 全站仪:用于测量监测对象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 精度要求:±(2mm+2ppm);- 测量范围:≥5km;2. 水准仪:用于测量监测对象的垂直位移;- 精度要求:±0.5mm;- 测量范围:≥3km;3. GNSS接收机:用于实时测量监测对象的水平位移;- 精度要求:±(10mm+1ppm);- 测量范围:全球范围;4. 倾斜仪:用于测量监测对象的倾斜角度;- 精度要求:±0.01°;- 测量范围:±45°;5. 摄像头/无人机:用于远程监控监测对象。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校准等;2. 采用加权平均法、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监测对象的变形量;3. 分析监测对象的变形趋势,评估其稳定性;4. 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监测对象的未来变形情况;5. 当监测对象的变形量超过预警阈值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边坡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边坡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前言。
边坡是指山体或河岸的边缘部分,其稳定性对于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边坡的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掌握边坡变形情况,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保障周围区域的安全。
本文档旨在制定边坡沉降观测的实施方案,以确保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观测目的。
1.掌握边坡沉降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
2.为边坡稳定性分析和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为边坡的监测与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三、观测内容。
1.边坡的水平位移观测,通过设置水平控制点,利用全站仪或GPS等设备进行定期测量,记录边坡的水平位移情况。
2.边坡的垂直位移观测,设置垂直控制点,利用水准仪或GPS 等设备进行定期测量,记录边坡的垂直位移情况。
3.边坡的地下水位观测,设置地下水位监测点,通过井孔或水位计等设备进行定期测量,记录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4.边坡的裂缝观测,对边坡的裂缝进行定期观测,记录裂缝的数量、长度、宽度和变化情况。
四、观测方法。
1.水平位移观测,采用全站仪或GPS进行定期测量,每次观测至少应包括3个水平控制点,观测时间间隔为1个月。
2.垂直位移观测,采用水准仪或GPS进行定期测量,每次观测至少应包括3个垂直控制点,观测时间间隔为1个月。
3.地下水位观测,通过井孔或水位计进行定期测量,每次观测至少应包括3个地下水位监测点,观测时间间隔为15天。
4.裂缝观测,对边坡的裂缝进行定期观测,每次观测至少应包括3个观测点,观测时间间隔为1个月。
五、观测数据处理。
1.观测数据应及时整理、汇总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
2.对于异常数据,应及时进行验证和处理,确定是否存在边坡变形的风险。
3.观测数据应保存完整,建立数据档案,以备日后查阅和分析。
六、观测报告。
1.观测报告应包括观测的时间、地点、观测内容、观测数据及分析结果等内容。
2.观测报告应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和单位,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治理措施。
七、总结。
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一、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其中路基、桥梁、建筑物等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备受关注。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对沉降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成为必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为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二、观测目的1. 了解工程结构的沉降和位移情况,为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 及时发现工程结构的变形异常,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3. 对比分析沉降和位移数据,为后续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三、观测内容1. 路基沉降观测:- 观测路基中心线、两侧及拐角处的沉降情况。
- 观测路基基底沉降情况,包括填土厚度、压实度等。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 观测桥梁墩台顶面沉降和墩台底面沉降。
- 观测墩台水平位移,包括横轴线方向和纵轴线方向。
3. 建筑物沉降观测:- 观测建筑物基础沉降、主体结构沉降及附属结构沉降。
- 观测建筑物倾斜情况。
4. 裂缝观测:- 观测工程结构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及发展情况。
四、观测方法1. 水准测量法:- 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法:- 利用GPS接收机进行静态或动态观测,测量精度应达到厘米级。
3. 全站仪测量法:- 采用全站仪进行角度、距离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4. 裂缝观测:- 采用裂缝测宽仪、裂缝测深仪等仪器进行观测。
五、观测频率1.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月观测一次,竣工后每季度观测一次。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3. 建筑物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4. 裂缝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沉降、位移曲线图。
2. 分析沉降、位移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 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点的沉降、位移数据,评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沉降位移监测方案
沉降位移监测方案沉降位移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护岸工程,位于某河流岸边。
工程范围包括河道内侧护岸和河道外侧护岸,总长约XX公里。
二、沉降、位移观测控制依据及参考标准本工程的沉降、位移监测控制依据为《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规程》(GB -2011)和《地基与基础工程监测技术规范》(/T 120-2016)。
参考标准为《地基与基础工程监测规程》(GB -2012)。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类型、任务及目的3.1 变形观测产生的原因护岸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沉降、位移等变形现象,需要进行监测。
3.2 变形观测的类型及任务本工程的变形观测类型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任务为监测护岸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3 变形观测的目的变形观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护岸工程的使用安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为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四、施测程序本工程的施测程序包括前期准备、测量方案设计、测量仪器校验、基准点设置、实测数据处理等步骤。
五、护岸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本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沉降观测包括基准点沉降观测和立柱沉降观测;位移观测包括水平位移观测和竖向位移观测。
六、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及基准点设置6.1沉降、变形观测的要求沉降、变形观测要求测量精度高,数据可靠,测量结果准确。
同时,要求测量周期短,及时反馈变形情况。
6.2沉降、变形观测基准点设置本工程的基准点设置包括绝对基准点和相对基准点。
绝对基准点为固定点,可作为后续测量的基准;相对基准点为变形点,用于测量沉降、位移等变形情况。
七、观测准备及实施计划7.1组织准备组织准备包括人员组织、测量仪器准备及校验、基准点设置等。
7.2技术准备技术准备包括测量方案设计、测量数据处理等。
实施计划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京杭运河嘉兴段是一项限制性Ⅲ级航道标准工程,其中“鸭子坝~丰登村”段航道长约17.52Km,按Ⅲ级三线通航要求建设;其余航段长约1.01Km,按Ⅲ级双向航道建设,总长度约42.76Km。
基坑边坡沉降、位移监测
基坑边坡沉降、位移监测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不仅涉及到结构问题和岩土工程问题,而且因为地下工程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必须结合工程地质水文资料,环境条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故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化施工,加强施工过程的监测和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用相应对策,消除事故隐患。
5.6.1 监测目的1)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以判断前段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优化施工参数,做好信息化施工。
2)根据监测结果,对即将出现的不良问题作出预报,及提前处理,预防工程事故发生。
5.6.2监测内容1)边坡坡顶沉降变形,水平位移及桩顶位移。
2)基坑周围地面及临时设施、围墙、城市道路和邻近房屋建筑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基坑内外地下水位及水量。
5.6.3监测点布置1)建立边坡监测预报系统,制定监测报告。
在边坡施工工程中应在坡顶每顶间隔5~10m左右设置观测点(不少于3个),见下图,观测边坡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对坡顶临边设置沉降观测点。
观测频率至少每3天应观测一次,发现异常情况,以便进行加固处理,以保证边坡安全。
2)基坑开挖至1/2深度时,在基坑壁每隔10m设一测点。
3)环境监测点,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内设测点。
如有地下管线将测点布置在管线本身上或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里。
房屋及围墙测点布在墙角、柱身等外形突出部位。
监测监控平面布置图4)其它可采用直接观测法或者可达到到的观测效果途径。
5.6.4监测警戒值建立预警系统,边坡变形量预警值为3‰H(H为边坡高度),且每日变形量小于5mm,当变形量超过预警值时,应通报相关单位现场处理。
基坑侧壁:沉降或位移不得超过10mm,每天不得超过2mm。
5.6.5 监测位移和沉降观测要求;1)施工监测按三等精度执行,其高度中误差为±1.00mm,位移中误差为±6.00mm.2)由专人进行定期观测,基准点应在开挖前观测一次,开挖初期可每 24 小时观测一次,在接近安全控制值时,每日观测应不少于三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一、精度选择
按照设计要求,对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选用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表1-1 水平位移基准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相邻基准点
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
(m)
测角
中误差(″)
测边
相对中误差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1″级仪器2″级仪器
一等 1.5
≤300 0.7 ≤1/300000 12 --
≤200 1.0 ≤1/200000 9 --
二等 3.0
≤400 1.0 ≤1/200000 9 --
≤200 1.8 ≤1/100000 6 9
三等 6.0
≤450 1.8 ≤1/100000 6 9
≤350 2.5 ≤1/80000 4 6
四等12.0 ≤600 2.5 ≤1/80000 4 6
1
误差传播定律可得水平位移的观测误差:
水平位移观测中误差的公式,表明:
①距离观测误差对水平位移观测误差影响甚微,一般情况下此部分误差可以忽略不
计,采用钢尺等一般方法量取即可满足要求;
②影响水平位移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平角观测精度,应尽量使用高精度仪器或
适当增加测回数来提高观测度;
③经纬仪的选用应根据建筑物的观测精度等级确定,在满足观测精度要求的前提
下,可以使用精度较低的仪器,以降低观测成本。
优点:此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实地操作,精度较高。
不足:须场地较为开阔,基准点应该离开监测区域一定的距离之外,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仪器测角精度的要求,取决于监测点距离站点的远近。
距离越远,则要求测角精度越高。
根据现场踏勘布点,最远监测点距离站点不超过50m,对照《工程测量规范》,选用三等或四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本次实习采用测小角法测量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
3
二、作业流程
1.选点选取两个监测点P1,P2、一个测站点(工作基点)A、一个后视点B。
2.观测按照测回法水平角观测水平夹角。
在A点安置全站仪,在B点和P1,P2点设置瞄准标志,按下列步骤进行测回法水平角观测。
(1)在全站仪盘左位置瞄准目标B,将度盘置零,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
(2)瞄准目标P1,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
盘左位置测得半测回水平角。
(3)倒转望远镜成盘右位置,瞄准目标B,将度盘置零,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
(4)瞄准目标P1,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
盘右位置测得半测回水平角。
(5)用盘左、盘右两个位置观测水平角取平均值作为一测回水平角观测的结果。
每天观测监测点-测站点-后视点,获取观测数据,连续观测5天。
(P2点同理进行观测)
3.数据分析根据观测数据计算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做出时间-位移图表,分析位移变形规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