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环境与健康
营养与健康的心得体会
![营养与健康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8dc513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6.png)
营养与健康的心得体会营养与健康的心得体会营养是健康的基石,健康是人生幸福的保证。
我一直保持着健康生活的习惯,通过日常的饮食、运动和休息,实现了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健康。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得出了一些关于营养与健康的心得体会,特此分享。
首先,营养不仅是摄入的物质,更是一种身体与精神的状态。
我们应该以平衡、多样化的饮食为主,充分吸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以供给身体和大脑的需要。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营养的质量,远离过度加工、高糖、高盐、高脂等有害成分,使身体吸收到的营养更有利于健康。
其次,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整个健康的基础,也是稳定情绪、保障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多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增强人际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要养成科学的健康生活习惯,包括坚持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等,营造良好的心理和生活环境。
再次,运动是健康的重要方式。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强心肺能力,纾解紧张情绪,提高思考和集中力,建立乐观自信的心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运动的强度和时长要因人而异,适度为宜。
同时,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磨砺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
最后,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基石。
也就是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各方面的健康得到保障。
因此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注意细节,如控制饮食量、保证充足睡眠时间、保持精神愉悦、避免烟酒的摄入等等。
这些小习惯的养成,对于维持健康有着重大的作用。
总之,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
我们要时刻注意合理科学的饮食,树立乐观进取的心态,保持适度的体育运动与充足睡眠,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全面健康,为我们的未来打下最坚实的保障。
生态食品的营养价值与环境健康效益
![生态食品的营养价值与环境健康效益](https://img.taocdn.com/s3/m/802701c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c.png)
生态食品的营养价值与环境健康效益生态食品在当今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们被认为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选择,因为它们提供了更高的营养价值和更好的环境健康效益。
本文将探讨生态食品的营养价值和环境健康效益,并解释为什么它们对我们的身体和环境都非常重要。
首先,生态食品以其卓越的营养价值而闻名。
它们通常没有使用化学肥料、农药或转基因技术。
相比之下,传统农业中的食品可能含有残留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生态食品坚持秉持自然的原则生产,可以保证食品中营养物质的纯度和数量。
生态农场通常会采用有机肥料和自然的防虫措施,以提供更健康的土壤和植物生长环境。
这样一来,生态食品含有更高水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
这些营养物质对于我们的身体功能和健康维护至关重要。
其次,生态食品对环境健康具有重要的效益。
生态农场的种植方式能够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相比之下,传统农业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这些物质往往会渗入土壤中并对水质造成污染。
此外,大规模畜牧业也带来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而生态农场通常更注重农业的生态平衡,有助于保护土壤的质量并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此外,生态农场也更加关注植物和动物的福利,提供更好的动物饲养条件,有力保护了动物权益。
生态食品对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传统农业中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如柴油和天然气,用于农机的运行、化肥和农药的生产等。
而生态农业采用更可持续的方式栽培农作物,减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耗。
同时,生态农场还更加重视水肥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温室气体的产生。
这一系列措施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并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除了营养价值和环境效益,生态食品还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其他积极影响。
研究发现,生态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更高,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营养。
这些物质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功能和免疫系统的健康都非常重要。
此外,生态食品富含抗氧化剂,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减少慢性疾病的风险。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906bca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a.png)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健康的身体是生命的基础,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健康是无价之宝.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营养素的功能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需要能量,如物质代谢的合成和分解反应、心脏跳动、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
而这些能量来源于食物。
人类则是通过摄取动、植物性食物获得所需的能量。
动、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主要指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五类。
其功能主要指提供能量、促进生长与组织的修复、调节生理功能三项。
作为能量来源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三大营养素。
促进生长与组织修复的主要是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
调节生理功能的主要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作用包括维持物质代谢的动态平衡及内环境的稳态。
正常情况下,三大营养素摄入后产生的能量与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力活动消耗能量维持平衡,保持稳定的体重。
如能量摄入大于消耗,长时间就形成肥胖。
如能量消耗大于摄入,长时间就形成消瘦。
营养素在体内的作用除了促进生长,保持代谢平衡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调节生理功能,维持体内环境于稳态。
二、营养是维持健康的基础营养素是人体的物质基础,任何组织都是由营养素组成的,因此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延缓衰老都与营养状况有关。
从胎儿期起,直至成年,营养对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甚为重要。
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胎儿发育,如先天性畸形;而胎儿的发育不良又会关系到成年期的慢性病发生。
在成年期,细胞也是不断更替,需要正常的营养素供给。
充裕的营养素还可使体内有所储备,以应付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营养需求。
各种器官的正常功能均有赖于营养素通过神经系统、酶、激素来调节,其中特别是脑功能、心血管功能、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尤为重要。
环境变化对人类饮食结构与健康的影响
![环境变化对人类饮食结构与健康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a9f09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9.png)
环境变化对人类饮食结构与健康的影响如题所示,本文将讨论环境变化对人类饮食结构与健康的影响。
环境变化是指地球环境的持续性变化,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变化和资源供给变化等。
这些变化对人类的饮食结构和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饮食结构与健康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雨不均、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
农作物种植区域的转移和减产使得人们的膳食选择受到限制,出现了更多的食物短缺或高价食品。
此外,气候变化也影响了农作物营养价值的变化。
例如,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农作物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可能降低,从而影响到人们的饮食结构和健康。
二、生态系统变化对饮食结构与健康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威胁着人类的饮食结构和健康。
习惯性的捕捞和非可持续的海洋渔业导致了海洋生物资源的锐减,从而限制了人们对海产品的摄入。
此外,土地的退化和森林的砍伐也减少了人们获取天然食物资源的能力,使得饮食结构趋向单一化,缺乏膳食均衡。
这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威胁,因为缺乏多样化的食物会导致营养不良和健康问题的增加。
三、资源供给变化对饮食结构与健康的影响资源供给的变化也对人类的饮食结构和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了土地利用的转变。
大量土地被用于工业、城市建设和道路,使得农田面积减少,从而减少了粮食生产能力。
资源供给的不足会导致食物价格上涨,进而影响人们的饮食结构和健康。
贫困人口面临更大的食品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风险。
综上所述,环境变化对人类饮食结构与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使得农作物种植受到限制,生态系统变化导致食品多样性减少,而资源供给的变化则增加了食品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风险。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系统,提高人们对多样化食物的获取能力,以确保健康的饮食结构和健康的身体。
只有以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为导向的改革,才能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c345bd6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8.png)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一,人类膳食的变迁历程远古时代(50万年前)人类的主要食物是野生植物旧石器时代中晚期(3--5万年前),人类开始经营采集和狩猎(包括捕鱼)经济.主要食物仍为野生植物,但也食用少量肉类.这种食物的特征是低脂肪,高纤维素,富含维生素C,有足够的蛋白质.这种饮食结构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前期(约1万年前)1万年前开始了新石器时代,随之而来的第一次农业革命使人类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类发明了谷类耕作和饲养动物,生产和储存食物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了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的转变,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无法抵御的自然灾害,一直到2000年前人类绝大多数过着以素食为主的生活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及紧随的第二次农业革命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革新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食物的数量和种类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远离素食和谷类食物,肉类食物的多少成为老百姓的追求目标和炫耀财富的标志.此外,人类的居住,交通,卫生和医疗条件也大大改善,传染病和损伤引起的死亡大大减少,人均期望寿命明显增加.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200年内(而我国发生这种改变的时间更短),与人类的进化史相比,这种变化显然太快了.这样不适应导致了许多新的疾病,其中最主要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最为典型的是毛里求斯,新加坡和太平洋岛国瑙鲁瑙鲁原为一个贫穷的小岛,60年代末发现了稀有矿产,使该国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不幸的是几年以后出现了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大流行,50岁以上的人群70%患有糖尿病,成为世界之最.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发展和富有并不等于健康和幸福.经济发展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 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是有因果联系的三步曲.这一规律不断被重复和证明,无一例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流行是一种必然的联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发展导致不健康的生活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是完全可以改变和避免的.当今世界各国的膳食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动,植物比较均衡;2,高动物,低植物;3,高植物,低动物动,植物比较均衡第一种类型动,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比较均衡,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基本符合营养要求,膳食结构比较合理,以日本人的膳食为代表.有以下几个特点:(1)粮食消费逐年下降,1960年人均谷物消费410g/d,1980年降至312g/d,下降了24%,但到1984年仍达298g/d ,加上薯类,人均口粮(折合原粮)则达484g/d;(2)动物食品消费增加较多,但并不过量,而且水产品食用量较大.1984年,人均肉类消费量62g/d,牛奶及奶制品168g/d,鸡蛋39g/d,鱼贝类95g/d,动物蛋白质摄入量占蛋白质摄入量的45%,水产品蛋白质又占动物蛋白质摄入量的50%(3)能量摄入量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984年2594kcal,近几年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蛋白质83g/d,无大变化,脂肪增加较多,为81g/d,但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分别占总能量的59.2%,12.8%,28.0%,膳食结构总体上仍是比较合理的.高动物,低植物第二种类型谷物消费量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大.谷物消费量人均仅160~190g/d;动物性食物,肉类约280g/d,奶及奶制品300~400g/d以上,蛋类40 g/d左右.能量摄入3300~3500kcal,蛋白质100g左右,脂肪130~150g,属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所谓"三高一低"膳食模式,以欧美发达国家膳食为代表.尽管膳食质量比较好,但营养过剩.高植物,低动物第三种类型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较少,膳食质量不高,蛋白质,脂肪摄入量都低,以发展中国家的膳食为代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的人均能量摄入量为2000~2300kcal ,蛋白质50g左右,脂肪30~40g,能量勉强满足需要,蛋白质,脂肪摄入不足,营养缺乏病仍然是这些国家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基本上属于发展中国家膳食模式,但自上世纪末叶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在大城市变化最为明显.变化的特点是粮食在膳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成倍增长. 以上海市为例,动物性食物消费量1985年与1950年相比,肉类增加2.8倍,蛋类增加4.9倍,水产品增加2.8倍.由肉,蛋,水产品提供的能量1950年仅占总能量8.5%,1985年增至17.5%,至上世纪90年代这种变化进一步加剧.据1992年调查上海城乡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消费植物性食物792g,其中谷类388g,薯类17g,豆类12g,蔬菜331g,水果44g,比1982年减少了77g,其中谷类减少114g(23%);平均每标准人消费动物性食物258g,包括肉类73 g,禽23 g,奶及奶制品43 g,蛋29 g,鱼90 g,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比1982年增加155g(2.5倍),其中奶及奶制品增加6.1倍,肉和禽增加2.1倍,蛋增加1.7倍,动物性食物增长加速,肉类消费量已超过日本,蛋类和水产品与日本相近,唯奶及奶制品仅相当于日本的1/4,这与我国经济增长状况是一致的.随着膳食结构的变化,能量来源分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特点是: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逐年下降,来源于脂肪的能量逐年上升.上世纪50年代初期,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70%~75%,80年代降至60%~65%,90年代降至59%;来源于脂肪的能量50年代为15%~20%,80年代为25%,90年代增至28%,市区高收入居民已达31.2%,超过30%.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蛋白质1982年为蛋白质总量的15.5%,1992增至36.0,膳食蛋白质质量有所改善.维生素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相比,维生素A仅达推荐摄入量(RNI)的57%,核黄素达RNI的67%,两种维生素摄入仍显不足.钙摄入量,50年代初为227mg,1992年增至502mg,但也仅达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钙适宜摄入量(AI)的50%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饮食合理膳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①能保证供给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且各种营养素间的比例平衡;②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损失,并提高其消化吸收率;③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使其多样化,促进食欲,满足饱腹感;④食物本身清洁无毒害,不受污染,不含对机体有害物质,食之无害;⑤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定时定量,比例合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营养学会(2002)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三,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四,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六,吃清淡少盐的膳食七,如饮酒应限量八,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我国的营养学家,生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拟订了适合中国人的饮食推荐方法一,一个水果,每天一个水果,可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及纤维素An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早上的水果是金,中午的水果是银,晚上的水果是铜二,两盘蔬菜其中一盘是叶绿素丰富的茎叶类蔬菜,另一盘是块根类,瓜果类三,3勺素油四,4碗粗饭每天吃4碗杂粮粗饭(或馒头)五,一个鸡蛋,一杯牛奶或豆浆,一盘鱼或虾类,贝类,一盘肉,一盘黄豆芽或豆腐六,6种调味品每天少量酸,甜,苦,辣,咸,香等主要调味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量(DRIs)制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在制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之后的又一项重要活动.概要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 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平均需要量(EAR,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制订的;是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这一摄入水平不能满足群体中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EAR是制定RDA的基础.推荐摄入量(RNI,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RN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RNI是以EAR为基础制订的.如果已知EAR的标准差,则RNI定为EAR加两个标准差,即RNI = EAR+2SD.如果关于需要量变异的资料不够充分,不能计算SD时,一般设EAR的变异系数为10%,这样RNI = 1.2 ×EAR.适宜摄入量(AI,Adequate Intakes)在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不足不能计算EAR,因而不能求得RNI时,可设定适宜摄入量(AI)来代替RNI.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例如纯母乳喂养的足月产健康婴儿,从出生到4—6个月,他们的营养素全部来自母乳.母乳中供给的营养素量就是他们的AI值,A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营养素摄入量的目标.AI与RNI相似之处是二者都用作个体摄入的目标,能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AI和RNI的区别在于AI的准确性远不如RNI,可能显著高于RNI.因此使用AI时要比使用RNI更加小心.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U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如果某营养素的毒副作用与摄入总量有关,则该营养素的UL是依据食物,饮水及补充剂提供的总量而定.如毒副作用仅与强化食物和补充剂有关,则UL依据这些来源来制定. 营养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对健康影响因素40%依靠遗传和客观条件,其中:15%为遗传因素10%为社会因素8%为医疗条件7%为气候条件60%依靠自己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近年来在我国前三位死因的分析中发现,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不良生活方式与生物因素的比例为45.7:29.0;脑血管病为43.3:36.0;恶性肿瘤则为43.6:45.9.目前这三类疾病占全部死因的67.6%.换句话,目前有2/3的人死于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上海市对一组250例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高危人群进行2年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指导后,使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下降20%与18%根据美国加州对6928名成年人进行长期追踪观察的结果,发现下列7项生活方式与长寿有关:(1)减少夜生活,每天吃早餐;(2)每天睡眠7—8小时;(3)一日三餐间不吃零食;(4)保持标准体重;(5)有规律的体育锻炼;(6)不吸烟;(7)不饮酒或少量饮酒.经过5.5年的观察,发现遵守6—7项健康行为的人群比只遵守0—3项的人群期望寿命延长11年我国学者对100位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后得出的结论也与此相似,这100位老年人平均年龄95.3岁,其中11人超过100岁.他们的经验是除以上7项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知足常乐,有自己的爱好;二是有美满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和谐的性生活.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人类健康十大危险因素(Lancet 2002, 360: 1347)①营养不良.在贫穷国家,每年有超过300万人死于饥饿和贫困所造成的营养不良.②不安全性行为.在非洲,超过99%的人由于不安全的性行为,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以撒哈拉沙漠和以南地区最为严重.③不洁水源或环境和个人卫生.每年约有170万人死于使用劣质水源,以及生活在恶劣环境下或不良的卫生习惯导致的肠道传染病或与此有关的疾病.④室内烟雾(如烹调油烟,燃料烟尘).研究发现,室内烟尘可导致35.7%的人发生呼吸道感染,22%的人长期患肺部疾患,有1.5%的人发生各种类型的癌症.⑤饮(酗)酒.酒精中毒可导致每年有180万人死亡,酒精还是引发很多谋杀,车祸和自残等事件的一大因素.⑥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每年有710万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⑦吸食烟草及其制品.WHO预测,在2020年前,每年将有840万人因为吸烟而死亡.⑧胆固醇过高.由于体内胆固醇过高导致440万人死亡,并可以诱发18%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⑨由于食入水果和蔬菜不足而引发的体内缺铁,可导致全球每年有80万人死亡⑩肥胖.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酗酒成为了最大的健康威胁.高血压则是东西欧,中亚及阿拉伯半岛人民的主要敌人.营养与肿瘤根据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主要的环境因素及其在肿瘤发生中占的权重如下:①吸烟占30%;②饮食因素平均占35%(其变化幅度为10%到70%);③生育和性行为占7%;④职业因素占4%;⑤酒精滥用占3%;⑥地理因素占3%;⑦环境和水污染占2%;⑧药物和医疗因素占1%.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12日)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共抽取71 971户(城市24 034户,农村47 937户), 243 479人(城市68 656人,农村174 823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计272 023人.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 463户(城市7 683户,农村15 780户),69 205人,体检221 044人,血压测量153 259人,血脂测定94 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 726人,血糖测定98 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 870人.主要结果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一) 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1982,1992,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摄入量(克/标准人日) 8.410.66.5_10.715.932.5_9.012.614.2酱油12.413.913.2_10.913.311.4_12.013.912.7食盐4.133.1_5.27.710.7_4.44.75.4糖,淀粉10.58.55.6_3.84.5_8.77.15.3动物油29.917.19.3_40.232.421.2_32.722.412.9植物油24.419.26.6_44.944.221.6_30.127.511.1鱼虾类19.98.83.8_33.229.415.5_23.6167.3蛋及其制品11.23.8_65.836.19.9_26.314.98.1奶及其制品69.937.622.5_104.4 100.562_79.558.934.2畜禽类3.331.7_5.43.43.5_3.93.12.2坚果36.63224.4_69.380.168.3_45.749.2水果11.0 10.8 14.8_8.4812.1_10.39.714腌菜191.3 199.6 238_163.8 221.2 234_183.7 208.3 236.8浅色蔬菜92.8 107.184_88.1 98.168_91.5 102 79.3深色蔬菜11.46.22.9_12.911_11.87.94.5豆制品4.8410.1_2.62.36.1_4.23.38.9干豆类56.2 108228_31.94666_49.5 86.6 179.9薯类25.9 40.9 137_16.31724_23.3 34.5 103.5其它谷类141.0 189.1177_132.0 165.3218_138.5 178.7 189.2面及其制品248.4 255.8217_217.8 223.1217_239.9 226.7217米及其制品2002年1992年_1982年2002年1992年_1982年2002年1992年_1982年农村城市城乡合计982.1975.1980.3 1047.6 1077.4 1057.8164415741623.2磷(mg)23.123.823.322.425.523.438.634.237.3铁(mg) 371.8439.3390.6378.2457.9405.4750563694.5钙(mg)92.383.189.8102.695.6100.2138109129.4抗坏血酸(mg) 0.70.90.70.90.80.90.80.9核黄素(mg)1111.21.11.22.62.12.5硫胺素(mg) 450.3552.8478.8409605.5476107.8147.3119.5视黄醇当量(mg) 124.6226.5152.994.2277156.532.7103.953.8视黄醇(mg) 12.411.21214.111.613.36.8_8.1膳食纤维(g) 72.685.676.248.377.758.339.668.348.1脂肪(g) 64.969.166.164.375.16866.666.866.7蛋白质(g) 9614.2 8943.2 9428.8 9598.1 10019 9740.3 10497.7 10250.8 10423.5MJ2297.9 2137.5 2253.5 2294 2394.6 2328.3 25092450 2491.3能量(Kcal)城市全国农村城市全国农村城市全国2002年1992年1982年(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_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2,糖尿病患病增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 000多万,另有近2 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 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由于超重基数大,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血脂指标异常判断标准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从国情出发,从急需入手,以不失时机和分类指导为原则,将从政策支持,市场指导和群众教育三方面加强居民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预防工作:第一,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将国民营养与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二,加强对农业,食品加工,销售流通等领域的科学指导,发挥其在改善营养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加强公众教育,倡导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二,中国营养不良的现状与特征营养不良尤其是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据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亚洲,有大约1/3的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存在维生素A缺乏的亚临床表现,从而导致许多死亡和残疾情况的发生(例如失明和夜盲).在过去10年中,仍有近10亿亚洲家庭,没有得到普及食盐倡议的保护,有1/3的亚洲家庭受到缺碘的困扰.缺铁性贫血影响着60%的育龄期妇女,及40-50%的学龄前儿童和一年级学生.此外,世界上有3/4的微量营养元素缺乏者生活在亚太地区.中国同样存在着营养不良问题,尤其是贫困地区和部分儿童人群,其营养元素缺乏问题更加突出.表现为:——碘缺乏碘缺乏(IDD)是我国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一些估计资料,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IDD的危险人群约有4.25亿人.目前,甲状腺肿的患病率估计为19%.——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缺乏的患病率,在我国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在某些高危地区的一些年龄组中,此比例可高达60%.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表明,2--5岁儿童的维生素A摄入量为RDA的44.8%--68.7%之间.但在一些最贫困的县,维生素A摄入量仅为RDA的30%.Vitamin-A DeficiencyEarly StageVitamin-A DeficiencyLate Stage——铁缺乏由缺铁造成贫血患病率的估计,是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得出的.在2岁以前贫血的患病率最高,到5岁时下降到较低水平.在城市地区女性儿童稍多,而在农村地区则男性儿童稍多.怀孕妇女中,贫血患病率为35%.在城市男孩中,仅通过膳食摄入,则所有儿童中大约16%的人会患贫血.这个百分比是和贫血率相一致的,后者估计仅稍高几个百分点.中国怀孕妇女中较高的贫血患病率加上婴儿又极易患贫血.——缺钙和佝偻病中国佝偻病常有发生.3岁以下儿童的佝偻病患病率为6%--44%.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青春期的青少年中,约有7%--24%.在中国国内患病率有一个从南向北增加的梯度.而且在2--6个月的婴儿最为常见,好发于每年的冬季和春季.Normal BoneOsteoporotic bone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与国家统计局估计,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率(发育迟缓是中国最主要的营养不良的表现)农村为39.1%,城市为8.9%;低体重发生率农村为17.8%,城市为4.6%;微量营养素缺乏也相当普遍,中国碘缺乏病(IDD)占全世界的40%;估计22%的5岁以下儿童患缺铁性贫血.在中国存在着大量因营养缺乏而导致的不良症状的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营养不良症状----由于营养摄入过度而出现的儿童肥胖症和成年人的心血管,脂肪肝,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国内一部分高收入阶层,城市以及农村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成为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有资料统计,目前国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各类疾病的头号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也成为各种并发症的诱因.事实上,营养不良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而且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性.根据一项调查,营养不良导致的低体重发生率,北京,上海,辽宁和天津不到10%,而海南和广西超过30%.总体上看,东北,华北地区的发生率最低,西南,西北和一些东南省区的发生率最高.中国存在的营养不良现象,反映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种发展带来的收益,包括营养在内,在国家内部并不平衡.这使得有关减轻营养不良,提高整个人口素质的社会发展任务相当繁重.营养不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国外已有资料数据证明,营养不良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尤其是儿童营养不良,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未来潜在的影响及其损失.据亚洲开发银行专家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现在世界上30%的人口正面临维生素A,铁或碘缺乏的影响.7.35亿人为这类缺乏导致的临床疾病所困扰,另有20亿人则存在亚临床症状.这类缺乏可以共同危害健康,导致死亡,影响生育,降低智力,教育和学术成就,减少劳动生产力和就业选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微量营养素性营养不良可以干扰儿童的生长和发育,有时甚至贻害终生.表面上看来,这类损失似乎并没有造成足够的破坏,因此很少有人计算过因营养缺乏导致的残。
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8903d6b5fbfc77da369b12e.png)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与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与营养饮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将引起很多疾病。
所以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就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营养就就是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所需物质以维待生命活动的过程。
对人来说,营养就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些维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叫做“营养素”。
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就是细胞,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人体系统。
构成细胞的物质来源于我们所摄取的食物中的营养素,它们被身体利用,滋养我们体内的细胞。
细胞健康无疑决定了人的健康。
目前已知的人体所需的四十余种营养素,我们可将其细分为七大类:一就是碳水化合物,其功能就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于五谷类;二就是脂类,其功能就是维持细胞结构与功能,主要来源于油脂类(食用油、脂肪、坚果类);三就是蛋白质,其功能就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与于鱼、肉、豆、蛋、奶等;四就是维生素,其功能就是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五就是矿物质,其功能就是建造与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六就是水,其功能就是调节生理功能,主要来源就是饮料、汤;七就是膳食纤维,其功能就是预防人体胃肠道疾病与维护胃肠道健康,来源于各种植物性食物。
合理营养要求三大营养素供热占总热能的百分比为蛋白质10%~15%、脂肪20%~30%,糖类(碳水化合物)60%~70%。
蛋白质就是构成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也就是构成各种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
蛋白质可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渗透性,并供给热能,缺乏时可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容易疲劳、循环血容量减少、贫血、对传染病抵抗力降低、创伤与骨折不易愈合、病后恢复迟缓,严重缺乏时可致营养不良性水肿。
营养学生产环境与健康
![营养学生产环境与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5739ae5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5.png)
营养学生产环境与健康1. 概述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营养与健康之间的联系。
营养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而健康是人体维持生命和完整性的状态。
在学生阶段,尤其需要关注营养学生产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
2. 营养学生产环境2.1 饮食环境学校餐厅、宿舍食堂和周边食品市场等都构成了学生的饮食环境。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饮食选择?如何在学校中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的饮食氛围?2.2 饮食文化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学生们受到家庭、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如何通过食品宣传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念?2.3 营养标准营养学生产环境需要符合国家的营养标准,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
学校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食谱,保证学生的营养需求?3. 健康3.1 营养与生长发育营养对于学生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如何通过饮食改善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的生长发育?3.2 心理健康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饮食习惯与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学校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4. 案例分析4.1 学校食堂改革某学校对食堂进行了改革,提供更健康的食品选项,设置了营养标签,并开展了饮食文化宣传活动。
改革后,学生的饮食习惯和身体健康有了哪些变化?4.2 饮食教育课程某学校设置了饮食教育课程,教育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食物,了解各种营养素的作用。
这些课程对学生成绩和健康有着怎样的影响?5. 结论营养学生产环境与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应该重视提供健康的饮食环境,加强饮食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只有在良好的营养学生产环境下,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健康和发展。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88ac16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b.png)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范文: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是人们追求的最宝贵财富之一,而保持健康的关键则在于合理的营养摄入。
营养与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均衡的饮食能够给予人体足够的能量和养分,帮助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
下文将详细介绍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维护健康。
一、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1. 营养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和养分,使身体能够正常运作;2. 营养维持体内各种化学过程的平衡,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3. 营养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预防肥胖等代谢性疾病;4. 营养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提高抵抗力。
二、合理饮食的基本原则1. 均衡搭配各类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2. 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个体需要合理分配每一餐的热量;3. 优先选择天然食材,避免过多加工食品;4. 适量摄入纤维素,维持肠道健康;5. 多样化的食物选择,确保获得多种营养。
三、营养物质对健康的影响1.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能源,合理摄入有利于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2. 蛋白质是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肌肉和器官的功能;3. 脂肪不仅提供能量,还是维生素的溶剂,合理摄入对维持皮肤健康和脑功能至关重要;4. 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所需的微量营养素,缺乏可导致各种疾病;5. 纤维素有助于消化系统健康,预防便秘和结肠癌。
四、合理饮食的实践方法1.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2.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鸡蛋、乳制品等;3. 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选择植物油;4. 多喝水,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5. 限制高盐、高糖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6. 食物的烹饪方式要尽量减少油炸和烧烤,更偏向于蒸、煮、炖等健康方式。
五、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1. 长期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2. 健康饮食习惯可以减少慢性疾病的风险;3.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都对形成饮食习惯起到重要影响;4.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营养与健康内容
![营养与健康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bf7d13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7.png)
营养与健康内容
营养与健康
一、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营养与健康是紧密相关的,营养是支撑健康的基础,也是全民健康的支柱。
健康的生活,来自良好的营养习惯,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提高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健康的营养饮食
健康的营养饮食是指通过科学的饮食结构组成,可以满足人体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健康的饮食结构。
饮食营养应该均衡、渐进、多样化,尤其是主食、蔬菜、水果、水产品、豆类、奶品、鱼肉及蛋类等。
三、均衡营养饮食的重要性
均衡营养饮食是提高免疫力的基础,有利于保护和改善人体健康。
正确的营养饮食,可以迅速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具有保健,抗病,延年益寿的作用,预防疾病;此外,营养饮食也有助于减轻心理紧张,促进睡眠,增进人体的心理和生理素质。
营养的不均衡,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及疾病的发生,产生身体的消耗,而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四、补充营养成分
补充营养成分,指的是营养素的补充,以增加营养,增进健康的方法,可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可以通过食物、保健品等来补充,这是一种营养补充的正确途径。
五、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维持均衡营养饮食和合理作息来实现的。
合理作息是保持良好的睡眠,科学的休息,科学的锻炼;均衡营养饮食是健康的根本,可以通过摄取多种营养物质,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保持机体活力,预防疾病。
总之,保持健康,首先要把握营养和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机体健康,延年益寿。
营养和健康的联系
![营养和健康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0d7fcec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b.png)
精神状态受影响
肥胖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进 而引发糖尿病
肥胖会影响个体的自信心和 情绪状态
高血压
高盐高脂饮食习惯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 一,不良的饮食选择会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 预防高血压需要科学饮食和适量运动。
高血压的影响
心脑血管负担增加
01
血压波动引发头晕
02
靶器官受损加剧
03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良的饮食习 惯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引发糖尿病。糖尿 病会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造成损害,如心血管、 神经、肾脏等。预防糖尿病需控制血糖水平, 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
营养和健康的联系
汇报人:
时间:2024年X月
●01
第1章 营养与健康的重要
性
营养与健康的重要性
维持健康
01 营养物质是必不可少的
预防疾病
02 良好的饮食习惯可改善健康
提高免疫力
03 营养均衡对免疫系统有益处
营养对健康的影响
健康问题
肥胖问题
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营养不均衡 高热量食物摄入导致肥胖
营养不足 缺乏必要营养会影响身体健康
营养需求的差异
儿童
01 需要更多的蛋白质和钙
青少年
02 需求高热量的食物
成人
03 应摄入多元化的营养物质
总结
营养与健康息息相关,合理的营养摄入有助于 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不同阶段、不同人 群的营养需求存在差异,应根据个体情况合理 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营养均衡。
●02
第2章 营养素与健康
碳水化合物
社交障碍 由于体重过大而避免社交场合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常见原因之一是高盐 高脂饮食习惯。高血压容易加重心脑血管负担,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定期检测血压,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的关键。
营养与健康3篇
![营养与健康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85761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b.png)
营养与健康营养与健康(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问题。
而饮食,作为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饮食是否科学、均衡,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膳食呢?首先,要注意营养的均衡。
人体需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成分。
其中,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应占膳食能量总量的50%~65%;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之一,应占膳食能量总量的10%~15%;脂质也是人体必需的能量来源,但应限制膳食中动物脂肪的摄入;维生素和无机盐虽然在人体中所需量很少,但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
因此,饮食要搭配,各种食物要合理搭配,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
其次,要适当减少膳食中的盐、糖、油的摄入量。
盐的摄入过量会导致高血压、脑出血、心脏病等疾病;糖的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疾病;油的摄入过多会导致血脂升高、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减少盐、糖、油的摄入量,控制膳食的总能量。
最后,要饮食多样化。
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之间各有各的营养优点,必须搭配吃,以补充各种营养素。
此外,食物的多样化也可以增加饮食的趣味性,让我们吃得更加愉悦。
总之,要想健康,首先要从饮食做起。
饮食要科学合理、均衡搭配、少盐、少糖、少油、多样化,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营养与健康(二)除了注意饮食健康,平时还要注意一些小细节,从日常饮食生活中就能做到营养与健康的均衡。
首先,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
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纤维素、胡萝卜素等,可以补充各种营养素,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零食的欲望。
而水则是人体必需物质,每天喝适量的水能够使体内各种物质得以正常运转。
其次,不能饥一顿饱一顿。
每天的饮食要规律,三餐吃饱,不要饥一顿饱一顿。
不定时饮食会打乱身体内部生物钟,容易导致胃肠问题、代谢紊乱等不良影响。
再次,晚餐要轻。
晚餐吃太多容易影响睡眠、消化,而且晚餐后动脉压力最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6a6050b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0.png)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目前,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存在一些问题。
营养不足和过剩同时存在。
在某些地区和群体中,由于饮食结构和营养不良,营养不足现象仍然存在。
然而,在大多数地区,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动物性食物消费增加,植物性食物消费减少,特别是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与此同时,运动量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区居民步行和骑车数量减少,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导致运动量不足。
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国居民身体素质下降和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
针对这些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
加强营养教育,提高居民对合理膳食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营养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居民合理搭配食物,增加对蔬果等健康食品的摄入。
推广全民运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运动可以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和糖分,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
为了实施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行动。
开展营养健康培训,提高居民对营养与健康的认识。
可以在社区、学校、单位等场所组织培训讲座,向居民普及合理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
建设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服务。
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我们可以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健康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营养教育和推广全民运动等措施来改善现状,提高居民的营养与健康水平。
同时,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健康产品和服务。
另外,也需要强调个人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责任和意识。
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搭配食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也需要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健康问题。
我们呼吁广大居民自身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减少医疗成本,提高生命质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美好的未来!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备受。
中国居民营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现状及存在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ec48cd433d4b14e85246857.png)
中国居民营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
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
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
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
(详见表1,2)。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837d231eefdc8d376ee3213.png)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与营养饮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将引起很多疾病。
所以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营养就是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所需物质以维待生命活动的过程。
对人来说,营养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些维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叫做“营养素”。
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人体系统。
构成细胞的物质来源于我们所摄取的食物中的营养素,它们被身体利用,滋养我们体内的细胞。
细胞健康无疑决定了人的健康。
目前已知的人体所需的四十余种营养素,我们可将其细分为七大类:一是碳水化合物,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于五谷类;二是脂类,其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主要来源于油脂类(食用油、脂肪、坚果类);三是蛋白质,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与于鱼、肉、豆、蛋、奶等;四是维生素,其功能是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五是矿物质,其功能是建造和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六是水,其功能是调节生理功能,主要来源是饮料、汤;七是膳食纤维,其功能是预防人体胃肠道疾病和维护胃肠道健康,来源于各种植物性食物。
合理营养要求三大营养素供热占总热能的百分比为蛋白质10%~15%、脂肪20%~30%,糖类(碳水化合物)60%~70%。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构成各种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
蛋白质可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渗透性,并供给热能,缺乏时可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容易疲劳、循环血容量减少、贫血、对传染病抵抗力降低、创伤和骨折不易愈合、病后恢复迟缓,严重缺乏时可致营养不良性水肿。
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8c4d3253186bceb19e8bbf0.png)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与营养饮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将引起很多疾病。
所以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营养就是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所需物质以维待生命活动的过程。
对人来说,营养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些维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叫做“营养素”.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人体系统.构成细胞的物质来源于我们所摄取的食物中的营养素,它们被身体利用,滋养我们体内的细胞。
细胞健康无疑决定了人的健康.目前已知的人体所需的四十余种营养素,我们可将其细分为七大类:一是碳水化合物,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于五谷类;二是脂类,其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主要来源于油脂类(食用油、脂肪、坚果类);三是蛋白质,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与于鱼、肉、豆、蛋、奶等;四是维生素,其功能是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五是矿物质,其功能是建造和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六是水,其功能是调节生理功能,主要来源是饮料、汤;七是膳食纤维,其功能是预防人体胃肠道疾病和维护胃肠道健康,来源于各种植物性食物。
合理营养要求三大营养素供热占总热能的百分比为蛋白质10%~15%、脂肪20%~30%,糖类(碳水化合物)60%~70%。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构成各种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可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渗透性,并供给热能,缺乏时可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容易疲劳、循环血容量减少、贫血、对传染病抵抗力降低、创伤和骨折不易愈合、病后恢复迟缓,严重缺乏时可致营养不良性水肿。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545ecdb7c1cfad6195fa7de.png)
三、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 (一)化学元素分类及分布 根据在人体内含量多少,分为常量和 微量元素两类。 常量元素 碳、氢、氧、氮、硫、钾、钠、磷、 钙、镁、氯等11种元素,占人体内 化学元素总量99.95%, 微量元素 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0.01 %的它包括锌、铁、铜、氟、碘、等。
微量元素分布:水环境、岩石土壤、大气、 植物中。 地下水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相对稳定,但不 同地区差异很大。 地面水中:微量元素含量不稳定 岩石中: 类型不同,其化学组成不同。 土壤中: 不同类型的土壤差异很大 大气中: 相对恒定,但受大气污染影响。 植物中: 主要来源于岩石、土壤、水环 境、 大气和人为污染 ▲植物中微量元素具有富集作用,含量高。
(二)水圈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 式存在于空气、地表与地下,它们共同 构成了水圈(hydrosphere)。 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功能:可进行水循环 。当某种水体(如河 水)受到污染,污染物也将会通过水循 环而 进人大气、土壤、食物和人体。 水圈中海水占97.41%,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 0.2%左右,其中部分已遭到污染。饮水短缺已 成为世界的严重危机。
食物链功能: 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食物链 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 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 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 如 DDT(农药) 湖水--浮游生物---小鱼---食肉鱼 1--265倍-500倍-8.5万倍 水俣病、痛痛病等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环境公 害病,都与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有关。
一、不良气象因素与健康 气象因素(meteorological factor) 包括温度、湿 度、气压、 风速等多种要素。 天气: 气象学把瞬间至十余天内多 种气象要素的综合状态称为 天气。 气候: 更长时期的天气的总和称为 气候。
环境营养学在人类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营养学在人类健康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d78f17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2.png)
环境营养学在人类健康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而环境营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正逐渐展现出它在人类健康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首先,环境营养学在研究食物供应中的营养成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境中的大气、土壤、水源等因素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最终影响到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含量。
通过对环境因素和食物中营养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这对于保障人类获得充足的营养素,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环境营养学在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如今,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化学物质被排放到环境中,如废水、废气、垃圾等,这些污染物可能会被食物链所吸收,进而进入人体。
环境营养学的研究可以揭示污染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潜在关系,包括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和急性毒性的危害。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减少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此外,环境营养学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食物的生态和文化意义。
食物不仅仅是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供给物,也是人们社交、传承文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研究食物的生态系统,可以深入了解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的饮食行为。
这种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并通过适应环境要求来改善我们的饮食结构,从而提高人类的整体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环境营养学在人类健康研究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物供应中的营养成分,以及食物与环境污染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食物的生态和文化意义。
这些研究为保障人类获得充足的营养素,减少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危害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应用环境营养学,相信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环保与健康的演讲稿(3篇)
![环保与健康的演讲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f1c4a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32.png)
环保与健康的演讲稿(3篇)环保与健康的演讲稿(精选3篇)环保与健康的演讲稿篇1同学们,老师们,大家早上好!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健康和财富就像“1”和“0”的关系,而生活就像一串数字,没有这个“1”,有再多的“0”也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一个健康的体魄,是所有人拥有一个精彩人生的前提。
只有踏上这块牢固的基石,我们才能触及我们的梦想,有机会达成我们的理想。
相信很多同学都深有感触——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效率是密不可分的。
作息时间安排得体,则学习效率必然提高,而学习效率的提高,能让我们自由安排一个健康的作息时间。
部分同学,在课堂上越来越睁不开沉重的眼,忍不住趴在课桌上小睡一会,而为了补回课上漏掉的几分钟,他们往往看很久的书。
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状,我希望同学们好好利用午休时间休息,保证下午听课、自修课、晚自习的'效率,以保证晚上有一个充足的睡眠。
同时,不得不提的是学习的惰性,相信惰性人人都有,好比作业做了一半突然觉得思绪困顿,于是出去喝杯水吃个苹果什么的,劳逸结合自然无可厚非,但若去个个把小时,就实在不应该。
所以说,挑灯夜战到十一二点却未出成绩,并不是因为不够刻苦,而是因为,学习在于质而非量。
这里提出的无非是一些琐碎的建议,关键是希望同学们养成一个科学而合理的生活习惯,健康自然地融于生活之中。
从这周开始,就要进行晨跑了。
这是一个提高我们身体素质的好机会。
有些同学跑两圈就累地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有的同学甚至一直逃避晨跑。
这是中国学生的通病。
即便是在活动课,也有很多同学懒得动。
这使我们锻炼的时间大大减少。
还有些同学休息日除了完成作业,其余更多的时间坐在电脑前面一动不动,使得眼睛得不到一点休息。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当非典来袭时,钟南山院士已经接近70岁,却仍然奋战在非典第一线,这都是他因为年轻时注重锻炼,锻炼出了一个强健的体魄。
有些同学会以学习为理由,没时间锻炼,实则不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人体每天所吸收的营养和所处的环境对人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重点论述人体的主要的生理系统及各生理系统常见病的预防治疗方法,并阐述营养物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和内分泌干扰物的主要种类及其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
关键词:生理系统疾病预防运动营养健康激素污染人体生理系统分为八大系统:运动、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系统。
一、运动系统它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主要功能是运动,第二功能是支持,构成人体体形、支撑体重和内部器官以及维持体姿。
第三功能是保护,由骨、骨连结(关节)和骨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例如: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最大程度地保护内脏与各个器官。
常见病及其预防治疗方法如下:⒈骨折⑴复位: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
固定:骨折复位后,因为其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可以用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等去固定。
功能锻炼:通过受伤肢体肌肉收缩,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
⑵忌盲目补钙,对于长期卧床骨折的病人,有可能引起血钙增高与血磷降低的危险。
忌多吃多肉骨头,究其原因,是因为受损伤后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肉骨头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钙。
⑶吃一些清淡、易吸收和消化的食物,少吃多油、辛辣与煎炸的食物。
⒉骨质疏松⑴多吃含钙的食物,如牛奶、鱼虾蟹等⑵多晒太阳,增加维生素D的补给二、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执行气体交换功能,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⒈流行性感冒根据病情严重分为:⑴典型流感⑵轻型流感⑶肺炎性流感预防及治疗方法如下:⑴自我按摩法,例如:梳发、按摩点穴法、洗鼻与呵牙⑵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⑶流行季节少到人流密集的地方⑷对症治疗为主,饮抗病毒口服液,多饮水与多休息⒉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随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⑴吸烟、寒冷与空气污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重要原因与诱因。
因此,要注意戒烟、保暖与减少大气污染。
⑵应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如瘦肉、蛋、奶、鱼、蔬菜和水果等。
⑶病情持续的可以用中药治疗,例如:丝瓜藤、棉花根三、循环系统⒈高血压⑴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⑵患高血压的肥胖者,应注意饮食调节,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并避免进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⑶适量的药物治疗⑷戒烟戒酒⒉血液疾病-缺铁性贫血容易发生在妊娠妇女和婴幼儿身上,补铁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预防及治疗方法:⑴多吃含铁质的食物,例如:动物内脏、动物血、红肉、鸡蛋、木耳与深绿色蔬菜等⑵药物补充铁质,例如:硫酸亚铁为防止消化不良,应在饭后服用。
如果是大细胞贫血,还需要服用叶酸及维生素B12。
⑶膳食合理,例如:猪血菠菜汤、阿胶红枣木耳粥、芹菜炒猪肝等。
四、消化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
1. 阑尾炎⑴增强体质,讲究卫生,注意不要受凉和饮食不良⑵及时治疗便秘与肠道寄生虫⑶病情较轻的,可以服用一些抗病毒(消炎)的药,即青霉素、链霉素、先锋四号等等。
⑷病情严重的,可以直接切除阑尾,还要及时处理并发症⑸食疗药膳:例如:桃仁薏苡仁粥、冬瓜仁苦参汤⒉便秘⑴要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多饮水⑵养成良好排便习惯⑶每天适当有规律地运动,对于老年人而言,可以多散步、慢跑与勤翻身⑷保持心情愉快,释放压力,早睡早起⑸自我按摩的方法,例如:两手握拳轻轻敲打后腰,可缓解腰酸背痛又能刺激肠胃蠕动;用右手掌轻轻地压揉腹部,顺时钟方向揉一百下五、泌尿系统⒈肾结石⑴少吃盐和动物性蛋白,坚持大量饮水,水能稀释尿液,并防止高浓度的盐类及矿物质聚积成结石。
⑵补充纤维素,例如:粗粮、麸子、蔬菜、豆类等⑶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例如:牛肝、南瓜、香瓜⑷对于那些患有骨质疏松症和肾结石的老人,可放心补钙,但要讲究科学,例如:要通过食物(奶类最佳)补钙而不依靠药物补钙并要注意不要补钙过多⑸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做有氧运动⒉肾衰竭⑴采取低蛋白、低磷和低脂饮食方案⑵采取透析治疗的方式(俗称洗肾),协助排除体内毒素及废物⑶在患者本身条件适合的条件下,肾脏移植⑷积极预防并治疗各种原发病,例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糖尿病六、生殖系统⒈前列腺炎⑴采取抗生素治疗、物理治疗、反复按摩治疗⑵患病期间,应大量饮水,禁忌饮酒和食用刺激性食物⑶食疗方法:车前草糖水、冬瓜海带薏米汤、参芪杞子粥等⑷性生活不要太频繁和注意干净⑸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能力,预防着凉⒉乳腺癌⑴有针对性地服用抗癌良药,如大蒜、豆制品、绿茶等⑵戒烟戒酒、忌辛辣、油炸、肥腻或霉变的食物⑶用母乳喂养可以降低患乳腺癌的机率⑷定期自我检查和到医院检查⑸肿瘤热疗、放射化疗与中药调理⑹切除手术七、内分泌系统⒈糖尿病⑴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是最重要的,包括: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合理用药。
⑵免疫治疗方法,提升人体免疫系统来增强胰岛素的分泌功能⑶每天记录血糖监测日记,定期复诊,与医生讨论如何调整治疗⑷多吃降血糖的食物,如:南瓜、黑木耳、洋葱、苦瓜、紫菜等⑸不要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慎食蜂蜜,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⑹糖尿病患者睡觉时别关灯,减少患视网膜病的机率⒉大脖子病(甲状腺肿)⑴如果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在食盐中补碘,或多吃海带与海产,补充碘质,但要每日的摄入量要适当⑵补充蛋白质,增加热量同时摄入维生素D ⑶禁忌刺激性食物如茶、咖啡、香烟、酒等⑷如果是散发性甲状腺肿,采取靶向调控-TSH 平衡疗法八、神经系统⒈精神分裂症⑴坚持适量服药⑵及时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常见的复发先兆为:病人无原因出现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等⑶坚持定期复诊,这样可以使医生连续、动态地了解病情发展⑷家人与亲友要多了解与关心精神病患者⑸患者要适当控制热量的摄入,控制体重⑹多运动,加强适当的体育锻炼,西药的副作用较大,不然容易肥胖⑺西药有较大的副作用,应中西结合,煲一些中药调理身子⒉抑郁症⑴药物治疗,服用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西药,如:奥氮平、舒必利、百脉安、喹硫平、泰尔登和甲硫达嗪等⑵物理治疗,如:有磁场疗法、替代性疗法、实验疗法、反射疗法、运动疗法等⑶心理疗法⑷早睡早起,吃顿营养丰富的早餐,打扮整洁出门,不宜整天工作,中途要适当休息放松⑸保持良好的心态,愉快的心情,适当地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人体的生理系统有这么多的疾病,预防与治疗这些疾病离不开营养物质的摄取。
营养物质是营养生力军,它主要有六大类: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
每种营养素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蛋白质⒈来源:⑴富含必需氨基酸,品质优良的蛋白质统称完全蛋白质,如奶、蛋、鱼、肉类、大豆等⑵缺乏必需氨基酸或者含量很少的蛋白质称不完全蛋白质,如谷、麦类、玉米、动物皮骨中的明胶等。
⒉重要性:它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⑴构成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成分,如:毛发、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内分泌等⑵修复组织、调解生理功能人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始终在不断更新,身体受伤后需要蛋白质作为修复材料,其次,它是构成多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成分,例如:激素⑶供给能量⑷蛋白质的缺乏会导致代谢率下降,对疾病抵抗力减退,易患病,损害器官⑸维持肌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各类物质在体内的输送,例如:载体蛋白⑹构成人体必需的催化和调节功能的各种酶,如:消化酶⑺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⑻抗癌作用二、糖类(碳水化合物)⒈来源:全麦面包、全麦面条、全麦米饭、土豆、色拉、水果、蔬菜等⒉重要性:⑴供给能量,提供热能糖类是一切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⑵构成身体组织糖在机体中参与许多生命活动过程,如糖蛋白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黏蛋白是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糖脂是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⑶保肝解毒糖元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⑷节约蛋白质糖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来源容易,可以让蛋白质主要用于组织的建造和再生⑸抗酮作用脂肪氧化不完全,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酮体,而糖类为脂肪的氧化提供能量⑹增强肠道功能合成维生素糖类食物中不被机体消化吸收的纤维素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⑺增进食物糖类可以作为配料,调节食物风味三、脂肪⒈来源:动物脂肪、肉类、植物油⒉重要性:⑴氧化供能 l克脂肪可释放3千卡的热能,是营养素中产热量最高的⑵构成人体组织脂肪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如:脑细胞和神经细胞固醇制造固醇类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⑶供给必需的脂肪酸⑷调节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皮下脂肪可防止体温过多向外散失或外界热能传导入体内,维持体温恒定;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垫有缓冲外力冲击保护内脏⑸增加食欲,促进一些维生素的吸收脂肪性食物增加风味;促进一些溶解在脂肪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胡萝卜素的吸收与利用⑹增加饱腹感因脂肪在胃内消化停留时间较长四、维生素⒈来源:鱼肝油、动物肝脏、绿色蔬菜、大豆、乳制品、酵母⒉重要性:⑴维生素是人和动物营养、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机化合物,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健康有极重要作用。
⑵维生素A可以避免患夜盲症⑶维生素B2可以避免患口舌炎症等⑷维生素C可以抗坏血酸⑸维生素D是唯一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可以防止骨化醇、抗佝偻病五、无机盐⒈来源:⑴钠:食盐、酱油⑵钙:牛奶、酸奶、燕麦片、海参、虾皮、小麦、大豆粉、豆制品、金针菜等⑶镁:新鲜绿叶蔬菜、坚果、粗粮⑷磷:瘦肉、蛋、奶、动物内脏、海带、花生、坚果、粗粮⑸铁:动物的肝脏、肾脏、鱼子酱、瘦肉、马铃薯、麦麸、大枣⑹碘:海带、紫菜、干贝、海参⑺锌:肝、肉类、蛋类、牡蛎⒉重要性:⑴参与机体组织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形成⑵参与物质的新陈代谢⑶维持体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水平衡如:血液中的钙离子和钾离子⑷维持正常神经肌肉的应激性⑸影响酶活性六、水⒈来源: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水,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占儿童体重的80%以上。
⒉重要性:⑴水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如:水可溶解各种营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等要成为悬浮于水中的胶体状态才能被吸收;水在血管、细胞之间川流不息,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再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⑵水对体温调节有一定的作用⑶水可以当作润滑剂⑷矿泉水和电解质水的保健和防病作用⑸当感冒、发热时,多喝开水能帮助发汗、退热、冲淡血液里细菌所产生的毒素⑹起床后喝一杯水,可以清洗肠胃、润喉和有防治口臭、便秘的效果环境对人体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内分泌干扰物危害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