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堵截用虚假信息网上欺诈申办信用卡的案例
河北高院公布四起涉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

河北高院公布四起涉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2.05.24•【分类】其他正文付某某等17名被告人诈骗案2019年5月左右,被告人付某某、高某甲与张某某等人(另案处理)合伙成立外资公司。
该公司从他处购买虚拟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框架,在阿里云日本站租用服务器,以该外资公司的名义对虚拟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进行开发运行,并借用高某甲名下的北京某公司作为掩护,招聘雇佣员工。
该公司通过虚增资产(USDT等)、接入“做市”系统(包括自成交程序、对冲交易程序)刷交易量、虚假连续K线等程序,内部操控平台数字货币的走势,最终使客户投资亏损。
2017年下半年至2019年下半年,被告人付某某纠集被告人高某乙、王某某、冯某某(另案处理)等人,分别在北京市某区、河北省某县租赁房屋作为诈骗场所。
利用付某某实际控制的某公司作为掩护,招聘被告人闫某某、杨某甲、王甲等人,以“聊感情”的方式,获取被害人好感和信任,利用从他处获取的非法外汇交易平台和从高某甲等人运行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诱骗被害人“投资”外汇原油和黄金、数字货币等。
该组织团伙分工明确,上设公司经理、技术总监、形象代言人,下设业务组长、业务组员。
公司为业务组员提供手机、电脑等作案工具,业务组员通过付某某从非法渠道获取的手机号码,有针对性地选择女性添加为微信好友,用虚构的身份,使用形象代言人冯某某的照片,通过王某某的培训或下发的“话术单”,对被害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被告人张某某、闫某某、王甲、王乙、王丙、袁某某、冯某、杨某甲、杨某乙、郭某某、张某、刘某某作为业务组长或者业务组员,通过上述方式对多名被害人实施诈骗。
综上,被告人付某某、高某乙、王某某涉案数额均为2955919.32元。
其他各被告人涉案数额从835355元至66012.2元不等。
法院认为,付某某等被告人为共同实施犯罪组成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属犯罪集团,付某某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被告人高某乙、王某某、高某甲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系主犯,应按照其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被告人张某某、刘某某、闫某某、王乙、袁某某、冯某、杨某甲、杨某乙、王丙、王甲、郭某某、张某、刘某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典型诈骗案件(2024年)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典型诈骗案件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多发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犯罪手段不断适配群众心理,更具迷惑性。
特别是近期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频发,多名群众被骗百万元以上。
请看清诈骗伎俩,避免受骗。
一、典型案例案例一:2023年12月,杭州市民A女士在本地某论坛发布了租房信息,诈骗分子通过查阅该信息,添加了A女士的微信、微博,并与其聊天,之后诱导A女士在所谓的投资网站上进行投资。
A女士信以为真,多次将大额资金转入对方提供的12个银行账户。
案例二:2024年1月初,一名为“王一伊”的企业微信联系宁波市民B 先生,交谈后B先生下载了对方推荐的名为“MosTalk(泡泡)”的社交聊天App,双方通过“MosTalk(泡泡)”联系。
之后B先生又根据对方发送的链接下载安装“莱特币”App,诈骗分子诱导其多次在该虚假平台内投资虚拟币大额转账,后发现无法提现,才意识到被骗。
案例三:2023年12月初,金华市民C女士通过抖音结识自称李陆河的陌生网友,添加对方微信及QQ,交流一段时间后,对方以新能源投资有高额回报为由,向C女士推荐投资网站,并诱导其在该网站投资充值。
在经过前期小额投资给予提现回报后,诈骗分子逐渐获取女士信任,后以大额投资利润更高为由骗取女士进行大额转账。
案例四:2023年12月,衢州市民D先生在刷抖音时被“炒私募基金”的视频内容引诱,遂添加至对方提供的微信群,并按照诈骗分子要求下载“企业传书”App,又在群内通过链接下载“梧桐树资本”APP并进行多次大额投资。
近日发现无法提现,才意识到被骗。
案例五:义乌市民E先生平时有炒股习惯。
2023年11月,E先生在微信视频号观看炒股类视频直播,添加了对方微信号并被拉入微信群。
根据群内发送的二维码下载聊天软件,又在诈骗分子引导下,下载了虚假投资平台BaseHk o2024年1月,E先生多次在平台进行大额转账以购买虚拟币,后来发现被骗。
二、警方提醒请广大群众,提高警惕、仔细甄别,捂紧自己的“钱袋子”,谨防落入诈骗分子设下的陷阱。
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2.09.06•【分类】其他正文人民法院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目录一、被告人易扬锋、连志仁等三十八人诈骗、组织他人偷越国境、偷越国境、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二、被告人罗欢、郑坦星等二十一人诈骗案三、被告人施德善等十二人诈骗案四、被告人吴健成等五人诈骗案五、被告人黄浩等三人诈骗案六、被告人赵明云等九人诈骗案七、被告人邓强辉等六人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八、被告人陈凌等五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九、被告人隆玖柒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十、被告人薛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一、被告人易扬锋、连志仁等三十八人诈骗、组织他人偷越国境、偷越国境、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一)基本案情被告人易扬锋在缅甸创建“远峰集团”,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编写话术剧本,开展业务培训,配备作案工具,制定奖惩制度,形成组织严密、结构完整的犯罪集团。
易扬锋作为诈骗犯罪集团的“老板”,组织、领导该集团实施跨国电信网络诈骗,纠集被告人连志仁加入该集团并逐步成为负责人,二人系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
被告人林炎兴担任主管,负责管理组长,进行业务培训指导;被告人闫斌、伏培杰、秦榛、黄仁权等人担任代理或组长,招募管理组员并督促、指导组员实施诈骗;被告人易肖锋为实施诈骗提供技术支持。
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该集团先后招募、拉拢多名中国公民频繁偷越国境,往返我国和缅甸之间,用网络社交软件海量添加好友后,通过“杀猪盘”诈骗手段诈骗81名被害人钱财共计1820余万元。
(二)裁判结果本案由江西省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
现已发生法律效力。
法院认为,以被告人易扬锋、连志仁为首的犯罪集团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
2023年最新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

2023年最新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01案例一2023年10月3日,梅某收到一条可以办理贷款的短信,由于梅某正好资金紧张,于是点击短信里的网址,下载名为“还呗”的软件。
梅某在该软件上注册登录并完善个人信息后,客服又推荐其下载“酷聊”的软件。
这个软件上的业务员小陈让梅某把姓名、电话、银行卡发给他,随后对方告诉梅某账户被冻结,需要转钱到指定银行账户才能解冻。
梅某害怕征信出现问题,于是按照对方指示操作,向对方指定银行账户转账25000元,转账后对方还让其继续转账75000元,梅某才意识到被骗,遂报警,损失25000元。
02案例二2023年10月4日,刘某收到陌生快递,打开一看发现是“乡村振兴”的文件(骗子伪造的虚假文件),显示可以领取一笔高达147万元的扶贫资金,需要进行相关审核。
刘某扫描文件上的二维码,被拉入企业微信群,群内管理人员称只有3%的人可以获得扶贫名额,刘某恰好就是这3%。
随后管理员推荐下载名为“乡村振兴”的软件,让刘某联系软件上的王某进行相关审核,王某称申领扶贫资金,需要缴纳147万的2%作为手续费。
刘某转账29400元后,对方称刘某已经申领成功,但是由于收款账户填写错误,导致扶贫资金被冻结,需要缴纳解冻金才能提现。
刘某又转账73500元,对方却还要求转款解冻,刘某才发现被骗,损失102900元。
03案例三2023年10月6日,刘某接到陌生电话称可以退还“我主良缘”婚介所会费。
当即在手机应用商城内下载“泓德合办”APP,遂按照客服要求在APP内购买基金10006元,后客服要求其继续购买基金方可退费,才发现被骗,总计被骗10006元。
04案例四2023年10云7日,周某在“杏吧”APP上下载“夜潮”APP后,充值50元成为平台会员后,需完成4次下注任务即可“约炮”。
周某按照客服指引先后转账15元、65元、320元,以赌“大小”“单双”下注的方式,分别成功返现至微信零钱25元、85元和365元。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例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例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不断增加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两个案例,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信息网络犯罪的性质和危害。
(正文部分)案例一:网上银行诈骗近年来,网上银行诈骗案件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线上金融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以宋某为例,他在接到一条装作银行短信的诈骗信息后,不慎点击了链接,进入了一个虚假的银行网站。
网站要求他输入账户和密码等个人信息,结果宋某的银行账户迅速被黑客控制,造成了严重财产损失。
案例二:网络色情勒索网络色情勒索是另一种盛行的信息网络犯罪。
举例来说,李某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色情图片,后来收到一封威胁信,信中称李某的个人隐私将被公开,除非他支付巨额赎金。
由于担心自己的事情被曝光,李某不得不支付赎金,然而并没有保证他的隐私不会被泄漏。
这两个案例对信息网络犯罪的不同形式进行了初步描述,让我们认识到这些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信息网络犯罪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成为受害者。
信息网络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技术进步、匿名性、缺乏监管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进行日常生活和金融交易。
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漏洞和易受攻击的环节,进行网络攻击和欺诈行为。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得犯罪分子难以被追究法律责任。
然而,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成为信息网络犯罪的受害者。
首先,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相信来自陌生人或不可信来源的信息。
特别是在涉及金融交易的情况下,要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操作,不点开、不回复来历不明的链接或邮件。
其次,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在使用互联网时,应定期更改密码,并采用强密码组合,包括字母、数字和符号。
同时,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敏感信息的输入和传输。
此外,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也应加大力度打击信息网络犯罪。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网络监管机制,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同时,加强对网络犯罪行为的监测和打击力度,对犯罪嫌疑人依法严惩。
广州银行信用卡电信诈骗案例

广州银行信用卡电信诈骗案例
案例一
xxxx年x月xx日,xxxx地区接报一起电信诈骗案。
加拿大籍华裔女白领杨某去年xx月接到显示为95588的“工商银行”电话,称其广州的信用卡有恶意透支,随后转接“广州市公安局”。
电话那头让被害人查询广州市公安局刑侦队电话,不久杨某就接到显示为“xxxxxxxxx”的“广州市公安局刑侦队”电话,称其涉及大型诈骗案,需将钱转入“国家安全账户”进行调查。
xxxx年xx月xx日至今年x月,杨某向多个所谓安全账户共计转账人民币xx余万元和xxx 万美元。
案例二
xx月xx日xx时xx分许,xx区公安局xx派出所接到刘女士的焦急报警:“警察,有人冒充快递公司客服,把我的300多万都骗走了!”
想要帮助事主止损,抢时间是关键!接到报警后,xx派出所联合分局反诈中心立即启动警银协作机制,兵分两路与时间赛跑:一组民警立即协助刘女士到广州银行xx支行进行账户调查,另一组民警通过协作机制对涉嫌转款的账户进行紧急止付。
经过与广州银行xx支行的核实,刘女士卡内共有308万元余额,已经被诈骗分子转走了5万元。
剩余的303万元由于转账额度限制,
被诈骗分子通过网上银行操作,转入了以刘女士名字新开的定期存款账户中,随时可能会被诈骗分子全部转走。
危急时刻,xx派出所民警迅速会同广州银行xx支行对该笔资金进行了中止交易,并为刘女士办理了相关手续,确保了剩余303万元资金的安全。
同时,通过紧急止付,刘女士银行卡内已经被转走的5万元也被及时“拦截”下来(目前正在对该资金核查中)。
在确认300多万元巨款安然无恙后,刘女士向公安机关处警民警和广州银行的工作人员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银行每日分享小案例

银行卡诈骗案例分享一、“网银保证金账户”诈骗案例:日前工商银行某支行营业部来了位女士,称自己接到网上银行发来的登录提醒短信,随后自己账号少了5万元。
同时接到一个自称是某购物网站的“客服”电话,“客服”说该女士在网站上通过网银购买了5万元的商品,要再次与客户确认购买意愿,如果不需要就提供支付介质的验证码,这样可退回资金。
银行网点负责人根据自己专业知识判断,在该女士的网银账户下的“保证金账户”里查到该笔资金,并且表示一旦客户向对方提供支付介质的验证码,资金就会被转走。
特点:不法分子通过黑客系统窃取客户网银登录密码,然后将客户资金转移到其保证金账户中,让客户误以为自己已被盗取。
接着给客户打电话,以各种名义索要验证码骗取资金。
网警提醒:广大市民平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相信以任何名义索要各类支付密码、验证码的电话或短信。
二、“代办信用卡”诈骗案例:市民张先生在网上看到一条代办大额度信用卡的小广告。
点击广告后,是一个申请代办信用卡的网站,张先生将个人姓名、联系电话填写后,一名自称银行信用卡客服的人联系张先生,并按照“客服”的要求交了一笔400元手续费。
3天后,张先生收到一张银行信用卡。
同时信用卡“客服”再次来电,要求张先生打1.2万元进入这张信用卡,以便进行信用卡激活。
待到张先生如数转账后发现信用卡的额度并没有提高,对方电话也关机了,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特点:不法分子利用高额度信用卡为饵先诱惑受害者上钩,再发一个假的信用卡给受害者增加可信度,最后以激活为由骗走受害者大量资金。
网警提醒:办理信用卡,不要相信网络、QQ、微信朋友圈的代办信用卡小广告,最好到银行网点办理,涉及信用卡问题,向官方客服咨询。
三、“信用卡解冻”诈骗案例:李女士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其名下的信用卡因逾期还款问题,信用卡已被冻结。
因为李女士名下确实有该行信用卡,所以李女士按照短信上的“客服”电话拨打过去与对方联系,并在“客服”的要求下,将自己的信用卡卡号、卡片背后的交易安全码以及手机验证码一并告知对方。
检例第202号:康某某利用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检例第202号:康某某利用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文章属性•【案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正文检例第202号:康某某利用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基本案情】被告人康某某,男,2003年9月26日出生,初中文化,系某网络科技公司法定代表人。
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康某某以网络科技公司兼职为名招聘刘某某等人(另案处理)帮助其收购电话卡。
刘某某系某学院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兼职招聘信息,招募到40多名在校学生,其中未成年人21人。
在康某某安排下,刘某某等人到指定网点办理电话卡577张,人均办卡14张。
康某某将电话卡出售给上游犯罪行为人,用于注册各类社交APP账号,提供有偿引流、点赞服务。
部分电话卡在康某某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上游犯罪行为人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检察机关履职过程】刑事案件办理。
2023年2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某市公安局某区分局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康某某立案侦查。
2023年8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某市某区人民检察院对康某某提起公诉。
康某某被人民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刑罚。
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某区检察机关办理康某某案件期间,梳理近年来本地发生的类似电信网络犯罪案件,发现出租、出借、出售电话卡是未成年人牵涉电信网络犯罪的主要方式。
针对在校学生异常办卡情况,检察机关研究构建“在校学生异常电话卡法律监督模型”,开展在校学生涉电信网络犯罪案件法律监督专项行动。
在市大数据中心统筹下,依托在校学生常规数据信息、未成年人办理电话卡数据信息及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犯罪发案数据信息,发现十余名未成年人被裹挟或者被诱骗参与犯罪。
监督模型线索的移送处理。
检察机关对依托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的有关线索进行审查后,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根据上述线索,公安机关破获十余起电信网络犯罪案件、缴获多套“无线语音网关”犯罪工具。
对于参与电信网络犯罪活动且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3名未成年人,检察机关根据其犯罪情节、认罪悔罪情况依法处理。
“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罪研究

“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罪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卡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同时,由于信用卡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行为。
其中,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罪是一种常见的信用卡诈骗手段。
本文将介绍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几个实际案例。
一、法律规定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利用虚假情况冒用他人姓名、账号、信用卡等信息,以达到非法获取财物的目的,即构成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罪。
对于此类犯罪行为,我国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最高可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案例分析1.江苏扬州冒用型信用卡诈骗案2019年11月,江苏扬州市公安局侦破了一起涉及13个省份的特大冒用型信用卡诈骗案。
犯罪嫌疑人使用冒用他人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通过特定的通道获取信用卡授权码,并用于在各地银行ATM机上提取现金。
该案涉及金额达1000余万元,涉及受害人300余人,其中包括境外受害人。
2.山东泰安冒用型信用卡诈骗案2020年3月,山东泰安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利用冒用银行电话诈骗的冒用型信用卡诈骗案。
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上的银行客服电话,以冒用银行客服的方式,向受害人要求提供个人信息,以便进行“卡升级”等操作。
在得到受害人的相关信息后,犯罪嫌疑人再使用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方式,进行转账等操作。
3.广州冒用型信用卡诈骗案2021年2月,广州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冒用型信用卡诈骗案。
犯罪嫌疑人通过编造虚假的住宅楼盘信息,骗取受害人购买假房产的方式,获取到了大量的受害人个人信息,包括银行卡、身份证等信息。
再利用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方式,进行网购等消费,损失金额高达10余万元。
总结: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罪是一种经常出现的信用卡诈骗手段,我们应当警惕这种犯罪行为。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提高个人的信息保护意识,避免把个人信息泄漏给不法分子,以免受到经济损失的侵害。
三、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个人对于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预防能力,包括以下几点:1. 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不将个人敏感信息留给陌生人或非正规机构。
电信诈骗犯罪典型案例

电信诈骗犯罪典型案例电信诈骗犯罪是一种起源于我国台湾地区的,以电信通讯技术为信息传输媒介,通过传递具有欺诈性内容的信息骗取民众财物的一种非接触式诈骗犯罪。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电信诈骗典型案例,一起来看看吧!电信诈骗典型案例篇11月18日,犯罪嫌疑人冒充邮政快递工作人员,给承德市居民高某打电话,称高某已办理一张高额度信用卡,且该卡已透支消费,并以报警为名要求高某与其指定的电话联系。
另一犯罪嫌疑人冒充广州市公安局工作人员,以高某涉嫌洗钱犯罪为名,要求高某将名下所有存款转至该人指定的“安全账户”中,并称查清后全部返还。
在此期间,犯罪嫌疑人要求高某保持与其通话状态,高某向该账户中汇款88万元后发现被骗。
电信诈骗典型案例篇22月3日,市民王先生报警称,其在2日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工商银行的工作人员,称王先生有一张信用卡在上海透支消费,还说有人利用其身份信息涉嫌诈骗,对方让王先生到银行内柜员机操作,说要核实一下王先生与诈骗犯是不是同一人。
王先生未多考虑便到飞鹅路工商银行铁路支行内按照对方要求进行操作。
随后,王先生就收到短信卡内的十四万元被转走,之后卡内的七千元也被转走。
王先生意识到被骗,立即拨打电话报警。
电信诈骗典型案例篇32014年12月,事主苟某接到电话,对方自称“左经理”,事主就以为是某古玩城的“左经理”,对方说有事,让事主第二天去办公室。
第二天,对方又给事主打电话说来了两个领导,要给领导送红包,让事主帮忙给领导的账号打点钱,之后在把钱还给事主。
随后,事主给对方账号汇了4800元。
汇完钱后找到左经理,左经理说没有找过事主。
事主这才发现被骗。
电信诈骗典型案例篇42014年12月19日11时许,事主李某接到***********的电话,对方自称公安局的,称其与一名在北京的叫李冲的人有关,对方贩毒洗黑钱,盗用了其身份资料,在银行开了户,然后对方帮其转电话到北京公安局************),对方自称北京公安局科长,让检察长(女的)跟其解释,对方称其的身份证开了多少个户口,有多少钱,其答复对方,称这案现由公安部门侦查,随时冻结其银行的钱。
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的警示

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的警示摘要信用证诈骗是一种屡见不鲜的公司金融犯罪行为。
本文将以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作为案例,详细阐述该案的经过和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人避免类似的诈骗行为。
1. 介绍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常用的支付工具,它凭借信用证银行的支付保证,为国际买卖双方提供了一种可靠的付款方式。
然而,诈骗分子也经常利用信用证这一制度漏洞实施欺诈行为。
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在此我们对该案进行深入研究,以警示其他企业和个人。
2. 案例经过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是发生在2019年的一起金融犯罪案件。
牟其中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在国内外都有一些商业伙伴。
他通过伪造文件和伪造交易的方式,从国内和国外银行获得了大量的信用证额度。
他先通过伪造的文件,向银行申请信用证额度,然后利用这些信用证进行虚假交易。
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骗取了数百万人民币的资金。
在该案中,牟其中巧妙地利用了银行对文件审核的不严格和对交易真实性的盲目信任,成功绕过了监管层面。
他的作案手法成熟、隐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被发现。
3. 案件影响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案件本身受害者和银行。
这种金融犯罪行为对整个商业环境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该案的曝光使得信用证制度的可靠性受到了质疑,国内外商业伙伴对信用证付款方式的信任度下降,导致了交易的不稳定性。
其次,银行在该案中未能有效发现和阻止诈骗行为,暴露出其内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性,也使得其他银行在信用证业务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此外,该案还使得企业和个人对于贸易伙伴的选择更加谨慎,并对交易文件的审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运营成本。
总的来说,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对社会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给商业活动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4. 避免类似诈骗的建议为了避免成为信用证诈骗的受害者,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参考:•加强对交易伙伴的尽职调查:在与新的贸易伙伴建立业务关系之前,对其进行细致的背景调查,确保其信誉和信用可靠。
信用卡欺诈案例

信用卡欺诈案例信用卡欺诈案例:时光飞逝,我们回溯到2010年,发生在某国一起令人震惊的信用卡欺诈案件。
案例一:2010年5月,李先生收到一封信用卡账单,显示他在过去一个月内进行了多笔高额消费,总计达到5000美元。
然而,李先生自称从未在该时间段内使用过信用卡,且这些消费记录全部为他陌生的商铺。
他立即报案,警方展开调查。
经过初步的追踪调查,发现这些消费记录是在一家当地高级商场完成的。
然而,监控摄像头却出现了故障,无法为调查提供任何线索。
调查人员加大努力,进一步追查信用卡使用的具体场所、时间和消费者信息。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警方发现一名商场安保人员涉嫌参与此案。
经特殊手段调查此人的经济情况,发现他在案发期间突然拥有了巨额资金,并于同一时间购买了豪华汽车。
更令人意外的是,该安保人员与一名有着前科的信用卡欺诈分子有了频繁的联系。
在进一步审讯中,这名安保人员承认了自己合谋此案的事实,同时也揭露出了更广泛的信用卡欺诈网络。
案例二:另一起信用卡欺诈案于2010年9月发生。
王女士在一次机场购物后,使用信用卡支付了1000美元。
然而,当她到达目的地后,通过信用卡账单发现,她被收取了1500美元。
王女士对此感到非常愤慨,并即刻联系了信用卡公司。
信用卡公司迅速展开调查,发现她所购买的商铺存在一处被操纵的刷卡机器。
刷卡机器在交易时,会记录实际支付金额为1000美元,但通过非法的软件操控,将收取的金额篡改为1500美元。
调查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定位到了那家商铺的一名员工,他是一名具有黑客技术的IT专家。
进一步调查中,警方在该IT专家的家中搜出大量的信用卡信息,这些信息都被他以低价出售给了其他不法分子,用于犯罪活动。
通过与国际警方的合作,他们成功抓获了一批信用卡欺诈团伙的成员。
律师点评:信用卡欺诈案件对被害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伤害。
这两起案件都展示了欺诈分子以不同方式进行犯罪的手法,同时也凸显了调查人员以及警察机关在案件侦破中的辛勤努力。
信用卡诈骗案例

信用卡诈骗案例信用卡诈骗是一种常见的金融犯罪行为,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并非法使用,给信用卡持卡人和银行造成巨大损失。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真实的信用卡诈骗案例,以便大家提高警惕,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案例一,钓鱼网站诈骗。
小明收到一封来自“银行”的邮件,邮件称其信用卡存在异常交易,需要点击链接进行确认。
小明点开链接,进入一个与银行官网非常相似的网站,输入了信用卡号、密码和验证码。
没过多久,小明的信用卡就被盗刷了数万元。
原来,这封邮件是诈骗分子伪装成银行发送的钓鱼邮件,目的是获取信用卡信息进行盗刷。
案例二,电话诈骗。
小红接到一个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小红的信用卡被盗刷,需要核实身份信息。
小红由于紧张,没有留意对方的口音和态度,便将信用卡号、姓名、身份证号码告诉了对方。
结果,小红的信用卡很快就被盗刷了大笔资金。
原来,这是一起电话诈骗案件,诈骗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获取了小红的个人信息进行盗刷。
案例三,假ATM机盗取信息。
小王在商场附近的ATM机取款时,发现ATM机上安装了一个奇怪的设备。
他没有在意,继续进行操作。
几天后,小王发现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了大笔资金。
原来,这个ATM机被诈骗分子安装了假卡口,用来盗取信用卡信息。
小王的信用卡信息就是在这个假ATM机上被盗取的。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信用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我们要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信用卡信息,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短信、邮件,谨慎提供个人信息;2. 定期检查信用卡账单,发现异常交易及时报警处理;3. 注意ATM机、POS机等终端设备的安全,避免在可疑设备上操作;4. 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网上银行、支付等操作。
总之,保护好自己的信用卡信息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提高警惕,才能避免成为信用卡诈骗的受害者。
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堵截风险案例标题

1、堵截账户开立风险案例分析
2、开立个人账户姓名不符引发的风险事件
3、一则成功堵截电信诈骗事件的案例分析
4、堵截信用卡套现行为的案例分析
5、东营农商银行六合支行:成功堵截一可疑集中开卡事件发生
6、蚌埠市多家银行机构成功堵截多起银行结算账户风险事件
7、“断卡行动”的暗藏危机―珠海建行尖峰支行成功堵截一起银
行卡出借案件
8、建行宣城市分行加强柜面风险堵截,守护群众钱袋子
9、银行各种安全风险案例分析汇编
10、中信银行石家庄分行成功堵截团伙可疑开户事件
11、国内问题金融机构风险事件最全整理及分析
12、小议柜面风险防范
13、2021年堵截电信诈骗超8.5亿元工行广东分行平安金融建设
卓有成效
14、建行江门新会环城支行成功堵截电信诈骗事件。
信息诈骗的案例

信息诈骗的案例信息诈骗是一种利用虚假信息或者欺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息诈骗案件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关于信息诈骗的案例,以便更好地认识和防范这一类犯罪行为。
案例一,网络购物诈骗。
小明在某网购平台上看中了一款手机,通过私下联系卖家并支付了定金。
然而,在支付完定金后,卖家突然失联,手机也没有寄出。
小明多次联系卖家均无果,最终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这是典型的网络购物诈骗案例,诈骗分子利用虚假信息和假冒身份骗取他人财物。
案例二,电话诈骗。
张女士接到一通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她的银行账户存在异常情况,需要她立即配合处理。
在对方的指引下,张女士按照操作要求将大部分存款转入了指定账户。
事后,她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
电话诈骗是近年来非常常见的一种诈骗手段,诈骗分子通过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或者其他身份,诱骗受害人主动泄露个人信息或者转账汇款。
案例三,虚假投资诈骗。
李先生被一家虚假的投资公司所诱骗,对方承诺高额回报并要求他投入大笔资金。
在一番花言巧语的诱导下,李先生最终投入了大量资金,却发现所谓的投资公司早已消失无踪。
虚假投资诈骗是近年来屡见不鲜的一种诈骗手段,诈骗分子通过编造虚假的投资项目和高额回报来吸引受害人投资,最终骗取其财物。
以上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信息诈骗的手段和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层出不穷。
为了避免成为信息诈骗的受害者,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
首先,要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和诱导,尤其是涉及到金钱交易的情况。
其次,要加强信息安全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最后,要提高法律意识,一旦发现被诈骗,要及时报警并寻求法律援助。
信息诈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防范信息诈骗是每个人的责任。
希望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和分析,能够引起大家对信息诈骗的重视,增强防范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2021年度全省法院十大典型案例

2021年度全省法院十大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分类】其他正文2021年度全省法院十大典型案例案例一“10.18”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一、基本案情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间,苏某(在逃)等人在菲律宾马尼拉马卡蒂市的宏盛国际集团(以下简称宏盛国际),招募朱某、董某、陈某等94名被告人到宏盛国际下设的人事部、行政财务部、推广部、客服部担任主管、小组长、组员,各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手段,通过推荐虚假“腾讯彩票”平台诱骗中国境内居民充值投注、再以后台操控让被害人少量赚钱提现、引诱其不断加大投注的方式,骗取赵某等1500余名被害人共计10458.3052万元。
被告人陈某等四人从菲律宾回国后,与被告人李某在国内继续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2020年5月至7月间,五被告人采用与宏盛国际类似的电信网络诈骗方法,骗取韩某等被害人共计35万余元。
2019年4月至9月间,林某等4名被告人为牟利,明知他人购买银行卡可能用于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分别将银行卡及绑定的手机卡、U盾出售给他人。
四被告人出售的银行卡被宏盛国际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支付结算金额为129万余元至583万余元不等。
二、裁判结果因案涉人数多、涉及地域广、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案情复杂,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本案由成都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分案受理。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朱某、董某等94名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境外参与诈骗犯罪,与他人结伙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手段,通过推荐虚假“腾讯彩票”平台诱骗中国境内居民充值投注,再以后台操控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陈某等4名被告人回国后,与李某共同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手段,采取与宏盛国际类似的诈骗方法,再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
朱某、董某分别系宏盛国际犯罪集团推广部、行政财务部主管,并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其余92名被告人系从犯。
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六起电信诈骗犯罪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六起电信诈骗犯罪典型案例2016年9月30日上午10时,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惩治电信诈骗犯罪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巡视员王玲主持新闻通气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安凤德,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谢开红发布案例并介绍相关情况。
案例一:戴春波等32人诈骗案(一)基本案情2011年8月底,被告人戴春波、王瑞讯、周娟受雇佣参加他人组织的针对中国大陆公民的电信诈骗团伙,并持旅游签证出境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后被安排在位于万象市西沙达腊彭巴报村的24组一栋别墅内从事电信诈骗活动。
三人主要负责接听被害人回拨的电话,并按月领取工资及提成。
戴春波等实施诈骗行为的方式为:一名台湾男子每天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各地发送语音包,内容是对方因涉嫌恶意透支信用卡被法院传唤,需要查询详情的就会给转接人工查询,戴春波等三人便冒充法院工作人员接听电话,并按照话术内容告诉对方恶意透支信用卡未还钱涉嫌刑事犯罪,若对方予以否认,便帮助对方将电话转接给二线人员,由二线人员冒充公安局工作人员继续进行诈骗,诱导被害人向指定账户内转账或汇款,从而骗取被害人钱财。
同年9月26日,戴春波等三人在该别墅内被老挝国家警察局抓获,同年9月30日被移交我国公安机关。
2011年8月底至9月初,被告人黄辉云等二十九人相继受上述同一雇主雇佣参加他人组织的针对中国大陆公民的电信诈骗团伙,并持旅游签证出境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在位于万象市西沙达腊县撒潘通村19组的一栋别墅内从事电信诈骗活动。
黄辉云等二十九人主要负责接听被害人回拨的电话,并按月领取工资及提成。
诈骗团伙成员冒充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按照话术要求,接听被害人回拨的电话,虚构被害人的信用卡因购物等被恶意透支的虚假信息,诱使对方向指定账户内转账或汇款,从而骗取被害人钱财。
同年9月16日,该团伙于从被害人马某某处成功骗取人民币41万元。
经马某某报案,9月26日,黄辉云等二十九人在该别墅内被老挝国家警察局抓获,9月30日被移交我国公安机关。
22年网络诈骗破案的成功案例

22年网络诈骗破案的成功案例办理贷款是极为常见的一项金融服务,但通过“刷流水”提升信用的方法来办理贷款,其实只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设下的“圈套”。
日前,哈市警方成功破获一起“帮信”案,抓获一名为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刷”了700多万流水的犯罪嫌疑人。
近日,哈尔滨市公安局呼兰分局原野派出所获得线索,辖区居民徐某涉嫌参与电信诈骗犯罪。
接到线索后,民警迅速展开核查,经过大量工作,民警发现徐某名下的五张银行卡均有大量大额转账记录,多数款项与全国多地发生的多起电信诈骗案件存在关联,在充分固定证据后,民警对犯罪嫌疑人徐某进行布控,同时对其家人进行政策宣讲,在家属配合下,犯罪嫌疑人徐某来到呼兰分局投案并如实供述了犯罪经过。
徐某交代,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就产生了办理贷款的想法,但他没有选择到银行办理业务,而是选择了在网络上“碰碰运气”。
很快,他就根据一个网络小广告,与一名自称网络贷款公司业务员的人取得联系。
急于用钱的他,轻信了对方要求用自己的银行卡“刷流水”来提升信用才能办理贷款的谎言。
在对方的指引下,徐某在多家银行办理了银行卡及配套的“U盾”,在办理业务期间,银行工作人员多次提醒他不要出租、出卖、出借自己名下的银行卡,但“贷款心切”的徐某都当成了“耳旁风”,将自己名下的五张银行卡、U盾及一张手机卡放到了指定地点,由“贷款公司工作人员”取走,帮助自己“刷流水”。
可他做梦都没想到,这一切只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一个陷阱,到头来自己不光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是触碰了法律的“高压线”。
警方经过核实,徐某名下的五张银行卡内涉案流水高达700余万元。
现检察机关已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徐某作出批准逮捕决定,案件正在进一步工作中。
警方提示:听起来极为诱人的“馅饼”往往是引人犯罪的“陷阱”。
请广大群众切勿因一时贪念而将自己的身份证、手机卡、银行卡、U盾及其他重要的个人信息出租、出借或出售他人使用,以免沦为电信网络犯罪的“帮凶”。
[一则成功堵截冒名办卡的外部欺诈风险案例] 堵截冒名开户
![[一则成功堵截冒名办卡的外部欺诈风险案例] 堵截冒名开户](https://img.taocdn.com/s3/m/75b212630029bd64793e2c24.png)
[一则成功堵截冒名办卡的外部欺诈风险案例] 堵截冒名开户一则成功堵截冒名办卡的外部欺诈风险案例1、案例经过“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 “我要办一张银行卡”,一位戴着眼镜挺斯文的中年客户自然地应答道。
接到该客户的身份证和开卡申请表,我简单地看了一眼,从凭证袋拿出一张即将要办理的银行卡。
在开始操作之前,我再次习惯性地打量了一下,发现本人与身份证的照片还是有一些出入。
于是询问了一下客户是否为本人,并寻求运营副主任的帮助。
这时客户笑脸相迎,“我以前是不戴眼睛的,……”,而且重复多遍,坚持就是本人。
基于从样貌上确实不容易辨别,我们便询问客户的身份证件号码,客户表示背不下来。
我们再次询问客户的生日,客户开始神情迟疑,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
由此判断为非本人,拒绝为其办理。
2、案例分析“办理完”该业务后,我很后怕。
如果我没有再次辨认身份或是没有辨别出来,而是直接为其办理了开卡开户业务,后果将会很严重。
假设不发分子冒用他人身份证件成功开立了账户,利用该账户从事洗钱或诈骗活动。
届时,会加大公安机关的查处难度,严重影响社会公众的财产安全。
3、案例启示(一)如遇此类情况,我们应当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并通过内部渠道通知其他营业网点,以免此类客户前往其他网点再次尝试。
这样便能更好的防范“漏网之鱼”,做到上下联动,内外联动。
(二)办理业务的柜员,负责复核工作的运营副主任以及大堂经理应当协同合作,保持敏锐的观察力,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从源头上杜绝外部欺诈风险。
(三)年关将近,电信诈骗事件频频发生。
这便要求我们在保持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要做到时刻提高警惕,谨防外部欺诈风险事件的发生。
高开营业室赵媛媛/感谢您的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堵截用虚假信息网上欺诈申办信用卡的案例
一、案例经过
一青年男子到支行营业部领取信用卡,工作人员接过其手中的身份证后,询问其办卡地点,这名男子含糊其辞说“忘记了”,当时工作人员觉得可疑,随即提高警惕,立即进行查询。
在查询办卡渠道为网银渠道后,再次询问该男子“是填写申请表办理的吗?”男子居然回答道:“对,就是填表办理的。
”为了更能确定事件的性质,工作人员将网上办卡申请表打印出来之后,继续询问这名男子的工作单位,电话,住宅地址等信息,认真履行网上办卡发卡审核要领,可是这名男子无一回答正确,并且回答的时候,眼神极不自然,表现很不耐烦,大声嚷嚷管得太多。
针对此种情况,工作人员没有放弃,继续核实客户信息,让客户逐条回答表上所列内容,见此情景客户要回身份证,转身离去。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利用虚假资料伪造信息申请办理信用卡的案件。
从而成功防范了一起利用虚假资料申办信用卡的案件,保证了银行的资金安全。
现今,由于信用卡所针对的客户是风险相对独立的消费者个人,客户的多样性和独立性使得信用卡业务和传统的对公业务相比,具有高度风险分散的特点。
当前,银行的信用卡风险隐患主要存在欺诈风险和持卡人信用风险。
而虚假申请成为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卡过程中的极大隐患。
虚假申请为客户使用虚假身份、冒用他人身份或使用虚假资料获取银行卡进行欺诈交易。
三、案例启示
从当前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情况看,主要存在虚假资料申请,为了获取更高的信用额度,信用卡申请出现了身份证件真实有效,但工作单位信息和住宅信息均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申请,尤其是网上申请信用卡的客户,并没有提供真实的资料,而审核时多数采用电话调查的方式,有时不能确切反映申领人的真实信息,这对信用卡业务发展埋下了很大隐患。
针对此种情况,支行营业部深入分析此次事件,继续加强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切实开展业务自查和自律监管检查工作,做好切实防控风险,加强发卡环节的风险防控,从源头遏制欺诈案件的发生,保障信用卡业务合规经营,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