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体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研究进展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研究进展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研究进展李建国【期刊名称】《分子植物育种》【年(卷),期】2005(3)4【摘要】核糖体失活蛋白是一类作用于rRNA而抑制核糖体功能的毒蛋白,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体内。

核糖体失活蛋白分为3类:第1类是单肽链蛋白,分子量大约30kD,一般为碱性糖蛋白,具有RNAN-糖苷酶活性;第2种类型是异源二聚体蛋白,分子量大约为60kD,A链具有RNAN-糖苷酶活性,B链是一个对半乳糖专一的凝集素,B链可以分别或同时与真核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的半乳糖部分结合,介导A 链逆向进入胞质溶胶;第3种类型是先合成无活性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前体,然后在涉及形成活性位点的氨基酸之间进行酶解加工。

核糖体失活蛋白通过对核糖体大亚基RNA的3'端茎环结构中一个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区域的作用,破坏核糖体大亚基RNA的结构,使核糖体失活。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功能主要通过2个方面产生,即RNA的N-糖苷酶活性和RNA水解酶的活性。

核糖体失活蛋白不仅对病毒具有广谱抗性,而且对真菌和昆虫也有抗性。

核糖体失活蛋白可以给植物提供对病毒和真菌的广谱抗性,这为我们利用有关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提高植物对病毒和真菌的抗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总页数】5页(P566-570)【关键词】核糖体失活蛋白;研究进展;N-糖苷酶;广谱抗性;异源二聚体;rRNA;植物体内;细胞表面;胞质溶胶;活性位点;茎环结构;蛋白基因;分子量;糖蛋白;半乳糖;大亚基;毒蛋白;体功能;凝集素;氨基酸;核苷酸;水解酶;病毒;真菌;类型;A链【作者】李建国【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34;Q946.1【相关文献】1.苦瓜核糖体失活蛋白生物活性与功能研究进展 [J], 杨谷良;李士明;王书珍2.植物核糖体失活蛋白研究进展 [J], 黄梦琦;周娴;李婧姝;郭诗华;崔永红3.剧毒性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蓖麻毒素和相思子毒素的检测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J], 梁龙辉;夏俊美;刘昌财;刘石磊4.核糖体失活蛋白及核糖体拓扑结构的研究进展(续完) [J], 李向东;刘望夷5.核糖体失活蛋白及核糖体拓扑结构的研究进展 [J], 李向东;刘望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线粒体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线粒体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线粒体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线粒体是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的质膜内细胞器,其功能主要是为细胞提供能量。

线粒体之于细胞,好比发电站之于城市,是人类身体众多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很多疾病的病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对线粒体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本文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两个角度去探讨线粒体研究的前景。

目前的研究现状线粒体是细胞内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ATP,成为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

在进化历程中,线粒体与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内细胞器一样,由外源性合成核糖体生成的内共生关系演化而来。

现如今,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为线粒体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手段。

通过大规模测序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目前已经破解了线粒体的基因组,对线粒体疾病、线粒体归巢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为线粒体抗衰老、抗氧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线粒体与疾病线粒体疾病,既不属于传染病,也不属于罕见病,但这类疾病却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由于线粒体数目巨大,位于许多细胞中,所以线粒体缺陷造成的病症具有多样化的表达。

这些病症包括肌无力、癫痫、糖尿病、失智症等常见疾病。

目前,关于线粒体疾病的治疗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研究者为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很多努力,比如基因治疗、代谢调节等。

同时,线粒体疾病的动物模型也得到了很好的建立,不断加深着对线粒体病理的认识。

线粒体与免疫反应在免疫反应过程中,线粒体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发现,线粒体的损伤和功能异常会引起细胞合成的ATP量降低,从而引起细胞代谢的不平衡,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

而一些炎症反应(比如感染)则会刺激线粒体向免疫系统释放MTD(线粒体啮合域)、CpG-DNA等,从而起到促进免疫细胞的介导炎性反应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索线粒体与免疫反应之间的机理,以便为新型抗菌药物设计和治疗炎性病症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线粒体的了解不断加深,线粒体的研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核糖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核糖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核糖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核糖体,是细胞内的一种大分子结构,由rRNA和蛋白质相互结合而成。

在生物学中,它是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细胞内多种生物过程的调控者。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实验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在核糖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一、核糖体的基本结构要了解核糖体的功能,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本结构。

目前已知的所有细胞中都有不同种类的核糖体。

一般来讲,细菌的核糖体较小,由三种不同的RNA和蛋白质组成,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则由四种不同的RNA和蛋白质组成。

这些RNA的长度和序列也有所不同,在核糖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核糖体的结构主要分为两个子单位,即大的50S和小的30S子单位。

在细胞内,核糖体的组装过程是高度协调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16S rRNA,它是30S子单位的主要成分,同时还承担着辅助识别tRNA和mRNA等功能。

而50S子单位则由23S rRNA和5SrRNA以及多种蛋白质组成。

这些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核糖体结构,能够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蛋白质合成的第一步是将mRNA转录成RNA的线性序列,这个过程由RNA聚合酶完成。

这种RNA序列通常被称为mRNA,它含有用于构建蛋白质的编码信息。

此后,RNA将mRNA带入核糖体中,寻找与mRNA中特定编码的tRNA互补的序列。

一旦准确的tRNA与其互补的mRNA序列结合,就会被“考虑”加入正在生长的蛋白质中。

此外,核糖体还有一些重要的功能。

它可以作为一种调节剂,传达特定的信息给细胞内的其他蛋白质。

此外,核糖体在RNA的降解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些过程中,核糖体结构的特异性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对于细胞生物学和生物药物的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核糖体展示单链抗体库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核糖体展示单链抗体库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蛋 白质三聚体 , 目的蛋 白的基因型和表型联系起来。近年来 , 使 核糖体展示技 术在单链抗 体叠的蛋 白及其 m N R A同时 结合 在核糖体 上 , 形成 m N R A一核 糖体

用方面取得 了很大进展。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关键词 : 核糖体展示 ; R A一 m N 核糖体 一蛋 白质三聚体 ; 单链抗体
术 的基础 上改 进而 来 , 是一 种 利用 功 能性 蛋 白相
/ — R TP c

休转 \ 外 录\
. .


.. .

I 解 离
翻 译

核糖体 一 白质三联体复合物 蛋
互作 用进 行 筛 选 的新 技 术 。该 技 术 完 全 在 体 外 进 行, 其文 库容量 不受 细胞转染 效 率的影 响 , 库容量 和 筛选效 率得到 很大 的提高 。而且 它可与 其他技术 相 组合 , 在体 外 分 子 定 向进 化 方 面 具 有 独 特 的优 势 。 目前 , 核糖 体展示 技术 在 单 链抗 体 的 构建 及 应用 方
维普资讯
6 2
20 0 8年 第 3 第 3期 6卷
Po ir i uo A z20 . o.6N . rgi M c bo I nl u.0 8 V 1 o3 n o lmm 3
核糖 体 展示 单链抗 体 库技术 及 应用 的研 究进 展
物 同前 。最后得 到 的抗体 片段 , 端 接上 1 启动 子 5 _ 7
成 茎环 结 构 , 以便 使 m N R A不 被 核 酸外 切 酶 降 解 。

和茎环结 构 以及 S D序列 , 端则 融合 了间隔序列 并 3
含有茎环 结构 。另外 , 可将 展示 的 D A片段插 入 还 N 核糖 体展示质 粒 ( l m do r oo edsl et , Pa i f i sm i a vc r s b py o p D 的必需 元件 中, 用 带有 1 R V) 再 _ 动 子 和 7启 S ae 的 引物扩 增重组 质 粒 , 得 P R产 物可 直接 p cr 所 C 用 于体外 转录和 翻译 。

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核糖体是细胞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在蛋白质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关于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并且有一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本文将介绍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一些应用。

一、基本结构和功能核糖体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它存在于细胞质中。

一般来说,核糖体在不同类型的生物中有所区别,由于不同生物中对于核糖体结构的研究并不一致,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目前,研究人员对于哺乳动物中核糖体结构的研究比较深入。

哺乳动物中的核糖体由四个RNA和大约80种蛋白质组成。

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将mRNA上所携带的信息转化成蛋白质序列。

核糖体的翻译作用是由其中所组成的两个子单位完成的,它们被称作大核糖体和小核糖体。

在翻译前,小核糖体通过结合具有mRNA信息的小亚基,进而将其固定在大核糖体的A位点上。

随后,tRNA(带有氨基酸的转运RNA)上的氨基酸与mRNA中的密码子形成互补序列,从而使tRNA在核糖体中进行定位。

之后,氨基酸会逐渐连接成蛋白质的线性结构,直到信息读取完成。

二、核糖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抗生素研究抗生素对于治疗病毒感染是高效的,在医学上是非常常用的治疗手段。

然而,除了一些已知的抗生素,许多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依赖于对于核糖体的研究。

例如,通过对于核糖体的研究,科学家可以发现一些作用于特定位置的抗生素的作用原理。

这项研究对于开发新型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2.白血病和肿瘤治疗核糖体针对白血病和肿瘤的治疗应用于生物医学中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它们通过靶向蛋白质多肽链合成,从而对于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和防止繁殖。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得到了不断完善,并且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3.蛋白质工程通过对于核糖体的研究,科学家可以精确定位、改变和增大多肽链。

这些肽链可以被成功合成,从而得到对于生物医学有价值的产物或者蛋白质。

核核糖体DNA在植物系统发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核核糖体DNA在植物系统发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刘志 , 旭 , 辉 , 臻 , 文 , 韩 2 赵明 李宪 2 陈温福 一
(. 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 宁沈阳 106 ;. 1沈 辽 1112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与食 品工程学 院, 辽宁大连 163 ) 10 4
摘要 总结 了核 核糖体 R A的基 因 (r N )的结构特 点 , N n A D 分析 了 n N 中的 内转 录间隔 区( S 、 r A D 1 ) 编码 区及 非编码 区序 列和 5 核 糖体 T s R A在植 物 系统 学上的应 用和研 究进展 , 对它们 的前景进行 了讨论 。 N 并 关键 词 核糖体 D A I ; N ; S 系统发 育; 物 T 植 中 图分 类号 Q 8 文献 标识码 A 79 文章编 号 0 1 — 6 120 )9 05 1 0 57 6 1 ( 8 0 — 36 — 2 0
( ioo a R A G n , rN ) 由高度 串联重 复序列 组成 的 Rbsm l N ee nD A 是 多基 因家 族 , 中分布 在一 个或 数个 位 点 , 集 大都 与核 仁组 织 区相联 系 , 其功 能 同源且 最 为古 老 , 为 细胞 所共 有 。它 们 并 在进化过 程中通过不 等交换 和基 因转换 , 重复单 位 间 已发生
L U Z i ne l ( i ntue hnagA r utrl nvri ,Seyn ,U ̄nn 111 I h- ta Rc stt,Seyn g cl a iesy hnag we eI i i u U t oig106 ) Ab嘣 】 s T es c rl hrce s so n c a i sm l N ee nD A)w r ur a zd 1 plaino esq ecsi itnlt n h t ta aat t f u l rr oo a A gn (r N u r u c i f  ̄ e b R eesrnre .1 eapi t t eune ne a r —  ̄ i 1 c o f h n r a

核糖体

核糖体

第!"卷第#期!$$#年#月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0123,+45+361*7389%:;31+;1<=383(+&>?@A!"BA#C D E A!$$#文章编号F#$$"KG J G I%!$$#&$#K$$N I K$O核糖体结构研究进展明镇寰%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L浙江杭州P#$$#!&摘要F本文对生命中最复杂的动态分子机器QQ核糖体的结构研究进行了综述L介绍了最新对核糖体大R小亚基分别为O S和O T O S分辨率的结构研究L尤其强调了O$U大亚基的因子结合中心和P$U小亚基的#N UV W X Y中心域结构的研究进展M关键词F核糖体Z因子结合中心Z#N UV W X Y中心域中图分类号F[O!!文献标识码F Y\]X^_‘a E H‘b D E%c d e e f g f d hi j h f k l j f m l f L n o f p j q m gr m j s f t u j v w L xq m g y o d z P#$$#!L c o j m q&{*(4*1773+80178)=9(.*3|(7(},-78*);8)*1A C?b V E D@?~_‘a!"D E#$E"%a V&"’(%U)"a E)a*+"’"?E&L!$$#L!"%#&F N I,I#-|78*,;8F]’.D&V a%"a.a+~?V’‘a&’b+(?~V"/?&?0D@&’V b)’b V a L’‘a0?&’&?1‘"&’")D’a+D E++(E D0") 0?@a)b@D V0D)‘"E a"E?V#D E"&0&A2‘a V a)a E’O S?V O A O S V a&?@b’"?E0D1~?V@D V#a&b/b E"’?V&0D@@&b/Hb E"’V a&1a)’"%a@(.D&"E’V?+b)a+D E+"’.D&a01‘D&"3a+~?V’‘a&’V b)’b V a?~~D)’?V H/"E+"E#)a E’a V"E O$U&b/b E"’D E+)a E’V D@+?0D"E?~#N UV W X Y"E P$U&b/b E"’A4195(*=7F V"/?&?0a Z&’V b)’b V a Z~D)’?V H/"E+"E#)a E’a V Z)a E’V D@+?0D"E?~#N UV W X Y核糖体是执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L它是由一个大亚基和一个小亚基组成的核蛋白体复合物M在细菌中L O$U大亚基和P$U小亚基结合在一起形成I$U核糖体MO$U大亚基由大约!G$$个核苷酸组成的!P UV W X Y R#!$个核苷酸组成的O UV W X Y和大约P P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L相对分子质量约为#T N6#$N M P$U小亚基由#O J!个核苷酸组成的#N UV W X Y和!#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L 相对分子质量约为$T G6#$N M核糖体是一个复杂的分子机器L其功能涉及蛋白质合成的各个步骤M 大亚基与催化肽酰转移反应有关L而小亚基则提供了遗传密码翻译的场所L涉及’W X Y上的反密码子和0W X Y中密码子间的匹配L小亚基还具有复杂的校正机制L使翻译发生的错误减少到最小程度M由于核糖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重要作用L同时核糖体又是研究核酸H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个很好的范例L所以长期来生物化学家对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M虽然对组成核糖体的核酸和某些蛋白质从个体上讲都有了不少了解M但确定各种蛋白质在核糖体中确切的位置和功能L长期来一直未能实现M最近L这种状态有了突破性的进展M美国耶鲁大学的\??V a7#8和英国剑桥医学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W D0D9V"&‘E D E7!8等分别为O$U大亚基和P$U小亚基提供了O S和O T O S分辨率的电子密度图并首次在这种高分辨率的电子密度图上为几种已知三维结构的蛋白质和多个双链V W X Y区进行了定位M卷!"#$大亚基%所相看&()深入A B)的部相酶称H U@%%X;环的螺旋!"和螺旋!#相结合$"%&’(中)*+,"(的羟基与-./+012发生交联3其与跟/0’相互作用的四环的骨架相距不到42&利用’,4与’,(在"5/亚基中的相对位置和’,,和012复合物与/0’的空间位置关系也已经分别在因子结合中心定位了’,4和’,,蛋白的位置&67899:;<=>?@A :B C ?D B E 和@A :D 对F G H 的停靠利用-种实验方法对延伸因子在"5/亚基的因子结合中心进行定位&一种方法是冷冻电镜术I J +*K L M N M J O +K PQ R J +K S J K T *U 重建V V L O 012?W X L )Y ?Z )[或W X L Z 的核糖体复合物$(%&另一种方法是定点012水解I S R O M L \R +M J O M \012]*\+K N *S R S U $#%&这-种方法的结果非常吻合3表明W X L )Y和W X L Z 这-种因子的Z 结构域以相同方式结合因子结合中心&这种模式预期了在这些Z 蛋白和"5/亚基间的几种附加的相互作用3说明了当其在转位前和转位后阶段与核糖体结合时W X L Z 能与’(和’,4交联&这种模式把因子结合Z )[^Z _[置于/0’的可控制范围内3它们的开关区,和区-部分能在Z )[水解下改变构象3就位于’,4蛋白和/0’之间&/0’在因子结合中心所处的关键位置表明3它可能刺激W X L Z 和W X L )Y 等因子在与核糖体结合时的Z )[酶活力&‘8G H 小亚基‘76F 7F a 分辨率的结构"7"a 分辨率的.5/小亚基电子密度图如图.所示&在这种分辨率下3所有#种已知结构的蛋白质和大部分双链012螺旋都已在图中被定位3许多未知结构的蛋白质的b L 螺旋以及它们与相邻012间的相互作用也十分明显&从该电子密度图中也确定了,(/+012包括平台的中心区域的折叠状况&.5/亚基中这一部分在译码c与大亚基的联系和校正活性中特别重要&"7"a 分辨率的结构分析也使大量有关生化数据合理化并建立了一种新的翻译机制研究的框架&"7"a 分辨率的.5/小亚基结构轮廓显示了特征性的头I d U c 平台I [U c 肩I /U 和主体I eU 4个部分&‘7‘6f Hg <=>的中心域在大肠杆菌中该区包括"("hi i "位的核苷酸3图4是中心域的二级结构示意图&,(/+012的这一部分及其相连的蛋白质形成了j 平台k 和.5/亚基的部分j主体k &平台是一个包含(!5茎环和#!5茎环的灵活的功能上重要的结构3(!5和#!5这两个茎环已被鉴定对[位O 012的结合和亚基的相连是关键的$i %&在中心域的.l 端是一个功能上重要的区域L d -#3其被认为是作为必要的构象开关发挥作用3从而影响翻译的精确性$!%&中心域也是,(/+012中已被很好地从生化上进行过分析的部分3它包含核糖体蛋白/(c /i c /,,c /,"和/,i 的结合位点3特别是/i 和/,"对+012的结合已被广泛地研究&中心域012是一个延伸c弯曲的结构3其部分地缠绕小亚基的j 主体k &就象在结构上到处可见的3这个区域含有许多堆积在一起的短的012螺旋&一种012L 012堆积的通常模式涉及磷酸酯骨架插入邻近的双螺旋的小沟I 如d -(h d --和d -.h d -(U &内部的环被用作调节沟的宽度c 为螺旋L 螺旋对接提供嘌呤的1,和1-的功能基团&这些环也经常在急剧弯曲处出现I 如d -.和d -4的弯曲处U &102螺旋-5c -,和--的.点交汇处是中心域的核心3其构象由于/,"对d -5和d --小沟的结合而被稳定&/,"的顶部也在.点交汇处近旁接近d -,m /,#和/i 与.点交汇处的相互作用也进!(第,期明镇寰o 核糖体结构研究进展卷参考文献!"#$%&’()(*++,’-).//0,-%),1&23-2&4,5,’1/670/1,*’&’89(:+10;41;0,+*’1/&<=>0,+/2;1*/’5&7/61?,<@A0*B /+/5&2+;B ;’*1"C $3(&1;0,)#D D D )E @@!F E #GF E H 3"I $J 2,5/’+K .).&LC MJ )9&5&N 0*+?’&’O ),1&23A 10;41;0,/6&B &41,0*&2P @A0*B /+/5&2+;B ;’*1&1<3<=0,+/2;1*/’"C $3(&1;0,)#D D D )E @@!F P P GF E @3"P $C ;4N ,0Q.)R ,;+R :)S *7-Q ),1&23:’,1T /0N/6?,1,0/U ,’,/;+?L 80/U ,’B /’8+*’V (9:1,10&2//7+"C $3C ./2%*/2)#D D W )I W E !D W F GD F @3"E $A X ,T 4X &N::).//0,-%3Y ?,+&04*’Z 0*4*’2//7)&5/8;2&09(:"C $3C ./2%*/2)#D D <)I E H !F #GD F 3"<$[4?*;5*Y )A &1/()K&8&:),1&23\’1,0&41*/’/61?,+&04*’Z 0*4*’8/5&*’/6I P A0*B /+/5&29(:T *1?70/>1,*’+M P &’8M W "C $3C %*/2J ?,5)#D D D )I H E !W F #GW F W 3"W $A 1&0NR 3O *+;&2*X &1*/’/6,2/’U &1*/’6&41/0Y ;/’1?,]+4?,0*4?*&4/2*0*B /+/5,"C $3(&1;0,)#D D H )P F D !E @P G E @W 3"H $K*2+/’^A )(/22,0R R 3.&77*’U1?,7/+*1*/’/610&’+2&1*/’&2,2/U &1*/’6&41/0]Q >V *’1?,0*B /+/5,B L8*>0,41,8?L 80/_L 20&8*4&270/B *’U "C $3J ,22)#D D F )D I !#P #G#P D 3"F $.,00L 5&’J )./&X ,8‘).4K?*01,0C ),1&23(;42,/1*8,+*’#W A09(:70/1,41,8B L1?,&++/4*&1*/’/6P @A&’8<@A0*B /+/5&2+;B ;’*1+"C $3C ./2%*/2)#D D D )I F <!D H G#@<3"D $M /85,22C A )‘&?22B ,0U:]3:4/’6/05&1*/’&2+T *14?*’]+4?,0*4?*&4/2*#W A0*B /+/5&29(:8;0*’U8,4/8>*’U/65,++,’U ,09(:"C $3A 4*,’4,)#D D H )I H H !#I W I G#I W H 3"#@$.4J ;14?,/’C-3M /4&1*/’/610&’+2&1*/’&2*’*1*&1*/’6&41/0\Q P /’1?,+5&220*B /+/5&2+;B ;’*1"C $3-0/4(&12:4&8A 4*[A :)#D D D )D W !E P @#GE P @W 3a 责任编辑寿彩丽b#H 第#期明镇寰!核糖体结构研究进展。

几种生物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几种生物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三种生物新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摘要:本文对几种时下比较热门的生物技术的应用原理、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阐述,并且结合自己研究的领域,浅析了这些新兴的生物技术在生物防治真菌中研究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RNA 干扰技术;DNA 芯片技术一、基因组编辑新技术:CRISPR–Cas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突破性的变革及科学家们不断的努力,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不断涌现出来,出现了当下最热门最新型的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家利用该基因编辑技术对抑制狗骨骼肌生长的基因(MSTN)进行了敲除,培育出两只肌肉发达的“大力神”狗,成功构建了世界首个基因敲除狗模型。

科研人员所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顾名思义,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 片段的敲除、加入等。

而CRISPR/Cas9 技术自问世以来,就有着其它基因编辑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技术不断改进后,更被认为能够在活细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编辑”任何基因。

1.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概述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由RNA 指导Cas 核酸酶对靶向基因进行特定DNA 修饰的技术。

它是细菌和古细菌为应对病毒和质粒不断攻击而演化来的获得性免疫防御机制。

此系统的工作原理是crRNA (CRISPR-derived RNA) 通过碱基配对与tracrRNA (trans-activating RNA) 结合形成tracrRNA/crRNA 复合物,此复合物引导核酸酶Cas9 蛋白在与crRNA 配对的序列靶位点处剪切双链DNA ,从而实现对基因组DNA 序列进行编辑;而通过人工设计这两种RNA,可以改造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gRNA (guide RNA),足以引导Cas9 对DNA 的定点切割。

作为一种RNA导向的dsDNA 结合蛋白,Cas9 效应物核酸酶是已知的第一个统一因子(unifying factor),它能够共定位RNA、DNA 和蛋白,从而拥有巨大的改造潜力。

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及抗生素的应用与开发

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及抗生素的应用与开发

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及抗生素的应用与开发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李少晖07102113摘要:核糖体是存在于一切细胞内的细胞器,担负着合成蛋白质一级结构的重任。

随着核糖体的精细结构的研究,其翻译遗传信息的机制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很多抗生素类药物都是以细菌的核糖体为靶点,抑制其蛋白质的合成,但近年来细菌的抗药性阻遏了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及发展,如何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菌株的抗药性机制以及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课题。

关键词:核糖体结构功能抗生素开发抗药性0.引言核糖体全称为核糖核蛋白复合体,是存在于一切细胞中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根据mRNA所传递的遗传信息合成肽链。

今年来,随着核糖体精细结构的发现,其翻译遗传信息的机理也渐渐浮出水面,使人们了解到了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初级合成过程。

同时抗生素类药物大多以核糖体为作用靶点,但随着菌株耐药性问题的出现,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从分子水平上解析细菌抗药性的机理一定会为抗生素的安全有效的使用指明一条新的道路。

本文将以近年来的核糖体结构研究为基础,结合有关抗生素使用及菌株耐药问题的报道,对当前细菌核糖体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1.核糖体的结构1.1核糖体的化学组成核糖体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种细胞器,无膜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RNA 构成,蛋白质占40%~50%,RNA占50%~60%。

组成核糖体的RNA为细胞中一类专门的RNA,称为核糖体RNA(rRNA),它可占到细胞中RNA总量的80%以上。

1.2核糖体的三维结构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由2个亚基构成,分别为30S的小亚基和50S的大亚基,而这共同组成原核生物的70S的核糖体。

其中,50S大亚基由23SrRNA、5SrRNA 以及约31种蛋白质组成;30S小亚基由16SrRNA以及约21种蛋白质组成。

(图1)在核糖体上有6个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活性位点,它们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各有其特定的识别作用。

细胞生物学综述——核糖体

细胞生物学综述——核糖体

核糖体功能结构探究及展望摘要:核糖体是一个核酶,用体外筛选技术发现的核酶像核糖体一样也能催化肽键形成。

RNA在生命起源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RNA多功能的发现,RNA被更多的人认为是生命体的生物大分子,在科学研究如新药研发中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应用。

关键字:RNA 核酶蛋白质合成是细胞代谢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过程, 其中涉及到200多种生物大分子参与作用。

蛋白质加工厂---核糖体(Ribosome)是一个由核糖体RNA(rRNA)和核糖体蛋白组成的复合体. 蛋白质含量约占三分之一, 而rRNA的含量占三分之二。

在蛋白质生物合中,rRNA 与蛋白质两者究竟谁起主导作用, 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并提出不少假说。

关于rRNA功能的假说主要有三种: 1.rRNA主要作为核糖体蛋白质装配的结构骨架, 在蛋白质合成中, 核糖体蛋白质起催化作用;2. rRNA是一种决定蛋白质序列的物质;3.rRNA具有催化活性, 它直接催化蛋白质的合成.1982年Cech通过研究原生动物四膜虫证明RNA 具有催化功能, 并称之为核酶( ribozyme)。

自此以后, 自然界中的RNA 催化功能不断被发现, T. Cech和S. A ltman也因为核酶的发现而荣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核酶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使人们认识到, RNA的生物功能远非/传递遗传信息0那么简单,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RNA的生物学功能。

直到最近,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核糖体大、小亚基的结晶, 才证实了肽键的形成是由r RNA催化, 核糖体就是一种核酶, 已经可以得出结论, 在核糖体内蛋白质主要起维持rRNA 的构象, 起辅助作用;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RNA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肽酰转移酶中心核糖体大亚基的精细结构表明, 核糖体大亚基空腔的底部, 是P位点上肽酰tRNA 与A位点上氨酰tRNA 相互作用形成肽键的部位, 称为肽酰转移酶中心。

在肽键形成处2nm的范围中,完全没有蛋白质的电子云存在,肽酰转移酶中心完全由23SrRNA的结构域组成,而蛋白质主要起维持rRNA的构象,起辅助作用。

核糖体的结构及功能研究

核糖体的结构及功能研究

核糖体的结构及功能研究核糖体是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生物分子,其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关键。

它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目前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

一、核糖体的结构核糖体的结构非常复杂,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

其中大的亚基分子量大约为2.5百万道尔顿,由数百条核苷酸序列组成,包括28S、5.8S和5S三个rRNA分子,以及约50个蛋白质分子。

小的亚基分子量约为0.5百万道尔顿,由18S rRNA和约30个蛋白质组成。

核糖体亚基之间存在着多种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这些相互作用稳定了核糖体的结构。

此外,核糖体的结构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离子浓度、温度、pH值等。

二、核糖体的功能核糖体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关键分子,其主要功能是根据mRNA上的信息合成多肽链。

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核糖体会不断地扫描mRNA的密码子,然后根据tRNA上的氨基酸信息添加在多肽链上,直到完成整个蛋白质的合成。

此外,核糖体还参与到了绝大多数RNA分子的合成过程中。

细胞内的RNA分子包括tRNA、rRNA、mRNA和其他功能RNA,这些分子的合成都需要核糖体的参与。

在RNA的合成过程中,核糖体还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可以促进RNA分子的准确合成。

三、核糖体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对核糖体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

通过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确定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包括人类、酵母等多种生物中的核糖体结构。

此外,还出现了多种针对核糖体的抑制剂,如红霉素、链霉素等,这些抑制剂可以针对细菌中的核糖体进行选择性作用,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些抑制剂的研发不仅有助于治疗细菌感染病,还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四、总结与展望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核糖体是生物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子,其结构与功能都非常复杂。

目前,对于核糖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对其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核糖体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核糖体的研究综述

核糖体的研究综述

核糖体的研究综述安钰坤摘要:核糖体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其惟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

核糖体的研究对生物生存、繁殖、发育和遗传均是十分重要的。

对核糖体的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核糖体的研究现状。

关键字:核糖体,蛋白质,亚基1.核糖体的发现与功能核糖体是由罗马尼亚籍细胞生物学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George Emil Palade)用电子显微镜于1955年在哺乳类与禽类动物细胞中首次发现的,他将这种新细胞器描述为密集的微粒或颗粒[1]。

一年之后,A. J. Hodge等人在多种植物的体细胞中也发现了核糖体,可是当时人们仍无法将微粒体中的核糖体完全区分开来。

后来,乔治·帕拉德以及阿尔伯特·克劳德和克里斯汀·德·迪夫因发现核糖体于1974年被授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虽然核糖体作为一种细胞器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被发现,但对这种细胞器仍没有统一的命名。

直到1958年,科学家理查德·B·罗伯茨才推荐人们使用“核糖体”一词。

(图1为典型的细胞图解)Figure 1:典型的细胞图解,其中显示了几种主要细胞器及一些重要细胞结构:1.核仁2.细胞核3.核糖体4.囊泡 5.糙面内质网6.高尔基体7.细胞骨架8.光面内质网9.线粒体10.液泡11.细胞质12.溶酶体13.中心粒核糖体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其惟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

因此核糖体是细胞不可缺少的基本结构,存在于所有细胞中。

核糖体往往并不是单个独立地执行功能,而是由多个核糖体串连在一条mRNA分子上高效地进行肽键的合成。

这种具有特殊功能与形态的核糖体与mRNA的聚合体称为多聚核糖体。

CARD-FISH技术在根系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CARD-FISH技术在根系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2095⁃1736.2021.02.089CARD⁃FISH技术在根系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陈淋霞,张萌,石佳佳,包智华(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21)摘要酶联荧光原位杂交技术(Catalyzed reporter deposition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CARD⁃FISH)是原位识别、追踪、可视化环境微生物的先进技术。

它能在植物组织中精确定位目标微生物,帮助监测微生物的存在及其在根系的定植策略。

随着分子微生物生态技术的进步,CARD⁃FISH与其他技术联用更能高效解析复杂生境中微生物的功能特性,如CARD⁃FISH与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nanometer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nanoSIMS)联用能在单细胞水平上同时表征微生物的代谢功能与系统发育特性。

综述CARD⁃FISH的原理、步骤、发展及其联用技术,为CARD⁃FISH用于植物组织微生物的定位和功能分析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CARD⁃FISH;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根系;定植;可视化中图分类号Q9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36(2021)02⁃0089⁃06Advances of CARD⁃FISH technologyin root⁃associated microorganismsCHEN Linxia,Z HANG Meng,S HI Jiajia,B AO Zhihua(School of Microbial Ecology and Resources,I 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 ohhot010021,C hina)Abstract Catalyzed reporter deposition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CARD⁃FISH)is an advanced technology to identify,t rack,a nd visualize root⁃associated microorganisms.It can accurately locate specific microbes in plant tissues,h elp us monitor the presence of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colonization strategy in the root system,a nd it is a powerful tool for studying root⁃associated microorgan⁃isms.With the advancement of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ical techniques,t he combination of CARD⁃FISH and other approaches can efficiently analyze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microorganisms in complex habitats.For example,t he combination of CARD⁃FISH and nanometer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nanoSIMS)can simultaneously characterize the metabolic function and the phylogenetic properties of microorganism at the single⁃cell level.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inciples,s teps,d evelopment and combined technique of CARD⁃FISH,i 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CARD⁃FISH to be used in the localiz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lant tissue microorganisms.Key words CARD⁃FISH;plant⁃microbe interaction;root system;colonization;visualization根系是植物与其所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场所,它为微生物营造了不同的微生境:根际(rhizo⁃sphere)、根表面(rhizoplane)和内根际(endorhizo⁃sphere)[1⁃2]。

核糖体工程改造海绵共附生放线菌紫色素的特性

核糖体工程改造海绵共附生放线菌紫色素的特性

核糖体工程改造海绵共附生放线菌紫色素的特性摘要:从西沙海域未鉴定海绵样品中分离到一株命名为SCKA-96.5的放线菌菌株,该菌在海水高氏I号培养基上产生灰白色气生菌丝。

16 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为链霉菌属放线菌。

通过核糖体工程技术获得其变异菌株SCKA-96.5K,该变异株在海水高氏I号培养基上能稳定地产生可溶性紫色素。

对SCKA-96.5K 所产的紫色素进行粗提取及稳定性分析,了解相关理化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波长600 nm处该紫色素具有最大吸光度;热稳定性较好;颜色随pH的变化明显;强氧化剂次氯酸钠对其破坏较大,在弱还原剂中比较稳定;葡萄糖等食品添加剂对其基本没有影响。

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色素资源,该紫色素具有一定的工业开发价值。

关键词:海绵共附生放线菌;核糖体工程;紫色素;稳定性Characterization of Purple Pigment Produced by Sponge Associated Actinomycete Strain Transformed by Ribosome EngineeringAbstract:An actinomycete strain SCKA-96.5 was isolated from an unidentified sponge sample from Xisha sea. The strain produced grayish-white aerial mycelium on Guase’s No. I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seawater. The 16 S rRNA gene sequence of strain SCKA-96.5 showed that it was assigned to Streptomyces. Its mutant strain,SCKA-96.5K,obtained by ribosome engineering,was able to produce a purple diffusible pigment stably. The pigment was extracted;and it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 was 600 nm;the pigment was stable to heat and food additives;its color changed significantly when pH changed;strong oxidant NaClO could destroy the pigment while weak reductants didn’t had any effect on the pigment. The purple pigment had the potential to be developed for future application as a kind of natural pigment.Key words:sponge associated actinomycete;ribosome engineering;purple pigment;stability与人工色素相比,天然色素大多无毒、安全性高、色泽柔和鲜艳,更加切合现代人“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理念,因此在食品、印染、化妆品等行业中应用日益广泛。

核糖体r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核糖体r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核糖体r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核糖体是生物体内外界环境的响应器。

其在细胞内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靶点组成,它是细胞内一个高度保守的分子机器,在不同分子生物系统中具有高度相似性,对于维持分子生物系统中的基本功能和生命活动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核糖体rRNA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一、rRNA的基础结构和功能rRNA是一种非编码RNA,与蛋白质一起组成核糖体。

rRNA的功能包括:1)催化肽键的形成;2)识别mRNA和保持其中的启动密码子用于识别tRNA;3)将氨基酸转移到新的生长的肽链中去;4)识别肽链终止密码子;5)移动tRNA;6)退火和转位交替。

rRNA包含了靶向抗生素靶点的许多重要结构,是已知的众多小分子抗生素的靶点。

二、移位和退火移位是核糖体作用于tRNA的过程。

在肽键生成后,tRNA以“双缺口”(A样和P样tRNA)的形式留在核糖体的两个亚单位之间,受氢键和电荷交互作用的影响致使在移植到新的氨基酸之后,tRNA需要移动以释放出P位的tRNA,并将A位的tRNA移动到较高位。

退火是在核糖体作用于tRNA的过程中,“调节”肽链以保证生物没有非功能的不必要的问题。

这样的移动会使rRNA上的靶点产生位移,进一步影响肽链的结构,并确保无重复。

退火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保证肽链的稳定性,可以有效的保证整个生物体系的稳定性,这是rRNA的一项重要功能。

三、rRNA和转座子rRNA在转座子调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转座子是可以在DNA的某些点上移动而不改变基因组的工具。

转座子将核酸序列复制到另一个位置,并在原有领域中所控制的靶点级序列进行更新。

这些过程需要核糖体的操作支持,其依赖于靶点序列在rRNA上的存在。

四、靶向抗生素的发现靶向抗生素的发现首要依赖于对rRNA结构的分析。

主要包括红霉素靶点的发现以及抗菌肽的靶点发现。

这些途径不仅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用,更在蛋白质工程的方向中发挥巨大作用。

核糖体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核糖体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1 核糖体工程技术研究进展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新活性化合物及其先导结构的重要来源[1]。

但是野生型的菌株在自然界中产生的活性物质的产量非常低,特别是具有商业价值的抗生素,产量一般都介于1~100 μg/mL[2]。

为了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来提高菌株产生物活性物质的能力。

1.1 核糖体工程的由来从自然界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产量通常很低,如何提高野生型菌株的抗生素产量成为研究的重点[3]。

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条件进行随机的诱变是改良菌株的经典方法,虽然有效但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4]。

“核糖体工程”是国际上最新发展起来的一门菌种改良新技术,日本国家食品研究所的Kozo Ochi 教授首先提出来核糖体工程(Ribosome Engineering)这一概念[5, 6],它是以核糖体蛋白结构上的突变对微生物次级代谢调控作用的影响机制出发建立起来的微生物推理育种的新方法。

1.2 核糖体工程的作用机制在营养极度缺乏的条件下,原核生物可以分泌抗生素、生成产物、合成酶、形成孢子和气生菌丝等,有非常广泛的适应能力。

微生物具有对营养物质匮乏的环境进行紧缩应答(Stringent Response)或称紧缩控制(Stringent Control)的反应机制[7],其原理如图1-1所示[5],当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中缺少氨基酸时,会导致微生物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反应,如迅速中止RNA的积蓄和蛋白质合成,同时还伴随着细胞的形态分化(如气生菌丝和孢子的形成)和启动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色素和酶等)的生物合成。

在这个反应过程中,四磷酸鸟苷酸(ppGpp)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合成基因是relA。

当微生物处于营养缺乏的环境时,它的生长由对数期进入稳定期,在这一变化中,由于环境中缺少氨基酸,蛋白质合成的装配车间也就是核糖体的A部(氨酰-tRNA的结合部位)会与游离的tRNA 结合,因此导致肽链的延伸被迫停止,进而终止了蛋白质的合成[8]。

26612619_小分子靶标的核糖开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26612619_小分子靶标的核糖开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进展2022年第12卷第2期168~175Current BiotechnologyISSN 2095‑2341进展评述Reviews小分子靶标的核糖开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吴一凡1,林晟豪2,许文涛1,2*1.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食品精准营养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摘要:小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在众多生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检测意义与价值,其快速灵敏可视化检测技术的开发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基于核糖开关的生物传感器因具有识别特性高、操作简便、成本低等优势,为小分子检测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对核糖开关的来源、构成、调控机制、体内外筛选,特别是对基于小分子靶标的核糖开关生物传感器分类进行了介绍,并从核糖开关的筛选、裁剪、理性设计、核糖开关无细胞传感器的应用等几个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小分子靶标的核糖开关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分子靶标;核糖开关;生物传感器;筛选;基因表达调控DOI :10.19586/j.2095‑2341.2021.0140中图分类号:Q522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Riboswitch Biosensors for Small Molecule TargetWU Yifan 1,LIN Shenghao 2,XU Wentao 1,2*1.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a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Precision Nutrition and Food Quality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mall molecule compounds ,and play key roles in many bi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has important detection significance and value.The development of its rapid and sensitive visual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a research hotspot at present.Biosensor based on riboswitch provides a new way for small molecule detection due to its advantages ,such as high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s ,simple operation and low cost.In this paper ,the source ,composition ,regulatory mechanism ,in vivo and in vitro screening of riboswitches ,especially the classification of riboswitch biosensors based on small molecular targets were introduced ,which aim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mall molecule target riboswitch biosensor.Key words :small molecule target ;riboswitch ;biosensor ;screen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生物体及环境中的小分子化合物主要指辅因子、氨基酸、嘌呤、磷酸化糖、金属离子等,它们在细胞代谢、信号传导、细胞防御机制等生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

海洋药物研究进展

海洋药物研究进展

海洋药物研究进展张兴德,刘汉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分类归纳阐述了海洋药物研究的过去与现状。

海洋中药是中医药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

利用现代科技方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与开发海洋药物,是一条有效途径。

运用生物技术、新剂型技术以及对藻类、海洋微生物等低等海洋生物的深入研究,将打破制约海洋药物产业化的瓶颈,促使我国蓝色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海洋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海洋药物研究方法;综述中图号:R28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05(2003)02-0126-031 海洋中药研究概况海洋中药系指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海洋天然药物,与我国劳动人民应用海洋生物于医疗实践的悠久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乌贼骨作丸,饮以鲍鱼汁治血枯”的记载。

古典医籍《山海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海药本草》、《唐本草》等均有关于海洋药物的记载,如“文蛤主治恶疮”、“海藻疗瘿”、“石决明主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等。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收载的海洋药物已达百余种。

建国以来,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收载海洋药物及有关方剂。

《中药大辞典》(1977年版)收载海洋中药134种;《中国药用海洋生物》(1977年版)收载药用海洋生物275种;《中国药用动物志》收载海洋药物236种;《中国海洋药物辞典》收载海洋药物1600种,包括动物药1431种,藻类药物125种,矿物药6种,具特殊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药38条;《中国海洋湖沼药物学》分别介绍了湖海药用动物760种、植物99种、矿物9种[1];《海洋药物与效方》收载我国常见海洋药物208种,海药效方1197首;《中华本草》亦收载了海洋药物802种。

我国的海洋生物从菌类至兽类,据《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已确认20278种,为海洋中药药源拓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核糖体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核糖体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核糖体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自从20世纪初发现核糖体以来,生物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核糖体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一、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核糖体是所有细胞都具备的一种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其结构包括了蛋白质和RNA的组成,并且拥有特定的功能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核糖体分为两个亚单位,其中大的亚单位具有23S rRNA、16S rRNA和34个蛋白质组成,而小的亚单位则由16S rRNA和21个蛋白质组成。

大亚单位通过调节和控制蛋白合成,小亚单位则负责识别mRNA和tRNA的结合。

二、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人们对核糖体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和详细。

近年来,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冷冻电镜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在非常低的温度下研究通常在常温下极其脆弱的生物分子。

在这个领域,科学家们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确定核糖体的三维结构。

这是实现了通过冷冻电镜等新技术超越传统晶体学的一个重要突破。

通过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们终于有能力观察到蛋白质和RNA如何结合在一起,以及它们如何转动和移动以实现蛋白质合成。

三、结构和功能的联系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密不可分。

首先,核糖体能通过结构的变化使RNA和蛋白质之间的互作变得更加高效。

除此之外,听检妻子信任姣小的投名状微博 @你的名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这个电影中,男主角在一个神秘异世界中遇到了女主角,当他回到现实世界后,他发现它的神秘异世界已经消失了。

然而,在电影的结尾,男主角突然想起了女主角的名字,这种情感纽带被重新连接起来。

类似地,核糖体的结构也起到了类似的纽带作用,使得RNA和蛋白质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高效。

四、未来的展望尽管核糖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是科学家们对于其结构和功能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核糖体在调节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和机制。

未来,科学家们还将继续研究核糖体如何在生物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核糖体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新活性化合物及其先导结构的重要来源[1]。

但是野生型的菌株在自然界中产生的活性物质的产量非常低,特别是具有商业价值的抗生素,产量一般都介于1~100 μg/mL[2]。

为了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来提高菌株产生物活性物质的能力。

1.1 核糖体工程的由来
从自然界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产量通常很低,如何提高野生型菌株的抗生素产量成为研究的重点[3]。

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条件进行随机的诱变是改良菌株的经典方法,虽然有效但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4]。

“核糖体工程”是国际上最新发展起来的一门菌种改良新技术,日本国家食品研究所的Kozo Ochi 教授首先提出来核糖体工程(Ribosome Engineering)这一概念[5, 6],它是以核糖体蛋白结构上的突变对微生物次级代谢调控作用的影响机制出发建立起来的微生物推理育种的新方法。

1.2 核糖体工程的作用机制
在营养极度缺乏的条件下,原核生物可以分泌抗生素、生成产物、合成酶、形成孢子和气生菌丝等,有非常广泛的适应能力。

微生物具有对营养物质匮乏的环境进行紧缩应答(Stringent Response)或称紧缩控制(Stringent Control)的反应机制[7],其原理如图1-1所示[5],当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中缺少氨基酸时,会导致微生物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反应,如迅速中止RNA的积蓄和蛋白质合成,同时还伴随着细胞的形态分化(如气生菌丝和孢子的形成)和启动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色素和酶等)的生物合成。

在这个反应过程中,四磷酸鸟苷酸(ppGpp)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合成基因是relA。

当微生物处于营养缺乏的环境时,它的生长由对数期进入稳定期,在这一变化中,由于环境中缺少氨基酸,蛋白质合成的装配车间也就是核糖体的A部(氨酰-tRNA的结合部位)会与游离的tRNA 结合,因此导致肽链的延伸被迫停止,进而终止了蛋白质的合成[8]。

这一信息传递到它的合成基因relA,触发合成ppGpp,从而激活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

图1-1 细菌严谨反应
Fig.1-1 Scheme of bacterial stringent response
核糖体不仅是蛋白质的合成机器, 也是细胞感知营养水平和对生长速率进行调控的重要位点[9]。

其结构的改变在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代谢调控方面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研究微生物中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中发现,很多抗生素主要是通过与核糖体的某些部分相结合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起到类似于严谨反应同样的作用效果,核糖体结构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蛋白的合成能力,而且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途径也受到影响,进而获得微生物代谢产物合成能力提高的菌株[10]。

在稳定生长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大量合成,与之相关的生物合成基因的大量表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核糖体突变(包括核糖体蛋白和rRNA)带来的蛋白合成能力的改变,对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影响必然是非常重要的[11]。

某些核糖体突变可以反映为作用于核糖体上的抗生素的抗性变化,因此通过筛选或构建相应的抗性突变,可获得核糖体功能突变的菌株,进而获得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能力提高的菌株。

微生物核糖体工程中最主要的两个细胞器即核糖体和RNA多聚酶,以引入的抗生素抗性突变为外在表征,定向筛选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能力提高的突变菌株(图1-2)[6]。

常用于抗性筛选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链霉素(Str)、利福平(Rif)、庆大霉素(Gen)、巴龙霉素(Par)、夫西地酸(Fus)、硫链丝菌素(Tsp)、林肯霉素(Lin)和遗传霉素(Gnt)等[4]。

Fig.1-2 Scheme of ribosome engineering to activate cellular function
1.3 核糖体工程技术的应用
1.3.1 诱导次级代谢产物产量的提高
微生物核糖体突变诱导抗生素耐药性的同时,也导致核糖体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到微生物的其他一些生理活性,因此,核糖体工程在微生物活性产物高产菌株的选育方面受到了关注。

核糖体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以微生物对某些抗生素的耐受性作为筛选标记,获取具有明显抗生素抗性的高产突变株,并阐明其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已取得很好进展[12]。

如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由于该菌株核糖体S12蛋白发生了突变(Lys-88 变为Glu-88),使其能抵抗高达300 μg/mL浓度的链霉素[13]。

在高氏Ι号合成培养基中添加链霉素,筛选柔红霉素产生菌天蓝淡红链霉菌的链霉素自发抗性突变株, 其正向突变频率高达34%,抗性突变株的发酵水平约为出发菌株1.5倍[14]。

大量的研究表明[15-23],微生物的抗性突变是进行抗生素产生菌株优化的有效方法,具有目标明确、有效突变率高,能实现不同抗生素组合的抗性突变,不依赖遗传背景,适用范围广等优点[24]。

王耀耀等利用链霉素和利福平组合抗性筛选,结合高能电子诱变改造东方拟无枝酸菌,获得了去甲万古霉素效价提高45.8%的突变菌株[25]。

组合庆大霉素和利福平二种抗性突变筛选,以提高蜡状芽孢杆菌2045的抗生素FR2900493合成水平,结果表明抗性突变株的抗生素合成量较野生菌提高了5~6倍[26]。

Tamehiro等对白色链霉菌工业菌种进行了组合抗药性突变选育,通过str、gen、rif三种抗生素的组合筛选后菌株的盐霉素产量较抗性筛选前提高了2.3倍[27]。

除合成次级代谢产物外,有报道称核糖体工程技术还对提高微生物来源酶类产量、提高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tida)对芳香化合物的耐受能力[13, 28]。

有报道表明,生长末期时抗生素耐受株比野生菌株具有更高的蛋白质合成水平,其中参与次级代谢途径的特异性蛋白(如:actn-ORF4)的高表达是抗生素高产的关键[24, 29]。

其中,利用链霉素和利福平筛选获得的抗性突变株,其发酵产量比原始菌株能提高2~3倍,并且菌落形态及颜色的变化与肽类抗生素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联系,该技术使肽类抗生素高产的相关分子机制正在研究之中。

Fabrizio等运用该技术实现了肽类抗生素GE2270产量的提高[30]。

目前,核糖体工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原核生物尤其是放线菌上,至于真菌是否也存在应急反应并对抗生素合成具有类似的调控机制,值得深入探讨和考证[31]。

1.3.2 诱导新的活性物质的产生
众所周知,微生物基因组中存在暂时丧失表达活性而静默的沉默基因,沉默
基因受到某些诱发因子刺激或者基因突变等原因时能够被活化而实现表达,因此有可能产生新的代谢产物[32]。

所谓沉默基因(silent gene)是存在于微生物基因组中不表达或极低水平表达的DNA序列,它们能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而表达活性产物,沉默基因激活机制在自然界早已存在。

Hopwood于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通过激活沉默基因来获取新型抗生素的方法;如通过基因克隆、诱变处理、菌株或种间自然接合、原生质体融合等方法来激活沉默基因的[33]。

遗传学分析表明,菌体性状的调控是通过多层次的链锁调节操纵实现的;低表达水平时,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基因和抗性基因可激活酶结构基因;较高表达水平时,则有激活沉默基因的作用[34]。

通过激活沉默基因产生新抗生素的理论依据是微生物次级代谢的特点:一种微生物能产生多种抗生素或次级代谢产物,而相同或不同的菌种又可以产生极相似的一类化合物。

S.LividansTK24 正常情况下不产生放线菌紫素,在引入链霉素抗性之后,突变株获得了放线菌紫素产生能力,可能引入抗生素抗性后,引起核糖体结构的变化,激活了沉默基因所致[11]。

Chakraburtty等发现当S.coelicolor A3(2)relA基因发生突变时,不能合成ppGpp,也不能产生放线菌紫红素[35]。

J.Shima等发现向relA突变株引入链霉素抗性,在未恢复ppGpp合成能力的情况下,就能恢复其产放线菌紫红素的能力[36]。

将链霉素抗性引入天蓝色链霉菌野生菌中,可以使其放线菌紫红素产量提高十倍。

分析了一株链霉素抗性突变株Bacillus subtilis Marburg168,发现其S12蛋白的第56位氨基酸发生了点突变,由赖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丝氨酸和精氨酸,其链霉素的抗性分别达500,1000,2000倍[37, 38]。

在利用链霉素抗性开拓海洋药用微生物新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9, 40],以一株没有抗肿瘤活性的海洋放线菌玫瑰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 of lavus)为出发菌株,采用核糖体工程技术,进行抗生素抗性筛选,共获得有抗生素抗性的突变株270株[41]。

将突变株的发酵产物进行体外抑肿瘤细胞活性研究,获得抗肿瘤活性显著的突变株3株。

对其中抗肿瘤活性较好的突变株Str3054 进行大量发酵,采用活性追踪方法初步分离发酵产物的活性成分,获得了6个单体化合物并进行结构鉴定,其中有5个化合物表现出一定抗肿瘤活性。

因此,核糖体工程技术是充分发掘药用微生物新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核糖体的改变影响着蛋白质和抗生素合成,单个或组合抗生素筛选条件下,都可得到大量表达目的产物的抗性突变株,其中以链霉素、利福平的研究开展较多,筛选效果最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