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源流考(近代、现代部分)

合集下载

教育哲学第四章

教育哲学第四章


成中英认为,在构建本体论哲学体系时,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思维 方式是整体体验性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则 是分析求证性的。中国的体系首先注重构建 宏观整体的本体框架,具有本源与根本、历 史与基础两个维度。这一体系不是静态的, 而体现了源与流、本体与变体的统一,形成 了虚体与虚用,有无相生、虚实互发的道的 结构。其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在今天也是 很有启发意义的。
二、近代哲学本体论
在近代,随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的兴起,哲学家对本体论的思考更加深 入,到了黑格尔,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使 本体论达到了顶峰。
笛卡儿(Descartes,R.)发展了柏拉图 的理念哲学,诉诸理性权威。他从普遍的怀 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他认为, “我思”既是“我在”的根源和前提,也是 “我在”的本质规定和目标追求。他在“本 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体”的概念,而上 帝才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物。精神和物质是 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并且都依赖于上帝的 存在。笛卡儿否认物质的第一性,强调思维 的第一性。他认为,人的思维决定了人的存 在、人的本质。
自然人性论到了近代,一些思想家对 “自由人性”有了新的理解,象自爱、自由 和平等 “天赋人权”就得到了尊重与保护。 尤其是在被称为“自由哲学家”卢梭为代表 的思想家的努力下,自然人性论在西方获得 了长足的发展。。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自 然人性论实质上是纵愚弃智人性论,而西方 近代思想家的自然人性论则是纵欲求智人性 论。
第三节 教育本体论与人性论
人性是什么?是人的本性还是人的个性? 或者二者就是一回事?我认为,人性是指人 的本性,是构成教育本体论的基石。而人的 个性是“表明个人对社会自主创造关系的思 想与行为的总体特征” ,它主要表现在 “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和完整性”四个 方面,从生成性和完整性上看,人的个性与 人的本性(人性)有关,但从总体特征上看, 人的本性主要指先天生成的,而人的个性主 要还是后天形成的。因此,人性不等于个性。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哲学引论》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哲学引论》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哲学引论》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形成性考核一(正确答案解析已附在题目之后)题目1未回答满分4.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多选题】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家争鸣”。

“百家”是言其多,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

选择一项或多项:A. 法家B. 墨家C. 道家D. 儒家反馈正确的答案是: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题目2未回答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题】爱利亚学派的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的哲学思辨水平达到了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未回答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单选题】在因果关系问题上,休谟认为()。

选择一项:A. 因果关系是人们经验上的一种习惯B. 因果关系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C. 因果关系是一种必然法则D. 因果关系是一个知性范畴反馈正确答案是:因果关系是人们经验上的一种习惯题目4未回答满分4.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多选题】宋明理学的主要形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A. 气学B. 心学C. 佛学D. 道学反馈正确的答案是: 道学, 心学, 气学题目5未回答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单选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

选择一项:A. 维特根斯坦B. 萨特C. 胡塞尔D. 罗素反馈正确答案是:胡塞尔题目6未回答满分4.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多选题】以下属于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A. 朱熹B. 王夫之C. 顾炎武D. 黄宗羲反馈正确的答案是: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题目7未回答满分4.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多选题】以下属于两汉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A. 嵇康B. 慧能C. 董仲舒D. 王充反馈正确的答案是: 董仲舒, 王充题目8未回答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单选题】中国哲学中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古代宇宙论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本体论

本体论
(来源于冯契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
研究历程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 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 逐步逼近于对being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 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 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 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 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 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是其探寻的 “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 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 根本。
本体论
探究世念
03 其他领域 05 基本问题
目录
02 研究历程 04 构建本体
本体论(Ontology) ,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 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
哲学概念
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所 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马克思主义之后哲学融入实践。

浅析古代_近代_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析古代_近代_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洛克创造了理念论的意义理论; 密尔提出 主张: 哲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分析使思想的逻辑变得清晰, 出了名称所指理论; 哲学就是语言批判。除上述主张外, 现代语言哲学家们还对 语言的本质、 原则、 类型、 与逻辑的关系、 语言符号等语言哲学 论题, 进行了谈论, 意图通过语言分析为哲学创立一门严格地 清晰精确的工作语言。 四、 结论: 三阶段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如上所述, 可以看到: 西方哲学经历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 展和转向、 近代知识论哲学的兴起和繁盛及现代语言哲学的 最终形成和发展三个大的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西方哲学各有 特点, 并各有其独特的对象、 中心区域和重点论题, 区别极其 明显, 甚至可以说, 区别是重大的, 甚至是原则性的。这正如 杨方教授所指出的那样: “哲学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 着哲学的演进而变迁, 哲学必须每隔一段时间便开辟和发展 新领域, 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 但另一方面, 西方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又是密切联 系的。无论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阶段多么不同, 哲学的使命
了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论; 布伦塔诺则提出了意向性的理 论。可见, 现代语言哲学才产生是有其悠久的哲学历史起源 的, 现代哲学和近代、 古代哲学之间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哲 学内在逻辑联系。2009 年第3期
安徽文学
271
注释: 杨方 . 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哲学对象的演变. 南通大学学 报, 2005 (1) .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 杨方 . 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哲学对象的演变. 南通大学学 报, 2005 (1) .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求是, 2002 (2) . 罗素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年 . 维特根施坦.逻辑哲学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2 年 . 杨方 . 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哲学对象的演变. 南通大学学 报, 2005 (1) . 韩秋红, 史巍. 从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看近代知识论哲学. 东北 师大学报, 2007 (3) . 涂红亮.语言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哲学研究, 1993 (7) .

(完整word版)现代教育论答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现代教育论答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现代教育论1.简要评述“个人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答:此二者理论是根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来划分的,教育目的的核心问题是把受教育的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培养成这样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目的是促进个性发展还是应当满足社会需要,从而产生了个人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两大不同的价值取向。

二者的分歧主要部分在于各自提出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教育目的是什么,二者谁高谁低,各自的价值怎么衡量。

个人本体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

在18世纪流传,代表人物有卢梭,萨特等。

下面以卢梭为例。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如果这种植物继续发育的话,它又会直立地生长的。

人的习性也是如此。

只要人还处在同样的境地,他就能保持由习惯产生的习性。

教育确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

一个人本体论主张教育目的要从人的本性与本能的需要出发。

二个人本体论的教育目的在于把孩子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使人的本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四评价教育价值以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衡量。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流传于19世纪下半世纪,一切服从于社会服务的需要。

代表人物以孔德,涂尔干为主。

孔德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个人的特性关系到社会的特性,因而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经验事实。

一社会本体论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

二社会本体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社会目的。

三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四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社会效益为衡量二者各执一端,强调了价值功能的一部分。

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各自的出发点到了极端的程度。

只有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关系统一起来,社会和个人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互相存在条件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将二者辩证统一起来,才是唯一正确的观点。

2.简述基础教育633学制的制定依据。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本义

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本义
新, 得出了很多有益 的理论 成果 , 比如精通西方哲学史 的邓晓芒
迫切和必要 了。 于是 , “ 存在论 ” 形 态的本体论就顺应历史发展 的
需要而出现了。
教授 的《 论 中西本体论 的差异》 、 沈 阳师范 大学副教授贾 玉明的
“ 存在论 ” 本体论的 出现初级阶段的哲学“ 本体论 ” 的深入发 展开辟 了一条 暂新 的道路 , 也 为“ 本 体论” 哲 学思 维形态 的不断 发展注入了新鲜 的血液 。 巴门尼德在哲学史上 第一次提出了“ 存 在” 的哲学本体论 的新观点 。 “ 巴门尼德是本体 论思维的奠基 人 , 他将 ‘ 存在 ’ 作为认识 的对象 , ‘ 存在 ’ 乃是逻辑上先在 的东 西。所 以, 认识事物就是认识其 ‘ 概念 ’ 或‘ 定义 ’ 。 实际上他就确立 了通
由 “ 本 体论 ” 作 为一个形
而上 的抽象概念开始登上哲学 的舞 台。这是一个 巨大 的哲学 思
在中国哲学界 , 在涉及到与“ 本体论 ” 相关的问题时 , 总难 以 维 的进步。 虽然“ 本原论 ” 揭穿 了神话传说时代 , 将虚拟 的神灵看 避免要讨论 “ 本体” 、 “ 本 体论” 、 “ o n t o l o g y ” 这些 专业术语 , 以及这 做世界及其万物得 以产生 的那个源头是一个非 常荒 谬 的做法 的 些专业术语之于学术文化 的基石性重要意义。但是 , 直至今 天为 观点 ,从而为世界及其万物 的发展变化和运动 找到 了一个能够 止, 对于这些争论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 , 没有达成一个令学界较 解释和说 明的基点 ,这就是用物质的观点来解 释和认识 自己所 “ 本原论 ” 的哲学形 态 , 毕 竟出于人类 为满意的结论 。为此 , 理清“ 本体论 ” 在哲学史上的来龙去脉 , 弄 生活 于其 中的世界 。但是 , 清楚它的本来涵 义 ,以及 它作 为一个独立 的学术 问题 出现之后 开始用 区别于神话神灵 的观点来重新打量和认识 自己周 围的客 它的缺陷还是非常明显的。最 大的缺点在 于 , 这 的本在所指内涵 ,对 于为解决长久 以来一直争论不断 的 “ 本体 观世界 的尝试 ,

本体论学说的近现代流变及其前景

本体论学说的近现代流变及其前景

本体论学说的近现代流变及其前景摘要: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无疑为当代哲学的繁荣开了先声。

近现代西方“本体论”学说大体上经历了生存论、科学实在论、语言本体论、社会本体论等多种以旧换新的尝试。

这些学说一方面具有“拒斥形而上学”的鲜明特征,但也存在着内在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形而上学”似乎是永远绕不过去的“阴影”,力图开辟新型的“本体论”学说。

当代哲学更是呈现出重新肯定“形而上学”,有“本体论”复兴的趋势,当然,现时代的“本体论”之恢复,不再是建立在同一性的思维平台上,而是遵循着合理性、非实体性、变易性、建构性、悖论性等新原则。

关键词:形而上学;本体论;同一性;非同一性在西方哲学史上,最使哲学家们焦心苦虑的终极关怀,就是“存在”的本体论问题。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从巴门德、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哲学注重的是万物“从其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的基石问题。

在这种思维方式为主导的哲学中,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说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般表现为一与多、一般与个别的问题。

自从经过了认识论的转折,哲学的基本问题转变成了寻求知识的确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对知识进行辩护的问题。

然而,长达3个世纪的辩驳,哲学依然没有得出任何一致的结论。

哲学家们只好再次退却,从而使得哲学步入了语言哲学的世纪。

因为任何知识都是一种表述,一切思想都要用语言来表达。

至此,语言似乎成了解决或消除问题的一把新钥匙。

一、本体论学说的近现代变迁近代认识论哲学是在承认主客体对立的前提下,依靠认识主体去发现世界的本体。

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均认为,这种探求本体的途径是根本行不通的。

在它看来,认识的主客体之间从根本上说不是分离和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但它对于这二者统一的认识不同于古代哲学。

它是经历了现代阶段哲学把主客体加以对立之后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的统一的,它看到了主客体之间的对立,但认为二者之间又是统一的,主体离不开客体,客体同样离不开主体,二者彼此互相依赖,并且指出,主客体之间的源始统一较之对立而言更为根本。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课件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课件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 论课件
xx年xx月xx日
• 本体论 • 认识论 • 价值论 •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关系 •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应用
目录
01
本体论
本体论的定义
01
02
03
本体论定义
本体论是探究存在本质的 哲学分支,主要研究现实 世界的本质、特性和意义 。
探究存在本质
本体论关注存在的本质, 探究现实世界的根本性质 和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和规律。
近代本体论
近代哲学家如笛卡尔、康 德等对本体论进行了重新 审视和批判,提出了新的 本体论观点和论证。
本体论的主要观点
存在本质
存在与本质关系
本体论探究存在的本质,包括存在的 定义、特性和意义等。
本体论探究存在与本质的关系,探究 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存在类型
本体论探讨存在的类型,如物质、精 神、意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 转化。
性。
本体论为认识论提供基础和指导 ,认识论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探讨
知识的获取和认识的过程。
本体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哲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思维和认
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体论与价值论的关系
本体论关注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而价 值论研究价值的来源和性质。
本体论和价值论共同构成哲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人类思维和价值观念的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论的应用
定义
01
认识论是探究知识的来源和可靠性的哲学分支,主要研究人类
如何认识世界。
科学方法
02
认识论在科学研究方法中,用于指导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设计,
以及解释和评价科学证据。
人工智能
03
认识论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用于构建解释性和透明性强的智能

浅析本体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浅析本体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浅析本体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作者:于波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12期摘要:本体论是一个古老又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本体论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对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结和阐述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从古代、近代和现代发展的角度,阐述各个时期本体论发展的代表学派和观点,对本体论历史发展过程作阐述。

关键词:哲学本体论历史进程作为西方一门古老的学问,哲学最早起源于希腊。

虽然古代其他民族也有“哲学”,但通常认为古希腊人使“哲学”成了一门科学。

在古希腊神话中,天地万物最初是未分化的,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后来逐渐分化为世间万物。

在这个意义上开始讨论最原始、最本质的“始基”,他们认为万事万物皆可分,只有“始基”是不变的、永恒的。

这便是古希腊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世界永不灭的、最原始的本原是什么?”即本体论。

根据本体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本体论、近代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

一、古代本体论在古代本体论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始基本体论、理念本体论、实体本体论和神学本体论。

从古希腊哲学家对最原始、最本质的“始基”问题的探讨开始,我们把探讨万事万物“始基”的哲学称之为“始基”本体论。

据专家考证,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始基”的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的泰利士提出的。

在泰利士看来,“水”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始基”。

他认为万事万物都由水产生,又都归复于水。

再者,又如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气”。

而阿那克西曼则提出“无定型”的概念,认为“无定型”是万物的“始基”。

从泰利士的“水”到阿那克西米尼的“气”,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都有一个基本的思想——世界的始基是物质性的存在。

之后的郝拉克利特又提出了“火”是万物的始基。

而作为古希腊过渡时期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则提出了“四根说”——火、水、土、木和气。

古代“始基本体论”的最高成就应属留基波和德谟可利特的“原子论”。

“原子论”的提出在当时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能够超越。

哲学-本体论

哲学-本体论

哲学-本体论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

在西万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

“本体” 词来目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

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现代西万的一些哲学流派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谈论世界存在及其性质,它们把本体论同认识论和《逻辑学b相分离,并把它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或独立分支。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宄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所研宄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的事物问题。

他认为研宄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

从此,本体论的研宄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等的关系。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R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17-18世纪德国哲学家G W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C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

沃尔夫把一般、普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

I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本体论要研宄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以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

G W F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的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曰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在现代西万哲学中,一些流派,如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反对任何“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但也有些人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E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M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X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等,他们往往借助于超感觉和超理性的直觉去建立概念体系,其观点带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并且往往同错误的社会观点相联系为宗教哲学所支持。

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从“实体论”、“关系论”到“深层生成论”

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从“实体论”、“关系论”到“深层生成论”

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从“实体论”、“关系论”到“深层生成论”摘要:本文从本体论角度回顾并考察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及其历史演进,并在此基础上评析鲁品越教授的力作——《深层生成论:自然科学的新哲学境界》一书的理论创新。

人类的哲学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古代和中世纪侧重于本体论研究,近现代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当下侧重价值论研究。

而就哲学的本体论而言,同样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牛顿力学之前侧重"实体论"研究,爱因斯坦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之后侧重于"关系论"研究,当代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及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之际侧重"生成论"研究。

这些研究的转向,意味着人类理性自觉程度的提高,更为自觉、合理地对人类自身与外部世界进行区分并加以联系,是当时人类思维水平的真实反映。

鲁品越教授《深层生成论》一书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本体论——深层生成论,这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世界观。

二是提出了一种以实践过程为本体的认识论——实践生成论,一种彻底的实践唯物主义。

三是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同时,发现两种秩序:隐秩序与显秩序;提出两种规律:表层"构成论规律"与"深层生成论规律"。

这是自然科学发展所呈现的新哲学境界。

关键词:本体论;实体论;关系论;深层生成论作者简介:高剑平(1964~),湖南祁东人,哲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文茂臣(1993~)男,湖南衡阳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杨博(1997~),男,山西临汾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机制研究”(项目号:14XKS002)的阶段性成果迄今为止,人类的哲学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古代和中世纪侧重于本体论的研究,近现代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当下则是侧重价值论的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单选题(含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单选题(含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单选题1.20实际化学的发展分为(B )个部分。

A、1B、2C、3D、42.20世纪下半叶,生物学的工作不包括(D )A、继续探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B、两套基本单位的联系C、研究生命起源D、现象层面的分类3.本源的特征是什么(A )A、本源是最小的B、本源是最大的C、本源是最原始的D、本源是最终的4.不属于20世纪科学的特点的是(D )A、社会化B、各门科学抽象化C、一体化D、现代化5.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特点(A )A、渐进式B、突发式C、跳跃式D、断层式6.第一次科学革命是由(A )主导的。

A、牛顿、伽利略B、爱因斯坦C、阿基米德D、高斯7.东方对西方的贡献有(B )次浪潮。

A、4.0B、3.0C、2.0D、1.08.非线性相互作用就是所谓的(A )A、耦合作用B、促进作用C、协助作用D、反作用9.分析耗散结构理论的有力手段是(C )。

A、鱼刺图B、甘特图C、分岔图D、回归分析10.高技术的特性不包括(D )。

A、高投入B、高附加值C、高知识含量D、高性能11.工业革命的影响不包括(D )A、提供了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B、改变了个人的生存方式C、形成了以技术理想为基础的生存方式D、促成了社会进步12.古代的技术特点(B )A、无个性,无关联B、有个性,无关联C、有个性,有关联D、无个性,有关联13.古典时期留给后人的遗产不包括(A )A、集体本位B、关注自然C、理性D、基督教14.国家应通过(B )等自我调整,把现代化过程中的代价降到最低。

A、价值对规律和事实的引导B、通过政府管制C、修正在还原过程中简化的抽象,引入心理和精神因素。

D、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博弈和妥协15.耗散结构理论不包括(D )A、随机涨落B、选择C、非线性相互作用D、保持平衡态16.混沌包括(B )种形式。

A、1B、2C、3D、417.技术锁定的成面是指(B )A、准确性B、外部性C、强制性D、全面性18.近代科学革命的特点(A )A、本体论和认识论B、唯物论和认识论C、唯物论和本体论D、唯物论和唯心论19.就内生性发展社会来看,发展道路不包括(A )A、历史B、科学C、技术D、社会20.科举考试的作用不包括(D )A、提供社会层级流动的通道B、疏导社会底层的动力C、提拔上来的人属于官僚阶层,从而来制约地主阶层D、促进社会和谐21.科学包括(C )A、科学知识B、科学方法C、科学技术D、科学活动22.了解存在的基础是(A )。

本体论名词解释

本体论名词解释

本体论名词解释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不过是这种或那种基本属性的综合,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一切哲学看成是关于各种基本本体的理论。

本体论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吸取营养,并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和解释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现象。

主要有:①实在论,即承认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客观实在的存在;②唯物主义一元论,即承认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只是由物质构成的;③彻底的辩证法,即承认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④客观唯心主义,即承认客观世界的本原是精神;⑤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即承认世界上某些事物的本原是物质,但还承认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性。

本体论在哲学上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总的看法。

是关于世界观、宇宙观的问题,它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世界应该是什么”等问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回答。

与本体论相反,形而上学是对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错误理解。

它在西方哲学中一般被称为“形而上学上的错误”,是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欧洲哲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常常和经验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世界是永恒不变的,不可知的,因而也是没有客观真理的;把世界理解为精神性的东西,形而上学则是抽象的、概念的、思辨的世界观。

形而上学,即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使人们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了理性阶段。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极低,因此人们无法对自然界进行正确的说明和解释,形而上学就成为人们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问题大致包括: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本原是否存在?世界的本原是否可知?世界是否可以认识?它提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

本体论在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且争论激烈,但至今仍没有获得统一的看法。

一些哲学家或者坚持主张本体论的绝对化,或者只承认本体论。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实在论、新唯物主义、批判理性主义、人格主义和先验唯心主义。

现代西方文化思潮(最新)

现代西方文化思潮(最新)

解脱之道:“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 杀。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
解脱之途:“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于 觉自己之苦痛。”
(前者如惜春、紫鹃的出家;后者如宝玉的出家)
●尼采(1844-1900)
叔本华与尼采比较:
本体论:生存意志→权力意志 人生观:消极悲观→积极悲观 时代背景: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下半

●“在”的迷失
——西方传统本体论

“在”在古希腊文中写作on,它是系词“是”(einai) 的现在分词。依希腊文法,任何描述事物(存在者) 的句子,都必须与“是”相联。而on既可指某物存在 ,又可指各种存在者本身。 然而,on在德文里却写作动名词Das Sein(英译 being),而不是动词不定式Sein(英译To Be)。 这样,on作为现在分词原本兼有动词和名词的双重性 质,在德文中却只有名词化,失去了变化的功能。
●王国维关于苦痛的解脱
王国维说:“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 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 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佰。一欲既终,他欲 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故人 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于倦厌之间 者也。……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 矣。”“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 自由之罪恶也” 。
绝对精神的三个环节:艺术、宗教、哲学
●两种权力意志
哲人——“最精神化的权力意志”:一种统治
的权力意志,为哲人所有,表现为勇于承负 ,追求真理,规定善恶,制定法则。
民众——“精神的基本意志”:一种服从的权
力意志,为民众所有,表现为软弱妥协,追 求自保,善恶难分,服从法则。
在尼采看来,世上最能诚实、勇敢地面对世

第十二讲 本体论

第十二讲   本体论


本体论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其开端, 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完成。

柏拉图的理念论 (1)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2)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3) 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4)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和动因
朱熹的“理”
理一分殊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 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 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 (《文集·答黄伯商》)

传统哲学家经常加以探讨的对象,恰恰 正是这些本来应当对之保持沉默的东西: 如作为整体的世界问题、自我问题、伦 理学问题及人生的意义问题等等 。
五、本体论与人类精神的“终极 关怀”

人类是自然存在物,但人类是有理性的, 总怀有超越有限而通达无限的理想。于 是,人类就有了“终极关怀”:他希望 了解自己从何处来,归于何处;他希望 认识宇宙自然的终极实在;他希望超越 有限获得自由;他希望以某种方式通达 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

B.另一方面康德亦主张,正是因为物自 身不可知,我们的认识能力仅限于经验 的领域而不能作超验的使用,这就为我 们保留了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的自由 的领域,从而为实践理性的道德活动提 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也可以说为 本体论开辟了一条生路。
四、本体论的语言学困境

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 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 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 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 点和基础。

2018文艺美学(尔雅期末考试题)

2018文艺美学(尔雅期末考试题)

古典音乐最重视音乐三要素中的()。

(1。

0分)A、旋律B、和弦C、节奏D、和声2中国古典乐曲《十面埋伏》中的主要乐器是什么?()(1.0分)A、二胡B、古筝C、竖笛D、琵琶3《红楼梦》中()的名誉被描述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1。

0分)A、妙玉B、黛玉C、惜春D、宝玉4不对任何问题加以判断,不对任何是非问题表态的写作方法叫做()。

(1。

0分)A、零度写作B、红色写作C、高度写作形式主义结束于20世纪()。

(1。

0分)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6()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体现,理念就是本体.”(1.0分)A、叔本华B、胡塞尔C、康德D、黑格尔7“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诗人顾城的哪个作品?()(1。

0分)A、《远与近》B、《弧线》C、《春天的谣曲》D、《一代人》()是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特点。

()(1。

0分)A、雅俗共进B、粗俗坦荡C、精致D、雅()在美术学术界被称为“本体论年”.(1.0分)A、1986年B、1988年C、1990年D、1992年10()提出人最好不要出生,其次是早死,再次就爱艺术吧,艺术会使人快乐地过一生。

(1。

0分)A、尼采B、黑格尔C、叔本华D、维特根斯坦11()被誉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1。

0分)A、契诃夫B、欧·亨利C、马克·吐温D、海明威12下列选项中关于“本体论"的转向叙述错误的是?()(1。

0分)A、由“客体论"(必然)转向“本体论”(自由)B、由传统实在的自然绝对本体论转向人类生命本体-—个体感性生命本体C、由逃避自由转向人的自由D、由恒定不变的存在转向人的感性生成音乐要素中的“和声”又被称为()?(1。

0分)A、附体B、伴体C、织体D、并体14()认为现代主义的作品“往往象征着通往地狱的旅程,象征着向无意识的沉沦以及对人世的辞别”。

(1。

0分)A、弗洛伊德B、艾略特C、黑格尔D、荣格15“艺术反映论"的倡导者是以下哪位学者?()(1.0分)A、本雅明B、阿多诺C、马尔库塞D、卢卡契16人类永恒的希望和憧憬是对自身加以直视和超越时空的限制以确立()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现代部分)[摘要] 本文是"本体论"在近、西方中的流变的专题论文。

主要考察了经验论和唯哲学中的"实体"概念及其内在矛盾,休谟和康德对"本体论"的诘难,黑格尔哲学的"本体论"性质,以及"本体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遭遇。

论文认为,通常所谓近代西方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并不意味着作为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哲学分支--存在论的消失;实际上,在近代哲学中,按照本体论的方式去探讨存在论的取向,特别是继续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型态来看待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根本改变。

与之相反,现当代西方哲学中引人注目的所谓"本体论复兴",如果从其本来的意义上去看,与其说是传统本体论哲学型态的重新"恢复",毋宁说是对它的彻底变更。

Abstract: thesis examines the changes of ontology in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moderntimes to contemporary ag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substance" in empiricism and rationalism, and their contradictions, the criticism of "ontology" in David Hume"s and Immanuel Kant"s philosophy, the essence of Hegel"s philosophy, and the destiny of "ontology"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epistemological turn"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does not mean the end of ontology is regarded as the oldest and essential branch of philosophy; In fact, the orientation that is used to approach ontology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ousiology, especially the situation that is regarded as a philosophical view and a philosophical morphology does not utterly change in a long period. On the contrary, the spectacular "ontological revival"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is regarded as utter transformation than as a afresh "resume" of traditional "ontology" as a morphology of philosophy.一般哲学史著作都认为,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研究重心的转换,即从重点研究“本体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简称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现代西方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相较,又发生了一次转变,从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语言问题,即所谓“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

但是,近现代哲学所发生的两次“转向”,并不意味着作为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哲学分支——存在论的消失;相反,在近代哲学中,按照本体论的方式去探讨存在论问题的取向,特别是继续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型态来看待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根本改变。

只是在休谟和康德具有摧毁性的批判之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探讨的问题才成为可疑或必须“存疑”的问题。

“存疑”不等于问题的取消,而只是要求对本体论的基础进行“审查”(如康德)。

因此,在康德之后,黑格尔通过重建理性工具,又重新恢复了本体论哲学的基本信念。

现代西方哲学对待问题的态度可谓复杂而分歧。

在实证-哲学中,传统本体论哲学的问题一度被当成伪问题而遭到“拒斥”或“清除”,但在这一思潮的较近的中,例如在蒯因和斯特劳森那里,所谓“本体论”问题又重新获得了活力;而现象学-存在哲学则一直以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为己任。

两大潮流的日益接近乃至融合的发展趋向,被一些人描述为“本体论的复兴”。

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简略的陈述和评论。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的“实体”问题及其内在矛盾*近代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探索不同于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之处,在于它不是直接地进行这种探索,而是通过研究认识的对象问题间接地涉及这一问题。

就是说,近代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探讨是在认识论的框架中进行的。

与“形而上学”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的“存在论”一词,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是指关于存在或一般存在的学问。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除少数怀疑论派哲学外,存在论问题被以本体论的方式进行探讨时,通常采取了两种互不相同而又互有联系的形式:或者以抽象逻辑的范畴推演的方式建立某种先验原理的思辨体系;或者以追求普遍本质的方式,试图为经验世界的统一性提供先验的基础。

这两种方式的关系是:前者更代表着问题的形式方面,后者更体现出问题的内容方面。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主要的。

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基本宗旨:以提供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图像为己任。

或者说本体论哲学所建立的都是一种关于宇宙统一图像的理论。

哲学家们正是用这一套理论来说明宇宙的本体结构、变化与形成过程的。

当近代哲学家开始从认识论的角度思考实体问题时,本身就表明它所涉及的应该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再是单纯的“存在”或“实在”自身的问题。

只有到这个时候,哲学才摆脱了它的原始素朴性,使传统的在思维与存在关系之外所建立的关于存在的学说转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本身。

存在,不论是在人的思维之外且不依赖于人的思维的存在,还是在人的思维之中的存在,都不能离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孤立地加以把握。

也就是说,本体论的探讨是不能离开认识论而孤立地进行的。

但在当时,旧的形而上学观念这种包袱对某些理性主义哲学家来说还是相当沉重的。

他们大都依然企图在思维与存在即精神与物质之外再找到一个更高的东西,并把这个东西视为标志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最高实体。

他们是通过概念的思辨来论证这一点的:一个关于最完满的东西的概念本身就必然包含存在,因此最高实体必然存在。

显然,这种论证依然无非是重复着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而另一些哲学家则在思维与存在的对立面前表现得无能为力:存在着的世界是具有广延性和坚实性的运动着的物质微粒,不具有广延性和坚实性的思维是如何认识它们的呢?常识、经验、感觉和理性发生着矛盾。

无论是否认精神实体还是否认物质实体,也无论是通过把一种存在机械地归结为另一种存在或宣布二者均不可知来取消形而上学,看来都无法消除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矛盾。

这是近代经验派哲学家和理性派哲学家在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中所表现出的突出特点。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思维与存在之间寻找同一性。

早期的经验派哲学家是通过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的解决这一矛盾的。

他们认为,物质世界虽然与精神世界不同质,但物质世界可以通过人的感觉而为人所知。

感觉是沟通思维与存在的桥梁。

感觉的可靠为理性的可靠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把感性知觉与理性思维统一起来,把感觉中的个别上升为理性所把握的一般。

经验派哲学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就认为,他的工作的目的是要在经验能力与理性能力之间建立“真正合法的婚姻”。

他认为只要这两种能力密切结合,就能使思维把握住界的“形式”,而“熟习形式的人也就能够在极不相同的实体中抓住自然的统一性。

”[1]因此从培根开始,经验派哲学家或者把实体看作是作为感觉对象的物体(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或者认为那个真正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作为支撑物(支托)的实体肯定存在,但不可知(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或者根本否定物质实体(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4-1753)乃至一切实体观念的实在性(休谟,David Hume,1711-1776)。

他们的重点集中在观念性的一般能否反映客观实在这样一个比较纯粹的认识论问题上。

在他们看来,如果形式(培根)、定义(霍布斯)、一般或抽象观念(洛克)这些理性形式通过对感觉的归纳(培根)、分析(霍布斯)和抽象(洛克)后获得的共相能够与外物或外部相符的话,思维与存在也就是同一的。

但共相既然只是人的理性通过对感觉的加工后获得的一般观念,那它就只是人的心灵的产物。

到底外界有无“一般事物”存在,心灵中的作为观念的一般能否与客观外界的“一般”相契合,这都是他们当时或者没有想到,或者想到了而难以解决的问题。

到了贝克莱和休谟那里,经验派哲学立场不得不另起炉灶,重新考虑思维与存在到底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而决定着他们走到这一步的,归根到底还是作为最高认识对象的实体到底存在不存在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而这一点又恰好是经验派哲学从感觉出发所无法回答的。

在理性派哲学家那里,思维与存在是先验地被设定为同一的。

他们认为,“清楚明白”或“不矛盾”不仅是最基本的逻辑原理,而且也是本体论上证明存在的基础。

真理必须是不矛盾的。

既然事物的真理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得到,只要理性思维不矛盾,事物本身也就是不矛盾的,就是说,不能既是又不是,既存在又不存在。

这样,思维的“清楚明白”成了外部事物必定存在的证据。

这就是他们所理解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是建立在实体范畴之上的,作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的最高实体的必然存在是他们的逻辑前提。

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通过不同的途径把这个前提肯定下来。

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哲学的逻辑起点是认识论或他自己所谓的“方法谈”。

他要为最高实体的存在找到一种认识论的根据。

这就使他面临经验派哲学家都会面临的同样问题:用什么来保证心灵中关于最高实体的观念具有实在的本质呢?笛卡尔说:“上帝一方面把这些规律建立在自然之中,一方面又把它们的概念印入我们的心灵之中,所以我们对此充分反省之后,便决不会怀疑这些规律之为世界上所存在、所发生的一切事物所遵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