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审美范型及其现代性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https://img.taocdn.com/s3/m/0a6896e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9.png)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之一,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中,描绘了自然美、人格美、心灵美等多重美的境界。
本文将对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进行详细的探讨,从中展现出这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
陶渊明在田园诗中常常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体现出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品质。
他的田园诗中,表现了他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例如他在《饮酒》一诗中写道:“避世无闷坐,此善仍何有。
自高自人间,又何惜斗筲。
开园植桂树,不求悬榻陂。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描述了他修建别墅的乐趣,而他这种修建别墅的行为很显然带有环保的意义。
他种植桂树,不仅仅是为了享受桂花的芬芳,更是为了保护环境,使自然更加美丽。
他追求自然之美的也展现出对自然世界的责任感。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展现了他独立自主的个性和精神追求。
陶渊明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一种追求自由、追求平静生活的人格美。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首诗表达了他将家宅设于园中,离尘世繁忙之地,追求平静自然的心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他对自然的描述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立追求,表现出了他积极向上、心灵自由的人格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他积极进取、顽强不屈的精神。
陶渊明的生活经历不尽如人意,但他并没有因此沮丧自卑,而是通过田园诗的创作展现了自己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身无归戚意,人事有代谢。
宋玉诗,虞集曲。
何必更怀远。
”这段诗中陶渊明写到了他受到困扰和伤害时依旧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困境他选择了写作,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这体现了他的人格坚毅和勇敢面对困境的品质。
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体现了他的克己奉公、忠诚正直的人格美。
陶渊明自幼好学,以清静著称。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休之已矣,何求之补?”这诗表达了他心境的转变,同样也折射出了他对朝廷的不满和追求官位的决心的削弱。
他并没有在权力面前屈从,而是选择了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
汉语言文学论文《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汉语言文学论文《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578ca5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63.png)
汉语言文学论文《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第一篇:汉语言文学论文《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淺析陶淵明人生態度的現代意義摘要:陶淵明“任情適意”及“自然天放”的人生態度以一種不忮不求,聽任自然的態度,投身於宇宙萬物迂流變化,決不刻意追求什麼,也不躲避什麼,而是坦然受之。
陶淵明以這種人生態度找到了他人生的歸依,而這種人生態度在現今社會是否適用呢?我們不能亦步亦趨地模仿陶淵明,而是要在現今社會環境的大背景下實現對超我境界的一種突破,以便更好的適應時代的需要。
關鍵字:陶淵明;人生態度;任情適意;自然天放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為了家庭和事業心力交瘁。
競爭的壓力,身心疲憊。
生活的單調,情感的孤獨,單拈出哪一條不足以使人異化?於是,人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文明的同時,渴望回到富於悠閒、富於悠然詩意的往古,對陶淵明古典田園式的詩酒人生心摹手追。
可是,時光不能倒轉,回歸田園也不值得提倡。
對於現代人而言,最大的問題,不是亦步亦趨地模仿陶淵明,而是要辨證地看待其任情適意和自然天放的人生態度。
下麵就從陶淵明人生態度的表現及其人生態度的內涵探析兩方面對其人生態度的現代意義進行辨析。
一、陶淵明人生態度的表現--田園生活任自然陶淵明生在中國歷史上充滿了戰亂、黑暗、災荒的時代。
當時的東晉不但北方完全淪陷在異族手裏,南方也有許多戰亂。
開始的蘇峻叛亂,後來有桓玄叛亂,再後來又有劉裕的叛亂,此外還有浙江海邊的孫恩起義等等。
陶淵明不僅親身經歷了這些叛亂,而且他眼見那些人可以不擇手段地用極殘忍的手段殺死了許多人。
東晉的兩個皇帝都是被毒害死的。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兩位篡位的人,一是桓玄,一個是劉裕,陶淵明都曾在他們手下工作過。
可見他生活在一個十分複雜的政治環境之中。
陶淵明在柴桑的農村裏度過少年時代。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歸園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飲酒》其十六)便是那時生活的寫照。
辭彭澤令,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
《论》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论》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88b540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2.png)
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摘要:陶渊明“任情适意”及“自然天放”的人生态度以一种不忮不求,听任自然的态度,投身于宇宙万物迂流变化,决不刻意追求什么,也不躲避什么,而是坦然受之。
陶渊明以这种人生态度找到了他人生的归依,而这种人生态度在现今社会是否适用呢?我们不能亦步亦趋地模仿陶渊明,而是要在现今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实现对超我境界的一种突破,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态度;任情适意;自然天放现代人生活紧张、忙碌,为了家庭和事业心力交瘁。
竞争的压力,身心疲惫。
生活的单调,情感的孤独,单拈出哪一条不足以使人异化?于是,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文明的同时,渴望回到富于悠闲、富于悠然诗意的往古,对陶渊明古典田园式的诗酒人生心摹手追。
可是,时光不能倒转,回归田园也不值得提倡。
对于现代人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陶渊明,而是要辨证地看待其任情适意和自然天放的人生态度。
下面就从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表现及其人生态度的内涵探析两方面对其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进行辨析。
一、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表现--田园生活任自然陶渊明生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了战乱、黑暗、灾荒的时代。
当时的东晋不但北方完全沦陷在异族手里,南方也有许多战乱。
开始的苏峻叛乱,后来有桓玄叛乱,再后来又有刘裕的叛乱,此外还有浙江海边的孙恩起义等等。
陶渊明不仅亲身经历了这些叛乱,而且他眼见那些人可以不择手段地用极残忍的手段杀死了许多人。
东晋的两个皇帝都是被毒害死的。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两位篡位的人,一是桓玄,一个是刘裕,陶渊明都曾在他们手下工作过。
可见他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
归隐时想出仕,出仕时想归隐,内心很矛盾。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参考资料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78b66961a37f111f0855b13.png)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作者】韦凤娟“道”在宋人的意识中代表着最高的精神境界,是极其神圣的字眼,故而宋人是不轻易以“道”许人的[1]。
惟独陶渊明享有“知道”、“闻道”、“见道”的盛誉[2]。
这种看法得到后人的热烈响应[3]。
至于这个“道”究竟为何物,从宋人至今人,众说纷纭,姑且不论。
然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这个“道”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与信仰系统的总称。
由此可见,说陶渊明“知道”、“见道”,实际上是把陶渊明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一种理想境界,认为他代表着一种最高的价值取向。
也就是说,在历代文人的心目中,陶渊明实际上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
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是一个很复杂的极庞大的完整的母系统,各类子系统纵横交错,很难在有限的篇幅中加以辨析。
大致说来,可以把注重事功,以“志于道”作为人格理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利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载道文化”,而把超越社会功利、追求人生的审美境界、注重个体的精神需求、以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闲情文化”或“闲适文化”。
载道文化关乎国家社稷、人伦纲常、政教风化、经济仕途,有着鲜明的社会功利性,所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白居易《新乐府序》)云云。
而闲情文化则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风神、气度等,往往表现为一种悠闲散淡的情怀、一种玄澹雅致的意境、一种高远脱俗的韵致。
它并不是某些哲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即兴创作”,而是一种极其深厚极其久远的文化心理的积淀。
从哲学上讲,它是儒道互补的必然结果,是以道家逍遥自适的人生哲学和儒家“乐亦在其中”的生活信念作为基本理论依据的,是庄子哲学独特的价值观念及思辨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社会政治角度考察,闲情文化表现为对社会责任、政治生活的一种规避,也是处于社会历史压力之下的人性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它滥觞于魏晋时期,是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哲学思潮、时代风尚的必然产物。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https://img.taocdn.com/s3/m/025a7c2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4.png)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巅峰之作。
陶渊明田园诗以其幽静、淡泊、自由的田园意境,展现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美。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陶渊明田园诗展现了一种追求内心自由的人格美。
陶渊明生活在混乱的社会时期,他深感世事繁忙,政治腐败,于是选择隐居田园,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在他的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不受世俗的束缚。
例如《归园田居·其四》中写道:“虽无他草木,阴阳故我许。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通过隐居的方式拒绝了社会的繁杂与纷扰,追求自我真实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自然与心灵的平衡和处理,而不是来自于世俗的名利。
这种追求内心自由的人格美体现了陶渊明对于人性的独特理解。
陶渊明田园诗展现了一种热爱自然的人格美。
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可以说是他田园诗的灵魂所在。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他对自然的深深喜悦与赞美。
例如《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生机与美好,仿佛与人们共舞。
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使他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宁静与美好。
他通过自然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纯粹、淳朴的人格美,让人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与共鸣。
陶渊明田园诗展现了一种独立自主的人格美。
陶渊明在诗中表达了他在田园生活中的自由与独立。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自足,更是精神的自由。
例如《归园田居·其六》中写道:“黄花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他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自己从容淡定的心态,他无论面对风雨还是诱惑,都能保持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
他的田园生活不受外界干扰,他坚持自己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成为陶渊明人格美的重要体现。
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主要体现在追求内心自由、热爱自然以及独立自主等方面。
他的田园诗以其幽静、淡泊、自由的田园意境,展现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美,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7f68c12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4.png)
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深邃的审美风格而著称。
他追求自然美与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注重与自然相融合、与世俗相抗衡的心境。
首先,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以自然为主题,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色来诠释自己的情感,并通过自然的展示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
他的诗画面广阔,形象生动,常常描绘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其次,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充满了深邃的意蕴和追求内心真实感受的倾向。
他以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思考为基础,反对虚浮的言辞和做作的修饰,追求真实的情感表达和深入的思考。
他的诗多以个人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默然的思考,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强调生活哲学和人文关怀。
他在作品中常常表达对人情世故的厌倦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他强调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倡导清贫宁静、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并对社会的荣辱利用保持冷静的态度。
综上所述,陶渊明诗歌的审美风格以自然、深邃、真实为特点,他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
![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812813060b4e767f5acfce70.png)
表面凡俗的言行与境界不但不会让陶渊明形象暗淡 , 反而
让读 者愿 意走 近他 , 亲近他 , 甚至学 习他 。 “ 隐” 是 陶渊 明“ 真” 的典 型表现 。诗 人 陶渊 明曾经踯 躅 在仕 途 和 隐居 的 冲突 之 间 。最 终 由于 “ 不 为 五斗 米 折腰 向 乡里小人” 不得不离开仕途 , 完全 隐居田园。众所周知 , 两 晋六朝 时期 的中国, 隐逸之风大行其道 , 然而很 多人隐逸 只是为了调剂生活 , 获得魏 阙与 山林间的平衡 , 如诗人 陶 渊明一样果断隐居 的文人少之又少。东晋年代 , 各派势力 争权夺利 , 乌烟瘴气充盈整个官场 。“ 闾阎懈廉退之节, 市 朝 驱 易 进 之心 ” 的社 会 环境 与 陶渊 明的 人 品秉 性 是 矛 盾 的。因此当如此“ 真风告逝 , 大伪斯兴” 的风气让他失望 至 极之后 , 诗人决然摒弃一切浮华 、 物质和私欲 , 与世俗社会 的竞争绝离 , 隐居田园, 修身养性。综上所述 , 这与 陶渊明 的率真恬静 的人性有紧密的联系 , 也是他本人决然走向田
摘要 : 陶渊明的一生在 中国知识分子 中是别具一格的 , 他任真 的人生 态度及 由此达到的和谐之人 生境界 , 不仅在 中 古时期 , 更对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有着重要 的启示。陶渊明在作 品中所展现的人格结构的完美应该让现代人 学习受用 。
处在 这 样 的 物欲 横 流 的社 会 , 怎 样保 持 淡 定 的心 境 ? 陶渊 明 的处 世 哲 学给 我 4 r ] _ k - 了生 动一 课 。 关键词 : 陶渊明; 人 生 美学 ; 处世 哲 学
园的策动力。我们如果把“ 率真” 描述成 陶渊 明光辉形象的 直接诱因, 很显然 “ 和” 就可 以归纳他人生 目标所 能及的至 高境 界 。这 种 境 界首 先 表现 在 陶渊 明与 自然 的 和谐 统 一 。 大 自然是陶渊明创作源泉。正 由于 自然质朴 , 陶渊明不情 愿随波逐流 , 闲居 田园最契合作者的天性所属 。一旦挣脱 世俗的约束 , 阻碍便不复存在 , 微风 、 飞鸟 、 南山 、 榆柳 、 好 雨 … …浑然 间 陶渊 明已化 为 自 然 的一 部 分 , 享受 其 中 。“ 少 学琴书 , 偶爱闲静 , 开卷有得 , 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 时 鸟变声 , 亦复欣然有喜 。尝言五六月 中, 北窗下卧 , 遇凉风 暂至, 自 谓是羲皇上人。” 陶渊明在《 与子俨等疏》 的这段话 反 映 出他保 持 与世 俗 的距 离 , 全 身 心沉 潜 于 自然 , 因此 心 怡泰然 , 这种人与 自然 的统一 、 和谐 的境界无人 能及 。另 外, “ 和” 的境 界也 体 现在 人 与人 之 间 和谐 统一 上 。不食 人 间烟火 , 韬光养晦 , 清高脱 俗是魏晋时期的隐士在文人笔 下的形象。与之 比较 , 陶渊明也有清高 的一面 , 然 而他却不 与世俗绝交 。虽然回归田园 , 但还是选择“ 结庐在人境” , 陶 渊明人生轨迹不算 繁杂 , 阅历也不算丰富 , 可他却与三教 九流人物交往 , 包括官场中人 , 这 与魏晋时的一些隐士不 与俗世相往来截然不同。而面对非 同路人 , 分歧很多 , 志不 同道 不合 , 面 对此 时 境况 , 能 保 持 自我 形象 , 绝 不 冲突 。综 上所述 ,我们能清楚感受到诗人陶渊明人 际交往 的艺术 , 也 就是 选 择 陶渊 明可 以容 忍甚 至 可 以接 受 的价 值 向度 和 路径 , 一方 面维 护 与 他 人 间 的 和谐 关 系 , 又绝对无损于 自 我真实的本性 。 亲情 、友情也是诗人 陶渊明一生中难以割舍的一部 分, “ 仁者爱人 ” , 陶渊明始终信奉 , 他对家里人爱意融融。 即便从官场 隐退 , 他也没有厌弃人世 , 而是 固守亲情 , 在凡 人的质朴的生活中享受人生旅途的恬美风情 。岁月如梭 , 千年已逝 , 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相 比, 翻天覆地 的变化 已 经 发生 , 面对 物 欲 横流 的 当代 社会 , 很 多人 精 神 空 虚 , 迷 茫 困顿 , 无 所适 从 。这种 现 实 , 国家 相关 机 构也 相 当 重视 , 全 社 会都 醒 悟 到意 识形 态 至关 重 要 , 人 的精 神状 态 和道 德 操 守关乎社会的和谐、 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昌盛。《 中产家庭 幸福 白皮书》 是2 0 1 0 年官方公 布的 , 其 中反映我 国物质生 活丰富、 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幸福指数低于其他地区。由 此可以推知 , 稳定的社会环境及多样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带 来精神生活的安宁与富足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 物欲横流 的社会 , 负面事件 已经显现 : 污染的环境 , 淡漠 的人情 , 在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中很多人变得俗气 、 世故……作为生 活在当代社会的人 , 当评判 自己的生存环境时需要有一种 精神的导引 , 让纠结在心中的纷繁芜杂的不和谐抛到九霄 公室科长, 助理研究员 , 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及理论研 究 工作 。
《陶渊明集》中的诗意人生与审美教育
![《陶渊明集》中的诗意人生与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07d449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3.png)
陶渊明集中的诗意人生与审美教育引言《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集合,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陶渊明。
他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题,传达了他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深入探讨陶渊明集中所展现出的诗意人生以及其对审美教育的启示。
诗意人生陶渊明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诗意人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情感表达,向读者传递了对纯真、宁静和美好生活追求的思考。
在他的田园诗中,常常描述了丰富多彩而宜人的自然景观,如清溪流水、青山绿野、花草时序等。
同时,在表达个体情感方面,他也将矛盾冲突与内心挣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饱含哲理和深度思考的作品。
这种表现形式不仅使读者从文字中感受到大自然之美,同时也引导着人们欣赏、追求美好的生活。
陶渊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情感表达,传递了他对诗意人生的理解。
他认为,诗意人生是纯粹的、超越尘世纷扰的。
只有摆脱功利心态,回归内心,与大自然相融合,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中的美。
他以自身经历为依据,强调了对外物的淡泊和追求内在美的重要性。
这种诗意人生观让读者反思现实中忙碌奔波、功利主义盛行的问题,并启发人们重新审视自我价值和生活方式。
审美教育陶渊明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视角来探讨审美教育。
他通过作品向读者展示了对美、对艺术作品的独立品味与欣赏力度。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钟情于田园风光、乡村景色等具有浓郁文化底蕴和魅力无穷之处。
这种审美取向体现了陶渊明对美学价值观念与审美素质培养一方面的关注,也使他的作品成为了一种审美教育的载体。
陶渊明所展示出的诗意人生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景物和情感世界艺术化的体现,也是培养读者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方式。
通过欣赏他的作品,读者将受到艺术的滋养,感受到诗意生活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幸福感。
结论《陶渊明集》中展现出的诗意人生与审美教育对我们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它鼓励人们追寻内心自由、人文关怀和对美好生活向往。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ee02ea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3.png)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摘要:陶渊明的一生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别具一格的,他由仕而隐、安贫守道的人生抉择一直深受后人的倾慕。
冯友兰先生说“在东晋名士中渊明的境界最高”。
李泽厚把陶渊明看做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他任真的人生态度及由此达到的和谐之人生境界,不仅在中古时期更对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美学真和朱光潜先生说:“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陶渊明宦海沉浮十三年,最终毅然辞别官场,终老田园,陶渊明的一生是任真的一生;他的诗文抒写官场的羁束、归耕田园的惬意、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不仅体现了对平淡自然、雄浑悲慨之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真谛的领悟,对人生、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同时更是他真率人格的体现。
从现实生活到人生理想,从为人到为文,陶渊明的一生贯穿了诗人对“真”的执著与追求。
前人对陶渊明其人的评价多用“真”字,关于陶渊明的为人,沈约《宋书・隐逸传》称其“真率”,萧统的《陶渊明传》评价他“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被时人誉之为“实录”的《五柳先生传》也生动体现了其精诚无伪、自然率真的个性特点。
魏晋士人嗜酒,陶渊明亦不例外,但较之时人酒醉后的放浪形骸、任情自适的刻意,陶渊明的解葛巾漉酒、抚无弦琴寄意之举,醉酒后的“我醉欲眠,卿可去”率真之语,则更富有真情和诗意。
对于陶渊明行事“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种种潇洒,人们往往把他当做“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其实比较《世说新语》中士人的乖僻怪诞的行为,陶渊明的行事要收敛了许多,也自然了许多。
“竹林七贤”的种种行为多多少少带有刻意斧凿的痕迹,让人感觉远离了生活,而陶渊明的风流更富有生活的情趣,也更接近自然之美,他纯净率真,没有刻意的作秀,却浑然天成。
苏轼曾说:“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与审美观
![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与审美观](https://img.taocdn.com/s3/m/55d902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e.png)
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与审美观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庐江(今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人,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以其深情的田园诗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陶渊明的诗歌表达方式以及他的审美观。
通过分析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独特看法,并体会到他深厚的情感和追求自由与宁静的心态。
1. 陶渊明的诗歌表达方式1.1 自然意象独特丰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自然是一个主要的表达对象。
他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将自然景色融入到诗中,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描述了自己乡村生活中每个季节所带来的变化。
1.2 对大众生活关注除了自然景色之外,陶渊明还对农民生活和社会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他通过描绘农村生活的苦难和欢乐,以及对社会不公与道德败坏的批评,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1.3 情感丰富而深邃陶渊明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友情、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他借助自然意象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愿望。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他追求宁静与自由的心态。
2. 陶渊明的审美观2.1 追求自然之美陶渊明崇尚自然之美,认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找到真正纯粹的美。
他反对人为规制和繁琐复杂之美,主张返璞归真。
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将自然景色作为最佳形式表现出无可比拟之美。
2.2 渴望安宁与宁静陶渊明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
无论是在山水间或是田园间,他都寻找着一种心灵的净化和舒畅。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嘈杂纷扰社会生活的厌倦,表达了对宁静与自由的渴望。
2.3 人文关怀尽管陶渊明注重自然美,但他对人性和人情也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关怀农民的困苦,感悟人间的善恶和痛苦,并通过诗歌为之呐喊。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荆钗何碍丝鬓长,劳心不拼岁月忙。
”可见他对社会风气和个人命运变迁抱有深深的关注。
结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思想家。
他以其深情而郁达的田园诗闻名于世,并通过作品传达了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独特看法。
论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审美范型及其现代性
![论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审美范型及其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59bcd973168884868762d6b5.png)
维普资讯
1 8
江西师范大学 学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2O 经 O6
我们读陶渊明 的诗文 , 能强烈地 感受 到其 中弥 漫着一 股对 远古 之世 的深 深追 怀 , 可谓 是诗 人 心 中的一 种“ 远古 情
结” 。描 写远古 的诗 句有 : 清琴横床 , 浊酒半 壶。黄唐 莫逮 , 慨独在余 。 P4 时运 》 l ( l( 4 ) 悠悠上古 。 厥初 生民, 然 自足 , 朴含真。4(2《 傲 抱 l P4 劝农》 )
有关人生境界的表述 , 作文化学 和现代性 意义上 的初步探讨 。
一
、
“ 抱朴含真" ——追慕生命的原初境界
收 稿 日期 :05一l 一 4 20 l 2
作者简介 : 张泽鸿 (9 7 , , 徽桐城人 , 17 一)男 安 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 合肥学 院中文 系教师 。研究 方 向: 艺术理 论, 中国美学 。
境界的审美范型, 具有现代性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价值启示意义。
关键词 : 回归 ; 心远 ; 大化 ; 生境界 ; 人 审美范型 中图分类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05 920 )1 070 10 -7 (06 0. 1.6 0
F u ie fLi e o a a o r S d so f Viw fT o Yn _ e n—mig n
c n e o ay h ma i i p r d v le o tmp rr u n s c s i t t i a au . n
Ke r s rtr ; ia t fsu ; nvr ielo f ;etei mo e y wod :eu ds n o lu ies d a le as t d l n t o e; f i h c
论陶渊明境界
![论陶渊明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472dc540767f5acfa1c7cd4f.png)
浅论陶渊明的境界在我国文学史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独特的。
他以他的生活,他的诗文展现了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人生境界。
境界,对一个成熟的作家来说,既指他的生活境界,也指他作品创造的境界。
陶渊明的境界,自然包括他的精神风貌,如从生活经历中表现出来的个性、思想等,也包括他的艺术风貌,既在诗文作品中表现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心理。
我们只有从诗人的生活和作品两个方面去探索,才能真正诠释陶渊明的境界。
(一)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政治上最痛苦、最混乱的时期,也是精神上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1)当时的名士们面对恐怖的社会现实,崇尚老庄的无为。
他们服用五石散,披头散发,行为放诞,或者隐入山林,终日狂饮,忘却世事,企图以逃避人世或佯狂混世来摆脱人生苦闷。
而陶渊明不同,他既不玩世,也没有避世,而是坚守自己的理想,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在乱世中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陶渊明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所以有积极用世之心。
他在诗中吟道:“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九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八首》)。
少年时期就渴望建功立业。
在《读史述》里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明白地表达出了他自已的愿望。
在《命子》诗里还盛赞其祖陶侃的功业。
在少年读书居田时期,陶渊明对国家和社会抱有极大的热忱和强烈的参与意识。
然而,到陶渊明出仕时期,东晋政治已完全陷入混乱,所以渊明空有一腔壮志,却无由施展,无法实现。
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出仕未得其时,自己个人也是不为当世所容,因此萌发了归家的念头。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三首》),过着很予盾的生活。
虽时仕时归,渊明并没有对统治阶级完全绝望。
先为州祭酒,后又任桓玄的参军、刘裕的镇军参军、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和彭泽令。
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落尘网”,应该说是诗人的用世精神在起作用。
渊明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四十一岁时“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而任彭泽令。
或许可以说是为贫而仕。
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审美境界
![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审美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c78a536631126edb6f1a10d3.png)
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审美境界作者:周津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10期摘要:陶渊明是中国诗意生活的典型。
本文以他的经典之作《饮酒》其五为研究范本,探索诗人三重审美境界,并深层挖掘诗人自然恬静的审美境界背后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陶渊明;审美境界;心路历程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中国也同样具有悠久的艺术审美传统。
陶渊明更可谓中国诗意生活的典型,他将这种生活方式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诗歌呈现出来。
本文以他的《饮酒》其五作为范本,去品读诗人审美化的生活的三重境界以及背后的心路历程。
一、审美境界1.第一境:“人境”无“喧”——主观隔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歌开篇,诗人缓缓道出: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细细分析,这两句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内在的张力。
问君何能尔?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自足的精神状态。
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主观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
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当然,这一种“心远”的主观隔离,或者说这一种宁静自然的心境诗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有。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陶渊明的曲折坎坷的一生。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少年时期的陶渊明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在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思想中包含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与志趣,种下了儒家与道家两颗种子。
不仅具有“猛志远四海”“大济于苍生”之儒家志向,又兼备了“性本爱丘山”的道家的恬静旷达。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少年时代曾怀抱“大济苍生”的理想,但当时门阀制度却对他十分不利,陶渊明出身庶族,受人轻视。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a70473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8.png)
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陶渊明是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有“益州隐士”的美名,他的诗歌流传至今,他将其诗歌作品所属的审美模式称为“境界”。
“境界”的核心理念是探究看似不相关的文化环境中的联系和共性,以及找到一切事物的联系之处,在坚持基本的真实性的前提下,能够利用象征性符号和流动性语调把文学体裁中所反映的不同内容联系起来,以此表现出一种节奏感和审美感,体现出作者对个性、开拓、理性和心灵这些核心价值观的诠释,从而构成一种完整而独特的文化模式。
陶渊明的境界,永恒而深远,它是他对自然、对人情、对社会等不同的元素的理解,把内容朴实的表面下的内涵露出来,也弥漫着象征主义的意味和思想的精神,表达在不同的文本中。
陶渊明通过“境界”概念,唤起追求和尊重自然之美的精神,让人们认识到追求美丽超越了现有的社会阶层,能够把文学的解读提升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境界”深刻地改变了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丰富了当时的文学思想,也始终激励和鼓舞着文人们,永不改变地洞察汲取大自然,把大自然之美展现出来。
陶渊明的境界,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智慧,而且仍有大抵影响,他提倡以“境界”文化模式探索自我、探究世界,从中发现无限的美。
论陶渊明境界
![论陶渊明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472dc540767f5acfa1c7cd4f.png)
浅论陶渊明的境界在我国文学史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独特的。
他以他的生活,他的诗文展现了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人生境界。
境界,对一个成熟的作家来说,既指他的生活境界,也指他作品创造的境界。
陶渊明的境界,自然包括他的精神风貌,如从生活经历中表现出来的个性、思想等,也包括他的艺术风貌,既在诗文作品中表现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心理。
我们只有从诗人的生活和作品两个方面去探索,才能真正诠释陶渊明的境界。
(一)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政治上最痛苦、最混乱的时期,也是精神上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1)当时的名士们面对恐怖的社会现实,崇尚老庄的无为。
他们服用五石散,披头散发,行为放诞,或者隐入山林,终日狂饮,忘却世事,企图以逃避人世或佯狂混世来摆脱人生苦闷。
而陶渊明不同,他既不玩世,也没有避世,而是坚守自己的理想,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在乱世中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陶渊明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所以有积极用世之心。
他在诗中吟道:“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九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八首》)。
少年时期就渴望建功立业。
在《读史述》里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明白地表达出了他自已的愿望。
在《命子》诗里还盛赞其祖陶侃的功业。
在少年读书居田时期,陶渊明对国家和社会抱有极大的热忱和强烈的参与意识。
然而,到陶渊明出仕时期,东晋政治已完全陷入混乱,所以渊明空有一腔壮志,却无由施展,无法实现。
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出仕未得其时,自己个人也是不为当世所容,因此萌发了归家的念头。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三首》),过着很予盾的生活。
虽时仕时归,渊明并没有对统治阶级完全绝望。
先为州祭酒,后又任桓玄的参军、刘裕的镇军参军、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和彭泽令。
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落尘网”,应该说是诗人的用世精神在起作用。
渊明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四十一岁时“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而任彭泽令。
或许可以说是为贫而仕。
试论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形成及艺术表现方式
![试论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形成及艺术表现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96bd653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8.png)
试论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形成及艺术表现方式
范伟军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03)004
【摘要】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形成与他的个人生活遭际、时代的黑暗以及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影响均有一定的关系.崇尚自然的人生旨归、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虚极静笃的审美心胸使陶渊明达到了遗世独立、恬静自由、顺乎自然的"至人境界".追求心境与物境融合的陶渊明在艺术上采用了"情景合一"的表现方式.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范伟军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自然美景与理想境界的完美结合——试论陶渊明的归隐与田园诗的形成 [J], 杜鹃
2.阮籍、陶渊明诗风形成的异同——有感于丹纳的《艺术哲学》三要素说 [J], 孙兰;孙振
3.天然去雕饰——试论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征及形成因素 [J], 李萍
4.试论陶渊明人生理想境界的形成及艺术表现方式 [J], 范伟军
5.试论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性及情感表现方式 [J], 何美姝;柳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词语:一是“黄唐”,以及与之类似的“黄虞”、“羲农”、“轩唐”等,都表示炎黄尧舜的上古时代。二是“真”,以及“朴”、“古”等,意义接近,都是说明远古之世的人性特征是真朴、敦淳的。
陶渊明在诗文赋中多处出现这几个概念,显然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子言“朴”、“真”;庄子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朱自清曾指出“‘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观念”,“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5](78-79)老子的“小国寡民”,所追怀的是一幅保守、淳朴的原始社会图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174)而庄子向往的“至德之世”比老子更为古远:“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以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7](185)突出的是人与自然尚未分离的鸿濛状态。“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7](185)好一幅人与自然天地和谐相处的图景!这种和谐、淳朴、自然、浑整的生命世界,正是陶渊明所沉醉的远古洪荒时代的文化原型。陶渊明诗文中透露出来的这种慕古的倾向,表明诗人对生命原初的真璞境界的追慕、对人类童年时代的向往之情。
陶渊明曾于戊申年(408)遭遇火灾,此后诗人物质生活日趋艰难:“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4](84)此时的诗人自营躬耕,风餐露宿,饱尝田家劳作之苦,再无心去“浪莽林野游”。即使这样,诗人的隐居意志也毫不动摇,“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表现出强韧的精神气魄。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穷苦劳作的生活境遇,诗人的心灵世界仍然保持开朗乐观。其《移居》之一曰: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簿二首》)[4](60)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赠羊长史》)[4](65)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饮酒》二十)[4](99)
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而辞荣。(《感士不遇赋》)[4](145)
如“历历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归鸟的描写,典型地抒发了诗人的一种对自由生活状态、自由生命境界的神往之情。飞鸟的生物特征就是自由颉颃、载翔载飞,人类对鸟类的高飞有着一种天生的渴慕,陶诗就透露出这个意义。 诗人归隐园田后,充分领悟到物我溟合、内外无分、心逐群鸟颉颃背后所蕴含的生命真意。他笔下的“飞鸟”意象,是获得自然本性和精神家园的诗人自我。“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之一),[4](133)“欣有托”,即是对获得心灵归属、返回天地自然的由衷喜悦;“爱吾庐”,是对回归自由、徜徉生命的倍加珍惜。
社会历史之进程,从原初的简朴、自然发展分化到后来的繁复、文饰,谓之“文明”,这是历史理性的必然。而陶渊明却要返还其初,回归到人性的至真至淳的原初境地。在他看来,远古之世,人们日出作,日落息,遵循自然的律动繁衍生息,与天地的节奏息息相通,他们吸纳天地元气,沐浴日月菁华,因而那是一个人的淳朴的原性充分展露的时代。他似乎坚信在遥远的过去,人类存在过一个“黄金时代”,而随着文明的进程,那个令人神往的“含真抱朴”的时代“相去日已远”。陶渊明的这种慕古幽情,表现了一种对人类的原初本性在日益繁复、伪饰的文明社会结构中逐渐迷失的悲剧性思考与深沉的文化焦虑。诗人以追怀远古、归隐园田这些“反文明”、“反历史”的价值方式体现出他对真纯之人性、对朴拙的人类原性世界的热切向往。可以说,陶渊明是继老庄之后第一位对这个问题进行长久思考的诗人,在中国历代诗人中,没有哪个能像陶渊明那样,使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横亘在人类面前的永恒难题:自然与文明、人性与理性的“二律背反”!历史每前进一步,人类就与它的自然状态疏远一步,因此老子要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并且要“绝圣弃智”;而陶渊明也认为“举世少复真”,所以只能“慨然念黄虞”,发思古之幽思。
现代学者汤用彤认为老子的“恍惚”,庄子的“混沌”,说明“宇宙最初之时就是这种状态,或谓之‘漂惚’、或谓之‘玄冥’。这种状态,可引起人们种种想象,如西洋之浪漫主义时代。‘玄冥’者,‘玄’为同,‘冥’为一,引而申之谓在本体上无分别、无生死、无动静、无利害;生死、动静、利害为一,那有分别,此与庄子‘齐物’相同。玄冥是primitive state(原初状态)、是自然的,非人为的,犹如未经雕刻之玉石(朴),这种状态是最好的;社会上、政治上若有太朴之情形,是他们最理想的世界。在这世界内,无利法之限制,精神上非常自由,诗人文学家多此想象”。[8](148)大朴无伪、混沌自然是悠悠上古时代人性的典型特点,陶渊明渴慕远古之风,而常常“望轩唐而永叹”,其真实意图是向往“抱朴含真”的人类本性,如老子言“婴孩”,体现的是一尘未染、澄澈纯净的生命境界。
一.“抱朴含真”----追慕生命的原初境界
我们读陶渊明的诗文,能强烈地感受到其中弥漫着一股对远古之世的深深追怀,可谓是诗人心中的一种“远古情结”。描写远古的诗句有: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时运》)[4](14)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劝农》)[4](24)
“桃花源”的文化原型就是远古社会的一个遗姿残影。而作为一个艺术意象来说,它则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道德诉求和人生境界的三重理想。在审美情趣上,“桃源”体现出个体淳朴之美;在道德理想上,“桃源”体现了群体和谐之善;在人生境界上,“桃源”体现了超越尘世、保持原态之真。因此可以说,“桃源”意象是陶渊明远古情怀和慕古情结的具体展示;“桃源”理想的主旨与老庄的“小国寡民”、“至德之世”颇为接近。桃源社会中,“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分工和等级;“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生活原始、古朴;“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誌,四时自成岁”,[4](165)人们的生活随着自然的变化、四时的节奏而运转;人情淳朴、群性和谐,一切显露出人类童年时代的原初状态,这不正是陶渊明追慕的道德境界与人生理想吗?所以《桃花源记》体现“一个醇朴的乌托邦。”[1](260)可以说,“桃源”无论是作为审美意象抑或虚构的文化远景,都寄寓着诗人陶渊明对人类的古朴真淳的原初世界的最高理想。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4](5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诗文互和,以文会友,创造着丰赡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表现,足以显示陶渊明能坦然面对回归田园后艰难的物质生活,不失其文化人格之高雅和旷达,并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令人惊羡的精神文化的世界。陶渊明是在用生命践履其自由人格节操,蕲求生命境界的自由与和谐。
诗人对田园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说明田园的审美特质与陶渊明的审美情趣以及人生理想有契合之处。在躬耕田园、寄情林水中,有了安身立命之地。田园便是安顿性灵的场所,因此生当归于斯,死亦归于斯。
陶渊明在仕官之时写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一诗,鲜明体现了诗人在官场与田园、文明与自然之间的价值抉择。“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表现了诗人对沉浮宦海的不适应、对日新月异的世俗的疲倦。在渊明的诗文中,“新”(“异”)与“旧”(“旧居”、“旧林”)并峙对举,“新”是指向文明社会因人的智巧、竞争、贪婪而产生的日新月异的花样和潮流,而“旧”则象征着一种永恒不变的人类原性。“新”与“旧”在陶渊明的心目中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观念,势如冰炭,他的价值天平自然倾向“旧”的一边。“新”与“旧”、官场与田园,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就是文明结构与自然状态的一个缩影。诗人在“川途异”的人生苦旅中所念念不忘的旧日“山泽居”,正是对人生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的热切向往。
文字 〖 大 中 小 〗 )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行迹、诗文都曾引起后世读者和学者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其由仕到隐的人生转折,终生贫苦而不悔的人生意志,以及流传千秋的诗赋艺术,均表现出超逸群伦的生命情趣与人格境界。现代学者对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观颇为重视:朱光潜认为“渊明的心中有许多理想的境界”,[1](259)冯友兰也说“在东晋名士中渊明的境界最高”。[2](609)李泽厚推陶渊明为“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3](109)的确,无论就诗人追求的理想人生模式,还是他自身达到的人格境界来说,陶渊明都站到了魏晋时代的最高峰。但是论者对陶渊明的人生境界与理想却又语焉未详。今天我们观其诗文,确实能感受到诗人的那种迥异时俗的审美趣味与人生境界。笔者以为,陶渊明关于人生境界的诗意沉思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分别是:对人类生活的原初境界的诚挚追慕;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境界的热切向往;对心灵的幽远境界的自我营造;以及对生命的宇宙境界的终极归依,可称之为人生境界审美的四个范型。它是诗人的诗意的审美憧憬与悲性的文化忧虑二者之间的深刻交织。下面试从诗人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中寻绎出有关人生境界的表述,作文化学和现代性意义上的初步探讨。
二.“归去来兮”-----重返生命的自由境界
吾读陶诗,还能从其中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关键词:“返”。“返”的近义词还有“还”、“归”、“回”。这些关键词语体现出陶渊明一种深沉的回归意识,“归去来兮”,欲回归人生的自由和谐境界。具体而言,陶渊明的回归意识主要是通过“飞鸟”意象与“田园”意象来表达。
陶渊明追求自由,在审美观上体现为以幽远心胸体悟自然真意,在人生观上体现为纵浪大化、一体同仁的境界。下文试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