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42383e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5.png)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空气中,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分离纯化可以获得单一的微生物菌株,为后续的鉴定、培养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获得纯净的微生物菌株。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含有微生物的样品(如土壤、水样等)、琼脂平板培养基、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无菌匙、无菌培养管等。
2. 实验步骤:a. 取适量样品,加入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搅拌均匀。
b. 取一定体积的悬浮液,分别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避免重复涂布。
c. 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培养基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以适当温度孵育。
d. 孵育一段时间后,观察平板上的菌落情况,选择形态独特的单个菌落。
e. 用无菌匙将选中的菌落划取至无菌培养管中,加入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
f. 将培养管中的菌液进行摇匀,称取一定体积的菌液,分别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
g.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净的微生物菌株。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从样品中分离纯化了多个微生物菌株。
在观察菌落形态时,我们发现不同微生物菌株的菌落形态各异,有的呈圆形,有的呈不规则形状,有的呈乳白色,有的呈黄色等。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的微生物菌株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代谢方式。
在分离纯化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些菌落会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周围的透明区域,这是由于菌落分泌的溶解酶作用于琼脂平板中的胶原蛋白,导致胶原蛋白溶解而形成的。
这种现象被称为溶解圈,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特征,有助于鉴定微生物的溶解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样品中可能存在多种微生物,通过分离纯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的涂布和筛选,才能获得纯净的菌株。
其次,在涂布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https://img.taocdn.com/s3/m/279b6907e87101f69e3195da.png)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一、基本原理在土壤、水、空气或人及动、植物体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当我们希望获得某一种微生物时,就必须从混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分离它,以得到只含有这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混合平板法或平板划线分离法等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至得到纯菌株。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在这里生活的微生物无论是数量和种类都是极其多样的,因此,土壤是我们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其中分离、纯化到许多有用的菌株。
二、器材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丁氏琼脂培养基,盛9ml无菌水的试管,盛90ml 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10%酚,无菌培养皿,链霉素,土样等。
三、操作步骤1.稀释涂布平板法(1)倒平板将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马丁氏琼脂培养基溶化,待冷至55—60℃时,向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中加入10%酚数滴,向马丁氏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溶液,使每毫升培养基中含链霉素30μg。
然后分别倒平板,每种培养基倒三皿,其方法是右手持盛培养基的试管或三角烧瓶,置火焰旁边,左手拿平皿并松动试管塞或瓶塞,用手掌边缘和小指、无名指夹住拔出,如果试管内或三角烧瓶内的培养基一次可用完,则管塞或瓶塞不必夹在手指中。
试管(瓶)口在火焰上灭菌,然后左手将培养皿盖在火焰附近打开一缝,迅速倒入培养基约15ml,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平置于桌面上,待凝后即成平板。
也可将平皿放在火焰附近的桌面上,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管塞并打开培养皿,再注入培养基,摇匀后制成平板,如图Ⅶ-1所示。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综合实验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综合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79e6e60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2.png)
一、实验方案
1. 实验现象与结果
2. 本实验的关键环节及改进措施
⑴、接种环的灭菌操作要到位:接种环使用前, 直接在酒精灯上烧灼灭菌, 把环和金属丝烧红即可。
接种环使用后, 先在火焰周围把环上标本烤干, 再烧灼灭菌, 以免标本汽化, 爆烈四溅, 污染环境。
金属杆快速通过火焰2-3次, 杀灭表面微生物。
⑵、划线技术要很娴熟,具体要求参照上图。
⑶、整个过程要严格防止实验中被污染,每个阶梯稀释换新的移液管,要等平板冷却后再倒置。
思考题
1.食品中微生物为何繁殖迅速、种类繁多?
2.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有哪些危害?
3、检样稀释时, 每个稀释度都要更换刻度吸管, 为什么?
1.答:因为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 且无机盐含量相对较低, 食品中含有一定的水分, 并且食品包装后容易使内部升温, 这些都是很适合微生物(细菌、原虫、病毒)生长繁殖的情况, 因此食品中的微生物能够繁殖迅速且种类繁多。
所以很多食物要严格灭菌或者添加防腐剂、干燥剂、脱氧剂等, 或者真空包装。
2.答:⑴、降低食品的营养;
⑵、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⑶、引起呕吐、中毒或者某些疾病(如痢疾、腹泻、呼吸道感染等)和潜在性的慢性危
害等。
3.答: 每个稀释度都要更换刻度吸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不会沾有上一个稀释度得溶液, 且减少污染, 使浓度稀释得更加准确, 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
签名: 年月日。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原理及步骤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原理及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d0753ce0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0.png)
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实验目的: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方法有简易单细胞挑取法;平板分离法。
本实验采用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包括两个方面
1.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等要求或者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2.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
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个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技术来完成的。
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
实验器材:
1.菌种米曲霉 (Aspergillus oryzae)。
2.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丁氏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
3.溶液或试剂 10%酚,盛9ml无菌水的试管,盛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4%水琼脂。
4.仪器或者其他用具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无菌培养皿,链霉素和土样,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结果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0682339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0.png)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结果
实验报告标题: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结果
摘要:
1.引言
微生物是指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体,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和动植物的体内等。
微生物在环境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物转化作用,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圈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方法对于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列举实验所需的材料,如培养基、培养皿等)
2.2实验方法
(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如样品处理、分离过程、纯化步骤等)
3.实验结果与讨论
3.1样品处理结果
(描述肠道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如样品的外观、颜色、气味等)
3.2微生物分离结果
(描述微生物分离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如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
3.3微生物纯化结果
(描述微生物纯化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如通过重复接种获得纯化培养
物的观察结果)
3.4微生物形态特征与生理特性分析
(对纯化的微生物培养物进行形态特征与生理特性的观察与分析)
4.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分离与纯化方法,我们成功获得一株纯化的微生物培养物。
对该培养物进行形态特征与生理特性的观察与分析表明,该微生物呈
现出特定的形态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生理特性。
这证明了本实验所采用的
分离与纯化方法的有效性,为后续的微生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注:此为辅助写作结果,实际的实验报告应根据实际实验结果进行详
细描述与分析。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836299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7.png)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空气中,同时也存在于人体内。
微生物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有些微生物可以引起疾病,而另一些微生物则可以用于食品发酵、环境修复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需要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实验。
材料与方法:1. 样品采集:我们选择了土壤样品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中采集了多个不同地点的土壤样品。
2. 稀释与接种: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适当稀释,然后在琼脂平板上接种。
3. 培养与分离:将接种好的琼脂平板置于恒温箱中,以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观察到在琼脂平板上形成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菌落。
4. 单菌分离:选择单个菌落,用无菌的铂丝将其转移到新的琼脂平板上,进行二次培养。
重复此过程,直到获得纯净的单菌培养物。
5. 形态观察:观察纯菌培养物的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形状、颜色、透明度等,以及菌体形态特征,如细胞形状、大小等。
6. 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对纯菌培养物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包括氧需求性、温度适应性、酸碱耐受性、产酶能力等。
7. 16S rRNA测序:对纯菌培养物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以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和亲缘关系。
结果与讨论:经过分离与纯化实验,我们成功地获得了多个不同的微生物菌株。
通过形态观察,我们发现这些菌株在菌落形状、颜色和透明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的菌体形态观察发现,它们的细胞形状和大小也各不相同。
在生理生化特性检测中,我们发现不同菌株对氧的需求性、温度适应性和酸碱耐受性存在差异。
有些菌株需要氧气才能生长,而另一些则可以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对于温度适应性,有些菌株在低温下能够生长,而另一些则喜欢高温环境。
此外,我们还发现一些菌株对酸性环境更耐受,而另一些则对碱性环境更适应。
通过产酶能力的检测,我们发现一些菌株具有蛋白酶、淀粉酶等多种酶的产生能力,这对于它们在环境修复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ae1e36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e.png)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经过分离和纯化后,得到单一纯种菌液。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常见的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方法。
实验原理: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微生物的研究和生产中,首先需要得到单一纯种菌液,因为纯种菌液才能进行严格的实验控制和可靠的测定。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一般包括增殖法、培养法、过滤法、离心法等。
而纯化的方法则一般有染色法、板块法、过筛法等多种方法。
本实验中的分离和纯化工作采用了增殖法和染色法。
增殖法是指利用菌落增殖的现象来分离单一纯种菌,而染色法则是指通过不同的着色方法,将微生物区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而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革兰染色这一经典的染色方法。
实验步骤:1、制备分离培养基配制分离液,以波尔多液、胰蛋白胨、葡萄糖制成培养基,并加入20ug/ml氯霉素。
2、分离样品取所需数量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比如切碎、摇匀等,制备样板。
3、制备菌液将样品加入分离培养基中,然后在恒温摇床上震荡培养24小时,形成单一菌种的细菌培养液。
4、革兰染色将接种在玻璃片上的菌液进行革兰染色。
a、在玻璃片上制作菌液薄膜。
b、将薄膜上的细菌经过固定,用碘液水洗,以去色。
c、淋加革兰染色溶液,使之染色。
d、过水洗、双氧水漂洗,洗去多余革兰染色剂和已触及的碘素。
e、使用显微镜观察。
5、单一菌种分离通过以上实验过程,我们可已得到单一纯种菌液,而且还可以将它们放入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以便于观察和下一步实验。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增殖法和染色法对样品菌液进行分离和纯化。
在增殖法中,我们使用的是增殖液,经过24小时的培养,得到了单一的菌种培养液。
而在染色法中,我们使用的是革兰染色法,可以准确地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革兰染色能够很好地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细菌,同时,在细菌分离和纯化过程中,采用增殖法和染色法的方法,能够快速地得到单一纯种菌液,为微生物的研究和鉴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实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https://img.taocdn.com/s3/m/6070ec27b307e87101f696b6.png)
梯度稀释菌液
3.从101倍稀释的试管中吸取1mL稀释液,注 入102倍稀释的试管中,重复第2步的操作。 依次类推,直到完成最后一支试管的稀释。
涂布平板
问题讨论
涂布平板的所有操作都应在火焰附 近进行。结合平板划线与系列稀释的无 菌操作要求,想一想,第2步应如何进行 无菌操作?
应从操作的各个细节保证“无 菌”。例如,酒精灯与培养皿的距离 要合适、吸管头不要接触任何其他物 体、吸管要在酒精灯火焰周围等等。
的缝隙,右手将
锥形瓶中的培养
基(约10~20mL)
倒入培养皿,左
4
手立即_盖__上_____
培__养__等待平板冷__却__凝__固__,大
约需_5_~_1_0_m_i_n__。然后,
将平板_倒__过__来__放__置___,
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
1
2
Q: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分别(依次)涂布平板
梯度稀释菌液 注意: 移液管需要经过 灭菌。操作时,试管口和 移液管离火焰1~2cm处.
1.将分别盛有9mL水的6支试管灭菌, 并按101~106的顺序编号。
梯度稀释菌液
1.将分别盛有9mL水的6支试管灭菌, 并按101~106的顺序编号。
梯度稀释菌液
2.用移液管吸取1mL培养的菌液,注入第 二支试管中。用手指轻压移液管上的橡皮 头,吹吸三次,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
平板划线的操作
一旦划破,会造成划线不均匀,难以达 到分离单菌落的目的;
二是存留在划破处的单个细胞无法形成 规矩的菌落,菌落会沿着划破处生长,会形 成一个条状的菌落。
平板划线的操作
Q:为什么每次划线之前 都要灼烧接种环?
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 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 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 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 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 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 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 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 以便得到菌落。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6bad92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0.png)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掌握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培养对微生物的观察和分离能力,为后续微生物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实验原理: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是通过将微生物样本分离出单一种类的微生物,并将其培养成纯种,以便进行后续的鉴定和研究。
该实验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三个步骤。
首先,通过适当的分离培养基和条件,将混合微生物样本中的不同微生物分离开来;然后,通过多次传代培养,将目标微生物培养成纯种;最后,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等方法对纯种微生物进行鉴定。
实验步骤:1. 样品采集,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品,如土壤、水体、空气等。
2. 微生物分离,将样品按照一定的稀释倍数分别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上,利用稀释涂布法进行微生物的分离。
3. 纯化培养,从分离得到的单一菌落中挑取代表性菌落进行传代培养,直至获得纯种微生物。
4. 微生物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等方法对纯种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其属种。
实验结果:经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从不同环境样品中分离出了多种微生物,并将其中的一种微生物培养成了纯种。
在对纯种微生物进行鉴定后,我们确认其为一株革兰氏阳性菌,具有球形细胞,能够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等特点。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使我们初步掌握了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了解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培养了对微生物的观察和分离能力。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为后续的微生物鉴定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实际操作的能力,为今后的微生物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为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fd7150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2.png)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微生物纯化方法,了解常用的分离培养基和微生物培养条件。
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是微生物学中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
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是把混合菌落使之分离成单一菌落,并将分离出的单一菌落进行种类鉴定。
微生物纯化是指从混合菌落中将目标微生物菌种分离出来并纯化到原核培养物中。
实验步骤:
1. 原始样品的处理
将样品取一定量于无菌 Erlenmeyer瓶内,加入相应容积的生理盐水,均匀搅拌,并制成1:10、1:100、1:1000等稀释液。
2. 稀释液接种分离培养基
将稀释液通过平板涂布法、斜面培养法或混悬液播种法接种于相应的分离培养基中。
3.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分别观察不同菌液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并根据菌落特征确定是否为单一菌种。
4. 分离纯化单一菌落
通过稀释、涂片和感染小白鼠等方法,将菌落分离纯化并制备鉴定鉴定纯菌株。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从样品中分离出多种微生物,并用分离纯化方法分离出了单一的微生物菌种。
结论:
通过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我们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成功分离出单一菌种并加以鉴定。
这对于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其它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fdf0331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8.png)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步骤,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从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中获取纯种菌株,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生理特性和应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实验操作,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材料与方法:1. 样品采集:从自然环境中采集样品,如土壤、水体等。
2. 稀释: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以降低微生物的浓度,避免过于密集的菌落。
3. 培养基制备:制备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如琼脂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
4. 涂布法分离:取适量的稀释液,用铁环或棉签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5. 培养条件:将培养基培养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利于微生物生长。
6. 菌落观察: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选择目标菌落。
7. 纯化:将目标菌落进行传代培养,以获得纯种菌株。
结果与讨论:本实验采集了来自土壤样品的微生物,并进行了分离与纯化实验。
经过稀释和涂布法分离,我们观察到了多个菌落形成在琼脂培养基上。
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大小等特征,我们选取了几个目标菌落进行纯化。
经过传代培养,我们成功地获得了纯种菌株。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这些菌株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有的菌株呈圆形,有的呈梭形,还有的呈链状。
这些形态特征与微生物的分类有关,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在纯化的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生理特性的初步鉴定。
通过对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我们发现其中一株菌株能够产生抗生素。
这为进一步研究该菌株的抗生素合成基因提供了方向。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离纯化,我们可以获得纯种菌株,进一步研究其生理特性、代谢产物和应用价值。
同时,纯化的菌株也可以用于微生物鉴定和分类,为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
通过稀释和涂布法分离,我们获得了多个菌落,并通过纯化获得了纯种菌株。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结果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d924c04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f.png)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结果一、引言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该实验可以获得纯净的微生物菌株,为后续的鉴定、培养和应用研究提供基础。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与纯化技术获得纯净的微生物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
三、实验方法1. 根据样品来源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离培养基,并进行无菌操作。
2. 取少量样品接种于分离培养基上,涂布均匀。
3. 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4. 观察培养皿上的菌落形态和特征,选取单一菌落进行分离。
5. 将选取的单一菌落用无菌的接种环或接种针进行传代培养,直至获得纯净的菌株。
6. 对获得的纯净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
四、实验结果1. 分离与纯化结果经过逐步传代培养,我们成功获得了纯净的微生物菌株。
在培养基上观察到了单一的菌落,经过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证实了菌株的纯净性。
2. 形态观察结果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我们对菌株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菌株的形态特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
通过形态观察,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菌株属于细菌还是真菌,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鉴定。
3. 生理生化特性检测结果通过对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检测,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代谢特性和生长条件。
常见的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包括对菌株的产气、产酸、酸碱指数、温度耐受性等进行测定。
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初步了解菌株的代谢途径和生态特性,为后续的鉴定和应用提供参考。
五、讨论与分析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对于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实验获得的纯净菌株可以为后续的鉴定和应用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六、结论通过分离与纯化实验,我们成功获得了纯净的微生物菌株,并对其进行了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
这些结果为后续的微生物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实验五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实验五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https://img.taocdn.com/s3/m/729f13e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d.png)
实验五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一、实验目的1. 熟悉常用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 学习并掌握各种无菌操作技术, 并用此技术进行微生物稀释分离、划线分离接种。
3. 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法分离微生物。
4.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 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一)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 在这里生活的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 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插所, 也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 可以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是平板分离法。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 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雪养、酸碱度、浓度和氧等条件要求不同, 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 或加入某些抑制剂抑制其他菌生长而利于此菌生长的环境, 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后平板划线分离, 纯化该微生物, 直至得到纯菌株。
(二)平板菌落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 使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 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 经过培养, 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 统计菌落数, 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含菌数。
平板菌落计数法虽然操作繁琐, 结果需要培养一段时间才能取得, 而且测定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是, 由于该计数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获得活菌的信息, 所以被广泛用于生物制品检验(如活菌制剂), 以及食品、饮料和水(包括水源水)等的含菌指数或污染程度的检测。
三、实验材料土样10g, 未知菌变形杆菌单菌落平板和无菌水.取液器(5m1.l000ml各一支), 培养箱, 培养皿(20个), 无菌有帽试管, 三角瓶, 无菌涂棒, 接种环, 5ml、1ml无菌吸头(移液管), 记号笔, 酒精灯, 火柴, 试管架, 牙签, 。
实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实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dc6c738183d049649b665884.png)
实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培养一、目的要求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基本原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本实验采用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包括两个方面:1、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等要求或者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2、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个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技术完成。
纯培养的确定:1.确定其菌落观察特征;2.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的确定。
三、器材1、菌种米曲霉;2、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丁氏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3、溶液或试剂10%酚盛9mL无菌水的试管盛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4%水琼脂;4、仪器或者其他用具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无菌培养皿,链霉素和土样,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四、操作步骤1、稀释涂布平板法(1) 倒平板将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高氏Ⅰ号琼脂培养基;马丁氏琼脂培养基加热溶化,待冷至55~60℃,高氏Ⅰ号琼脂培养基加入10%酚数滴,马丁氏琼脂培养基加入链霉素溶液。
混匀后分别倒平板,每种培养基倒三皿;(2) 制备土壤稀释溶液称取土样10g,放入盛有90mL无菌水并带入玻璃珠的三角烧瓶,振动约20min,使土样与水分混合,将细胞分散。
用一支1mL无菌吸管从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盛有9mL 无菌水的大试管中充分混匀,然后用无菌吸管从此试管中吸取1mL 加入另一个盛有9mL 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以此推制成10-1,10-2,10-3,10-4,10-5,10-6不同稀释的土壤溶液;(3) 涂布 将上述每种培养基的三个平板地面分别用记号笔写上10-4,10-5,10-6三种稀释度,然后用无菌吸管分别由10-4,10-5,10-6三管土壤稀释液中各取0.1mL 对号放入已写好的培养皿中, 用无菌玻璃涂棒,右手拿无菌涂棒平放在平板培养基表面上,将菌悬液先沿同心圆方向轻轻地向外扩展,使之分布均匀。
实验十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十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https://img.taocdn.com/s3/m/b52e0a8cdd88d0d233d46ad8.png)
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六、实验操作 2、制备土壤稀释液 取装有9mL无菌水试管五支,用记号笔 编上10-2、 10-3、10-4、10-5、10-6 。取已稀释 成10-1 的土壤稀释液,用无菌吸管吸取1mL 加入10-2的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混匀,使 之充分混匀,既成10-2土壤稀释液。同法依 次连续稀释至10-3、10-4、10-5、10-6 稀释液。
生物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的重要
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三、实验仪器与用具
显微镜、擦镜纸、双层瓶、载玻片、 盖玻片、镊子、无菌吸管、玻璃珠、无 菌培养皿、恒温培养箱等
四、实验材料与试剂
分离纯化用培养基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五、实验方法 1、单细胞挑取法
主要用于获得真菌的纯培养。样品仍 然需要经过稀释,在显微镜下,用毛细吸 管对准一个单孢子(或单细胞)挑取,放 入适宜培养基中培养,这样就获得了纯培 养。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2、平板分离法 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 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包括两方面: (1)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如营养、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 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的生长, 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 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一、实验目的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 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二、实验原理
从杂居混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一种或 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微生物无 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因此土壤是微
【实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https://img.taocdn.com/s3/m/293f5f61804d2b160b4ec053.png)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自酿葡萄酒中酵母菌的分离与纯化一、实验目的:掌握无菌技术的操作,尝试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酵母菌。
二、实验步骤(1)制备培养基(马铃薯琼脂培养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已完成)(2)分离纯化实验步骤操作流程流程叙述操作目的、作用接种方法一:点燃酒精灯↓1.灼烧接种环并冷却↓2.沾取菌液↓3.平板划线↓4.转动培养皿约70°角↓5.灼烧并冷却接种环↓6.平板划线↓7.倒置培养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保证实验操作在酒精灯火焰进行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让接种环自然冷却打开装有菌液的试管,塞子要拿在手上,将试管口通过火焰灭菌,将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中,沾取菌液。
将试管口通过火焰灭菌,用塞子塞住试管左手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右手把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3到5条平行线(不要划破培养基),盖上培养皿盖逆时针旋转培养皿约70°角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让接种环自然冷却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域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三、四、五区域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相连。
(也可以用连续划“Z”字形线的方法倒置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清除;防止杀死菌种防止塞子被污染;清除的杂菌接种到培养基表面调整角度,准备第二区域的划线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减少培养基内的水分蒸发,使培养基保持湿润;防止水珠回流打散菌落在右图所示的培养皿内用笔模拟接种环画出两种平板划线法的划线轨迹接种方法二:1.系列稀释操作准备六只试管↓分别加入4.5mL蒸馏水并灭菌,编号↓取 mL菌液放入第1支试管并混匀↓从第1支试管取0.5ml菌液放入第2只试管并混匀↓重复步骤,直至最后一支试管2.涂布平板操作滴加100μL菌液到培养基表面↓引燃涂布器,待酒精燃尽后,冷却8~10s↓把培养皿打开一条缝↓在培养皿盖内侧进一步冷却涂布器,均匀涂布菌液,转动培养皿,涂匀↓盖上皿盖,放置10min↓倒置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清除涂布器上的杂菌使菌液均匀分布在培养基表面使液体被充分吸收结果观察观察划线平板和涂布平板上的菌落形态、颜色、大小,可挑取少量菌落制成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8995d5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6.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倒平板、涂布平板等微生物接种技术。
3. 学习观察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4. 培养无菌操作意识和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是指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只含有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
实验中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稀释平板法、涂布平板法、划线分离法等。
通过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菌落,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纯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糖、无菌水、无菌棉签、无菌镊子、无菌培养皿、酒精灯、酒精棉球、显微镜等。
2.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电子天平、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的处理- 称取适量土壤样品,加入10倍体积的无菌水,充分振荡混匀。
- 以无菌操作,取1ml土壤悬液,加入9ml无菌水中,制成10^-1稀释液。
- 重复上述步骤,制成10^-2、10^-3等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悬液。
2. 倒平板-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却至50-55℃时,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使培养基厚度约为2-3mm。
- 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无菌镊子取适量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悬液,分别滴加到培养皿中。
- 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 涂布平板-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却至50-55℃时,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使培养基厚度约为2-3mm。
- 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土壤悬液,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
- 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4. 划线分离-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却至50-55℃时,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使培养基厚度约为2-3mm。
- 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无菌接种针取适量土壤悬液,在培养皿表面进行划线分离。
- 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5. 菌落观察与鉴定- 观察不同平板上的菌落形态,记录菌落的颜色、大小、形状、边缘等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
37 ℃恒温箱的目的是( D )
A.对比观察培养基有没有被微生物利用 B.为了下次接种时再使用 C.没必要放入未接种的培养基 D.对比分析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
预测高考:
5.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计数是现代生物工程 应用中的重要环节。图为大肠杆菌分离和
(3)微生物的恒温倒置培养
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12h和24h。
(4)培养结果
课堂总结
1.下列操作与消毒灭菌无关的是 ( C ) A.接种前用酒精灯火焰灼烧接种环 B.接种前用酒精擦拭双手 C.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D.接种在酒精灯的火焰旁完成
2.采用干热灭菌、灼烧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紫外线照射等几种方法,可分别杀死哪些部位的杂
2.消毒和灭菌 (1)消毒是指使用较为__温__和____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 物体表面或___内__部__的__部__分___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 的方法有__煮__沸____消毒法和___化__学__药__剂___消毒法。 (2)灭菌是指使用__强__烈__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__所__有__ 的 微 生 物 ( 包 括 芽 孢 和 孢 子 ) 。 常 见 的 方 法 有 : __灼__烧__ 灭 菌 、 __干__热__灭菌、__高__压__蒸__汽__灭菌。
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弗
罗
兰
马
克
凯
国
撒
王
大
帝
以 色 列 国 王
亚 历 山 大 大 帝
三、实验操作
(一)制备培养基
(二)操作步骤
计 算称 量溶 化灭 菌倒 平 板
1
2
34
1.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 ℃左右时, 才能用来倒平板。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 温度?
答: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 瓶,感觉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 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答: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 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 培养微生物。
(二)、纯化大肠杆菌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1.接种方法有: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2.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
表面连续画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钟逐步稀 释分散到培养细 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 菌落.
1.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 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 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 答:操作前: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
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 操作中: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
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 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 操作后: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 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培养过程中部分操作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 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对培养基、培养皿、实验操作者的双手所
采用的灭菌、消毒方法依次是
、
、
。
(2)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
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
。
(3)图示是利用
法进行微生物接种,把聚集的菌种
逐步
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灼烧接种环之后,要
2.完成课后练习。
弗兰克国王遇到的问题?
1.培养基概念: 人 们 按 照 微 生 物 对 __营__养__物__质__ 的 不 同 需 求 , 配 制 出 供 其 _生__长__繁__殖___的营养基质。 2.培养基种类 按照培养基的__物__理__状__态__划分为__液__体__培养基和_固___体__培养 基。 3.培养基中营养要素 各 种 培 养 基 一 般 都 含 有 水 、碳__源______ 、 __氮__源____ 、 _____无__机__盐_ , 此 外 还 要 满 足 微 生 物 生 长 对 __p_H_____ 、 _特__殊__营__养__物__质_以及__氧__气__的要求。
罗马凯撒大帝要解决的问题?
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_外__来__杂__菌___的入侵,具 体操作如下:
(1)对实验操作的_空__间___、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_清__洁___ 和_消__毒___。
(2)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_器__皿___、__接__种__用__具__和__培__养__基__ 等器具进行灭菌。
菌( B )
A.接种环、吸管、培养基、接种室 B.吸管、接种环、培养基、接种箱 C.培养基、吸管、接种环、接种箱 D.培养皿、吸管、培养基、双手
3.下列有关平板划线操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 B.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的位置是随机的 C.在挑取菌种前和接种完毕后均要将试管口通过酒精
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的原因是
。
(4)关于图示的操作方法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A.操作前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边灼烧灭菌。
B.划线操作须在火焰上进行。
C.在5区域中才可以提到所需菌落。
D.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
课后作业:
1.收集生活中与微生物有关的实例, 并通过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
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 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答: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 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答: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 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 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 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 的菌落。
2.为什么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
答:通过灼烧灭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 污染培养基。
3.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
答: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将平 板倒置,既可以避免培养基表面的水分过快地挥 发,又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 染。
4.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溅 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用来 培养微生物吗?为什么?
(3) 为 避 免 周 围 环 境 中 __微__生__物__ 的 污 染 , 实 验 操 作 应 在 ___酒__精__灯__火__焰__附__近___进行。
(4) 实 验 操 作 时 应 避 免 已 经 灭 菌 处 理 的 材 料 用 具 与 周__围__的__物__品__相接触。
以色列国王需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