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和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生存的环境
条件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指生物所需要的一系列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有些生物对高温适应良好,有些则对低温适应良好。
每种生物都有其适宜的温度范围,超出该范围生物活动会受到限制甚至死亡。
2. 水分:水分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不同生物对水分需求量不同,有些生物对水分的需求较高,有些则对水分的需求较低。
缺水或过度湿润都会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3. 气体成分:气体成分是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氧气是生物进行呼吸代谢必需的气体,而二氧化碳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气体。
4. 光照: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条件,也是动物感知外界环境和进行活动的重要刺激之一。
5. pH值:pH值是指环境中溶液酸碱程度的指标,不同生物对环境的pH值有不同的要求。
6. 营养物质:不同生物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包括有机物、无机盐以及微量元素等。
7. 生存空间:不同生物对于生存空间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包括栖息地、栖息条件和生境的要求等。
总之,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的适宜程度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各异,可以适应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变化,但当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时,可能导致生物无法适应甚至死亡。
2024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总结
2024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是中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的生态与环境等内容。
以下是2024高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的基本概念1.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机体、有生命活动、有遗传信息、有进化能力。
2. 生物的分类:五界系统、生物的命名与命名规则。
3. 生物的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组织、器官、系统。
4. 生物的物质基础: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核酸。
5. 生物的能量: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
6. 生物的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7. 生物的繁殖: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结构: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结构与功能。
2. 细胞的运动:细胞骨架、细胞膜运动、胞吞作用、胞吐作用。
3. 细胞的代谢:物质的运输、合成、分解、排泄。
4. 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5. 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结构与功能。
三、生物的遗传与进化1. 遗传物质:DNA结构、DNA复制、DNA修复。
2. 基因与遗传:基因的表达与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工程技术。
3.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理论、非孟德尔遗传、群体遗传学。
4. 进化与演化: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进化因素、进化的证据。
四、生物的生态与环境1. 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生物群落、生态圈、生态位、气候与地理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生态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3. 生物的适应与保护:适应性进化、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害。
以上是2024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的概要总结,涵盖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的生态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导语】在现实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想获得成功,你得先学会默默地做好⾃⼰的事,专注于某⼀点或某⼀⽅⾯,⽤经历和阅历积累,丰富⾃⼰的思想和知识,正如你羡慕别⼈在某些⽅⾯的特长,你可知道他们从⼩接受了这⽅⾯多少系统的训练,克服了多少训练中的困难。
⾼⼆频道为你整理了《⾼⼆⽣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更好的学习! 【第⼀章】 ⼀、细胞的⽣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物质交换 养料O2养料O2 外界环境⾎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细胞的内环境是⾎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细⾎管壁的内环境是⾎浆、组织液 ⽑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浆中含有较多的蛋⽩质,⽽组织液淋巴中蛋⽩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浆渗透压⼤⼩主要与⽆机盐、蛋⽩质含量有关;⽆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的⾎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有关; ③⼈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般不超过10C).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致地正常运⾏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体⾃⾝调节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正常⽣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运动神经末梢+肌⾁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的突触⼩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体中有突触⼩泡,突触⼩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脑、脑⼲、⼩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脑⽪层的中枢是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脑⽪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脑⽪层)还具有语⾔、学习、记忆和思维等⽅⾯的⾼级功能 ③语⾔⽂字是⼈类进⾏思维的主要⼯具,是⼈类特有的⾼级功能(在⾔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四、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们发现的第⼀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糖平衡的调节 ①⾎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①⾷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 ②⾎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解) ③⾎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糖素提⾼⾎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糖含量升⾼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糖素增加,主要作⽤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糖素相互拮抗作⽤共同维持⾎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激 (促进)(促进) (抑制)(抑制) 反馈调节(浓度⾼时) 下丘脑有枢纽作⽤,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激素是有机分⼦,信息分⼦,由腺体产⽣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是间接的. 6、⽔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较: ⽐较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范围准确、⽐较局限较⼴泛 作⽤时间短暂⽐较长 b、联系:⼆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 (1)不少内分泌腺本⾝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淋巴细胞T细胞 作⽤细胞)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的发挥免疫作⽤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体的三道防线;第⼀道防线:⽪肤、黏膜 ⾮特疫性免疫 第⼆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质.(具有特异性)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细胞 (⼆次免疫) a、⼆次免疫的作⽤更强,速度更快,产⽣抗体的数⽬更多,作⽤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的; d、浆细胞来⾃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 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作⽤: (⼆次免疫)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免疫病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液、母婴三种途径,共⽤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抗原、抗体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T细胞会对其进⾏攻击,移植时要⽤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并且能够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方向。
因此,深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是生物体内外环境中最基本的物理因素之一。
温度不仅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还直接影响生物的存活和生存环境的分布。
对于热带生物而言,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其代谢受损,甚至死亡。
而温带和寒带生物在面对极端高温和低温时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不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也会影响其分布范围和生态位的竞争关系。
2. 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分是生物生长发育和生存的关键环境因素。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范围有着重要影响。
干旱地区的植物适应性较强,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也较高。
而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水分的供应与分布直接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生存情况。
3. 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因素,也是影响动物昼夜节律的重要环境因素。
不同生物对光照的需求和适应性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和生态位的差异。
4. 土壤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支撑着陆地生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的适应性也不同,这直接影响着土地的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大气成分对生物的影响大气中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成分对生物的生存和代谢活动有着直接影响。
例如,氧气是动物呼吸作用的必需气体,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氮气是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 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对大气的气体成分有着影响;在土壤中,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水分保持能力和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
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指生物通过遗传和适应性进化等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以
保证自身生物学功能的正常运作和繁衍后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方式:
1. 生理适应:生物通过生理机制,调整自身的生理过程以适应环境。
比如在寒冷环境中,动物可以通过增加体毛或者脂肪层来保温;在干旱地区,植物可以通过减少蒸腾、增加根系吸水等方式来节约水分。
2. 结构适应:生物通过改变体型和结构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比如鸟类的翅膀和羽
毛使其能够飞翔,从而适应了空中生活的环境;植物的根系可以发展成不同的类型,
以适应不同土壤条件。
3. 行为适应:生物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
比如候鸟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迁徙,以寻找更适合其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分别选择在白天和黑夜
活动,以避免竞争和捕食。
4. 生态适应:生物通过与其他生物的互动和相互依赖来适应环境。
比如某些植物和昆
虫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互相提供养分和保护;一些动物群体通过集体行为来提高抵抗
风险和获取资源的能力。
总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进化,不断发
展和演变。
这种适应性使得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生存和繁衍下去。
高中生物生物体内环境调节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生物体内环境调节知识点总结生物体内环境调节是指生物体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维持其内部环境的相对恒定。
这种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体内稳态”,对于生物体的正常生存和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生物体内环境调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相关概念和调节机制。
一、体内环境稳定性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温度稳定性:稳定的体温有助于保持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人类的体温一般在36.5°C-37.5°C之间波动,体温的调节通过神经、内分泌和活动等方式实现。
2. pH值稳定性:生物体内部液体的pH值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利于维持酶活性和其他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酸碱平衡主要受到呼吸系统和肾脏的调节。
3. 离子浓度稳定性:生物体内各种离子的浓度需要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正常离子浓度梯度,有利于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二、生物体内环境调节机制1. 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的传递,控制生理功能的开关。
例如,体温过高时,神经系统会刺激体表血管扩张,促进散热;体温过低时,神经系统则会刺激体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2. 内分泌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播,实现对生物体内部环境的调节。
例如,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甲状腺素能够提高代谢速率。
3. 呼吸系统调节:呼吸系统通过调整呼吸频率和深度,控制体内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
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呼吸系统会加快呼吸速率,以排出多余的二氧化碳。
4. 肾脏调节:肾脏是生物体体液体积和成分调节的关键器官。
它通过调整尿液的生成和排出,控制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当血液中水分过多时,肾脏会增加尿液的生成和排出量。
三、体温调节机制人类是恒温动物,其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1. 对外环境的调节: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分泌汗液等方式散热;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人体通过血管收缩,肌肉发抖等方式保持体温。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稳态、环境与调节是现代生命科学核心理论之一。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起看看吧!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提纲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1.种群的定义2.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密度是什么4.说说调查种群密度的一些方法5.标记重捕法怎么应用?公式?6.理解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7.区分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8.理解种群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9.什么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什么因素影响?10.自然条件下,什么时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什么时候种群密度最大?11.区分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波动12.学会用血细胞计数板去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14.区分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1.群落的定义2.什么是物种丰富度?影响物种丰富度的因素3.数量多就是优势物种吗?为什么4.种间关系有哪些?明白某些物种之间的关系5.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受什么因素影响6.群落季节性的含义7.什么是生物的生态位?具体到动物或植物怎么来理解8.生态位形成的原因及意义9.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什么方法10.列举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其中生存的生物特点1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1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相同点和区别1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会有什么影响?14.怎么改善生态环境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含义2.生物圈的含义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4.生产者的组成内容,作用,地位5.消费者的组成,作用,地位6.分解者的组成,作用,地位7.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都有哪些?作用是什么?8.会写食物链,开端和终端是什么成分?9.在食物链中,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有什么关系?10.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什么?1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什么?12.能量流动的过程1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14.能量流动的途径,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的形式,能量散失的途径,能量散失的形式,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转化15.能量流动的特点16.生态金字塔都有哪些?17.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18.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措施19.碳循环的过程图20.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方式2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22.碳循环的特点23.什么是生物富集?2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25.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什么方面?28.负反馈调节的含义和作用29.怎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四章人与环境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3.生物多样性有哪些?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5.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7.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必背知识点
1.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面的液体)2.体液: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3.体液组成:细胞内液(占2/3)和细胞外液(占1/3)4.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含淋巴细胞,但淋巴细胞不是只存在淋巴液中),含量最多的是水5.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血浆和组织液是双向,组织液只能到淋巴液,淋巴液只能到血浆)(含的物质相近)(图形))(最大区别是蛋白质的含量,细胞内液最多,其次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较少)6.淋巴液汇聚后从锁骨下大静脉进入血浆7.组织液主要被毛细血管吸收,部分被淋巴管吸收,大分子的蛋白一般不会进行交流。
8.关于组织水肿(营养不良,肾炎,肺炎,淋巴管堵塞,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代谢产物增多等)9.关于上下部分的含量(氧气,二氧化碳,血糖)10.关于跨膜的计算:红细胞中的氧气被最近的组织细胞利用,最少跨6层膜,最少跨12层磷脂分子层。
血浆中的葡萄糖被最近的组织细胞利用最少跨3层膜,6层磷脂分子层。
大气中的氧气进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结合至少跨多少层膜:大气中氧气—进肺泡,出肺泡(两层)--进出血管壁细胞(两层)--进红细胞(1层),共5层。
食物进入组织细胞:小肠绒毛(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组织细胞(1层),共7层11.各个细胞所生活的环境是?(组织细胞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是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的是组织液和淋巴液。
血细胞的是血浆)12.内环境的成分:主要是水,其余还有蛋白质,无机盐,葡萄糖,激素,血浆蛋白和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13.内环境不存在的成分: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细胞内的酶,消化酶,细胞上的蛋白质如载体,受体和体外环境(唾液,胃液,肠液,尿液,眼泪等)14.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区别,血液,血浆,体液区别1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定义):770kpa(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占90%),其次是蛋白质)。
酸碱度:7.35-7.45,以H2CO3-/HCO3(主要)和H2PO4-HPO42-为缓冲对和温度370C左右16.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17.内环境的稳态:一是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如氧气,葡萄糖含量。
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
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生物是地球上的万物,它们与环境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生物通过各种适应方法来适应环境,并且对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生物通过进化和适应来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进化是指一个种群在一定时间内逐渐适应环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新的特征和适应策略。
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个体或群体选择性的调整和适应。
例如,北极熊具有厚厚的毛皮和多层脂肪,以适应寒冷的环境;沙漠植物具有深入地下寻找水源的根系,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2. 生物圈的互动关系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层面。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互相依存。
食物链中,每个组织者看自己的食物,而它的食物则成为它的食物。
通过这种互动,生物圈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3.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一个更大范围的概念。
它是由生物、环境和其它要素组成的一个实体。
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护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4.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类: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
正向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通过呼吸释放氧气,调节环境气候和气氛。
负向影响主要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过度开发和污染。
例如,森林的砍伐会导致土壤侵蚀和干旱,而工厂的废气排放会导致空气污染。
5.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世界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限制猎捕和非法交易等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适应与进化使生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生态系统保持了生物圈的平衡;生物对环境有正向影响,但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措施。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最新修正版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三、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一、细胞结构与功能1. 细胞理论- 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新细胞由现有细胞分裂产生2. 细胞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 细胞质:细胞内充满的半流体物质- 线粒体:能量生产场所-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蛋白质加工和运输- 溶酶体:分解废物和细胞内物质3. 细胞功能- 物质运输:主动和被动运输- 能量代谢: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二、遗传与进化1. 遗传基础- DNA结构和复制- 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 遗传密码和氨基酸2. 遗传规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组合定律) - 基因连锁和交叉互换- 性联遗传3. 进化论- 物种和变异-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进化树和共同祖先三、生态与环境1. 生态系统-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2. 物质循环- 水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3. 能量流动- 生产效率和能量损耗- 能量金字塔4. 环境问题- 污染和保护- 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灭绝-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四、人体与健康1. 人体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2. 健康与疾病- 传染病和免疫- 非传染性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五、生物技术与应用1. 基因工程- 基因克隆和基因编辑- 转基因生物和生物安全2. 生物制品- 生物药物- 生物材料3. 生物信息学-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请注意,这个总结是非常基础的,并且没有涵盖高中生物课程的所有细节。
每个部分都可以进一步扩展,包括更多的概念、定义、实例和应用。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内容或特定主题的深入讨论,请告知。
生物环境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环境的知识点总结生物环境是指生物体生活和生存的周围环境的总称,包括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两个方面。
物理环境包括土壤、水、气体组成的大气和地表,三者均为生物提供立足、生存和吸收营养的基础。
生物环境是一种共生关系,任何一个组成单位都与其它组成单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土壤环境1、土壤的种类和结构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由砾石、粉末、植物残体及动植物排泄物质等混合而成的物质层,其颗粒组成及排列方式决定了土壤的种类及其性质。
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组成,其中矿物质占70%左右,有机质占2%左右,其它的主要包括水分和空气。
2、土壤植物的生长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物资基础和元素来源。
土壤充分的养分和适度的墒水能促进植物生长,但过浓的养分或过湿的水分则不利于植物茁壮生长。
土壤中氮、磷、钾、钙、镁、硫等元素是植物必需的常量元素,它们是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基本需要。
土壤的酸碱度、温度、通气性、物理性状等对植物的生长也有影响。
3、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是土壤中生活的动物群体。
按生活方式可以分为根际生物、土表生物和土中生物。
土壤动物对土壤具有重要的生物环境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食物链、能量流、有机物质转化、土壤通风、土壤松散和土壤肥力维持等作用,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二、水环境1、水体特性水体是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水,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小溪及一切含水的土地。
水的特性包括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地表水的覆盖范围、水体的深度、水温等。
水的温度对水中微生物的分布以及水中化学过程有很重要的影响。
水体的溶解氧、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含量也对其中的生物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2、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指水中溶解物、悬浮物、微生物、铅、汞、镉等重金属离子、杀虫剂、化学肥料以及生活中和工业中排放的有机物质,超过一定浓度,从而引起水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严重危害到水中生物和人类健康。
生物富营养化、重金属及有机物等的水体污染是水生生物的灭绝和滤食层次破坏的直接原因。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 一块草地中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2)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多。
(×)2.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D)A.样方要有代表性B.样方数量不宜过少C.可以任意设置样方D.样方面积大小应适当3.2003年,我国颁布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请简要说明这一规定的意义。
答案提示:在自然情况下,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 : 1。
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利于维系性别比例均衡,进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拓展应用1.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答案提示:约386条。
2.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
因为这种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正适合。
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
因为这种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
3.下图A、B分别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请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答案提示:B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将一种生物引人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2)种群的“s" 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生物选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
生物选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变异性,包括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基因和它们之间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的好处,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气候调节、土壤肥力、病虫害控制和休闲活动。
这些服务对于人类的生存福祉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威胁然而,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来自多种因素的严重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农业、城市发展和采矿等人类活动导致了自然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为野生动物创造了挑战性的生存环境。
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引入可以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或传播疾病,对生态系统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污染:工业和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会污染空气、水和土壤,损害生物体和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导致了温度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增加,给生物体和栖息地带来了压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对于人类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一些关键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区:建立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受保护区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减少人类干扰。
可持续土地管理:采用农业和林业等可持续土地管理做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物种恢复:开展物种恢复计划,通过栖息地改善、繁殖和再引入,恢复濒危或受威胁的物种。
减少污染:实施旨在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政策和法规。
公众教育和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生物多样性有助于调节气候,而气候变化反过来也会影响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森林和海洋等生态系统通过碳封存和释放氧气等过程来调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和温度升高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破坏栖息地、改变物种分布并导致物种灭绝。
结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对于地球的健康和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
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1、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2、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都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3、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4、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5、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
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6、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
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
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7、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单向逐级递减流动的。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
益的部分。
9、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10、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
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和雨季的分布,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11、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环境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环境的构成生物环境的构成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地理位置、地貌、水域等自然条件。
各种地理环境都对生物体的适应和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高海拔环境、沙漠环境等都限制了不同的生物体在此生存繁衍。
2. 气候环境:气候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
不同的气候环境对生物体的生长、繁殖、代谢等都会产生影响。
例如,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条件不同,所以在这些地区的生物体也会有所不同。
3. 土壤环境:土壤环境是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水分、酸碱度等特性。
不同的土壤环境适宜的植物种类也会有所不同。
4. 水域环境:水域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
水域环境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影响很大。
例如,一些生物体只能生存在淡水中,而一些生物体只能生存在咸水中。
二、生物环境中的生物种类生物环境中存在着众多的生物种类,它们根据自身的特性和环境的要求,逐渐适应并生存于特定的生态环境中。
生物种类的分布和分化是生物环境中的重要知识点。
1. 地理界限:不同的地域环境对于生物种类的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每个地理环境区域都有着独特的生物种类。
例如,南极地区的动植物种类与热带地区截然不同。
2. 气候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对生物种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极地环境中适应极端低温的生物体,其形态和生理特性与其他地区的生物体会有所不同。
3. 生态地位:生物种类的分布还受到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地位的影响。
不同的生态地位对于生物体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性也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生态平衡及破坏生态平衡是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各个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生物环境的紊乱,给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
1.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例如森林的砍伐、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等,都直接导致了生态平衡的被破坏。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一、种群及其动态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估算法(黑光灯诱捕;样方法;逐个计数法)(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濒危生物个体数量特别少的可以采用这种方法)(2)样方法步骤: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①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③计数原则:计数样方内的和上边、左边及这两边夹角上的(3)标记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珍稀动物,入江豚、狮子老虎不用该方法,可采用红外相机拍摄等方法)4.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值,来估算种群密度。
若标记物易脱落计算值偏大5.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6.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7.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波动、爆发、下降8.J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N t=N0λt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λ-19.S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空间资源有限,种内竞争加剧,存在天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生物和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易错点1 对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生长曲线理解不透彻1 .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2 .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 、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2值。
3 .“S”型曲线中K 值与K /2 值的分析与应用(1 )K 值与K /2 值的分析(2 )K 值与K /2 值的应用4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变化分析(1 )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上升。
(2 )K 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 值是环境容纳量,即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图所示:(3 )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 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数量偏离K 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易错点2 不能准确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食物网2 .太平洋中大量的塑料废物被分解成微观粒子后会被浮游动物吞食,而塑料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致癌化学成分。
下图为海洋食物网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1.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1 )根据双向箭头A D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2 )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①A 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②D 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③B 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
2 .对生态系统成分认识的误区3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1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则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 )“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的影响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 )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③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4 )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因为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时只有10% ~20%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类连锁变化的规律是: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加;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4 .营养结构的确定方法(1 )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含量越高,营养级级别越低。
(2 )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可确定相邻两个营养级能量差别在5倍左右,若能量相差不多,则应列为同一营养级,如据图1四种生物同化的有机物的量的比例,可确定其营养结构如图2所示。
易错点3 分析能量流动图解及解决能量流动问题的能力不足1 .能量在营养级之间流动过程图解(2 )能量去向分析①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②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③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 .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1 )单向流动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 )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部分。
3 .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1 )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0%~20%,计算方法如下:(2 )食物链中能量的最值计算设食物链A→B→C→D ,分情况讨论(如下表):①能量传递效率未知时②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
例如,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c%。
(3 )在食物网中分析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需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易错点4 应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综合题的能力不足1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1 )区别(2 )联系①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2 .碳循环模式图及变式(1 )碳循环过程示意图(2 )将上图换成字母,有以下三种变式图形解读:①图1 ,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或大气CO2库,再由多个单向箭头可判断B 为大气CO2库(不能写“无机环境”),再根据A→D,C→D,确定D为分解者,剩下的C 为消费者。
②图2 ,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及C有多个单向箭头判断:A和C分别是生产者和大气CO2库。
根据A 、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③图3 ,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和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CO2库。
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 ,所以A为大气CO2库,E 为生产者。
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
关于物质循环的2 个易混易错点(1 )误认为在生物群落中碳都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CO 2的形式循环,其含义是指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以及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的,但在生物群落内碳元素则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2 )误认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物质循环流动,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易错点5 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分析不到位1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2 .通过曲线图辨析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图形解读:(1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 )y 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
(3 )x 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 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
(4 )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 与y 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 )直接价值: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 )间接价值: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 )潜在价值: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但肯定具有的巨大的使用价值。
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一个基因库就消失了,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 )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②易地保护: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③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
(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现代观点:两避免、两坚持避免盲目掠夺式开发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避免禁止开发和利用,坚持合理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如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退耕还林(草、湖)等。
易错知识点1 .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基础如果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物群落根本不可能存在。
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 )生产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是沟通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成分。
②是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
③绿色植物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大小。
(3 )消费者——生态系统最活跃的生物成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单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分,但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4 )分解者——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是沟通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桥梁。
植物同化的CO 2等物质,大约90% 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归还无机环境,然后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2.对食物链的分析(1 )食物链的起止点: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2 )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含义: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3 )食物链的不可逆性: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经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4 )不参与食物链组成的成分: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
3.对食物网的分析(1 )模型图示(2 )相关说明①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食物网越复杂,最高营养级生物就越能获得持续稳定的能量来源。
③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在该食物网中分别位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4 .生态金字塔——能量流动模型5.能量流动原理的应用人们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设计出多种农业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利用率(实质上是充分利用了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而不是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