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笔记2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第11章思维11.1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thinking)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大脑在解决问题时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很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着广泛的心理活动。
(二)思维的种类思维有多种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分类。
1.命题思维、心象思维和动作思维(1)命题思维是指由概念组成命题的思维形式;(2)心象思维是照顾用心象,特别是视觉心象来思维的形式;(3)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进行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2)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思维(normative thinking)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2)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产生新的并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三)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1.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是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整体性活动的结果(1)神经病理学的研究表明,左侧半球颞上回后部是司词句记忆的,这一部位的损伤会导致言语听觉记忆障碍,病人记不住用口语表达的问题,因而连很简单的口头算题都很难解决。
(2)左侧顶—枕区系统的损伤会引起同时性(空间的)综合的严重破坏。
这既表现在直接的、直观的行为中,也表现在运用符号方面。
病人虽然能记住算题并主动尝试解题的方法,但由于不能理解逻辑—语法结构,因而仍不能解答算题。
(3)额叶损伤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20世纪20-60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这一界说维持了40年之久;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三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7、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生理现象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理特征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构造主义创建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应用严格的实验法研究心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心理学导论前言为什么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风格?我们喜欢在社交网络上窥探别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身边人的行为感到好奇,我们开始读心理学,想要更了解自己,或者别人的内心想法。
我们渴求心理学,实际上是在渴望,透过复杂的理论和推导,心理学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的审视自己,审视生活。
《心理学导论》这门「科学心理学」,用平白朴实的语言,透过普世的现象,让我们逐步认识心理学的理论。
这和作者本人以教学见长的心理学家身份有关。
在美国的心理学领域,这本书已经是难以超越的「现象级」教材。
对于没有任何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是最佳的入门书籍。
全书从神经科学、自我、人类多样性与文化差异、性别等角度出发,用这四条主线平行贯穿全书所涉及的各个心理学领域,详细解读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基本概念和常见现象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心理学研究的不就是我们早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的东西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这个领域,日复一日的进行研究呢。
事实上,很多常识性信念经常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几个基本概念和一些常见的现象。
1.1 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学呢?其实包括很多专业的学生在内,都很难清楚的表达这一概念。
作者给出的心理学定义,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比如我们吃饭、闲逛、睡觉、闲聊,都是一种行为,甚至就连你现在,阅读这篇文章,也是一种行为。
可以直接观察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外显行为。
与之对应的还有一种行为叫「内隐行为」,比如思考是一种行为:当你在学习本书的时候,你不认同作者的观点,并尝试举证反驳。
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行为;记忆是一种行为:当我们在闲暇时回忆童年,在酒后想起旧日往事的种种回忆,也是一种行为。
说起来有些抽象对不对?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种内隐行为。
心理学家们在探索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用到最多的一种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面对每一个行为产生,他们不会简单的评价是对或错,而是尝试对行为进行研究,收集数据、推演逻辑、寻找证据,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MAP复习笔记之-2心理学导论
意识和注意意识:a意识是一种觉知。
b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不只对信息被动察觉和感知,还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c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意识的功能:a限制人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
b使人们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
c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在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睡眠: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并非完全失去意识。
引起睡眠的原因:疲劳、血液化学成分的变化、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睡眠中脑电波的类型有:I、β波:大脑清醒和警觉状态时出现,频率高,波幅小。
II、α波:大脑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出现,频率较低,波幅较大。
III、δ波:睡眠状态时出现,频率更低,波幅更大。
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和快速动眼睡眠阶段(REM)I、入睡期:浅睡,易醒,持续约十分钟。
II、浅睡期:偶尔会爆发频率高,波幅大的脑波(睡眠锭),较难唤醒,持续约20分钟。
III、中睡期:脑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持续约40分钟。
IV、深睡期:脑电波呈现δ波,身体各项指标放缓。
III和IV又称为慢波睡眠(SWS)。
快速动眼睡眠(异相睡眠)阶段: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脑温度、脑血流量、耗氧量迅速增加,呼吸心率加快。
第一次REM约持续5至10分钟,再经过约90分钟以后,会有第二次REM,持续时间长于第一次。
睡眠的功能:a恢复理论:睡眠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b生态学理论:睡眠使生物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不能适应的那段时间避免受到伤害。
梦:睡眠时会出现梦境,人不能预先计划梦的内容,也无法支配梦的进行,也难以回忆梦境的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潜意识反映;生理学观点认为:梦是人对大脑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梦负担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将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有一部分进入意识,形成梦境。
个体在梦境中意识到自己在做梦,这种现象称为“明梦”。
心理学导论笔记
梦:
显性梦境:可以记忆下来的梦
隐形梦境:内心世界的无意识表达
第四课
无意识为什么会存在
deception
the best lie is the lie we tell ourselves
人是具有无限可塑性的
行为主义的三个学习原则,
1习惯化作用,重复暴露在刺激环境下,将会降低对刺激的反应
1、口腔期人格,所有的快乐来自于口腔运动,过于依赖人,口腹之慾
2、肛门期人格,强迫,洁癖,吝啬
3、性器官期人格,俄狄浦斯情结
4、潜伏期期人格,对3阶段不再感兴趣
5、超我期人格,道德约束
用机制维持心理上的平衡
防御机制,转置机制,升华机制,投射机制,合理化机制,退化机制
防御机制无法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时——癔症,歇斯底里症
object-Gestart原则 共同运动的物体会看成整体
depth-双眼视差
记忆,注意力决定
stroop effect 对文字的注意会形成干扰
第八课 记忆
变化盲视实验:对现实的感知度比想象中少
区别:
LTM长时间记忆:语言,人脸,所有事情海量信息(并不总是正确,可以持续一生)
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容量十分有限
2passion激情:生理吸引,荷尔蒙吸引
3commitment承诺,保持这段关系的欲望
如果没有123,无爱
只有1,普通朋友的喜欢
只有2,infatuation迷恋,一见钟情,痴迷的爱。
只有3,empty空洞的爱,长期恶化的关系的结果,除了12之外的原因而保持的关系(包办婚姻)
只有12,romantic 罗曼蒂克的爱,大多数爱的开始阶段
大二心理学优秀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绪论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旨在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和本质。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心理测量法等。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教育、医疗、工业、法律等多个领域。
二、心理学的流派1. 构造主义:强调心理现象的结构和构成要素,代表人物有冯特和铁钦纳。
2. 函数主义:关注心理现象的功能和作用,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杜威。
3.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代表人物有华生和斯金纳。
4.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的作用,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和荣格。
5.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潜能,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三、感知觉1. 感觉: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传入大脑,产生心理反应的过程。
2. 知觉: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解释和整合的过程。
3. 视觉:外界物体通过眼睛传入大脑,产生视觉信息的过程。
4. 听觉:外界声音通过耳朵传入大脑,产生听觉信息的过程。
5. 嗅觉、味觉、触觉:外界刺激通过嗅觉、味觉和触觉器官传入大脑,产生相应的感觉。
四、注意1.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 注意品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3. 注意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分心、多动等。
五、记忆1. 记忆:对过去经验信息的保持和再现。
2. 记忆过程:编码、存储、提取。
3. 记忆类型: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4. 记忆障碍:遗忘、记忆减退等。
六、思维1. 思维: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2. 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3. 思维类型:直观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4. 思维障碍:思维迟缓、思维散漫、思维中断等。
七、情绪与情感1. 情绪:个体对特定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2. 情感: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
3. 情绪类型:喜、怒、哀、惧。
4. 情绪调节:认知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
八、动机与需要1. 动机:推动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力量。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在一个多世纪的进化发展中,涌现出众多的心理学家和他们各具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为使叙述更为简明,下面将结构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六大主要学派就创立者以及研究的目的、基础、对象、方法、不足、意义七个方面进行浅显的对比,并就精神分析学派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心理学理论结构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创立者冯特詹姆斯、杜威(美国)弗洛伊德(奥地利)华生(美国)马斯洛、罗杰斯(美国)奈瑟研究目的研究和分析心理的元素、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和心理元素结合的规律意识的功能和目的发现病人在无意识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治疗目的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通过研究人的潜能,促进人类进步了解人的认知活动的心理机制研究基础机械主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内容的“科学主义”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基础、实用主义哲学是哲学基础从变态心理角度提出的泛性论条件反射学说是自然科学基础,实证主义哲学是哲学基础自由行动者且趋于实现自己潜能的人性观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研究对象“人直接体验到的经验”意识状态的描述及解释精神病患者的无意识水平人和动物可观察的行为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人的认知活动的心理机制研究方法实验法、内省法差异的比较法精神分析治疗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检验法等实证性的方法,以刺激→反应为基本研究方法分析、思辨的现象学方法计算机模拟和类比、反应时法、研究不足割裂了心理的整体性和各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带有机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过分强调本能作用,过分强调性欲压抑是精神病产生原因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造成“无心”的心理学用语模糊,具有主观性,难以下操作性定义研究局限于实验室研究意义奠基性的作用,思想方法上取得突破提出“意识流”,并概括得意识的五点基本特征深刻认识潜意识、防卫机制,对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影响广泛科学实验的研究取向,有助于摆脱思辨的性质,反应模式容易做数量上的描述开创了心理学中的整体论观点,促进了自我意识研究的发展转变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得到创新,对心理活动认识更为清晰。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篇一: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在一个多世纪的进化发展中,涌现出众多的心理学家和他们各具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为使叙述更为简明,下面将结构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六大主要学派就创立者以及研究的目的、基础、对象、方法、不足、意义七个方面进行浅显的对比,并就精神分析学派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精神层次理论:他认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当前注意到的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前意识(当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潜意识(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三个层次。
二、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中间一层是自我,可以检查现实、适应环境、区分主观与客观的界线、控制情感及本能活动以及对体验进行综合判断。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三、性心理期发展论: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即口唇期: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
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肛门期:1-3 岁左右。
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性器期:3-7 岁左右。
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
潜伏期:7 岁至青春期。
儿童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学习和游戏,进入一个“性的沉寂”时期。
在生殖期: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人。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心理学导论C2
神经冲动沿细胞轴突迅速向邻近的或下一个 (些)神经元传递,表现为神经冲动的传导。 人类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电压差,在静息状态 下,大约有70毫伏—90毫伏的负电位差。当膜 内比膜外略带负电的电位差时,细胞膜发生极 化现象,称为静息电位。
神经冲动——动作电位
(二)神经元内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是在同一神经细胞内的传导,它们 是一种电传导的过程。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内 的传导与电流沿着导线运动不同。 在神经元表面,存在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的 电位差,并产生电流由没有兴奋的部位向兴奋 部位的流动。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 也出现了电位差,产生相反方向的电流,这样 就构成了一个电流回路,使尚未兴奋部位的细 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的动作电流。 如此反复,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的一处传到另 一处。
1.脊髓 • 脊髓位于脊椎管内,像是一根电缆连接 着脑和躯体部位。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 的最低级部位,负责控制反射等比较低 级的行为和活动。 2.脑 • 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脑,它拥有智慧,因此所有复杂的心理 活动都与脑密切相关。
• 中脑在后脑的前边,包括脑干的一部分, 主要机能是视觉的皮层下反射中枢,直 接控制眼睛使其对刺激信息进行综合而 成为完整的形象。 • 前脑的主体是大脑,它超过脑的任何其 他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大的结构。 • 大脑半球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也是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如思维、记忆 以及随意运动等的控制和调节中心。
神
细胞体
经
轴突
元
树突
(二)神经元的种类
根据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特征,神经元 分为:
感觉神经元(又称为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又称为传出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又称为中间神经元)
二、神经兴奋的方式——神经冲动 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两种功能。 (一)神经元的兴奋 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 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
心理学导论笔记
心理学导论第一篇导论本章学习提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个性心理包括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两者之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心理学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把心理学称为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心理学不仅是一门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也是一门认识与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科学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个性:个性表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心理动力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在认知、情绪与意志活动中形成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二、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心理学所研究与探讨的是关于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产生的因果关系的学问心理学研究结果概括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陈述将心理对象进行科学描述,或根据人的行为或反应观察,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推测解释将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与阐明预测在准确测量和描述的基础上,推知心理发展或变化调节与控制引导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朝着目标规定的方向变化,或对异常心理与行为进行矫正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后经他的学生铁钦纳(E. Titchenner)在美国宣扬推广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通过内省法来研究个人的直接经验对经验的研究须从内容、过程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一般公认始自德国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的工作冯特为莱比锡(Leipzig)大学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学的实验工作心理学界公认,1879年为科学心理学的开始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 James)与杜威(J.Dewey)两人创立心理学应该对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的心理与意识活动进行了解,这远比研究心理或意识的结构重要人的知觉活动、思维活动和心智功能等如何与环境事物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机能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与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在本世纪之初所创立机能主义主张研究意识和“意识流”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意识的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 B.Watson)在1913年创立心理学应该遵循刺激—反应的公式,把研究的内容由内隐的意识转向外显的行为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察与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验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而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经被动学习以后的结果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Gestal)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他们主张人的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M. Wertheimer)、柯夫卡(K. Koffka)和柯勃(W. Kohler)所创立较行为主义稍早一年Gestalt为德文,含有“形状”或“组型”之意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必多(Libido)等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恋父、恋母情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焦虑和各种心理防御机制解释在三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系由奥国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1896年所创立精神病诊治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影响人类文化和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 Rogers)在20世纪中叶创立心理学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价值、生活责任、生命意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人是最重要的,其本性是善良的,并蕴藏着巨大、无限的潜力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与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在五十年代所创始人本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论与行为主义为晚,故而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third force)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学问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 Neisser )出版的《认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探讨人对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认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不像前述五大学派一样,认知心理学不是由某人独创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演变而成的认知(cognition)一词的涵义,系指我们对事物知晓的历程。
2022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2022心理学考研进入到冲刺阶段,此阶段的复习同学们仍应紧扣考纲,重视笔记与精要知识点。
做到查缺补漏,将自己已经记住的重点强化,未记住的重点重新记忆!下面是整理的心理学导论重点复习笔记吧。
请参考: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解析心理实质的基本观点)心理是人脑的技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一词,并创立神经元学说基本作用:接收和传递信息,以及整合信息构成:由细胞体(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生物钟典型神经元五部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和突触小体分类:根据其机能特性(功能)分为三大类:感觉神经元(传入/内导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外导神经元)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信息并传至胞体胞体:中央有细胞核是能量中心髓鞘:包裹在神经纤维外围,由胶质细胞组成轴突:又叫神经纤维,把冲动由胞体传至远处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轴突、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的储存场所)突触间隙:大小影响了化学传导速度突触后:胞体、树突神经递质:产生兴奋/抑制作用,兴奋和抑制是神经系统两个基本状态冲动传导到轴突末端,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激发后膜上的受体,打开/关闭某离子通道,改变膜的通透性,引起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神经冲动:神经元通过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进行交往,实际为电位变化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分为两种:电传导和化学传导电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内的传导(同一神经元)——较快,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导即突出间传导(不同神经元)——较慢,以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作为媒介电传导过程:内负外正-接受刺激-通透性变化+离子进入膜内-产生电位差极化状态-去极化状态-反极化状态-复极化状态周围神经系统:概念:周围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将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构成:躯体神经系统受意识的调节和控制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植物性神经系统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腺体,几乎向所有腺体发送神经冲动交感神经系统是主导兴奋,当机体应付紧急情况时产生以适应环境变化副交感神经系统主导安静,也叫自主神经系统,保持身体安静时的生理平衡,如:协助消化进行,保存身体能量中枢神经系统:自上而下:中脑-脑桥-延脑-脊髓功能: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行为,控制人的全部行为构成:脊髓:活动受脑控制,重要通路上接脑,外连周围神经,31对脊神经位于两侧可以完成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轴反射、跟腱反射负责本能活动(如一部分反射活动)脑干:重要通路,12对脑神经与高级神经相连神经纤维大量汇集形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控制觉醒和意识状态的神经系统分流信息,进行弥漫性传导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水平,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延髓:和脊髓相连的部分,又称延脑,上接脑桥下接脊髓有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又称生命中枢脑桥:在中脑和延髓之间维持机体平衡的初级中枢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中脑:神经信息的主要通道有视、挺的反射中枢,瞳孔和眼动中枢间脑:位于大脑两个半球之间丘脑:位于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所有感觉信息先到丘脑进行初步分析综合,再由丘脑传到大脑皮层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调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控制中枢负责内脏器官活动,控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正常代谢调节饥饿、渴、性等生理活动情绪反应的重要中枢小脑:具有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作用大脑:又称端脑,由左右对称两个半球组成,分隔左右半球的深沟称为纵裂内部是白质,外部是灰质,灰质就是大脑皮层纵裂底上是胼胝体,连接两个半球大脑半球:两半球对称,但功能不对称左半球抽象思维,右半球为形象思维表面有深浅不同沟和裂,沟裂中间隆起部分为脑回三条大沟:中央沟、外侧和顶枕裂沟将半球分为四叶:1.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枢在中央前回2.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枢在中央后回3.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中枢在枕叶的枕极4.颞叶: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在颞上回和中回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联合活动,共同完成复杂的活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其分工与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
2024版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笔记
15
遗忘规律及提高记忆方法
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 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 匀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2024/1/25
提高记忆方法
包括反复复习、尝试回忆、多样化练习、合 理安排学习时间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联想
记忆、形象记忆等技巧来提高记忆效果。
16
认知偏差与决策失误
2024/1/25
13
注意概念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定义
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 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VS
注意的影响因素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度、新颖性、运 动变化等物理特征,以及个体的需要、兴 趣、情感、经验和知识结构等主观因素。
2024/1/25
14
记忆类型与加工过程
记忆类型
记忆加工过程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包括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编码是对 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转化为易于存 储和提取的形式;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保 存在大脑中;提取则是将存储的信息从大脑 中取出来,以供使用。
2024/1/25
采取主动措施来解决问题或缓解 压力,如寻求帮助、制定计划、
调整心态等。
2024/1/25
接受与适应
当无法改变压力源时,接受现实 并适应环境,通过调整自己的态 度和行为来减轻压力。
寻求社会支持
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交流, 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压力,获得情 感支持和建议。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缓解身体和
2024/1/25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人的认识、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
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构成,也就是认知过程。
情绪和动机: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长于想象,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
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
总之,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
这三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
2. 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映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映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3.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心理结构:分析各种心理现象间的联系和关系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心理与环境间的联系与关系◆ 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关是有重要意义的。
听课笔记:心理学导论
第二集:1.诸多心理疾病与大脑有关,每种病关系到特定的大脑部位第三集:1.每一个心理学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则几乎可以解释一切2.弗洛伊德,因爱因斯坦的一句无理的贬低“他只不过是个心理学家”,从而未获得诺贝尔奖3.无意识动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4.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生俱来,有盲目性,与“及时行乐”类似,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寻找方式来满足本我,追求想要的或放弃之,象征着意识的起源,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一种道德意识,告诉你这样做是对是错,但也是盲目的5.过早断奶会影响人格,比如“口腔型人格”,同时,也存在“肛门型人格”。
6.升华(将不好的能量发泄到到好的方面),移置(将坏能量发泄到坏的方面,但坏的程度更轻),投射(把坏能量通过想象转移到别人身上),合理化(做坏事时,找借口使其符合社会标准),退行(当遭遇不幸时,人就做一些小时候做的事情来缓解压力,比如吮手指)这些都是防御机制,阻止一些不好的欲望进入意识层面,当防御机制出错时,会引发一些病症7.梦境是欲望的满足,梦境有其含义8.性心理发展理论:口腔期,快乐来源于口腔的动作——肛门期,没有掌握正确的如厕动作就会出问题——性器官期,出错则会是女性或男性过分男性化,或女性有较强的控制欲,在那个方面,男性可能出现恋母情节——潜伏期,不对性感兴趣——性征期(若某一阶段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你就会停留在这一阶段)1-8均为精神分析方面的理论,但存在一些问题,1.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孩子2.这些理论是否有文化差异9.判断一个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方法有两个:一、原理本身是否正确;二、该原理是否能成功预测某些事10.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比如说,占星术,其得出的结论太模糊,可变通性太强,怎么说都是对的,这就不行,不是科学11.动力无意识性12.无意识的东西决定我们的好恶?13.追求时的难度越大,你对该东西的喜爱就越深,同时追求时的痛苦就越大第四集:1.为什么人类心理活动大多是无意识的?2.为什么无意识得以进化?是欺骗3.一个行骗高手通常对自己的谎言深信不疑。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二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二章复习笔记(1)第二章认识过程第一节注意1、注意(名解):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指向(名解):所谓指向,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对象。
3、集中(名解):所谓集中,是指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性。
4、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性。
任何心理过程离开了注意都无法进行。
5、注意的功能(填空) (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整合功能;(4)调节功能。
如果是出的是三个空的话(1)选择;(2)维持;(3)调节监督。
6、注意的品质是什么?(07年考过)(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受注意对象的排列规律和个人知识经验这两个因素的(2)注意的紧张性; (3)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持久性,指的是人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上所能保持时间的长短。
在整个注意过程中,注意的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多种活动时,注意能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分配实现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二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5)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7、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一)无意注意(名解):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影响和维持无意注意的因素: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另一类是人的主观状态。
(三)客观刺激物的特点(简答):(1)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度比绝对强度更具意义)(2)刺激物的新颖性; (3)刺激物的变化; (4)刺激物的对比关系;例子: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Plato(柏拉图)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One argument involved observations of a human action. Humans are not limited to reflexive action. Rather humans are capable of coordinated, creative, spontaneous things. We can use language, for instance. We can choose what we want to say, and machines can’t.The second argument is quite famous and this he came to use method of doubt.He started to ask a question, what can I be sure of ? And he said, well, I believe there’s a God, but honestly I can’t be sure there’s a God. I believed I lived in a rich country, but maybe I’ve been fooled”. He even said, I believe I have had friends and family but maybe I am being tricked. He even doubt that whether he has a body.But He concluded that he can’t doubt that he is himself thinking. There is something really different about having a body, there’s always uncertain, from having a mind. He used this to support that bodies and minds are separate.And so he concluded, I knew that I was a substance, the whole essence or nature of which is to think and that for its existence, there is no need of any place nor does it depend on any material thing. That is to say, the soul by which I am, what I am, is entirely distinct from body.I want to illustrate the common sense nature of this in a few ways:One thing is our dualism is enmeshed in our language, so we have a certain mode of talking about things that we own or things that are closed to us. We talk about owning our brains as if we’re somehow separate from them.Our dualism shows up in intuitions about personal identity. This means that common sense tells us that somebody can be the same person even if their body undergoes radical and profound changes.Franz Kafka:(卡夫卡)ᯛAs Gregor Samsa woke one morning from uneasy dreams, he found himself transformed in his bed into a gigantic insect.”Homer (荷马) described the fate of the companions of Odysseus(奥德赛)who were transformed by a witch into pigs.One analysis of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that you have many people inside a single body fighting it out for control.Common sense tells us you could have more than one person inside a single body.Most people believe that people can survive the destruction of their bodies. Now, cultures differ according to the fate of the soul. Some cultures have the body going to Heaven or descending to hell. Others have you occupying another body. Still, others have you occupying an amorphous spirit world. But what they share in the idea that what you are is separable from this physical thing you carry around and the physical thing that you carry around can be destroyed while you live on.As Crick pointed out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now is the dualism is wrong. There is no “you” separable or separate from your body. In particular, there is no “you” separable from your brain. To put in the way cognitive scientists and psychologists and neuroscientists like to put it, “the mind is what the brain does.” The mind reflects the working of the brain just like computation reflects the working of a computer.The reasons for supporting this view:One reason is dualism has always had its own problems. For one thing, it’s a profoundly unscientific doctrine. We want to know as curious people how children learn language, what we find attractive or unattractive, what’s the basis for mental illness. And dualism simply says, “It’s all nonphysical, it’s part of the ether” and hence fails to explain it. More specifically, dualists struggle to explain how a physical body connects to an immaterial soul. What’s the conduit?Now we know physical bodies can do complicated and interesting things, and this opens to a possibility that humans are physical things, in particular, that humans are brains.Finally, there is strong evidence that the brain is involved in mental life. What’s new is we can now in different ways see the direct effects of mental life.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is that all of mental life including consciousness and emotions and choice and morality are the products of brain activities.The brain is grey, when you take it out of the mind, it’s called grey matter.The neurons,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s of the thought, combine to other mental structures and into different subparts of the brain and finally to the whole thing.So, one of the discoveries of psychology is that the basic unit of the brain appears to be the neuron. The neuron is a specific sort of the cell and the neuron has three major parts.There are the dendrites, these little tentacles here. And the dendrites get signals from other neurons, there signals can be either excitatory which is that they raise the likelihood the neuron will fire or inhibitory in that they lower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neuron will fire. And it fires along the axon. The axon is much longer than the dendrites. Surrounding the axon is the myelin sheath, which is actually just insulation. It helps the firing work quicker.Some facts about neurons:There are a lot of them, about one thousand billion of them and each neuron can be connected to around thousands, perhaps tens of thousand, other neurons.Neurons come in three flavors. There are sensory neurons, which take information from the world. So when you see me, for instance, there are neuronsfiring from you retina sending signals to your brain. There are motor neurons. If you decide to raise your hand, those are motor neurons telling the muscles what to do. And there are interneurons which connect the two. And basically, the interneurons do the thinking. They mak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nsation and action. There are parts of the brain in which neurons can re-grow.One interesting thing about the neurons is a neuron is like a gun. It either fires or it doesn’t. It’s all or nothing. If you squeeze the trigger of a gun really hard and really fast, it doesn’t fire any faster or harder than if you just squeeze it gently. How could neurons be all or nothing when sensation is very graded? And the answer is although neurons are all or nothing, there are ways to code intensity. So one simple way to code intensity is the number of the neurons firing, the more neurons the more intense. Another way to increase intensity is the frequency of firing.Neurons are connected and they talk to one another. Neurons relate to one another chemically in a kind of interesting way. Between any neurons, between the axon of one neuron and the dendrite of another, there’s a tiny gap. The gap could be one ten-thousandth of a millimeter wide. This infinitesimal gap is known as a synapse. And what happens is when a neuron fires, an axon sends chemical shooting through the gap. These chemicals are known as neurotransmitters and they affected the dendrites.There are two sorts of ways you could fiddle with neurotransmitters and correspondingly two sorts of drugs. There are agonists. And what a agonist does is increases the effect of the neurotransmitters either by making more neurotransmitters or stopping the cleanup of the neurotransmitters or in some cases by faking a neurotransmitter, by mimicking its effects. Then there are antagonists that slow down the amount of neurotransmitters either because they destroy neurotransmitters or they make it hard to create more or in some cases they go to the dendrite of the neuron and they kind of put a paste over it so that the neurotransmitters can’t connect. And it’s through these clever ways that neurons can affect your mental life.For instance, there is a drug known as Curare, and Curare is an antagonist. It blocks motor neurons from affecting muscle fibers. What it does then is it paralyzesyou.Alcohol is inhibitory. It inhibits the inhibitory parts of your brain. If you take enough alcohol, it then goes down to inhibit the excitatory parts of your brain and then you fall on the floor and pass out.Amphetamines (安非他命) increase the amount of arousal, in particularly, they increase the amount of norepinephrine(肾上腺素),a neurotransmitter that’s responsible for just general arousal. Amphetamines include drugs like “speed” and “coke”.There are Prozac(百忧解)works on serotonin(血清素). And one problem is that “For depression” is that there’s too little a neurotransmitter known as serotonin. Prozac makes serotonin more prevalent and so in some extent might help alleviate depression.Parkinson’s disease is a disease involving destruction of motor control and loss of motor control, difficulty moving. And one factor in Parkinson’s is too little of neurotransmitter known as dopamine(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