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文化迁移_曹合建
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的语符翻译策略——以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壁画为例
![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的语符翻译策略——以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壁画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43b24a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13.png)
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的语符翻译策略——以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壁画为例摘 要:语符翻译为敦煌文化中的图像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研究视角,竖立语符翻译观,注重图像内涵和构图特点,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对外传播敦煌文化。
本文解读分析了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壁画构图的叙事特点、审美情趣以及独特的景物描写,并结合语符翻译观,总结了敦煌图像艺术对外传播的语符翻译策略。
关键词:鹿王本生图;语符翻译;翻译策略;文化传播作者简介:徐珂(1983.02-),女,重庆人,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翻译、翻译教学。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的名城重镇。
今天的敦煌被誉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是各国旅游者们的倾慕之地,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
敦煌文化融汇了中外文化精华,创造了辉煌的石窟艺术,为世界学术瞩目,在敦煌文化蓬勃发展研究及其国际对话与联系持续加强的时代语境下,敦煌文化对外传播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敦煌莫高窟既是“佛国的殿堂”,又是“艺术的天堂”。
莫高窟的壁画是至今存量最多,历史最悠久,最精美的绘画艺术宝库,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之地。
虽然经历了千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以及人为破坏,至今还存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
敦煌壁画是敦煌图像艺术中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海内外游客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敦煌壁画这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图像内容,我们面对敦煌壁画时,看到的主要是由图像占据了空间的“图像文本”。
“图像文本”的解读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其对外翻译也不同于纯文本的文字外译。
阅读和传播“图像文本”对参观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给翻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敦煌壁画多图像的特点决定了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无法回避图像的翻译,而图像翻译也不同于纯文本的语际翻译,应当属于另一种范畴的语符翻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本文将以敦煌莫高窟第257 窟《鹿王本生图》壁画为例,说明其独特的构图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图像翻译策略。
文化与翻译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文化与翻译郭建中[文化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7dee6d7b90d6c85ed3ac6b3.png)
文化与翻译郭建中[文化与翻译]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他们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问题,把人们对翻译的研究从过去的“语言”层次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从而打开了一扇翻译研究的更为宏观的大门。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认知科学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包括精神,都是客观物质世界以人的身体为中介,进入大脑所形成的一种体验,是一种主客观互动的产物。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事物特有的认知体验。
这个认知角度下的文化定义,虽然简洁,但包括人们对文化所达成的共识,并且可以从认知起源上对文化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自从翻译研究中举起了“文化转向”的大旗,人们便开始认识到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文化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继“语言”之后的第二个“关键词”。
如果说翻译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语言之间的转换(跨语言),那么,翻译内在本质是实现“文化传真”(跨文化)。
此外,这个翻译概念的中心词是“交际活动”,而交际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所以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强调在翻译这个显性加隐性的转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源文的功能得以保留和实现,也就是要实现奈达博士推崇备至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纽马克先生提倡的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
那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交际的“跨文化”转换?我们可以借鉴孙致礼先生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归纳的三种基本方法:首先,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实行直译或异化翻译。
因为跨语言的转换只是实现了意义的传达,但要满足异域读者的猎奇心理,领略异国情调的东西就得保留源文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其中新鲜生动的意象和文化联想,借此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介绍了西方文化。
例如:1、Among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A: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https://img.taocdn.com/s3/m/16e4d6a0284ac850ad024220.png)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浅析翻译目的论
汤玉洁
引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翻译理论争妍斗艳,为翻译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已经 有了很大的突破。理论家开始从阐释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义、话语权利、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角度去阐释翻译现 象,出现了操纵派、多元系统派和功能派等多个派别。其中,功能 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西方翻译 理论从聚焦于语言和文本的微观研究,到论证社会、历史、文化对 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影响的宏观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多元的翻译 研究格局,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翻译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 学翻译理论、纽马克的关联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培训班、多元体系 翻译理论,以阐释学为基础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描写翻译研究等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是 由德国译论家 Han Vermeer 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 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 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 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译是人的一种行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 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威密尔提出 “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 , 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 。因此,翻译 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根据行 为学理论,目的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目的的 行为,它既是构成具体情境的一部分,又对情境有一定的影响。由 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是一 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但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人类其他 行为一样,翻译亦有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确定。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 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第三阶段,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 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目的论的发展。前者重点 研究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后 者提出了 “忠诚原则” 关切的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 ,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建立了行为翻 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着重分析了参 与者(翻译的发起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 的作用以及参与者行为发生的语境条件。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 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他在 1997 年出版《目 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对功能 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一一做了解答。针对不足, 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15065454a7302768e9939f5.png)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支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素质高,能力强,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的学风、良好的科研习惯和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熟练地掌握英语,第二外国语具有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书刊的能力和一定的交流能力;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科研。
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教学和研究,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英语学科是湖南师范大学建立最早、基础最扎实、力量最雄厚的学科之一。
学科始创于1938年,有文化昆仑之称的、学贯中西的学者钱钟书先生是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该学科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予权,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省重点学科。
学科所依托的外国语学院是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所在的英语专业是湖南省重点示范专业。
学科已形成了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学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福克纳与美国南方文学研究、艾略特与英美后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狄更斯研究、现代英语词汇研究、女性文化研究、翻译理论与语言哲学研究、文学翻译与中国典籍英译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各研究方向互相支撑,互相渗透,优势互补,使学科的整体水平居全国的先进行列。
三、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1、英语语言学本方向培养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从事教学、研究或其他有关工作。
2、英美文学本方向培养英美诗歌、英美小说、英美戏剧、西方批评理论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从事教学、科研或其他有关工作。
3、翻译学本方向培养中西译论、中西翻译史、文学翻译、实务翻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从事教学、研究或其他有关工作。
四、专业课程一览表五、各专业课程开设具体要求课程编号:00805020101课程名称:英美诗歌英文名称:English Poetry任课教师:蒋洪新适用学科、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英美文学、翻译学方向,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专业预修课程: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学史课程内容:本课程从英语诗歌的欣赏知识入手,继而对英美诗歌和诗论进行较为系统导读。
从翻译过程的“合”到翻译成果的“和”——“和合”翻译学始末
![从翻译过程的“合”到翻译成果的“和”——“和合”翻译学始末](https://img.taocdn.com/s3/m/7c8065370912a216147929e8.png)
派 到解 构 学 派 ,从文 本 转 向到 文化 转 向 ,从 文 化转 向再
到 翻译 转 向 。 中尤 以语 言学派 和文 化学 派的纷 争 为最 。 其
态正 是这 个 时代 的急 需 ,林 语堂 的选 择 和 合 了 时代
和合 概念来 自张 立文 的 《 和合哲 学论》 。两字最 早见 于 甲骨文和 金文 ,从 词义上 看 , 和 指 “ 和谐 、和 平 、 祥和 ;此处 的 和 不是 简单 、静止地 附加 ,而是 多元 、 动态地创生 ;“ 合 指 结合 、合作 、融合 。此处 的 合 不仅仅是外观 上的水乳 交融、和谐 统一 ,更指深层的矛盾 转化 、融合共 生 。 和合 指 的是 人一 地一 天 参合有 序的 自然和 生之道 , 体现 出来 的是 中 国人文精 神 【 。 。 , p 和合 指 自然 、社 会 、文 明等诸 多元素或要素 的相 互冲 突 、融合 ,以及在 冲突 、融合 的动 态过程中各元 素、要 素 “ 和合 为新结 构、新事 物、新生命 的总和 L。和合 思想 5 J 的核心 理念是 “ 生生 生生 是一个动态 、开 放、宽容 。 的理念 , 指 新 生命 , 事物不断化生 ……创 生是多样 的、 新
谭 载 喜利 用认 知 论 的原型 理论 将 翻译 研究 的不 同视角 归
这 些译 论 反 映翻译 研 究 的局部 而非 整体 ,从 单 一视 角研 究翻 译必 然会 出现 横 看成 岭侧成 峰 ,远近 高低各 不 同
收稿 日期 :2 1-0 1 0 11.8
结 为 核 心成 员 与 边缘 成 员 的关系 【 3 】 于中 国传 。基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交融本质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交融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12e95c44fe4733687f21aa07.png)
娇媚 姑娘 、 么妹 ) 不 能 不具 有折 衷 两 种文 化差 异 的性 质 。 小 都 比如可 译性 问题 , 翻译 的文 化 交融 本 质 来看 , 际上 就 是 精 、 从 实 另 一方 面 , 去认 为不 可 译 的 东西 随着 民族语 言文化 视野 的 过 种 民族 语 言文 化 对 另一 种 民 族语 言 文化 的 认识 能力 的限 度 问 语 题 。既 然 认识 能 力是 相 对 的 , 展 的 , 以可译 性 便是 相 对 的 , 发 所 变 开 拓变 为可 译 ,比如一 些 成语 过 去 只能弃形 传 神 , 言形 式 不能
交 融 、 伸 , 把 译 者 的 主 观 因素 以 具 体 化 、 申 、 注 等 方 式 展 示给 本族 的读 者 。使 读 者 最 大 限度 地 接 受 到 了原 文 延 并 引 加
的 艺术 信 息 , 拓 了文 化 视 野 。 开
关 键 词 : 学 翻 译 ; 化 视 野 ; 融 本 质 文 文 交 中 图分 类 号 : 9 H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4 9 2 0 )3— 0 5—0 10 8 9 (0 2 0 0 3 3
维普资讯 httpபைடு நூலகம்//
・・ 2 ・ 第 2卷第 3期
V0 . 2 No 3 1 2 .
绥 化 师专 学 报
J un lo uh aT a h r olg o r a fS i u e c esC l e e
20 0 2年 9月
S p 2 02 e. 0
一
这种 普遍 存 在 的对 外 族文 化 认识 上 和相 对性 完 全 从翻 译 活动 的 这一 文 化 交 融本 质 出发 , 以探 讨许 多理 论 和 词 所 能克 服 的。 可
文化翻译研究国内外发展浅述
![文化翻译研究国内外发展浅述](https://img.taocdn.com/s3/m/0bb9157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c.png)
文化翻译研究国内外发展浅述前言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翻译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国内外对于文化翻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文化翻译的概念、发展历程、形式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浅述。
文化翻译的概念文化翻译是指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活动。
它不仅限于语言、文字和声音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深层次问题。
文化翻译可分为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种方式,直接翻译是指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直接转化;间接翻译则是将原文化内在的元素转换成译文文化中的元素。
文化翻译的发展历程及形式文化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众所周知,古代的汉朝时期已经有外交翻译的活动。
在西方,文化翻译的历史也非常悠久。
公元前3世纪希腊翻译家英逸扬担任贝鲁特图书馆的馆长,翻译了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文化的著作。
到了中世纪,拉丁语成为欧洲主要的智力与政治语言,在文字翻译、传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维多利亚时期欧洲将文学翻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翻译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从文字、语言到影视、音乐等各种文化载体都融合在其中。
国外的文化翻译研究在国外,对于文化翻译的研究相对来说更为深入和系统。
文化翻译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如基于功能主义的翻译研究和基于CDA(批评性语言学)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等。
基于功能主义的翻译研究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即翻译是服务于特定目标、需要满足特定环境下读者的要求,因此,译者必须把握好译文和源文之间的距离,做到不失原著特色的翻译。
而基于CDA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则探讨了文化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分析了文化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目的和效果。
国内的文化翻译研究国内的文化翻译研究虽然比起国外稍显滞后,但在最近几十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首先,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的关注,其次,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这变迁中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事业的一部分。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137242e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a.png)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分析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让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它们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具有不同的特点。
归化策略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强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展现原文的异域风情。
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本文首先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顾名思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使得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这种翻译策略的核心目的是减少译文中的异质性,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在归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中的对等词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异域元素,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这样做的好处是,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会感到过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是能够顺畅地理解并接受译文所传达的信息。
然而,归化翻译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翻译者过于追求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可能会导致原文中的某些文化特色或异域风情在译文中被淡化或丢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使得原文中的文化价值在译文中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把握好度,既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又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与碰撞](https://img.taocdn.com/s3/m/8da439f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b.png)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借鉴,更是一种碰撞和融合,给两种文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中国文化同样对外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国文化历来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而外国文学的引入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例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给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念和写作方式。
中国作家开始尝试采用象征主义、意识流等技巧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与此同时,外国文学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国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然而,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
中国文化同样对外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外国作家,他们通过研究中国文化,融入中国元素,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
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让·瓦尔简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追求正义、关怀社会的人物形象。
另外,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也对一些外国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例如,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人性的枷锁》中的主人公菲利普·凡纳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启发,他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探索人生的意义。
除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在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方面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外国文学的引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使得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认同更加深入。
通过翻译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中国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增进对外国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使得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翻译中的文化转向-精选文档
![翻译中的文化转向-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eddb039a21614791611280b.png)
翻译中的文化转向一、翻译的文化转向的提出翻译研究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之一。
《文化构建》一书第一次把这一领域两位开创者―翻译家、学者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论文集合成册。
论文集所收文章延续并深化了两人近几年来所进行的主要研究,尤其是对翻译文化转向的研究。
书中探讨的主题有:中西译论、可译性的限度、翻译何时并非翻译、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等等。
有的论文是针对一定体裁,如戏剧翻译、诗歌翻译;有的重在个案研究,讨论了维吉尔。
布莱希特等人作品英译后的境遇。
1976年在比利时勒芬召开的学术会议被西方许多学者认为是翻译研究学派宣告成立的历史性大会。
在其后的20多年里,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其中进行的较多的是翻译的描写行研究工作。
由此,翻译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不禁有些困惑:除了描写性研究外,翻译研究今后向哪个方向发展?1990年,由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出版。
他们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译“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们深受启发和鼓舞,与此开始了翻译研究的又一突破性进展,并最终形成了西方翻译理论领域的另一新的学派――文化学派。
《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共收录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八篇论文。
他们不仅向读者讲述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总结翻译理论研究、文化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教学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两位学者还指出这一学科在下一世纪的发展方向。
在序言部分,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回顾自1978年以来的翻译发展。
他们认为,翻译工作者在促使不同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研究翻译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即是研究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
勒菲弗尔在第一章中阐释了文本模式对进行比较分析的帮助和影响。
巴斯内特在第二章中指出由于某些文化因素的制约,原文有时往往以译作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这样的翻译当然不是翻译,而是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亦存在“共谋”(collusion).在第三章,勒菲弗尔对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所著的《埃涅伊特》(Aeneid)几个英译本作了历史研究。
论翻译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论翻译与文化的互动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d0261cc7f1922791688e82b.png)
翻译 是 语 言 文 化 和 信 息 的 主 要 载 体 , 在翻译 过程 中 , 更 应 关
注 文 字 背 后 蕴 含 的 文 化 内 涵 。 同 一 个 词 语 文 化 含 义 各 不 相
艺术 、 宗教组织 、 本 土信 仰 等 均 受 到外 国 文 化 的影 响 . 涌现 出 许 多 翻 译 人 员 ,其 被 作 为 中外 文化 的友 好 使 者 出 现 在 各 类 大 型书刊 中, 譬如玄奘 、 徐 光启 、 鸠摩罗什等 , 带 动 了 多 文 化 交 流
认 为文化是 由物态文 化 、 精神文化 、 行 为 文 化 和 制 度 文 化 组 成 ; 此外 ,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制度文化 与行为文化类似 。 将 文
化包 含 物 质 文 化 、 意识 文化 和行 为 文 化 三 大 重 要 内容 。
文 化 以小 文 化 和 大 文 化 进 行 区分 。 翻 译 作 为 一 种 小 文
鉴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自然科学历史文学民间艺术宗教组织本土信仰等均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涌现出许多翻译人员其被作为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出现在各类大型书刊中譬如玄奘徐光启鸠摩罗什等带动了多文化交流和多文化传播的发展
2 0 1 5年 8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our n al o f H
书籍引入 中国, 并 翻译 成 为 汉 语 , 开启 了 中西 方 文 化 交 流 的先 河, 推动 了我 国近 世 文 明 的发 展 , 利 玛 窦 深入 钻研 了 儒 家 经 典
士争 相 关 注 的 重 要 课 题 。
一
、
概 述
翻译 即将 多种 语 言 相 互 转 换 ,增 强 各 类 文 化 间 的交 流 。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297953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6.png)
分类号学校代码!鳗鲤密级学号-20-**********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inrnllranslatlon-·--AcasestudyofEnglishThroughCulture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直鎏塑塾撞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0一一年五月’一一一DomesticationandF0relgnlZatlonln,-nlranSIatlon--·-AcasestudyofEnglishThroughCultureA砀esisSubmittedtoForeignStudiesCollegeOfHunanNormal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ByYangLuUndertheSupervisionofProfessorXiaoYunchuChangsha,HunanMay,2011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翻译将两种语言相互转换,传递文化信息,与文化密不可分。
作为文化传递的桥梁,译文既要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又要能传递源语文化。
这种文化的转化引起了归化与异化之争。
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各有长短,翻译时应慎重考虑。
归化翻译强调译者应该打破文化间的障碍,避免文化冲突,使译文能被读者接受。
异化翻译强调译文要重现源语语言文化,为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和语言风格。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阐述归化与异化的发展问题: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归化和异化问题的由来以及两者的内涵;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归化和异化在使用时是如何对立统一的;第三部分从翻译实践出发(以英译汉为主),举例说明了归化和异化的具体应用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第2章 汉英翻译基础知识(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陈宏薇)
![第2章 汉英翻译基础知识(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陈宏薇)](https://img.taocdn.com/s3/m/ca522cc084868762caaed571.png)
第2章汉英翻译基础知识汉英翻译与文化文化的定义与翻译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水平。
而在OALED中,culture的定义是1[U](a) refined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art, literature, etc.(对于文艺等的深刻的了解和鉴赏)(b)(often derog.常作贬义)art, literature, etc. collectively文化(文学、艺术等的总称)2[U]stat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文化(一个社会智力发展的状况)3[U, C]particular form of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 in art and literature文化(智力表现的形式,如体现于文艺方面)4[U, C]customs, arts, social institutions, etc.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文化(某群体或民族的风俗、人文现象、社会惯例等)5[U]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exercise, treatment, etc.锻炼、训练、修养6[U]growing of plants or rearing of certain types of animals . bees, silkworms, etc.) to obtain a crop or improve the species (植物的)栽培;(动物、如蜂、蚕等,良种的)培育7[C](biology生)group of bacteria grown for medical or scientific study培养的细菌。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的三维转换研究——以宋贤德译本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的三维转换研究——以宋贤德译本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1ed9b3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3.png)
2432020年30期总第522期ENGLISH ON CAMPUS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的三维转换研究——以宋贤德译本为例文/吕 含篇章。
因而,本文除了分析《聊斋志异》中词语形式的文化专有项,也考虑到语音和句子层面的翻译难点,如文言文中的骈散句和对偶句。
二、文化专有项的分类文化的定义有百余种,其中奈达的文化分类被选为本课题的分类模式,因其兼顾了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包括生态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大类。
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差异,生态条件也有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动物、植物、气候、方位等地理词汇上。
《聊斋志异》中的生态文化专有项大多包含隐喻或作委婉语使用,具有特殊含义,如动物类的“驽骀”和“豚儿”是古人用来自谦的词汇。
植物类的“细柳”用来形容女子纤细婀娜的姿态,而方位类的“北兵”实际上是指清兵。
社会文化包罗万象,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包括社会习俗、社会关系、行为习惯、社会阶层、 规章制度、生活方式、历史背景等。
《聊斋志异》中包括大量的社会文化专有项,如表示婚丧嫁娶习俗的“吉期”和“冰斧”,表示科举制度的“秀才”以及表示社交礼仪的“折柬”等等。
物质文化专有项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制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在《聊斋志异》中大多以建筑物、服饰、生活用品、乐器等名词来体现,如服饰类的“靴”,生活用品类的“几”,以及乐器类的“箫管”和“琵琶”。
宗教文化在奈达的分类中分为宗教传说和宗教信仰两部分。
儒家的“忠孝仁义”,佛家的“业满劫脱”,道家的“天师”和“葫芦”,甚至民间信奉的白莲教都是蒲松龄用以抨击当时黑暗社会的有力武器。
语言文化指一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式、篇章等层面上的经典文学作品《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中塑造了大量生动的狐仙、妖怪、鬼兽等形象,并借此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取得了中国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
中外文学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历史和现状
![中外文学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历史和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02401c7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a.png)
中外文学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历史和现状中外文学交流和文化融合是一个历史悠久且不断发展的过程。
自古以来,文学就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学也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中国,文学始于古代,而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论语》等。
中国古典文学以其深沉的思想、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读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文学也不断发生转变和更新。
新文学运动的兴起让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而在当今中国,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各种文学体裁都在快速发展,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不仅深受国内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国外读者的关注和研究。
与此同时,外国文学也进入中国。
早在唐朝时期,唐代诗人就翻译了很多外国诗歌,并将其融入到中国文学中去。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外国文学更加频繁地融入到中国文学中来。
例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就是一部充满浓厚中国文化气息的作品,而其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在文学交流的过程中,中外文化之间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刻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才能使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
同时,文学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例如,中国的翻译家就很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学的文化精华,而外国的出版社也开始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引入到国际市场,推广中华文化。
除了传统的纸质书籍,现代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学交流和文化融合。
网络文学的兴起为中外文学交流拓宽了新的渠道。
不仅可以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进行积极的交流,而且还可以通过电子版图书的应用进行在线阅读,让全球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接触到中外文化。
总之,中外文学交流和文化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中外文学交流必将会变得更加广泛、深入和多样化。
这将极大地推动中外文化的融合,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通过文学交流取得良好的人文交往。
翻译与文化迁移_曹合建
![翻译与文化迁移_曹合建](https://img.taocdn.com/s3/m/715dd520bd64783e08122b0d.png)
翻译与文化迁移曹合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上海 201600)[摘 要]翻译对文化的迁移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
本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表层迁移、深层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等基本形式,并探讨了造成这些迁移的原因。
[关键词]翻译;文化;迁移[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05)06 0083 05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ferCAO He jian(School of Fo reig n L anguage ,Shanghai Inst itute of F or eign T rade,Shang hai 201600,China)Abstract:T 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transfer ex erted on culture by translation.T 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discusses the follo w ing different forms fro m different ang les:fo rw ard transfer and backw ard transfer;surface transfer and deep transfer;horizontal transfer and ver tical transfer;positive transfer,neg ativ e transfer and zero transfer.Causes of transfer are also pro bed. Key words:translation;culture;transfer Dahl [1]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内层文化。
表层文化指人类的各种产品,又称物质文化,包括语言、建筑、服饰、艺术品等最直观的内容;中层文化指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具体包括人际关系、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内层文化指社会群体的基本判断,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理、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
翻译,语言学家和各种文化的会合
![翻译,语言学家和各种文化的会合](https://img.taocdn.com/s3/m/f153e51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1.png)
作者: 克洛德·阿盖格;习之
作者机构: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出版物刊名: 第欧根尼
页码: 83-94页
主题词: 翻译问题;翻译工作者;保加利亚语;专有名词;动词短语;语法问题;语调模式;口译者;
音系学;动词形式
摘要:学术界对翻译问题谈论得很多.作家乐意谈、职业翻译家当然也乐意谈,甚至语言学家也要对这种同最古老的文化一样历史悠久的活动说上几句.我们愿意在这里提出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对于这个经常谈论的问题来说虽然并非完全有新意,但至少是利用了翻译工作者长期研究和实践的一些成果,我们希望这些看法能够指出一些对于展开进一步讨论有所裨益的方向.我们首先要做的,只是要探讨'翻译'这个概念本身的含义,要象所有的职业语言学家那样进行这方面的探讨——显然过去不常这样做——,也就是说,研究这一概念所表现的一种或多种形式.在这里,一项认真的研究可以。
第四届法律、翻译和文化国际研讨会
![第四届法律、翻译和文化国际研讨会](https://img.taocdn.com/s3/m/166a722a0722192e4536f68e.png)
专家在华东政法大学研讨法律翻译和文化上海翻译介绍:第四届法律、翻译和文化国际研讨会(LTC4)近日在华东政法大学召开。
会议关注法律与翻译、法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围绕国际国内的法律翻译现状、法律翻译中典型的文化问题、法律翻译从业机制的构建以及法庭语言的属性展开讨论。
来自澳大利亚、瑞士、瑞典、芬兰、俄罗斯、韩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8位法律翻译专家和52位研究人员与会,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日内瓦大学哈莫斯教授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曹菡艾教授作主题发言。
会议探讨分析了由法律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如何改变晦涩难懂的法律语言风格、制定法律翻译职业道德准则、通过翻译的交际功能推动公正审判、培训法律翻译人才的高效方法等。
华东政法大学伍巧芳教授表示,会议成果丰硕,强调运用灵活方法和策略在中英语间实现更好的法律翻译,并强化法律翻译人才在中国的培训与使用。
合创翻译采编于新民晚报。
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0b17bad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5.png)
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王国桥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不仅是不同语言代码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不同语言国家的人们之间通过语际转换实现的一种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它具有语言交际、文化交流等多重属性,诺德曾指出:翻译说到底是一种多层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王国桥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2.谈电影片名英汉翻译中的“替换”
3.谈信用证英汉翻译中的准确原则
4.从奈达等效论角度谈汉英/英汉翻译中的信息转换策略
5.谈中西方文化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与文化迁移曹合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上海 201600)[摘 要]翻译对文化的迁移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
本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表层迁移、深层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等基本形式,并探讨了造成这些迁移的原因。
[关键词]翻译;文化;迁移[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05)06 0083 05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ferCAO He jian(School of Fo reig n L anguage ,Shanghai Inst itute of F or eign T rade,Shang hai 201600,China)Abstract:T 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transfer ex erted on culture by translation.T 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discusses the follo w ing different forms fro m different ang les:fo rw ard transfer and backw ard transfer;surface transfer and deep transfer;horizontal transfer and ver tical transfer;positive transfer,neg ativ e transfer and zero transfer.Causes of transfer are also pro bed. Key words:translation;culture;transfer Dahl [1]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内层文化。
表层文化指人类的各种产品,又称物质文化,包括语言、建筑、服饰、艺术品等最直观的内容;中层文化指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具体包括人际关系、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内层文化指社会群体的基本判断,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理、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
此外,Even Zohar [2]亦提出文化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
上述文化研究的多维思考对探讨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深入了解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提供了启示。
而本文借用心理学中的 迁移 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翻译在文化系统中的作用,无疑将加深对翻译与文化迁移规律的认识。
一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迁移(transfer)一词频繁出现于物理学、心理学等领域,但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涵义与表述方式。
在心理学领域,这一概念的应用尤为广泛。
人们通常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但后继学习也可能对先前学习的结果产生某种影响。
迁移是双向的、相互的。
所以,迁移的概念被扩大为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3](P 218-235)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人类交际行为。
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信息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prior know ledg e);[4](P 232)译者出于认识或需要的考虑,总会利用一种文化的先有知识(如源语文化知识)对所译做出一些选择性的摄取或处理,使之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即目的语文化)的信息内容;同样,译者在理解原作时,也难免要使用目的语中的文化因素。
因此,我们不妨借用心理学中的 迁移 概念,将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定义为:由于翻译活动而形成的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 。
[收稿日期]2005-01-28[作者简介]曹合建(1956 ),男,湖南长沙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文体学.第19卷 第6期2005年11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H unan U niversit y(So cial Sciences)Vo l.19,N o.6N o v.2005二 迁移的基础翻译对文化具有迁移作用。
这种作用是全方位的,历时与共时并存的。
但迁移的产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行为,而是在特定条件下由某些因素决定并触发的受控行为。
借用传统的心理学迁移理论,翻译(或文化交流)中迁移产生的基础有以下两种理论解释:(1)相同要素说根据心理学家R.S.Woodw orth 等人的研究结果,当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相同要素(identical ele m ents)或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就会影响到另一种学习,产生迁移作用。
[3](P 225)在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两种不同文化相当于两种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样存在着相同要素。
虽然两种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迥异,但文化构成的要素、层次与系统是相同的。
用多元系统观点来看,文化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同时又是一个较大的多元系统 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可能与其它文化中的对应系统组成一个 大多元系统 。
[2]如果用一种特定的文化模式来衡量各种文化,则所有文化构成了一个连续统一体(continuum ),它们各自都是这个统一体上的一个点。
不能把文化模式看成只有两个极端:一种文化不是在这端,就是在那端。
尽管各种文化表现各不相同,但均只是程度和形式上的差别,而不是构成要素和结构上的差别。
[5]所以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迁移的基础。
因此,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典型的对比分析和迁移影响的活动。
[6]翻译过程是一个将源语中某个表达法转换成译语中对应表达法,将源语中某个文化要素用目的语中相应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
而迁移就是在这种对比和转换中产生的。
(2)概括说心理学家C.H.Judd 通过实验发现,在先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至后面的学习中。
当然,两种学习活动存在相同要素是产生这种迁移的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学习者发现这种共同原理与相互关系后,会利用两者之间的普遍结构与生成规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安排,使先前学习的知识能帮助和加速新的学习,从而实现先期学习对新的学习的迁移。
[3](P226-228)在文化交流以及翻译活动中,也会有一些基本原理及规则制约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原理是指文化的基本结构形式的相似,如Dahl [1]的文化层次,Even-Zohar 的文化多元体系统结构。
译者通常通过自己熟悉的文化去认识和了解异文化,对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并概括出两者之间的普遍性原理,用以指导自己的翻译活动。
对基本原理的概括和运用,是促使文化迁移的根本途径。
三 文化迁移的基本形式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
翻译则涉及两个以上的多元系统之间信息载体的转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而翻译对文化迁移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
对文化迁移的分类有以下几种方式:根据迁移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对文化的影响程度,可分为表层迁移和深层迁移;根据迁移涉及的文化层面,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根据迁移产生的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1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迁移是有方向性的。
学习中迁移的方向通常是从先前的学习迁移到后继学习,而后继学习有时也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对先前的学习起到强化(enforcem ent)或修正(m odification)作用。
前者就是顺向迁移,后者则为逆向迁移。
而翻译在两种文化中的迁移作用可用下图表示:图1 翻译在两种文化中的迁移作用从图1可以清楚看出,由于翻译活动的中介作用,源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影响(A A )以及翻译对两种文化的选择性摄取和处理(a+a )可以视为顺向迁移(forw ard tranfer );反之,目的语文化对源语文化的影响(B B )以及两个文化系统的特征对翻译的制约和限制(b +b )可视为逆向迁移(backw ard trasfer )。
2 表层迁移与深层迁移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也是一个文化产品创造的过程。
作为交际活动的翻译,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手段;而对文化产品再创造,由于84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译者对文化掌握与理解的差异,他们在摄取和处理不同文化时会受主观因素、时间、空间和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左右,因而表现出极大差别。
图I中的(a,a )与(b,b )均具有不稳定的性质,并因译者不同而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且十分直观。
同一个文本出现多种不同译本,便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影响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
这种受主因素控制的直观的、不稳定的迁移是一种表层迁移(surface transfer)。
在不同民族的交流中,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客观的过程。
关于人们如何接纳不同文化,J.Bennett和M.Bennett(1991:78)曾将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1)否定(denial);2)防范(definse);3)轻视(m inim ization);4)接纳(acceptance);5)适应(adaptation);6)融合(integ ration)。
在第一阶段,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否定别的文化的存在;在第二阶段,他们能感觉到人类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却对自身文化深信不疑,并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到了第三阶段,由于怀有对异文化的恐惧,便有意轻视异文化的存在,躲避异文化的影响。
第一到第三阶段属于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化体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因此极少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封闭性较强的文化常常会主动或被动地走向开放。
人们开始认同和接纳不同文化、不同行为方式与价值观,进入文化交流的第四阶段。
随后,为了适应差异,人们会一边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一边相应调整自己的方式,从而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即第五阶段);最后,不同文化会承认相互间的平等地位,继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去吸收异文化的长处,使之与自身融合相通,为己所用。
由此可见,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过程十分漫长,翻译活动的中介作用也不是短期内便能完成与实现的。
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一种文化内容要被另一种文化理解、接受并扎根其中,要受到很多因素的作用,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有些东西可能一开始还会被视作 洪水猛兽 而唯恐避之不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逐渐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继而充实、丰富该民族的原有文化。
因此,图I中的A与A 和B与B ,是一种稳定的,不受个人行为影响的现象,即深层文化迁移(deep transfer)。
3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文化是有层次的。
横向迁移(ho rizontal trans fer)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在同一文化层面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