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节知识点总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节知识点总结》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⑴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⑴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汇总一、教材详解【教材P2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均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南部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

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距海远近不同.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为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旱作农业为主,在河谷、灌溉水源地种植水稻,且为一年一熟。

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4活动】1.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从北到南,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教材P8思考】2.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图解(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图解(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遥感 技术
信息 技术
影像信息
地理 信息 系统
应用
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即定位、导航和授时
影像信息处理结果
含义
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表达的技术系统
地理信 息系统 (GIS)
组成 程序
优点
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应用人员和组织机构
信息源
数据处理
数据库
空间分析



径流丰富
河湖沼泽众多
阻隔交通
一年两熟或三熟
水田农业
生 产 力
船只的出现与 使用
河运便利 对外联系紧密

农业发展迅速

生产技术改良
土壤改良

生产工具改进
(水稻土)

水源充足
水产丰富 耕地破碎
人口增加 粮食产量增加 水产业规模大
地狭人稠 消费市场广阔
利于轻工业的发展 利于重工业的发展
不利于农业 生产规模化
可变性
区 域 的 基 本 知区 识域

地形
气候
绝对位置

性理
水文
和环 差境 异的 性整
土地 土壤
自然地理 环境

生物
矿产
区域位置与范围 区域地理特征 区域发展优势
相对位置
社会经济 条件
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城市 农业 工业 能源 交通 旅游
析 的
区域发展方向





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定时期内)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发生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3

地理必修3知识点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概念、特征概念:特征:2.(具有特定地理环境条件的)区域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1.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领域应用领域:2.遥感的概念、环节、特点、应用概念:环节:特点:(5点)应用:3.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组成、作用、特点、应用概念:组成:作用:特点:应用:4.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工作程序、应用概念:工作程序:应用:5.三种地理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6.数字地球及其功能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与荒漠的区别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荒漠: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流沙、泥滩、戈壁分布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

其中,15°~35°之间为副热带,是由高气压带引起的干旱荒漠带;北纬35°~50°之间为温带、暖温带,是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区。

2.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而在没有了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和,使土壤中和进一步流失。

这一过程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般的景观。

荒漠化主要发生地区是、、。

荒漠化实质是(包括退化、退化、退化)。

形成荒漠化的原因是等自然因素与的相互作用。

荒漠化的表现有、、。

荒漠化的造成危害是3.说出以下地理事物的主要分布地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水土流失、,红漠化4.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以西,以北,在行政区上大致包括、、北部和大部。

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2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小编准备了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3、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现象的学问。

查字典地理网小编准备了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 (RS)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3.?全球定位系统 (GPS)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地理信息系统(GIS)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3、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高考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大全

高考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大全

高考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大全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江三角洲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江三角洲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江三角洲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1.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总体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2. 具体例子: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两者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明显的差异。

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点:-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大陆性稍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水田为主,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以黑土、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大。

-矿产资源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石油资源丰富。

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1. 农业活动: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

如长江三角洲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松嫩平原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2. 工业活动:工业布局也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发达,有利于工业的发展;而松嫩平原深居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 特点:全能性(适用于陆地和海洋等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和记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地理必修三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归纳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地理必修三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归纳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地理必修三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地域特征:诚信;等级制度差异;可变性(某些地方提出了排他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它们都是平原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不同:① 地理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和扬子江河口的中部;松嫩平原位于中国东北中部②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③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相对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

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了水田农业,每年种植两到三季作物;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江河湖泊水面广阔,水产养殖业相对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 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已成为中国重化工基地。

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边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河流、湖泊、沼泽分布广泛,地势平坦,粘性土较重。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地理景观千姿百态,我们生活之中无处不见地理常识,地理作为我们一门中学必学的学科,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有关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的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进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外表的空间单元,具有确定的区位特征,以及确定的面积、样子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进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进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商量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商量: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难防御监测等(2)群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确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难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把握部分、用户设备部分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特地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全部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相同点都是平原;都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
不同点x k b 1 . c o m 地理位置w w
w .x k b 1.c o
位于30°N附近,东部
沿海中部;w w w .x k b 1.c o [来源:
学+科+网Z+X+X+K]
位于43°N——48°N,
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w w w .x
k b 1.c o m[来源:Z#xx#]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
件较好新-课-标-第- 一-网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

土地条件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

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贫乏石油资源丰富
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为主旱地耕作业为主
主要粮食作

水稻为主春小麦、玉米为主
主要经济作

油菜、棉花甜菜、大豆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一年一熟
备注水产业较发达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商业贸易发达沿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
人口和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相对地广人稀,城市较少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
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
二、遥感(RS)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 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