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江左飘逸(三)_911408105

合集下载

江左清风

江左清风

十七帖
•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 草书代表作,因卷首 草书 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 《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 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 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 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 • 《十七帖》后传到日本产物很大影响。日本学者 认为,王羲之的《十七帖》可能是日本创造假名 的源头。
逸事
• 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 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 • 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 “偷儿,毡青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 闻顾辟彊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径入。时 辟彊方集宾友,而献之游历既毕,傍若无人。辟 彊勃然数之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士, 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出门。 献之傲如也,不以屑意。
集王羲之字作品
• • • • 集王羲之行书千字文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大雅集王羲之书兴福寺半截碑 唐玄度集王羲之书金刚经
《行穰帖》
王献之生平
• • • • •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 起家州主薄,转秘书郞。 公元377年因谢安之荐,任为司徒府长史。 381年为吴兴太守,号建威将军。 384年任中书令。
历来评论
• 南唐张泊:“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 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 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 失于窘拘。” • 北宋黄庭坚:“《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 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明解缙:“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 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 明董其昌:“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 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 则,所以为神品也。”

赞美书画的诗句

赞美书画的诗句

赞美书画的诗句1.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

——唐寅《贫士吟》2.官閒空绾文章印,水浅难移书画船。

——仇远《岁晏迁居》3.今晨告我武林行,一束图书画舸轻。

——孙蕡《送高文质游杭州》4.尽将书画散朋友,独与长铗归来乎。

——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5.书画船过水晶宫,杨柳正绿花正红,且为老夫寄诗筒。

——方回《送□景文长兴丞》6.江湖漂萍本无蒂,一囊书画东西家。

——沈周《挽方水云道士用东坡先生清虚堂韵》7.江湖漂萍本无蒂,一囊书画东西家。

——沈周《挽方水云道士用东坡先生清虚堂韵》8.篆刻诗书画,造微靡不工。

——陈三立《为石醉六题其师江建霞京卿遗墨册》9.苏黄不作与可死,人间书画无真迹,劝君宝此勿轻掷。

——何景明《题文与可画竹上有东坡山谷题识》10.进观君艺何斑斓,能诗书画奕剑丸。

——程恩泽《沈栗仲同年宰酃县以弦歌化之邑能鼓雅琴者四十余人其治可想以诗赠之》11.箪瓢斋颇奢颜巷,书画船堪埒米家。

——刘克庄《次韵竹溪题达卿后坡·□反终身从李愿》12.初学书画同游戏,静阅琴棋相对闲。

——耶律楚材《寄妹夫人》13.一个琴棋书画手,数声鼓板笛笙歌。

——王延康《七十自寿诗·其六》14.书画琴棋诗酒外,深闺亦可寄闲情。

——那逊兰保《题览胜图》15.昔献书画图,新诗亦俱往。

——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16.惜哉功名忤,但见书画传。

——杜甫《观薛稷少保书画壁》17.右军书画神传髓,康乐文章梦授心。

——齐己《荆州贯休大师旧房》18.聊雠二百载,傥有书画传。

——梅尧臣《饮刘原甫家原甫怀二古钱劝酒其一齐之大刀长》19.酒果若羔雁,书画及弊器。

——方回《送前歙黟楚□□五首·天王理万国》20.华屋旧公孙,燕室书画香。

——方回《小饮张季野宅分韵得张字》21.善书画意不画像,妙在托兴如声诗。

——方回《赠善画龙虎吴伯原杂言》22.园畦频点检,书画悦心情。

——朱有燉《拟不如来饮酒·羡我霜髯老》23.依稀淮岸潇湘浦,惯见月虹书画船。

湘美版五年级书法上册《第9课 左右、左中右结构的伸展避让》教学设计

湘美版五年级书法上册《第9课 左右、左中右结构的伸展避让》教学设计

《第9课左右、左中右结构的伸展避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汉字左右、左中右结构的伸展避让规律,提高汉字书写的美观度。

2.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汉字左右、左中右结构的伸展避让规律。

2. 相关例字的书写方法和技巧。

3.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点评指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字左右、左中右结构的伸展避让规律,相关例字的书写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如何恰当地运用伸展避让规律,使汉字结构更加美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汉字,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讲解汉字左右结构的伸展避让规律以“林”、“明”等字为例,讲解左右结构中,左部首的伸展和右部首的避让。

引导学生观察左右结构的汉字,总结伸展避让的规律。

(2)讲解汉字左中右结构的伸展避让规律以“湖”、“谢”等字为例,讲解左中右结构中,中部首的伸展和左右部首的避让。

引导学生观察左中右结构的汉字,总结伸展避让的规律。

3. 示范书写教师示范书写相关例字,边示范边讲解书写方法和技巧。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写,体会伸展避让的规律。

4.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书写相关例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掌握书写方法和技巧。

5. 点评与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的书写作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伸展避让规律在汉字书写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练习书写本节课所学的例字,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六、附录相关例字:林、明、湖、谢、说、话、脚、跑等。

参考资料:1. 《湘美版五年级书法上册》2. 《汉字结构规律》3. 《书法教学指导纲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汉字左右、左中右结构的伸展避让规律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伸展避让规律的重要性汉字的伸展避让规律是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则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汉字书写的整齐美观。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标准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标准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练习一一、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汉字注音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学xue2x[]ü[y]ê[]2/35好hao3h[x]a[]o[u]3/214汉han4h[x]a[a]n[n]4/51语yu30[0]ü[y]3/214声sheng1sh[]e[]ng[]1/55韵yun40[0]ü[y]n[n]4/51调diao4d[t]i[i]a[]o[u]4/51系xi4x[]i[i]4/51统tong3t[t]o[u]ng[]3/214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汉字注音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海hai3h[x]a[a]i[i]3/214阔kuo4k[k]u[u]o[o]4/51凭ping2p[p]i[i]ng[]2/35鱼yu20[0]ü[y]2/35跃yue40[0]ü[y]ê[]4/51天tian1t[t]i[i]a[]n[n]1/55高gao1g[k]a[]o[u]1/55任ren4r[]e[]n[n]4/51鸟niao3n[n]i[i]a[]o[u]3/214飞fei1f[f]e[e]i[i]1/55一、现代汉语声母表发音方法发音部位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边音清音清音清音浊音浊音浊音不送气送气不送气送气双唇音b[p]p[p]m[m]唇齿音f[f]舌尖前音z[ts]c[ts]s[s]舌尖中音d[t]t[t]n[n]l[l]舌尖后音zh[t]ch[t]sh[]r[]舌面音j[t]q[t]x[]舌根音g[k]k[k]h[x]零声母0[0]二、现代汉语韵母表开口呼齐口呼合口呼撮口呼单韵母-i[] []i[i]u[u]ü[y] a[]ia[i]ua[u]o[o]uo[uo]e[]ê[]ie[i]üe[y] er[]复韵母ai[ai]uai[uai] ei[ei]uei[uei] ao[u]iao[i u]ou[ou]iou[iou]鼻韵母an[an]ian[i n]uan[u n]üan[y n] en[n]in[in]uen[u n]ün[yn] ang[]iang[i]uang[u]eng[]ing[i]ueng[u]ong[u]iong[y]三、现代汉语声调表及古今调类比较表二、拼写出下列反切的普通话读音,并注出其被切字:江雅切三、指出下列词语哪些是双声,哪些是叠韵。

湘美版四年级书法下册《第1课 中竖独撑,左右均衡》教学设计

湘美版四年级书法下册《第1课 中竖独撑,左右均衡》教学设计

《第1课中竖独撑,左右均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中竖独撑,左右均衡”的书写方法,学会在作品中运用此法则,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让学生了解中竖在汉字结构中的重要性,学会在书写中保持左右均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竖独撑,左右均衡的概念及其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2. 中竖独撑,左右均衡的书写方法。

3. 中竖独撑,左右均衡在作品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竖独撑,左右均衡的书写方法,学会在作品中运用此法则。

2. 教学难点:如何保持中竖的稳定性,使左右部分达到均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书法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中竖,引发学生对中竖独撑,左右均衡的兴趣。

2. 讲解概念:介绍中竖独撑,左右均衡的概念,强调其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3. 示范讲解:教师示范中竖独撑,左右均衡的书写方法,讲解书写要领。

4. 学生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中竖独撑,左右均衡的书写练习。

5. 作品分析:分析学生练习中的优缺点,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6.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运用中竖独撑,左右均衡的法则。

7. 展示评价: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总结学习收获。

五、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中竖独撑,左右均衡的法则。

2. 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法,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逐步掌握中竖独撑,左右均衡的书写方法。

3. 采用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习态度、练习效果等。

2. 评价学生的作品,包括中竖独撑,左右均衡的运用、整体美感等。

3. 评价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程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原文及注释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原文及注释

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原文及注释黄自元(1837-1916)清末书法家,实业家。

字敬舆,号澹叟,安化龙塘人。

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

郑沅于《敬舆公七十寿序》中曾说:“典试江南,被议镌级。

或云可以入资捐复,而卒不为。

终被朝廷昭雪,起用检讨。

”光绪年间,黄历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简放甘肃宁夏知府。

在任期间,常跨马出巡,考察河工,征求民隐;进而精修暗洞,以泄黄河之卤,宁夏人至今利之。

至中年,因丁忧回籍,不复出仕。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起用湘军。

黄被调北上,随军参战,后定居长沙,先后主讲湘水校经堂及成德书院。

湖南新政时期,支持巡府陈宝箴兴办近代工矿业,联合王先谦等自筹资金在长沙创办了湘省第一家商办机械工业企业,,湖南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

黄自元一生勤于书法,博采颜、柳、欧各家之长,自成“黄”体,曾为同治帝生母录写神道碑,被誉为“字圣”。

所书柳公权《玄秘塔帖》、欧阳询《九成宫帖》,由长沙墨香簃书画店刻版印字帖之先河。

著有《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已收入《中国书法大辞典》。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美术出版社重印黄自元《临九成官》、《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两种,为学书者所珍爱。

于民国七年(1918)在长沙病逝。

(1)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2)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3)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4)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绩、议、读(5)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6)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7)勾拿笔不应弯曲、短小。

如:葡、萄、蜀、葛(8)勾衄笔不应直长。

如:句、匀、勿(9)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10)横长撇短;如:右、有、灰(11)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

如:木、本、朱(12)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

卷轴古典风格水墨优质课件说课道德讲堂

卷轴古典风格水墨优质课件说课道德讲堂

















/

/

/

/

/


/

/

/

/

/

• ?



冥 想 反 思
有 哪 些 ?
你 认 为 不 孝 敬 父 母 的 表
过 的 事 ?
你 做 过 哪 些 让 父 母 伤 心
了 什 么 ? 付 出 了 什 么
自 己 之 与 父 母 , 我 们 得




/

/

/

/

/

/

/

/

/








/
承பைடு நூலகம்
/

/

/

/

唱道德歌曲—礼
礼是敬 敬我身影 笑相迎 礼是雅 雅出风情 好风景 礼是 净 净我言行 行致远 礼是静 静我心灵 心相映 花儿脸上 开 礼从笑中来 头儿点一点 礼从爱中来 手儿牵一牵 礼 从心中来 有朋自远方来 乐开怀 花儿脸上开 礼从笑中来 头儿点一点 礼从爱中来 手儿牵一牵 礼从心中来 有朋自 远方来 乐开怀 礼是敬 敬我身影 笑相迎 礼是静 静我心 灵 心相映 花儿脸上开 礼从笑中来 头儿点一点 礼从爱 中来 手儿牵一牵 礼从心中来 有朋自远方来 乐开怀 花 儿脸上开 礼从笑中来 头儿点一点 礼从爱中来 手儿牵一 牵 礼从心中来 有朋自远方来 乐开怀

郑燮《游江》原文及翻译译文

郑燮《游江》原文及翻译译文

郑燮《游江》原文及翻译译文《郑燮《游江》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郑燮《游江》原文及翻译译文郑燮《游江》原文及翻译郑燮原文: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注释]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这里指多角度思考或者欣赏)译文: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有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

第二天,路过并前往拜访那户人家,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

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郑燮《游江》2、《晋书·江逌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江逌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江逌,字道载,陈留圉人也。

曾祖蕤,谯郡太守。

祖允,芜湖令。

父济,安东参军。

逌少孤,与从弟灌共居,甚相友悌,由是获当时之誉。

逌避乱屏居,绝弃人事,翦茅结宇,耽玩载籍,有终焉之志。

本州辟从事,除佐著作郎,并不就。

征北将军蔡谟命为参军,何充复引为骠骑功曹。

以家贫,求试守,为太末令。

县界深山中,有亡命数百家,恃险为阻,前后守宰莫能平。

逌到官,召其魁帅,厚加抚接,谕以祸福,旬月之间,襁负而至,朝廷嘉之。

中军将军殷浩甚重之,迁长史。

潇洒飘逸 酣畅淋漓

潇洒飘逸 酣畅淋漓

潇洒飘逸酣畅淋漓作者:郑杰川来源:《祖国》2017年第24期画如其人,尹江林为人耿直率真、开朗自信、解衣般礴、不拘形迹;人如其画,尹江林的画潇洒飘逸、古朴无华、造型严谨、酣畅淋漓。

他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丰富多变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众多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他的画以泼辣的大笔挥洒结合工细严谨的线条勾勒,形成了写与工、浓与淡、疏与密、虚与实的对比,笔情墨趣,饶有意味;他的画张弛有道,浓淡有致,润染有度,传承有序;他的画笔法变化微妙,造型严谨逼真,用笔简练生动,线条潇洒飘逸,富有动感、节奏感;他的画质朴本真,笔无定法,墨无成规,不落俗套,匠心就在无法与有法之间;他的画笔意恣纵,如龙奔腾,似凤飞舞,水分充溢,酣畅淋漓,墨味盎然;他的画微妙、细腻、雄浑、恣肆、灵逸、深邃地捕捉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得人物形貌真切传神,风格朴实自然,画面活泼生动,具有浓厚的意趣与艺术感染力;他的画使观者如饮烈酒、如品佳茗、为之动情、为之沉思、为之拍案叫绝。

尹江林的人物画,所涉猎的古今中外的人物形象,纯朴豪放,生机勃勃。

那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神韵和气息,一个个灵动活泼的人物呼之欲出:有逸韵清风的闲人雅士,也有幽谷山野的樵夫俗子;有把盏问月的高士鸿儒,也有苦读诗书的含辛学子;有普度众生的菩萨、佛祖,也有云游四海的僧人、道士。

作品中无论当代人物或古代人物,都充溢着“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魅力,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创作时的激情与真情。

《芭蕉华滋梦中香》,画中诗人醉卧芭蕉林中,大概是酒酣小憩之后,忽得一佳句,便顺口吟来。

面部肌肉微微颤动着,手指有节奏的敲击着,脚趾向内侧勾拢,口中念念有词,得意之态令人感叹!《一杆葫芦酒,逍遥踏清歌》,画中一老翁垂钓之后程兴而归。

大概是边垂钓、边畅饮,鱼也钓得,酒也喝好,几分得意,几分醉意,连跑带颠扛杆回家。

人物形象刻画细微,憨态可掬,具有浓厚的意趣与艺术感染力。

《十八罗汉图》可说是鸿篇巨制,十八罗汉是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

教资面试真题(初中美术)

教资面试真题(初中美术)

教资面试试讲题目初中美术含参考答案目录第一篇《踏歌图》 ...................................................................................... .- 1 -第二篇《同类色与邻近色》............................................................................- 4 -第三篇《吉祥物的设计》................................................................................- 9 -第四篇《秦兵马俑》..................................................................................... - 12 -第五篇《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 - 14 -第六篇《素描头像》..................................................................................... -17 -第七篇《写意花卉》..................................................................................... -19 -第八篇《运动的美感》................................................................................. -22 -第九篇《中国山水画》................................................................................. -25 -第十篇《设计纹样》..................................................................................... -28 -第一篇《踏歌图》1.题目:初中《踏歌图》片段教学2.内容:《踏歌图》的艺术特点要点提示或建议:(1)《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所作山水画,画中有数人边歌边行,故名《踏歌图》;(2)《踏歌图》是典型的“马一角”风格,近景偏于马一角,细致刻画,近景简练清淡,山石用大斧劈皴法;(3)考生可选择一至二个知识点进行试讲。

述画赋第三十八段赏析【清代】谭宗浚骈体文

述画赋第三十八段赏析【清代】谭宗浚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谭宗浚,南海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陆润庠榜进士第二人。谭宗浚是诗文收藏 家谭莹的儿子,少承家学。谭宗浚的父亲与邑属文人结成西园吟社、建立了“学海堂”,文誉 广为流传,声噪海内。谭宗浚自幼年秉承家学,聪明灵敏,像他父亲一样强记过人。虽年纪增 大,他的文章由绚烂渐渐趋于平澹,提笔千言,一挥而就。而且对待写作,他也不满足于一种 体例。谭宗浚素来好游,去一处必定探寻名胜古迹。1861年中举人。1874年举进士,授翰林 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撰修,方略馆协修等。1876年督学四川。1882年充江南乡试副考官, 嗣出任云南粮储道、按察使。后以病告归,至广西隆安道卒。博览群书,好蓄书籍,对韩愈、 杜甫、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文集点勘数遍。有藏书楼曰“希古堂”、“荔村草堂”,自称“余 家希古堂书,凡先教授之所遗近三万余卷,余续购之,几八万余卷,合之凡十二万卷有奇。虽 无宋元佳本,然搜采略备”。编撰《希古堂书目》抄本2册,现分别收藏于山东大学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他调云南任职后,其12万卷藏书不便于携带,剔除重复和常见之本后,仍有8 万余卷。去世后,子、孙二代先后携至安徽、湖北、广州,不久星散零落。藏书印有“南海谭 氏藏书”、“彝鼎图书慰寂寥”等。工诗文,熟于掌故。著有《希古堂文集》(甲、乙集)、 《辽史纪事本末》、《芳村草堂诗抄》、《于滇集》、《希古堂文集》、《两汉印经考》、 《荔村随笔》等。
• 明代是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 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变得发达起来,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绘画方面,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 明为首的吴门画派,以张宏为首的晚明吴派,蓝瑛称为武林派等等,流派纷繁,各成体系,各个画科全面发展,题材广泛,山水、花 鸟的成就最为显著,表现手法有所创新。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 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整个明代绘画大体可以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这三阶段相互有 所区别,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应该说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富春江行旅记

富春江行旅记

富春江行旅记
许江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年(卷),期】2024()1
【摘要】山水,大物也!以神州地域见其辽阔,以山川历史见其渺远,以人物履旅见其风神,以诗与绘画见其性灵,故山水之大,寥落而无际,深邃而无垠。

山水万仞,聚焦富春江,却有许多缘由。

富春江,西接新安之水,于建德梅城乌石滩附近,与兰江交汇,三江会合,一路东流。

三江初会,水色烟渺。

壬寅深秋,曾在此遭遇一片浓雾。

江岸的秋木,湿漉漉地站立着,时有时无,最让人领会“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近旁有子胥古渡,水皆缥碧,仿佛一片寥落洞天。

【总页数】1页(P210-210)
【作者】许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
【相关文献】
1.从富春江畔到黄土高原——记耀县水泥厂前厂长、总工包先诚
2.他为"富二代"树起了耀眼的标杆——记浙江富春江通信集团总裁孙羽中
3.从数字变化看"富春江"改革——记浙江富春江集团有限公司
4.从娃娃抓起——记青岛开发区富春江路小学“绿色教育”
5.创“绿色学校”,育少年才俊——记富春江畔的富阳市富春第七小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14 山水画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14 山水画的意境

4.(湖南怀化模拟)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 判断:句中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分别属于名词、形容词、连词、动词。 B.田、牛、休、种 判断:这四个字分别是象形字、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
C.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判断: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人民注意现象”。 D.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 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判断:句子中画横线的短语依次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④为什么一样的庐山瀑布,孟浩然看到了,会写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 虹”;李白看到了,会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张继看到了, 会写成“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我们看了,却往往想到的是举起相机或手机 来拍照。如果我们不能从景物中见情、见理、见精神,或者通俗点讲就是“不走 心”,那我们的诗心就永远不能唤醒。
【解析】A.“红色”是形容词,“非常”是副词;C.句子主干应是“人民注意关
系”;D.“得出结论”是动宾短语。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与舞蹈一样,画中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都充满了韵律之美。 ②舞蹈演员们眉眼锋利,绛唇高髻,利落甩袖,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图》中的山 峦,舞出山水相依之感,舞出明月般存在千年的灵魂。 ③正如“诗画本一律”,舞者和画者对这千里江山也必定有文化理解上的共鸣, 《只此青绿》将文化传统中的“艺术通感”发挥到淋漓尽致,彰显了中国人特有的 浪漫。 ④春晚节目《只此青绿》是以舞蹈的形式对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 式的还原。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④③

高一美术鉴赏

高一美术鉴赏

高一美术鉴赏第4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龙口一中谭英姿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

(二)主要知识点1、中西画家描绘自然景物的空间表现手法差别。

2、中国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思维方式和“因心造境”的艺术创作特点。

3、西方风景绘画再现视觉真实性和画面空间深度的绘画手法特点。

4、中国山水画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表达了画面空间的深度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中国山水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中国绘画表现空间的“虚实相生”的手法。

2、西方风景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了解焦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空间表现原理。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四)教学准备挂图、教参、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多媒体展示两幅作品:中国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西方的油画霍贝玛的《乡间村道》(请学生观看然后回答:从空间角度看两幅作品有何不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讨论回答,引出课题《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二)新授: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乡间村道》的空间符合视觉的真实,色彩真实,像照片一样。

《千里江山图》的空间感更加辽阔,色彩亮丽。

由此导出知识点:中西方的透视:西方→焦点透视(知识点介绍)中国→散点透视(知识点介绍)(2)多媒体出示分别介绍两幅作品作者。

(3)设问:为什么中国的山水画不采用科学的焦点透视,空间感却比西方的更加辽阔?导入: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空间表现手法:①虚实相生②三远法(4)多媒体展示:西方风景油画《干草车》、《德累斯顿十字教堂》(介绍作者以及背景)中国山水画《早春图》、《溪山行旅图》、《渔庄秋霁图》(介绍作者以及背景)设问:画面的完整度上来观察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西方的风景画画面形象色彩逼真、完整。

中国的山水画却多有留白处。

为什么?由此导出知识点: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空间表现手法:①虚实相生出示:《溪山行旅图》由其介绍“虚实相生”(介绍其特点,多媒体出示相关知识点。

第十四课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第十四课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永州陶铸中学教案第课时备课笔记【课题】第十四课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2、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了解公共环境中大型绘画作品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进行的探3、过程与方法激趣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课件展示4、情感、态度与价值了解现代山水画的艺术风貌及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讲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上有哪2、难点通过《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修改过程,理解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

【导入】【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教师提问:传统山水画艺术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那么现代山水画有什么特点呢?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三幅作品。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

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二、合作探究出示黄宾虹作品讨论自学:提供背景资料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

在师古人方面,他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

他从明人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归。

黄宾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21课件中心周围扩展,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

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风格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备课笔记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

前者实中见空灵,后者虚中见雄逸。

鉴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提出问题:这张画由何人作,妙在何处,猜猜它的尺寸讨论指出:画的尺寸为9M*5.5M。

傅抱石的绘画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初三物理脱。

此画巧妙融合2位大画家迥异的画风。

出现如此巨大的尺寸完全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拓展训练了解钱松嵒《常熟田》画家重视深入生活,先后十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遂重。
《世说新语·赏誉》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12
三、潇洒的高僧
2、 六家七宗
(2)本无异宗
➢没有足够的文献了解此宗学说。
琛法师云:“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 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 故称本无。”
《中论疏》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13
三、潇洒的高僧
2、 六家七宗
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 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
僧肇《不真空论》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15
三、潇洒的高僧
2、 六家七宗
➢支愍度
愍度道人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 谋曰:“用旧义在江东,恐不办得食。”便 共立“心无义”。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 果讲义积年。后有伧人来,先道人寄语云: “为我致意愍度,无义那可立?治此计,权 救饥尔!无为遂负如来也。”
《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 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 引《髙坐别传》曰:“和尚胡名尸黎密,西域人。传 云国王子,以国让弟,遂为沙门。永嘉中始到此土,止 于大市中。和尚天姿髙朗,风韵遒迈,丞相王公一见奇 之,以为吾之徒也。周仆射领选,抚其背而叹曰:‘若 得此贤,令人无恨。’……性髙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 言,皆因传译,然神领意得,顿在言前。”
➢修庄园与庾亮周旋
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 带长川,芳林列于轩亭,清流激于堂宇。乃闲 居研讲,希心理味。庾公诸人多往看之。观其 运用吐纳,风流转佳,加已处之怡然,亦有以 自得,声名乃兴。 《世说新语·栖逸》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5
三、潇洒的高僧
1、融入上流社会
高坐道人
➢与王导周顗交往
吴中。已而会雪下,未甚寒,诸道人问在道所经。 壹公曰:“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澹;郊邑 正自飘瞥,林岫(xiu)便已浩然。”
《世说新语·言语》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21
三、潇洒的高僧
(7)缘会宗
2、 六家七宗
➢一切诸法由因缘会合而有,但有假名,都无实体。
缘会故有,是俗。推拆无,是真。譬如土木 合为舍,舍无前体,有名无实。
康僧渊初过江,未有知者,恒周旋 市肆,乞索以自营。忽往殷渊源许,值盛 有宾客,殷使坐,粗与寒温,遂及义理, 语言辞旨,曾无愧色,领略祖举,一往参 诣。由是知之。
《世说新语·文学》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4
三、潇洒的高僧
1、融入上流社会
➢与王导调侃
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 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 不灵,渊不深则不清。”《世说新语·排调》
《高僧传·支遁传》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30
三、潇洒的高僧
3、支道林事迹
(2)吴县支山寺(公元339~349)
➢ 支道林支道林以吴县支硎山寺为点, 沿建康──京口──吴县──会稽之间畅通 的江南运河水道,北上京师建康,南下 会稽,以其出色的辩才与睿智周旋于司 马昱、殷浩、王濛、刘惔 等一代玄学 名流中,扩大了佛教的影响。
慧皎《高僧传》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23
三、潇洒的高僧
3、支道林事迹
3、支道林事迹
支遁(314~366)字道林。本姓关,陈留(今 河南省开封市)人,一说为林虑(今河南省林县) 人。他在士族上流社会的活动,对中国文化思潮 由玄学向佛教的转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24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6
三、潇洒的高僧
1、融入上流社会
高坐道人于丞相坐,恒偃卧其侧。见卞 令,肃然改容云:“彼是礼法人。”
《世说新语·简傲》
时人欲题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问周侯,
周侯曰:“可谓卓朗。”桓公曰:“精神渊
著。”
《世说新语·赏誉》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7
三、潇洒的高僧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 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矌,故失适于体外;鷃 以在近而笑逺,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乗天正而髙兴, 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 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 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 天真,犹饥者一饱,渇者一盈,岂忘蒸尝于糗粮, 絶觞爵于醪醴哉?茍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此 向郭之注所未尽。
《世说新语·假谲》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16
三、潇洒的高僧
2、 六家七宗
(4)即色宗
➢色是因缘而有,不是自有,所以当体即空。
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 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
异空。
《世说新语·文学》注引《妙观章》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17
三、潇洒的高僧
2、 六家七宗
1、融入上流社会
康法畅与庾亮清谈
庾(康)法畅造庾太尉,握麈 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 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 不与,故得在耳。”
《世说新语·言语》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8
三、潇洒的高僧
僧意与王脩清谈
1、融入上流社会
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与共语,便使其 唱理。
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 王曰:“无。” 重问曰:“圣人如柱邪?” 王曰:“如筹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 僧意云:“谁运圣人邪?” 苟子不得答而去。
(5)识含宗
➢宇宙万有为心识所变现
第五于法开立识含义,三界为长夜之 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 皆於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 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是时无所 从生,而靡所不生。
吉藏《中论疏》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18
三、潇洒的高僧
2、 六家七宗
➢于法开
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后精渐归支,意 甚不忿,遂遁迹剡下。遣弟子出都,语使过 会稽。于时支公正讲小品。开戒弟子:“道 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因示语攻难 数十番,云:“旧此中不可复通。”弟子如 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往反多时, 林公遂屈。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 来!”
间与何骠骑期,当为合八关斋,以十月二十二日
集同意者在吴县土山墓下,三日清晨为斋始,道士白衣
凡二十四人,清和肃穆,莫不静畅,至四日朝,众贤各
去。
《广弘明集》卷 30 支遁〈八关斋会诗序〉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32
三、潇洒的高僧
3、支道林事迹
➢永和元年(345),31岁,在会稽祗洹寺与王濛再度 相逢
《世说新语·赏誉》王、刘听林公讲,王语刘曰: “向高坐者,故是凶物。”复东听,王又曰“自是钵 釪后王、何人也。” 注引《高逸沙门传》曰:“王濛恒寻遁,遇祗洹 寺中讲,正在高坐上,每举麈尾,常领数百言,而情 理俱畼。预坐百余人,皆结舌注耳。濛云听讲众僧: “向高坐者,是钵釪后王何人也。”
《世说新语·文学》支氏《逍遥论》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29
三、潇洒的高僧
3、支道林事迹
➢咸康五年(339),25岁,出家。 支道林的学术水平受非议,而谢安赞誉。
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 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善之, 曰 “此九方皋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 逸。”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 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 袁彦伯,并一代名流,皆著尘外之狎。
二、中期
2、潇洒的高僧
第十四讲:江左飘逸(三)
三、潇洒的高僧
1、 融入上流社会 2、六家七宗 3、支道林事迹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1
佛教传入中国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2
洛阳白马寺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3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潇洒的高僧
1、融入上流社会
1、融入上流社会
康僧渊的成功
➢从市肆“乞胡”到殷浩坐上宾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20
三、潇洒的高僧
2、 六家七宗
➢竺道壹
竺道壹姓陆,吴人也。少出家,贞正有学业。 琅玡王珣兄弟深加敬事。晋太和中,出都,止瓦官 寺。从汰公受学。数年之中,思彻渊深,讲倾都邑, 为时论所宗,晋简文皇帝深所知重。及帝崩,汰死, 壹乃还东,止虎邱山。
慧皎《高僧传》
道壹道人好整饰音辞,从都下还东山,经
《庄子 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
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 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 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 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世说新语·文学》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28
三、潇洒的高僧
3、支道林事迹
➢支道林“逍遥”新义
三、潇洒的高僧
3、支道林事迹
以支道林先后所居寺院为中心, 将其一生划归为以下六个时期。
(1) 从吴县余杭山到建康白马寺; (2)吴县支山寺; (3)山阴县灵嘉寺; (4)剡县沃州山禅院与石城山栖光寺; (5)建康东安寺; (6)剡县石城山栖光寺逝世。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25
三、潇洒的高僧
《世说新语·文学》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9
三、潇洒的高僧
2、 六家七宗
2、 六家七宗
东晋时代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 各出异义,纷纭不一。出现了六家七个学派:
本无宗: 释道安、(竺法汰) 本无异宗:竺法深 心无宗: 支愍度、(竺法温) 即色宗: 支道林、 识含宗: 于法开 缘会宗: 于道邃 幻化宗: 释道壹
幼有神理,聪明透彻,初至京师,太原王濛甚 重之,曰“造微之功,不减辅嗣。”陈郡殷融, 尝与卫玠交,谓其神情俊彻,后世莫有继之者, 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