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合集下载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作用,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本文将从这三方面进行论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关键词:实践认识基础能动反应统一发展我国哲学界也普遍认为:“认识和实践是分不开的,没有脱离认识的实践”,“实际上没有纯粹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的实践”,“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实践和认识是一对基本矛盾,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不可分割的”。

实践与相互紧密结合和相互依存。

人类经历了千年之久,从迷信的幻想到付诸实践。

人们在认识中将现象的本质运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活动之中。

这不断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而这些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良,又指导于实践。

正是由于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社会才可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我们只有客观的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才能促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可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二者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个苹果砸到牛顿,才能砸出万有引力的定律”,这可说明令人震惊的定律背后曾发生了伟大的实践与精彩的经历,正因为有了实践,有了思考,才有了经验总结与认知,便诞生了“万有定律”的知识。

牛顿说过:“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伟大的发现发明得益于前人的总结,前人的实践。

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考研政治:实践与认识及其规律知识点(总结笔记)

考研政治:实践与认识及其规律知识点(总结笔记)

考研政治:实践与认识及其规律(考点总结笔记)(一)实践与认识1.科学实践观●发展●中国哲学中,实践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西方哲学中,康德:理性先天的道德行为、黑格尔:主体自我实现的精神活动、费尔巴哈: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的社会活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整理的标准,哲学在于改造世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首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列宁:生活、实践的观点应是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总之,科学实践观从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统—中把握实践,揭示了实践的本质,指明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结构、形式和实践标准等问题,深刻揭示出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意义●客服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坚实基础●为建立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应论,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变革●第一次揭示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类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2.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实践的本质●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实践主客体关系●实践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实践的基本结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形式的多样性●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人类能动性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3.认识的本质与过程●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虽然坚持反应论,但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又本质差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的。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及 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
三二一 第
、、、 实一认

现切识 节
理从世
论实界 创际和 新出改
认 识
和发造 世
实,世 践实界

创事相 与
新求结 的是合



性 互 动
世 界

录 三二一 第
、、、 真真真

理理理 节
与的的
价检客 值验观 的标性
真 理
辩准、 与
证 统
绝 对

一性 值




三二一 第
(一)认识的 本质
认识在本质上是 以实践为基础的 主体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第一,唯心主义 和唯物主义对认 识本质的不同回 答。 第二,旧唯物主 义对认识本质的 回答。 第三,辨证唯物 主义对认识本质 的科学回答。辩 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具有两个突出 的特点:一是把
◆认识的本质与过
程 (二)从实
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的 辩证关系
(五)真理和价
值在实践中的辩
证统一
1、真理原则:是人类 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 面目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包括 人自身),追求和服 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 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 和需要去 认识和改造世界,使 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 发展。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相结合
、、、 实认实 践识践
三 节
与的的 认本本

识质质 践
的的与 辩本基 证质本
与 认
运与结 识
动过构
及程



第一节 实践与认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2.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3.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4.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

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
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指实践和认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互转化。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它
具有以下几个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是认
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新的认识。

同时,认识又是实践的指导,只有通过认识才能指导实践的方向和方法。

2.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
互转化的。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

同时,认识也可以指导实践,使实践更加科学、高效。

3.实践和认识
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
深化的过程。

通过实践和认识的不断交替、不断推进,我们可以不断提高
自己的认识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

4.实践和认识是相互矛盾、
相互斗争的。

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是因为实践和认识的
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的斗
争和矛盾,才能推动实践和认识的发展。

总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
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过程,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动力。

只有不断地深化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才能不断提高我们
的认识水平,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而主观真理论者直接或间接地否认真理的客观
性原则,在实践中,或实用主义地认为“有用的 就是真理”;或简单地将多数人的意见认为是真 理。“三人成虎”的典故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实用主义
杜威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 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 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又没有完成
• “有没有完成”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 人们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做种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 实践,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既表现
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 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 发展的总过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Hale Waihona Puke 正确反映真理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基‎本表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且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反过来‎指导实践。

‎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其‎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由于实‎践的性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就‎有了两种情‎况:一是在‎正确认识指‎导下实践顺‎利进行;二‎是错误的认‎识指导,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列宁把‎它概括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它们‎二者在性质‎、内容、形‎式和特点等‎方面都不同‎,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但理性‎认识并不是‎认识过程的‎完结,它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指导‎实践。

‎二、地位‎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作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原理‎,揭示了人‎的活动的存‎在和发展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
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易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从时间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毛泽东选集《实践论》结合马原课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

毛泽东选集《实践论》结合马原课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

毛泽东选集《实践论》结合马原课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只关注人的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消极直观的,人的实践活动并未进入他们的视野。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历史性的物质活动。

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感性阶段。

我们眼中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认识的感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地概念,作出合乎伦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二:理性阶段随着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的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概念这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他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概念同感觉,不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是有了性质的差别。

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伦理的结论来。

(三)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的认识。

人类实践的每一次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发现,人类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向绝对真理趋近一步。

真理同谬误(对于事物的歪曲的反映)相比较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一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相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此为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古人学问无余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认识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
社会政治 实践
科学文化 实践
解决人与自然 的矛盾
解决人与人 的矛盾
创造精神 文化产品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过程 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 识的运动 完成了?
两次飞跃
实践与认 识的运动 没完成?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含义:实践 认识 实践
主观-认识能力实践范围的限制
原因:
科技条件的限制
客观
判断
表象
推理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二)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 认识
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
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直接性
特点: 具体性 形象性 感觉
形式: 知 觉

【精简考点】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知识框架图

【精简考点】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知识框架图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2、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垄断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垄断的实现形式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的形成与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垄断资本扩展的经济动因
垄断资本在世 垄断资本扩展的基本形式
界范围的扩展 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社会经济后果
垄断资本的国际组织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论)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物质生产实践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政治实践
实践论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的新形势:虚拟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在认识活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 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 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 的中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 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 实践主体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 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 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 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 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随着人与世界 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日 益多样化,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 践和虚拟实践。
1. 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 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 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 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 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 性质和面貌。
(二)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 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 有绝对分明的界限。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 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

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

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运动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动力。

通过对运动的认识,我们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进而指导实践活动。

在认识运动的过程中,辩证法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论,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一、什么是辩证法辩证法是一种揭示事物内部矛盾、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它强调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辩证法关注矛盾、对立面和统一,在分析问题时注重整体性、历史性和发展性。

二、运动的辩证规律1. 单一与多样性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特点,它们在空间上有着明确的界限。

但同时,事物也具有多样性,即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会发生变化。

这种单一与多样性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2. 肯定与否定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肯定和否定的过程。

肯定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积极方面,否定则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否定,事物得以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实现新的发展。

3. 内因与外因事物发展既受内因的驱动,也受外因的影响。

内因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和力量,它们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外因则是指外部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在辩证法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

4. 必然性与偶然性事物发展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和规定性,它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特定条件下。

而偶然性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非必然事件。

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5. 运动与静止运动与静止是辩证法中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

运动是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它包括数量上、质量上以及空间上的变化。

而静止则是指事物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的相对稳定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6. 质量与数量质量和数量是辩证法中重要的范畴。

质量是指事物内部属性和本质特征,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数量则是指事物的度量和统计,它反映了事物的规模、强度等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辅导提纲导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一章: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运动的内涵;意识的能动作用;发展的内涵;本质与现象;现实与可能;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第二章:实践的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真理的内涵;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统一;检验真理的标准;自由与必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使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率计算;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其比较;资本有机构成;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平均利润的内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及本质。

第五章:金融寡头统治方式;垄断资本;跨国公司的内涵;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及其表现;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六章: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条件和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力量;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2021/6/28
游《冬夜书示子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要知道李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7、吃过黄连苦,方知甘草甜。 8、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2021/6/28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所谓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 性物质活动。
2021/6/28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特点
2021/6/28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特点
教学互动:请大家浏览教材57-58页的内容,2分 钟后举例分析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 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2021/6/28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二)从实践到认识 (三)从认识到实践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 例如:狼桃的故事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答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如工程计划的实现、科学假想的证实、优秀艺术作品的完成、社会主义由理念到现实的落地等,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证实了原来的认识。

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的情况很少。

一是因为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

二是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在实践中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时,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出现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状况都是可能的,因此,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的部分改变和调整甚至全部改变也是可能的。

许多时候,经过多次失
败,不断纠错,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

然而,正如前辈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世界每时每
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

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
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因此,要“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毛泽东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
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说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是具体的、历史的。

客观实践变化了,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转变。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