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篇:法律知识第一章:法理学重点一:法的定义法是指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障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义务为基础,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重点二:法的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
这是指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指引作用,包括确定的指引、有选择的指引。
确定指引一般是规定义务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选择的指引一般是规定权利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
2.评价作用。
这是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
3.预测作用。
这是对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行为的作用。
4.强制作用。
这是对违法犯罪者的行为的作用。
5.教育作用。
这是对一般人的行为的作用。
重点三: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一、法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法,法服务于经济基础。
二、法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法在多大程度离不开政治,政治在多大程度便离不开法。
三、法与道德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法与道德具有互补性。
区别:1.法与道德的生成方式不同。
2.法和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
3.法和道德的评价标准不同。
4.法和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
5.保证法和道德实施的手段不同。
四、法与宗教在一定意义都属于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人群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社会规范,都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宗教同时也能控制人的精神。
五、法与执政党政策区别:1.意志属性不同。
2.表现形式不同。
3.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
4.稳定程度、程序化程度不同。
六、法与人权所谓人权,是指每个人作为人应该享有或者享有的权利。
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获助权、公正权、发展权、民族自决权等。
人权不是天赋的,也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历史地产生的,最终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与人权的一般关系:1.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人权是法的源泉。
2.法是人权的体现和保障。
重点四:法的分类一、法的一般分类1.国内法与国际法这主要是以法的创制和适用范围为标准对法所作的分类。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1-哲学概论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概论哲学主要研究世界:(1)自然界;(2)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4.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哲学:世界观——观世界→世界是什么?方法论——论方法→怎么做?注:在我国,只有马哲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题】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
上述事实说明( ) 。
A.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体现)B.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D.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1)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宏观指导)。
【习题】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主要体现了()。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历史、政治、经济思维科学:心理、逻辑【习题】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辩证法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节辩证法两个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重点学习三大规律)。
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一、两大观点——辩证法总特征(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分为自在事物联系(人出现以前就有的)和人为联系(通过实践;独立于意识之外;固有规律),均是客观的。
(2)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无孤立的事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有中介)必然联系——偶然联系(如守株待兔)内部联系——外部联系(4)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均存在联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六度空间理论”(条件联系)区别:普遍性性强调有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客观性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有联系,但不能主观臆造;多样性强调在承认普遍性基础上认为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条件性侧重于说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需要搭建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联系。
3.整体与部分原理区别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公共基础讲义
公共基础讲义第一篇银行知识与业务第1章中国银行业概况一、中央银行、监管机构与自律组织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1)大事记时间事件1948年成立1995年3月18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中央银行地位。
2003年12月27日修订了《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2005年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成立(主要职责:P4)(2)职能演变过程时间职能1948—1984年同时承担中央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及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的职能自1984.01.01起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2003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由银监会行使。
(3)主要职责(《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规定):1、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国际金融活动;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4、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5、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6、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7、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8、监督管理黄金市场;9、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10、经理国库;11、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12、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13、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
2、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1)大事记时间事件2003年4月成立2003年12月27日第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并自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06年10月31日第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正案,并自2007年1月日起施行。
(2)监管范围第二条规定: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本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及政策性银行。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省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管理、公文、文史、科技、时政省情等方。
共基础知识的特点:1.范围广泛,内容庞杂——切忌面面俱到,考察的是广度,并非深度2.把握重点,有的放矢——法律、经济、政治、公文、管理3.熟悉真题,掌握规律——各省知识点重复比例较高4.日常积累,善于总结各部分考察重点:1.法律: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考点重复考查。
新法也是考察重点。
2.经济:市场经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3.政治:马列毛邓三科和结合时政4.管理:行政组织和人事制度5.公文:2012 党政新公文6.科技:重大科技成就与生活中的科技7.文史:多个点重复考查,主要考察记忆理解能力应试技巧:排除法推荐方法:反复记忆法、口诀法宪法概述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宪法特征①法是国家根本法内容、法律效力、制定修改程序②宪法是公民权利保障书“宪法就是写着公民权利的一张纸”----列宁③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四个第一”宪法1.世界上一部成文宪法:1787 美国宪法2.欧洲大陆一部成文宪法:法国1791 年宪法3.世界历史上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18 苏俄宪法4.我国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1954 宪法补:1215 英国《自由大宪章》——世界上一部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口诀:87 美国反,91 法国看,苏俄在扯淡,54 跟着苏俄转。
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权力属于人民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原则)20043.法治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19994.权力制约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口诀:主人法制。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部分)讲义-第五章-行政法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部分)讲义第五章行政法第一节行政法概述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合法行政原则(法无授权即禁止)2.合理行政原则(公平公正)3.行政应急性原则在特殊紧急情况下,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或与通常状态下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措施,是合法性原则的例外,行政机关不必承担法律责任。
4.程序正当原则(1)行政公开原则。
(2)公众参与原则(3)回避原则。
5. 高效便民原则6. 诚实守信原则(1)行政信息真实原则。
(2)保护公民信赖利益原则。
7. 权责统一原则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如大学,有权授予学生学位行政主体:处于管理地位,(1)有相应职权;(2)可以以独立名义做出;(2)做错了可以独立承担被授权的机关:独立被委托的机关:不独立行政相对人:处于被管理地位第二节行政行为一、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一)行政行为概念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做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1.主体是行政主体2.行为必须是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对行政行为的分类主要有:(一)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范围为标准划分。
内部行政行为(作用对象为内部人员):如行政处分等;外部行政行为(作用对象为外部人员):如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等。
(二)抽象行政行为(管理对象不特定)与具体行政行为(管理对象特定),以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划分。
抽象行政行为:如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行为等。
(三)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划分。
羁束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征税。
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四)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以行政主体是否可以主动作出行政行为为标准划分。
公共基础精讲义
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公共基础讲义第一章中国银行业概况一、中央银行、监管机构与自律组织(一)中央银行简称:PBC1984年1月1日:专门行使央行职能1995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法通过》2003年:银监会行使银行业监管职能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职责: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人行上海总部:组织实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二)监管机构:银监会1.历史沿革和监管对象成立时间:成立于2003年4月监管法正式施行时间:2003年12月27日通过,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修正时间:2006年10月31日监管范围: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机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政策性银行非银行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2.监管职责17项3.监管理念:“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4.监管目标: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
①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②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③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④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5.监管标准:①能够促进金融的稳定,同时又促进金融的创新;②努力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中的竞争能力;③对各类监管权限做到科学合理,监管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限制;④为金融市场上的公平竞争创造环境和条件,并且维护这种有序的竞争,反对无序竞争;⑤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两方面都应当实施严格明确的问责制;⑥高效、节约地使用一切监管资源,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6.监管措施:①市场准入;②非现场监管;③现场检查;④监管谈话;⑤信息披露监管。
7.一行三会: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三)自律组织:中国银行业协会1.成立时间:2000年2.简称:CBA3.性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
公共基础知识(全)ppt课件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9.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10.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破解的难题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党的领导
.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功能
三、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与建设途径 1.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2.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建设途径
四、公务员职业道德新理念与领导干部职业道 德基本要求
1.公务员职业道德新理念 2.领导干部职业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3.加强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的途径
.
五、公务员执政能力建设与职业形象塑造 1.《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 2.国家公务员行政能力 3.国家公务员交际行为规范
十二、我国的对外开放
1.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格局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十三、“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 发展
2.“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
十四、我国的和平外交战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五、民法 1.民法概述 2.民事主体 3.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4.民事权利 5.民事责任 6.诉讼时效 7.合同法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第⼀章:数据结构与算法(约占10分)算法I=1 ’给变量I赋值为1S=0 ’给变量S赋值为0Do while I<=100 ’循环结构:当I⼩于100时循环S=S+I ’对I的值累加求和I=I+1 ’变量I的值每循环⼀次增加1ENDDO ’循环结构:遇到ENDDO就返回DO处重新循环MSGBOX S ’输出求和变量S的值算法是指解题⽅案的准确⽽完整的描述。
算法规定了解决某类问题所需的操作语句以及执⾏顺序,使其能通过有限的指令语句,在⼀定时间内解决问题。
算法是⼀个操作序列、有限长度、⽬的是解决某类问题。
注意:1、算法不等同于数学上的计算⽅法:因为很多数学计算公式也许⽆法在计算机上实现。
2、算法也不等同于程序:因为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算法具有动态性):可⾏性、确定性、有穷性、拥有⾜够的情报(指的是有输⼊和输出)在设计⼀个算法时,必须要考虑算法的执⾏过程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算法的基本元素第⼀要素: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算数运算+ - * /逻辑运算NOT AND OR数据传输赋值,输⼊与输出第⼆要素:算法的控制结构(决定了算法中各操作的执⾏顺序)顺序、选择、循环算法设计的基本⽅法(计算机解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实施某种算法)列举法(列举所有的解决⽅案)根据提出的问题,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并⽤问题中给定的条件检验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归纳法(特殊->⼀般)适合于列举量为⽆限的情况通过列举少量的特殊情况,经过分析,最后找出⼀般的关系递推法(已知->未知)从已知的初始条件出发,逐次推出所要求的各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递归法(逐层分解)将⼀个复杂问题归结为若⼲个较简单的问题,然后将这些较简单的内⼀个问题再归结为更简单的问题。
减半递推法(对问题分⽽治之)“减半”是指将问题的规模减半,⽽问题的性质不变。
所谓“递推”是指重复“减半”的过程回溯法复杂应⽤,找出⼀个解决问题的线索,然后沿着这个线索逐步多次“探、试”算法的复杂度(⼀个算法所要付出的代价)算法的复杂度可分为: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算法的复杂度是衡量算法好坏的量度。
(汇总)公共基础知识讲义汇总
公共基础80分必备—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汇总和习题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
常识第一部分经济常识一、市场经济理论01资源配置的方式02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或称市场取向的经济,是指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
(单选)在房地产的开发中,很多传统产业涉足房地产,产业空心化蔓延,伤害实体经济。
这说明:A.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B.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C.没有计划经济也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D.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答案:D二、微观经济01需求(一)需求的含义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三)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
其衡量的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02供求法则需求、供给、价格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称为供求法则。
其内容是: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物以稀为贵——卖方市场;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下降——货多不值钱——买方市场03市场理论对价格控制市场类型厂商数目产品差异程度进出难易程度典型市场的程度完全竞争很多完全无差别无很容易农产品近似垄断竞争很多有差别的替代品部分较容易轻工业、零售业能源、大型机械寡头垄断几个有差别或无差别相当程度较困难制造业很困难,几乎不可公用事业完全垄断唯一唯一产品很大程度能(单选)以下叙述符合需求规律的是:A.汽油价格提高,汽车销量减少B.丝绸价格提高,游览公园人数增加C.药品价格上升,药品质量下降D.照相机价格下降,导致销量增加答案:D三、宏观经济01宏观经济的目标1.含义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
表现为GDP总量或人均量的增加。
2.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二)充分就业通常在实际统计中,一般用失业率来衡量一国的就业状况。
公共基础知识 经济讲义-精品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节商品经济理论一、商品(-)商品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商品二因素1.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二、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一价值规律(一)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作用L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四、货币(-)货币的含义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节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一、经济体制(一)概念经济体制是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二)类别计划经济体制,或称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和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依靠市场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市场经济(一)概念市场经济,或称市场取向的经济,是指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
通过市场进行的调节属于一种事后调节。
公共基础知识(范文)
公共基础知识(范文)一、引言公共基础知识是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等各类选拔性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考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更能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公共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政治常识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核心观点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矛盾,揭示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探讨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途径,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改革开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
3.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党的基本方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教学讲义
公共基础知识教学讲义◆考试方式公共基础知识有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共30分第1章数据结构与算法一、算法:1、算法:1)、定义: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并且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且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
2)、注意:算法!=程序!=计算方法3)、联系:程序可以作为算法的一种描述,但程序通常还需考虑很多与方法和分析无关的细节问题,即受到计算机系统运行环境的限制。
于是,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2、算法的基本特征:1)、可行性:针对实际问题设计的算法,能不能被执行。
2)、确定性:指算法中的每一个步聚都必须是有明确定义的,不允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也不允许有多义性。
3)、有穷性:指算法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算法必须能执行有限个步聚之后终止。
4)、拥有足够的情报:为算法所提供的数据是否足够。
3、算法的基本要素:2种1)、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2)、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选择、循环4、算法复杂度:1)、主要包括:A、时间复杂度: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就是执行过程中所需要基本运算次数。
①与问题的规模有关。
时间复杂度=算法的工作量= f(n)注: n是问题的规模。
②与特定的输入有关。
B、空间复杂度: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①包含:算法程序所占的空间+ 输入的初始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 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额外空间(算法程序执行过程中的工作单元+ 某种数据结构所需要的附加存储空间)②应用:采用压缩存储技术。
二、数据结构:1、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带有结构的数据元素的集合)2、作为计算机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和讨论: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
(数据的逻辑结构)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存储关系。
(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3、讨论的主要目的:为了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事业编 公务员 公共基础知识 教材讲义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结构图:具体内容: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比较零碎、不自觉、不系统。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它对世界观的各种问题、观点用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使抽象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1)它们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领域不同,前者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探讨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后者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特殊规律。
(2)它们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即给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及根据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是思维(意识)还是存在(物质)?两者中谁决定谁?世界本质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文飞公基讲义
文飞公基讲义
【最新版】
目录
1.文飞公基讲义简介
2.文飞公基讲义的主要内容
3.文飞公基讲义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文飞公基讲义是一本关于公务员考试的辅导教材,主要针对我国公务员考试中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简称公基,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涉及的内容广泛而繁杂,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科技等各个方面。
因此,对于考生来说,如何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飞公基讲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公共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
书中将公共基础知识分为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科技等几个大的类别,然后在每个类别下,又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梳理。
这种系统化的梳理方式,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其次,是针对每个知识点的深入讲解。
书中不仅列出了每个知识点,而且还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让考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再次,是丰富的练习题。
书中附有大量的练习题,帮助考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
总的来说,文飞公基讲义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公务员考试辅导教材。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约占10分)算法I=1 ’给变量I赋值为1S=0 ’给变量S赋值为0Do while I<=100 ’循环结构:当I小于100时循环S=S+I ’对I的值累加求和I=I+1 ’变量I的值每循环一次增加1ENDDO ’循环结构:遇到ENDDO就返回DO处重新循环MSGBOX S ’输出求和变量S的值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算法规定了解决某类问题所需的操作语句以及执行顺序,使其能通过有限的指令语句,在一定时间内解决问题。
算法是一个操作序列、有限长度、目的是解决某类问题。
注意:1、算法不等同于数学上的计算方法:因为很多数学计算公式也许无法在计算机上实现。
2、算法也不等同于程序:因为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算法具有动态性):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拥有足够的情报(指的是有输入和输出)在设计一个算法时,必须要考虑算法的执行过程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算法的基本元素第一要素: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算数运算+ - * /逻辑运算NOT AND OR数据传输赋值,输入与输出第二要素:算法的控制结构(决定了算法中各操作的执行顺序)顺序、选择、循环算法设计的基本方法(计算机解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实施某种算法)列举法(列举所有的解决方案)根据提出的问题,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并用问题中给定的条件检验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归纳法(特殊->一般)适合于列举量为无限的情况通过列举少量的特殊情况,经过分析,最后找出一般的关系递推法(已知->未知)从已知的初始条件出发,逐次推出所要求的各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递归法(逐层分解)将一个复杂问题归结为若干个较简单的问题,然后将这些较简单的内一个问题再归结为更简单的问题。
减半递推法(对问题分而治之)“减半”是指将问题的规模减半,而问题的性质不变。
所谓“递推”是指重复“减半”的过程回溯法复杂应用,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线索,然后沿着这个线索逐步多次“探、试”算法的复杂度(一个算法所要付出的代价)算法的复杂度可分为: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算法的复杂度是衡量算法好坏的量度。
1)时间复杂度概念: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即算法的运算次数)含义:算法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运算次数影响计算工作量的主要因素:第一、基本运算次数第二、问题规模下面的方法不能用来度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1)算法程序的长度或算法程序中语句(指令)条数2)算法程序所执行的语句条数3)算法程序执行的具体时间时间复杂度的具体度量方法:在同一问题规模下,如果算法执行所需的基本运算次数取决于某一特定的输入时,可以用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分析的工作量:1)平均性态分析2)最坏情况复杂性分析2)空间复杂度概念: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该算法所需要的存储空间、输入的初始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算法执行过程中的额外空间。
注意:1)如果额外空间量相对于问题规模来说是常数,即额外空间量不随问题规模变化而变化,则称该算法是原地工作的2)为了降低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主要应减少需要处理的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以及额外空间,通常采用压缩存储技术。
考题练习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算法就是程序B)算法强调的是利用技巧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C)设计算法时只需考虑结果的可靠性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2、下面叙述正确的是A)算法的执行效率与数据的存储结构无关B)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程序中指令(或语句)的条数C)算法的有穷性是指算法必须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之后终止D)以上三种描述都不对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个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大,则其时间复杂度也必定大B)一个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大,则其时间复杂度必定小C)一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大,则其空间复杂度必定小D)以上说法都不对4)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A)算法程序中变量的个数B)算法程序中指令的条数C)算法程序中各控制变量所占的额外空间D)算法执行过程中所需的存储空间数据结构目的: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一是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二是节省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所占用的计算机存储空间)基本概念1)数据:在计算机科学中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2)数据元素:数据的基本单位,在计算机程序中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处理3)数据结构:是互相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结构的内容:逻辑结构: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逻辑关系上描述数据,它与数据的存储无关,是独立于计算机的。
存储(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元素及其关系在计算机内存中的表示,即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
注意:对于同一个逻辑结构来说,采用不同的存储结构,其数据处理的效率是不同的。
因此,在数据处理时,选择适合的存储结构很重要。
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与它们的逻辑关系不一定相同。
由于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可能与逻辑关系不同,因此,为了表示存放各数据元素的本身,而且还需要存放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的信息。
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的关系1)一种逻辑结构可以用不同的物理结构来实现2)逻辑结构决定了算法的设计3)物理结构决定了算法的实现数据结构的图形表示表示数据结构的常用方法:二元关系表和图形表示例:一年四季的数据结构可以用图形表示为:春->夏->秋->冬1)数据元素:用中间标有元素值的方框来表示,称为数据结点,简称结点。
2)元素之间的前后关系:用一条有向线段从前件结点指向后件结点(注意有时可以省略箭头)在数据结构中,没有前件的结点称为根结点,没有后件的结点称为终结结点(也称为叶子结点),其他的称为内部结点。
数据结构的分类: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根据数据结构中个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关系的复杂度,一般将数据结构分成两大类: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注意: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是在数据的逻辑结构概念下的一种划分方法,与数据的存储结构无关。
前面说过,一种数据的逻辑结构根据需要可以表示成多种存储结构,但只要数据的逻辑结构是属于线性结构,则该逻辑结构的任意一种存储结构也都术语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的定义如果一个非空的数据结构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没有前件的结点称为根结点)2)每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由一个后件。
则称该数据结构为线性结构,线性结构又称线性表3)线性结构的操作在一个线性结构中插入或删除任何一个结点后还应是线性结构线性表1)线性表就是线性结构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也称为顺序表3)在顺序表中,所有元素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且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其前后两个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紧邻的,且前件元素一定存储在后件元素的前面。
4)线性表的长度:是指线性表中的结点个数,当n=0时,称为空表。
5)通常定义一个一维数组来表示线性表的顺序存储控件。
用一维数组来存放线性表时,该一维数组的长度不要定义太短,也不要定义太长。
顺序表(线性表的顺序结构)的插入运算:最坏情况下,N个元素的线性表要移动N次,顺序表的删除运算:最坏情况下,N个元素的线性表要移动N-1次。
综上所述: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对于经常需要变动的大线性表就不合适了,因为插入和删除的效率比较低。
栈栈的定义: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即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的线性表栈顶、栈底的定义:在栈中,允许插入和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而不允许插入和删除的另一端称为栈底入栈、退栈的定义:往栈中插入一个元素叫入栈运算(压栈),从栈中删除一个元素称为退栈运算。
栈的数据操作原则:先进后出FILO(也叫后进先出)栈具有记忆功能。
注意:1)在顺序存储结构下,栈的插入与删除运算都不需要移动表中的其他数据元素。
2)在栈中,栈顶指针动态反映了栈中元素的变化情况。
栈的存储结构与运算栈的存储结构:在程序设计语言中,与普通线性表一样,用一维数组作为栈S(1:M)的顺序存储结构,其中M为栈的最大容量。
栈的基本运算:入栈、退栈和读栈顶元素。
在顺序结构下的读栈顶元素是指将栈顶元素赋值给一个指定的变量。
(读不是删除,删除一定要先读。
在只读的情况下,原来是多少,读后还是多少。
)读栈顶元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读栈顶怨毒不删除栈顶元素,只是将它的值赋给一个变量。
因此在这个运算中栈顶指针不会改变。
2)当栈顶指针为零时,说明栈为空,读不到栈顶元素。
队列队列的定义:队列也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即允许在一进行插入,而另一端进行删除的线性表允许插入的一端叫队尾(为指针rear)允许删除的一端叫队头(头指针,front)注意:在尾上插入,头上删除队列的数据操作方法是:先进先出在顺序存储结构下,队列的插入与删除运算都不需要移动表中的其他数据元素在实际应用中,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一般采用循环队列的形式,方法是将队列存储空间的最后一个位置绕到第一个位置,就形成逻辑上的环状空间,供队列循环使用。
确定循环队列中元素个数的方法如下:设循环队列的容量为M,如果rear>front,则循环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rear-front;如果rear<front,则循环队列中的元素个数为m+(rear-front)循环队列的运算有两个1)入队运算:是在循环队列的队尾加入一个新元素,也就是rear=12)退队运算:是在循环队列的排头位置退出一个元素并赋给指定的变量,也就是front+1程序设计中用一维数组作为队列的顺序存储空间。
队列的实际应用实例在操作系统中,用队列来组织管理用户程序的排队执行,其原则是:1)初始时该队列为空,2)当有用户程序来到时,将该用户程序加入到队列末尾进行等待3)当计算机系统执行完当前的用户程序后,就从队列头部取出一个用户程序执行。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的缺点第一、在插入和删除时需要移动元素(栈和队列除外)第二、上溢错误的出现,即存储空间不便于扩充第三、不便于对存储空间的动态分配线性链表一、链式存储方式对于大的线性表或者变动频繁的线性表不宜用顺序存储,应该用链式存储。
链式存储的结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用于存储数据元素值,称为数据域,另一部分用于存放指针,称为指针域。
指针域用来指向该结点的后一个(或前一个)结点。
链式存储的特点(注意与顺序存储方式的区别)1)在链式存储结构中,存储数据结构的存储空间可以是不连续的。
2)各结点的存储顺序与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不一致3)链式存储方式可以用于线性结构,也可以用于非线性结构注:线性链表是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带链的栈是栈的链式存储结构;带链的队列是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
注意:线性链表在插入与删除过程中均不发生数据元素移动的现象,只需改变有关结点的指针即可。
树与二叉树树是一种非线性结构,所有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层次特性结点的度的定义:子树的个数,即拥有的后件个数称为该结点的度树的度的定义:树中所有结点的度的最大值叶子节点的定义:度为零的结点,即没有后件的结点分支节点的定义:度大于非零的结点度的深度的定义:树中叶子结点所在的最大层次(注意:根结点在第1层)路径的定义:由根到该结点所经分支和结点构成注意:线性结构与树形结构的区别二叉树的定义:是一种特殊的树,非空二叉树只有一个根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