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矫治(整理)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社会治安形成了极大的隐患,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针对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达到运用全社会的力量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认识模糊德育偏失。
我们一直亲昵地把少年儿童称为祖国的花朵,是因为他们纯洁可爱,天真无邪,是整个社会的未来。
但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仅滨城区检察院近两年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0余起80余人,占到整个刑事案件的10%,这些娇艳的花朵在被病毒感染后,疯狂地实施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罪恶行为,给社会形成了极大隐患。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而有必要对未成年人参与违法犯罪的心理进行深入探析,以期找出症结,对症下药,预防和减少该类犯罪的发生。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1.对犯罪风险的心理认识有偏差。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象“杀人偿命”之类的道理为人们所共知,对于青少年犯罪人而言以上这个道理也自然懂得,但是一些青少年犯罪人由于法律意识淡漠,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对自身犯罪行为理应受到的刑事处罚非常模糊,因此在其犯罪前虽然知道犯罪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但究竟什么样的风险了解不多。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过低地估计了自身犯罪的风险程度,对真实的犯罪风险缺乏了解。
2、冲动心理使犯罪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在酒后、同伙的唆使下或者在受到他人的挑衅、引诱或攻击时,一般会出现反常心理,由于瞬间的冲动,一时失去理智,从而情不自禁地实施了犯罪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3、结伙犯罪和模仿作案的心理非常突出。
由于单独作案成功率低,而群体作案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成功率高。
未成年人多数是与同校、同村、同爱好的同龄人共同作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发现不少由在校生组成的带有浓厚封建行帮色彩的犯罪团伙,有的还参加带有黑恶性质的犯罪团伙。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原因,因此需要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感许多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缺陷,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常常会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从而发展成犯罪行为。
2.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很难处理这些情绪,常常会采用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随意跟从别人的行为。
3. 社交障碍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存在社交障碍,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也没有正常的社交网络。
这些的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内在的信心和个人主观能力,从而选择犯罪来实现他们内在的期望。
二、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应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 情感治疗情感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情感化的支持和理解来治疗精神疾病。
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情感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温暖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消除对社会的敌对感,从而走上正康状。
2.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分子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的群体中,青少年犯罪者可以学习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矛盾难题。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犯罪倾向。
3. 建立亲子关系家庭和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态度,如果家庭不健全,家长态度不端正,将对他们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亲子关系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需要以心理干预为基础,采用多种干预策略来支持青少年犯罪者生活安定和成长发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的方面。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会给他们自己的未来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
因此,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寻找适合的辅导方法,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此问题的辅导方法。
一、心理分析1. 社会影响: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压力、家庭矛盾、同伴圈子以及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2. 心理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相对不成熟。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特别是亲近的同龄人和媒体的影响,去尝试一些违法和危险的行为。
3. 自我认同:青少年通常在此阶段努力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如果他们在家庭或社交圈中感到被忽视或不被认同,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尊重和关注。
4. 情绪问题:青少年经常面临情绪波动,包括愤怒、沮丧、孤独等。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引导,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宣泄情绪或寻求刺激感。
二、辅导方法1. 预防教育: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正向的价值观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
2. 心理辅导: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通过个人或群体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
4. 社会参与: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一些积极的社会参与机会是非常有效的辅导方法。
通过参与义工活动、俱乐部和社区服务等,青少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5. 合法刺激替代:为了满足青少年对刺激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合法的替代活动。
犯罪青少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矫治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五、个性方面: 邓芸菁还发现,犯罪类型、地域、家庭的
完整性对少年犯人格特征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 响。 (一)犯罪类型: 少年盗窃犯和抢劫犯与数罪并罚少年:高外倾性、 高神经性和低掩饰性。 强奸犯是低神经性和高外倾性, 少年伤害犯是高外倾性。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五个性方面:
(二)地域:城市少年犯在精神质维度上的得分 显著高于农村少年犯 ,而在掩饰性维度上的得分显 著低于农村少年犯 ,其它维度无显著差异。 (三)家庭完整性:来自不完全家庭少年犯在神 经质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完全家庭的少年 犯 ,其余维度上未见显著差异。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四、动机方面 动机是引起、维持、 推动、导向人进行某 项活动的内在动因, 需要和欲望是其产生 的基础。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四、行为方面
犯罪行为是指由行为 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 而实施的具有法律侵 害性的身体举止。 犯罪行为是个体犯罪 心理的外化,间接体 现着行为主体的心理 特征。
合作学习: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共同实施这些 技能 ,通过实践和正确反馈,完成教育目标
2020/12/20
21
社会技能训练的要素
三、采用生动活泼的训练方法,教授行之有效的技能内 容, 是运用社会技能训练矫治青少年犯罪的核心。
教育内容:交往的技能,日常生活和维护生存的技能,如何选择职 业和职业发展等。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矫治
主讲人:陈洁
2013.5.8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认知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缺乏自觉性和计划性及缺乏 理性思维能力。
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感知具 有很强的敏感性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二、情绪情感方面
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 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 度体验;情感则特指个体深 刻而稳定的体验和感受 。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第一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
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断从犯罪心理角度研究分析犯罪动机,从发案特点寻求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路子。
一、犯罪现状透视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特点:1、团伙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2、暴力犯罪突出。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轻,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3、犯罪类型多样。
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也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汽车、吸毒贩毒等)也有所涉足。
4、犯罪年龄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
二、犯罪心理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好奇心理。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辨别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由于好奇心理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吸毒、色情暴力、网络等。
2、逆反心理。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不堪忍受,易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而忽视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矫正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矫正第一章: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庭造成伤害,也是对青少年自己未来发展的危害。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冲突行为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更是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如何进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和矫正,也成为治理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和行为特征出发,探讨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和矫治方法,旨在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参考。
第二章: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心理心理青少年处于成长时期,在心理上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行动来发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但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做事冲动,缺乏理性思考,容易受到身边环境、同伴群体和媒体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青少年也常常需要通过符合正义的行为来展现自己,从而得到社会认可,这种需求常常使青少年在行为上表现出极端性和冲动性。
二、行为特征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是较为明显的,他们通常表现出以下特点:1. 学习成绩不佳,常常被老师、家长和同学忽略,缺乏自信和自尊的支撑。
2. 家庭问题较多,缺乏关注和父母的指导,家庭氛围不和谐,难以与家庭成员沟通。
3. 社会环境和同龄人的影响,不良同伴的诱导和压力使其产生了对社会常规和法律的无知和忽视,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
4. 价值观的扭曲,他们对于钱财和物质的欲望过于强烈,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
第三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非常复杂,其发生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多个方面有关。
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青少年犯罪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风气的不良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等都是青少年犯罪的深层原因。
社区治理不力,社会犯罪的频繁发生使得青少年犯罪成为了一种社会习惯。
同时现代社会购买力充足,又没有了强烈的文化法治教育,导致了青少年盲目追求物质的虚荣心理、丧失理性、必须依靠消费品来满足需求的心理。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于犯罪分子本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便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具有复杂原因和深层次社会心理学原因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等都会让青少年感到身心俱疲,而犯罪行为往往可以成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其次,青少年的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全,他们的判断力、自控力和责任感往往比成年人差很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于社会(包括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清晰、理性不够充分,更容易受到不良的外部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再者,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思潮的变化,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时期社会上崇尚英雄主义和暴力,青少年可能被这种价值观左右,以暴力和犯罪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强大”。
以上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原因,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青少年犯罪在社会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二、防控策略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控措施:1.教育方式: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加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让青少年了解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危害,切实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
2.心理卫生:通过心理医生的辅导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治疗。
适当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关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孩子的实际情况,防止一些饱受压力影响的青少年选择不正当的途径来释放心理负担,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青少年犯罪中的心理因素与心理疏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中的心理因素与心理疏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也对社会造成危害。
在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心理因素。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法。
一、心理因素1.1 家庭环境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关系紧张、家长对孩子缺乏关注和教育,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挫折感和抑郁情绪,从而产生犯罪倾向。
解决方法: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提供积极支持和爱的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1.2 学校环境学校作为青少年的主要社会环境,也会对其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的暴力行为、欺凌现象以及学业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可能促使一些青少年走向犯罪。
解决方法:学校应加强师生关系和学生间的友好交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针对学生的压力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1.3 同伴影响同伴之间的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一些不良的同伴关系使得青少年易受诱导,从而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解决方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抵抗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避免不良同伴的负面影响。
1.4 自身心理问题一些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自卑等,这些问题会增加其参与犯罪的风险。
解决方法: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个人心理问题。
二、心理疏导方法2.1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识别和解决内心的问题。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交流,青少年能够得到心理支持和正确引导,减少犯罪倾向。
2.2 社会参与通过参与社会活动,青少年能够建立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社会参与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远离犯罪。
2.3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青少年犯罪心理疏导的重要手段。
通过向青少年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抵抗力,减少他们产生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成因及处理方法随着当今社会科技信息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所以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1、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
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
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3、连续性。
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
从而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
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
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浅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矫治(整理)
浅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矫治[内容提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日益严重,让我们不得不沉思:到底是什么驱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文中笔者就自己作为青少年的心理加之一些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资料,粗略地分析一下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及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矫治。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违法犯罪犯罪心理矫治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
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渐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犯罪动机简单,手段残酷,结伙作案,社会危害性大。
因此,客观准确的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并正确有效的矫治青少年罪犯是预防青少年罪犯再犯罪使其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前提,对维持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浅析青少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青少年中身上的集中反映,既有青少年自身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外因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下面首先谈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的主要原因:(一)、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不足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1、模仿好奇心理的扭曲青少年好奇心理,喜欢模仿,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善与恶的选择,而恶的事物往往是披着美丽外表的,而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对法律了解不多,往往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好奇心的驱使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神秘感,激起想尝试的愿望。
一旦受到不良影视作品、网络、暴力行为或犯罪分子的唆使与诱惑,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当前,电视节目中有不少“暴力镜头”,青少年分辨能力差,抵制能力弱,受封建“行帮”思想的影响,甘为哥们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及矫治
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及矫治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回避的永恒话题。
其中,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进步,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始在各类犯罪中占的比重日趋上升。
现在,青少年犯罪、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已经一起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三大公害。
而且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和稳定。
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犯罪学界、法学界的一个焦点问题。
如何抑制青少年犯罪的上升趋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和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矫治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何为青少年?在生活习惯上通常把青少年作为“青年”和“少年”的简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青年指人在十五六岁至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少年指十岁到十四五岁左右的年龄阶段。
然而,在我国的法律文件中并没有采用过“少年”、“青年”、“青少年”的称谓,而是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方式将称谓分为未成年人(即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和成年人(即已满十八周岁的人)。
并且,从犯罪的年龄构成上看,青少年犯罪的年龄即包括了未成年人阶段(10~15岁)也包括了成年人的部分阶段(15~30岁)。
因此笔者认为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界定不应当仅仅依据我国《刑法》的责任年龄来界定,而是应该以广义的(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关于行为能力、责任能力等综合概念,结合犯罪预防与行为矫治的角度来考虑更为适宜。
因为不良少年一般都是从10~12岁开始出现劣迹表现。
因此,青少年犯罪应当指:10~30岁年龄阶段的人实施的危害国家、社会、他人的财产、人身安全并触犯刑法的行为的总称。
二、国外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在国外,早在七十年代,随着西方所谓的自由观念和性自由、性解放观念的产生,极大的影响了当时的一代青年,从而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以当时的美国为例,成长于七十年代的一代青年更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基于对越战的反战情绪,对未来前途的渺茫,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不少青少年为了追求自由,寻找心理寄托,从而进行聚众吸毒、淫乱、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与矫治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与矫治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据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又以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居多。
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寻找促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在原因,分析其心理特征并对之进行心理矫治,只有这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认知才可能得到纠正,其犯罪行为才可能得到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其犯罪心理成因青少年犯罪心理大多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阶段,这种复杂矛盾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化解是很艰难的,也是很不现实的。
处在复杂矛盾阶段的青少年会表现出:生理迅速发育与心理水平提高相对缓慢的矛盾、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心理结构中各因素(如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之间的矛盾以及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的矛盾。
[1]从而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较好地用意志加以控制;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
如果这个阶段的矛盾解决较好,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反之就会导致问题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正处于发展、形成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他们缺少社会磨练,意志薄弱,特别容易接受不良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是非不分,甚至视丑为美。
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
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1、个性特征。
(1)、智力发展显著。
(2)、神经(气质)类型:犯罪青少年的神经类型呈强弱两极分化型,暴力犯罪者的神经类型更多表现为强型,而非暴力犯罪者则弱型居多。
偷窃犯罪的灵活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较多。
未成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干预措施-毕业论文
未成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干预措施-毕业
论文
引言
本文旨在探讨未成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未成年犯罪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保障社会安全和保护未成
年人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未成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未成年犯罪的心理特征是引起其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
过心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许多未成年犯罪者在身份认同方面存
在问题,缺乏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认同感。
2. 情绪调控困难:未成年人常常难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对压力和挫折缺乏应对策略。
3. 社会影响力:未成年人容易受到同伴压力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而选择参与犯罪行为。
未成年犯罪的心理干预措施
针对未成年犯罪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1. 心理辅导:为未成年罪犯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身份认同问题,增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感。
2. 情绪管理培训:通过情绪管理培训,帮助未成年犯罪者学会有效地处理情绪,增强压力和挫折的应对能力。
3. 社会支持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支持,以减少未成年犯罪者受到负面社会影响的可能性。
总结
本文通过心理分析,探讨了未成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这些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未成年犯罪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积极社会参与,从而减少未成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行为矫治
加强社会监管力度
0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青少年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
益。
02
加强网络监管
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
不良影响。
03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完善的青少年社会支持体系,为青少年提供帮助和支
持,特别是对贫困、单亲等特殊家庭的青少年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网络犯罪
青少年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实 施犯罪行为,如黑客攻击、网
络诈骗等。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特点
冲动性
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是在情绪 冲动的情况下发生的,缺乏预
谋和计划。
盲目性
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缺乏明确 的目标和计划,容易受到外界 因素的影响。
模仿性
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受到同龄 人或媒体的影响,是一种模仿 行为。
个人因素
个人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价值观扭 曲等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 生。
03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行为矫治的 必要性
青少年犯罪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家庭破裂
青少年犯罪往往导致家庭 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社交障碍
犯罪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 在社交方面出现问题,影 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
自我价值认同感低
犯罪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 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影 响其心理健康。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安全威胁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 ,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司法资源压力
青少年犯罪导致司法资源压力增 大,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
社会信任危机
青少年犯罪可能引发社会信任危 机,影响社会风气。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行为矫治的意义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了解和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探讨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剖析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否存在着紧张的亲子关系、溺爱或冷漠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缺乏父母的监管和指导,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非法活动之中。
1.2 社交圈子青少年常常受到同伴的影响,社交圈子中存在着明显的团体价值观。
如果青少年周围的同伴以犯罪行为为时尚,或者属于一个以暴力为乐的群体,那么青少年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陷入犯罪。
加之青少年自身身份认同的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引导而去追求不良行为。
1.3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攻击倾向、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了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感,他们可能选择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寻找归属感。
二、干预措施2.1 家庭教育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沟通和监管机制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2 教育体制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注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开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引导和道德伦理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必要的干预措施之一。
通过专业心理师的指导,青少年可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避免犯罪行为。
2.4 社会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与帮助也是防范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犯罪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心理问题,如家庭问题、自我认同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心理辅导方法,帮助青少年走出罪恶的泥潭。
一、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家庭的稳定与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青少年犯罪者往往来自不幸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缺乏父母关爱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不稳定和不安全,进而寻求犯罪行为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
针对家庭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青少年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加良好的沟通和关系,通过倾听和理解,消除家庭环境中的紧张和冲突,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与情感支持。
二、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个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然而,一些青少年面临着自我认同问题,包括自尊心低、自我价值感缺失等。
这些问题可能使他们寻找犯罪行为来寻求注意和认同感。
在处理自我认同问题时,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来进行干预。
例如,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的活动,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辅导师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观念,培养良好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一些犯罪者可能有焦虑、抑郁、自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以不良的方式来应对情绪困扰,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青少年。
通过和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缺乏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可能使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杨丽平物fj丹半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l4周岁未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以及已满l6周岁未满I8周岁触犯我国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出现低龄化,贪婪性,团伙性,暴力性,反复性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外在诱因及内在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诱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犯罪情景中受害人的不当表现对行为人犯罪的激发等.内在动因主要是指犯罪主体的心理素质.长期不良的外因刺激导致未成年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加之未成年人本身心理特点,导致未成年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一般来说,内在动因是基础,外在诱因是条件.任何种犯罪行为都受其犯罪心理的支配和制约.根据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犯罪心理的滋生是在一定条件下,受环境影响,从点滴的心理变化开始的.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生成的前提,要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必须从心理人手.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征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学上的青年初期,即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这个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上也不断发展.它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当人进入青年初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自我意识的深度和强度不断增加,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迅速发展.第二,情感日益丰富,细腻,易为一些小事掀起内心的波澜.第三,自尊感趋强,且容易波动,遇到顺境容易产生优越感,甚至自负,自傲;遇到逆境,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受,甚至自暴自弃.①第四,精力旺盛,探究事物隐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欲望不断增强.第五,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世界观处在逐渐形成但未完全形成的时期.第六,朋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格外重要,对父母,老师的独立性意向增强,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在削弱,甚至对心目中崇拜的人产生依附感.生理的发育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一,精力旺盛与缺乏支配能力之间的矛盾.在生理上,未成年人精力旺盛,喜欢运动,但其tL,理水平提高较慢,没有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总觉得生活空虚,乏味,因此,有些精力过剩而又精神空虚的未成年人在外界不良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打架斗殴甚至暴力性违法犯罪活动.第二,好交往,依附性强与认知水平低的矛盾.一方面,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视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认识能力发展不成熟,思维容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把"哥们义气当成友谊",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被诱上邪路.第三,兴奋性高与自控能力差的矛盾.由于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而意志品质又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力欠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第四,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容易接受外界不良刺激,有些法制观念薄弱的未成年人,就可能放肆追求性刺激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①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①叶斌,沈烈敏:学校心理咨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版,第2O页.103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动机矫治英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并能按照榜样行为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榜样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再现.②由于未成年人认知能力发展不成熟,模仿性与易受暗示性均较强,所以分不清是非,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有的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里,暴力行为较突出,且暴力行为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使未成年人认为使用暴力意味着自己的强大,认为拒绝使用暴力者是弱者和受欺负的对象.因此,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必须积极矫治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矫治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说理式的矫治方法.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而说理式矫治方法是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增强他们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认识到它们的社会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并引导未成年人把对道德和法制的认识,情感转变成行动,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断消除不良的行为习惯,使未成年人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观念,同时也要使未成年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不再因为错误的认识而犯罪.这种方法现在也常用于未成年人法庭庭审时的法庭教育阶段,旨在通过教育防止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第二种方法是抑制式矫治方法.抑制式矫治方法是用被矫治者自己的良知和外界的刺激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如对已有犯罪心理和已犯罪的未成年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用典型的反面案例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从良心上发现或醒悟,再适时用真情和爱心加以帮助和关怀,使这些缺少温暖和亲情并被他人所歧视的坏孩子产生感恩报德之情,产生愧对社会之感,从而自觉地改变其反社会的心理,自觉地放弃犯罪的动机和犯罪的念头.第三种是训练式矫治方法.训练式矫治方法是针对未成年人求知欲,模仿能力强,精力充沛及注重朋友关系等特点,对其进行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培训,及时肯定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未成年人改善人际关系,让他们学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式,尽量避免在以后的生活中遭受到新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三,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格矫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固然与犯罪人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品质有密切的联系,但与此同时,犯罪者固有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人格是指个人所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包括行为,认识,智能,情绪,意志等方面,④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可塑性等特点.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不同,所以人格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有差异.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的各部分内容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整体.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的形成和表现是在个人先天本能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交往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方式.人格的可塑性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人格可以发生相应变化.①由于人格是通过具体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反过来,已经形成①康树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全书》,西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②李晓文,蒋奕雯,马川:((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③林传鼎:(《心理学词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104?的人格特征又会作用和影响于人的具体社会行为.因此,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的道德观,伦理观,以及具体的社会生活准则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有具体要求并对之进行好坏评价.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难以与人和睦相处,说明其有人格缺陷.因此人格缺陷是指与社会要求相比还不够完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欠缺社会要求的人格特征.@原本并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态度及学校和社会的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会逐渐形成更为不良的人格心理特征,如狂妄,自卑,偏执,多疑,冷漠,暴躁等不良心理品质.这些不良心理特征随着个体不良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进一步强化,最终成为违法犯罪者所特有的人格缺陷.而这种人格缺陷一旦形成,就使其在犯罪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与特定的时空环境内的具体犯罪机遇相结合,最终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针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表现,纠正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缺陷要从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的成熟人格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人格缺陷人手,以形成健康和成熟的人格.首先,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适当的疏导,帮助未成年人消除疑虑,紧张,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心理现象,疏泄消极情绪,恢复情绪平衡,促使未成年人学会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⑦其次,要通过培养未成年人成熟的情感,端正情感倾向,扩大社会情感广度,以改造不成熟的情感活动,培养稳定而成熟的道德情感.再次,要克服未成年人缺乏自制力,缺乏独立精神及顽固执拗的个性特征,培养其自觉性,自制力,独立性的坚强意志和品质.最后,要努力消除未成年人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增强未成年人对各种不利情境的行为适应能力.四,不同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矫治未成年人不良心理素质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犯罪类型,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地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矫治.1.攻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矫治该类型的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属于留守儿童,与家人缺少沟通,从小未受过遵从社会规范教育.还有的家庭中父母相互间经常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未成年人从小经常受到体罚,也有的是居住在社会风气不良,经常发生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社区中,他们经常观看暴力电影,电视,喜欢玩暴力电子游戏,使他们从小耳闻目睹这些攻击性行为.未成年人在上述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成长,逐渐形成了攻击性人格特征,当受到挫折时,为了缓和内心的紧张情绪,潜在攻击本能就通过杀人,伤人等暴力形式表现出来,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对于这类未成年人的矫治,一是要增强挫折容忍力.具有攻击性的人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失控容忍力,例如,凡事不纠缠于一时的得失,对一般的损害和侵犯采取宽容的态度,改变容易造成挫折的环境和条件等,则就能逐渐减弱攻击性.④二是要提高自控能力.如果具有攻击性的人,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忍耐水平和自我克制能力,就能够充分发挥意志的抑制职能,如进行厌恶疗法即通过想象令自己厌恶的事物,将该事物与攻击行为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最后达到减少和消除攻击行为的目的.三是可以通过打球,捶击枕头或被子,撕碎废纸等以物出气的方式将郁积的消极情绪渲泄出来,也可以通过原始性高声喊叫以释放消极情绪.喊叫地点宜①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⑦黄希庭:人格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1998年版,第5页.⑦傅安球: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l25页.④同注③,第4I页.105选择在空旷之处或隔音效果极好的而不会引起他人误解的房间.2.团伙型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矫治该类未成年人一般学习成绩较差,言语粗野,经常说谎,甚至逃学,多次违反校规.他们的这些表现,常会导致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疏远.这些人在家里得不到爱,在学校得不到温暖,致使他们的自尊心和尊严受到严重挫伤,同时,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判断力,内省力,分不清是非,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易受他人的影响,所以对于"关心"他们的别有用心的人会感恩戴德,言听计从,且由于未成年人本身具有的对同伴讲义气,重感情的特点,容易受N~rJ,罪分子的引诱,形成犯罪团伙.在犯罪团伙中,他们奉行的是团伙的价值观和荣辱观,通常表现为不加辨别地跟随团伙成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对违法犯罪有强烈的认同感,对犯罪团伙有较强的归属感,学会了违法犯罪团伙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忠于团伙,将自己的需要服从于团伙需要,而排斥主流社会和主流社会规范,排斥父母的教养,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这类未成年人通常会无端地向不属于自己团伙的其他未成年人发泄对立情绪,对教育和规劝他们的教师,父母持敌对态度,经常偷窃,抢劫,反复挑起或参与打架斗殴,很少体验到罪恶感.对这类犯罪团伙中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活动,首先,必须隔绝他们与其他违法犯罪成员之间的联系,时刻提防他们再次受到犯罪团伙的操纵和利用.最好将他们与正常未成年人或成年人组合成为新的团体,利用他们对群体的忠诚,增强他们与正常未成年人和成人之间的"自己人群体"观念,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诱导,相互影响和相互帮助,促进未成年人对自己问题有所领悟和自我认识,从而矫正不良行为.其次,要在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用真情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和关怀,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再次,与未成年人推心置腹交谈,使其体会到所作所为与社会的不适应性,反复启发其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他人的危害性和对自己人格健全的不利,促使其提高认识,帮助他们改变在违法团伙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教育他们学会用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物质和名誉,地位的需求,设法让他们认识主流社会的正确价值现念,知道哪些行为是社会不允许的,哪些行为是受社会欢迎的.最后,鼓励未成年人学习谋生的手段和劳动技能.鼓励他们加速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使其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都要按照社会对该位置的规范来要求和约束其行为,处于某一社会地位的人只有按照社会规范表现出各种相应的行为,才能成为符合需要的角色.例如,未成年人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听从老师的指导,为人子女,就应当重视父母对自己的忠告等等.3.冲动型犯罪的心理矫治由冲动心理导致犯罪的未成年人通常是性格相对孤僻,脾气暴躁.这类犯罪未成年人在犯罪前通常没有预谋,犯罪时感情用事,鲁莽行事,既不对行为的目的作清醒的思考,也不对实施行为的可能性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不对行为的消极和不良后果作理性的评估和认识,犯罪后往往后悔不已.由于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的情景下,意识偏狭,语言举止很难受到中枢神经的有力调节,结果语言出格,行为失当,贸然行事.冲动既也可以在怨恨和愤怒长期郁积于胸无法排遣,在外界出现微不足道刺激的情景下发生,此时外界的刺激虽然只是个导火线.例如湖南某中学学生王某,家境贫困,口齿不清,学习成绩平平,体弱多病,常被同学欺负和取笑.有一天,他口袋里有一把水果刀,走在路上,他的两个同班同学迎面走过来,取笑他"芦柴棒",王某越想越气,后来转过身并追上他同学,用水果刀向其背部连刺两刀,致其重伤.冲动还可以在我行我素惯了,容不得半点冒犯而偏偏遇到抵触的情景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稍受抵触便走极端,顾不得友谊亲情,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对这类违法犯罪的心理矫治的办法,一是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认识,凡事要有理智.只有用理106?智来支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才能更好地控制冲动.因此,一定要认清行为的目的,考虑行为是否得当和可行,尤其要清醒地预见到行为的消极后果.二是当对某事或某人感到愤怒时,可采用深呼吸放松法,即闭上双眼,保持慢吸气3至5秒直到肺部充满空气,然后缓慢呼气3至5秒,吸气与呼气最好都通过鼻子,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感觉上.①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冲动的发生.三是要转移冲动情景,合理释放冲动.尤其当冲动是由外界强烈刺激引起时,要转移注意力,或者回想其他的事情,或者迅速离开情景场地,把外界刺激与冲动的联系隔断.四是要消除偏见.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曲解他人的态度,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他人的言谈举止都有敌意,凡事多从正面去理解,恶意伤害别人的毕竟是少数,即使是恶意伤害,只要心平气和地处理,也必定会让伤害者汗颜而有所收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逮捕的必要性及工作完善施红洪萍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采取的是羁押方式,不仅限制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还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惩罚性.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未成年人在犯罪动机,犯罪手段,主观恶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大多是受人教唆,盲目随从或一时冲动而实施犯罪,具有明显的偶发性.据统计,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在2007年1月至8月人民法院判决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的已判决未成年犯占总数的78%.这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中多数为偶犯,轻刑犯.故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根据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审查逮捕时应慎用逮捕,贯彻好"不捕为原则,逮捕为特例"的刑事司法精神.一,对未成年人逮捕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按照这一规定,实施逮捕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3)有逮捕必要.据此,适用逮捕措施并不是有罪即捕,除了证据要件,刑罚要件之外,同时还应具备必要性要件.1.法律界定"逮捕必要性"的一般标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8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当批准或者决定逮捕.这是我国关于逮捕必要性的法律界定,即法定情形之内的逮捕的必要性表现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和罪行危险陛.二者共同构成社会危险陛的法律内涵.第一,罪行危险性.案件性质往往是考虑犯罪人社会危险性的首要因素,一般而言,犯罪性质严+作者均为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①程文红:心理治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107?。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纠正-扶正幼苗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纠正-扶正幼苗在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的同时,犯罪也在以很高的速度发展着,而青少年犯罪更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甚至有人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
在中国,青少年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中国法制网披露:1995年全国青少年犯罪为82万多人,占全国刑事犯罪145万人中的56%。
而未满18岁的少年犯罪有17万多人。
从1980年到1995年16年间,青少年犯罪增加近130%,未满18岁的少年犯罪增加约40%。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较80年代提前了2至3岁……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更加地重视青少年犯罪,而这一行动应该从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层面入手。
一、青少年犯罪当中的不良心理二、必须关注和矫正的不良心理中的几种现象和危害1、家庭结构残缺导致的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理。
青少年在结构不整或畸形的家庭中,生活心理压力过重,对家庭易产生离心力,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岐途。
如四川成都12岁女孩小丽因幼时被亲生父母送人,养父母待她很好,她也很活泼可爱,而随着养母的病逝,养父再娶后,小丽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总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开始不服管教,常离家出走,浪迹社会并交往了一些不良青年,盗窃犯罪,而她自己却不以为然。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单亲家庭少年成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概率增大。
2000年广东省少管所的少年犯中单亲家庭占三分之一,2001年10月浙江破获的一个少年盗窃团伙,13人中有12个来自单亲家庭。
夫妻关系不和,离婚等残缺家庭子女违法犯罪较多与其不良心理是分不开的。
2、争强好胜心理。
青少年在刑法上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
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
这也是青少年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
逞强好胜心强是头脑简单,分辩是非能力差,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只为显示自己,证明自己,不考虑后果如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矫治[内容提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日益严重,让我们不得不沉思:到底是什么驱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文中笔者就自己作为青少年的心理加之一些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资料,粗略地分析一下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及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矫治。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违法犯罪犯罪心理矫治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
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渐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犯罪动机简单,手段残酷,结伙作案,社会危害性大。
因此,客观准确的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并正确有效的矫治青少年罪犯是预防青少年罪犯再犯罪使其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前提,对维持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浅析青少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青少年中身上的集中反映,既有青少年自身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外因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下面首先谈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的主要原因:(一)、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不足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1、模仿好奇心理的扭曲青少年好奇心理,喜欢模仿,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善与恶的选择,而恶的事物往往是披着美丽外表的,而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对法律了解不多,往往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好奇心的驱使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神秘感,激起想尝试的愿望。
一旦受到不良影视作品、网络、暴力行为或犯罪分子的唆使与诱惑,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当前,电视节目中有不少“暴力镜头”,青少年分辨能力差,抵制能力弱,受封建“行帮”思想的影响,甘为哥们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常常为哥们去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甚至行凶杀人。
他们将好胜心的满足建立在暴力与他人的痛苦之上。
这种好胜心的扭曲和演变,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又一因素2、拜金攀比心理的恶性膨胀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些青少年爱慕虚荣,讲排场,摆阔气,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夜暴富,因而会绞尽脑汁,下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在这种攀比心理支配下,他们容易偏激,易冲动,不计后果。
有的逞好胜、头脑简单,分辩是非能力差,稍被唆使就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
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使子女养成任性、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
同时,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讲,若强烈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往往会产生低收入与高消费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现挫折感,为达到这种不正常心理的平衡,便走上偷、抢、骗的犯罪道路。
3、逆反扭曲心理的强化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多变期,渴望成长,渴望独立,而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束缚、管制与青少年的心理发生矛盾,特别是—些成绩差、品行不良的青少年,在学校受到老师的训斥,遭到同学的白眼,在家里还要受到父母的责骂,但他们的自尊心极强,在遭到学校或社会不公正对待时,不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反而迁怒社会,仇视比自己强的同学,仇视自己认为看不惯的人。
部分老师对“双差生”讽刺挖苦、打骂体罚或放任不管也是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好胜心理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
4、嫉妒心理的日益失控嫉妒是人的天敌,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但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嫉妒心不加控制,就如脱僵的野马,报复、陷害在学习方面或其他方面强于自己的人,报复、伤害老师、同学、社会,极易发生杀人和故意伤害犯罪,产生严重的后果。
5、性心理的扭曲青少年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
在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少数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了扭曲,偷看色情书刊、录像,甚至想模仿尝试其中的情节来寻求刺激。
这种扭曲心理的不断强化,一旦条件适宜,少数青少年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性犯罪。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为青少年犯罪推波助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
父母善良、正直的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
反之,父母奸诈、粗狂、残暴的性格会使子女学习、效仿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2、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3、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4、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5、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在江苏有一起三名未成年人强奸案,三个被告人的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其共性是对孩子过度关爱。
在法庭教育时,这三个孩子的父母都痛哭流涕,表示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和教育。
(三)、学校教育的失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我国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学校教育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据调查发现,近70%的少年犯超过了一条由学生变为流生,再由流生沦为犯罪的道路。
被调查的少年犯中,在校成绩好的占2.97%;成绩一般的占31.68%;成绩差的占56.44%,还有8.91%说不出成绩好坏。
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不说与学校教育有极大关系。
1、教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不少学校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
学校、班级三、六、九等的划分,被划为“另类”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破罐子破摔,有的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在违法犯罪的在校学生中,这样的学生占据多数。
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如若使用的恰当,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使之不敢再犯;若使用的不恰当,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8岁的黑帮老大王某在其自述中谈到:有一次上课迟到,老师罚我在教室的角落里举砖头,我心里发狠就用砖头一下砸在一张课桌上。
老师上来就踢了我一脚,我和他打了起来。
就这样,我被学校记大过处分。
我认真学习的日子也随之结束了。
我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混在一起,整天寻衅滋事。
3、学校生活枯燥单调,少数教师师德不彰青少年时代是人生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身心成长迅速,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他们需要七色阳光,需要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然而有许多学校就连这些最起码的需要都满足不了,枯燥单调的学校生活使得青少年学生感到生活于其中实在是太没劲了,于是乎,他们常常将自己旺盛的精力发泄到不该发泄的地方,一失足成千古恨。
4、缺乏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学校缺乏对其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
当前,有些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教育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追根究底,主要在于学校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流于形式。
某地尚未满16周岁的中学生王某、李某两人合谋绑架同班同学钱某,因勒索5万元没能得逞而持尖刀连续捅钱某50余刀致其死亡。
原来,王某、李某两人稚气未脱,认为自己这个年龄杀人后,只要赔几个钱就可,不用负刑事责任。
(四)、社会环境的污染,使青少年不能明辨是非社会上的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
社会上的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
1、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文化市场中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凶杀、封建迷信、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内容。
同时,各级电视传媒大量引入港澳台影视作品,其中不乏渲染暴力凶杀、淫秽色情的情节,这些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和贪图享乐的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当前,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而疯狂作案。
随着对外开放,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腐朽思想生活方式也象苍蝇一样飞了进来,在青少年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青少年身心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吸收能力强,而批判、辨别能力差,容易把坏的当成好的去仿效和追求。
加上我们缺乏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为追求物质精神享受而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2、腐败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上请客送礼、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产生怀疑和矛盾心理,失去了是非观念,甚至对正确的东西也持怀疑态度。
有的违法犯罪分子毫不隐瞒的说:“人活着就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能贪污的贪污,能受贿的受贿,我不能贪污也没条件受贿,只好采用笨重的办法去偷去抢。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这种人藐视国法,大胆作案,抓住了坐几年牢,抓不住算我走运,吃喝几顿,快活几天。
如我们办理的一起抢劫盗窃案件中,涉案的几个年轻人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由于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几个人经常单独或与他人合伙盗窃、抢劫。
有时盗窃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有时抢劫现金,来充实他们空虚的精神生活。
他们不是靠勤劳的双手去致富,而是抱着幻想,以身试法,去盗去抢、去骗,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3、“黑社会”性质的“哥们义气”我国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涉黑案件”越来越多。
一些比较具体的宣传报道,虽然有正面的法制教育的作用,但过于细致的宣扬和描写,使一些青少年纷纷模仿,讲“哥们义气”,跪拜结盟,打打杀杀,危害社会。
有专家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少年犯团伙极易发展成为黑社会势力”。
2001年,在北方某城市公园发生了一桩血案,一年仅14岁的少年被捆绑双手,身上被打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此案告破后,挖出了一个犯罪团伙。
这个团伙共有32人,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12岁,他们成立了“好汉帮”、“神龙教”,还有敢死队,其中有“老大”、“军师”、“打手”等。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属团伙、帮派犯罪的占了59%。
其中,许多犯罪团伙、帮派有向黑恶势力犯罪集团发展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