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制、自由、希望、救赎————《肖申克的救赎》
姓名:刘彭宏
班级:10公管
学号:21003031021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s Redemption)是世界电影史上令人震撼的电影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安迪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经历。但真正展现给观众的是安迪从灵魂到肉体获得拯救的过程。这部影片之所以深受欢迎,是因为它表现了深刻、玄奥的宗教、社会和人生哲理,这部片子触及到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它反映的是一个关于体制化与反体制化、希望与绝望、灵魂丧失与灵魂救赎的深刻主题。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关键词:体制、自由、希望、救赎。
“希望是关不住的、锁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是息息尚存的呼吸,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了希望就一切皆有可能。”
“希望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随。”
“一种鸟儿是永远也无法关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一、体制
监狱里的高强,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强,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肖申克监狱是一个等级集权社会,暴力统治,所有底层人都处于被体制化的过程中,然后绝大多数人都被体制化,成为这个体制中必不可少也依赖它的零件,而少数人,比如安迪则成为体制反叛者,最终实现了自由的理想。
体制化其实普遍存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处于社会之中就必然被体制化。关键要看这是一种怎样的体制。一个以集权为核心的体制背离人性原则,将人改造成驯服者;而自由平等指导下的体制则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实现人和体制价值的统一。
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像极了现实。每个人都有自由自主的权利,但社会先以高度统一的教育控制人的思想和发展可能性,这时青少年则会经历叛逆期,像电影中所说“先你讨厌它”;然后社会分层,被体制化的大多数人就这样进入社会,从社会底层开始奋斗,“后来你开始习惯它”,胜利者晋升,失败者留级或
者直接掉下去,人的诸多可能性和创造性消亡,顺从,然后“到最后你离不开它”。当你到达一定年龄,房贷压着你,婚姻的围城困着你,生存压力与工作压力,社会保障等诸多体制化内容都让你已经离不开它了。
就像钟惦棐的《借贷生命》一文中写道:
我没有悲哀,只有茫然。当旺盛的生命属于我的时候,我对青春和生命的被作践毫不足惜,以为一个人只要存在,就还会把它找回来的。如今感到需要借贷生命了,事情是如此的不易!这不易也不是由于什么人的吝啬,而是每个人都只能按照命运为他们所安排了的生存轨迹滚过去。尽管“铁饭碗”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是很可怀疑的,但它目前还是生存法则中的常规。谁要是违反它,后果也是严重的。何况她今年才十九岁,一旦脱轨,便将有一系列问题无法解决。
虽然说的是那个时代的体制,其实体制变来变去并没有改变“体制化”。就算是西方社会只是文明演化的程度较高一点,人在体制中存在的更舒服一点,人类的体制化生存困境没有改变。
《瓦尔登湖》的作者倒是体验了一次超体制生存,但是他还是时时刻刻在与这个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毕竟是电影,安迪就算逃到了那个岛上,我想如果没有他最后带走的那些钱,他依旧会陷入生存焦虑,更谈不上自由了。
只是,身在体制中,还是要有一颗超越体制的心。人的心里如果都没有了费加罗婚礼的歌声,那就成了又一个“别林科夫”了。
二、自由
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
《Le nozze di Figaro》来自两个歌意大利女人的歌声,肖申克的人们不知道他们在唱些什么,事实上,也没有人想明白,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
然而自由面前,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 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留在监狱, Brooks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他将什么都不是。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而Red,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Brooks自尽的那一段我看了好几遍,心里酸楚,惋惜之余感到一丝丝的伤感,却不知从何谈起。
Get busy living,or get busy dying.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他启示我们,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去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而安迪能够用二十年挖开 Red 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希望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霹雳。亮光之下,懦弱的灵魂纷纷在安迪张开的双臂下现形,疯狂的怒吼,疯狂的感受这样的自由。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毕竟他们的羽毛太丰厚了。
三、希望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为监狱长无偿出卖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凌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这种希望不同于监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监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其实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的,而骨子里,他残暴的禀性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圣经”,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导致了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生活,而监狱长的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
安迪是注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对抗的,他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在于对恶势力坚决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利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在于他执着地带领大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性化了的英雄,德拉邦特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通过贯穿剧中的几个“HOPE”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希望中的人物,但通过他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地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缘于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很显然,这又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动对瑞德的救赎。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汤米,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图书室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由祥和的生活的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
四、救赎
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当我再一次回顾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这个安迪,何尝不是另一个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始终昭示着耶和华的那句预言“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而德拉邦特似乎也的确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耶稣式的人物,从他逃出肖申克之后的仰天长啸到监狱长自杀之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好象都在诠释着这一点。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种自由人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他的肉体虽受磨难,却并未消亡,而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抗争,而老布,放飞了杰克,却囚禁了自己,这就和安迪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告诉人们: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在心里还有最后的一点希望,那就还活着,否则,安于麻木的现实,也就同死亡没有什么区别了。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