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doc
伤仲永王安石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准确翻译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能够概括出方仲永的变化经历的三个阶段。
3、探究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理解天生资质与后天努力的关系。
学习重点:1、熟读课文,准确翻译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能够概括出方仲永的变化经历的三个阶段。
学习难点:探究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理解天生资质与后天努力的关系。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2课时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唐宋八大家: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河、苏轼、苏辙。
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而旦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
学习过程:【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一、用El己的话介绍本文作者及作品。
二、初读课文,给卜•列加曲线的字注音。
忽噬求之日扳仲永环遏于邑人不能瑾前时之闻汲然众人矣三、再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并试着给下而的句子划分节奏。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方法链接: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凡表示人物、地点、事件、事物名称的词或短语中间不能停顿,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的短语之间不能停顿,语义特别密切、组成一个词组的词语之间也不能停顿。
1、未尝I识书具,忽I啼求之。
2、自是I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I皆有可观者。
3、父I利其然也,II扳仲永I环谒于邑人。
四、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一定产生了不少的疑惑,请记下来吧.【讲授学案】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
对于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印象特别深刻,他聪明、机敏,然而年岁只有七岁。
《伤仲永》导学案.doc
《伤仲永》(一)设计:郑君祥审阅:七年级全体语文教师课型:新授课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 学习小组 _______________ 共同体_______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__【学前反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
3.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4.整体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耍性。
【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王安石:___________ 朝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枳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宋代的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三苏)、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注音:隶()扳()谒() 邑()矣()泯()称()卒() 焉()耶()【合作探究】1.在文中()内给加点字注音,在【1给加点字解释;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坏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1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 余闻之也久。
卒之为众人。
5.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①忽啼求之( ④邑人奇之(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 于:①坏谒于邑人(③贤于材人远矣(其: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借旁近与之( )⑤或以钱币乞之()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③余闻之也久( )⑥仲永之通悟())②于舅家见之( )④受于人者不至( )②父利其然也( )③其受之天也()②或以钱币乞之(⑵日扳仲永坏谒于邑人⑷稍稍宾客其父时之闻。
伤仲永导学案三
伤仲永 导学案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前准备:1、阅读以下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 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注音:隶( ) 扳( ) 谒( ) 邑( ) 矣(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3、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说说课文大意。
导入新课:一、检查课前准备二、听课文朗读,再齐读课文。
完成注释。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 )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 ),忽啼.( )求之。
父异焉..( ),借旁近..( )与.( )之,即.( )书.( )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其诗以养父母、收.( )族为意.( ),传一.( )乡秀才观之。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邑人..( )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 )以钱币乞.( )之。
父利.( )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 )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 )先人..( )还家,于.( )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 )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 )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 )受.( )之天也。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梦隔蒲中学余国福2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前准备:1、阅读以下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注音:隶()扳()谒()邑()矣()泯()称()卒()焉()耶()3、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说说课文大意。
导入新课:一、检查课前准备二、听课文朗读,再齐读课文。
三、明确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奇:(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3、明确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3)余闻之也久:(4)不能称前时之闻:(5)卒之为众人:于:①环谒于邑人:(2)于舅家见之:(3)贤于材人远矣:(4)受于人者不至: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四、合作探究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邑、扳、谒、称、泯、耶”等重点词意,及“伤,或以钱币乞之”“稍稍、宾客、利、卒”等词义2、朗读,背诵课文,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手法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重点1、目标1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过程一、导学1,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2,独学A.我能读,我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音:日扳仲永()邑人()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众人耶()划节奏: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余闻之也久。
B.我能解,我能够读懂文意,理解内容词:伤仲永__仲永生五年__自为其名__稍稍宾客其父____父利其然也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卒之为众人__邑人奇之__句: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我能悟,我能读出作者思想感情:①仲永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②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③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D.我质疑:我还能提:我质疑的问题有:(二)互动3、群学:①通过组内结对子,对质疑学部分。
伤仲永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选文档
伤仲永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熟读课文并能背诵。
【学法指导】《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学习重点是读读、译译、背背。
同学们要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弄懂文中的生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此文,应关注作者在文章最后一节所发表的议论,谈谈你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想想自己应如何处理天资和后天努力的关系。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①仲永/生五年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传/一乡秀才/观之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⑦余闻之也/久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二、基础自测1.读准下列字音音仲()隶( ) 尝()啼()焉( ) 邑()扳( ) 谒( ) 称( )泯( ) 矣( ) 耶( )2.识记重点词语世隶耕()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固众人()贤于材人远矣()3、掌握词类活用。
父异焉异: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4、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古义:今义: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5.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 忽啼求之:② 借旁近与之:③ 余闻之也久: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⑤ 卒之为众人:于:① 环谒于邑人:② 于舅家见之:③ 贤于材人远矣:④ 受于人者不至:三、整体感知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2.开篇交代仲永的哪些方面的情况?有什么作用?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4.作者对仲永一事有何看法?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训练案一、填空题。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日扳_____ 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世隶耕 _______ 未尝识书具 ______ 借旁近与之 _____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 _ ______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 _______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 ________【合作探究】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解难答疑】4、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特殊语言现象。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下能称前时之闻: '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④伤仲永:【拓展反馈】5、翻译下列语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背诵课文。
2、掌握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分析原因。
3 、掌握文章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1、根据课文的时间推移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课:《伤仲永》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并掌握“伤仲永”的含义,并能自己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o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方仲永的形象特点。
o掌握文章写作手法,尤其是对比手法和议论手法。
o积累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互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o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如圈点勾画、批注、质疑、讨论等。
o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文章的深刻哲理,认识到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o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o认识到天赋和努力的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分析方仲永的形象特点,理解其成才与堕落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写手法,尤其是对比手法和议论手法。
•理解文章的深刻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天才儿童的视频,并提出问题:o视频中的孩子有什特点?o天才儿童的命运如何?o你们认为天才儿童的成才与哪些因素有关?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天才儿童的课文,它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天才儿童的故事。
二、习检查1.学生朗读课文,并完成预习提纲:o文章主要讲了什么?o方仲永有哪些过人之处?o方仲永后来为什么变得平庸?o文章的写作手法有哪些?2.学生汇预习情况,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三、合作探究1.理解文章内容o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文章主要写了方仲永的哪经历?▪方仲永的成才与堕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o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2.分析人物形象o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方仲永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方仲永的成才与堕落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方仲永的命运是必然的吗?o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5.伤仲永导学案doc
5.伤仲永导学案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2、正确进行翻译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作者作品简介四、题解: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自由诵读。
(二)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补充注释(可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三)检测自读效果。
5 伤仲永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水平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三、预习导引: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四、自主学习:1、注音:隶( )扳( )谒( )邑()矣( )泯( )称( )卒( )焉( ) 耶( )2、自由朗读,并思考:1)、仲永幼年时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2)、产生这样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五、导学达标:1、作者写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哪些祥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作者为了表现仲永的神奇(天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3、试分析“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六、检验提升:1、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及其含义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2、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该怪他吗?。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记忆课下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② 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③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导学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自己正确的成功观、培养自己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二、 学习重点
1. 记忆课下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能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
2. 树立自己正确的成功观、培养自己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三、学习难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四、预习点击
五、 解读课文 (一)疏通文义
(二)探究活动 1.仲永改变之谜
3.详略安排之妙
(三)拓展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六、学习小结
请写下你学习《伤仲永》这一课的收获:。
伤仲永 导学案
5.伤仲永王安石课型:学习新知课主备人:审核人:执教时间:1、朗读课文要求:1、读书声音要洪亮。
2、不懂的字词要翻检工具书。
3、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
重点实词下加点,重点虚词下画直线,疑难句子下画波浪线,疑难问题写上评注。
2、请根据拼音写汉字。
世(lì)耕未(cháng)识书具忽(tí)求之或以钱币(qǐ)之日(pān)仲永环(yè)于(yì)人不能(chèn)前时之闻复到舅家问(yān)(mǐn)然众人矣贤于(cái)人远矣(zú)之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yé)3、《伤仲永》选自的《》,(朝代)杰出的家、思想家、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被誉为“”之一,他主持的一场变法运动史称“”。
4、解释下列词语:(1)世隶耕隶:(2)未尝识书具尝:(3)并自为其名为:(4)指物作诗立就就:(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6)或以钱币求之或:(7)环谒于邑人环谒:(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9)泯然众人矣泯然:(10)受之于天受:(11)贤于材人远矣贤:(12)得为众人而已耶得:组长签字________ 小组长评定等级 __________ 批改时间第一课时一、课堂目标: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检查预习:交流展示,师生纠错。
三、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文题。
四、合作探究1、学习古文,离不开朗读。
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对理解古文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句子划分节奏吗?试着划一划,拿不准的写在下面,然后和小组同学讨论。
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翻译下列句子,并尝试自译课文。
(学习提示:将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和小组内其他同学讨论解决,仍然不会的词句,提交到班级讨论解决。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熟读课文。
(2)学习并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难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准备:1、阅读识记以下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
2、注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结合注解说说课文大意。
伤仲永北宋朝(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导入新课:一、检查课前准备二、听课文朗读,再齐读课文。
三、学习并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大意。
1、明确词类活用:(1) 邑人奇之:奇:(2)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2、明确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四、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内容。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对课文熟读成诵,并能流利地翻译全文。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5、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2、利用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解释文中的词语。
伤.(哀伤,叹惜)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属于)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曾经)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对…感到诧异)焉,借旁近..(附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聚、团结)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立刻)就.(完成),其文理..(同..(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县的人)奇之,稍稍..(渐渐)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其父,或(有的人)以钱币乞.(求取)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通“攀”牵,引)仲永环谒..(四处拜访)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相当)前时之(对待)闻(传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常人)矣。
”..(消失)众人王子曰: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胜过、超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达到要求)也。
彼其..(他)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本是)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3、明确词类活用。
①父异焉(对…感到诧异)②邑人奇之(以…为奇)③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④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导学案学习内容一、学习目标、把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指导学生准确朗诵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3、准确把握和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故事所包括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置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时:第一时二、学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讨问题,积存知识。
三、学前预习、了解作者及作品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他年轻时候,写得十分超卓,取得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以后踊跃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伙儿: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二、给以下字注音隶扳谒邑矣泯称卒焉耶四、学中探讨。
、加点字词说明。
(1)伤仲永()(2)世隶耕()(3)何尝识书具()(4)忽啼求之()()父异焉()(6)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7)并自为其名()(8)收族为意()(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1)邑人奇之()()(12)稍稍宾客其父()()(13)或以钱币乞之()()(14)父利其然也()(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6)余闻之也久()(1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18)泯然世人矣()()(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0)贤于材人远矣()()(21)彼其受之天也()(22)卒之为世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二、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翻译:()卒之为世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6)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世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世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世人罢了耶?翻译:五、堂探讨、方仲永的转变经历了几个时期?答:二、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世人”的缘故是什么?答:3、方仲永的伶俐反映在哪些地址?答:4、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答:、这篇告知咱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答:六、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世人”的全然缘故是什么?答:7、方仲永的遭遇给了咱们什么启发?答:六、拓展训练有货玉带者,子弟以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还见佳否?”曰:“系之,安得自见?”旦曰:“自大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无乃:表示委婉反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水平目标: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情感目标: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1、作者及题解
王安石:北宋、、,字介甫,晚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选自,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题目中的“伤”是的意思,文题的含义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表达作者对方仲永遭遇的之情。
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并把注音写在文中相对应的位置)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3、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并在书上标示。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二、合作探究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口译课文第一段。
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
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
环谒于邑人(环谒:)邑人奇之(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2、翻译下列句子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第
2、3自然段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一、预习、自学(时段:头天晚自习)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口译课文第2、3段。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泯然众人矣(泯然:)
受之于天(受:)贤于材人远矣(贤:)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二、合作探究
归纳虚词的用法
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余闻邑人奇之.()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于.舅家见之 ( )
贤于.材人远矣 ( )
受于.人者不至( )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背诵课文。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二、摘抄相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3条,并交流
【课堂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练习一】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译文:
(2)贤于
..材人远矣译文: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2分)
【练习二】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能够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