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现代人生阅读带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训练-儒家类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中考语文阅读训练5——儒家类选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
《景德传灯录》有这样的记载: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然而“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
宰我觉得守丧三年太长了,孔子申斥宰我“不仁”,丧礼之所以规定守丧三年,理由就在于一个“安”字。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
《论语》也谈到“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
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
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其放心”。
他指出,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
他们倡导的“孔颜之乐”、“圣人气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复尽天理”、“发明本心”、“致良知”,都是关于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具体说法。
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现代新儒学的儒与新》阅读题及答案

现代新儒学的儒与新阅读题及答案阅读题一:什么是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是对传统儒学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发展的学术思潮。
它旨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将儒学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推动儒学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
现代新儒学强调实践、创新和开放,以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与进步为目标。
阅读题二:现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区别是什么?现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相比有几个明显的区别。
首先,现代新儒学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自我实现。
传统儒学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强调个体要为社会整体贡献而牺牲个人利益。
而现代新儒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平衡发展,鼓励个体发挥自己的特长,追求自己的理想,并通过个人实践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其次,现代新儒学更加注重实践与创新。
传统儒学注重的是经典的传承和解读,强调的是对古籍的学习与理解。
而现代新儒学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现实生活的实践。
它允许对传统儒学进行创新和批判,将儒学的精神与当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第三,现代新儒学更加开放与多元。
传统儒学在传承过程中往往比较封闭,只注重自己传统的经典文化。
而现代新儒学进一步开放,吸收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更为开放和多元的学术视角。
阅读题三:现代新儒学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现代新儒学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新儒学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桥梁。
通过将儒学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现代新儒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引导。
其次,现代新儒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个体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现代新儒学也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和追求人生意义的思路,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和解决问题。
第三,现代新儒学通过开放与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它不仅注重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和研究,也注重将传统儒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阅读题及答案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阅读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进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留意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制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亮对比。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爱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需要遵守肯定的季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爱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用友善、爱惜的立场;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假如任意破坏、糜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见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日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进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需要留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进展经济、进展科技与生产力同爱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爱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提倡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日,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究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
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华进展,就需要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制服和掠夺自然。
《儒家与现代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与现代人生傅佩荣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
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
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
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
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若不谈行动者的主体,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呢?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
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推崇孔子为人文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
问题在于:孔子所谓的“人”,一般都被认定侧重于群体,这是正确的观察吗?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仁”,而“仁”字“从人从二”,自然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分辨:一方面,孔子对人的期许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里的“己”显然是指个体而言,君子与学者应该有此自觉。
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话语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谁都无法再去左右他。
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阅读练习题

《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阅读练习题《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阅读练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忧国忧民和追求道德高尚、完美人格的传统。
对社会的理想则期盼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为了实现这一追求,甚至坦然于“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境界跃然纸上,这是儒学的精神力量。
3.C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集中体现在道德理想上,核心思想是对“义利”“恕道”等问题的哲学思辨,有许多合理的成分。
孔子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上”“见利思义”,这里的“义”指的是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也包括人自身心中的伦理观念。
这在《礼记》中就是“天下为公”,在孟子就是“舍生而取义”,1.C在宋代的程朱理学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其说法各异,但本质都是把人的道德精神看作最高价值。
文中“利”一般指私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早期儒学整体上虽然把道德看作最高价值,但却没有否定利益,在主次上提倡“重义轻利”,而不是像理学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
儒家的义利观没有排斥人类为追求富裕的生活而从事的社会功利活动,而是把熙熙攘攘的人生两只船(名与利)引入“仁”的航道,用“爱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来教化人们实践高尚的道德。
儒学的义利观在强调人的精神需求主导地位的同时,承认物质需求的合理性,点破了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相互依存关系,避免了片面性。
儒学的价值观中第二个重要问题就是“恕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也是“仁”的外延。
“恕道”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满足人们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求提供方法。
所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换位思考”。
有了利益要想到与人分享,不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真正的“恕道”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一切人事的悲哀在于人们与别人相处时,不肯吃亏,不能抑制自己的私欲。
儒家的“恕道”正是针对人性的这一缺陷,教化人们要一视同仁,这样才有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仁”的道德理想。
儒学与人生题目大全.

1.(本题分值: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出自娜郁典篦?A.《汉书》B《周易》C《孟子〉D.《论语》•标准答案:D|♦本题得分:2♦2.(本题分值:2)“今之学者为人-中为人”指的是什么?A.做人B.做给自己看C.作为D.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标准答案:D♦本题得分:2♦3.(本题分值:2)甘之学者为己-中为己”指什么?A.字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B.为自己名利C.-切从自己的利荃出发D.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标准答案:A|♦本题得分:2'4.(本题分值:2)钱逊教授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什么?A.修身B.齐家C.治国D.平天下♦标准答案:A|•本题得分:2*.(本题分值:2)“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出自嘟部典籍?A.《论语〉B《孟子>C.《礼记〉D.《史记》♦标准答案:A|•本题得分:2♦6.(本题分值:2)根据传逊教授所讲.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天.谁在清华大学抄写了一张《满江红》的字报?A.巴金B.郭沫若C.闻一多D.钱钟书♦标准答案:C|♦本题得分:2本题分值:2)下列哪项不届干四书?A.周易B.中鹰C.大孚D.论语♦标准答案:A|,本题得分:2♦8.(本题分值:2)儒家重视科技及在物质上的实用.提出。
原卿?A-“用力少.也功多-B.笛义掰广C.“以义辟广D.",标准答案:A|•本题得分:0>9.(本题分值:2)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A.人生B.理论C.儒字D.传统道德♦标准答案:A|•本题得分:0•10.(本题分值:2)“身心和诰-中“心”在橘家思想中指的是()?A.心脏B.人的精神C.心思D.心情•标准答案:B|♦本题得分:2>11.(本题分值:2)儒字的根本是()?A.民与君B.三皇五帝与大同社会C.人与仁D.人与人♦怵准答案:C|•本题得分:2♦12.(本题分值:2)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个是局限性.还有一个是0?A.重复性B.时代性C.象征性D.历史性•标准答案:B|♦本题得分:2♦13.(本题分值:2)从儒家历代圣贤的智慧资源中提炼了三条“为富之道”.哪个不属于?A.戒奢葬欲.洁身自好B.富而无骄.富而好礼C.以财发身.兼济天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们如浮云•标准答案:D|♦本题得分:0♦14.(本题分值:2)从历史渊源考察,中国的情、理、法中"理"的含义说法不正硝?A.天理B.道理C.公理D.公共道德•标准答案:B|•本题得分:0♦15.(本题分值:2)保学的核心是()?A.人与仁B.民与君C.仁与礼D.人与人•标准答案:C|•本题得分:0♦16.(本题分值:2)下列哪个不届于中国文化的三大思想源头?A.儒B.道C.佛D.法♦怀准答案:D|•本题得分:0‘17.(本题分值:2)治竽的三个层次是知、憧、还有一个是()?A.思B.熟C.透D.通•标准答案:D|♦本题得分:0♦18.(本题分值:2)“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阅读答案

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阅读答案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阅读答案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共同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
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
对于儒家而言,道徳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
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
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
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
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
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生计的生产材料。
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
《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
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
儒学与生活作业答案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儒学与生活作业答案,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儒学与生活作业答案篇一:儒学与生活作业答案选择题大学的“三纲领”中统领性的纲领是:止于至善20世纪以来的三大哲学思想运都是什么:分析哲学、现象学、后现代主义《大学》的三纲领不包括:格物致知致用亲民不包括以下哪一项:修身20世纪三大哲学思想运动不包括:现代主义三纲领中具有统领性的是:止于至善我国的思想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1923年《大学》提出的与立德、爱人相对应的纲目共有几条:8具有解构性的是:后现代主义从儒家大学之道的意义上讲大学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学做圣人自从“五四“以来,中国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下列哪种格局:三足鼎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可以指:以上都是就中国的自由主义来讲,今天有一部分自由主义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儒家传统明确反儒家的巨大运动发生在:1919作为一个思想者,用其所做的观念上的构建来解决问题,它的功能和什么是一样的:宗教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儒学的命运是:历久弥新中国儒学未来10年的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是什么:创教,干政我国古代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什么:《典论论文》现代政治对于宗教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什么:政教分离儒家所讲的教化,首先是:诗教中国文化传统中讲的“乐”,狭义上指的是:音乐礼的本源是:爱的情感或爱儒家认为礼的前提是什么:义教育一个人其实最主要的是什么:情感教育“乾称父,坤称母”出自:《西铭》现代法律的进步性表现为:对情感的尊重和对亲情的尊重所有的社会规范,法德规范,政治规范等他们的基础是什么:道德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亚圣恻隐之心是:仁之端容隐制不是:容忍枉法“博爱”一词出自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中:韩愈下列对于语言和言语的说法,正确的是:言语遵守语言的规则孟子出生于现在的哪个省孟子所说的四端的内容不包括:尊卑之心黄玉顺教授认为最高的境界是什么:自觉回到最初的境界“仁者无敌于天下”是下面哪位名人提出的:孟子阴爻用(六)表示下列哪位人物提出了“善为易者不占”的观点:荀子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期的文明不包括:古埃及文明冯友兰现实认为“元亨利贞”的“贞”是:末期下列不属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到的世界文明的三大中心是:法国.1923年,思想界分化成的三大派不包括:民主主义所谓“二希”传统,具体指的是古希腊文化传统和希伯莱文化传统。
论述类文本《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孔孟之道在绵延发展的2000多年中,从真实的普通人到睿智的学者,从一家学派的始祖整个中国思想界的旗帜,再到东方精神文化的领袖和代表,最终成为标志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其时代的价值在一次次变化、丰富和提升。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面对的每一-次危机,都是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创新的机遇,也是与其它宗教、思想进一步融合交流的时机。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二者既有差异,又有交融。
汉代儒家虽然获得了正统地位,但由于佛教传入、道教勃兴,相关影响几乎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儒家学说已经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以至在魏晋时期儒学已经变异为“玄学”,杂糅了佛道的许多内容和方法。
历经隋唐五代数百年的三教争衡与合一的探索,儒家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李翱等人的改造,才在容纳吸收佛道诸家之长的基础上为宋代理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从宋元开始,经过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湖、王阳明等人的努力,儒学才通过数个转机达到了自我完善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境界和目的。
可见,儒学本身是有自我调节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和系统的。
在20世纪初。
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在“保种强国”的压力下,将中国贫弱挨打的原因归结于孔孟之道的所谓“陈腐与僵化" ,于是有了“打倒孔家店”,将素有“人本”和“求实”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的所谓进步思想对立起来,而且一对立就是一百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毁坏,面对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儒学的影响和地位每况愈下;而当我们在毫无顾忌地舍弃儒家传统思想的时候,位于传统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却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创造了奇迹。
一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
其实,历史上在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和机关算尽的军事谋略家的行为宗旨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儒学》阅读答案

《儒学》阅读答案《儒学》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大成,其后绵延不绝,及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
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①之入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
儒学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
孔子弟子子夏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而言,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
1/ 5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节点。
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为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认同与接受。
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继承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
“极高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测评试卷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现代化”的内容呢?每个中国人生来就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这种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归属感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
大概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中国人视为理所当然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
现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无论是国内层面或国际层面,无不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上的,没有国家制度简直不可想象。
在思想领域,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较之一切政治意识或宗教观念都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
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教派利益。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华夏子孙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
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
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
民族意识则往往更加强烈。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
但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
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
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乃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
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即所谓法治和德治之分)。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儒家文化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延续、稳定与治理。
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讲究“人禽之辨”“义利之辨”。
杜振吉《开掘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代儒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作了广泛探讨和阐述。
尽管存在着一些片面、过时的观念,但儒家人生哲学的确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说“博学而笃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等等。
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在孔子与儒家的思想中,“仁”不但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志向,而且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觉悟和人格境界。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一个人要建功立业,不但要有一定的能力和才气,而且还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和志向,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人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就如同无舵之舟、无缰之马,只能随波逐流。
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最终将一事无成。
在孔子及儒家的人生哲学中,所倡导和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就孔子个人来说,他早年就“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并为其“志”终生奋斗,始终不渝。
即使在周游列国屡遭冷遇、四处碰壁的情况下,他也毫不退缩,坚信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的正义性,并为之艰苦努力。
到了“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只要生命不息,就要积极进取。
《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认为,人生的好多方面,由乎己而不由乎人。
当今,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就理想志向而言,儒家关于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与孔子所讲的“立志”,在具体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的政治理想,它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基本面貌的预见。
事业理想或职业理想主要是指人们依据社会分工和个人条件等状况,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的选择,以及事业目标及其追求。
儒学与人生考试答案

儒学与人生考试答案第一篇:儒学与人生考试答案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1.(本题分值: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出自哪部典籍?A.《汉书》B.《周易》C.《孟子》D.《论语》标准答案:D2.(本题分值:2)“今之学者为人”中“为人”指的是什么?A.做人B.做给自己看C.作为D.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标准答案:D3.(本题分值:2)“古之学者为己”中“为己”指什么?A.学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B.为自己名利C.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D.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标准答案:A4.(本题分值:2)钱逊教授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什么?A.修身B.齐家C.治国D.平天下标准答案:A5.(本题分值:2)“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出自哪部典籍?A.《论语》 B.《孟子》 C.《礼记》D.《史记》标准答案:A6.(本题分值:2)根据钱逊教授所讲,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天,谁在清华大学抄写了一张《满江红》的字报? A.巴金 B.郭沫若 C.闻一多D.钱钟书标准答案:C7.(本题分值:2)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 A.周易 B.中庸 C.大学D.论语标准答案:A 8.(本题分值:2)儒家重视科技及在物质上的实用,提出()原则?A.“用力少,见功多” B.“重义轻利” C.“以义导利”D.“以义为本”标准答案:A9.(本题分值:2)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A.人生B.理论C.儒学D.传统道德标准答案:A10.(本题分值:2)“身心和谐”中“心”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A.心脏B.人的精神C.心思D.心情标准答案:B11.(本题分值:2)儒学的根本是()? A.民与君B.三皇五帝与大同社会C.人与仁D.人与人标准答案:C12.(本题分值:2)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个是局限性,还有一个是()? A.重复性 B.时代性 C.象征性D.历史性标准答案:B13.(本题分值:2)从儒家历代圣贤的智慧资源中提炼了三条“为富之道”,哪个不属于?A.戒奢寡欲,洁身自好B.富而无骄,富而好礼C.以财发身,兼济天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们如浮云标准答案:D14.(本题分值:2)从历史渊源考察,中国的情、理、法中“理”的含义说法不正确? A.天理 B.道理 C.公理D.公共道德标准答案:B15.(本题分值:2)儒学的核心是()? A.人与仁 B.民与君 C.仁与礼D.人与人标准答案:C16.(本题分值:2)下列哪个不属于中国文化的三大思想源头?A.儒B.道C.佛D.法标准答案:D17.(本题分值:2)治学的三个层次是知、懂、还有一个是()?A.思 B.熟 C.透D.通标准答案:D18.(本题分值:2)“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阅读答案-陈立胜

《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阅读答案-陈立胜(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阅读答案-陈立胜修身的观念在《五经》中已经出现,如《书经·皋陶谟》《逸周书·周书序》已有“慎厥身修”“修身观天”“修身敬戒”等说法。
“两则材料对于儒家仁爱思想认知的差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古典价值观念的理解,受制于多重阐释原则的影响。
除了因阐释方法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认知外,更为突出的是现实需求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在1840年之后遭受西方军事和经济双重冲击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儒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在未来中国发展中所能产生的影响的认知产生了重大分歧。
除了我们所习见的认为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说法,国人对传统儒家在“公”与“私”问题上的理解也出现了巨大的冲突。
相较于墨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儒家的价值在近代中国受到的争议最大,墨家和道家经常被视为是符合现代中国社会需要的“进步”因素。
因多重视野而导致的阐释策略的冲突,在评断儒家价值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21世纪的多元现代性背景下,“公”“私”对立的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议题,不过更多的目光聚焦于作为“公”“私”问题的源发点“仁爱”之上。
一般而言,对于仁爱的范围的确立与对“公”“私”问题的认识关系密切。
人们在追问,儒家的仁爱究竟是一种局限于血缘亲情内部的爱,还是可以突破血缘限度扩充至天地万物的普遍之爱?对于这一问题,否认儒家价值的人会倾向于认为儒家只关注血亲之爱,缺乏公共维度,难以成为现代价值的基础。
与此同时,那些强调儒家人伦的学者,会十分重视差序格局对于儒家秩序的重要性,认为“人伦秩序”对儒家来说是决定性的,缺乏人伦维度的儒家已经失去了儒家的根本价值支撑,并据此认为,儒家并不是抽象地肯定“公共性”,而是强调“家”作为儒家社会秩序的基础地位。
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重视家庭伦理及人伦的意义,固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倾向,但在儒学发展史上,仁爱并没有被局限于“家”的范围,人类要把仁心从血缘之爱推广到所有的群体。
仁爱并不能简单固化于血缘之爱,其最高境界应该是爱所有人。
确切地说,对于儒家之爱的不同认识由来已久。
早期的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就集中于“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
实用类文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
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
……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
”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
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
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
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
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
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
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
“儒家和墨、道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众所周知,内圣外王,由己及人,既是孔子的理想,也是儒家终极的善境。
能够达到如此善境的人,不论其为内圣为外王,都离不开对人的规定,而这样的人,除了内心深具价值外,其在社会中也有此种境界的显示、表征。
这些表征大致是群己的合同、政治的条贯、教育的无差别等。
②理解孔子的思想,不仅要衡定其在历史的地位,还要重视其对现代社会的指引。
从儒家的视角来看,孔子的教义,基本上是从总结人类历史文化传统中提出来的,旨在教人如何在社会中做人,如何在人生群像的区别中做一个真正的人。
③孔子论及男女、老少、知识、职业、家属、国家等之间恰当合宜的关系,即“礼”,希望达到“各人各样,但同时大家都一样”的境界。
这一切都以“人”为核心,没有人的架构一切都免谈。
孔子思想寻根究底是人文本位的,以人文为中心的。
孔子只就这本位、中心来论人事、求人文的实际。
④同时,孔子的人文观点无不从天地自然中来,也在此天地自然中才能实现。
所以由人可见天地,由人生可见自然。
孔子思想并不违反天地自然,是顺着人生范畴与天地自然去追寻或深求的。
总体来说,孔子的思路是找到一个人生观点和一个人间理想,然后再回头来对人文实际作指引。
孔子的思想自始至终都不曾脱离人生,是“先向远处绕大迂回,然后回头来安放在实际人文本位之上”。
⑤论及政治,当然以人为本,主体又在群己的谐合。
然而要由己推及于群,或由任何之境推于一切之境,都在实行;没有实行,就没有办法如实行道,行道的终点又在于政治。
但政治非人人或时时可得,起点、基点便在由小及大,由近及远。
而小而近的端点,不若由家做起,而在家的孝悌之道,确实人人可为,时时可行。
如果人人在家,行其孝悌,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片和乐,那么家自可为政。
为子女者,在家尽其孝悌,行的就是一家之政,推广出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孝心的一贯畅遂。
而政治的臻至善道,不就是“‘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之理”吗?⑥进一步讲,儒家思想所期即政治和教育彼此相寻相依。
非连续性文本《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阅读练习及答案(南京2023学年高二上开学)

南京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期初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
需要强调的是,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
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
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
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个人要“依仁”而行。
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巫”被理性化为“礼”,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
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
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始终是合一的。
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意即每个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
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
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仁自然而然就会来。
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
孔子的“成己之学”,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
仁并不是从“先验结构”中来的,西方哲学所追寻的理念、天国与物自体是高蹈于虚处的,而仁则是实实在在就在“践履”当中的。
这种中西差异的根本在于,西方哲学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恰恰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智慧之途。
《立足于儒家的新人文主义》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立足于儒家的新人文主义》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立足于儒家的新人文主义,仍然需要证明其自身的独特价值何在。
因为在人类思想史和文明史上,至少存在过两种人文主义:一是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二是20世纪前期美国学者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基于儒家资源的新人文主义,与它们有何区别呢?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是一种针对中世纪基督教黑暗时代的人文主义,它强调的是摆脱以上帝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发现人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在生活世界和思维世界中,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运用人的理性能力,使人自由地发展其本性。
这种人文主义最终走向了人类中心主义。
它和现代性有一种深层次的联系,即世俗或凡俗的兴起。
这种兴起曾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这种人文主义忽略了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关注,有巨大的空白与缺陷;另外,它因为对个体的过度强调,形成了一种原子主义的自我观念,进而扩展到民族、国家和文化观念,于是民族冲突、国家冲突和文化冲突成为一种必然;另外,当对人的理性的强调成为一种绝对的肯定后,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便压缩了人自身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领域,造成了对人自身的伤害。
因此,这种人文主义在造就现代社会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埋下了现代性弊病的根源。
为此,在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白璧德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
白璧德认为旧人文主义认为人可以无限发展是有问题的,所以他的新人文主义要以平衡和自律来改善人的境况。
同时,白璧德也重视东方的智慧,这一倾向,直接影响了他的数位中国学生,如吴宓、梅光迪等,这在20世纪中国思想界中造就了《学衡》一派。
具体来讲,白璧德指出了西方思想犯了过度夸大理性作用和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的错误,由此,人很难在情感与理性、统一与杂多之间获得平衡,而失去了这种平衡,就使得人类沦入了过度的自然主义或科学主义。
而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则要重建一种人能平衡自身情感与理性的能力,即建设一种真正的克制,这种克制比知识或同情心要更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与现代人生阅读带答案儒家与现代人生阅读带答案
儒家与现代人生傅佩荣
①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
②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
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③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
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
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
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
福音。
④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若不谈行动者的主体,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呢?
⑤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
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推崇孔子为人文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
问题在于:孔子所谓的人,一般都被认定侧重于群体,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仁,而仁字从人从二,自然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分辨:一方面,孔子对人的期许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里的己显然是指个体而言,君子与学者应该有此自觉。
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话语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谁都无法再去左右他。
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
⑥为何需要强调个体呢?因为不论群体如何相处,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个人,并且是真诚的个人。
像巧言令色,鲜矣仁一语,不是暗示我们行仁的条件是真诚吗?有真诚才有动力,也才能从事道德实践。
⑦儒家思想重视个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民主与法治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
⑧在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时,会发现群体的作用远大于个体。
如果回溯儒家起源,认真研究,就会察觉原来孔子的`观念是兼顾群体
与个体,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
孔子的观念对于现代人生仍然深具启发性,其故在此。
能由个体的真诚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想才能真正普遍推广开来。
(节选自《儒家与现代人生》,有删改)
1. 结合第二段,请概括作者认为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主要际遇。
(6分)
2. 请简要分析第④-⑥段的论述层次。
(6分)
3. 结合全文,针对现代人生,作者认为儒学能够提供的解药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 ①受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
②看似受重视,也须替统治者担责。
③相关诠释和印象被异化。
(每点3分。
共6分)
2. 首先提出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的观点,接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孔子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主张,最后进一步强调个体的意义。
(每点2分。
共6分)
3. ①每个人都要自我珍惜;②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真诚的个人;③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④在群体和个体之间要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共6分)
【儒家与现代人生阅读带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