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精品示范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93d0b213b90d6c85ec3ac6e1.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20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左传》,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播放古代战争视频)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到这惊心动魄的画面,仿佛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历史长河中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争,而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就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今天让我们通过课文《曹刿论战》去探寻鲁国取胜的原因。
在文章中曹刿来论述战争,这节课我们也好比来打一场小小的战役,同学们是士兵,大家将要攻克三座堡垒(即三个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投影)。
大家有没有信心攻克它们?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本文选自《左传》,大家对这部书了解吗?下面请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书的情况。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认读生字(大家都知道,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好。
我先播放一下课文的朗读录音,同学们注意文中生字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给文中生字注音。
3.多媒体显示重点生字:提问学生认读(课文读完了,文中的生字你认识了吗。
老师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分两组回答。
(1) 曹刿( guì)(2) 又何间( jiàn )焉(3) 肉食者鄙( bǐ)(4) 弗( fú)敢加也(5) 小惠未遍( biàn ) (6)小信未孚( fú)(7)小大之狱( yù ) (8) 战于长勺( sháo ) (9) 下视其辙( zhé)(10)登轼( shì)而望(11)彼竭(jié)我盈( yíng ) (12)望其旗靡( mǐ )(13)夫(fú )战(14)牺牲玉帛( bó)4.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指导(从语速和语调方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57f7dd941ea76e58fa04d6.png)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教学反思: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五千年
年前,他的家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
一旦赋予景物以人的思想感情,
更强烈的效果。
以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其情也愈哀。
这里正是如此,通过描写家庭的衰败狼藉之景,表达老兵内心的失望痛苦之情。
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以哀景写哀情”。
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什么味啊?让我们读出他心中的苦吧!
答与老兵回家后所见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最后落得连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都不曾有的结局。
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
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教学反思: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教学反思: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教学反思: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教学反思: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853ca3cf84b9d529ea7a83.png)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山田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曹刿的民本思想和军事才能。
【教学重点】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曹刿的民本思想对战争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guìmóu jiàn bózhéjiémǐ刿谋间帛辙竭靡2、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第1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①战争的时间、国家?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④刿请见的原因?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5、小结: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单元分析精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单元分析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06ac2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0.png)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文章,或彰显永不妥协、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和对自由、光明的执着追求;或谈揭露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或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亲切交往。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思想,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阅读该单元的这类诗文时,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熟读成诵,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法制渗透目标】
法律依据《宪法》:
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五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课时安排】
20 《曹刿论战》 2课时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1课时
22《陈涉世家》 2课时
23《出师表》 2课时
24《诗词曲五首》 3课时。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4f14179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e.png)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的技巧。
3.感受先贤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略思想就受到过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去看看历史上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文本进行勾连,让学生快速并且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学习。
二、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作品和写作背景,学生了解了本文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
1.了解作品。
课件出示:《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实。
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写作背景:春秋时期,周室不振,内有诸侯争霸,外有蛮夷交侵,战乱迭起,生灵涂炭。
据统计,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两百多年间,爆发的大小战争居然达四百多次,也即平均每年发生两场战役,其次数之频、规模之大、延续之久在中外历史上都少见。
其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历来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长勺之战发生于鲁庄公十年春天。
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
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其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 ǔ)国和鲁国避难。
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是为齐桓公。
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9df7d487c24028905fc303.png)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南安军》一、导入新课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抚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汇;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笺》2、写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c701ee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3.png)
第六单元教课方案教材剖析本单元是古代诗文单元,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从不一样的角度反应了先人的政治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诚心真挚的进谏献言,有连类取譬的委婉讽劝,还有描绘社会生活、抒发豪放情怀的诗歌。
阅读该单元的这种诗文时,能够感觉先人的智慧,领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熟读成诵,累积常有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曹刿论战》记录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有名战例——长勺之战后曹刿对战争的理论阐述,语言精练归纳,要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表现了《左传》擅长记事的特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了战国早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广开言路,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位有自知之明、擅长思虑、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同时突出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
告诉我们居上位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用群言,虚心接受责备建议并踊跃加以更正,才有可能成功。
《出师表》以诚心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形势,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信心和伤时感事、对蜀汉忠贞不贰的思想。
《诗词曲五首》中,《十五参军征》表达了一个老兵返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逝世,田园故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不由潸然泪下的故事。
揭穿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应了长久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一派大雪纷飞、雄奇壮丽的边塞景观,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迷恋之情及在艰辛环境中乐观豪放的情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词人对景抒情,凭吊千古兴亡,经过对三国期间的孙权的赞誉,表现出光复中原的激烈梦想。
《过零丁洋》一诗中,诗人经过追想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牺牲的激情壮志。
《山坡羊·潼关心古》经过描绘潼关险峻的地势,感触历代王朝更迭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害,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的怜悯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斥责。
“写作”旨在指引学生一方面学会选材新奇,有独创性,能选用新奇的角度表达独到的心里感觉;另一方面试试着运用新奇的语言和表现形式作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0d82a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c.png)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和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 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如人名、地名、官职等,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教师的讲解来理解。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来掌握阅读方法,通过讨论和思考来理解文章的大意和深层含义。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查阅资料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和翻译来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来掌握古代文化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讲授法用于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知识,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文章深层含义,案例研究法用于分析具体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共同探讨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外,教师可选取一些文言文句子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全解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全解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fddba805087632311212b5.png)
在本段中,曹刿论述了①
;抓住了②
的有
利战机,后发制人,进攻齐军;看到齐军③
后,果断做出追击齐军
的决定。从这两处,我们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④
、⑤
的
人。
答案 ①鲁国取胜的原因 ②彼竭我盈 ③辙乱旗靡 ④有谋略 ⑤善
观察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要仔细审
题,根据题目要求细读课文第三段。①要求填写对全段内容的概括语句。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 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 请 从 。” 允许(我)跟随着去。” [注释] ①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②师:军队。③公:鲁庄公,鲁国君 主。④见:进见。⑤乡人:同乡人。⑥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⑦谋:谋划。⑧之:代词,指出战齐军这件事。⑨何:何必。⑩间:参与。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远谋:长远打算。 何:什么。 以:凭, 靠。 安:安身。 专:独自享有。 以:把。 对:回答。 惠:恩惠。 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加:虚夸,夸大。 以:按。 信:实情。 孚:使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诉讼事件。 察:明察。 情:诚,诚
2.下面加点的“之”与“小大之狱”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辍耕之垄上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何陋之有
答案 C 题干中的“之”意为“的”。A.“之”是“代词,代这件
事”。B.“之”是“去、往”的意思。C.“之”意为“的”。D.“之”
无实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板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37a30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d.png)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有散文四篇和诗词曲五首。
其中散文包括两篇先秦散文、一篇西汉散文和一篇三国时期的散文,前三篇都是史传散文,第四篇是表文。
五首诗词曲都是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篇。
本单元课文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战前的一番评论,以及战时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击退强大齐军的史实。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
《陈涉世家》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面部分,主要叙述了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猛发展的形势。
《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之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这篇表文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
《诗词曲五首》或写征战残酷,或写王朝兴衰,或抒爱国热情,或怀古伤今,读来动人心弦。
学习本单元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须强调一些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义,疏通句意、文意;二是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文的意境;三是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妙处。
本单元写作“有创意地表达”意在锻炼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创新意识。
名著导读意在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外国小说《简·爱》,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
20.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5e616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5.png)
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和掌握《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包括古代诗歌的特点、鉴赏方法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古代诗歌的特点:通过分析古代诗歌的形式、语言、意境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2.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古代诗歌的欣赏:选取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让学生进行欣赏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本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通过呈现一些古代诗歌的诗句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的独特之处和欣赏的方法。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4. 欣赏实践:让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欣赏实践,通过朗读、背诵、解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归纳: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古代诗歌的诗句、图片和音频,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古代诗歌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发言和作品等方式,进行评价和反馈。
可以采用个别评价、小组评价和全班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作文题等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复习。
部编版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部编版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654879e524de518974b7d0e.png)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课文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
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二)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三、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具准备示范朗读磁带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3、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课前预习]1、查找有关《战国策》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2、熟读课文,给生字注音,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38页)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38页)](https://img.taocdn.com/s3/m/f72189a9ec3a87c24028c45c.png)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品读鉴赏课文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偏(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如: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六)分角色朗读。
(七)学生根据Biblioteka 路提示背诵课文。四、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a6a5a1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a.png)
前言: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内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语言特色。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和反思评价,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和兴趣。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课文分析本单元课文包括多篇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的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文体。
通过对每篇课文的详细分析,让学生感受不同文体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知识点梳理生字词:本单元涉及的生字词较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其读音、意义和用法。
文学常识:了解相关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及文学成就。
阅读技巧:学习并掌握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特色等阅读技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任务驱动法: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趣味性。
2019-2023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3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11bf116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a.png)
2019-2023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案标题:2019-2023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古人对于“书”的不同定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书籍的敬畏之心。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万物有声》、《人生何处不相逢》、《诗意的录音机》和《撬动城市的力量》四篇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热身(15分钟)1. 创设情境:假设探险家在丛林中发现了一本古老的书,请学生思考这本书对探险家和现代人的意义。
2. 预习导入:通过展示部分课文内容的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课文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二、阅读与理解(50分钟)1. 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和理解一个课文。
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答案和意见。
2.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按照问题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并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3.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答题和分享,其他学生进行批评和补充。
4.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答案和观点进行点评,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三、语言运用与写作(50分钟)1. 任务型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课文,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展开写作。
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和素材,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感受。
2. 互评与反思: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交给其他同学进行互评,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四、拓展与延伸(30分钟)1. 阅读推广: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展阅读,寻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影视作品。
2.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独立探究和学习,并进行小组报告和分享。
五、课堂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思考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以及还存在哪些问题或困惑。
九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370f6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1.png)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祝福》这篇作品,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5.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了解鲁迅在《祝福》这篇作品中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寓意、象征、讽刺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进行文学创作。
6.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通过分析《祝福》这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7.文学作品的价值观:理解《祝福》这篇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如对人性的探讨、对社会的批判等,并能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4.创新与实践素养:鼓励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作品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下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过鲁迅、巴金、老舍等作家的作品,对他们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
2.文学欣赏和分析方法:通过《祝福》这篇作品,学习和掌握文学欣赏和分析的方法,包括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对人物的深入剖析、对情节的细致解读等。
3.现代文学的基本特点:理解现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特点来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
4.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通过对《祝福》这篇作品的深度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教学反思与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过零丁洋【创新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过零丁洋【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699609cf84b9d528ea7ab6.png)
《过零丁洋》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平简介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
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
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
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
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册第六单元浩然正气20曹刿论战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一词多义】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古今异义】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③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明确:两条。
(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目标导学四:详细解读,体会“论战”智慧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
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7.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
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
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
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目标导学五:把握人物形象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
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三、板书设计21邹忌讽齐王纳谏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劝谏技巧。
一、导入新课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先秦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目标导学二: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现象【词类活用】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特殊句式】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②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⑥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目标导学三: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义1.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
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劝谏的结果如何?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5.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目标导学五:赏析文章讽谏艺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1.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
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
(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
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
(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
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威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
(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
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2.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
(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三、板书设计本文在教学时首先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字词,把22出师表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