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控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霾控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
我的研究心得和环境问题研究的供需关系
从北大经济系本科毕业后,我就转读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生,很幸运在那个时候能够同时受到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教育。那个时候,环境科学还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领域。此后,我就一直都是从事环境经济学、环境政策以及全球环境协议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研究起步很早,70年代就开始有教员研究水和气的污染问题,并在1972年创建了环境化学专业。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不仅能够受到第一代环境科学的开创者们的熏陶,同时,由于在80年代中期,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关注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环境问题,因此,对中国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的交互影响进程有切身经历和研究体验,更经历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管理,其中包括制度变迁的历程,这种亲身经历和研究经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多样性、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问题的长期性,这不仅让个体的人生阅历丰富,同时,也会使得我们对变化的中国的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案的寻求,保持长期和高度的兴趣和警觉。
中国环境科学特别是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演变进程密切相关。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不仅催生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环境问题也伴随经济增长的过程而日趋严峻并引起广泛关注。从中国环境科学相关学科发展、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从基础研究到决策支持到致力于社会行为(包括政府、组织、企业以及公众)的转变,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问题尚未获得政府和公众关注时期的“学术研究供给有余,而决策需求和社会需求不足”的阶段,到“决策需求和社会需求旺盛,而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供不应求”的阶段。因此,早期阶段,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在完成本职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之外,致力于研究“环境-经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运作关系、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环境和社会变迁的环境影响以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作用机制外,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将我们对环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结论,转化为公众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决策关注的公众和政策语言,致力于提高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
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环境问题特别是污染问题已经普遍呈现,环境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则不仅要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深化。在推动环境意识的提高的同时,还致力于针对重大环境问题,基于基础研究和政策相关问题研究的进展和结论,推动政府的环境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应该说,在2000年特别是2010年之前,环境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包括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基本上还处于边缘学科的状态。学者同时扮演着学术探究者和决策以及社会行为改进的推动者的角色。
但2000年以后,特别是2011年PM2.5引起普遍关注之后,环境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最近这些年,环境污染问题毫无疑问已经演变为一个决策者关心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一个问题一旦演变为社会热点问题,无论是民众还是决策者都迫切和急需解决方案甚至是一个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直接答案。这个时候,学者、学术群体即面临着重大的和庞大的社会需求,一方面,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从边缘学科变为热门学科甚至显学,另一方面,由于环境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不可能存在毕其功于一役的解决方案,使得基础科学研究、政策研究以及决策支持常常体现出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的特点。一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了更大的社会应用和实践的可能,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各种各类急功近利的现象。因此能够在忙碌和杂乱中恪守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服务社会进步的本职之外,同时,能够提供决策者和公众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建议和研究成果,同时,又避免短期政策和短期效应所可能产生的长期不利影响,是对学术共同体的共同挑战。
环境学者需宽厚与精深并重。环境科学及其学科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因问题而产生的学科,由于环境问题客观上的成因多样性、影响多重性、解决方案的多主体特征,早期人们致力于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视角,去研究这样一个摆在人类面前的复杂的环境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它势必会产生出两个方面的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你利用多学科视角、多学科的方式对特定的问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必然就会推动一个学科的发展,包括新学科的建设;另一个结果,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会成为面对复杂性的自然-人文-社会-医学等的综合研究结果以及这些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和决策应用。早期阶段的环境问题研究者基本上都是从各个传统学科的视角、学理和方法等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并进而发展传统学科、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门类各异的环境交叉学科。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特点,比如说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环境化学、环境健康等诸多的环境分支学科。
如果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以及环境相关学科发展的这些特点和特质,那就意味着,从事环境相关的研究者,除需要具备学者所必备的各种基本素养、操守和能力之外,还需要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就是具有多学科的基本学养。我们知道,环境问题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演变变迁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是利益冲突和协调乃至公平和正义的问题,与民众福祉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因此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和关怀以及服务于社会进步使命感是环境学者必需的条件。此外,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就决定不仅仅是要有多学科的这样一种研究视角和学理以及方法,同时,你还要兼具自然科学对问题认识、自然演化规律等等方面的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组织的运作、包括政策执行、经济-社会-环境相互运作关系的了解和认识,没有这样一些了解,不足以清晰把握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及多主体参与多主体影响的特点。当然,在具体的专业研究领域,不仅仅要在所涉及到的具体学科上的精深,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在其他一个或者多个学科上的深入了解乃至精深,方才可以担当能够研究这个复杂性问题的能力。从事环境学科或者环境问题相关研究和实践的人都会发现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特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