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学(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结构地震反应:建筑材料﹑地基﹑构件及结构的

动力特性,结构试验技术,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和脆性破坏机制,结构的动力可靠性理论等领域。
3 抗震减灾理论: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振动控制与 减震技术﹑地震灾害预测及损失估计﹑防灾规划 等。
1
2
二、地震工程学与土木工程学之间的关系
1、地震工程学是土木工程学中的一个新的学科分
纵波(P波或压缩波)
体波 横波
SV波(Virtical)
学 地震波
(S波或剪切波)
SH波(Horizontal)
瑞雷波(Rayleigh) 面波
洛夫波(Love) 26
1.体波:体波是指通过介质体内传播的波。
(1) 纵波:介质质点的振动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特点是可以在所有介质中传播。

传播速度: C1 = α =
24
4
2.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范围内地面和各种建筑物 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年)将地震烈度划分成12个等级。

书P24图




25
§2.6 地震波与波动方程
一、地震波类型

地震波:地下岩层破裂、错动产生的振动,以波的形 式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动形式称为地震波。

工 程

支。

2、作为一项工程,必须考虑此工程所有可能经历的

环境影响,而地震只是它的一个方面。


三、地震工程学发展简史
地 震 工 程 学
3
4
1、静力理论
创始于意大利,发展于日本

1900年前后,日本的大森房吉奠定了“静力法”的基础。 提出了“地震烈度表”,用静力等效水平最大加速度作
震 为烈度的绝对指标,提出结构所受地震力P为:
学 变形的过程。
C2 = β =
E 2ρ(1 + μ)
(2—7)
地壳中:β =4—5km/s
一般在地球介质内 α = 3β
28
2.面波:是沿着介质表面及其附近传播的波,是体 波在地层界面内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
(1) 瑞雷波(Rayleigh)___ R波

VR = 0.92β




瑞雷波的特点是振幅大,在地表以垂直运动为主。 一般发生在(0.65—2.25H0)以外的地域内
34
将物理关系、几何关系代入平衡方程:
ρ
∂2u ∂t 2
=

+
G) ∂ε
∂x
+
G∇2u

ρ
∂2v ∂t 2
=

+
G ) ∂ε
∂y
+
G∇ 2v
震 工
ρ
∂2w ∂t 2
=

+ G) ∂ε
∂z
+ G∇2w
(2—16)


式中, ∇2 —拉普拉斯算子
∇2 = ∂2 + ∂2 + ∂2 ∂x2 ∂y2 ∂z2
E(1 − μ) ρ(1 + μ)(1− 2μ)
(2—6)
式中:E—弹性模量;μ —泊松比;ρ —介质质量密度。 在地壳内:α = 7—8km/s,最快。
27
(2) 横波(剪切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 正交的波。




这种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液体、气体不能承受 剪切作用。因为横波的传播过程是介质质点不断受剪
(2—18)
程 学
( ) ∂ε = ∂ ∇2ϕ = ∇2 ∂ϕ = ∇2u
∂x ∂x
∂x
∂ε = ∇2v ∂y
(2—19)
∂ε = ∇2w ∂z
36
6
将(2—19)代入(2—16),可得纵波
∂2u ∂t 2
=
C12∇2u

∂2v ∂t 2
=
C12∇ 2 v
(2—20)
式中 C1 =
λ + 2G ρ
工 程
λ
=
(1
+
γ
γE
)(1


)
G
=
E 2(1 +
γ
)
(2—11)

式中:λ —拉梅常数;γ —泊松比;E—弹性模量;
G—剪切模量; ε —体积应变
ε =εx +εy +εz
(2—12)
33
几何关系(应变分量—位移关系)
εx
=
∂u ∂x
γ xy
=
∂v ∂x
+
∂u ∂y

εy
=
∂v ∂y
(2—13)

房屋: 桥梁:

工业设施:

地下结构:
程 3.地震的次生灾害:

地震的次生灾害的主要形式有爆炸,火灾,水灾,瘟疫等。
1906年,旧金山地震后的大火使全城夷为一片废墟,火灾 蔓延521个街区,其中508个街区被烧毁,毁坏建筑物 28000余幢,地震损失与火灾损失之比为1:4。
21
§2.5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γ
yz
=
∂w ∂y
+
∂v ∂z
(2—14)
震 工
εz
=
∂w ∂z
γ
zx
=
∂u ∂z
+
∂w ∂x
程 学

Wx
=
1 2
⎜⎜⎝⎛
∂w ∂y

∂v ∂z
⎟⎟⎠⎞
Wy
=
1 2
⎜⎛ ⎝
∂u ∂z

∂w ∂x
⎟⎞ ⎠
Wz
=
1 2
⎝⎛⎜⎜
∂v ∂x

∂u ∂y
⎟⎟⎠⎞
(2—15)
Wx、Wy、Wz分别为绕 x、y、z轴的转动。
(单位为 μm);log B0 为起算函数,与震中距有关。
②1939年,克登堡(B.Gutenberg)将震级测定方法推广到

远震,面波震级

Ms = log A − log A0 (2—2)
式中:A为面波最大地震地面位移(单位为μm),取
两个水平分量的矢量和;log A0 为起算函数。
23
③我国规定的面波震级:
MS
=
log⎜⎛ A ⎟⎞ + σ (Δ) + C
⎝T ⎠
(2—3)

式中:T为相应于A的周期;σ (Δ) 为起算函数;

C为台站校正值。
工 ④里氏震级与面波震级之间的关系:

M S = 1.13M L −1.08

⑤震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2—4)
log E = 11.8 + 1.5M (2—5)
u、v、w分别为沿X、Y、Z三个方向的位移。
31
32
物理关系(应力—应变关系)
σ x = λε + 2Gε x

σ y = λε + 2Gε y (2—9)及

σ z = λε + 2Gε z
τ xy = τ yz = Gγ xy τ xy = τ yz = Gγ xy (2—10) τ xy = τ yz = Gγ xy

③美洲板块 ⑥南极板块
§2.2 地震成因与地震类型
一、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

板块构造学说(魏格纳),85%发生在板块边界上

(板块运动产生)

二、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
弹性回跳说(里德)


15
16
三、地震类型(按成因分类):
⑴人为地震
⑵天然地震 :①火山地震


②构造地震(主要的地震工程对象,
震 1、地表破坏:

常见的形式有:极震区的断层破坏,因地震造成的重力

性地裂,震陷与滑坡,砂土液化等。

如:1971年美国圣费尔南多地震地面断裂的水平最大错 动1.9m,垂直最大错动1.4m,地面出现错动的全长
15km。
20
2.结构物破坏:
以房屋为例:墙体交叉裂缝,墙体外倾,部分墙体倒塌, 屋盖坠落,整体倒塌等不同形式。
29
(2) 洛夫波(Love) 蛇形波 L波
地 震 工 程 学
波速位于上、下层 β 之间。
洛夫波质点在水平向的振动与波行进方向耦合后会产生 水平扭转分量。其波速取决于振动频率。洛夫波产生的 条件是覆盖层的剪切波速小于基岩半无限体的剪切波速。
30
5
二、波动方程的基本形式
地 震 工 程 学
在连续波的传播问题中,可以忽略体力。

∑ S =
S j2
----SRSS法
j

∑ ∑ S =
Si ρij S j ----CQC法
ij
8
3、动力阶段
☉19世纪末---本世纪50年代(萌芽阶段)
☉60年代后期开始。
地 计算:
震 ⊙ 30﹑40年代 计算尺

⊙ 50﹑60年代 ⊙ 70﹑80年代
计算器 计算机

学 ▲过去抗震分析的进展(总结)
10
2 向多种极限状态发展
抗震规范经历了:
地 ⑴.单一地震动加速度 场地反应谱
震 ⑵.经验性地震区划 以概率为基础的区划
工 ⑶.单一级别的设计 二级设计,即Leabharlann Baidu保证
程 学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1
3 从确定性分析向概率分析的方向发展。
4 从经验为主到结构振动控制的抗震设计。

5 从以工程师为主到强调工程师﹑地质学家﹑

经济学家﹑管理人员的相互协作。



12
2
第二章 地震基础知识
§2.1地球构造与板块构造运动
地 地球构造:


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 km,


长短轴之比300:299。


莫霍界面(M):南斯拉夫人1909年莫霍络维奇,
地球内在此面以上部分称为地壳,


在此面以下的地震波速度变化不大。
确定性 非确定性(概率)
静力
动力
线性
非线性
9
四、发展趋势
1 多学科相互渗透

涉及:数学,力学,地震学,土木建筑,控制论,模 糊数学,最优化,决策论,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目前最热门的:

结构振动控制(说明什么是结构振动控制,以AMD为
程 例)

模糊数学的应用
系统的优化决策
由单体建筑到社会和城市综合防灾:包括生命线工 程,化工设备,核电站,海洋平台等。
地震工程学
第一章 概论
一、地震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地 震
地 震
1 工程地震:潜在震源区划分,潜在地震区地震活 动性规律,地震动工程参数的选择以及这些参数的


估计,强震观测,震害现象分析等。


土木工程学院 阎石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2w ∂t 2
=
C12∇ 2 w
工 程
对于横波,ε = 0 则

∂2u ∂t 2
=
C22∇ 2u
∂2v ∂t 2
=
C22∇ 2v
(2—21)
式中 C2 =
1. 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大小的指标。



震中 震中距


震源距
震源
22
①1935年,李克特(Richter C.F)首先提出震级的概念: 近震震级。___里氏震级
M L = log B − log B0 (2—1)

式中:B为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比0.8,放大倍
震 工
数2800)记录的两个水平分量最大振幅的平均值
将上述波动方程演化为纵波与横波的波动方程。 35
纵波只产生压张性的位移,而不产生旋转位移。Wx=Wy=Wz=0
所以 u = ∂ϕ ∂x
v = ∂ϕ ∂y
w = ∂ϕ ∂z
(2—17)
地 式中,ϕ = ϕ(x, y, z, t) 是位移的势函数。
震 将(2—17)代入(2—13)和(2—14)

ε = ∇2ϕ
=W g
sa
..
xg
..
xg
= kβW
..
k = xg g
地震系数
β = sa ..
动力系数
xg
7
随机振动理论:40年代末,50年代初,与反应谱
并行。
随着强震加速a(t)记录的积累,人们认识到它
的复杂性和随机性,从而:
地 ☉描述a(t)为随机过程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
震 (即求出概率意义上的最大反应) 工 ☉由此法导出了目前规范中的振型组合公式
ρ ∂2u = ∂σ x + ∂τ xy + ∂τ xz ∂t 2 ∂x ∂y ∂z
地 震
ρ
∂2v ∂t 2
=
∂τ yx ∂x
+
∂σ y ∂y
+
∂τ yz ∂z
动力平衡方程

ρ ∂2w = ∂τ zx + ∂τ zy + ∂σ z

∂t 2 ∂x ∂y ∂z

式中,ρ 为地层的质量密度(即密度除以重力加速度);
工 程
a P = W × = kw
g
max

k = amax
g
式中:W—重量,k地震系数—日本成为工程烈度或工程 震度。
5
二十年代著名的“刚柔之争”—佐野利器
与真岛健三郎

佐野认为:地震动主要周期在10-15秒之间,刚 性结构可以有效的抗御地震。
震 工
真岛认为:结构越刚,则所受的地震力越大,所 以应采用柔性结构,才有利于抗震。

(8.0-8.2km/s)
古登堡界面(G):大约在2900km,地震波有明显的
间断。(1912年)
G面以上和M面以下部分称为地幔,G面以下部分称为地13 核。
14
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地 全球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

①欧亚板块 ②太平洋板块

④非洲板块 ⑤印澳板块


欧亚板块向东的推动和挤压。
2.局部地质构造的特点:

全球岩石圈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

3.中国的地震区和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
②大陆地震构造系;
③洋脊地震构造系;
4.中国地震的特点
19
§2.4 地震灾害概述
地震灾害:地表破坏, 结构破坏, 次生灾害。
地 观看日本Kobe地震灾害幻灯片。
程 都是立足于避免共振。主要原因:对地震卓越周 学 期认识不清。
6
1
2、反应谱理论
是结构抗震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地 ●1941年,Biot提出反应谱的概念。
震 ●1950年代,Housner发展了这一理论,将它引入抗震

规范,这是设计者们普遍接受了这一概念,该法用于计 算结构基底剪力:
程 学
S
= msa


占90%)

工 四、地震序列: 是指把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地震按发


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结果。


①主震余震型:60%(如唐山﹑海城地震)
②震群型地震:30%(如邢台地震)
③单发型地震:10%
17
18
3
§2.3 中国地震的背景与特点
1.中国地震构造运动背景:

中国大陆受到太平洋板块向西,印澳板块向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