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18页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
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
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也很低,不仅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远远低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从表14-2可以看出,按1995年美元不变价进行折算,中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虽然从1995年的267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63美元(增幅为73%),但与发达国家2003年人均5710美元相比,仍然相差5247美元,仅为其平均水平的8、11%。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到2003年中国也还低于拉丁美
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均665美元)以及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地区(人均615美元),仅高于南亚和东亚、北非的发展中国家。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相关数据计算,199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为3、5%,五年后的1998年提高到5、1%,到2003年则提高到6、9%。但与美、欧、亚的一些主要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美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一直在缓慢上升,从1993年的21、2%上升到2003年的23、3%。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德国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它们的制造业地位相对下降。特别是,中国与德国的差距已经比较小了,德国从1993年的9、5%下
二、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统计表现
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的最直观表现是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世界第20位以后,提升到2005年的世界第3位(见表14-4)。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贸易顺差国之一,反映了中国工业制成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通常,可以用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作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观察指标。根据世贸组织统计,1980年中国的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0、8%,仅为美国的6%、日本的7、1%;到2000年,中国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7%,是美国的34%、日本的49%、欧盟的33%。加入WTO以后,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陡然加快,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名次在2004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制成品出口经济体,占有率达到8、3%,是美国的81%、日本的
104%、欧盟的53%。2000~2004年间,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2003、2004年的年均增速更是高达36%和37%,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目前,美、欧、日是中国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也是世界各国商品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地区市场上各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状况来观察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在特定市场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定义为Ai=Xi/Ci。其中,i代表某种产品,Xi为出口目标国家(例如美国)从X国家进口的该产品数量,Ci 为该国从中国进口的该产品数量。Ai大于1则表明其他国家相对中国该产品在特定竞争市场更有竞争力,小于1则表明中国的该产品在此市场更有竞争力。
1、在美国市场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在美国市场上,我们选择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四个国家为行文简便起见,我们把欧盟也称为“国家”。作为对比。从对比国家看,中国制成品的竞争力一直在上升。2001年,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相对于中国制成品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些国家相对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8、1、32、1、03、1、18;而到2004年,只有欧盟相对中国仍旧具有竞争优势,其他三个经济体相对中国的制成品份额已经处于弱势,即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对于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19、0、78、0、59、0、63。即使是在2004年竞争力仍然强于中国的欧盟,2001~2004年相对于中国的竞争优势指标也在不断下降,已经从2001年的1、8下降到了2004年的1、19。这表明,在美国市场,中国制造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