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宗教课程第三讲 中西宗教哲学比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良犹未熟,一梦到华肴
64岁时,吕洞宾游长安,在酒肆遇见钟离权在墙壁上 题诗,吕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意飘逸,问他姓名。羽士 说:“我是云房先生。居于终南山鹤岭,你想跟我一起去 吗?”吕洞宾凡心未尽,没有答应。到了晚上,钟离权和吕 洞宾一同留宿在酒肆中。云房先生独自为他做饭,这时吕 洞宾睡着了,他梦见自己状元及第,官场得意,子孙满堂, 极尽荣华;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到老后 了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 突然梦醒,钟离权的饭还没熟。于是钟离权题诗一首"黄 良犹未熟,一梦到华肴"。吕洞宾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 的梦?"钟离权道:"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千端, 五十岁如一刹那呀!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 悲,人生就像一场梦。"
三、道教:道法自然,炼精化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42 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 21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 曰大。”(《老子· 25章》)
2、对天命或自然的敬畏
第一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述而》)和“巍巍乎!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泰伯》)。孔子认为自己的“德”是“天”赋予的。 “天”是那么高大、伟大,连圣王唐尧也要效法它。这就表明在孔子 心目中“天”是至高、至善的存在,并能给人某种作用与影响。 第二类,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予所否者, 天厌之”(《雍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 罕》)、“天丧予”(《先进》)和“知我者,其天乎”(《宪 问》)。在知、情、意(包括意志、信念、信仰)等方面,孔子都与 “天”息息相关。那么,这个“天”就可能包含有一种人格意味。 第三类,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 对此处“天”的含义,学界也有不同理解。冯友兰的结论是:“孔子 之所谓天,乃一有意志之上帝,乃一‘主宰之天’也。”也有人把孔 子所说的“天”理解为一种境界之“天”。
彼岸世界不同
一种超越现实世界, 如基督宗教的“天国” 等; 一种则内在于现实世 界,如佛教的“涅槃 世界”等。
具体的救赎或解脱的方式不同
西方宗教:虽然有些人强调“自力”的因 素,例如他们也注意到了“成义”与“成 圣”的区别,但是,总的来说,其重心却 始终放在“他力”方面,放在“前定”或 “恩典”方面; 东方宗教 :“他力”差不多在所有的宗教 救赎或解脱中都不构成决定性的因素,惟 有“自力”才是救赎或解脱的根本之途。
思考题
理性和信仰在中西宗教哲学中的关系比较?
教会论:保罗:“基督的身体”。有形教会与无形教 会 恩宠论:天主教=善功成义;新教=因信称义 终极论与“末世论”:“千禧年论”
三、西方哲学与神学的关系
菲洛:犹太教经典与柏拉图著作的精神实 质一致,只不过使用不同的语言。 奥古斯丁: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德尔图良:正因为荒谬,所以我信仰。哲 学家应该送去喂野兽。 达米安: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安瑟伦:信仰寻求理解。
第三节 中西宗教哲学 的异同
相似点
宗教信仰之本质特征:神秘性
一、“不可言说”性 宗教信仰对象的“神秘”或“神秘者”与我们 日常语言中的“神秘”或“神秘者”的含义不 同。 二、神秘性内蕴有三种因素: “敬畏” “不可抗拒性”(“威严”) “活力”或“催迫”
神秘成因:超越性
3、对本性的复归
《中庸》:“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 为教”。 ”我欲仁,斯仁至也!“《论语﹒述而》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 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 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尽心上》)
唐·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四、中国宗教哲学的特点
1、以天、道、性为本体 2、即体即用的体用论 3、心统万物的心性论 4、此岸即彼岸的超越论 5、包容性、融合性
第二节 西方宗教哲学
一、 基督宗教:两希文 化传统的碰撞与融合
希腊哲学与希伯来信仰
1、神的观念
神人同形同性——理神论 纯粹的精神:亚里士多德 纯形式;思想的思想;普 罗提努的太一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 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 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 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 大宗 师》)
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
“道”原本是先秦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道德经》 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后本原,它“先天地 生”,“为天地母”,是“天地之根”和“万物 之宗。《道德经》主张“人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庄子》进—步发挥了《道德经》的思想,说: “道”自本自根,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已存在,道 产生了天和地,产生了鬼神和上帝;黄帝、颛顼、 西王母、彭祖、傅说、武丁等,因为得到道而登 上云天,居住玄宫,长生久视。
第三讲 中西宗教哲学 比较
第一节 中国宗教哲学
一、儒教:天人合一,心统万物
1、对远古黄金时代的追慕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 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 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篇》
禅宗:机锋、顿悟
神秀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仁者心动
广州法性寺外竖的旗杆上,挂 了一面长幡,风吹幡动,引起 两个和尚对缘起究竟的争辩: “看!风在飘动!” ”不对,这不是风飘动,是幡 在飘动!” “是风动!没有风,幡不会飘; 幡因风而显,主因是风,是风 动!” “不不!是幡动!没有旗幡动, 又怎么知道有风?风因幡而显, 旗幡是主,应是幡动!” 慧能大师见两者争论不休,当 机立斩,一声断喝:“不是风 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人格神:人格与神 耶和华:超越人类的威严 与公正; 耶稣:人类之爱 亲近感与神圣感 《旧约》先知书强调贴近、 关怀人生,
最高的理念、原则:柏拉 图的善
自然的本源和运动的终极 原因:逻各斯和第一推动 者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新约》使徒书信强调耶 稣超越人世
2、逻各斯与道
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万物本 原的变化“分寸”、 隐而不露的智慧。 斯多亚派:超自然的 神圣智慧和弥漫于自 然之中的气息。
“横渠四句教”
张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二、佛教:因缘生法,万法唯心
小乘佛教: 四谛:苦、集、灭、道。苦为集之果,道为灭之因。 1)苦谛:八苦,包括生老病死四苦、求不得、爱别离、 怨憎会以及五蕴盛。 2)集谛:亦名习谛,指苦的原因,“集起生死苦故”, 亦谓之“业”。 3)灭谛:根除一切“业”与“惑”,佛教追求的最高境 界。即涅槃。 4)道谛: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涅槃之境的 方法、道路。具体就是八正道。 八正道:正见、思维、语、业、命、精进、念、定。
道 耶和华的话
菲洛:将希腊哲学的 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希 伯来宗教精神结合。 《约翰福音》
二、基本主题
上帝论:上帝存在证明(本体论,宇宙论,目的论, 道德论)。阿奎那、帕斯卡、 基督论:狭义基督论(基督位格),救赎论(基督的 事功) 救赎论:客观救赎论,主观救赎论(榜样) 圣灵论:“和字句之争” 人性论: “上帝的形象” 与原罪
奥托:“全然相异者” ,“这个‘相异者’完全超出了通 常的、可理解的与熟悉的范围,因而完全落到‘辨察’的 领地之外并与之相对峙,使心灵充满了茫然的惊奇与惊 愕。” 约翰· 希克将宗教解释为“人类对超越者的回应”(human responses to the transcendent)。 “人所体验的实体”,无 论是上帝、安拉,还是“道”、“梵”和“涅槃”都还算 不上“终极实存”,惟有在它们之上和之后的“实体本身” 才称得上“终极实存”,方是“绝对超越者”。
大乘:“缘起性空”和“八不中 道”
世界万物都是众因素和合而成,主要因素为“因”,次要因素为 “缘”,因缘聚合而万物生起;因缘离散而万物消亡。所以万物没有 独立不变的自体自性,本性空寂。缘起万物虽然本性空寂,但现象还 是存在的,不是绝对虚无。将本体和现象结合起来看,万物是“非有 非无”。基于“缘起性空”,既破除万物为实有自性的见解,又破除 以万物为虚无的见解,这种见解和方法,称为“中道观”。 《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谓是假名,亦是中 道义。”基此,龙树对生与灭、常与断,一与异、来与去等两种对立 的见解加以破除,认为万物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 异、不来亦不去”,称为“八不中道”。 无著、世亲的唯识理论,强调世界万法都是“心识”的变现。所 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境在识内”,“唯识无境”。 总之,大乘佛教千言万语,其核心思想是以“缘起论”和“唯识 论”论说宇宙万物虚幻不实、一切皆空,从而破除“我执”和“法 执”,消除烦恼和精神痛苦。
相异点
中国宗教: 天人合一 内在超越 自力 此岸 包容 西方宗教: 绝对他者 外在超越 他力 彼岸 排他
神圣者形态不同
宗教所信仰的“神圣者” 有两种形态: 一是取人格神的形态,如 基督宗教所信仰的耶稣基 督,伊斯兰教所信仰的安 拉,犹太教所信仰的耶和 华等; 一是取非人格神的形态, 如新婆罗门教所信仰的 “梵”、佛教所信仰的 “佛”和道教所信仰的 “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