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传统文化的利弊
思维缺陷
中国哲学长于辨证思维,却不善于分析思维。不注 重科学的论证,不会西方实验科学的分析方法,轻 视科学技术、生产创新等,甚至说技艺是“小人” 的事业,为君子所不齿,视之为“奇技淫巧”、 “雕虫小技”。《礼记· 王制》说:“凡执技以事上 者”,“不与士齿”;“作淫声、异服、奇技、奇 器以疑众,杀。”因而科学的发展缓慢。 中国哲学是一种主观先验的思维方式:对“道”的 实践和贯彻,只讲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 过分依赖于人们的个人能力和智谋,不重视将其变 成社会的普遍精神、方法、规则、程序、法制等。
以和为贵
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
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孔子亦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国语》: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老子亦讲“和”,《老子》说:“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知和曰常,知常 曰命。” 但是老子冲淡了“和”与“同”的 区别,既重视“和”,也肯定“同”。“塞 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 同其尘,是谓玄同。”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即两方面
相互依存的关系。《左传》记载子产之言说: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宋代张载《西 铭》:“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 地所生,人与万物都是气构成的,气的本性 也就是人与万物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兄弟, 万物都是我的同类 。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黄土文明) 。一个方 面是形成了内向性的民族性格。中国地处东南大陆,偏安一 隅,四周封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业经济自给自足,形 成了一种爱好和平的内向性格。对周边民族讲求相安无事、 互帮互助、关系和谐、双方和平,这既是农耕经济下农民自 身的要求,也是统治阶级的需要。这一点与西方民族追求军 事征服、利益争斗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一个方面,农耕经济形成了重农轻商的政治传统。这 一点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不 发达的重要原因。重农轻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农业始 终被放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首位。“耕读继世,诗书传 家”,认为做人一是读书,二是种地。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首先表现在其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的思想、道德、伦理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无为而治等等,都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指引。
在面对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时,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智慧和启示,促使中国现代化在对待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方面更加谨慎和全面。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家族观念和社会关系也对中国现代化起到了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族的和谐、敬老、孝顺等价值观念,使得中国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感受到更多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这种传统文化观念在现代化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观念的传承和强调社会和谐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并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观念,也对中国现代化有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自然具有敬畏之心,强调人应当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生活和发展。
这种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助于塑造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能够提出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存在着一些消极意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一定阻碍。
首先,传统文化中存在较为严格的等级观念,以及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等。
这些观念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于平等、自由、人权等在现代社会中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构成了不小的阻碍。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维护传统和稳定。
在现代化进程中,这种维护传统和稳定的思想观念可能限制了创新和变革的步伐。
尤其在科技和经济领域,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思维成为了制约因素。
另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存在,民族主义思想较为强烈,这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对中国现代化产生负面影响。
尤其是当国际合作与发展需要与本土文化之间产生矛盾时,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导致保守主义和排外思潮的抬头。
传统文化的好坏(传统文化的好与坏)
传统文化的好坏(传统文化的好与坏)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的好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的好与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各是什么?2、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3、判断传统文化优劣的标准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各是什么?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个两面性如果用最直接明了的方法讲的话,就是:利和弊。
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面那么广,还真没办法用一句话简单直接准确的概括。
《周易》讲,……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同样的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对他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望庐山瀑布》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这个道理,同一个人看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所得到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世界上最优秀卓绝的文化,她不但让中国人懂得礼义廉耻,懂得仁义理知信,还让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人有纸写字作画,有火药作枪炮御敌,有精美丝绸暖身,有指南针作向导在大海或沙漠中行走时不再迷失……近代,随着一大批野心勃勃海归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学夷人之长以制夷”思想土崩瓦解,中国传统文化也遭遇了灭顶之灾,几千年的文明古迹,精美建筑多数被拆除,或者以“保护性修缮”之名修得面目全非,处处是西式高楼林立,中国人说话时也以中间夹杂着ABCD而自豪,很多小学生中学生,连一篇像样的中文文章也写不出来,却整天为学英文而发奋图强。
总观前后上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利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仁义道德,上通天文俯察地理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弊是教导人们做一个有仁义道德,有通天文俯察地理的人。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也是她致命的要害呢,就因为她的仁义道德,让她在一个不讲仁义道德的年代被一些不讲仁义道德的人钻了空子,使自己在自己的地盘都无法立足,就因为她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高深理论,让一些肤浅的蠢驴们人云亦云,说她是封建迷信,以颠覆她为荣。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的工业文明而言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道德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
尊
重长辈、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等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仍然重
要,影响社会的家庭、教育以及职场伦理。
2.社会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
尊重
他人,注重集体利益,凝聚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影响社会
的社交互动、商业合作和公共秩序。
3.古代哲学思想:诸如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仍然在
现代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的仁爱和和谐观念、道家的自
然与平和观念、佛家的慈悲与修行观念等,对人们的心灵
修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4.艺术和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文
学传统,对现代艺术、文学和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剧、诗歌等形式在现代艺术创作
中仍然有重要的地位。
5.中医药与健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体系和养生观
念对当代健康领域有影响。
中医药的治疗理念、健康保健
方法和食物疗法等逐渐被现代医学所接受和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社会的道德伦理、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还丰富
了艺术和文化产业,并为健康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实践经验。
辩论辩题的传统文化影响
辩论辩题的传统文化影响正方辩手:辩题,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支持和指导。
比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孝道和礼仪,这些传统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都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它能够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感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传统文化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它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和历史传承,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创作灵感。
比如,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当代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和文化认同,还可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创造提供重要支持。
反方辩手:辩题,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
首先,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过时的观念和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悖。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对于当代社会的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都是一个障碍。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陋习和迷信现象也可能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于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精神都是一个障碍。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形式也可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比如,中国的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形式,受到了现代大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着生存困境和转型危机。
因此,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它可能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甚至成为社会问题的根源。
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批判和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一、引言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富的智慧与精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挖掘其价值与意义,对于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文明,正是由于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息。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智慧。
2.文化创新的基石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只有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具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3.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宽容、谦逊、勇敢等品质。
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质,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民族复兴大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1.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等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3.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文化传承断层、教育资源短缺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从利与弊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诸多优点。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尊老爱幼、孝顺亲人等传统价值观念,使人们更加关注家庭关系、社会责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仪式。
尊重长辈、重视礼仪、遵守规矩等传统行为规范,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礼貌和谦逊,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道德和信仰。
儒家思想、道家精神、佛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元素,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哲理,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和行为指南。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传统文化有时候过于封建保守。
尊重权威、依从规矩、忍辱负重等传统思维方式,可能会使人们变得顺从和消极,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歧视和偏见。
性别歧视、地域偏见、族群歧视等社会问题,部分源自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和观点,需要引起重视和反思。
另外,传统文化的僵化和守旧也容易导致社会发展的滞后和固步自封。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创新和改革。
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需要我们去解决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缺陷,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又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陷,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目标。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愿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的分析,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传统文化主要的坏处有哪些
传统文化主要的坏处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文化有一些坏处相信很多人想要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坏处,希望对你有用。
传统文化主要的坏处首先要谈迷信思想,这可能是它最不好的地方了。
迷信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这可能与我国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有关。
迷信使人不尊重客观事实,不用唯物的观点去看世界,整个社会不思进取,国家得不到发展。
这也是政府要扫除迷信的原因。
再者,中国现在还有严重的小市民现象,这也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们麻木不仁,对不文明,违法犯罪视而不见。
这主要是中国人被封建统治了太长时间,整个社会存在奴性。
换句话说,是太中庸了,太规矩了,不懂得创新,与自己无关就不管。
此外还有八股文,假如我们继承了它,中国现在可能已经玩了。
幸亏没有,不然怎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确有不好的地方,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它虽有其不好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完全摒弃它。
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中国文化向好的一面发展,向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一面发展。
传统文化的主要含义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精选】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病,毕竟以前的文化有些历史的局限性。
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
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讲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但是传统文化以前是为统治者服务,自然也就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
比如妇女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还有一些忠君思想很明显被淘汰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1.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
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
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中国文化的优缺点
/question/194935801.html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后,形成了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神异的动物。
因而,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志士。
“龙”在成语中也被广泛的利用,如、“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
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
我国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
凤在中国还指优良女子,还有太平昌盛之意,旧时,凤也为圣德。
“凤毛麟角“指珍贵而不可多得用来比喻有圣德的人。
在西方龙和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西方的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西方传说神话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从嘴中喷火。
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电脑游戏)中的魔鬼diablo是个长得很像龙的怪物, 在英语中,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
要是对西方人表示赞美千万不可用龙凤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象龙、凤是一种福音。
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长期受宗教的影响,我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封建思想的统治。
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过错,就是罪恶;而我国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神把龙作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东西思维方式的冲突在欧洲工作生活了26年,现在是中国驻德国大使的卢秋田老师说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临死以前,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又问德国人,你死前有什么愿望?他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作一次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2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双重性,进而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看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最后就如何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即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指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积年累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和成就,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
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荣旗帜。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有着双重影响,正确引导民众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公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消除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羞耻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价值观念。
传统价值观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的道德。
古代社会历来重视羞耻心的强调和培养,把它视为人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都是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
有耻与否,成了判断人和禽兽的道德标准。
如《礼记》中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2、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辩论辩题的文化传统影响
辩论辩题的文化传统影响正方辩手:文化传统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首先,文化传统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民族的智慧和历史经验,对于塑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貌和国民的思想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孝道、礼仪和谦逊,这些价值观对于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文化传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它为人们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文化传统对于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们通过传统文化来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反方辩手: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可能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例如,一些封建思想可能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文化传统可能会导致对其他文化的排斥和歧视,造成社会的分裂和矛盾。
最后,过分强调文化传统也容易导致保守主义和守旧思想的滋生,阻碍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正方辩手:虽然文化传统有其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正如著名学者孔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它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发现其蕴含的智慧和精华,加以传承和发扬。
只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反方辩手:尽管传统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传统是习俗的尸体。
”一味地追求传统文化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停滞,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取得平衡,既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摒弃其中的陈旧和不合时宜的部分,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文化传统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
我们既要珍惜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又要审慎对待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事物总是有利弊之分的,那么传统文化也比例外。
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分别是什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
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
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如此困难,有政治环境恶劣的原因。
中国的政治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其思想文化观点相对保守,对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一旦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进、突破,总会有一些从特权政治获得甜头的政治家,从幕后跳出来,用政治权力加以打击。
近代不是有一些军阀,在国内大肆鼓吹尊孔吗?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对思想文化横加干预,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也是一个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
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
有许多东西是好的。
有许多东西是糟粕。
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
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
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
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
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
笔者此文主要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些观点。
在写作过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这样或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讲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即体现竞争也体现了和谐用当今的话说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都是其利也宗法制的存在不利市场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缺乏人的自由民主难以发展过分强调忠的思想使人与人的关系看似相亲相爱其实是主人和奴隶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弊端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一些精华内容,我们比较推崇和重视,例如唐诗宋词。
还有一些精华内容,我们非常遗憾地丢掉了许多,例如古人强调个人修养,讲“浩然之气”和“仁义礼智信”。
对精华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对糟粕部分,我们要批判和舍弃。
一些糟粕早已受到批判却没有消失,像毒瘤一样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例如等级观念和封建迷信。
还有一些弊端,国人没有认识到或没有足够重视。
它们已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弊端是缺乏平等性。
“平等”具有双重涵义。
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权利义务)上的平等。
“平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现代世界三大价值观——民主、人权和法治——的基础。
没有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就没有个人权利可言。
在我国古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应承担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
个人受到礼教和宗法、国家和家族机器的强力压制,几乎无丝毫自由可言。
皇帝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打骂甚至杀死孩子。
至于父母棒打鸳鸯、干涉婚姻,在古人眼中那是正常现象!儒家的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了人性。
古代等级森严,百姓见了官员要磕头,官员见了皇帝要自称奴才。
虽然也有人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
孟子讲“浩然之气”,限于人格独立;庄子推崇“逍遥游”,限于精神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大弊病
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大弊病“好比一个人的心理发育,本当与其身体发育相应,或即谓心理当随身体的发育而发育,亦无不可。
但中国仿佛一个聪明的孩子,身体发育未全,而智慧早开了。
即尤其智慧之早开,转而抑阻其身体的发育,复由其身体发育之不健全,而智慧遂亦不得发育圆满良好。
”中国传统文化有早熟的症状,其病相则有五种:1、幼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成熟的文化,但其文化形态时或会显露出幼稚。
中国虽已经不是宗法社会和封建社会,但因其人与人之间的隶属关系,譬如“子女为尊亲所属,妇人为丈夫所属”,乃至“主奴之分”,都带有封建和宗法社会的征象,因而总被人指为是宗法社会和封建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走的是伦理情谊之路,不同于西方中世纪对于个人的过分压制干涉,也不同于西方近代个人自由的确然奠立,使得宗法的封建的形迹有些遗留下来。
中国古人远在二三千年前,其思想之开明就已远超其他民族,神话与迷信比任何地方都少。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却没有走上科学的道路,使得骨子里并不幼稚的中国传统文化,显现出了幼稚的外形。
2、老衰。
“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极富生趣,比任何社会有过之无不及;但无奈历史太久,传到后来,生趣渐薄。
”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锢蔽的宗教,也缺乏刚硬的法律,而极尽人情,蔚成礼俗,社会组织和秩序十分松软灵活。
然而时间久了,慢慢固化,其锢蔽不通不亚于宗教,其刚硬冷酷有过于法律。
其原初精神意义逐渐丧失,只剩下枯无趣味的形式化。
3、不落实。
西方文化从身体出发,合于现实。
中国传统文化多从内心出发,理想多于现实,有不落实之病。
何谓现实?现实不外两个字:一是利益之利,另一是力量之力。
力量可以求得利益,利益可以培养力量,二者循环发展,可以转化。
西方文化从现实出发追求利与力,而中国传统文化从理想出发,讳言力、耻言利,利与力均未得到发展。
然而,理想终究是理想,现实始终为现实。
4、消极且缺乏进取。
政治要依靠于力量,但不仅仅是依靠力量,经济依靠于利益,但不仅仅依靠于利益,两者都还需要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摘要
【摘要】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的反映,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命脉。
在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重视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而这些文化对当今的人际交往具有双重的作用与影响,而对其分析与研究无疑对当今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际交往利与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际关系。
在我国的人际交往中,这种影响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的“亚圣”孟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使用了“交际”一词,当有人向他请教待人处事的准则、态度时,他认为“应当恭敬谦虚一点”。
这种伦理思想,至今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仍有很强的规范性。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旧观念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人为的压抑,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压迫,使人际关系受到相当的扭曲。
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我国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公众的联系被限制在最低的程度。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
于是,人们被禁锢在非常狭小的圈子里,助长了保守、自足的封闭意识,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压抑和限制,一直在人们的观念里延续至今,对当今的人际交往也同样产生了许多方面的不良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人际交往中所蕴含的精华首先,中国传统的人际道德重视家庭关系,讲究以恩报德。
家庭关系是以血缘亲情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人我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父子关系、兄弟长幼关系和夫妻关系。
中国的传统道德认为,人之初,都为人子,我为人子,受父母的生养之恩。
因此,对父母尽孝道,既是子女应尽的角色义务,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兄弟关系则要求为人之兄,行友之义,为人之弟,行悌之义,从而达到兄弟长幼的相和。
夫妇关系被看作人伦的肇始,夫妻之间要有温亲之情而不失伦理正义。
文化传统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该不该辩论辩题
文化传统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该不该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文化传统对现代社会有积极的影响,应该被传承和发扬。
首先,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文化传统是人们认同自己身份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团结。
最后,文化传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有助于指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引用毛泽东的名言,“我们党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这句话表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是必要的。
另外,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孔子的思想等都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它们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反方辩手观点:文化传统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有些传统观念和习俗可能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一些陈旧的传统观念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歧视和排斥,阻碍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发展。
其次,一些传统文化可能与现代价值观念产生冲突,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最后,一些传统习俗可能会限制个人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对社会的创新和进步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引用现代社会的一些案例,比如一些封建迷信的传统观念导致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比如拐卖儿童、封建迷信等。
另外,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一些传统文化可能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传统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因此,我们应该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审慎对待其中的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以期实现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
中国文化的优势和不足
中国文化的优势和不足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
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消极出世的。
以中国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为例,其主流都是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民化俗的。
儒家所言“内圣外王”、“修齐治平”,都是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情。
道家看似虚玄,倡言“无为”,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无不为”。
法家文化一切以实效为依归,具有更明显的现实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
重道德而轻事功
在德智关系上,儒家认为,人格远远要比知识重要。
在义利关系上,虽然也有“义以生利”的说法,但“何必曰利”的观念却是长期深植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之中。
这种文化取向,造成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空谈心性而轻视实践,寻觅“良知”而鄙视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病,毕竟以前的文化有些历史的局限性。
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
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讲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但是传统文化以前是为统治者服务,自然也就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
比如妇女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还有一些忠君思想很明显被淘汰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1.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
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
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
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
——“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刚健有为和刚柔相济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刚健,圣人们也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实际行动来阐释了这一观点。
在如战国时期慌乱的年代里,孔孟始终坚守“仁爱”的政治主张,并都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儒家以外,还存在其他很多派别。
虽然各个派别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同样地我们也能找出很多共同点。
比如佛家和道家都提倡自强不息地生存下去,甚至活得更自由或更美好一些,他们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也是很强烈的。
和谐: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
“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
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
以群体、集体、整体为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取向。
“大公无私”、“天地至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充分体现了“尚群为公”的整体主义精神。
而且在义利关系上,传统文化重义轻利,义先于利,但并不完全排斥利。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可见孔子并不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自我心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部分人道德观淡漠,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大学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要指导大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加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发展、民族前途联系起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人。
中华文化的弊病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弊端是缺乏平等性。
“平等”具有双重涵义。
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权利义务)上的平等。
“平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现代世界三大价值观——民主、人权和法治——的基础。
没有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就没有个人权利可言。
在我国古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应承担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
个人受到礼教和宗法、国家和家族机器的强力压制,几乎无丝毫自由可言。
皇帝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打骂甚至杀死孩子。
至于父母棒打鸳鸯、干涉婚姻,在古人眼中那是正常现象!儒家的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了人性。
古代等级森严,百姓见了官员要磕头,官员见了皇帝要自称奴才。
虽然也有人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
孟子讲“浩然之气”,限于人格独立;庄子推崇“逍遥游”,限于精神自由。
西方世界比较重视个性和民主。
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体系远不如中国神话的等级森严。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表现出对权威的不盲从。
在古罗马,元老院具有重要地位,是后来议会制度的雏形。
我国古代皇权至上,不可能有类似的约束机制。
我国古代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美国《独立宣言》却提出“人人生而平等”。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是法律上的平等。
另外,我们每个人,无论职业、年龄、职务有多大区别,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人们很难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成熟的民主国家可以通过“理智辩论”进行沟通,做到“宽容异见”。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发生“莱温斯基事件”后的一次内阁会议上,受到多名部长的严厉指责,场面非常难堪。
我对此印象深刻。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弊端是缺乏科学精神。
首先,我国古代关心的是人伦和社会而不是自然界。
“四书五经”不谈科学,科举考试也不考科学知识。
被李约瑟称为“最具科学精神”的道家,产生的一些科学成果不过是追求长生术的副产品。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不可能出现系统的科学理论。
四大发明只是技术成果。
第二个弊端是不重视工业的发展。
我国古代不重视工商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经商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极不发达。
而近代科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近代科学的产生又推动了工业革命。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具有相互推动的关系。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现在公务员热还没有减轻,应该鼓励人们凭着自己的兴趣去选择。
所以,我国古代缺乏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是数学的基础,而数学是科学之母。
在诸子百家中,名家讲形式逻辑。
可惜名家只破不立,其本质是诡辩论,对我国形式逻辑的建立没有任何好处。
《易经》和《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辩证逻辑必须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是形式逻辑的补充和发展,它本身不能取代形式逻辑。
在没有建立形式逻辑的我国古代,《易经》和《道德经》恰恰破坏了科学的推理和实验精神,起了反科学的作用。
形式逻辑不仅对科学影响重大,还对政治和法律辩论有重要影响。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这三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个弊端是缺乏法治观念。
在诸子百家中,法家讲法治,儒家讲德治。
法家一度取得优势,但是因为过于刻薄寡恩,法家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失势。
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施行的是“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调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从概念和性质上分析,道德是一般行为规范,而法律是高级行为规范。
因此,法律是最大的道德。
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最重要的是国家机关首先要严格守法、执法。
法律和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替代。
而我国古代以儒家的“礼”作为事实上的“法”,抹杀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
法律规范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即使是圣人制订的“礼”,也不具备法律的严密性。
因此,“以德治国”本质上还是“以人治国”。
“出礼入刑”混淆了民法和刑法的区别,“原心定罪”败坏了刑罚的原则。
中国是一个盛产“潜规则”的国家。
所谓潜规则,就是不能摆上台面的规则,即法律、规章制度和明文规定之外的规则。
潜规则盛行是整个社会缺乏法治观念的体现,严重败坏了公共秩序和社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三大弊端:缺乏平等性、科学精神和法治观念。
国家试图一一进行纠正。
平等性写进了宪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法制国家建设。
但是这些糟粕文化的残余依然存在,真正克服它们还需长期的努力。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努力,这样会早日进入高素质社会行列。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处境越来越严峻了,特别是在这个物质社会里,更容易迷失自己。
所以我们应该有周恩来一样的抱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切不可一概论之,这样就可能走上极端,也即是共产党曾经犯的左倾或者后倾错误。
为了祖国更好的明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