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高三历史总复习:全套作业(36)(含答案解析)
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B.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逐渐壮大。
C. 唐朝设立东厂,加强了皇权。
D.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
答案:C解析:唐朝并没有设立东厂,东厂是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用以加强皇权。
因此,选项C是不正确的。
2.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是:A.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唐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但受到严格的官府控制。
C.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未得到充分发展。
答案:D解析: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因此选项A不完全正确。
唐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但并未受到严格的官府控制,因此选项B不正确。
宋代确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但选项C并未表述错误。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
B.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
C. 道教在唐朝时期成为国教。
D.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
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确实成为正统思想,因此选项A 是正确的。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道教在唐朝时期并未成为国教,因此选项C是不正确的。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以此类推,完成剩余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5分)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材料一: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选拔人才更加公平。
问题:(1)秦朝郡县制的实施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影响?(5分)(2)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5分)(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
【高考调研】高三历史总复习:全套作业(6)(含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六)一、单项选择题1.(2018·成都外国语学校模拟题)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答案 B解析注意“就世界大势论”,从当时的国际总体环境来分析,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西方国家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加紧殖民扩张。
而亚非拉大多数国家社会落后,无力阻挡西方国家工业文明的入侵。
因此B项符合题意。
2.(2018·广州市模拟题)鸦片战争前,阿美士德作为英王使节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清朝官员要求他依照大清的“天朝定制”,觐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头”大礼。
阿美士德坚持行欧洲式的“免冠俯首”礼,认为跪叩礼“有伤英国尊严”而反对。
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英使遭逐出。
这次“礼节之争”直接反映了()A.英国国王反对中国不礼貌地对待使节B.开放思想与传统陆权观念的对立C.英国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的矛盾D.天朝大国观与主权国家观的冲突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当时英国国王没有参加,信息不畅,不可能出现英王反对的场景,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开放思想及陆权观念,排除B项;两国态度可以反映出不同文明的差异性,经济文明不同是思想差异的根源,但不可能直接反映出来,排除C项;19世纪中期,欧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而中国还处于封建落后时代,对于礼仪问题,各持自己的看法,明显反映出两国的外交理念不一致,故选D 项。
3.(2018·太原市模拟题)“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时,清政府尚有相当广阔的改革空间。
但清政府仍抱自己,是“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抓住变革的最初时机。
”这一论述强调的是()A.《南京条约》给清廷造成的压力微不足道B.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C.清廷错失《南京条约》带来的近代化机遇D.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答案 C解析材料表明,《南京条约》给清廷提供了近代化机遇,但清廷固守“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抱残守缺,延误了变革的时机,故选C项。
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36 人教版
"【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36 人教版 "对应学生用书P301一、选择题1.(2012湖北八校联考)早期启蒙思想家格劳秀斯(1583~1645)是近代自然法学说的创始人。
他说:“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它指示任何与我们理性和社会性一致的行为就是道义上公正的行为;反之,就是道义上罪恶的行为。
”他强调:“自然法是如此的不可变易,就连上帝也不能加以变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近代自然法学说反对专制B.近代自然法学说强调保障人权C.近代自然法学说倡导理性D.近代自然法学说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解析:本题通过格劳秀斯的思想考查启蒙思想的内容,由“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说明C项正确。
由“……就连上帝也不能加以变更”,说明A项正确。
由“它指示……的行为就是道义上公正的行为”,说明B项正确。
启蒙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人权的自由平等,不是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2012湖南四县联考)《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
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它( ) A.体现了启蒙思想B.充满浪漫主义色彩C.彰显了冒险精神D.适应殖民扩张要求解析:注意时间18世纪,这是欧洲启蒙思想达到高潮的时期。
答案:A3.“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他们回国后受到热烈欢迎。
当凯旋的志愿者们无比兴奋地宣传美国时,也预示着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
”这一“预示”的主要依据是( )A.启蒙思想的成功实践B.法国社会矛盾激化C.法国“巨变”有了革命骨干D.法国“巨变”有了美国的外援解析:从材料来看,这里的“预示”暗指法国人对美国民主政体的向往,说明了启蒙思想在美国的成功实践深深触动了法国人民。
故答案为A。
答案:A4.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地超越。
【高考调研】高三历史总复习:全套作业(7)(含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七)一、单项选择题1.(2014·金考卷名校名师原创题)“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首歌谣生动地反映了()A.金田起义爆发的背景B.天京事变的危害C.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D.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答案 A解析由题干可以看出这首歌谣反映的是民众对当时清政府统治的不满,期盼变革的发生。
故题干反映的是金田起义的背景,A项正确。
2.(2014·哈三中模拟题)“天京天兵威如猛虎,汉口胡儿(胡儿指满洲贵族)呆如寒鸡。
”与这一标语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永安建制B.定都天京C.太平军西征D.太平军挥师北伐答案 C解析由“天京天兵”可知标语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而“汉口胡儿呆如寒鸡”说明此历史事件发生在汉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
3.(2014·九江一中模拟题)马克思曾在1853年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
”这主要是基于太平天国()A.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圣库”制度B.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C.提出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D.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答案 A解析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圣库”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权的“共产主义”性质。
BD项是《资政新篇》的内容,表明其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不符合题意。
C项只是一种理念,并非实际措施,不符合题意。
4.(2014·郑州一中模拟题)1853年,英国控制的报纸宣扬:“叛乱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大清王朝被推翻,我们的损失将会很大。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①文中“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②反映了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矛盾的缓和③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④中外反动势力一致要求镇压人民革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据时间“1853年”可知,文中的叛乱当指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成功对外国不利,清政府的灭亡是外国人的损失,这说明在镇压人民革命上,中外反动势力具有一致的根本利益。
轮复习《高考调研》全套复习课件和练习
题型三 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1
例3 A、B是抛物线y2=2px(p>0)上的两点,且OA⊥OB.
2
求A、B两点的横坐标之积和纵坐标之积;
3
求证:直线AB恒过定点;
4
求弦AB中点P的轨迹方程;
5
求△AOB面积的最小值.
高考调研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答案】 2
高考调研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解析】 如图点A在抛物线y2=4x的内部, 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MA|+|MF|=|MA|+|MH|, 其中|MH|为M到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 过A作抛物线准线的垂线交抛物线于M1,垂足为B, 则|MA|+|MF|=|MA|+|MH|≥|AB|=4, 当且仅当点M在M1的位置时等号成立. 此时M1点的坐标为(1,2). 探究1 (1)“看到准线想到焦点,看到焦点想到准线”,许多抛物线问题均可根据定义获得简捷、直观的求解.“由数想形,由形想数,数形结合”是灵活解题的一条捷径.
高考调研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高考调研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高考调研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题型二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例2 (1)求下列各抛物线的方程: 顶点在坐标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且经过点M(-2,-4); 顶点在坐标原点,焦点在y轴上,抛物线上一点Q(m,-3)到焦点的距离等于5. 【解析】 1)设抛物线方程为y2=mx或x2=ny(m≠0,n≠0), 则(-4)2=m(-2)或(-2)2=n(-4)⇒m=-8或n=-1,∴所求抛物线 的方程为y2=-8x或x2=-y.
探究3 1.解决直线与抛物线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因为(x1,y1),(x2,y2)在抛物线上,故满足y=2px1,y=2px2;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3月高三调研考试历史试卷(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市联合命制)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图案中,“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獠牙兽;怪诞的獠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
上述考古发现()A.表明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B.佐证了母系氏族公社社会风貌C.折射了先民对自然的虔诚崇拜D.凸显万邦时代公共秩序的构建2.下表材料是有关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论述。
这可以用来说明()文献记载出处古之帝王未尝以天下自私也,故天子之地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王畿之内复有公卿大夫采地禄邑,各私其土,子其人,而子孙世守之……三代而上,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马端临《文献通考》郡县之天下,诸侯无土,大夫不世,天子与庶人密迩(意为“贴近”“靠近”)王夫之《读通鉴论》A.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B.贵族政治削弱了周天子集权统治C.原始民主传统影响了先秦政治制度D.官僚政治根除了封建权贵的特权3.下表为唐朝中晚期人口分布状况和变化统计表(官方数据)。
出现表中各地户数统计情况和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户数道别开元户元和户升降百分比(开元为100)关内道71035228377839.9河南道143646115871011河东道72336724916033.9河北道108485618578317.1山南道49191721471943.69江南道133498879173659.3湖南道30066617761259.1剑南道73914515986021.6岭南道285456146139522陇右道上64060无统计数据陇右道下56376无统计数据淮南道186541无统计数据A.政治局势的动荡导致人口锐减B.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人口分布C.赋税制度的变革导致人口减少D.中央集权的弱化影响人口统计4.《水浒传》第二十六回“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庆”,描述武松手刃仇人,为兄报仇的情形。
2025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三十六战争与文化交锋含解析新人教版
综合测评(三十六) 斗争与文化交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亚历山大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旺盛,学术氛围深厚。
由此可见( )A.东征给埃及人带来巨大灾难与苦痛B.斗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传播与沟通C.亚历山大里亚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D.经济发展与斗争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据记载,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供应的探讨费用,为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约合二十六千克)。
亚历山大还吩咐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这主要说明( )A.专制集权是古代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B.亚里士多德的成功得益于学校的支持C.亚历山大是重视科技革命的一代明君D.亚里士多德的卓越与亚历山大亲密相关3.视察下表(整理自陈恒《希腊化探讨》),从“希腊时代”到“希腊化时代”,反映的是( )C.希腊文明成为主流D.世界性航路渐渐形成4.有探讨人员认为,蒙古西征可以说一拳轰开了堵塞的丝绸之路,期间溅起了多数血花,过程是血腥的,结局对当地是惨痛的,却造就了多数个“马可·波罗”。
该观点强调( ) A.蒙古西征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沟通B.《马可·波罗行纪》引发了新航路开拓C.蒙古西征比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残暴D.马可·波罗开拓了欧亚之间的丝绸之路5.在与蒙古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俄罗斯人的领导者接受了东方蒙古人关于政治制度、军事行政组织、人民普遍纳税服役,尤其是王权无限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拥有了建立中心集权国家的种种手段和武器。
这反映出( )A.中华文明扩大了国际影响力B.俄罗斯文化具有封闭性C.斗争是文化沟通的必定途径D.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彻底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
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2014.4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下列图片内容反映的文明成就出现时间最晚的是A.B.C.D.2.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A.《荷马史诗》问世B.“伯利克里时代”出现C.帕特农神庙建成D.希罗多德编著《历史》3.“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十二铜表法》的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A.鼓励同态复仇B.实行有罪推定C.宽恕暴力行径D.保护公民财产4.历史上某一时期,甲乙双方举行效忠仪式:甲方向乙方保证,愿以自由人身份,终身服事乙方,绝不脱离乙方保护,如有违背,愿以金钱赔偿;乙方则保证,宣誓之后,将终身保护甲方。
这个效忠仪式最可能发生在A.古代埃及法老的宫廷B.中世纪时法国的庄园C.南北战争前的种植园D.宗教改革前的德意志5.“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这样的改变当始于A.城市复兴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6.某先秦思想家评论道:齐桓公致力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据此推测,该思想家属于A.法家B.儒家C.道家D.兵家7.“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文中的“封建”指的是A.君主专制B.王位世袭C.分封诸侯D.贵族共和8.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官僚的选拔和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两大问题。
2019-2020年高三调研联考(三)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调研联考(三)历史试题含答案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9页。
时量100分钟,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48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号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2.古代“领地国家”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据此,对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3.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这说明该时期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B.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D.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4.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
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5.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
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
这表明当时A.两人都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B.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C.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D.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6.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
高三历史高考复习测试卷答案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题分,共计75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D C D C A D C B A C B B C B C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D B B B A A A A B B C D C B B二、材料题共34分31、1西汉时期出现“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西传至西域、安息、大秦等地区;唐时更广泛地向边疆地区扩展,同时输入朝鲜、波斯、大食等国家;明朝时随郑和下西洋远销到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写出其中两点即可给2分2主要生产地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1分唐朝丝织业中心有定州、扬州、益州;五代十国时期杭州、成都的丝织业非常发达;北宋丝织技术以四川地区为最高;明朝丝织业中心在苏州、杭州;清朝的南京丝织业水平后来居上;2分原因是:长江流域地理环境优越,气候适宜桑麻的种植;人口、科技南迁;统治者重视;政治相对稳定等;3分3北方环境恶化;削减桑麻改种谷物;启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人们要注意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分32、1相同观点:都主张改变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和缩小东西部差距;都主张利用东部沿海经济优势发展西部内地经济;2分2前者主要着眼于工业布局的平衡和备战的需要;后者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全局的需要;4分3近代以来,由于东部沿海一带受到列强侵略,加速了那里自然经济瓦解,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外商投资和近代科技设备的引进;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集中出现在沿海一带;国民政府建立后,官僚资本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兴办的重工业也分布在东部;以后西部工业虽有很大的发展,但改革开放后20年间东部经济特区等享有优惠政策,发展迅速,东西部差距加大,形成了布局不合理局面;6分33、1政治:加强中央王权,削弱封建割据势力,促进统一;2分经济:统一税制,削除关卡,促进商业的发展;2分问题:由于各国都实现禁止金银外流、禁止原料出口和促进成品出口的保护关税政策,造成各国的经济利益上的冲突,进而抑制经济发展和形成国家间的矛盾;2分2材料三认为国家无须干预金银货币和各种商品的进出口;主张自由贸易,反对重商主义政策;2分变化的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加强和巩固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要求解除封建束缚,提出了自由主义的理论;2分三、问答题共41分34、问题: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出现外戚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局面,朝政混乱;2分②中央集权削弱,出现地方分裂割据局面;2分③阶级矛盾激化;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2分最大问题及表现:地方分裂割据,中央集权削弱;导致两朝统治结束;封建统一国家分裂,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3分根源: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②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弊端;4分35、变化:1探索者的阶级属性有了新变化:由地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分子和农民阶级的代表转到民族资产阶级;2探索的内容有了新变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地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分子一味提出学习西方技术以富国强兵;农民阶级提出了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初步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资政新篇>>;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在经济上提出振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治上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进而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要求;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开始运用西方的政治学说;6分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壮大;2分评价:1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些活动在当时是进步的,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也是爱国的;2他们的活动是中国民主革命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来的民主革命胜利创造了条件;3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行不通,不可能彻底反帝反封建,完成民族革命的任务;4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6分36、相似原因: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两国的沉重打击,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两国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都要改变这一世界旧秩序;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6分反思态度不同:德国遭受战争的破坏程度比日本严重,德国人民遭受的痛苦比日本相对深重;纽伦堡审判,美、苏、英、法四国密切合作,对德国法西斯势力的惩罚比较彻底和全面,不反对对战犯判以重罪,还宣判了纳粹党为犯罪组织;东京审判则由美国占主导地位,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保留了天皇制,力图把日本建成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政策的基地;对日本实行特殊的扶植政策,关于严厉惩罚战犯的决议没有得到执行,甚至包庇一些杀害中国人民的日本战犯;一些军国主义分子乃至战犯又重新回到军界、政界、财界等,有的担任要职,这些人形成一股极右势力;同时日本军国主义理论、思想及罪行也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和批判,留下诸多隐患;6 分;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2022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配套课时作业36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三十六)一、选择题1.金冲及等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记述:“1952年夏秋之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三个超出预期的变化:一个是国民经济任务的提前完成;另一个是工商业产值中国营产值超过了私营产值;再一个是农村中互助合作事业普遍进展起来。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B.完成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C.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D.为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供应了依据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国民经济恢复的良好成果,这使中国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故选A。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B项错误;“一五”方案提前完成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C项错误;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项错误。
2.观看下图,图中的②对应的行业应当是( )我国“一五”方案预算总支出百分比A.工业B.农业C.交通D.训练答案:A 解析:“一五”方案优先进展重工业,柱状图中的②对应的行业应当是工业,故选A。
农业不是优先进展的对象,B项错误;交通不是“一五”方案进展的重点,C项错误;训练也不是“一五”方案进展的重点,D项错误。
3.1953年10月,全国粮食会议作出了在农村实行方案收购、在城市实行方案供应也即“统购统销”的打算。
这一打算的实行( )A.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B.保障了工业化的战略实施C.缓解了自然灾难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恢复进展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当时正值“一五”方案的开端,此措施的实施保证了工业化建设的实施,因此B项说法正确。
4.某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
”对此证所反映的历史大事说法正确的是( )A.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B.农夫获得了土地的全部权C.严峻挫伤农夫生产乐观性D.农夫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答案:A 解析:1955年顾福初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反映了三大改造的历史大事,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故选A。
江苏高三高中历史高考真卷带答案解析
江苏高三高中历史高考真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三十六)一、单项选择题1.(2014·南安一中模拟题)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这是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认识太空,征服太空,探寻宇宙的奥秘。
能证明中国载人航天有“能力”的最早事件是()A.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B.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D.2007年“嫦娥一号”飞临月球答案 C解析注意关键词“征服太空”和“载人航天”。
可首先将原子弹爆炸成功排除;“东方红一号”是地球卫星,虽也涉及空间领域,但不是载人航天;“嫦娥一号”具有迷惑性,它是绕月卫星,同样只是人造地球卫星;可排除ABD项。
故选C项。
2.(2014·南平市模拟题)阅读下面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部分)表,该表说明中国航天事业年份事件1956年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被送入太空A.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独立发展B.因不受国家重视而发展十分缓慢C.因火箭技术落后导致卫星无法上天D.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陷于停顿答案 A解析从表中看,独立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有成功也有失败,正是在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A项正确。
B项所述与表中事实不符;不能从一次失败就断定中国火箭技术无法送卫星上天,1970年中国就利用自己的火箭技术成功发射卫星,CD项错误。
3.(2014·忻州一中模拟题)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就是要彻底否定那一套理论和指导“文革”的方针、政策。
但我们不能否定这期间的一切。
下列事件可以为“不能否定这期间的一切”提供依据的是()①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②“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③“银河”系列计算机研制成功④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A解析此题考查“文革”期间取得的成就。
1973年“南优2号”杂交水稻成功培育;“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1983年“银河——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文革”十年是从1966年到1976年。
①②发生在“文革”期间。
故选A项。
4.(2014·汕头四中模拟题)1954年12月12日,毛泽东对文艺界作出批示:“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这实质上说明()A.毛泽东大力贯彻“双百”方针B.“双百”方针在执行中遇到挫折C.毛泽东提倡社会主义艺术D.当时文艺界存在突出问题答案 B解析毛泽东把很多共产党人倡导的艺术扣上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帽子,用阶级批判的方法去看待、评判艺术的发展,这违背了“双百”方针的原则,说明“双百”方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挫折。
故选B项。
5.(2014·日照市模拟题)王小波说到某一历史时期的生活,“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
这一时期()A.文学艺术创造呈现繁荣景象B.“双百”方针被中断,文艺园地百花凋零C.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总方向D.针对教育的“三个面向”方针提出答案 B解析据“八个样板戏”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是“文革”时期,此时“双百”方针被中断,文艺凋零,故选B项。
6.(2014·江西师大附中模拟题)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一首并非直接表现爱情的曾被列为靡靡之音的禁歌《乡恋》解禁的日子。
当时,晚会现场设置了4部观众点播电话,越来越多的点播条都是要求李谷一演唱《乡恋》的。
《乡恋》的解禁表明()A.中国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B.流行音乐已成为音乐发展的主流C.文学艺术仍受左倾思想的束缚D.大众传媒对政府决策起决定作用答案 A解析从“1983年”可知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因此流行音乐不可能成为主流,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和“是一首并非直接表现爱情的曾被列为靡靡之音的禁歌《乡恋》解禁的日子”可知C项错误;D项错在“决定作用”;题干材料描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乡恋》,A项符合题意。
7.(2014·无锡市模拟题)1952年,新中国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其目的是()A.培养国家建设所需高科技人才B.提高劳动人民文化水平C.落实“一五”计划的教育发展目标D.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的“工农速成中学”“成人教育”等信息看,要解决的是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问题,以适应工农业建设需要,不是培养高科技人才和进行九年义务教育,排除AD项,B 项正确。
1952年“一五”计划尚未开始,排除C项。
8.(2014·江阴一中模拟题)对联可折射其所处时代的特征。
下列对联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状况的是()A.“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B.“东风吹奏园丁曲,大地迎来桃李歌”C.“接受工农再教育,战天斗地破私心”D.“三尺讲台催苗绿,一方净土育花红”答案 C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的反映。
“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开展上山下乡运动,接受工农再教育,C项所述与此一致。
9.(2014·九江市模拟题)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出现的被推荐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姓名李卫红推荐评语性别女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多年年龄39岁家庭出身贫农文化程度小学A.进入社会主义,急需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B.“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C.“文革”结束,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D.“文革”结束,急需高等教育弥补人才断层答案 B解析从入学履历中的评语可以看出,当时上学讲求“出身”“阶级立场”等,这与“文革”期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一致,结合“推荐进入高校学习”可知,这是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具体事例,故选B项。
10.(2014·南昌二中模拟题)曾任总政文化部副部长的老红军陈其通,1962发表了一篇题为《透骨的剖析》的评论文章。
“文革”期间,此文被作为“反动戏剧纲领”遭到重点批判。
这说明了()A.陈其通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B.建国后对革命文艺的否定C.“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D.政治问题被严重学术化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陈其通本属正常的文艺活动在“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双百”方针受到破坏的具体表现,C项正确。
11.(2014·雅礼中学模拟题)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马汉特还参观了北京东北的‘五七干校’,城市干部和知识分子在那里从事体力劳动,以求更好地‘接近群众’。
”这种现象出现在()A.过渡时期(1949——1956年)B.探索时期(1956——1966年)C.“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D.新时期(1978年——至今)答案 C解析根据“五七干校”“城市干部和知识分子”“从事体力劳动”可知这一时期是“文革”时期。
故选C项。
12.(2014·湘潭一中模拟题)这一时期,举国上下放手发展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方法、风格、流派、引导文艺思潮向健康方向发展。
文艺从单纯的政治工具地位上解放出来,这是文艺的身份和地位的解放,使文学艺术得以合乎规律地发展。
这一时期是()A.建国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 D解析从材料看,这一时期文学艺术较为自由地、合乎规律地发展,而此前则受政治的影响无法正常发展,那么“这一时期”应是“文革”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13.(2014·襄阳四中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
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材料二文革十大样板戏依次为:现代舞剧《白毛女》、现代京剧《杜鹃山》、现代京剧《红灯记》、现代京剧《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现代京剧《龙江颂》、现代京剧《平原作战》、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现代京剧《沙家浜》、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在“文革”中被捧上了天,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几乎唯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
1976年“文革”结束后,样板戏随着江青政治集团的垮台,受到人们的批判,否定和抛弃。
——据《“文革”样板戏里的精彩镜头》等整理材料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请回答:(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双百”方针的认识。
(5分)(2)据材料二,概括“文革”期间文艺界的状况,并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6分)(3)材料一、二对材料三关于发展先进文化的论述有何影响?(3分)答案(1)“双百”方针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赋予文艺创作、学术研究自由,不能为科技活动贴上政治标签,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样性需要。
(5分)(2)状况:样板戏一枝独秀,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
(2分)原因: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文学艺术被严重政治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4分)(3)影响:“双百”方针、“文革”时期的文艺状况为当今确定先进文化方针提供了经验、教训。
(3分)14.(2014·金山中学模拟题)(26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