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红豆杉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cd95c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e.png)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东北红豆杉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保护种源资源,开展东北红豆杉的组培育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组织培养、基质选择、外植体处理、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
东北红豆杉的组织培养是进行组培育苗的基础。
通常采取子叶、茎段、愈伤组织等为外植体进行培养。
子叶是较常用的外植体材料,具有较高的再生能力和细胞分裂活性。
茎段是另一种常用的外植体材料,通常选择生长势旺盛、无病虫害的健壮茎段,同时要注意茎段的长度、鲜重选择。
愈伤组织也可以作为外植体材料,具有较强的再生分化能力。
在进行东北红豆杉的组织培养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外植体材料。
东北红豆杉的基质选择对于组培育苗的成功与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MS培养基、WPM培养基等,其中MS培养基是最常用的基础培养基。
在选择基质时,应考虑到东北红豆杉的营养特性和生长条件要求,确保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还需注意基质的调配和消毒,避免对东北红豆杉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外植体处理是东北红豆杉组培育苗的关键步骤之一。
石蜡切片是常用的外植体处理方法之一,通过切除一部分外植体,使其培养基接触面增大,有利于生根和营养吸收;还可以采用离体培养、真空预处理等方法进行外植体处理,以促进东北红豆杉的再生和发育。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是东北红豆杉组培育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激素类和细胞因子类两大类。
激素类包括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等,可促进东北红豆杉根系的发育和侧芽的分化。
细胞因子类包括多胺类、多糖类等,可提高东北红豆杉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在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要根据东北红豆杉对激素的敏感性和营养需求进行合理调节,以提高组培育苗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质量。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技术包括组织培养、基质选择、外植体处理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通过合理选择外植体材料和基质、科学处理外植体和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东北红豆杉的组培育苗效果,促进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南方红豆杉茎段组织培养
![南方红豆杉茎段组织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6f91ba224b73f242336c5ff3.png)
mar utr n e e eau e 5 , u dt b v 0 i 0d y , r d al c e sn g t ne st,h ti t c l eu d r mp rtr s2 ℃ h mi i a o e7 % n 3 a s ga u l i ra igl h tn i te xo u t y yn i i y
p a ts r i a a er a h d t 7. % . l n u v v lr t e c e o5 3 Ke r :T a sc n nssv rmar i se s g n ; is sc lu e ywo ds x u hi e i a . ie ; tm e me t ts ue u t r
( ah aVct n l n eh i l ol eHuiu ’a 10 0 Huiu oai a a dTcnc lg , ah a o aC e Hu nn4 0 ) 8
Ab t a t C n i o so s u u t r fT x sc i e ssv rS f o d w ssu id b d c n t m e me t t sr c : o d t n f is ec l eo a u b n n [ a .o t o a t d e y i u i gse s g n h a i t u w n wi
园艺园林
南 方 红 豆 杉 茎 段 组 织培 养
张 圣喜 , 涛 , 立 , 李 张 刘元 花
( 化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南 怀 化 4 80 ) 怀 湖 10 0
摘 要 : 用 带 芽嫩枝 茎段 为 外植 体 直接 诱 导植 株 , 究 南 6B 采 研 DC + 一A
0 引 言
好 的 酸 性 土 (H 57 65 , 中性 土 及 钙 质 土 山地 也 能 p . .) 在 ~ 生长 。对气 候 适 应 力较 强 , 均温 1~ 6 , 年 l l ℃ 最低 极 值 可
红豆杉栽培技术论文
![红豆杉栽培技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c6e7b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70.png)
红豆杉栽培技术论文红豆杉栽培技术论文1红豆杉的形态及生长特性红豆杉为典型的阴性树种,适合生长在湿润气候。
其生长周期较长,一般开花结果在生长30~40年之后,生长初期较慢,速生期为在5~35年期间;在生长前期红豆杉胸径生长较慢,速生期在10~30年期间,一般林木成熟期要50~60年。
由于花期不遇或种间隔离的较远等原因导致种子数量较少,从而限制了传粉授精,使种子产量受到影响。
因红豆杉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具有深休眠的特性,萌芽要经过18个月,这些因素给红豆杉种群增加了难度。
2红豆杉栽培技术2.1苗圃地选择及整理云龙县种植红豆杉应选择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水湿条件较好处营建苗圃,土壤宜选择微酸性的深厚湿润性棕壤或富含腐殖质呈中性土壤。
对苗床土壤进行深翻、平整,以每平方米0.5%高锰酸钾或5~8g/m2多菌灵喷洒苗床对土壤进行消毒。
按株行距0.4m×0.4m开洞,要求洞深40cm左右,待消毒5~7d后进行备栽。
因红豆杉为易扦插生根的树种,一般选择扦插栽植,育苗移栽为最主要的繁殖方法。
2.2搭建温棚及荫棚由于红豆杉扦插育苗对温湿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必须用荫棚或温棚,一般将温度控制在5~30℃,湿度70%~80%为宜。
在搭建大棚时,要确保棚高于2m,为方便通风控温两头应各留一个通道。
由于红豆杉幼苗喜荫,应覆盖两层遮阴网在温棚上,透光率为30%。
2.3插穗选取及处理采条时通常选择母树已充分木质化的粗壮枝条,插穗时选择萌生枝或顶部侧枝最佳。
一般3月份为最佳的采条时间,要随采随插。
插穗长度控制在10cm左右为宜,过长会降低其成活率。
剪穗时,在距腋芽1cm的上端切口处平截,以叶柄基部为下切口,将其剪成马耳形,由于大理州云龙县多为幼龄硬枝带叶扦插的方式,因此只需捋除插穗下端入土段的叶子,保留上端的叶片。
将插穗用ABT6号生根粉100mg/kg水溶液进行浸泡后,以50根一捆进行捆扎,方便搬运和处理。
2.4扦插及管理扦插时采用直插的方式,插入深度不能过深,以穗条长度的1/3为宜,插后将床土用手压紧,扦插密度为5cm×10cm,扦插完成后应浇适量的水,以保证穗条成活。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d66e2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d.png)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东北红豆杉是一种珍贵的树木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为了实现其大规模种植和保护利用,开放式组培育苗是一种有效的繁殖方式。
本文将对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东北红豆杉的种子采集和处理是开放式组培育苗的第一步。
种子的采集应选择成熟的果实,避免受损和变异的种子。
采集后,需要进行果皮和果肉的清洗,然后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种子的污染和病毒的传播。
种子的发芽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环节。
发芽率直接影响后续育苗的成功率。
在发芽过程中,光照和温度是重要的因素。
光照条件下的发芽能够提高发芽率,并且光照的时间和强度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进行调整。
温度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根系的生长。
培养基的选择和配制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
培养基提供了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对于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MS 培养基、B5培养基等。
在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不仅需要添加基础元素,还需要根据东北红豆杉的生长特性添加适量的激素和维生素,以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组织培养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一环。
通过组织培养可以实现东北红豆杉无性繁殖和快速繁殖,大幅度提高繁殖效率。
常用的组织培养技术包括愈伤组织培养、悬浮培养和愈伤组织诱导等。
根据东北红豆杉的生长特性和组织培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对于成功获得高质量的苗木具有重要意义。
移栽和管理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最后一步。
移栽时需要注意土壤的选择和处理,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管理工作包括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对于苗木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是一项技术复杂、要求严格的工作。
种子的采集和处理、发芽的控制、培养基的选择和配制、组织培养的操作和移栽的管理等关键技术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只有充分掌握和应用这些关键技术,才能实现东北红豆杉的大规模种植和保护利用。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fe793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f.png)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东北红豆杉是一种珍稀濒危树种,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药用价值。
为了保护和利用东北红豆杉资源,开展了开放式组培育苗技术的研究。
本文对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选择适宜的母本材料是成功进行组培育苗的基础。
东北红豆杉的母本应具有良好的生长状态和繁殖能力,具备正常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还需要对母树进行基因鉴定,以确保其具有纯正的品种和良好的遗传背景。
组织培养基的配方和培养条件是影响组培育苗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组织培养基应包含适宜的植物激素和营养物质,以促进东北红豆杉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营养物质的浓度和配比需要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光照和湿度等因素,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
外植体的处理和接种方式对组培育苗的成功率有重要影响。
外植体的来源可以是幼苗、嫩枝、种子等,需要经过消毒处理以去除外界的微生物污染。
接种方式可以采用直接接种或间接接种,具体选择应根据不同外植体的特点和生长习性进行判断。
苗期管理和移栽技术也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环节。
苗期管理包括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保持苗期生长的稳定和健康。
移栽技术则包括选择适宜的移栽时间和方法,保证苗木在移植后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母本材料、优化组织培养基的配方和培养条件、合理处理外植体和选择合适的接种方式、优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进行苗期管理和移栽技术的控制等。
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东北红豆杉组培育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为东北红豆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63fea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1.png)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摘要】东北红豆杉是一种重要的林木资源,但其苗木的育苗技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东北红豆杉组织培养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愈伤组织培养器官、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等内容。
探讨了营养基质配方的优化和植物生长调控剂在育苗过程中的应用。
接着,分析了生长环境的控制、光照和温度管理对东北红豆杉育苗的重要性。
总结了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技术的关键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展望了该技术在林业实际应用中的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东北红豆杉育苗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东北红豆杉,组培育苗,关键技术,营养基质,生长调控剂,生长环境,光照,温度管理,技术研究,未来方向,应用前景,东北红豆杉苗木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是一种珍稀濒危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
野生东北红豆杉种群数量稀少,受到严重的砍伐和破坏,该物种面临着存亡危机。
开展东北红豆杉的组培育苗研究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传统的东北红豆杉种苗繁育技术存在着繁殖周期长、数量有限的缺点,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来加快东北红豆杉种苗的繁育速度。
当前对于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研究还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完善。
本文旨在系统分析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技术,为提高东北红豆杉种苗的繁育效率和质量,促进该物种的保护和繁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在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技术领域,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育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提高育苗效率和质量,推动东北红豆杉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通过对组织培养技术、营养基质配方优化、植物生长调控剂的应用、生长环境的控制以及光照和温度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旨在解决现有育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东北红豆杉育苗技术水平,为东北红豆杉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东北红豆杉的大规模种植和商业化生产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推动东北红豆杉产业的发展,同时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贡献。
红豆杉栽培中应注意问题论文
![红豆杉栽培中应注意问题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3f514d33687e21af45a97e.png)
试论红豆杉栽培中应注意的问题【摘要】本文阐述了红豆杉的生态习性及其应用价值,侧重对红豆杉的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建设红豆杉培育基地提供依据。
【关键词】红豆杉生态习性;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红豆杉,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属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为常绿乔木,高达30 m,胸径达1m[1]。
其树皮、树根、树叶中所含的紫杉醇是一种天然植物产物,结构独特、性能安全,可有效杀死癌细胞,治疗多种肿瘤,在黑龙江省有部分面积分布,生长良好。
现就红豆杉药用林栽培技术作初步探讨。
1.红豆杉的特性及应用价值1.1特征特性树皮灰褐色,纵裂成狭长薄片脱落,大枝开展,小枝互生。
生长缓慢,基部能萌蘖。
通常用播种繁殖,也可扦插育苗。
球花单性,雌雄异株,常生于叶腋,雄球花圆球形,雌球花具短柄,基部具数交叉对生的苞片,顶端直生1个胚珠。
种子坚果状,着生于肉质、杯状的假种皮中,成熟时假种皮红色,种子倒卵圆形,上部较宽、稍扁,顶部稍有2条纵脊,长7~8mm,径3~4mm,外种皮坚硬,种脐椭圆形或三角形。
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须根细小密集透明状,十几年生树木,侧根呈网络结构。
红豆杉为常绿乔木,喜生于气候较暖、雨量充沛、湿度较高和酸性的土壤中,耐阴性强;属于浅根性,散生于海拔500~3500m的山地林中。
适宜生长的气候为年积温在6500℃以上,年降雨量为1600~1900mm,相对湿度80%,年无霜期230~290d。
红豆杉是喜温、湿、肥树种,对阳光的要求为中等(幼树偏阴),属于浅根性,适宜土层深厚、腐殖质较多、土壤水分较高、空气湿度较大、排水良好的山地红壤,东坡、北坡、西北坡、阳坡下部或山谷,山顶土壤贫瘠或干黏结构的均不宜作为造林地。
1.2应用价值一是药用功能。
主要体现在它的提取物“紫杉醇”,紫杉醇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广谱性、强活性抗癌药物,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在国际市场上,紫杉醇售价18万美元/kg。
红豆杉生态学论文[共五篇]
![红豆杉生态学论文[共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9dbd4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4.png)
红豆杉生态学论文[共五篇]第一篇:红豆杉生态学论文1试验材料1998年秋季,从云南腾冲引种产自缅甸境内的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ChengetL.K种子15kg,在昌宁县大田坝乡新寨村芭蕉河进行育苗,开展南方红豆杉引种育苗种植试验示范工作。
引进种子后,于秋季在苗床上播种,2009年3月初(惊蛰节令),种子发芽出土,6月,苗高达6~7cm时,将苗床小苗移植到营养袋上继续培育,2000年在昌宁县大田坝乡新寨村芭蕉河造林13.3hm2,在文沧村后山造林6.67hm2,在田园镇九甲村造林5hm2。
引种种植的南方红豆杉结果后,用引种种植结果的南方红豆杉种子做为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2.1红豆杉生物学特性观察开展不同海拔,坡向种植红豆杉,连续观察红豆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生长情况研究。
2.2红豆杉育苗造林试验2.2.1两段式种子育苗(1)采种、制种在昌宁县,红豆杉育苗种植6a后开花结果。
种子在9~10月成熟,成熟时种子由黄绿色变为深红色,分批次采种。
此时采下种子,用竹篮,筲箕等通透性好的容器盛装,在水中混细沙搓揉,出去外种皮,搓揉至大部分种壳出现毛面,后用清水漂洗,用簸箕滤去水分,阴干种子表面水分;或将采下的种子放入浆果脱浆皮中,冲水搅动脱去外种皮,再用簸箕滤去水分,阴干种子表面水分。
(2)种子储存方法一:种子采集后于秋季末冬季初种子潮湿时播种,随采随播,不储存。
方法二:在通风阴凉处或室内滤去种子外皮的水分,用湿细河沙作为保湿材料,以4︰1的比例,将种子与河沙拌匀,底部和周围垫1层4cm厚河沙,混沙储存13个月后播种。
储存容器需既透水又保温、保湿,最好为泡沫箱,在低部和周围间隔5cm 打1个直径0.3cm的通气孔,每间隔30d检查1次,浇水置换箱中水分;每60d翻动1次。
方法三:将种子阴干后,在阴凉处保存,春季播种。
(3)整地作床选择平整、有浇水条件的沙壤地块为小苗培育地。
红豆杉细胞组织培养等技术的综述
![红豆杉细胞组织培养等技术的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3806088d0d233d4b14e6910.png)
红豆杉细胞组织培养等相关技术的综述摘要红豆杉因其次生代谢产物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活性,而倍受关注[1,2],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用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红豆杉获取紫杉醇,而且研究者对其相关技术条件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与优化,本文主要对近10年的红豆杉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关键词红豆杉;紫杉醇;细胞培养;优化1、介绍红豆杉是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是第四世纪冰川后迄今为止仅有的56种植物中的珍稀药用树种之一。
全世界共14种,我国有4种和1变种,即东北红豆杉、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1]。
红豆杉产生的二萜类次生代谢产物-紫杉醇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广谱、高活性抗癌药物,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因此红豆杉倍受关注[1,2]。
紫杉醇对卵巢癌、子宫癌、乳腺癌等十几种癌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它目前已在临床上作为乳腺癌、卵巢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用药[3]。
但天然红豆杉树皮中紫杉醇含量极低,仅为干重的0.01%一0.06%,3~6棵100年左右的红豆杉树皮才能提取出用于治疗一个癌症病人所需求的紫杉醇[4],由此也出现了药用和资源保护的尖锐矛盾[5],可见单纯靠天然生长的红豆杉树中提取的紫杉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药源不足已成为限制紫杉醇在临床中大量应用的瓶颈[3,4]。
解决药源的问题的方法说来应该就两个大方面,即人工合成和生物技术方法,也就是化学合成和利用相关生物技术解决紫杉醇的药源问题。
但是,由于紫杉醇化学结构的复杂性,这就意味着紫杉醇的化学合成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而且紫杉醇的半合成原料,例如从针叶红豆杉所分离得到的巴卡亭Ⅲ,也要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获得[6]。
这样看来,人工合成的方法,不论是全化学合成还是半化学合成,其可行性都很低。
从生物技术角度来看,人们主要从遗传转化、人工栽培、真菌生产和植物细胞培养等几个方面尝试解决紫杉醇的药源问题,而其中的细胞培养因具有众多优点而成为商业化生产的首选方法[5]。
红豆杉文献综述
![红豆杉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97f2f57804d2b160b4ec065.png)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名称红豆杉无菌系的建立及愈伤组织诱导条件优化题目类别毕业论文系别生物工程系专业班级0701410330学生姓名李磊指导教师韩晓红辅导教师韩晓红完成日期2010年05月01日红豆杉无菌系的建立及愈伤组织诱导条件优化摘要:红豆杉是当前世界上研究最热门的药用植物之一,从中提取的紫杉醇为当前最具开发价值的植物来源的抗癌药。
本文研究了外植体和消毒方式的选择对无菌系的建立的影响。
探索了诱导其种子萌发的条件、丛生芽增殖和生根培育成试管苗的最佳激素组合。
优化了红豆杉嫩茎愈伤化诱导和愈伤组织继代的激素、抗褐化剂条件。
为红豆杉苗木的大规模生产和细胞悬浮培养高产紫杉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红豆杉(Taxus);紫杉醇;愈伤组织;无菌系;芽增殖;生根;种子萌发红豆杉是红豆杉科(Taxaceae)红豆杉属(Taxus)植物的总称,全球共有十一种,中国有4种及1变种,其中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为我国所特有。
由于红豆杉难以繁殖,生长极其缓慢且紫杉醇市场需求大,利润高,因此通过体外植物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运用于观赏盆景和工业木材,细胞悬浮培养高产紫杉醇都有巨大的科研、商业前景。
红豆杉内生真菌约有300多种,而且大部分存在于茎中,种子存在休眠和后熟,难以萌发,愈伤组织易褐变及生长不稳定,本文探索了以南方红豆杉嫩茎、嫩芽为外植体最佳的消毒方式,种子试管萌发,经过丛生芽途径形成试管苗和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的培养条件。
1红豆杉和紫杉醇产业发展的瓶颈1.1红豆杉难以繁殖是制约红豆杉产业发展的瓶颈随着红豆杉药用和材用价值的发现和提升,导致人类大量的滥砍滥发,到目前为止,野生资源已经锐减了80%,全国总资源数量108万株。
1.1.1繁殖困难的自身原因由于植物本身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原因,造成繁殖困难,生活能力低。
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期长(12~15个月),成熟时,假种皮红色、微甜,易遭鸟鼠类侵害。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5e395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9.png)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东北红豆杉是一种珍稀濒危植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为了保护和利用东北红豆杉资源,开展开放式组培育苗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繁殖技术。
本文将对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需要选取合适的母株。
母株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种子质量和育苗效果。
选取具有良好生长状况和繁殖能力的母株,尽量避免有病虫害的母株,能够提高种子的萌发和生长率。
种子处理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步骤。
种子处理主要包括种皮处理和浸种处理两个环节。
种皮处理可采用手工去除种皮的方法,也可以用浸泡在浓硫酸或抑制剂溶液中去除种皮。
浸种处理一般采用生长调节剂进行浸种处理,有助于促进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
培养基的配方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因素。
培养基主要包括基本培养基、营养物质和激素三个部分。
基本培养基包括盐类和有机物质,可以采用MS培养基或B5培养基等。
营养物质主要是碳源、氮源和矿质元素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激素主要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愈伤组织形成素等,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阶段进行适量添加。
光照条件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
东北红豆杉是一种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较低。
在培养过程中,应选择适宜的光照条件,减轻光照强度,避免过高的光照对幼苗生长的不良影响。
病虫害防治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对发生病害和虫害的苗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剪除或用药物进行处理,以保证育苗的良好生长。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技术包括合理选母株、种子处理、培养基配方、光照条件和病虫害防治等。
通过合理操作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成活率和繁殖效果,为东北红豆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红豆杉茎段组织培养繁育技术
![红豆杉茎段组织培养繁育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9a814f8ba0d4a7302763a53.png)
红豆杉茎段组织培养繁育技术摘要:红豆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树种,树形优美,可作为观赏树种。
其所含紫杉醇是近年来从天然植物中开发的一种效果显著的防癌抗癌药物。
红豆杉生长缓慢,自然更新困难。
根据试验结果,介绍了最有效的快速繁殖方法——红豆杉茎段组培繁育技术。
关键词:红豆杉;培养基;接种;茎段;管理红豆杉是红豆杉科红豆杉属的常绿乔木,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树种,全世界共11种,我国有4 种和1 变种: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 et Zucc)、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 K. Fu)、喜马拉雅红豆杉(Taxus wall- ichiana Zucc)、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Rehd)、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Lemee et levl)Cheng et L. K. Fu)。
其枝叶茂密、树形优美,作为观赏树种可孤植,也可群植、列植。
红豆杉为针叶树种中的强阴性树种,常与其它树种混交,生长缓慢。
在空气湿润、土壤肥沃、荫蔽的地方生长良好。
从红豆杉属(Taxus L)植物中提取得到的紫杉醇(Tax2ol)是近年来从天然植物中开发的一种新型抗癌药物,它不仅对卵巢癌、乳腺癌、肺癌等癌症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临床研究表明紫杉醇对治疗其他疾病也有一定的潜力,被认为是当今抗癌药物中最有效的制剂[1 ]。
红豆杉因其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而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
红豆杉生长缓慢,自然更新困难,加上长期以来对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现存资源量非常有限。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繁育红豆杉苗木迅速而高效。
1 培养基制备1.1培养基成份用1/2MS培养基+ AC + BA + IBA或DH培养基+ AC + BA + IBA进行茎段增殖培养,效果都比较理想。
1/2MS培养基是在MS培养基的基础上对无机盐成分减半,有机成分不变,GH培养基是Gresshoff和Doy在1972年用于松树组织培养的配方。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2ee2f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4.png)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抗癌和抗心血管疾病的活性成分,因此被广泛用于医药制品的生产。
为了提高东北红豆杉的产量和质量,开放式组培育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种苗繁育。
本文将对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组织培养基的配方和优化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
组织培养基的配方直接影响到细胞分裂和分化的效率。
对于东北红豆杉来说,最常用的是MS培养基,但是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
可以适当增加葡萄糖浓度和激素的种类和浓度来促进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
还可以添加适量的抗氧化剂来减少氧化应激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外界环境条件的控制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另一个重要技术。
光照和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
对于东北红豆杉来说,适宜的光照条件是每天12-16小时的光照,光强度为2000-5000勒克斯。
温度要控制在20-25摄氏度,这样有利于细胞分化和植株生长。
还应该注意空气湿度的控制,保持适度的湿度有利于细胞分化和植株生长。
植物激素的应用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
植物激素可以调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对于东北红豆杉组培苗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在培养过程中,通常使用生长素(如NAA、IAA等)和细胞分裂素(如BA、KT等)来诱导和促进根发生和分化。
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来调节激素的配比和浓度,以达到理想的组培苗形态和生长状况。
外界条件的适应与硬化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技术的关键之一。
在组培苗完成生长和发育后,需要进行外界条件的适应和硬化过程,以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存活率。
适当控制温度和湿度、逐渐减少培养基中激素浓度、适当降低光照强度和增加风力等都可以帮助组培苗适应外界环境,并增强其抗逆能力。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主要包括组织培养基的配方和优化、外界环境条件的控制、植物激素的应用和外界条件的适应与硬化。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1cf69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f.png)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东北红豆杉是我国的特有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一资源,开展红豆杉的组培育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首先是组织培养基的配方和制备方法。
适宜的组织培养基配方是组培育苗成功的基础。
东北红豆杉的组织培养基一般由植物激素和营养物质两部分组成。
常用的激素包括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而营养物质则包括碳源、氮源、磷源等。
通过合理调配激素和营养物质的配比,可以促进东北红豆杉的胚性培养和愈伤组织的形成。
其次是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
外植体的选择是组培育苗成功的前提条件。
一般来说,东北红豆杉的外植体可以选择幼嫩的叶片、茎尖或离体胚。
这些外植体具备较高的再生能力。
在选择外植体之后,还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外植体表面的细菌和真菌。
消毒方法常用的有漂白法、酒精灯法和过氧化氢法等。
再次是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
愈伤组织是东北红豆杉组培育苗的前体组织。
愈伤组织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培养基中的激素作用来实现的。
生长素可以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增殖,而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愈伤组织的分化和发育。
通过调控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和比例,可以控制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进而实现东北红豆杉的组培育苗。
最后是苗期管理和移栽。
组培育苗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具备良好根系和生长势的苗木。
在苗期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调节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水分含量,保持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
还需要定期进行通风和除草,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在苗木移栽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根系,避免损伤。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组织培养基的配方和制备、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以及苗期管理和移栽等。
通过科学调控这些关键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组培育苗效果,促进东北红豆杉的繁育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红豆杉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红豆杉](https://img.taocdn.com/s3/m/3052ba2f647d27284b7351da.png)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论文——红豆杉的组织培养红豆杉植物组织培养摘要:红豆杉属于裸子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西藏和东北,是一类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树木,它产生的紫杉醇通过临床试验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抗癌药物。
自然状态下,紫杉醇的含量极低,仅占树皮干重的十万分之一,靠自然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十分困难。
同时由于自然状态下红豆杉的生长速度极慢,过量的人工采伐,是野生资源收到了极大的破坏,在一些主要产地已面临灭顶之灾,保护其野生资源和扩大药源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矛盾。
用播种育苗和扦插繁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但仍然无法满足需求,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利用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方法来解决资源和药源的矛盾,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红豆杉组织培养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为红豆杉的快繁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红豆杉的改良上显示了很大的应用潜力。
以红豆杉为试材进行组培试验,综述了红豆杉组织培养、快繁的研究技术及进展,并对红豆杉组培的最优条件进行了总结。
一、红豆杉的现状以及价值:红豆杉是常绿乔木,小枝秋天变成黄绿色或淡红褐色叶条形,雌雄异株,种子扁圆形。
种子用来榨油,也可入药。
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高30米,干径达1米。
叶螺旋状互生,基部扭转为二列,条形略微弯曲,长1~2.5cm,宽2~2.5mm,叶缘微反曲,叶的端缘渐尖,叶背有2条宽黄绿色或灰绿色的气孔带,中脉上密生有细小凸点,叶缘绿带极窄,雌雄异株,雄球花常单生于叶腋,雌球花胚珠单生于花轴上部侧生短轴的顶端,基部有圆盘状的假种皮。
种子扁卵圆形,有2棱,种卵圆形,假种皮杯状,红色。
因为红豆杉的树皮有抗癌物质——紫杉醇,所以有许多人进入林中来剥树皮,使得红豆杉的数量急剧下降。
价值:红豆杉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提取物——次生代谢衍生物——紫杉醇。
“紫杉醇最早是从短叶红豆杉的种皮中分离出来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f2ff5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3.png)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东北红豆杉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由于过度开发和乱砍滥伐,东北红豆杉的天然资源逐渐减少,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为了保护和恢复东北红豆杉资源,开展红豆杉的人工繁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开放式组培是一种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在无土或低营养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培养与再生,培育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植株。
对于东北红豆杉的开放式组培技术,关键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对于提高育苗成功率和促进东北红豆杉的人工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营养培养基的优化是开放式组培技术的基础。
由于东北红豆杉属于濒危植物,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要求比较严格。
针对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并对其成分进行优化,以满足东北红豆杉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需求。
生长调控技术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技术的核心。
东北红豆杉生长过程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营养物质和生长激素的合理调控,可以有效地促进东北红豆杉的生长,提高育苗成功率。
合理的温度、光照和湿度等条件的控制,对东北红豆杉的生长发育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技术的重要保障。
在东北红豆杉的幼苗期,由于生长环境尚不完善,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
通过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东北红豆杉的存活率和抗逆性,为后续的移植和生长提供良好的保障。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技术在东北红豆杉的保护和人工繁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利用营养培养基的优化、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生长调控技术的合理控制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实施,使得东北红豆杉的人工繁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东北红豆杉的人工繁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a4b12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7.png)
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的分析东北红豆杉是一种珍稀濒危植物,生长发育缓慢,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了保护和繁育东北红豆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其中开放式组培育苗技术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推动植物保护和繁育工作。
一、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的意义1. 培养基的配方培养基是开放式组培育苗技术的基础,好的培养基能够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针对东北红豆杉的特点,培养基需要具有适当的pH值、富含氮、磷、钾等元素,并且要保持适当的水分和通气性。
在长期的研究中,科研人员总结出了适合东北红豆杉生长的培养基配方,并且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
2. 组培技术的应用开放式组培育苗技术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组培技术,通过控制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使植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组培培养。
针对东北红豆杉,可以在适宜的季节进行组培,选择合适的基质和组培条件,提高东北红豆杉的生长速率并且促进其根系的生长,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和繁殖率。
3. 生长环境的控制在开放式组培育苗过程中,需要对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一系列的控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
研究人员需要根据东北红豆杉的生长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夏季需要控制温度,防止植物过热;在冬季需要增加温度,防止植物受冻。
还需要注意灌溉和通风等措施,确保植物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4. 病虫害防治在开放式组培育苗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组培育苗时更需要注意。
科研人员需要加强对东北红豆杉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病虫害对植物的危害。
可以通过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等途径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对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技术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繁育方法,有助于提高东北红豆杉的存活率和繁殖率。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开放式组培育苗技术还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对东北红豆杉的保护和繁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论文
——红豆杉的组织培养
红豆杉植物组织培养
摘要:
红豆杉属于裸子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西藏和东北,是一类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树木,它产生的紫杉醇通过临床试验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抗癌药物。
自然状态下,紫杉醇的含量极低,仅占树皮干重的十万分之一,靠自然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十分困难。
同时由于自然状态下红豆杉的生长速度极慢,过量的人工采伐,是野生资源收到了极大的破坏,在一些主要产地已面临灭顶之灾,保护其野生资源和扩大药源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矛盾。
用播种育苗和扦插繁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但仍然无法满足需求,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利用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方法来解决资源和药源的矛盾,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红豆杉组织培养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为红豆杉的快繁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红豆杉的改良上显示了很大的应用潜力。
以红豆杉为试材进行组培试验,综述了红豆杉组织培养、快繁的研究技术及进展,并对红豆杉组培的最优条件进行了总结。
一、红豆杉的现状以及价值:
红豆杉是常绿乔木,小枝秋天变成黄绿色或淡红褐色叶条形,雌雄异株,种子扁圆形。
种子用来榨油,也可入药。
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高30米,干径达1米。
叶螺旋状互生,基部扭转为二列,条形略微弯曲,长1~2.5cm,宽2~2.5mm,叶缘微反曲,叶的端缘渐尖,叶背有2条宽黄绿色或灰绿色的气孔带,中脉上密生有细小凸点,叶缘绿带极窄,雌雄异株,雄球花常单生于叶腋,雌球花胚珠单生于花轴上部侧生短轴的顶端,基部有圆盘状的假种皮。
种子扁卵圆形,有2棱,种卵圆形,假种皮杯状,红色。
因为红豆杉的树皮有抗癌物质——紫杉醇,所以有许多人进入林中来剥树皮,使得红豆杉的数量急剧下降。
价值:红豆杉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提取物——次生代谢衍生物——紫杉醇。
“紫杉醇最早是从短叶红豆杉的种皮中分离出来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是治疗转移性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最好药物之一,同时对肺癌、食道癌也有显著疗效、对肾炎及细小病毒炎症有明显抑制。
”①紫杉醇的抗癌机理是:紫杉醇能与微量蛋白结合,并促进其聚合,抑制癌细胞的有丝分裂,有效阻止癌细胞的增殖。
目前为了减少对野生红豆杉资源的破坏,人们开始计划用红豆杉的枝径叶部分,提取前体化合物10——去乙
酰巴卡亭Ⅲ、然后用半合成办法制备药用紫杉醇。
紫杉醇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广谱、强活性、抗癌药物、其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
目前,紫杉醇已经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抗肿瘤药物。
同时国外又在做紫杉醇对阿尔茨海默氏病及其他癌症方面的临床试验。
当前情况下,人类获得紫杉醇的方法有:1、天然提取2、人工合成3、半人工合成4、生物发酵,而后三种方法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所以红豆杉的植物组织培养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红豆杉的组织培养技术
(一)、材料
较为适宜的组培外植体为新生的嫩枝,取材时间以每年的7、8月份为宜
(二)培养过程
1、愈伤组织诱导用培养基
培养基的基本成分采用B5或MS的微量元素、有机物和铁盐,外加KNO3 2500mg/L,NH4NO3 825mg/L KH2PO4 、240mg/L,MgSO4·7H2O 370mg/L,CaCl2·2H2O660mg/L。
添加的激素种类及数量为NAA 0.8-1.0mg/L、 BA0.3-0.5mg/L,调PH值为5.8-6.0;琼脂粉和蔗糖用量分别为5.6-6.0g/L和30g/L。
配置好的培养基用培养瓶分装,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备用。
2、材料消毒与接种
取新生的嫩枝(带有针叶)放入加有0.02%洗洁精的自来水中浸泡10分钟,浸泡过程中需经常搅动,浸泡结束后用自来水冲洗10分钟以上。
将嫩枝转入一干净的三角瓶中。
以下所有操作必须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操作。
首先往三角瓶中加入75%的酒精,加入量应为嫩枝体积的10倍以上,浸泡杀菌30-60秒,倒掉酒精,用无菌蒸馏水年漂洗一次;再将嫩枝转入事先已高压消毒的三角瓶中,加入15倍与嫩枝体积的0.1%的升汞溶液,浸泡杀菌5-8分钟,浸泡过程中要不断摇动,以使升汞与嫩枝充分接触。
为了达到彻底杀菌的效果,有人建议在升汞溶液中加入0.02%的表面活性剂,这样可能更好一些,但要相对缩短杀菌时间。
倒掉升汞溶液,用无菌蒸馏水冲洗4-6次,每次1-2分钟,以彻底除去升汞。
将嫩枝从三角瓶中分批取出,用无菌滤纸吸去材料表面的水分,将嫩枝切成 0.5-0.8CM的小段,并切取部分针叶,嫩枝切段和针叶同时用作外植体,接种在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上。
接种时要让针叶的腹面接触培养基,嫩枝的植物学近地端接触培养基。
注意用过的升汞溶液和冲洗液不要到处乱倒,以防重金属污染。
将接种好的培养物放置于培养室中培养,温度(25±2)℃,光照强度1500-2000lx,光照时间10h/d。
3、愈伤组织诱导
红豆杉嫩枝和针叶在培养基上2-3周后即开始形成愈伤组织,约4-5周愈伤组织直径可达1-2CM。
不同种的红豆杉和不同的外植体之间形成愈伤组织的比率、时间早晚和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南方红豆杉和东北红豆杉的嫩枝切段出愈较快,出愈率分别为89%和70%,针叶出愈较慢,出愈率也较低,分别为 36%和15%;普通红豆杉出愈较慢但出愈率较高,嫩枝和针叶的出愈率分别为94%和30%。
愈伤组织开始时为灰白色,随着愈伤组织的增大,先期形成的愈伤组织颜色由灰白色变为棕色,这可能预示着愈伤组织在逐渐发生褐变,因此要及时给予注意,尽量保持较低的培养温度和经常更换培养基。
当愈伤组织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即可转
入液体进行悬浮培养。
4、细胞悬浮培养与继代
利用愈伤组织而不是用小苗或大树来生产提取紫杉醇,是一条正在探索的途径,如果成功则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红豆杉资源不足的矛盾。
因此,通过嫩枝和针叶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不需要进行芽分化的诱导,而是将愈伤组织直接转入细胞悬浮培养。
具体做法是将从嫩枝和针叶上产生的愈伤组织取下来直接转入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所用培养基与上述诱导培养基相同。
在初次将愈伤转到液体培养基即可适当加入少量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以加快愈伤组织分离成单个细胞或小细胞团。
在初次悬浮培养阶段可用50ml的小三角瓶,每瓶加10ml液体培养基,放入愈伤组织,在20-23℃的摇床上振荡培养,光照条件与普通培养相同。
每周需要更换一次培养基,更换时用5-10ml的平头移液管将三角瓶中的愈伤组织、单个细胞或细胞团过滤出来,直接转到新鲜的培养基中即可。
在悬浮培养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每一瓶中愈伤组织、细胞团生长的情况,挑选生长速度最快和特征最好的作为继代的材料,毫不可惜的丢掉那些不好的(生长缓慢、颜色不正等)材料,这样经过几代的选择,就可以挑出符合理想的材料,作为悬浮系进行扩增培养。
(三)紫杉醇含量的检测
现行的比较普遍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薄层层析法,其大体过程是先将愈伤组织干燥,再用甲醇渗滤提取,获得提取液,经减压浓缩至干,用水:CHCl3取。
合并 CHCl3部分,再经减压浓缩获得粗提液,经薄层层析,收取喊紫杉醇和10-脱乙酰基巴卡丁-III的部分,再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收集相应流分,减压浓缩,TLC再次检测,将含有紫杉醇的浓缩液进行二次柱层析,鉴定结果。
另外,红豆杉愈伤组织经过一定分离提取后,可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层析(HPLC)分析,分析柱为4mm*250mm的C18柱,dp=10μm,分离体系为甲醇-乙腈-水(20:33:47)等速洗脱,流速为1ml/min。
(四)结论
用植物组织培养这种先进的培养方法,能够迅速、大量的生产出目前人类急需的红豆杉,能够为癌症的治疗提供很大的方便,社会以及积极效益都非常的明显。
关于红豆杉植物组织细胞培养中褐化的问题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该现象与普通木本植物组培中出现的褐变不同。
普通木本植物出现的褐变可通过选用较小的外植体、培养基中加活性炭、缩短继代转移周期、尽量少损伤外植体等措施加以克服,且以后不再发生。
但是,利用上述方法解决红豆杉的褐化问题收效甚微,这或许是因为紫杉醇本身对细胞生长具有毒害作用,其量的积累往往对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
如何解决提高细胞内紫杉醇的含量而又不给细胞的生长带来很大影响,使二者相协调一致,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①方唯硕红豆杉药用价值
②
③
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