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名来历

合集下载

武汉地名的由来

武汉地名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六渡桥】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

名源亦不止一说。

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

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

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

武汉--首义之地,九省通衢+“武汉”个人简历,绝密档案,武汉人必看!

武汉--首义之地,九省通衢+“武汉”个人简历,绝密档案,武汉人必看!

武汉--首义之地,九省通衢+“武汉”个人简历,绝密档案,武汉人必看!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誉为“东方芝加哥”。

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

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吴黄武二年(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

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

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明末清初,汉口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

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民国十六年)。

由广州迁武汉的国民政府划汉口、武昌、汉阳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但三镇市政机构仍分三块,武昌设有市政厅,仍称武昌市。

同年4月中旬,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先后成立,武汉三镇在行政区划上正式统一为一市。

湖北各市县地名的来历范文

湖北各市县地名的来历范文

湖北各市县地名的来历范文湖北简称鄂。

在长江中游,洞庭湖北。

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宋初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

元代江南部分属湖广行中书省,设有荆湖道宣慰司,简称“湖北”。

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会武昌在唐、宋时称鄂州,故亦简称“鄂”。

【武汉市】武汉市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合流处。

1949年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首字为名。

黄陂县在湖北省武汉市以北,滠水流域。

据唐代《黄陂记》:“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驻,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来由也”。

一说源于三国时期,“黄”指黄祖兴建的城垣“黄城”,“陂”指武湖。

黄陂为黄城和武湖的合称。

北周置黄陂县。

新洲县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东北,长江北岸。

1951年由黄冈县析置。

据《乾隆黄冈县志》:“邾县俗名新洲,又名旧州。

”唐末因地处举水冲积平原,在“州”前加“水”旁,以示区别,遂名新洲。

黄石市在湖北省东部,在武汉市东南。

1950年设黄石市,因大治县的黄石港得名。

一说因黄石山得名。

大冶市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

宋乾德五年(967年)设大冶县,因县境矿藏丰富,不少朝代在此大兴炉冶,故取名大冶县。

1994年设市。

阳新县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面。

三国吴置阳新县,隋改永兴县,1914年复改阳新县。

【襄阳市】襄阳市在湖北省北部,汉置襄阳县,据《今县释名》:“应劭曰,在襄水之阳,襄水今名疏水,为汉水之流。

”1950年以襄阳、樊城两镇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镇首字为名。

1983年襄阳地区并入地级襄樊市;2021年12月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

老河口市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

清康熙年间称新镇,因地当汉江故道之口,也称老河口镇。

1951年以老河口镇设市。

枣阳市在湖北省北部,滚河上游。

与河南省相邻。

据《元和郡县志》:“后周改襄乡县曰广昌县。

隋初郡废,寻避太子讳,改广昌县曰枣阳县,因枣阳村以为名也。

”1988年设市。

宜城市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

据《今县释名》:“本鄢,为楚之别都,有鄢城汉惠帝改今名,有鄢水,一曰夷水,桓愠父名彝,改曰蛮水。

湖北市县名称的源流

湖北市县名称的源流

湖北市县名称的源流【江岸】1950年7月原汉口特别市所辖第六、七、八、九区(中山、大智、汉景、和平四区)公所,调整合并成立武汉市第四区人民政府,1952年7月改称江岸区人民政府。

晚清以来,汉口下游区域习称江岸,如江岸车站,新区即以此为名。

【江汉】清雍正五年,汉口巡检司始下辖汉口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

其中循礼坊即在今江汉区境内。

民国时期系汉口特别市第三区。

1950年11月,成立武汉市第三区人民政府,1952年7月,更名为江汉区人民政府。

江汉,顾名思义乃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处,实乃因地标建筑江汉关大楼而名。

【硚口】1950年11月,在原汉口特别市一、二、三、十四区的基础上,成立武汉市第二区人民政府;1952年7月,第二区改为硚口区。

明代崇祯年间修袁公堤时,因取土筑堤形成玉带河,在近汉水处修有石桥,故称此地域为“硚口”,清同治年间修汉口城堡,石桥处称“小硚口”。

沿以为俗,故名。

【汉阳】汉阳建城始于东汉末龟山北侧之却月城和马骑城,后历经石阳县(东吴)、曲阳县(晋)、陵曲(南朝宋)、沌阳(北朝齐)统辖,至隋开皇九年,于此置汉津县。

隋炀帝大业元年,改为汉阳县。

其时汉水在今沌口入江,城在汉水之北,山南水北为阳,故名汉阳。

【武昌】公元221年,孙权迁都鄂县,”因武而昌“,故更名"武昌"。

223年,在蛇山建夏口城,此为武昌建城之始,后于此置江夏县。

隋开皇九年为鄂州治;后周显德五年,改鄂州为武昌郡。

北宋建隆元年改武昌军。

元大德五年改为武昌路。

明洪武元年改为武昌府。

清依之。

民国时为武昌县、武昌市。

【洪山】原名黄鹄山或黄鹤山,又称东山,以在武昌之东而得名,与蛇山一系,实“蛇山之初阜”。

南宋宝祐五年,随州受外敌攻击,荆湖制置使孟珙迁随州“大洪山众,奉释慈忍断足及洪山寺额,并徙于此,遂沿呼洪山。

”东山从此改称洪山,又名大洪山。

1955年,武汉市东湖区和武昌县的第七区合并,新成立洪山区。

【江夏】西汉高祖六年,析南郡东部置江夏郡。

武汉地名的由来武汉:江夏地名的由来

武汉地名的由来武汉:江夏地名的由来

武汉地名的由来武汉:江夏地名的由来“江夏”一词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五湖广》武昌条载:“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谓之夏纳。

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

”中国历史上本地两次命名为江夏。

江:以长江流经此地而而命名,夏:三国时期今武昌城称为夏口,吴国在此建筑夏口城,“取对夏口之备”,昔日夏口城建于今湖北武汉市黄鹄山上。

江夏历史悠久,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治今武汉市新洲区),始设沙羡县,县治涂口(今金口)。

晋太元三年(378年)改称汝南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置江夏县,九年(589年)迁治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素有“楚天首县”之誉。

1926年析城区置武昌市。

1960年县治移http://于纸坊镇。

1975年划归武汉市辖,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

江夏区现辖纸坊、金口、乌龙泉、流芳、郑店、五里界6街道。

是:安山、法泗、豹澥、湖泗4镇;山坡、舒安2乡。

纸坊街道在唐代以造纸作坊著称,故名纸坊。

1949年设纸坊乡,1952年改为纸坊区,1958年改称红旗人民公社,1971年镇社分治,1979年设纸坊镇,1998年撤镇设纸坊街道,2001年,将原纸坊街、大桥街和宁港乡合并入。

金口街道古称涂口,因处涂水(今金水)入江口得名。

唐宋之际因在涂口发现金矿改今名。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设沙羡县,治涂口。

因其地多沙滩而得名。

为武昌建县之始。

吴黄龙元年(229年)吴孙权始筑沙羡城,堪称武汉最早的城。

隋开皇九年(589年),县治北迁夏口(今武昌区),至此,金口曾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近800年。

因水陆畅通,百货聚集,一向有“黄金口岸”之称。

清同治八年(1869年)设金口镇。

1996年撤镇设金口街道至今。

乌龙泉街道清末建龙王庙,庙前两眼泉井色乌似龙眼,故称乌龙泉。

不过你真的了解武汉吗?其实关于武汉还有许多的冷知识,可能90%的小伙伴都不能了解。

不过你真的了解武汉吗?其实关于武汉还有许多的冷知识,可能90%的小伙伴都不能了解。

你真的了解武汉吗?关于武汉的19条冷知识你不一定都知道!不过你真的了解武汉吗?其实关于武汉还有许多的冷知识,可能90%的小伙伴都不能了解。

1、武汉地名的历史仅有90年武汉建城虽然已有3500年的历史,是我国建城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之一。

但是从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至武汉,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合并为京兆区,才开始总称为武汉,开三镇合并之先河。

2、武昌曾经的名字是江夏武昌,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3、汉口曾是四大名镇之一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4、汉阳的地理位置不是阳面汉阳,汉水之阳。

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

起初汉阳确实是位于汉水北面,明成化年间,汉水改由龟山北面注入长江,汉阳跑到了汉水的南面,但汉阳这个名字已经沿用很久了,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延伸阅读:20强房企在武汉大展拳脚那些准地王都开张了吗?国家中心城市数量或为12个还有4城紧追武汉不算不知道!闯北上广很贵留武汉这么划算5、武汉火车站为何不以方位命名汉口站建站1896年,武昌站在二十年后1916年建成,而直到十年后的1926年国民政府迁都汉口,将汉口特别市、武昌市和汉阳县合并为武汉。

武昌和汉口在1949年之前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地区。

有武昌站、汉口站的时候,还没有“武汉市”这个称呼。

6、武汉曾有九座城门武昌城墙始筑于明代,全长约10公里。

全城原设九座城门,清初重新命名,分别是北面的武胜门,西面的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南面的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以及东面的宾阳门、忠孝门。

7、道路以别的城市命名1862 年,上海原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大家都想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命名道路,妥协的结果就是——大家全都用中国地名。

武汉某家墩这些地名的来历

武汉某家墩这些地名的来历

武汉某家墩这些地名的来历
武汉地名中有鄂城墩、金家墩、唐家墩、王家墩... ...今天讲讲它们的来历
这些地名都在汉口,过去汉口城墙就在中山大道沿线,相关的城门地址如:大智门、循礼门、玉带门等。

城墙至江边为城内,城墙外均为后湖,后湖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都是一些无数计的小湖淌,地势相对高于湖面的就是墩,汉口慢慢繁华起来后,很多外来人就开始在城外这些高地居住起来,以大家族居住一起的,就以姓氏为名,如黄家墩、唐家墩等等,以外来人家乡地名为名的,如天门墩、鄂城墩等等.
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根治汉口的水患,修建了一个长堤阻断汉口后湖的水患,这就是后人称之的张公堤。

张公堤的修建也为现在汉口城区定了形,也使得汉口更加繁华了。

现在堤内就是汉口,堤外就是后湖和东西湖地区了。

武汉地名典故

武汉地名典故

武汉地名典故沧海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

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

1汇总

1汇总

• 李娜,1982年出生于湖北省武 汉市江岸区,毕业于华中科 技大学,是中国女子网球界 的领军人物。 2011年获得法 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 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 满贯赛事上夺得的第一个单 打冠军,同时世界排名追至 第4位她不仅仅是“中国的英 雄”、中国体育界的代表人 物,更是武汉市一张靓丽的 城市名片。
归元寺(Guiyuan Buddhist Temple)属曹洞宗,又称归元 禅寺,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路 上,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归元寺与宝通禅寺、溪莲 寺、正觉寺今称为武汉佛教的 四大丛林。
宝通禅寺
• 宝通禅寺位于武昌洪山 南麓,为历世清净佛刹, 是三楚第一佛地,是武 汉市著名佛教四大丛林 之一。 宝通禅寺历来是 皇家寺院,在各个朝代 都得到了皇家的维护和 保养,如今的寺院建筑 明显有皇家气派。 1983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 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同年列为国务院确定的 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开放 寺院,1992年列为湖北 省文物保护单位。
面窝
• 面窝和热干面一样,也是武汉 人爱吃的早点之一,制作简单, 遍及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多 为摊点经营或由饮食店兼管。 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 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 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叫昌智 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 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 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 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 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 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 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 黄脆香的圆形米饼。吃起来厚 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
老谦记牛肉豆丝
• 老谦记是坐落在武昌司门口的 一家风味小吃店,主要经营牛 肉豆丝,兼管牛肉汤菜,随意 小酌。 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 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 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 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 吃法。老谦记经营的是炒牛肉 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 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 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 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 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 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 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 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 在一起,别有风味。

武汉地名的来历与典故

武汉地名的来历与典故

武汉地名的来历与典故武汉地名的来历与典故武昌武昌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龟山蛇山很久以前,大禹承父遗志,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率领百姓挑土筑堤,疏江导河,劳动号子声震云霄,惊动了玉皇大帝。

玉帝深为感动,派龟、蛇二将下凡帮助治水。

大禹非常高兴,便叫蛇做开路先锋。

蛇领命后努力向前,所过之处立刻出现一条大江。

由于蛇走起路来弯弯曲曲,故蛇拖出的大江也曲折而行,龟则紧跟在蛇后面,背上驮着神土,让大禹及时将神土撒下筑成长堤。

当长江开到汉水口时,龟蛇因出力过度,累得不能动了,龟就趴在汉阳,蛇就躺在武昌,龟蛇隔江相望,化成龟、蛇二山,护佑着两岸百姓不受水害。

放鹰台通过考古发掘的研究表明:位于今天洪山礼堂和水果湖游泳池之间的土台地带,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武汉人的先祖劳动和生活的地方,时间为6000年前。

传说因李白于唐乾元三年(760)曾在此观放鹰捕鱼而得名。

李白生平爱鹰,北游时就曾作过《观放白鹰》二首,其一为“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语燕雀莫相悼,自有云霄万里高。

”放鹰台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

1956年考古发现,1965年和1997年两次发掘,证实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屈家岭文化类型,距今5000~6000年。

遗址上层还发掘出20余座唐宋时期墓葬。

卓刀泉相传在三国争雄的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正值盛夏,士兵们酷暑难熬,关羽派人四出寻找水源,均无所获。

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糟塌掉了。

老百姓为求水用,还得送上童男童女供这老虎精受用呢!”此话刚出口,一阵狂风起处,一只金睛白额老虎张牙舞爪地扑了过来。

关羽见状,凤眉横竖,怒不可遏,随手祭起那把青龙堰月刀,大刀瞬息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猛虎也纵身窜向青龙,龙虎相搏,飞沙走石,斗得天昏地暗。

“武汉”的由来

“武汉”的由来

“武汉”的由来“武汉”的由来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离汉口仅30里的府河北岸的盘龙湖畔,就建有古城,其遗址已被发掘出来。

可见,自商、周以来武汉地区即是重要的古城镇。

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即“武汉三镇”的合称。

武汉成为统一的大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武汉三镇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谓“武汉”,乃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

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

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汉阳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初,汉水改道入江,汉口始形成市集。

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无法安居。

1635年(明崇祯八年)汉阳通判袁焻创筑城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之长堤街。

此后,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庆时,汉口居民已达36929户,129183人,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昌、汉阳双城的合称。

如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阳等郡(府),汉口是称不上郡(府)的。

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冀在其奏章、函牍中常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当然也包括了汉口)两地的,“武汉”实际上应读作“武、汉”。

明代《江汉揽胜图》晚晴汉阳县城图汉口的独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才确立的,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分汉阳汉水以北地段北至滠口,西至硚口中,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

深扒武汉名称的由来:楚国文人辈出,但却是以武立国

深扒武汉名称的由来:楚国文人辈出,但却是以武立国

深扒武汉名称的由来:楚国文人辈出,但却是以武立国我们都知道,武汉是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的统称。

但是在民国16年也就是公元1927年以前,并没有武汉这个称谓。

那一年,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

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

在此之前,人们熟知的地名是武昌和汉口。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交汇,自然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三镇隔江相望。

汉口,顾名思义就是汉江之口,是汉江注入长江的地方。

那么武昌呢,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含义?说到武,先说个小故事。

武昌这个地方,至商朝开始,就是楚国的腹地。

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虽然文人辈出,创造出灿烂的楚文化。

但却是以武力闻名九州的。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三年后改革朝政,攻灭庸国,开始争霸战争。

楚庄王八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周边诸侯小国,最后打到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

兵临城下,周定王惊慌失措,派人“慰劳”楚军。

楚庄王问来使九鼎之大小、轻重。

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

楚庄王此问,意在逼周天子让位,自己取而代之。

来使答道:“在德不在鼎。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庄王虽然口称楚国就算用钓鱼钩的勾尖都能铸出九鼎外,但也怕自己成为天下公敌,便退兵了。

这是“问鼎中原”典故的由来。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晋大战。

晋国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战后,楚庄王欲将晋军的尸体堆积在黄河边,筑成“京观”,被大臣劝止。

这件事成为成语“止戈为武”的由来。

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

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事实果然如此。

此事过后,陈国、蔡国、许国、郑国都依附了楚国。

三国时期,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迁鄂(今湖北鄂州),寓“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名为“武昌”。

我是笑谈古和今。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关注和点赞,会有更多精彩内容源源不断推送给你。

(图片来自网络)。

湖北地名大全

湖北地名大全

湖北地名大全湖北,简称“鄂”,位于中国中部,是一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它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湖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许多美丽的城市和地名,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湖北的地名大全吧。

武汉。

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

武汉地名的由来,相传是因为春秋时期楚国的开国君主楚武王在此筑城,故名武昌。

武汉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它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还是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黄石。

黄石,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黄石地名的由来,相传是因为春秋时期楚国的开国君主楚武王曾在此炼铜,铜炉冒烟,烟雾呈黄色,故名黄石。

黄石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宜昌。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

宜昌地名的由来,相传是因为春秋时期楚国的开国君主楚昭王曾在此筑城,故名宜昌。

宜昌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这里有着著名的三峡风光和神奇的巫山神女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襄阳。

襄阳,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襄阳地名的由来,相传是因为春秋时期楚国的开国君主楚武王曾在此筑城,故名襄阳。

襄阳是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古老的韵味。

荆州。

荆州,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荆州地名的由来,相传是因为春秋时期楚国的开国君主楚武王曾在此筑城,故名荆州。

荆州是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古老的韵味。

总结。

湖北是一片充满魅力的土地,这里有着许多美丽的城市和地名。

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人们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武汉的别称

武汉的别称

武汉的别称武汉有很多别称:武昌、江城、江汉、夏口、鄂州、大武汉。

每个人都知道它们,可是又有多少人了解它们的由来呢?在这里我给大家说几个。

今天,我想告诉你们的第一个别称是——武昌。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在历史上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黄鹤楼、晴川阁等众多名胜,让世人将这座城市称为“东方芝加哥”,人们喜欢称它为“大武汉”。

说起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吧!传说在武汉境内,一条巨龙叫“苍蟒”常年兴风作浪,危害四邻。

大禹为了拯救黎民百姓,沿着苍蟒住地(现在的黄陂境内),在长江中游打败了它。

于是苍蟒灰溜溜地滚到蛇山脚下,从此再也不敢兴风作浪,并在蛇山旁边的金牛湖畔定居下来。

“大禹治水”的故事便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人们认为大禹和蛇王结为兄弟,所以就把蛇山改称“禹山”,而蛇山北面的土岗则被称为“蛇山岗”。

随着时间的推移,“禹山”的名字渐渐被人们遗忘,“蛇山岗”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总归是传说,但那里的文物古迹确实让人感叹:大禹采石矶所用的石料,均取自黄陂的青石山;禹山南麓的禹功矶、禹王宫、禹王庙、禹碑、禹王亭等等,见证了人们对大禹的崇拜。

每逢夏季,禹山附近的村民,更是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

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祈求神灵保佑。

2、“楚国三户”之一——江城。

武汉市不仅以历史悠久而闻名中外,还因楚国三户之一的江城而得名。

江城的得名,源于长江及其支流汉水交汇处的江汉交汇,“两江汇合之处,汉水之阳,谓之江城。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江汉交汇处的汉阳已是楚国重要城邑,楚国在此修筑江陵城,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江城。

汉高祖刘邦封刘贾为江夏王,从此江城成为一座王城,武汉市的名称也就此出现。

“黄鹤楼”、“晴川阁”、“鹦鹉洲”都是江城的名胜。

白云黄鹤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令人无限神往。

另外,武汉还有一些小的别称,比如说:“汽车城”、“火车站”、“飞机场”、“光谷”等等。

孙权定名武昌意为武运昌盛,武汉各区地名的...

孙权定名武昌意为武运昌盛,武汉各区地名的...

孙权定名武昌意为武运昌盛,武汉各区地名的...
孙权定名武昌意为武运昌盛,武汉各区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吗?
江岸区:因位于长江岸边得名
江汉区:因地处长江与汉水汇合处得名
硚口区:旧时在境内两河道修石桥,称大小硚口,故名
汉阳区:以汉阳古城地处汉水之北得名;另据《元和郡县志》载,汉水西自汉川县界流入,汉阳县因此水为名
武昌区:三国孙权迁都鄂县并更名武昌,其寓意为武运昌盛。

民国元年(1912)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
青山区:以境内青山(青山口、青山铺、青山矶)命名
洪山区:因洪山(东山、黄鹄山)得名;南宋宝祐五年(1257)随州大洪山幽济禅寺迁黄鹄山而更名
东西湖区:因境内原有东湖、西湖得名
汉南区:因处汉水南部得名;另说因地处武汉市西南部得名
蔡甸区:原为汉阳县,区以驻地名,成集之初有蔡姓家族来此开店,得名蔡甸;古代郭外称郊,郊外称甸;意为武汉畿甸之区
江夏区:原为武昌县,因是古江夏郡之地,故名。

《汉书·地理志》注:沔水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名江夏
黄陂区:因古为黄国地,处武湖之滨,先民怀念故国,故名
新洲区:隋改衡州为黄州,其治所为新州,唐末因地处举水冲积平原,加水旁,以示区别而得名。

武汉历史趣味题

武汉历史趣味题

武汉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武汉历史趣味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武汉的命名武汉是由三座城市合并而成的,分别为武昌、汉口和汉阳。

那么,这三个城市的命名又来源于什么呢?武昌: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员曾在此“修竹设园,饮酒作乐”,故称“伍公庙”。

后来为了纪念伍员,改名为武昌。

汉口:相传汉代时期,刘邦和项羽在此处交战,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将其命名为汉口。

汉阳:相传汉代时期,刘备率军攻打江陵,沿途经过汉阳,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将其命名为汉阳。

二、武汉的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蛇山上,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黄鹤楼的名字来源于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那么,这首诗中的“黄鹤”又是什么意思呢?崔颢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在黄鹤楼上观赏江景的情景,其中提到“黄鹤一去不复返”,意思是指黄鹤一旦飞走便再也回不来了。

黄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忠诚、高洁和不畏艰险的品质,因此,黄鹤楼也成为了这些美好品质的象征。

三、武汉的楚文化武汉地处楚国故地,楚文化在武汉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在武汉市区内,就有东湖楚文化博物馆、楚王城遗址公园等一系列楚文化景点。

那么,楚文化中最著名的一位历史人物是谁呢?答案是楚国名将项羽。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反秦英雄之一,他曾率领楚军与刘邦的汉军进行长达四年的战争,最终失败而自杀。

项羽在中国文化中被誉为忠勇之士和“猛将之首”,其事迹也被广泛传颂。

四、武汉的龟山龟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

传说中,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此地修行,并创立了太极拳等武术功夫。

那么,龟山的名字又来源于什么呢?相传,龟山是因为其形状酷似一只巨大的龟而得名的。

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稳重,因此龟山也被视为吉祥之地。

以上就是一些有关武汉历史的趣味题,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武汉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武汉历史名称

武汉历史名称

武汉历史名称武汉历史名称武汉,这座位于中国中部的繁华都市,其历史名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武昌、汉阳,到现代的武汉,这座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武汉三镇的历史形成武汉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组成,这三镇的历史形成各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

●●武昌:武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孙权在此筑城,取名夏口,后改名为武昌。

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夏口升级为郢州,成为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

武昌在历史上曾是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如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武昌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长江中游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汉阳:汉阳的历史同样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沙羡县。

隋朝时期,这里被设置为汉阳县,成为长江沿岸的重要城镇。

汉阳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而闻名,如归元寺和古琴台。

归元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

古琴台则是纪念古代音乐家俞伯牙的地方,传说他在此地弹奏古琴,留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

●●汉口:与武昌、汉阳相比,汉口的历史相对较短。

明代成化年间,由于汉水改道,汉口逐渐形成市集,并逐渐发展成为武汉地区的重要商业中心。

汉口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企业。

汉口的租界区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留下了许多具有异国风情的建筑,如江汉关大楼和汉口火车站,这些建筑至今仍是汉口的地标。

●武汉名称的演变武汉这一名称并非自古就有,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古代合称:在明代以前,所谓的“武汉”实际上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

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就将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这两地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这种合称反映了两地在地理和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尽管它们在行政上是独立的,但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却常常被视为一个整体。

●●三镇鼎立:随着汉口经济的崛起,武汉三镇逐渐形成了鼎立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2六渡桥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

名源亦不止一说。

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

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

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

为便交通,多处建桥。

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

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

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3宗关·水厂宗关和水厂都是汉口汉水铁桥至江汉三桥一带的泛称,几乎是同意语,但又名有自己的来历、所指。

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和武昌关,汉阳朝关一起,同属旧江汉关监督署,是过去的征税机构。

名源"江汉朝宗"的"宗"字。

清代在这一带没关收税。

民国以后,征税作用渐小,三十年代以后仅为码头、渡口。

水厂即宗关水厂。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汉口巨商宋伟臣等筹办既济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意),在宗关兴建水厂,是武汉市最早的自来水厂。

水厂建成后,四周多为农田菜地或荒地,只有水厂较为显著,人们便以水厂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相沿至今。

4水果湖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

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

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

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5丹水池丹水池是汉口城区东北部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名称。

位千谌家矶车站和江岸车站之间。

在丹水池车站与解放大道之间的地带,也泛称丹水池。

这里并不热闹,但却很有名气。

1931年7月15日,武汉关水位仅只26.94米,长江洪水即从丹水池破堤涌人汉口市区,当时的湖北省省长、汉口市市长都在既济水电公司经理室楼上打牌,不管人民的死活。

这次水灾的受灾人口达七十多万,淹死病死3200人。

丹水池得名于一场误会。

传说清未有位老人在这里江边端水,有人问他此地叫什么名字,他以为问他在千什么,随口答道,"端水吃。

"问话人只听到三字的字音,以为当地名叫丹水池,沿用至今。

现为仓库区。

6四官殿四官殿是汉口沿江大道四宫殿码头至民权路口一带的泛称。

四官殿原是一所庙宇,供奉天、地、水、火四官。

建于清初。

附近人烟稠密,住的多是板房茅舍,易起火灾,居民惶恐,乞灵于四宫殿中的"火官",祈求"火神"祝融保佑平安,所以又把四官殿称为火神庙。

但火神不灵,连他自己的庙宇也保佑不了,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从此没有四官殿,但这一带却仍称四官殿至今。

四官殿是汉口最早的八个码头中的一个长江码头。

其余七个码头所指,向来传说不一。

请人时调元在其《汉口竹枝词》注解中说,这八个码头除四官殿外,还有文家咀、关圣庙、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嘴、大码头、花楼等七个码头。

7司门口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

现在坐落千这个交叉点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政府,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市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

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

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出所阻,止于蛇山南麓。

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

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quot;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门口,但仍习称山北一段为司门口。

1935年扩建此路时,北端辟开旧藩司衙门,使马路延长到中山路,中间腰斩蛇山,上架钢筋水泥蛇山桥,使司门口的泛称延伸到蛇山以南,差不多包括了今解放路的主要商业闹市区。

8姑嫂树姑嫂树是汉口新华下路与京广铁路相交处以北至张公堤一带的泛称。

这一带是汉口后湖地区的高地,附近有陈家河。

1521年,明兴献王世子朱厚璁从钟祥赴京继承帝位时,曾乘船经过此河,后人便将此河改称为接驾河(后又谐音改名捷径河)。

有个姓刘的船民在接驾河上以撑船为生,他和他的妻子、妹妹在此筑墩建屋居住,称为刘家墩。

刘家姑嫂在家,除种地外,还在农闲时到墩西的余家塘埂上摆摊卖茶、卖稀饭。

为了便于过往行人歇息,她们在塘埂上种了一棵棠梨树。

此树长大后,枝繁叶茂,粗壮高耸,不仅可为行人歇息时遮荫,而且成为这一带水陆通道的显著标志。

从此,人们称这一带为姑嫂树,而不再称刘家墩。

9昙花林昙华林位于武昌花园山北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清代古巷,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长1.2公里。

原指东段,1946年将原来的正卫街、游家巷并入,沿袭至今。

昙华林的得名有两说: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多值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西字通用,故名昙华林;一说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称为昙华林。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湖厂总督林则徐在此巷内建丰备仓。

同治十年(公元18U年),天主教会在此开办文华书院(后改文华大学)、圣若瑟医院(现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仁济医院(解殊后并入市三医院)。

清末,这里是革命团体日知会、育英学社的活动基地。

1926年10月,北代军攻克武昌城后,北洋军阀的湖北省督军陈嘉谟、军长刘遇春躲人巷内文华大学,北代军包围该校,迫使校长孟良佐交出他们。

抗日初期,郭沫若带领的一批抗日宣传队员曾住此巷83号原军阀夏斗寅的旧宅内。

抗日胜利后,文华大学改为华中大学,解放后并入华中师范学院,后迁桂子山。

10阅马场阅马场位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广场。

武珞路以此为起点,横贯广场的中部,向东伸展,西北与长江大桥的引桥公路相连,西南与彭刘杨路相通,是连通武汉三镇的主干道。

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

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

三百年来,这里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1688年6月,武昌发生兵变,推举夏逢龙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设指挥部于阅马厂。

1853年元月,太乎天国攻占武昌,在阅马厂塔台宣讲革命道理。

辛亥革命时,设武昌起义军政府于阅马厂北部的红楼,并在南部塔台拜将,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

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厂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

北伐军攻占武昌城后,武昌人民在此集会,庆祝北伐胜利。

此后又是人民庆祝抗日胜利、武汉解放的场所。

1981年在这里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盛大活动。

11都府堤都府堤位于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侧,其东原有司湖,清时在此筑堤,堤近都督府衙门,故名督府堤,亦称都府堤。

清代末年,沿堤形成居民区,就叫都府堤大街,人们仍习称为都府堤。

街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北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大门口,长560米,宽6至10米。

此街的41号是毛泽东在1927年上半年主办农讲历时居住的地方,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蔡和森、彭湃、杨开慧、夏明翰、毛泽覃等都在这里住过。

此街的10号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小,是1924年任中共武汉地委书记陈潭秋的故居。

1927年4月27日,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现为中华路中学和江汉大学武昌分部校址。

12积玉桥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东至沙湖北巷,南连得胜桥(街)北端,北至和平大道与一马路交会处。

这一带原来有座桥,《江夏县志》记为鲫鱼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座内室一丈多的石桥。

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

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

1931年石桥毁坏,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头桥面的桥梁,1938年又毁,现仅残留桥基,尚可依稀辨认。

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则沿用至今。

13桥口桥口既是武汉市城区的一个区名,又是汉口城区西部的一个区片地名。

前者源于后者,后者泛指东起桥口公园、西至双厂巷、南临汉水、北至武汉机床厂一带。

桥口之名,始于汉口成镇之初。

史料记载:"在未有汉镇之前,汉水排山倒映,由所口以至后湖。

""汉水多经曲折,水道既狭,含沙较多。

每至汛期,由上游奔腾而下,一面由小江口出江,一面由大桥口流于后湖之黄孝河,故汉口之淤积成洲,势所必至。

"历史上汉水在汛期由桥口分流的情况持续到一百多年以前桥口河岸淤高之后才改变。

桥口有大、小两处,原指大小两座石桥:一是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挖土修筑长堤形成的玉带河上第一座桥,一是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挖土修筑城堡形成的护城河上第一座桥。

两桥均为石砌,故写作"桥",沿用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