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
2022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6《有趣的食物链》教案(定稿)
6.有趣的食物链【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调查、模拟、案例分析、评估、交流等活动,落实高年段课程标准。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建模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的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在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的高年级要求。
8.1 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
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12.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一些动物吃其他动物。
说出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
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教材分析】《有趣的食物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的第2课。
通过前一课《多样的栖息地》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生物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课继续探究栖息地内部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理解在食物网中各种动植物所起到的作用。
本课包括四个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从学生熟悉的田野上草籽、田鼠、鹰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食物联系,初步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第二个活动是按一定顺序用箭头画出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发现海洋中也存在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食物联系,深入理解食物链的内涵。
第三个活动是通过分析非洲热带草原动植物的食物联系,模拟食物网的变化,初步认识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进而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意识到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以及答案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五界分类系统: 它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R.H.Whittaker,1924—1980)在1969年提出的。
魏泰克在已区分了植物与动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础上,又根据真菌与植物在营养方式和结构上的差异,把生物界分成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基因组: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病毒:病毒由核酸芯子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核酸芯子为DNA或RNA分子。
不是真正的生物。
无细胞结构,只能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分为细菌病毒和真核细胞病毒两大类类病毒:是一类仅由裸露的RNA组成的颗粒,类病毒与病毒不同的是,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为单链环状或线性RNA分子。
遗传漂变:是指当一个族群中的生物个体的数量较少时,下一代的个体容易因为有的个体没有产生后代,或是有的等位基因没有传给后代,而和上一代有不同的等位基因频率。
一个等位基因可能(在经过一个以上的世代后)因此在这个族群中消失,或固定成为唯一的等位基因。
这种现象就叫“遗传漂变”。
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是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种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生物发生律: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1866年德国人海克尔(E. Haeckel)在《普通形态学》中提出“生物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系统树:根据古生物学、比较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按亲缘关系将所有的生物门类排列成一个树形图。
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含两个单链RNA分子侵染哺乳动物的T细胞和其他杀伤细胞,使寄主的免疫能力丧失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 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食物链
1.食物链主要有三种类型弱肉强食,小的被大的吃食,这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由捕食方式而形成的食物链,叫做捕食链(也叫牧食食物链);生物体内以寄生方式而形成的食物链,叫做寄生链,如马蛔虫寄生在马的体内,某些原生动物又寄生在马蛔虫的体内;专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而形成的食物链,叫做腐生链,在热带雨林这样的生态系统中,腐生链就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绿色植物体内的能量主要就是沿着腐食食物链的途径流动的)。
捕食链中包括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绿色植物体内的能量是沿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途径流动的。
在捕食链中,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够明确地只归入某一个营养级中。
例如,野猪和熊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不仅吃植物的果实,也吃小型的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
又如狐既吃鼠类,又吃浆果,有时甚至还吃动物的尸体。
许多种鱼也有类似的情况。
实际上,绝大多数动物的食性都是多种多样的,完全单食性的动物是比较少见的。
一般说来,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不超过五个。
这是因为能量在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流动时,大部分被消耗掉了。
能量在逐级流动中的传递效率大约只有10%~20%。
这样,在流经三四个营养级之后,传递下来的能量就少到不足以再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命活动的程度了。
当然,自然界中有的食物链也可以多达六七级,如棉花→棉蚜→食蚜蝇→瓢虫→麻雀→鹰→食鹰动物。
又如,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如果算上人类,也可能超过五个。
不过这样的例子毕竟是少数。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常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
由于一种消费者常常不是只吃一种食物,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吃掉。
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内的这许多条食物链就自然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2. 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
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
例如池塘中的藻类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鱼类的食物,鱼类又是人类和水鸟的食物。
于是,藻类一水蚤一鱼类一人或水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食物链。
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组成环境的因素,又称环境因子。
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
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利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最低因子定律。
即,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质,缺乏一种,植物会死亡,一种处在最小量时,生长最少。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驯化: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这种生理适应短时间即可完成。
气候驯化(适应),指自然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这种生理适应需较长时间完成;适应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
这种形态适应需要很长时间。
休眠: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在休眠期,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时宽的多。
内稳态:是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
光饱和点: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该种植物的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有效积温: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岩石圈: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层构成,是生物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源泉,也是成土母质、海洋盐类、大气和一切自由水的源泉。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通论习题集答案版
《植物保护通论》课程习题集答案《植物保护通论》课程习题集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二○一一年植物病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 致死温度:导致生物体热死的最低温度或是导致生物体冻死的最高温度。
2. 致病性和抗性: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
3. 植物病原的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诱发病害的特性。
4. 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影响,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干扰,生长发育受影响,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出现病变,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甚至死亡。
5. 真菌的生活史: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
6. 杂草:能够在人工生境中自然繁衍其种族的植物。
7.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综合考虑生产者、社会和环境利益,在效益分析基础上,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有效防治技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一下。
8. 营养胁迫:9. 温度胁迫:超过植物生长所需温度对植物造成的胁迫。
10. 体外保毒期:指病毒离开寄主生物,在寄主生物体外能存活的时间。
11. 水分胁迫:植物水分散失超过水分吸收,使植物组织含水量下降,膨压降低·正常代谢失调的现象。
12. 生理小种:同种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上没有什么差别,在生理生化特性、培养性状、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般情况下,不同小种对同种作物不同品种(或不同种、属)之间的致病性不同的生物类群。
13. 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没有叶片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无足够叶绿素,不能正常光合作用,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相连,从寄主内吸取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
14. 侵染过程: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
15. 潜伏侵染: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而潜伏在寄主体内不表现症状,但当寄主抗病性减弱,有利于病菌生长,病菌可继续扩展并出现症状。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2021/4/21
33
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三大功能类型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五、生态效率 六、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2021/4/21
34
营养级(trophic levels)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 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因此,营养级之间 的关系不是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之间的营养 关系,而是指一类生物与处在不同营养层次上与 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
2021/4/21
39
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s)是指各 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 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 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 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是以生物的个体数量表示每一 营养级。
生物量金字塔以生物组织的干重表示每一 个营养级中生物的总重量。
2021/4/21
35
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 食物链的起点,即食物链的第一环节,它 们构成了第一个营养级。
所有以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为食的动 物都属于第二个营养级,即植食动物营养 级。
2021/4/21
36
第三个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
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四个 营养级(即二级肉食动物营养级)和第五个营 养级等。由于食物链的环节数目是受到限 制的,所以营养级的数目也不可能很多, 一般限于3~5个。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 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少, 当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可能再维持 另一个营养级中生物的生存了。
碎
屑
再循环
分 解者
分解 者亚 系统
家畜生态学
家畜生态学名词解释:家畜生态学:把家畜及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有机整体,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调关系、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家畜的环境是指环绕于家畜生产与居住空间周围的各种客观条件的总和家畜的生态因子:明显的、直接的影响家畜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因子。
适应: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机能反应或遗传反应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但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生态型:同一个种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逐渐适应环境而产生了遗传分化,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形成了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风土驯化:是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应激:是家畜机体对内部或外界的超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动物福利:就是动物适应期所处的环境后所达到的状态又称“康乐”状态种群:同种个体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种内关系构成的一个统一体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非本地产的生物或本地原产但已灭绝的生物从原产地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致使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的过程生态系统是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于1936年首先提出来的。
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它是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动能单位。
食物链: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食物网: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像是一张网把所有的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来表达,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生态效率: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生态平衡: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良好状态畜牧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由家畜、饲草、饲料、土壤及其外部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的,依赖于自然和人工调控的,以不断提高人工可控能力及物流、能流信息效率和效益的多样化亚系统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了各种生物体、物种、生态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关系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
1. 生物组成生物组成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植物还能通过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提供给其他生物体使用。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它们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和养分。
动物之间还存在着捕食和被捕食的相互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为植物提供养分。
同时,微生物还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植物吸收养分。
2. 非生物组成非生物组成是指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环境因素,包括土壤、水、气候等。
这些因素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土壤的质地和成分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分布。
水是生物体的基本需求,它不仅提供了生物体所需的水分,还是许多生物体的栖息地。
水的质量和供应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气候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非生物环境因素之一,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气候对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它能够决定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
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它们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联系。
1. 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在生物体之间流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成为其他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动物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形成食物链。
生态幅——精选推荐
生态幅1、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例如,鲑鱼对温度这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0~12℃,最适温为4℃。
2、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环境因素都要求有适宜的量,过多或不足都会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抑制,乃至死亡,这种生物对每一个因素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内容已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
群落 community 亦称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是根据人们的需要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组合在一起,所以农田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离开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原生态系统所替代。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系统练习题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1.(2012·泰安模拟)下列哪个是生态系统( )A.一个池塘中的动物B.一个湖泊中所有的鱼C.一片森林中的植物与动物D.一块农田2.(2012·南安模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草原生态系统B.生物圈C.海洋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3.猴头菌是名贵的食药两用菌,质嫩味鲜,是筵席上的佳肴,与熊掌、海参、鱼翅并列为四大名菜,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
猴头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非生物成分B.分解者C.消费者D.生产者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A.老虎吃野兔B.蛇吃老鼠C.青蛙吃昆虫D.蝗虫吃庄稼5.(2012·聊城模拟)下列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 )A.草←食草昆虫←青蛙B.草→食草昆虫→青蛙C.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D.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和真菌6.草原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是( )A.牧草、兔B.狼、牧草C.狐、牧草D.兔、狐7.在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假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传递率20%计算,蟾蜍和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分别是( )A.20%和2%B.0.8%和0.32%C.4%和0.8%D.0.8%和0.032%8.(2012·汕头模拟)下列哪种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最多( )A.草原生态系统B.城市生态系统C.湖泊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9.(2012·保山模拟)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其原因是( )①生态平衡稳定性强②生态系统组成单一③生态系统结构复杂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差⑤动植物种类繁多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⑤⑥D.①⑤⑥10.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中的( )11.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物网,这是由于(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B.消费者不仅仅以一种生物为食C.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D.消费者的数量太多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图中A~F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的生物。
生态学复习资料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
简单地说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错区内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态过度带: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A、生物因素B、干扰对种群结构的影响C、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D、岛屿与群落结构E、平衡说与非平衡说第七章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演替系列: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演替的类型(1)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速演替长期演替地质演替(2)按照引起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的演替类型:内因生态演替或内因动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或外因动态演替(3)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的演替类型:水生基质演替系列旱生基质演替系列(4)按群落代谢特征来划分有: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波动: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波动的类型: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偏途性波动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环境不断变化植物繁殖体的散布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两种不同的演替观:经典的演替观和个体论演替观经典的演替观有两个基本点: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论演替观:初始物种组成决定着群落演替后来的优势种。
促进模型:相当于经典演替观,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其他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可预测性和具方向性。
抑制模型: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来者难以入侵和繁荣,因而物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因为任何一个地点的演替都取决于哪些植物种首先到达那里。
某农业大学《生态学》考试试卷(710)
某农业大学《生态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20分,每题5分)1. 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渗透压调节问题是排出过量的溶质、获取大量的水分。
()答案:错误解析: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渗透压调节问题是排出过量的水分、获取大量的盐离子,以保证体内盐分的平衡。
2. 群落中个体生物量最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答案:错误解析:3. 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物候变化。
()答案:错误解析: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变化。
4.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与周围物理环境的关系。
()答案:错误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不仅仅指物理环境。
2、名词解释(40分,每题5分)1. Rescue effect挽救效应[山东大学2018研]答案:挽救效应是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一种现象,是指一个迁移到某岛屿的物种可能早已存在于该岛屿上,因而具有降低该物种从该岛屿上灭绝机会的效应。
距离大陆越近的岛屿,由于迁移率较大,拯救效应也越大。
解析:空2. 生态效率答案:生态效率是指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之间实际利用的能量占可利用能量的百分率。
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营养阶层流转到另一个营养阶层,在不同营养阶层上能量各参数的比值。
解析:空3. 密度制约因素答案: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在种群自然调节中,其作用与种群密度有关系的那些调节因素,如生物种间的捕食、寄生、食物、竞争等。
密度本身自动限制了种群的进一步增长,种群的自我调节和自动稳态机制有一部分基于密度制约原理。
解析:空4. 适应辐射[四川大学2017研]答案:适应辐射也称趋异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出现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些变异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结果使得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差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
群落生态学
基本概念(三)1.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2.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1)丰富度: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多样性: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包括种的丰富度和种的均匀度。
3.郁闭度与盖度(1)郁闭度是指森林中乔木树冠在阳光直射下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冠幅)与此林地(林分)总面积的比,它反映林分的密度。
(2)盖度是指植物的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盖度是垂直投影,表示覆盖地表的百分比,植被长势好坏的一个参数。
郁闭度是某点的中心投影,表示森林对天空光的遮挡。
对于草和灌来说,只有盖度有意义。
对于森林来说,盖度和郁闭度都有意义。
4.生活型与生态型(1)生活型指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在外貌上表现的植物类型。
(2)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态型是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趋异适应,而生活型是不同物种由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生活发生的趋同适应。
5.优势种与建群种(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2)建群种是指优势层的优势种。
6.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在这里群落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7.群落最小面积:基本能够反映出某种群落所包含的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8.群落演替及其类型(1)群落演替:在某一地段上的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自然演变现象。
(2)演替的基本类型:①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②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新课改版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2022新课改版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初二生物知识点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
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构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主要途径。
食物链
食物链亦称“营养链”。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这种摄食关系,实际上是太阳能从一种生物转到另一种生物的关系,也即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流动和转换。
一个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一个植物,一个以植物为食料的动物和一个或更多的肉食动物。
食物链不同环节的生物其数量相对恒定,以保持自然平衡。
食物链的例子常常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使人类受益匪浅。
比如: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才会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鼠类才不会成灾……
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像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的概念。
一般来说,食物网可以分为两大类:草食性食物网和腐食性食物网。
前者始于绿色植物、藻类、或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并传递向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后者始于有机物碎屑(来自动植物),传递向细菌、真菌等分解者,也可以传向腐食者及其肉食动物捕食者。
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和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种消费者。
介绍一般不能逆向流动定律热力学定律能量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
在绝大多数生态系统中,太阳能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和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种消费者。
在深海热泉系统中不直接利用太阳能。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
一般不能逆向流动。
这是由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确定的。
如狼捕食羊,但羊不能捕食狼。
逐级递减是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人后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即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2、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前一级的能量不能维持后一级少数生物的需要,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目愈少,这样便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热力学定律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内的传递和转化规律服从热力学的两个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表述如下:“在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因此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依据这个定律可知,一个体系的能量发生变化,环境的能量也必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体系的能量增加,环境的能量就要减少,反之亦然。
对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例如,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所增加的能量等于环境中太阳所减少的能量,总能量不变,所不同的是太阳能转化为潜能输入了生态系统,表现为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固定。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Ecosystem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environment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science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Wilderness荒凉的原野anthropocentric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ecocentrism环境伦理学的一种研究视角。
它提出环境伦理学的中心问题应该是生态系统或生物共同体本身或它的亚系统,而不是它所包括的个体成员。
ecological economics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并使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biocentrism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所有生命的伦理学说ecological footprint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economic growth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preservationist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保护主义任何侵害了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conservationist由于生产扩大与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产生的矛盾,为了解决矛盾而加以保护的人environmental justice环境哲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环境正义是其中的主要问题。
environmental ecomomics是一门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并以基本的环境经济学原理为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生态学课件第五章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植物汁液 蝉 螳螂捕 蝉,黄 雀在后! 哈!哈!
(初级消费者)
螳螂 (二级消费者) 黄雀 (三级消费者)
鹰
(四级消费者)
(顶极食肉动物)
食物链的类型
根据食物链的起点不同,可将其分成两大类: 牧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又称捕食 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绿色 植物,草食动物、各级食肉动物。寄生食物链可 以看作捕食食物链的一种特殊类型。
三. 生态系统的结构
1. 组成成分及其营养关系; 食物链(C.Elton,1942) 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意义.
食物链
• 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 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即物质和 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地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 Elton(1942)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由于受能量传递效 率的限制,食物链的长度不可能太长,一般食物链都是由45个环节构成: 最简单的食物链构成:3个环节.
3.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 的最高层次; 生态系统具有自调节、自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 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有一定限度:生态失调。 从长远看,生态系统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起主要作用; 生态失调和生态危机.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是指系统的有机整体,其存在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 统一的整体性; •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多个要素结合而成的统一体。整体 性是生态系统要素与结构的综合体现,主要有三个论点: (1)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2)一旦形成系统,各要素不能再分解成独立要素存在。 若硬性分开,分解出去的要素就不再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 点和功能; (3)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是有作用的.
精品2014年三级公共营养师重点辅导:食物链与食物网
2014年三级公共营养师重点辅导:食物链与食物网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
Elton(1942)是最早提出食物链概念的人之一,他认为由于受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食物链的长度不可能太长,一般食物链都是由4~5个环节构成的,如鹰捕蛇、蛇吃小鸟、小鸟捉昆虫,昆虫吃草。
最简单的食物链是由3个环节构成的,如草→兔→狐狸。
但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象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食虫鸟不仅捕食瓢虫,还捕食蝶蛾等多种无脊椎动物,而且食虫鸟本身也不仅被鹰隼捕食,而且也是猫头鹰的捕食对象,甚至鸟卵也常常成为鼠类或其他动物的食物。
可见,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food web)的概念。
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假如在一个岛屿上只生活着草、鹿和狼。
在这种情况下,鹿一旦消失,狼就会饿死。
如果除了鹿以外还有其他的食草动物(如牛或羚羊),那么鹿一旦消失,对狼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
反过来说,如果狼首先绝灭,鹿的数量就会因失去控制而急剧增加,草就会遭到过度啃食,结果鹿和草的数量都会大大下降,甚至会同归于尽。
如果除了狼以外还有另一种肉食动物存在,那么狼一旦绝灭,这种肉食动物就会增加对鹿的捕食压力而不致使鹿群发展得太大,从而就有可能防止生态系统的崩溃。
在一个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也不会由于一种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是任何一种生物的绝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所下降。
当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变得非常简单的时候,任何外力(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引起这个生态系统发生剧烈的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链通常具备以下特点:1.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2.食物链的开始通常是绿色植物(生产者)。
3.在食物链的第二个环节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4.食物链中的第三个或其他环节的生物一般都是肉食性动物。
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的概念。
食物网(food web)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象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食虫鸟不仅捕食瓢虫,还捕食蝶蛾等多种无脊椎动物,而且食虫鸟本身也不仅被鹰隼捕食,而且也是猫头鹰的捕食对象,甚至鸟卵也常常成为鼠类或其他动物的食物。
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假如在一个岛屿上只生活着草、鹿和狼。
在这种情况下,鹿一旦消失,狼就会饿死。
如果除了鹿以外还有其他的食草动
物(如牛或羚羊),那么鹿一旦消失,对狼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
反过来说,如果狼首先绝灭,鹿的数量就会因失去控制而急剧增加,草就会遭到过度啃食,结果鹿和草的数量都会大大下降,甚至会同归于尽。
如果除了狼以外还有另一种肉食动物存在,那么狼一旦绝灭,这种肉食动物就会增加对鹿的捕食压力而不致使鹿群发展得太大,从而就有可能防止生态系统的崩溃。
在一个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也不会由于一种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是任何一种生物的绝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所下降。
当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变得非常简单的时候,任何外力(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引起这个生态系统发生剧烈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