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5篇范例)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课时编号 5-6 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室课题名称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课时数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1、收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故事,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利用历史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1、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所反映的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双方的影响。
教材处理适当删减,稍有补充教学方法教法设计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学法设计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角色扮演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资料教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教学内容仪器设备多媒体耗材作业布置1、简答三国鼎立时三国国名及建立者。
2、“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于战争。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回忆上节课所讲秦汉时期的史实,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介绍“暴走大事件”节目,以“暴走大事件番外篇第1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为题,导入新课的学习,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暨本期内容提要:你方唱罢我登台--政权更替我们都是一家人--民族大融合大事件正能量--江南地区的开发新闻大串烧--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1、图片“朝代更替图”导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出赤壁之战,进入到三国鼎立知识的学习。
3、介绍曹操与诸葛亮两个人物,以动画”赤壁之战“导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介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4.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和民族交融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贾思勰、祖冲之等人的经历和成就,学习他们刻苦专研、勤学苦练的精神,开拓创新意识。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到原因与表现。
史料实证:通过研读《齐民要术》等史料和教材相关内容,提高对史料的解读能力,了解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的科学成就,认识其深远影响,体会贾思勰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和祖冲之治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历史解释: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文化成就的学习,分析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时空观念:知道《齐民要术》作者、内容及地位;知道祖冲之的主要成就;知道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和雕塑方面的主要成就家国情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取得与此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关联,深化对阶段特征的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科技与文化成就难点:圆周率及推算、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文学领域的成就。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魏星象图这是绘在北魏贵族墓室顶部的星象图,直径约7 米,有300 余颗星,用连线标明星座,是已知我国年代较早、较详细的星图,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水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与文化还有哪些成就?(二)、讲授新课: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材料:贾思勰,我国古代杰出农学家。
生平事迹不详,只知是北魏末年人,曾做过高阳太守。
他研究前人有关农业的著作,搜集民谣农谚,访问有经验的老农,长期在生产实践中细心地观察和比较,写出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共10卷92篇,11万余字,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内容十分丰富。
阅读材料,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最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

教学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对于纯理论的知识缺少学习兴趣,同时又希望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目标
为了解目前大学生对DIY手工艺品制作的消费情况,我们于己于人2004年3月22日下午利用下课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了一次快速抽样调查。据调查本次调查人数共50人,并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分析如下:知识目标
课题
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
二、走进历代王朝(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教学对象
中职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1课时
使用教材
《பைடு நூலகம்游文化》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上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上下五千年(二)秦汉时期,下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四)隋唐时期。本节内容处于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中间,学生在学习秦汉史实之后再学习本内容,由浅入深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出赤壁之战,进入到三国鼎立知识的学习。
○介绍曹操与诸葛亮两个人物,以动画“赤壁之战”导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介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介绍典故“乐不思蜀”,导入西晋短暂的统治,以图片配以文字介绍晋武帝和晋惠帝。
○以图片“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引出西晋的灭亡和东晋的建立,介绍东晋的建立者司马睿和十六国政权,导入南北朝对立局面的形成和发展,配以图片说明。介绍宋、齐、梁、陈和北魏的建立者。
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教案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设问]:没错就是圆周率,现在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2011年对圆周率的数据研究,超级电脑算出π的6亿万位二进制小数,可是在遥远的古代史没有电脑这么神奇的事物的,人们只能靠自己的大脑来思考,来计算,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谁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7位数字的人?这个人是我们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人。
[设问]:请问各位同学,刚刚的视频中有没有你知道的人物,举手起来说说你认识的他是什么样的?
[教师总结]:好的,今天我们大家翻开课本92页,先自行大概的浏览下内容。
[教师活动]:播放PPT第一页,同时在黑板上写下课文标题《第1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学生活动]:祖冲之
[过渡]:求算圆周率的值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研究课题。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当时没有电脑,没有计算器,没有数学工具,祖冲之用自己强大的大脑,完成了当时全世界的人都没能完成的壮举。那么这个圆周率是怎么算出了呢?
[设问]:下面有五个问题,大家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一二组讨论第一个问题,三四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五六组讨论第三个问题,七八组讨论第四个,九十组讨论第五个问题(视具体分组情况做相应调整)
[设问]:第一关卡是书圣亦梦(PPT给出相关词语),天下谁人不知道王羲之呢?在三千年的中国书法史上,能够让妇孺皆知、也能够让所有的后来书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书法家,大约就只有一个王羲之了。我们现在来看一幅书法(PPT上放出王羲之的《兰亭序》。大家来看看王羲之的这幅书法,你眼中的美在哪里?
[学生活动](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和为祖国成为世界强国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2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一)—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佛教和反佛教的斗争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吴家哲(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祖冲之和圆周率;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③郦道元和《水经注》;④医学家王叔和、葛洪和陶弘景;⑤范缜和《神灭论》。
2.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如数学、农学、地理学、医学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在不少领域居世界先进地位。
在哲学方面唯物论也有新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2.导入新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同学们已经了解,但文化情况还不清楚。
下面两课,就是要向同学们讲明这个大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有许多项目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新的成就。
总之,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化是灿烂的,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讲授新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战乱不止。
但这一时期,长达369年,从全局来看,从主流来说,生产是在不断发展的。
例如三国前期,魏、蜀、吴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发展经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量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的改革都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有些科学家,关注经济的发展,因此,他们在科技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奉献。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1.大数学家刘徽三国时的刘徽,撰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
他在《九章算术注》中,创立了不少新的演算方法,比起旧的演算方法来,要简捷得多。
例如,他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对后来祖冲之影响很大。
2.伟大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祖籍在今天的河北涞水县。
南朝宋、齐人。
他祖父祖昌,是刘宋王朝时负责营建工程的大官,对数学很有研究,他给予祖冲之影响极大。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1.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2.科学家祖冲之。
难点:科学家祖冲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王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帖,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由于王羲之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大书法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
新课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图片链接】右图【具体解读】贾思勰,汉族,生活在北魏末期和东魏时期,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和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齐民要术》【史料链接】材料一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贾思勰材料二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引用古书156种,引用《诗经》30多条。
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注意收集农谚,引用农谚30多条。
材料三亲自参加生产实践,并耐心细致地观察。
【问题探究】《齐民要术》是一部什么书? 历史地位如何? 贾思勰成功写成《齐民要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课题教学对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职一年级授课时间 1 课时使用教材《旅游文学生化》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
上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上下五千年学习内容分(二)秦汉时期,下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析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四)隋唐时期。
本节内容处于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中间,学生在学习秦汉史实之后再学习本内容,由浅入深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所反映的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难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双方的影响,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和有利因素、结果和影响。
教学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对于纯理论的知识缺少学习兴趣,同时又希望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知识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来获取知识。
情感目标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
教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学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所讲秦汉□检验学生环节一:时期的史实,以“天下大☆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预习的效激趣导入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果,掌握学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生对本节内○介绍“暴走大事件”节容的了解程目,以“暴走大事件番外度,以便教篇第 1 期——三国两晋南师更好地开北朝”为题,导入新课的展教学活学习,介绍本节课学习目动,同时还标暨本期内容提要:可以吸引学你方唱罢我登台——政生的注意权更替力,活跃课我们都是一家人——民堂氛围。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总体特征: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江南经济大发展时期。
具体表现:1.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门阀政治极大的削弱的皇权;民族融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2.经济上: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庄园经济恶性膨胀,隐匿大量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非常剧烈。
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多民族交融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4.思想文化上: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梳理政权更迭的顺序和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历程;【唯物史观】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史实,认识其孕育的统一因素;【史料实证】分析史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把握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历史解释】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家国情怀】认识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时空坐标: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设计:1.本节课内容上承大统一时期秦汉,下接大一统隋唐,虽是我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但在中国历史占着重要地位。
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图片、图示等,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历史脉络。
3.由于内容较多、头绪繁杂、课时有限,在内容上要有所取舍,在三国与两晋中注意核心素养的落实,如对三国鼎立局面和西晋短暂统一的认识;在东晋与南朝中注重南方区域的开发;在十六国与北朝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史料阅读、唯物史观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予正确评价;用合作探究方式加强学生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二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23课西晋和东晋北京市铁路子弟第五中学高级教师李开亮(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的短期统一;内迁的各族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淝水之战中东晋胜利和前秦失败的原因。
战后,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①指导学生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提高辩证地看问题和归纳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淝水之战”,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淝水之战。
难点: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胜利原因的分析。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2.导入新课挂出《三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图示,教师归纳:魏棗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蜀棗修堤堰、织蜀锦、和西南夷;吴棗垦荒地、造船舶、通夷洲。
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国力日益强大,而后来南方吴、蜀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逐渐衰落。
从而导致后来的西晋短期统一。
3.讲授新课一、西晋的短期统一(板书)(一)司马氏势力的发展(板书)讲述:曹丕建魏得到大将军司马懿的支持,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曹丕死后,司马懿和年轻的皇室曹爽共同辅政。
(指导学生看插图),这是司马懿装病的形象。
曹爽见司马懿的权势一天天扩大,企图削夺司马懿的权柄。
司马懿以退为攻,以年老多病为掩护,居住家中,装病不上朝。
曹爽派亲信去刺探情况,司马懿故意让两个侍女搀扶见使者,并装出病严重,言语荒唐,说不上几句话就气喘吁吁,好像命在旦夕,骗得曹爽对他完全失去了警惕。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教学设计之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三教案示例之三第2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诗歌的发展和艺术的大放光彩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是我国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混战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各民族走向大融合的时期。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舞台上,由于北方民族的融合,中外联系的加强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在文学艺术史上留下了大放光彩的一页。
本课教材着重从诗歌、书法和绘画及石窟雕刻艺术三个方面叙述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并通过其累累硕果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的全貌体现出来。
可谓独具特色,异彩纷呈。
它再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和恢宏的气势,是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长河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建安诗人及其代表人物;陶渊明的田园诗;南北方民歌的特点;书法及绘画的突出成就;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思想政治教育:①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独具特色,这是各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深刻地反映出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主流。
②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通过对其成就的学习,使学生深深地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3.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陶渊明的诗;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
难点:建安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农学家、地理学家、思想家及其成就。
(学生回答)。
他们如星汉璀灿、群英荟萃,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
今天,大家还将看到这一时期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让我们一起步入这历史文化的殿堂。
一、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利用教材及注解,介绍什么是建安诗人、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及“建安七子”)。
这些诗人都生活在东汉末年,在汉代东府民歌的影响下,创作大量的不朽诗篇。
其中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就是有名的代表作。
第2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第2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一)——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佛教和反佛教的斗争(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要求:①祖冲之和圆周率;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③郦道元和《水柱经》;④医学方面的新成就;⑤范缜和《神灭论》。
2.思想教育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②引导学生学习祖冲之注重实践、刻苦钻研的精神;③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培养要求: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环境和生产发展水平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指导学生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
教学重点与难点:祖冲之、贾思勰、范缜及其杰出成就;圆周率的推算过程(不作要求);范缜无神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局限性。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从22课三国鼎立到25课北朝民族大融合,这四课书的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请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年代,共有多少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突出特点?2.导入新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时期。
一方面,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了,这一历史时期充满战争和灾难;另一方面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徒。
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又导致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些特点,必然反映到文化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有些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我们用两课时,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同学们看160页课文提示,它概括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板书)1.大数学家刘徽:三国时代的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计算出圆周率为3.14,他的成果,为后人更精确地计算圆周率打下了基础。
精品初中历史 第24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 教案

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教案(2)一、课标内容①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②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③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综合性地理学著作《水经注》“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①通过对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及《齐民要术》、《水经注》的学习,使学生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从已有的历史现象中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对《兰亭序》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及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书法、绘画和雕塑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收集祖冲之、贾思勰和郦道元刻苦钻研的小故事,搜集王羲之、顾恺之和两个石窟的艺术作品,进行观摩和比较,开展自主学习。
②将收集的小故事和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在课堂上分组介绍,相互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③讨论祖冲之、贾思勰和郦道元为什么能在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临摹或观摩有关艺术作品,学会感受、欣赏艺术,初步进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祖冲之、贾思勰和郦道元等科学家注意实践、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②学习王羲之博采众长,持之以恒,终有所成的事迹,养成善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良好习惯,并锻炼自己刻苦勤奋、勇于探索的意志。
③认识到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和绘画、雕塑一样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水平,促进对艺术美的追求。
三、教学纲要(一)祖冲之和圆周率1.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2.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数(二)《齐民要术》和《水经注》1.《齐民要术》2.《水经注》(三)王羲之和顾恺之1.“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2.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四)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四、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关于祖冲之要注意三个方面:①他生活的时代;②他在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③他在圆周率方面的贡献。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案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主要讲述了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及科学家祖冲之所获得的成就;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了书法、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的发展。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代科技文化的高超水平,树立文化自信;学习科学家、艺术家身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2. 通过学习本课,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特征内在的联系,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龙门金刚》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频当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国石窟文化之美。
石窟文化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佛教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一个民族大交融的时代,还孕育出了怎样辉煌的科技与文化呢?(二)新课讲授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简介:贾思勰,北魏到东魏时期杰出的农学家。
贾思勰曾任郡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从民间歌谣谚语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①《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②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③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④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示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王羲之和《兰亭序》、辉煌的石窟艺术教学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指导学生阅读114-116页“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1.请五位同学到黑板临摹114页插图中的“永”字和“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
2.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
代表作是《兰亭序》。
)3.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的姿势中联想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
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认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5.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称呼来赞誉他们?(他们从小就对书画艺术执着地追求,都有孜孜不倦、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特色,后来终成大器。
后人尊称王羲之为“书圣”、顾恺之有“三绝”。
)过渡讲解: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
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指导学生阅读116页“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课文,思考回答:《神灭论》的作者是谁?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范缜。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统编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前代的基础和人民的辛勤劳动,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历史解释:理解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与这一阶段时代特征的内在联系。
4.家国情怀:体会科学家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培养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雕塑与文学。
【教学难点】祖冲之与圆周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年的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通常用π表示。
你知道为什么把这一天作为圆周率日吗?是谁最早把π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的? 这一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教师讲解: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
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
“要术”,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
顾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
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概括《齐民要术》一书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指出《齐民要术》拥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学生回答:《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2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上承大一统的秦汉时期文化,下启封建文化的高峰——隋唐文化。
这一时期在许多科技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甚至领先世界,尤其是数学、地理学、农学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
同时,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异彩纷呈。
因此,本课教学内容在本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核心素养体会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目标(1)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整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了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2)通过补充相关史料,感受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进一步体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的社会价值,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书法、顾恺之绘画、石窟艺术、文学民歌。
难点理解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感受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突破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较差,但又有极强的求知欲。
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时,可采用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新一轮课改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还可以通过角色表演、讲故事等形式进行教学.并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的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的欲望。
教学设想教师首先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将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讲述搜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识记、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掌握本课的知识点;最后通过练习检测的形式检查巩固本课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2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诗歌的发展和艺术的大放光彩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吴家哲(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和王粲;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②南北方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③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④大画家顾恺之;⑤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
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3.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教学,培养学生从文学艺术中了解历史,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请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了《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2.导入新课这一课继续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3.讲授新课一、建安诗人和陶渊明(1)建安诗人“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使用的一个年号。
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曹操实际掌握着东汉政权。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自立。
“建安文学”即指汉末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
建安时代的前期,社会动乱不止。
曹操统一北方后,社会比较安定,曹操父子都是文学家,提倡文学,爱护文人,为文人自由创作提供了条件。
建安诗人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
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他们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其中曹操、曹植的文学成就较高。
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幹、陈琳、应玚。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建安文学以诗为主,有不少作品从汉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辞情慷慨,语言刚健。
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的风格。
这些诗篇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
这是因为建安诗人,大都经历过汉末长期战乱,比如曹操本人就是乱世英雄,他大半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对社会的情状了如指掌;曹植长期随父转战,从小生活在军队中;七子中的许多人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都目睹过广阔的社会画面,才会写出风格悲凉慷慨的诗篇,写出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
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植在《送应氏》中写了“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的《七哀诗》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读了这些诗篇,令人毛骨悚然。
正如诗人当时说的:“见此崩五内”,“气结不能言”“喟然伤心肝”。
我们应当把这些名句看作史诗。
不过,我们不能把建安诗人仅仅看作是时代的悲歌者,还应当看到他们是国家统一的热烈追求者,他们哀其不幸,怒而奋争。
曹操的《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最能表达他的心志。
曹植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青年战士的高尚精神,他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妻与子。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后两句可以说是曹植本人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曹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从内容上看,是描写一个女子在深秋月夜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征发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女诗人蔡文姬蔡文姬,原名琰。
文学家蔡邕之女。
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
博学多才,是著名女诗人,又有音乐才能。
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
东汉末年大乱,她被匈奴人所虏,嫁匈奴左贤王。
居匈奴12年。
曹操与蔡邕相好,就派遣使者以金璧赎回。
蔡琰回归之后,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她写道:“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蔡文姬的不幸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她的诗同样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3)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原名潜(365—427),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大诗人。
他曾三次出仕,三次归隐。
这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看不惯门阀制度的霸道。
比如他最后当彭泽县令时,一位督察官要到该县,事先通知他要做好各种迎接准备。
陶渊明知道这是督察官要求他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他不堪忍受这种人格的侮辱,愤然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决心抛弃功名利禄,与官场决裂。
所以,他的退隐,是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归隐田园后,由于生活贫困,又经常接触农民,因此,他对农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了深切的了解和体会,这些就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生活泉源。
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共120多首,其中大量的是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的田园诗。
这些诗,富有人民性、现实性,为人民所喜爱,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他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
到了晚年,陶渊明在总结全部社会经验,真切感受劳动人民苦难、要求和理想的基础上,虚构了一个人人丰衣足食、不纳赋税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诗人的理想,也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这就是他的名作《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
诗人在《桃花源记》这篇散文中特地说了一句桃花源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话,一方面是说桃花源里的人超然世外、与世无争的心态,另方面又是笔力千钧地否定了一切封建王朝,这是“无君论”的思想,反映了当时过着痛苦生活的农民意愿。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创作田园诗人的鼻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称为“陶体”。
唐宋时期一些著名的大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二、南北方的民歌南北朝时期,民歌盛行。
它是这一时期文学中的瑰宝。
南方民歌的特点是优美抒情,如流行于太湖流域的《吴声歌》和流行于江汉地区的《西曲歌》。
北方民歌的风格与南方民歌迥然不同,多数是北方游牧民族在马上奏的军乐曲辞。
其特点是雄壮豪放,尚武之风很浓。
如《敕勒歌》(请同学们看课文),只27个字,便出色地描绘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又如《木兰辞》,它用300多字,又五言为主的杂诗形式,描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12年,最后凯旋归来,不受封官赏赐,回到故乡的动人故事。
木兰也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尊敬和喜爱的巾帼英雄。
《敕勒川》和《木兰辞》是北方民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三、大放光彩的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达到百花盛开的境界,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美不胜收。
下面介绍几位著名的书法家。
(1)钟繇,颍川(今河南长葛县)人。
曹魏时大臣,后升任太傅,世称“钟太傅”。
他对书法的最大贡献是把隶书字体开始转化为楷书。
而且他的书法艺术很高超,能写各种风格不同的字体,尤其是擅长隶书和楷书。
人们称赞他的书法“巧妙绝伦”。
可惜他的真迹已失传,现在看到的只有摹本《宣示表》了。
后人把他和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2)东晋“书圣”王羲之王羲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
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
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
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
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赞叹和陶醉。
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
《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
这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40多人,在会稽山阴兰亭地方游宴兴会。
这班文人乘兴写了很多诗。
王羲之也兴致勃勃地挥毫疾书,为诗集写了一篇序,故名为《兰亭序》。
此序共324字,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
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
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
《兰亭序》原来为王羲之的子孙保存。
后为唐太宗李世民所访得,视为国宝,号召向王羲之学习,王羲之的字体成为书体正宗。
可惜的是唐太宗死后,将《兰亭序》手迹作为纪念品置于墓中。
后来墓又被盗,手迹从此失传!现在我们见到的只是摹本而已。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名闻天下,慕名求字的人很多,“书成换白鹅”的故事就很典型,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介绍。
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
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北魏时,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提倡学习汉文化,他们把书法艺术刻在石碑上,让人们观摩学习,通称为“魏碑”,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因为它是一种重要的书体。
四、传神的绘画(1)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的特点这一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因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
同时,山水画也开始形成。
宗教画,是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绘画。
山水画是以写自然景色为主的绘画,是中国画之一种。
不过,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只是萌芽状态。
这就是当时绘画的特点。
当然,这时期还有人物画、肖像画等画种。
(2)东晋大画家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小名虎头。
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东晋大画家,他擅长人物画。
所谓人物画,是指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
画人物,难度很大。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
因为画人,不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顾恺之的人物画,其特点是“传神”和“神气”,即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主要表现在眼睛上。
只他点眼睛,画中人就象活人一样要和人说话了。
他对艺术非常精心,常常废寝忘餐,通宵达旦,象发痴一般。
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
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这位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很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有。
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少量的摹本,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请看课文插图和书前的彩图。
)这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
同时,从画中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侧面。
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
但《女史箴图》摹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帝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
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
(3)梁朝画家张僧繇张僧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
南朝梁画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诗院壁画,主要是宗教画。
他还善于画龙,传说他在寺庙的壁上画上四条白龙,其中两条画上眼眼后,破壁飞去。
这就是“画龙点睛”的典故。
这传说不可信,但反映了他的画技高超。
五、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1)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加强人们对佛教的宗教意识和膜拜,除到处兴建佛寺外,还劈山削崖,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的武州山北崖。
开凿于公元460年前后,历时百年之久。
东西连绵1公里。
现有洞窟53个,其中主洞21个。
总共雕刻了约10万个佛像、飞天和供养人(指资助佛寺或以修行支持佛教的人),还有其他各种浮雕图案。
石佛大的高至数丈,小的只有几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