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惟善副教授专访)
禅悟生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禅宗”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禅宗讲究“禅悟”,即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禅宗文化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追求心灵宁静、感悟生活的途径。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禅悟生活的感悟心得。
一、禅悟生活的内涵禅悟生活,即以禅宗的思想为指导,将禅宗的修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心灵的升华。
禅悟生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崇尚自然:禅宗强调“自然”二字,认为万物皆有禅意,人应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2. 顿悟人生:禅宗讲究“顿悟”,即瞬间领悟人生的真谛。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在平凡中发现美好,领悟人生的真谛。
3. 修心养性:禅宗认为,修行不仅仅是修身体,更是修心灵。
在生活中,我们要注重修心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4. 知足常乐:禅宗讲究“知足”,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度,人应学会知足,珍惜眼前人、事、物。
5. 勇于担当:禅宗强调“担当”,认为人生在世,应勇于承担责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二、禅悟生活的实践1. 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下内心的烦恼,顺应自然。
比如,面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我们可以放下手机,静心欣赏,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练习禅坐、冥想等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内心的宁静。
2. 顿悟人生,领悟人生的真谛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在平凡中发现美好,领悟人生的真谛。
比如,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倾听、理解他人,从中领悟人生的智慧。
同时,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情、友情、爱情,让生活充满阳光。
3. 修心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在禅悟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修心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饮食有节等。
(2)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3)宽容待人,理解他人的不足。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4. 知足常乐,珍惜眼前人、事、物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知足,珍惜眼前人、事、物。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今天讲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叫《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内容虽然简单,但对修行人来说还是很重要。
作为一个佛教徒,究竟该怎么样生活,释迦牟尼佛早就给我们制订了一个模式,作为佛陀的后学者,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遵循这个共同的生活模式。
如果按照这套模式去生活,人生就会很有意义,此生也不会很痛苦,这就是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一、不堕两边那是什么样的生活模式呢?释迦牟尼佛在律藏里面对出家人说:生活不能堕两边,也就是陷入两个极端。
中观也提到两个边,是指常见和断见。
生活的两个边,是指太艰苦和不知满足的两种生活方式。
太艰苦的生活,就是故意过非常贫穷、非常困窘的生活。
当然,这是对一般人而言的,像米拉日巴那样的少数修行人,贫穷对他们来说不但不是修行的逆缘,反而是修行的顺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作为一般的人,如果过得太贫困,经常为了生活考虑太多,操心太多,就没有时间考虑出离心、菩提心、解脱等等,虽然艰苦生活也许对有些人的出离心生起有一些帮助,但仅仅因为生活艰苦而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活在人间没有意义并不是真正的出离心,这种人也不一定会去寻求解脱。
真正的出离心,是要寻求解脱。
日子过得苦也不一定有出离心,只有精通佛法,并将其融入自心的人,才有可能具备出离心,所以,普通佛教徒的生活不必过得太艰苦,不能故意去过很苦的日子。
很多去过印度的人知道,印度有些外道的生活很艰苦—不穿衣服、不吃饭、不洗澡等等,有各种各样的戒律,他们认为这样苦行就会获得解脱;有些外道非常崇尚五火—四周燃起熊熊大火,再加上空中的烈日。
他们认为,修行人应该跳到五火中被焚烧,在肉体烧坏之后,就有可能得到解脱。
“因明”里面也讲过一个外道宗派的观点,认为精神和肉体都是轮回的因,其中任何一个受到破坏,都有可能解脱,可以摆脱轮回。
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
佛教认为,众生流转轮回的因不是身体,而是业力,如果业力存在,即使肉体一再地消失、完结也没有用!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上留下了很多以前的习气,当这些习气成熟的时候,肉体随时都会产生。
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辛仁杰每一种文化都会有其重要的精神来预见启示其发展。
而印度就拥有许多宗教文化,它们引导着我们发现与神灵相连的广阔而又古老的意义。
印度确实有着一种神圣而传统的文化。
这种与神灵的联系自古以来就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体现出来。
它来自于太阳和其他星球的这种宇宙能量的直接观察,来自于四季的律动,来自于在这些自然形态的影响下生长的各种鼓舞和药材,来自于颜色,味道,动物形式和由此而得以延续的人类生活。
而在世界上,这种古老的预见已经消失,因此,对于那些提示别的保存和理解,对于所留下来的回应都是极其重要的。
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因此其表达自我的方式也是独特的。
我们的礼节,交流方式等等都是我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虽然我们已经接受了现代的生活方式,改进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任然没有改变。
一个人可以改变其衣着,吃住方式,但是其内在的丰富价值观并不会变化,原因在于从我们文化中接受到的东西已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思想,身体和灵魂之中。
在印度,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是整个印度文化中不可分离的部分并且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印度教师主导宗教,超过80%的人口所信仰。
但是,作为世俗世界的印度却存在着喜好彼岸世界的著名宗教,如佛教,锡克教和耆那教。
信仰各异的人自由而居。
印度教是我所知的最讲和平的宗教。
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只在出生时传授,也没有任何牧师去试图改变人们已有的信仰。
印度教徒相信,每个生命都拥有一个不朽的灵魂,它会在死亡之后进入另一个身体(轮回)。
再生后可以成为任何一种生物。
这就是为什么虔诚的印度教徒都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
印度教徒认为他的现在无论是疾病痛苦还是健康富足都是前世生命所做好事或坏事应得的结果。
因此他不会嫉妒别人的财富也不会抱怨自己的厄运。
一个身有残疾的印度教徒会说:“我不知道我前生的所作所为,但是我今生必须位置受罪。
”这种报应的思想会让他拥有德行。
与我的印度朋友一道去不同的庙宇尤其去那些瓦拉纳西(贝拿勒斯)城的恒河沿岸的庙宇,我们的观察让我们对印度教的精神世界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个宗教。
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哲学》教学大纲李虎群 编写615目录前言 (619)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619)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619)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619)序论中国佛教特色与学习方法 (620)第一节宗教的基础和宗教学研究 (620)一、宗教的基础 (620)二、宗教研究的基础 (620)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特色和学习方法 (621)一、中国佛教的特色 (621)二、学习方法 (622)复习与思考题 (622)拓展阅读书目 (622)第一章印度佛教思想源流 (623)一、小乘兴盛时期 (623)二、大乘兴盛时期 (623)三、密咒兴盛的时期 (623)复习与思考题 (623)拓展阅读书目 (623)第二章 中国佛教思想源流 (624)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佛教的特点 (624)一、取决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
(624)二、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和融摄。
(624)三、中国佛学至少有如下四个特点 (625)四、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屈从了其中的消极面,付出了影响至今的负面代价。
(625)第二节源流 (626)一、首先是传入阶段 (626)二、传播阶段 (626)三、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627)第三节中国佛教主要宗派介绍 (628)一、三论宗 (628)二、天台宗 (628)三、华严宗 (628)四、唯识宗哲学 (629)五、禅宗哲学 (629)复习与思考题 (629)拓展阅读书目 (629)第三章佛教基本理论 (630)第一节缘起性空 (630)616一、“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 (630)二、缘起法和人生的关系 (630)三、性空与修学 (630)第二节四圣谛 (630)一、苦 (630)二、苦集 (631)三、苦灭。
苦灭道 (631)第三节《般若心经》解读 (631)复习与思考题 (631)拓展阅读书目 (631)第四章佛教修持法门(上):解脱道 (632)绪论 (632)一、佛法并不是一种在理论上单独存在的东西。
佛教的自我教育与生活实践21042
佛教的自我教育與生活實踐── 以天台二十五方便為例覺啟佛光山叢林學院教師、義守大學講師提要:人類從小到大就不斷地自發性的自我認知、自我學習、自我修正,以解決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與疑惑,只是每個過程的學習對象或目標有所修正罷了。
從自我認知「我可以將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世界與自我是什麼樣的關係?」到自我學習、修正,就是一個全程自我教育的過程。
雖然,佛教說「無我」,似乎與「自我學習」等概念相互違背,但別忘了佛教未曾離開人間,而說「人成即佛成」。
此中的「人成」不是指他人,而是指「如佛一樣成就的『自我』」。
想要如佛陀一樣,必先要知道佛陀是如何成就的方法,再起而效法之。
而「無我」正是要破斥有一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自我」;要強調有一願意反省、修正、開發潛能的自我,成為一位既善於調御自我,也善於引導他人的「覺者」,此「覺者」即是「佛成」。
至於,成就「覺者」的方法可散見於三藏十二部,這種學習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生活的實踐。
本文以天台智者大師「二十五方便」來談佛教自發性的自我教育觀是完成自我的基礎,因為「人成」無它途,只有從自我改變開始。
當代西方思潮有逐漸向東方思想靠攏的趨勢,故本文也藉由傅柯的「自我技術」與賴爾的「實踐之知」來談佛教徒日常生活中自我教育對佛法實踐的重要性,也是「成佛」之全人格教育的起點。
關鍵詞:無我緣起觀心二十五方便自我教育自我技術實踐之知傅柯賴爾調御一、序論佛陀被稱為「覺者」,是因為佛陀已打破如鎧甲之自我的存在(我執),已是善於調御[註1]自己的人。
此中的「調御」是指在生活中運用佛法自我調教身心以達中道實踐的意思。
吾人之所以願意認識自我,修正自我,這是站在「無我」教義的基礎上來談,若自以為是有完美人格的人,是不可能靜下心來反省,重新認識自己,以資自我重新教育與學習。
天台智者大師匯整當時諸經典與禪師的方法,具體提出「二十五方便」作為止觀禪修者調御自我的基礎功夫。
雖然當時的生活環境與當代生活環境有一大段距離,但這種自我教育的方法仍是非常的重要,因為佛陀種種的教法,都只是為了解決人類日常生活中實際的問題,若這些教法不能內化為學佛者的生命力量,則佛陀的教法只是理論上知識的累積,對於日常生命實踐的提昇毫無實質上的意義。
说一切有部的禅修功德_四无量的修学体系_惟善
组合 。 参见 《梵本 》 , 身见
一 。 冬 , 戒某取见 有 、 一 玲落 。
· ·
鑫 蒸翼翼嘿
年总第
期
见的行者容易生起填患心 。 “喜 ” 和 “舍 ” 近对治 “爱戏论 ” , 因为有贪爱的行者容易
对亲人产生依附和贪着之心 。 但对此也有极为相反 的观点 , 认为 “慈 ” 和 “悲 ” 近对 治 “爱戏论 ” , 而 “喜 ” 和 “舍 ” 则近对治 “见戏论 ” 。其次 , 这 四法 以欲界一切有情 作为修习的对象 , 能近对治欲界无量的 “放逸 ” 烦恼 , 所以被称为 “无量 ”。 此外 , 此四 法也是一切贤圣经常修习的法门 , 可比作他们经常去游玩嬉戏 的地方 , 如富贵人有园苑 、 宫殿 、 台阁等许许多多的处所 , 所以这四法被称为 “无量 ”。其 中最为重要 的是第一点 , 这四法以无量有情作为修习对象 , 可以获得无量的功德福报和引发出无量殊胜果位 。 世亲在 《梵本 》 中阐述了有部 的观点 , 提 出为什么只有四法 , 而不是 三法 、 或五
① 参见 《 梵本 》 ,
句 ② 身 勿 文 句面 ③ 五见
厄
, ,
邓,
,, ,
吕 , 胜, ,
, 的 ` , 肠 。,
, 一 一
是有积聚 、 组 合之义 , 名 枷 指表达事物 的词汇 、 名称 句 即是 文 指字母 , 所 以名身 即词汇组合 , 句 身即句子组 合 , 文身是 前两者 的基础 , 是字 母 卿 一 。 , 边见 咯 一 , , 邪见 一 , , 见取见 作
“悲无量 ” 以不害为 自性 , 对治害 。 程 ,
喜除 , 满足
“喜 ” 就
为 自性 。 这里 涉及到一个 问题 , 如果
佛说生活就是一场修行
佛说生活就是一场修行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
佛陀曾经说过,“生活就是一场修行。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生
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都是我们修行的机会,是我们成长和提升自我修养的途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
和无助,甚至觉得生活对我们不公平。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以修行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困难,就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佛陀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一切,不要抱怨和埋怨,而是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一切。
修行并不是指在寺庙里闭门苦修,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以正念和善心来对待
一切。
无论是面对工作上的挑战、家庭中的矛盾还是健康上的困难,我们都可以以修行的心态来面对。
只有通过修行,我们才能够超越自我,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放下执念,学会宽容和包容。
放下执念意味着
不要过于执着于物质和功利,要学会看淡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宽容和包容意味着不要纠缠于他人的过错和错误,要学会宽容他人,给予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每一天都是我们修行的机会。
只有通过修行,我们才能够
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以佛陀的教诲为指引,用修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佛系生活方式
佛系生活方式佛系生活方式,源自日本的“佛系”文化,指的是一种不刻意追求成功、不过分在意外界评价和期待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工作、社交、物质追求等外在因素所困扰,内心常常感到焦虑不安。
而佛系生活方式则提倡追求内心平静,放下功利心,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
首先,佛系生活方式强调内心平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等,这些因素往往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而佛系生活方式则提倡通过冥想、放松、静心等方法,使内心保持平静,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只有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保持心态的平和与稳定。
其次,佛系生活方式强调放下功利心。
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不断地为了成功而奋斗。
然而,佛系生活方式则提倡放下功利心,不追求外在的物质和地位,而是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是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交流,从而使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最后,佛系生活方式强调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压力和挑战所困扰,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而佛系生活方式则提倡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不过分在意外界评价和期待,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只有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总之,佛系生活方式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艺术,通过放下功利心,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使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借鉴佛系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放下功利心,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从而过上更加美好和有意义的生活。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源自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来摆脱痛苦,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佛教强调人生的智慧,通过深思熟虑和内省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佛教的人生智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离苦得乐:佛教教导人们通过认识和理解痛苦的本质,以及痛苦的原因,来摆脱痛苦并获得真正的快乐。
佛教认为,人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对欲望的执着和贪婪。
只有通过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幸福。
2. 缘起空性:佛教教导人们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实体和永恒的存在,它们只是因缘和条件的产物。
通过理解事物的空性,人们可以超越对物质和世俗的执着,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3. 四谛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教义,它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出生老病死和各种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集谛指出痛苦的原因是欲望和执着,灭谛指出通过放下欲望和执着可以消除痛苦,道谛指出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达到解脱和解放。
4. 中道之道:佛教教导人们走中道之道,即避免极端的执着和放纵。
佛教认为,过度的欲望和放纵会导致痛苦和困扰,而过度的禁欲和苦行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通过平衡和调节,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 慈悲与智慧:佛教强调慈悲和智慧的重要性。
慈悲是指对一切众生的关爱和怜悯,智慧是指对真理的认识和理解。
佛教认为,只有通过慈悲和智慧,人们才能真正摆脱痛苦,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总结起来,佛教的人生智慧是通过理解痛苦的本质和原因,放下欲望和执着,走中道之道,培养慈悲和智慧,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摆脱轮回的苦难,实现解脱和解放。
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佛教徒,也可以指导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印度教与佛教的哲学思想与生活实践
印度教与佛教的哲学思想与生活实践印度教和佛教是两个源自印度的重要宗教体系,它们在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扮演着重要的宗教文化角色。
这两个宗教在哲学思想和生活实践上都有一系列的共同点和差异。
本文将探讨印度教和佛教的哲学思想和生活实践的特点。
一、哲学思想1.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哲学思想富有多元的特点。
印度教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梵”(Brahman)和“阿塔曼”(Atman)。
梵被认为是宇宙的精神力量,是超越个体的普遍存在。
阿塔曼则是个体灵魂的本质,是与梵相通的。
此外,印度教还强调“卡尔玛”(Karma)和“苦”(Dukkha)。
根据印度教的理念,个人的行为决定了其来世的命运。
而苦则被看作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只有通过超脱世俗的解脱才能摆脱苦的束缚。
2.佛教的哲学思想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其哲学思想注重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
这包括苦谛(存在痛苦)、集谛(痛苦的原因)、灭谛(痛苦的终结)和道谛(通向终极解脱的道路)。
佛教也强调“中道”(Middle Way),即追求中庸之道,避免极端与放纵。
佛教教导人们要通过正念、禅定和般若智慧来培养内心的平静,达到解脱的境界。
二、生活实践1.印度教的生活实践印度教的生活实践体现了其多神教的特征。
印度教徒将神明视为万物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因此他们会进行各种祭祀和礼仪活动,以示敬畏和感恩。
此外,印度教徒也会参加各种宗教节日,如排灯节(Diwali)和哈里·哈纳(Holi),来表达对神灵和生活的热爱。
印度教还鼓励信徒进行“修行”(Yoga)和冥想,以达到精神与身体的和谐。
修行的方式可以是身体上的体式练习,也可以是通过呼吸、冥想和祷告等方法来净化心灵。
2.佛教的生活实践佛教的生活实践注重个体的修行和内心的解脱。
佛教徒通常会参加佛教寺庙的仪式和禅修活动。
他们通过打坐和默想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正念,并通过精进修行、布施和慈悲行善等方式来追求悟道。
佛系的生活态度
佛系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总是忙忙碌碌,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断奔波。
然而,有一种生活态度却在悄然兴起,那就是佛系的生活态度。
佛系生活,源自于日本,指的是一种不焦虑、不着急、不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
它强调放下功利心,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成功和名利。
佛系生活主张心平气和,不为外界所困扰,能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佛系生活并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它教会人们放下浮躁,停
下脚步,静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佛系的生活态度下,人们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
他们懂得放下执念,接纳一切,不再为一时的得失而烦恼。
佛系的生活态度也让人们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富足。
他们会通过冥想、读书、旅行等方式,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他们明白物质的丰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是内心的充实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在佛系的生活态度下,人们会更加尊重自己,也更加尊重他人。
他们不会因为
一时的冲动而做出冲动的决定,而是会深思熟虑,用一颗平和的心对待周围的一切。
他们懂得宽容,懂得包容,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佛系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平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它教会人们
放下浮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佛系的生活态度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丝慰藉,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起伏。
让我们学会放下,顺其自然,活出一种更加从容、自在的生活。
生活禅的基本含义
生活禅的基本含义生活禅是一种生活方式,旨在通过修炼心灵和追求内心平静,帮助个人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生活禅的基本含义是通过舍弃物质欲望和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生活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禅宗和道教的思想。
在禅宗中,禅是一种修行方法,通过禅修和冥想,人们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觉醒。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活的简单和自然,以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心灵的净化。
生活禅是这些传统思想的结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禅的原则和哲学。
生活禅的基本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舍弃物质欲望和追求。
生活禅鼓励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而是要学会满足于现有的生活和资源。
通过减少物质欲望的追求,个人可以减少焦虑和压力,获得更多的内心平静和满足。
2. 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活禅强调与自然的联系和尊重。
个人应该学会欣赏自然的美丽,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意味着尊重和保护环境,关心动植物的生命,远离浪费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
3. 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生活禅的核心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通过禅修和冥想的实践,个人可以超越思维的纷扰,接触到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智慧。
这种觉醒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保持平衡和冷静。
4. 实践慈悲和善良。
生活禅鼓励个人培养慈悲和善良的品质,对他人和自己充满关爱和体谅。
这种善良的实践可以带来内心的平和和满足,同时也能为他人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5. 简化生活和提升品质。
生活禅强调简化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减少物质负担和冗余,个人可以更好地专注于重要的事情和价值。
这种简化的生活方式可以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减少压力和焦虑。
生活禅的基本含义是通过修炼心灵和追求内心平静,帮助个人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通过舍弃物质欲望和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个人可以实践生活禅的原则和哲学,创造出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活。
生活禅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也关乎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整理)佛法与生活梦参老和尚复旦大学演讲.
佛法与生活(梦参老和尚复旦大学演讲)诸位老师、诸位同学、诸位道友,大家好!祝各位吉祥!我与王雷泉教授认识是在1985年,到现在正好二十五年了。
那时我到南普陀去,从那时起有了这份因缘。
这次我到上海来,王教授让我与大家结个缘,讲的题目是“禅”——就这一个字。
我非常高兴,这是因为讲禅可以随意而说,无所限制。
修禅不外求参自己内心“禅”在佛门中即是“无言教诲”——离开语言,也离开文字。
禅直指我们的心地,这个心地法门无言说相、无有行为、不假言说而现前。
可是不说又怎样明了呢?语言文字所形容的“禅”都是虚妄的。
这就如我们以指指月,所印者月也,非指也。
关于“禅”,有非常简要的说明,就是将禅字分开:一个“示”字,一个“单”字,表示“极简单的开示”。
一个简单的动作,例如举起手指就可以说明“禅”。
这是因为禅离文字相,离言语相。
而用经书表达的是教义,不是禅。
因此,今天我借着“禅”给大家讲几个故事,用这些故事来表达禅。
让大家明白禅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直指内心。
先给大家讲一个很容易懂的故事。
宋代苏东坡很信仰佛教,他的前生是个和尚,因此他能了解他前世智慧的存在。
有一次,他去一所寺庙,看到了观世音菩萨的像,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着一个念珠。
他觉得很奇怪,就问他的道友佛印禅师:“观音菩萨拿念珠念谁呢?”佛印就讲:“观世音菩萨拿念珠念观世音菩萨啊。
”苏东坡不明白,就让佛印解释一下。
佛印禅师没有解释而让苏东坡自己去参。
于是两人接着逛庙。
逛完之后,苏东坡告诉佛印:“不用你解释了,我明白了。
”佛印就问:“你明白什么了?”苏东坡回答:“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就叫做“禅”。
因为它离开了语言文字,需要自己的思维与开悟。
佛弟子常常念咒、诵经、礼拜,其实求的是自己。
学禅的人一定要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心、佛与诸众生都可以归结为我们的心。
所以禅才能离开文字语言。
在唐武宗灭佛的时候,经书大量地被烧毁了,很多出家人逃到了深山之中。
因为没有经书可以修习,所以只能够修唯心法门——禅。
佛系生活方式
佛系生活方式
佛系生活方式,又称“佛系生活”,源自日本流行文化,指的是一种悠然自在、不急不躁的生活态度。
这种生活方式强调放下功利心,不追求完美,接受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不完美,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佛系生活方式的核心理念是“随缘”,即顺其自然,不强求。
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常常被忙碌的工作、繁重的生活压力所困扰,导致身心俱疲。
而佛系生活方式则提倡放慢节奏,停下来,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享受当下的幸福。
在佛系生活中,人们不会过于计较得失,不会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疲于奔命。
他们更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愉悦,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保持身心的平衡。
他们懂得放下执念,接受生活的起起落落,不为琐事而烦恼,不为世俗的纷扰而困扰。
佛系生活方式也提倡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他们喜欢在大自然中散步、欣赏风景,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在他们看来,与自然亲近能够让人心灵得到净化,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当然,佛系生活并不意味着消极、懒散。
相反,佛系生活鼓励人们在平和的心
态下,努力工作,追求自己的梦想,但不会为了成功而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他们懂得适时放松自己,调整心态,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一份宁静和平和。
总的来说,佛系生活方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追求内心平和与
幸福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或许可以从佛系生活中汲取一些智慧,放慢脚步,享受生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大学生佛教信徒宗教信仰的心理动机研究基于对北京地区10名大学生佛教徒的访谈分析
大学生佛教信徒宗教信仰的心理动机研究基于对北京地区10名大学生佛教徒的访谈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信仰佛教。
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佛教信仰之中。
佛教作为一种静心、宁静的信仰,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欢。
然而,大学生佛教信徒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为什么他们认同这种信仰,又是如何发生心理变化的呢?本文基于对北京地区的10名大学生佛教徒的访谈分析,研究了大学生信仰佛教的心理动机。
一、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安静很多大学生佛教信徒之所以信仰佛教,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安静。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压力和焦虑的环境,人们的精神状态也在不断地受到影响,尤其是大学生们,他们必须在各种考试和竞争中游刃有余。
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这种能够给人带来内心宁静的信仰,自然会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
例如,我们采访了一位北京地区大学生佛教徒,她说:“我信仰佛教,是因为在这种信仰下,我能找到心灵的净土,我可以通过冥想来安静自己的心灵,减少自己的压力和焦虑。
”二、对生活和自己的思考对于许多大学生佛教信徒来说,信仰佛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思考生活和人生。
佛教的思想和哲学很值得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
这种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人类的存在。
例如,我们采访了一位大学生佛教徒,他说:“佛教思想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有宽容、爱心和慈悲,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品质。
同时佛教思想也教给我们舍弃放弃,帮助我们看到生命的无常和空虚。
”三、宗教信仰是自我实现和成长的方式对于大学生佛教信徒来说,信仰佛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可以成为自我实现和成长的途径。
宗教信仰可以帮助人们发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如,我们采访了一位大学生佛教徒,他说:“我信仰佛教,因为我觉得这种信仰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自己的品格和能力。
”四、对心灵健康的关注对于很多大学生佛教信徒来说,信仰佛教是对心灵健康的关注。
我们的心灵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却往往被忽视。
佛教文化与禅意生活
佛教文化与禅意生活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
它是一种超越生死,宽容、慈悲为怀、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禅意生活是指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来追求内心的平和、宁静和自由,它与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的本源思想就是“人人平等。
众生皆苦”,佛教思想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优劣之分,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同等的价值。
这种思想在禅意生活中体现为“欣赏平凡”。
在禅意生活中,人们不会去过多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浮华的虚荣,而是珍视一份安宁与宁静。
就如同佛教的“四谛”,禅意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接受、磨炼、净化、解脱。
一切的人与事,都是宇宙浩瀚中的一个节点,都值得我们欣赏与平常心去面对。
在佛教文化和禅意生活中,都讲究“去物取道”。
佛教强调脱离一切世俗杂念,人们要懂得如何摆脱欲望的束缚,去物只为了更好的修炼内心。
这种去物也带有一种浓厚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味,假如我们能将理智的头脑和内心的正视统一起来,生活中许多琐事也会转化为一种享受的方式,从而能够摆脱消极与无奈的情绪,迎接生命的充实与幸福。
而禅意生活中的“去物”同样是如此,我们不能陷入无休止的消费和过度的物质追求,需要学会适当的减负,将身体与心灵都返归在平静与简单之中。
佛教文化与禅意生活一样追求心灵自由,二者的本质都是来自于对人性和宇宙的探讨,同时也善于运用隐喻和比喻。
佛教中的“悟”是指顿悟,从此进入了一种解脱的意识状态。
禅意生活中的悟则是领悟自己生命的真谛,明白唯有精神的满足让自己真正地得到解脱。
两种悟都需要人们付诸实践和深度思考。
佛教思想强调慈善与爱心,之所以强调爱,是因为爱能够让人伸出援助的手,也能够帮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
禅意生活中的关键词是“放空”。
发现自己一直埋藏的欲望和恐惧,在进行思考背后的真实意义时,我们也必须放下自己面对世界的迷惑和恐惧,通过走进自己的心灵寻找出路。
禅意生活中,帮助人们接近自己内心的散步、植物、艺术、宠物等往往成为一个大众化的趋势。
论古印度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的相互影响_惟善
论古印度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的相互影响惟善在印度禅修理论上,现代学者多从印度主流禅修对佛教禅修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四禅理论出自佛教之前的主流禅修。
本文认为,虽然佛教禅修思想是在古印度主流禅修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某些术语及含义也借鉴了主流禅修理论,但佛教禅修理论形成后也对主流禅修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四禅结构的形成是佛教自身的创造,唯佛教独有,四无色定可能是从外面借来的。
这二者的影响不仅是主流禅修对非主流佛教禅修的单向影响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关键词:古印度禅修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作者:惟善,1964年生,佛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所讲师。
任何一种新出现的文化或宗教思想都会继承传统的某些元素,并且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发展。
佛教的禅修也不例外,在佛教产生之前的古印度宗教中就已经存在禅修思想,如巫白慧先生在5印度早期禅法初探)))奥义书的禅理6一文中指出,/禅0是奥义书哲学家最先提出来的,瑜伽加行的六条规则为一切禅法的最初基础,这是从印度传到他国的禅法基础。
¹姚卫群教授在5佛教与婆罗门教禅观念比较6一文中也论述了婆罗门教和佛教的禅观思想,并对二者的禅观特点做了简要区别。
º穆克纪博士(Bisw adeb M ukherjee)在5中华佛学学报6第8期发表的英语论文/A Pre-Buddhist M editation System and its Early M odifications by Gotama the Bodhisatt-va(I)0(5前佛教禅修系统及其由乔达摩菩萨所作的早期修正6)中认为,四色禅(r pa-jh na)出现在佛陀之前的最上现法涅槃论者(Parama-ditthadhamm a-nibbanavadins),作者只依靠巴利文佛教作出推断,而没有参考其它佛教之外的印度文献做旁证,因此这种靠单一种文献得出的结论不可靠。
很多学者更多地看到古印度主流宗教)))婆罗门教对佛教禅修的影响,却忽略了佛教禅修对主流禅修也有很大影响。
佛教与现代生活借鉴佛教智慧过好当下的人生
佛教与现代生活借鉴佛教智慧过好当下的人生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经常感到焦虑、压力和困惑。
如何能够过好当下的人生,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佛教作为一种古老的哲学和宗教体系,拥有独特的智慧,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和平衡。
本文将探讨佛教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介绍如何借鉴佛教智慧过好当下的人生。
一、修身养性,舒缓内心现代生活中,人们经常感到忧虑和压力。
佛教教导我们修身养性,通过冥想和内心的宁静来平衡自己。
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寻找一些宁静的时刻,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舒缓。
比如,每天早上醒来时,可以花几分钟静坐冥想,让自己保持平静的状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佛经、听佛教音乐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我修养。
二、慈悲为怀,关爱他人佛教教导我们要慈悲为怀,关爱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冷漠。
我们常常将自己的利益置于首位,忽视了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然而,佛教告诉我们,只有关爱他人,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当我们拥有慈悲心和善良的态度时,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人也会对我们有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因此,培养慈悲心,关爱他人,是过好当下的人生的重要智慧。
三、禅修心境,提升专注力佛教的禅修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专注力,改善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干扰和诱惑所困扰,很难保持集中注意力。
通过学习佛教的禅修方法,我们可以培养专注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每天找出一段专属于自己的禅修时刻,让自己的思绪得到平静,心境得到宁静,从而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四、追求简约,减少欲望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让我们始终感到物欲盈满,追求着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
然而,佛教告诉我们,追求物质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相反,过多的物质欲望会让我们失去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因此,学习佛教的简约理念,减少自己的欲望,过上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活是我们借鉴佛教智慧的又一重要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物质消费、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满足感来实现这一目标。
生活如是禅
生活如是禅
生活如是禅,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禅,是一种修行,是一
种领悟,是一种感悟。
生活如是禅,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清净。
生活如是禅,意味着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界的喧
嚣所干扰,不被功利的诱惑所迷惑。
生活如是禅,是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是在喧嚣的尘世中守住一颗清净的心。
生活如是禅,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被他人的言语所伤害,不被他人的行为所影响。
生活如是禅,是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颗慈悲的心,不计较得失,不争强斗胜,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
生活如是禅,意味着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保持一颗坚定的心,不被挫折打败,
不被困难压垮。
生活如是禅,是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一颗勇敢的心,不退缩不畏惧,以坚定的信念迎接一切。
生活如是禅,是一种生活的境界,是一种心灵的境界。
生活如是禅,不是逃避
现实,不是放弃追求,而是在追求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生活如是禅,是一种修行,是一种领悟,是一种感悟。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体味生活如是禅的美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守住一片清净的净土。
论人间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
论人间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人间佛教是一种与传统的佛教教义有所不同的佛教形式,它强调将佛教的思想与实践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注重在社会中弘扬佛教精神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人间佛教的出现与发展,不仅仅代表了现代社会对传统宗教形式的追求和改变,同时也体现了佛教对于社会教化的新视角。
本文将论述人间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与影响。
一、人间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人间佛教作为一种与传统佛教有所不同的形式,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佛教的思想与实践融入到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教化来改善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
人间佛教强调的是佛教教义的现实适用性,将佛教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追求的目标是通过佛教的教诲,引导人们积极向善、降服欲望,使个人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快乐,同时传播佛教的道理,推动整个社会的改善与进步。
首先,人间佛教在社会教化中发挥着传播佛教智慧与价值观的作用。
通过各类佛教活动、讲座、书籍等渠道,人间佛教向社会传播佛教的教义与智慧,启发人们对于生命、人生价值的思考。
例如,在一些城市的人间佛教中心,每天都会举办各类禅修班、佛经讲座等活动,引导人们了解佛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追求与心灵修养。
通过这些传播,人间佛教为社会带来了正能量,促进社会公德、道德观念的建设。
其次,人间佛教在社会教化中还发挥着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作用。
佛教一直强调舍己为人、悲悯众生的精神,人间佛教通过强调这种精神,鼓励人们关注他人的需求,提供帮助与支持。
在社会中,人间佛教往往组织与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包括慈善义卖、捐赠救助等,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个体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喜悦,也使整个社会增强了互助、关爱的意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人间佛教还在社会教化中发挥着个人心灵修养与社会和谐交融的作用。
人间佛教重视培养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平静,通过禅修、冥想等实践方法,帮助个人减轻压力、平衡情绪,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当个体的内心得到修养和平衡时,个人与社会相互信任与尊重也会得到提升,从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院惟善副教授专访: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时间:2015-05-22 作者:哲学院新闻中心 来源:哲学院新闻中心惟善法师/老师于1989年在广东云门寺出家,于1997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进入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留学近八年,获文学学士、哲学博士。
2005年回国,2006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惟善法师同时在中国佛学院教授佛学、梵文。
主要研究方向是印度佛教、阿毗达磨、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等。
走进惟善老师的办公室,只见老师身穿一袭浅灰色的僧衣,神色平和。
一见我们进来,他热情地起身招呼我们坐下,还为我们泡了两杯普洱茶。
在茶香氤氲中,我们轻松愉快的访谈开始了。
【结缘释门】惟善老师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家里有吃素食的传统。
尽管如此,当初他决定出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并不情愿,一是由于惟善老师是家中老大,从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来说母亲接受不了。
二是担心儿子以后的养老问题,三是担心民间对出家人有偏见,觉得出家人不太一样。
但是惟善老师认为,路是自己选的,父母无法决定自己的一辈子。
老师出家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先是阅读大量的佛教书籍,并亲身到寺院考察,体验寺院生活,最终在理性的思考下选择了出家。
老师认为,信仰是内心的东西,它不会与国家主流价值发生冲突,都是主张利他精神,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必要排斥信仰。
【“西天取经”】中国佛教一直有留学的传统。
对翻译产生的怀疑和对学术的追求是古今中国僧人到佛教发源地求学的重要原因。
而老师本人喜欢钻研佛理,加上当时在中国佛学院了解到南传佛教的一些知识,产生了兴趣,觉得自己应该出去看看,去了解别的流派。
之所以选择斯里兰卡是因为它用英语授课,不需要再学习其他外语。
同时,斯里兰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佛教国家,保留了很多正宗的南传佛教传统。
斯里兰卡的留学生活给了惟善老师很多收获。
首先,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了老师很多书本难以了解的知识。
当时的网络技术还不发达,在出国之前,老师只能从书本的白纸黑字上了解关于南亚的情况。
比如说,佛教典籍里面说的“白衣”是指在家居士。
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它,直到老师去了斯里兰卡才发现,那里的在家居士去寺院真的是穿着白色的衣服,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他们居然保存到了今天。
除了开拓视野之外,老师还在斯里兰卡学会了梵文、巴利文。
老师认为,没有扎实的古典语言基础很难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
这里的古典语言指的是梵文、巴利文,很多南亚的佛教典籍是由这两种语言写成的。
在老师看来,尽管译著也可以作为研究材料,但读译著毕竟不能像读原著那样直接准确地了解到原意。
就好像小孩咬不动东西,需要大人咀嚼以后再吃,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并且还会增加一些其他元素。
另外,老师觉得留学的经历增强了自己的爱国心。
人在国外的时候往往会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地位和国力强弱。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今天这么强大,也有个别大陆过去的人不愿意说自己是中国大陆人而会自称是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台湾人。
老师认为人要真实地表达自己,人穷可以,但要穷得有志。
所以老师在斯里兰卡始终大方地穿汉传佛教的僧衣,展示自己中国人和大乘的身份。
也正是这一份爱国之情促使老师做出学成归国的决定。
【执教人大】回国后,老师经人推荐来到了人大。
当问及来人大教书目的时,老师答道,在人大开设有关宗教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佛教,而不是让学生去信教。
同时,老师认为由于自己本身是出家人,对佛教生活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宗教。
老师认为,自己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在行持、在实践,根据佛教理论来生活。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学生传播行善、乐观、正义的理念,让大家能够减少烦恼、内心平静,同时改变对佛教的偏见。
当问及是否支持有出家意向的学生皈依佛门时,惟善老师说,曾经有学生向他表达过出家的意向。
老师鼓励他先到寺院去看看,了解出家有什么意义。
说到底,出不出家是由不同人的根性、因缘来决定的。
可以尝试性地在寺院住一段时间,因为寺院是开放性的,是让人来看的。
而且佛教讲究随缘,不会主动要求人入教,但会向人展示佛教,让人明白什么是佛教,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决定。
尽管大学是一个世俗的环境,但在惟善老师看来,大学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
而且在斯里兰卡,僧人在高等学府执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所以老师并不觉得在大学教书会与僧人身份相冲突。
但是,大学毕竟不同于寺院,没有办法像寺院那样为出家人提供理想的生活或修行条件。
其中,饮食和衣着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惟善老师介绍到,出家人的素食不是简单的不吃肉,它还包括不使用动物油、不使用葱蒜等气味浓烈的调料。
尽管人大餐厅也售卖素菜,但要它和寺院所提供的一模一样是很困难的。
所以,在饮食习惯上只能自己去习惯,只要保持自己的信仰,不必过分在乎一些枝末细节。
当年禅宗六祖慧能也曾吃过肉边菜。
事实上食素只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佛陀时代,现在南传佛教僧侣都没有素食的习惯,居士给什么吃什么,葱蒜也不是佛教饮食的禁忌。
所以老师在坚持吃素的同时做了一点变通,比如食堂有些素菜放了葱蒜调味,可把葱蒜就放到一旁不去动。
在老师看来,坚持素食的意图是不杀生。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也就不会造杀业。
佛教徒吃素是从爱护动物的角度来说的,是利他的,而不是像现在的素食主义者那样从利于自我健康的角度出发,二者的出发点不同。
只要心中有佛,有慈悲心,在条件不那么好的情况下吃宽泛的素食也是可以的。
另一个生活上的问题是有关僧衣的。
惟善老师对僧衣中褂做了一些改良,并且他不喜欢绑裤腿。
他介绍到,中国僧衣历来都在变化,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就改良过僧衣,现在称之为“太虚装”。
为了方便日常教学和生活,惟善老师也曾改良过僧衣,穿起来比传统的僧衣更加贴身。
另外,惟善老师坚持不绑裤腿。
在他看来,绑裤腿不利于血液循环,于健康无益。
汉传佛教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帮裤腿,体毛会落到佛殿上,但这并不是绑裤腿的缘由。
老师介绍到,古代的汉传佛教出家人的裤腿比较宽大,方便打坐禅修。
绑裤腿是出于行走方便,外出参学的需要,就像红军长征时也绑裤腿,这完全是出于方便长途行走的考虑。
在老师看来,传统里面不必要的东西可以抛弃。
但是,尽管对僧衣可以改良,老师还是认为有一些东西还是要坚持的,比如说,出家人应该衣着朴素,整洁大方,出家衣服要区别于俗家衣服。
【佛学与哲学】我院已故方立天教授对佛学和哲学有这样一句话:“佛教不等于哲学,哲学也不足以概括佛教。
但是,佛教中包含了哲理,以哲理为理论基础。
宗教信仰和哲学智慧奇异地结合于佛教之中。
”佛教有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但它不等于哲学,哲学也不代表佛教。
佛学和哲学都是追求智慧的,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但二者获得智慧的方式和目的不一样。
首先是两者智慧的来源不同,佛教的智慧来自于“闻、思、修”,即听闻(闻所成慧,比如通过读书获得的智慧)、思考(思所成慧)、修行(修所成慧)。
尤其强调“修”,修行是很重要的,必须有实践,通过禅修就能达到修所成慧,弥补通过学习和理性思考所获得的智慧的不足,从而达到如是知、如是见,远离虚妄不真实的认知。
而哲学的智慧多来自于勤奋学习、理性思考、推理论证。
其次,二者的目的也不同,佛教讲究心灵的觉悟,断除烦恼、获得解脱,佛教的智慧是为了成佛或获得涅槃。
除了自己觉悟之外,还要使其他人觉悟,也就是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最终目标还是强调于出世(supramundane)。
而哲学更强调于理性地去说服别人,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生活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
没有与身心修养结合的哲学智慧或哲学思辨,佛教通常会称之为“世智辩聪”或玩弄“文字游戏”。
哲学更强调于逻辑和推理上的合理性,但佛教除了要有逻辑上的合理性,还要合乎人情。
再次,他们在追求智慧的境界上也有所不同,佛教要求人不能著相,这也是《金刚经》里面的重要内容。
不能有人我之别,要达到无我境界。
比如说,在捐钱这个行为里面,既没有给钱的人,也没有被资助的对象,更没有资助的物品,这是利他的最高境界。
而西方的哲学大部分是著相,有人我之别,首先要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然后在主体觉醒的情况下开展哲学思考和批判。
【佛学与生活】惟善老师认为,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其实是不对的。
人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总会遇上一些人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罹患绝症、失去至亲等等不幸,当使尽一切手段都无法消除痛苦的时候,宗教可以给人安慰。
宗教也许不会给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但他永远会给人希望,而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地存在就是因为心怀希望。
所以宗教和生活的关系是很紧密的,宗教和生活的联系也是无法切断的。
佛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佛教的世俗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一定的引导,尤其需要宗教科普。
当下一些人对佛教存在偏见,例如认为学佛就必须素食,学佛就要出家当和尚、尼姑,修行就要远离尘嚣到一处清净的地方,去过绝世的生活等等。
也有一些佛教徒不读经文,不明教义,神神叨叨的,生病了不愿意去医院而选择念经消灾。
惟善老师解释到,佛教能给人信心,鼓励人们行善积德,忏悔改过,勇敢地去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对人们的心理问题能起到加持和安慰的作用,而对于生理上的疾病,也就是佛教里面说的由“四大不调”(伤风感冒、病毒入侵)所引起的疾病,还是要去医院治疗,看医吃药的。
那些只念经消除百病的想法是缺乏正确引导的结果。
信仰佛教需要理性的引导,不能盲信、瞎信。
这需要我们在寺院里面开设更多的基础佛学讲座,向社会传播正确的宗教知识。
同时,佛教也需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进行改变。
比如说,喇嘛教里面有火供的传统,就是把粮食作为贡品焚烧。
惟善老师并不支持这种做法,认为这是一种浪费。
他说,与其把粮食烧掉,不如拿去分给没有饭吃的人。
又比如放生,要懂得周围的环境,要有生态和环保意识,否则放生会变成杀生。
所以,一些传统的仪式和做法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使用电子产品成为一种时尚,甚至一些僧侣也开始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这引起了一些争议。
在惟善老师看来,科技是一种工具,出家人也可以用电子产品,关键在如何用。
网络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有些寺院利用网络对外界发布信息,宣传佛教。
但是,僧侣使用电子产品确实会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现在手机具有上网功能,人们可以上网关注新闻。
但是,僧侣是不需要过分地关注新闻的,过分关注这些无异于虚度光阴,伤神害命。
所以,老师认为,关键还是要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
尤其在寺院里面,屏蔽外界干扰,对一些刚入佛门不久的小和尚还是很有帮助的。
【宗教科普】现在的佛教活动出现了一些乱象,烧高香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惟善老师认为,很多有钱人不一定有文化,他们想通过烧高香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存在,表现自己的地位,这是世俗人的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