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眩晕课件ppt

中医眩晕课件ppt
,引起眩晕。
痰浊内阻
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 原因导致痰浊内阻,引
起眩晕。
瘀血阻络
外伤、久病等原因导致 瘀血阻络,引起眩晕。
02
中医对眩晕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病情,中医开具具有平肝熄 风、活血化瘀、定眩等功效的中药汤 剂进行治疗。
中成药
针对不同类型的眩晕,选用具有相应 功效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天麻 钩藤饮等。
眩晕与其他疾病
总结词
除了高血压和颈椎病,还有很多其他疾病可能导致眩晕。
详细描述
如内耳疾病、贫血、低血糖、神经衰弱等,这些疾病通过不 同机制影响平衡感,引发眩晕。
05
中医眩晕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以维持 身体正常代谢和血液循环。
合理饮食
饮食要清淡,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 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材。
感谢观看
中医眩晕的治疗研究
中医眩晕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等。其中,中 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针灸和推拿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研究展望
深入挖掘中医眩晕的理论基础
目前中医眩晕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以期为中医眩晕的治疗提 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加强中医眩晕的病因和证候研究
眩晕的分类
前庭性眩晕
由前庭器官受损引起,与体位和 头位变化有关,多伴有听力障碍 和耳鸣等症状。
非前庭性眩晕
主要由其他疾病引起,如贫血、 低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等,眩晕 程度较轻,不伴有听力障碍和耳 鸣等症状。
眩晕的病因
肝阳上亢
由于情绪激动、劳累过 度等原因导致肝阳上亢
,引起眩晕。

眩晕(中医)PPT课件

眩晕(中医)PPT课件

收 缩 压 (mmHg)
< 120 120 ~ 139
≥ 140 140 ~ 159 160 ~ 179
≥ 180 ≥ 140
舒 张 压 ( mmHg)
< 80 80 ~ 89
≥ 90 90 ~ 99 100 ~ 109
≥ 110 < 90
注 :当 病 人 的 收 缩 压 和 舒 张 压 分 属 不 同 类 型 时 ,取 较 高 的 分级为准。
.
23
辨证要点(3)
辨病位:主要在肝肾。 其在肝者:以肝阳、肝火、肝风为主。眩晕较甚, 视物旋转,头痛目胀,急躁易怒,或 两目干涩。 其在肾者:以肾虚、精亏、髓少为主。头重脚轻, 腰膝酸软,健忘失聪,行动迟缓,或 痴呆偏瘫。 其在脾者:以气虚、血少、痰阻为主。头晕昏沉, 气短乏力,面白无华,腹胀便溏,或 呕恶肢肿。
.
13
梅尼埃氏病特点
反复的、突然发作的剧烈眩晕,听力减退、耳鸣、伴 以恶心、呕吐,持续数分钟、数小时乃至数天,逐渐 减轻而至消失,较少超过两周。
发作期间出现规律性水平性眼球震颤。 有明显的缓解期,长短不一,从数月乃至数年。 前庭功能试验减弱。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病人多为中年人,女性多见。 发病机理可能是内耳淋巴代谢失调,迷路积水。
.
24
辨证要点(4)
辨病位:主要在肝肾。 其在心者:以心火、血瘀、神扰为主。头晕头 痛,痛有定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 或喜怒无常。 其在气者:以气虚、气逆、气滞为主。头昏头 沉,头目胀痛,游走不定,胸胁胀 满,或嗳气纳呆。 其在血者:以血虚、血瘀、血热为主。头昏发懵, 头脑空痛,面色晄白,舌质紫暗,或 胸闷胸痛。
.
17
病因病机(二)
痰浊中阻:多见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 梅尼埃氏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嗜酒肥甘,蕴湿生痰; 肺肾亏虚,水停生痰;体质肥胖,痰湿中阻。

眩晕中医查房ppt课件

眩晕中医查房ppt课件
5P:睡眠形态紊乱(夜寐差)5I:(1)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昏暗,温湿度适宜,盖被舒适。 (2)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白天的身体活动量,减少白 天的睡眠次数和时间 (3)有计划的安排好护理活动,尽量减少对病人睡眠的干扰。 (4)睡前减少活动量,勿看刺激性电影或小视屏,避免喝刺激性 饮料,睡前排尿,可温水泡脚助眠。 (5)耳穴压豆:增加心、交感、皮质下穴位以改善睡眠。
5-14 12:00
5-15 10:00
4O:患者头晕明显改善,血压波动在125-140/73-90mmhg。
中医特色疗法 —耳穴压豆
一 失眠心—耳甲腔正中凹陷处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内分泌—耳屏切迹间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辨证取穴:肝火扰心—肝:耳甲艇的后下部(清肝泻火,宁心安神) 阴虚火旺—肾: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滋阴降火宁心) 心脾两虚—脾:耳甲腔的后上部(益气健脾宁心)

05-14:一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测血压q6h 西医:敏使朗联合茶苯海明止晕,压氏达降压,奥拉西坦营养脑神经 中医:中成药丹参酮注射液及心脑欣活血化瘀 BP:141-145/85-101mmhg05-15:患者头部感沉重 遵医嘱予耳穴压豆每日一次,头部刮痧隔日一次 BP:122-140/74-100mmhg
小结
患者入院第4天,头晕症状基本消失,血压波动在正常范围内,住院期间给予耳穴压豆、刮痧、降压操等中医特色操作,患者能够掌握常见穴位的定位方法,如太阳、百会、印堂、内关、曲池、足三里等,能够独立完成降压操,饮食方面能够主动少食腌制类食物,多食新鲜瓜果蔬菜,能够在22点前入睡,昨夜寐约8小时。
谢谢观赏!
二 呕吐胃—在耳轮脚消失处交感—同上神门—同上贲门—耳轮脚下方后1/3处食道—耳轮脚下方中1/3处辨证取穴:肝气犯胃—肝:同上(疏肝和胃止吐) 外邪犯胃—肺:同上(疏风散邪,和胃止吐) 饮食停滞—脾:同上(消食化滞,和胃止吐)

《中医内科学》眩晕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眩晕  ppt课件

PPT课件
30
〔治法〕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生姜 ——健脾化痰 天麻 ——平肝熄风
PPT课件
31
5、瘀血阻窍
〔症状〕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 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 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PPT课件
32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方药〕 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祛瘀通络 麝香、老葱——开窍通阳 黄酒——辛窜,以助血行 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以防耗伤 气血
PPT课件 39
病案分析(1)

王某,男,50岁,2003年9月6日初诊。 有肺结核、轻度肺气肿、十二指肠球部溃 疡、胃下垂及慢性结肠炎等病史。仅一 月来,因用脑过度,头目昏眩,耳鸣, 恶心欲吐,只能闭目安睡,不能转侧起 坐,形体消瘦,进食甚少,肠鸣腹痛, 舌苔干黄,脉濡细,西医诊断为“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

PPT课件
42
第三步:可做哪些相关检查。 根据患者眩晕发作时伴耳鸣、恶心欲吐 之症,可做下述检查: 1、建议其赴五官科会诊检查已排除内耳 眩晕症。 2、可做颈椎摄片排除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3、必要时做脑血管造影或颅脑CT、MRI 以排除颅内血管病变及颅内占位性病变。

PPT课件
43

PPT课件
49
方中:肉苁蓉、鹿茸末温肾助阳; 黄芪、白术、党参、茯苓健脾益气以实 后天; 熟地、枸杞、当归、石斛、牛奶等甘平 滋补,以“阴中求阳”,又可制前药之 燥。 全方补阳配阴,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在温肾补火的原则下,佐以填精益髓等 血肉有情之品,资其生化之源,即所谓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眩晕的中医诊治 ppt课件

眩晕的中医诊治  ppt课件

【病因病机】
年老体虚
肝肾阴虚 阴精亏虚 脑海失养
久病伤肾
素体阳盛或阴虚
阴虚阳亢
肝阳化风
恼怒忧伤气郁化火 久病失血
风阳上扰
气虚清阳不展 ,血虚脑失所养
脾胃虚弱 饮食失调
损伤脾胃
痰浊中阻
劳 倦
痰浊内生
跌仆损伤
瘀血阻窍 脑络闭阻
脑失所养
久病血瘀
气血不通
眩晕
【病因病机】
注意:
外感风邪致眩,可挟寒、热、湿,上犯巅顶, 扰动清窍。
【辨证论治】风阳上扰
(4)临床应用:
①阴虚较甚者,加生地、白术、玄参、麦冬; ②肝火亢盛者,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菊花; ③阳动化风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羚羊角,珍珠母 ④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 ⑤肝火上炎者,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清利湿 热,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柴胡、 甘草疏肝清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 生地、当归滋阴养阴。
3、辨标本 本:肝肾阴虚,气血两虚 标:风、火、痰、瘀。
【辨证论治】
(二)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虚补实泻,调整阴阳
补-----气血阴阳 泻-----火痰瘀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肝肾阴虚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如蝉、日久不愈; ②兼次症: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胁部 隐痛,腰酸膝软,心烦口干,少寐多梦; ③舌象:舌红、有裂纹,苔薄或苔少; ④脉象:脉细数或弦细。
【预后及预防、护理】
(一)转归预后
1、眩晕日久不愈,反复发作者难以根治。 2、平素眩晕而肢麻震颤,头胀痛,为中风先兆。 3、阴虚阳亢,痰火上扰者易致中风。
【预后及预防、护理】
(二)预防调摄

中医内科学——眩晕经典.ppt

中医内科学——眩晕经典.ppt

最新.课件
17
二、病证鉴别 1. 眩晕与中凤
病证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眩晕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 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
者相似, 眩晕之甚者 舌歪斜诸症。
可以仆到。也有部分
中风病人, 以眩晕、
中风
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口舌歪
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 斜, 半身不遂, 失语, 或不经昏
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仆, 仅以外僻不遂为特征。
肝胆病证 眩晕
☆概述
目录: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最新.课件
2
【概述】
一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 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 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 则昏倒等症状。
脾胃虚弱, 眩晕, 兼有纳呆、乏力、面色晄白等症 气血不足 状。
脾失健运, 眩晕, 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痰湿中阻
肾精不足 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最新.课件
21
2. 辨标本虚实
虚证 实证
阴精亏虚
髓海空虚
脾胃虚弱
气虚清阳不升 气血乏源
血虚清窍失养
损伤脾胃
痰湿内生 痰阻中焦
清阳不升
瘀血停留 阻滞经脉 气血不能上荣
清 窍 扰 被
眩晕
清 窍 失 养
最新.课件
14
2、病机小结
➢ 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 跌仆损伤
➢ 基本病理, 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 或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 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中医浅谈眩晕ppt课件

中医浅谈眩晕ppt课件

四、阴虚阳亢型: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心烦失眠, 多梦,面赤,耳鸣,盗 汗,手足心热,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 细。 治疗原则: 镇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
镇肝熄风汤方解
• 方中川牛膝引血下行,兼滋补肝肾,代赭 石、龙骨、牡蛎镇肝潜阳;龟板、白芍、 玄参、天冬滋养肝肾之阴;川楝子疏肝理 气;生麦芽疏肝和胃;茵陈清泄肝热。后 三药制约牛膝沉降太过以遂肝喜条达之性 ,甘草.麦芽相伍以养胃和中,以防金石 介类药物碍胃伤中。全方共奏镇肝潜阳, 滋阴息风之效。
二、肝阳上亢型:
临床表现: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 劳累或情绪激动加剧,面 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 多梦,口苦,舌质红,苔 黄,脉弦; 治疗原则: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 选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饮方解
• 天麻祛风潜阳;钩藤清热熄风降火,二 药并用,平肝潜阳。石决明清肝镇肝潜 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杜仲 ,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气 安神;益母草活血祛瘀。全方共奏平肝 潜阳,清火熄风之效。
八珍汤方解
• 方中党参补益脾胃之气;白术补气健脾 ;黄芪益气生血,当归补血活血,归芪 二药合用补气生血;熟地滋阴补血;白 芍养血敛阴,与熟地,当归配伍滋阴养 血之功益著;川芎上行头目,下行气海 ,中开郁结,旁通络脉;枸杞子养阴补 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益气血 ,健运脾胃之效。
辨证加减
• 若食少便溏,脾胃较弱者,以木香,茯苓 ,泽泻,砂仁等以增强健脾和胃之力。 • 若兼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可加桂枝,干 姜以温中助阳; • 血虚甚者加熟地,阿胶,并重用党参,黄 芪以补气生血。 •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时时眩晕,面白少 神,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宜补中益气 ,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张景岳认为眩晕“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 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此症之原,本之 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故 后人有“眩晕为中风之渐,中风乃眩晕之极”。
-
9
-
10
西医病种
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 段之间病变。如梅尼埃氏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 等。
-
1
中医内科学课程
眩晕
-
2
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
辨证要点
先贤认识
辨证论治
西医病种
转归预后
病因病机
预防及护理措施
诊断与鉴别诊断 小结
-
3
基本概念(1)
眩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从目,玄声, 玄是黑色、深奥、虚无的意思,眩的本 意就是眼前发黑,视物不清。俗称眼花。
晕的本意是太阳、月亮周围的光环,后 来泛指环绕运动、波动。作为自我感觉 就是起伏不定、旋转,古人形容为如坐 舟车之上。
-
11
眩晕的常见诱因
体力过劳 用脑过度 心情抑郁 睡眠不足 房事过度 高原缺氧
饮食偏少 汗出较多 失血过多 环境闷热 体质虚弱 体位变化
-
12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诊断与分类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高血压
1 级高血压(轻度) 2 级高血压(中度) 3 级高血压(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多属 “因虚致眩”。
《金匮要略》倡“痰饮致眩”,制泽泻汤与小半夏加 茯
苓汤治疗眩晕。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25条:“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
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第30条:“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
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 -
8
先贤认识(2)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提出“无痰不作 眩”。
-
15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
多为中年以后发病。 发病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大量饮酒等。 发病及病情进展缓慢。 早期表现三大症状: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 逐渐发展为性格行为异常:易激动、易流泪、哭笑无
常、注意力、定向力、计算力减退。 常伴有短暂脑缺血发作。 辅助检查:血脂、血糖升高,脑血管超声及脑CT异常。 常伴有身体其他部位动脉硬化的表现。
基本概念(3)
多为阵发性,起病突然,可反复发作。部分慢 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时轻时重。
多种病因或诱因。 有功能性与器质性之别。 囊括多种西医疾病。 常有血压、血常规、心电图、脑电图、脑CT、
颈椎片等改变。
-
6
-
7
先贤认识(1)
眩晕病证首见于《内经》,称为眩冒。 《素问 • 至真
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灵枢 • 海论》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 。
-
17
病因病机(二)
痰浊中阻:多见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 梅尼埃氏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嗜酒肥甘,蕴湿生痰; 肺肾亏虚,水停生痰;体质肥胖,痰湿中阻。
瘀血阻窍:多见于脑动脉硬化、脑卒中、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脑外伤等。 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阻、跌打损伤。
-
14
椎 - 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脉供血不足特点
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 摇摆性、头重脚轻感,当颈部突然转动或过度伸屈时 更易发生。
头痛:多为跳痛、胀痛。由于侧支循环血管扩张所致。 视觉障碍:突然弱视或失明、视野缺损、甚至幻视。 运动障碍:舌强语謇、吞咽困难、喝水反呛、面瘫、
肢体瘫痪、共济失调。 感觉障碍:面部、口舌、肢体麻木或感觉减退。 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颈椎X线片、脑血管超声、颈动脉超声异常。 以上症状的特点是发作性、可逆性。
收 缩 压 (mmHg)
< 120 120 ~ 139
≥ 140 140 ~ 159 160 ~ 179
≥ 180 ≥ 140
舒 张 压 ( mmHg)
< 80 80 ~ 89
≥ 90 90 ~ 99 100 ~ 109
≥ 110 < 90
注 :当 病 人 的 收 缩 压 和 舒 张 压 分 属 不 同 类 型 时 ,取 较 高 的 分级为准。
-
18
病因病机小结
风:肝风、风阳、外风 火:肝火、心火、相火 痰:痰浊、痰热、痰饮 瘀:瘀血、瘀热 虚:血虚、气虚、阴虚、精虚、阳虚
以虚为主,病位在肝、脾、肾
-
19
诊断
自觉病证(主观感觉障碍)+客观体征(客观平衡障碍)。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
-
16
病因病机(一)
肝肾阴虚:多见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卒中等疾病。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伤肾、年老肾虚、 房劳过度等耗伤精血。
风阳上扰:多见于高血压、脑出血、梅尼埃氏病。 素体阳盛,阴虚火旺;嗜好烟酒,酿痰生热; 恼怒激动,气郁化火;水不涵木,阳化风动; 风动痰扰,发为中风。
气血亏虚:多见于低血压、贫血、慢性病。 久病失养、脾胃虚弱、失血失液、营养不良。
-
4
基本概念(2)
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 类病证称为眩晕。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
能站立。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
出、面色苍白、甚则昏倒。 自觉病证(主观感觉障碍) + 客观体征(客观
平衡障碍)。
-
5
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 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病变。如高血压脑 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脑萎缩、颅 内占位性疾病、颅内感染性疾病、癫痫等。
其他原因所致眩晕: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 速、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中度以上贫血、发热、 屈光不正、脑外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
13
梅尼埃氏病特点
反复的、突然发作的剧烈眩晕,听力减退、耳鸣、伴 以恶心、呕吐,持续数分钟、数小时乃至数天,逐渐 减轻而至消失,较少超过两周。
发作期间出现规律性水平性眼球震颤。 有明显的缓解期,长短不一,从数月乃至数年。 前庭功能试验减弱。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病人多为中年人,女性多见。 发病机理可能是内耳淋巴代谢失调,迷路积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