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阴阳五行学说

合集下载

中医学英文版课件:02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英文版课件:02 阴阳五行学说
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 其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指导临床的预防、诊断 和治疗。
Theories of 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阴阳五行学说
The theories have had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CM. So far, they are still in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
Theories of 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阴阳五行学说
1
Theories of 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阴阳五行学说
Theories of 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include 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
秋冬气候逐渐变得寒凉,是因为秋冬的阴寒之气逐渐上 升,抑制了春夏的阳热之气。
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阴阳的相互关系
1) Opposition and restriction of Yin and Yang
阴阳的对立制约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章阴阳五行【重点难点】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等。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素问· 宝命全形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

4.指导疾病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5.确立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和护理的基本原则。

6.指导养生防病要保持体内阴阳协调,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顺四时而调阴阳。

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它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类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领域,主要是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施护。

四柱预测学之阴阳五行

四柱预测学之阴阳五行

第二章阴阳五行在我国信息科学领域里,凡采用技术方法进行信息预测,如八卦、四柱、奇门、星象、阴阳风水等,都是以阴阳变化为原理、五行生克制化为法则。

因此,用四柱来预测人的吉凶信息,同样要懂得阴阳五行变化、生克的原理方法及相互关系。

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把宇宙的万物万象,分为阴阳两大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

它总结出来的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与对立统一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阴阳学说,不仅应用到各个科学领域里,而且成为我国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世界的理论基础。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阴阳学说的产生,早在夏朝就已开成,这可以从《易经》中八卦阴阳受的出现而得证实。

八卦中阴受,一和阳受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古书《连山》中,故(山海经)中有云:“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日《连山);皇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蹄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日《周易)》。

”这就是说,在夏朝就有《连山)这样的八卦书,而八卦又是阴和阳这两个最基本的受组成的。

所以阴阳学说,起源于夏朝是可信的。

在此要顺便说明的是:目前学术界对阴阳五行学说卦的关系及它们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仍有不同见解。

历史学家朴先生在《阴阳五行探源一文)(载北京大学出版社06年版(中国古代文化史论》)中提出:五行观念起源于高民族的龟卜,阴阳观念起源于南方吴越民族枚卜(即《楚辞》中所谓“簿”),八卦则起源于周民族的筮占,可能古籍所记载的“六鉴”(即“六”,后发展为“六受”)此朴先生根据古籍中的蛛丝马迹而推测,认为我国古方民族与南方民族(主要是商、周和越楚等民族)的文化合,是到战国时期由儒家的孔子、稷下学派的邹衍等将三文化互相渗透,而到汉朝的董仲舒才集大成面完成了阴阳行学说与周易八卦术数全面结合的伟大工程。

庞朴先生的文章论证严密,诚为有独到见解之佳作。

不过,目前考古界史学界对夏文化以及对《连山)、《归藏》等传说中的古代化实际情况之研究都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实物资料也足,因此,本书仍依传统的讲法将阴阳学说的起源时期定夏时期。

第二篇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

第二篇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以上重点是心与肾、肺与肾、肝与肾的关系;难点是心与肾的关系
归纳本次课程,布置思考题。
思考题:1.如何理解肾主纳气的功能?
2.三焦有哪些涵义?在临床上有何应用?
3.如何理解心与肾、肝与脾的关系
任课教师签名: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案
编号:5
课题
第四章气血津液授课专业:护理学年级班级人数授课日期:年月日
课时目标
掌握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脏腑的组成;3.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1.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特性及其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2.五脏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了解
教学活动
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示教其它
教学过程
导言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概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定义
三、讲解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讲授四、十二经脉表里关系。讲授(重点: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难点:经络是如何形成的?十二经脉循行包括直行和分支。第六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1.阐释风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2.阐释寒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3.阐释暑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4.阐释湿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5.阐释燥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6.阐释火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7.总结二、厉气:厉气的概念、发病特点、传染方式、发病原因重点:风、寒、湿、火邪的致病特点难点:风邪、湿邪的致病特点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风为百病之长? 2.寒性主收引的主要机理和病理表现是什么? 3.如何理解湿邪阻遏气机的特点? 4.火邪与暑邪都能引起发热,机理有何不同?5.为什么说燥易伤肺?任课教师签名: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之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生血

生血
统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教材课:五行学说

中医教材课:五行学说
➢ 五行中某一行(克方)过度亢盛/太过,如木旺乘土。




火 相乘
相侮
17
相侮:侮,恃强反克的意思 相侮顺序与相克顺序相反
相侮原因:
➢ 五行中某一行(被克方)本身过强(太过),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反 而被强者所克制,如木亢侮金。
➢ 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克方)过度虚弱(不及),被克方相对过强,强者 克制弱者,如金虚木侮。
33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3. 控制疾病传变
通过脏相生、相克规律的治疗原则 控制脏腑相生相克的病理传变
34
赠送茶文化模板
中 本

PPT
国 模


茶 适
合 用
模 板
文 于




化 作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五时
五腑

五方
五行
五体

五色 五味
五官 五志

➢ 自然环境与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通过五行归属息息相关
➢ 不同时节、季节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相应五行属性的变化
20
(二)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以五行的抽象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 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阐明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
脏腑功能之间的相互促进、转化 相互调节、制约
长(繁茂) 杏

第二章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章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21

2015-3-7
阴阳属性划分举例
属性 空 阳 阴 间 时间 昼 夜 季节 春夏 秋冬 温度 温热 寒冷
上外左南天 下内右北地
2015-3-7
22
(三)阴阳的特性




1. 阴阳的普遍性 :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 变化的总规律。 2.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属性是相对的,随时间条件 而变化;如白天黑夜 3.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以背部和胸 腹的关系来说,背部为阳,胸腹为阴;而属阴的 胸腹,又以胸在膈前属阳,腹在膈后属阴。 4.阴阳的关联性:只有一对相互关联的事物,或者 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划分阴阳。如水与火, 天和地,寒与热等可以划分阴阳。
阴 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性质的哲学思想。 阳 约在二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学说被引用到医药学中来,作为 五 推理及病证防治,成为中医学基本理 学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带有朴素
2015-3-7 15
27


2015-3-7
(一)阴阳的对立 (续)

以人体的生理机能为例,机能之亢奋为阳,
抑制为阴,二者相互制约,从而维持人体的
生理状态。

四季的寒暑为例,夏虽阳热,而夏至以后阴气却 随之而生,用以制约暑热之阳;冬虽阴寒盛,但 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生,以制约阴寒
2015-3-7
28
(二)阴阳互根
(1)相互依存,互为根本;每一方都以相对立的 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2)互用---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精 通过阳气的活动而产生,而阳气又由阴精化生 而来。 (3)“体用关系”---“阴为体,阳为用”。 “体” 即本体(结构或物质基础),“用”指功用 (功能或机能活动),“体”是“用”的物质 基础,“用”又是“体”的功能表现,两者是 不可分割的。

阴阳学说(授课)

阴阳学说(授课)

、对立制约的 、互根互用的
、消长平衡的 、可以转化的
、“阴病治阳”的治法适用于:( ) 、阴的绝对亢盛 、阳的绝对亢盛 、阴虚而致阳亢 、阳虚而致而致阴盛
、“阳病治阴”的治法适用于:( ) 、实热证 、实寒证 、虚热证 、虚寒证
、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是:( )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阳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阴病治阴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泻
阳病治阳

虚热证 补阴

(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 补阳 (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指导疾病治疗 指导养生 确定治疗原则 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寒凉——阴;温热——阳 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 升降浮沉: 升浮——阳;沉降——阴
“阴阳离决 精气乃亡”
二、阴阳的基本内容
.消长平衡
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运动
变化中



对立制约——消长



互根互用——整体平衡
阳 消
二、阴阳的基本内容
.消长平衡 、阴阳对立关系的彼此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阴阳互根关系的彼此消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二、阴阳的基本内容
.消长平衡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 “阴阳互藏其宅,故伤其阳即及其阴,
、躁动不安 、发热 、呼吸气粗
、语声高亢 、脉沉迟
、属于阳的药味有:(

、辛 、甘 、苦 、酸 、咸

第二章 五行学说(3)

第二章   五行学说(3)

《元亨疗马集》中提出的“察 色应症”,便是以五行分行四 时,代表五脏分旺四季,又以 相应五色(青、黄、赤、白、 黑)的舌色变化来判断健、病 和预后。如肝木旺于春,口色 桃色者平,白色者病,红者和, 黄者生,黑者危,青者死等。
又如《安骥集·清浊五脏论》中 所说的“肝病传于南方火,父 母见子必相生;心属南方丙丁 火,心病传脾祸未生;……心 家有病传于肺,金逢火化倒销 形;肺家有病传于肝,金能克 木病难痊”,即是根据疾病相 生、相克的传变规律来判断预 后。
第二章
五行学说
一 、 五 行 的 基 本 概 念
《尚书. 大传》
“水火者,百姓
之所饮食也;金 木者,百姓之所 兴兴生也;土者, 乃物之所资生, 是为人用。”
这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 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 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人 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后 来人们把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加 以抽象概括,用来说明整个物 质世界,并认为这五种物质不 仅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 关系,而且还在不断运动、变 化之中,故称之“五行”。
( 二 ) 五 行 的 归 类
(二)五行的归类 五行学说是 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以及 动物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 病理现象,进行广泛联系,按 五行的特性以“取类比象”或 “推演络绎”的方法,根据事 物不同的形态、性质和作用, 分别将其归属于木、火、土、 金、水五行之中。现将自然界 和动物体有关事物或现象的五 行归类,择要列表如下。
“不及”是指某一行自身虚弱, 难以抵御来自所不胜者的正常 克制,使虚者更虚。仍以木克 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能制约 土,若土气过于不足,木虽然 处于正常水平,土却难以承受 木的克制,导致木克土的力量 相对增强,使土更显不足,称 为“土虚木乘”。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3
二.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 处,称作“气海”, 又称作“膻中”。
组成与分布:是以肺 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和脾胃从饮食中运化 而化生成的水谷精气 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相互结合而成。宗气 聚集于胸中,灌注于 心肺之脉。
一.主要功能
○ 贯心脉以行气血 ○ 走息道以行呼吸
0 营气
在液为涎
01
02
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
03
04
在志为思
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肝的生理功能:
1. 主疏泄
① 调畅气

肝者,将军之官,
② 促进脾

谋虑出焉
胃的运 化功能
③ 调畅情志2. 主 Nhomakorabea血:贮藏血液和调
节血量
肝的在志、 在液、在体 和在窍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在体和筋 其化在爪
在窍为目

肾为“先天之本” 腰为肾之府
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 能,是机体活动的主要物 质基础。
第三节 津 液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等。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用于诊断和治疗
第三章 藏 象
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古 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 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 的某些生理功能。 ➢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 整体观。

中医护理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

中医护理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

教学课题:阴阳五行学说教学目的:1.了解阴阳概念及其特征;2.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认识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课时分配:1课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教具:1.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案、课件;3.相关图书资料。

教学主要方法:讲授法、互动问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阴阳现象,引起学生对阴阳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阐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0分钟)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特征。

三、介绍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5分钟)1.阴阳学说的历史渊源;2.阴阳学说的哲学思想;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阐述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5分钟)1.中医护理学中的阴阳学说的应用;2.以实例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五、小结(5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概念及特征-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作业布置: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医护理学中阴阳学说的应用,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基本内容以及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掌握了解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实例的介绍和讨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另外,在布置作业时,应该注意作业的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作业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中医学基础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基础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医的哲学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气一元论——研究精气,也叫元气的内涵及运动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门学问 • 视频《黄帝内经》纪录片,撩开气的盖头
• 方法论
世界观—是什么?
• 地心说最早是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的,之后 经过学者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对其进一步发展逐渐 得以建立和完善。地心说在古代西方长期处于兴盛 的地位。
•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 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这个理论体系提出 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行星 都在围绕太阳旋转。
进一步引申
生发、生长、向上 相对
逐渐引申……
• 光明、温暖、高兴、生发、向上、积极 • 黑暗、寒冷、抑郁、抑制、向下、消极
•阳 •阴
“阳,明也。山之南, 水之北也。
阴,暗也。水之南, 山之北也。”
日光向背



二、阴阳的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的属性的概括。
要点:自然界 关联 对立 属性
• 李济仁教授是新安医学“张一帖”的传人,他的夫人张舜 华女士同样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中医教授,夫妇二人一共 育有五个子女,全部都是医学专家,其中有三个儿子相继 成为博士后,四个子女被评为教授。“一门三博士,两代 六教授”,在医学界传为美谈。而他们的大儿子,就是写 出了《养生大道:张其成讲读〈黄帝内经〉》、《〈易经〉 养生大道》、《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等诸多养生类畅销 书的张其成博士。
小结
• 精气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02阴阳五行学说

02阴阳五行学说

态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
阴阳的偏盛偏衰。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一定条件)可朝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
达到一定阀值
阳→阴。 质变。 寒证→热证。 热证→寒证。
量变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背——阳 六腑—阳 腹——阴 五脏—阴
2.概括生理功能
2.阴阳的相互依存
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 在,阴阳双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的依赖 关系。 如: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 没有上就无所谓下。
3.阴阳的相互消长
消—减少,长—增多。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始终处于减
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间始终处于动
气属阳,血属阴。 物质属阴,功能属阳。
3.说明病理变化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平衡——无病
阴阳失衡—阴虚或阳虚 阴盛或阳盛
4.指导疾病诊断:
疾病发生机制主要是阴阳失衡,所以任何疾病都
可以用阴阳加以概括。
5.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疾病的治疗原则平衡阴阳。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6.指导疾病预防: 人体的阴阳与天地间阴阳相一致。
湿




下 地

女 腹 脏


体 内
下 部
内 侧
心 血
任 脉
小结:划分阴阳的一般规律


向上
向下
外向
内向
明亮
阴暗
兴奋抑郁ຫໍສະໝຸດ 无形有形温热
寒凉
运动
静止
升浮
沉降
功能

中医学阴阳五行

中医学阴阳五行

再到后来,阴阳概括描述的对象从具体的事
物、现象延伸到抽象的事物、现象时,阴阳 学说才真正成熟,继而成为一个哲学。 阴阳的划分并没有好坏之别,阴阳交替被视 为万物的根本规律,阴阳平衡、和谐则被视 为最理想的状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 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 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说起“阴阳五行”,
一般中国人都不会感 到陌生。但真正了解 这样一种与中国传统 文化方方面面密切相 关的理论,以及这种 理论与中国传统医学 关系的人,或许就不 是很多了。
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 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指导疾病治疗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控制疾病传变 确定治则治法补母、泻子、

抑强、扶弱
附录
元气论、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的关系

元气论、阴阳学说 和五行学说,都是 古代哲学思想的精 华,虽各有所指和 特点,但又是相互 关联的。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运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上下
阳——上部
阴——下部
阳——体表 背腹 阳——背 阴——腹
人 体 分 阴 阳
表里
四肢 阳——外侧 阴——内侧 阳——六腑 阴——体内——内脏 阴——五脏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 三 五行解释脏腑病理传变 • 五行学说可用于解释一些病理情况,特别
是用以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某些相互 影响。这种相互影响,中医学习惯上称之 为“传变”。
五行学说小结
• 1.五行含义:金、木、水、火、土。 • 2.五行特性: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穑、金从革、
水润下。 • 3.五行归类:取象类比法,推演络绎法。 • 4.五行生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是具 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归类
• 1.归类的依据:五行特性 • 2归类的方法:
a比类取象法:从事物的形象中找出反映本质 的特征,直接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 定其五行的归属。如日出东方,与木之升发特 性相似,帮东方归属于木。
3.阴阳的基本特征
• 阴阳属性的特征
• 1 阴阳的普遍性,阴阳存在于万事万物中。 • 2 阴阳的相关性,划分阴阳必须处在同一
范畴、同一层次、同一统一体中。 • 3 阴阳的相对性,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划
分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面是相对的、 可变的。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1 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即 抑制、约束。阴阳相互对立是指属性相反的 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制约、相互约 束。
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 水。 • 5.五行乘侮: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乘土、 土乘水;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木。 • 6.五行在中医学的应用。
谢谢大家
THE END
第二章 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概念 • 2 五行的特性 • 3 五行的归类 • 4 五行生克乘侮关系 • 5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 1、阴阳偏盛: 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 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 导致的病理变化。 导致的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 是指在阳邪作用下, “阳胜则热”,是指在阳邪作用下,机体呈现出机 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机, 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 象的病证。 象的病证。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的状态下对阴的制约过 使阴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 度,使阴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 阴胜则寒” 是指感受阴邪, “阴胜则寒”,是指感受阴邪,体内机能受到阻滞 而障碍,呈现出阴偏盛的病机, 而障碍,呈现出阴偏盛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 寒征象的病证。 寒征象的病证。 阴胜则阳病” 是指阴胜状态下对阳的抑制过度, “阴胜则阳病”,是指阴胜状态下对阳的抑制过度, 使阳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使阳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3、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 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另一方 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 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包括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两方 面的病机。 面的病机。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 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 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阴阳转化: 4、阴阳转化: 是阴阳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 是阴阳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 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 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 寒证转变为热证;热证转变为寒证。 寒证转变为热证;热证转变为寒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防治 归纳药物的性能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上部为阳,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上部为阳, 下部为阴。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 下部为阴。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 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 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 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五脏 而言, 肺为阳; 肾为阴。 而言,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具体到每一 脏腑,又有阴阳。可见人体结构都存在着对立、 脏腑,又有阴阳。可见人体结构都存在着对立、互 根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 根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 因此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因此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来源特点:朴素、直观、 1、来源特点:朴素、直观、意象 2、阴阳概念的本义 出自对日光向背的形象描述,向日为阳, 出自对日光向背的形象描述,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 背日为阴。 3、阴阳概念的引申 日月、天地、冷暖、上下、左右、明暗、 日月、天地、冷暖、上下、左右、明暗、凸 高低、长短、动静、刚柔、男女、 凹、高低、长短、动静、刚柔、男女、昼夜等 成对的范畴。 成对的范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1、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 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 自相反的方面转化, 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2、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质变 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 过程。 过程。 3、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4、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对立、抑制、排斥。 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对立、抑制、排斥。 2、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关系,是促进事物运 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关系, 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统一于动态平衡。 3、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统一于动态平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 1、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存在 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阴阳的协调平衡: 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 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 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 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 3、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 状态。 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衰: 2、阴阳偏衰: 是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是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无论是 阴或阳不足,无力制约对立的另一方,必然导致另一 阴或阳不足,无力制约对立的另一方, 方相对偏亢。 方相对偏亢。 阳虚则寒” 阳偏衰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 “阳虚则寒”,阳偏衰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 和温煦等功能下降,以及阳对阴的制约能力减退, 和温煦等功能下降,以及阳对阴的制约能力减退,导 致阴的一方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 致阴的一方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 阴虚则热” 阴偏衰是指体内的阴气亏虚, “阴虚则热”,阴偏衰是指体内的阴气亏虚,滋润 及抑制作用减退,以及阴对阳的制约作用下降, 及抑制作用减退,以及阴对阳的制约作用下降,导致 阳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 阳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 阴阳偏盛,属于实性证候。 阴阳偏盛,属于实性证候。 阴阳偏衰,属于虚性证候。 阴阳偏衰,属于虚性证候。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
阴阳概念的特性
其二, 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 寒热转化、 寒热转化、气血化生
其三,当原来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 其三,当原来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 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而改变。 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而改变。 例如可以以五脏部位的上下划分其属性; 例如可以以五脏部位的上下划分其属性;也可以以 五脏的特性及功能划分。 五脏的特性及功能划分。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藏:阳中蕴含有阴,阴中蕴含有阳。 1、阴阳互藏:阳中蕴含有阴,阴中蕴含有阳。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 础。 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互为根据、 2、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 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 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 3、阴阳互用:阴阳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 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体内阴阳平衡 失调、脏腑组织损伤,以及机能障碍的过程。 失调、脏腑组织损伤,以及机能障碍的过程。 阴阳学说不但可以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 阴阳学说不但可以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还可以 对引起病理过程的邪正双方加以说明。 对引起病理过程的邪正双方加以说明。 病邪可以分为阴邪和阳邪两大类。 病邪可以分为阴邪和阳邪两大类。风、暑、热邪 为阳邪,寒与湿邪为阴邪。 为阳邪,寒与湿邪为阴邪。 人体的正气,又有阴精与阳气之别。 人体的正气,又有阴精与阳气之别。在邪正斗争 的胜负过程中,机体阴阳失调会产生偏盛、偏衰、 的胜负过程中,机体阴阳失调会产生偏盛、偏衰、 互损、转化、格拒、亡失等病理变化。 互损、转化、格拒、亡失等病理变化。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
阴阳概念的特性
3、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 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 是相对的。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是相对的。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阴阳的可分性。 其一,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 《素问·阴阳离合论》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证 阴虚则热——虚热证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精气夺则虚” 精气夺则虚” “邪气盛则实” 邪气盛则实”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特性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 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 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 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 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 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