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阴阳五行学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 1、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存在 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阴阳的协调平衡: 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 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 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 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 3、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 状态。 状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
阴阳概念的特性
其二, 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 寒热转化、 寒热转化、气血化生
其三,当原来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 其三,当原来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 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而改变。 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而改变。 例如可以以五脏部位的上下划分其属性; 例如可以以五脏部位的上下划分其属性;也可以以 五脏的特性及功能划分。 五脏的特性及功能划分。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 1、阴阳偏盛: 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 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 导致的病理变化。 导致的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 是指在阳邪作用下, “阳胜则热”,是指在阳邪作用下,机体呈现出机 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机, 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 象的病证。 象的病证。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的状态下对阴的制约过 使阴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 度,使阴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 阴胜则寒” 是指感受阴邪, “阴胜则寒”,是指感受阴邪,体内机能受到阻滞 而障碍,呈现出阴偏盛的病机, 而障碍,呈现出阴偏盛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 寒征象的病证。 寒征象的病证。 阴胜则阳病” 是指阴胜状态下对阳的抑制过度, “阴胜则阳病”,是指阴胜状态下对阳的抑制过度, 使阳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使阳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Leabharlann Baidu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3、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 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另一方 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 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包括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两方 面的病机。 面的病机。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 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 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阴阳转化: 4、阴阳转化: 是阴阳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 是阴阳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 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 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 寒证转变为热证;热证转变为寒证。 寒证转变为热证;热证转变为寒证。
1.四诊 1.四诊
阳 色泽 声息 症状 脉象 形态至数
部位 动态
阴 晦暗 低微无力 寒、润、静
鲜明 高亢宏亮 热、燥、动
数、浮、大、 迟、沉、小、 洪、滑 寸、至 细、 尺、去 表、外、上 …… 里、内、下 ……
病变部位 其它
2. 概况疾病证候
八纲、脏腑辨证 八纲、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指导疾病的防治 1. 指导养生 概念 目的 根本原则: 根本原则:法于阴阳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 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 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 矣。”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防治 归纳药物的性能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上部为阳,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上部为阳, 下部为阴。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 下部为阴。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 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 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 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五脏 而言, 肺为阳; 肾为阴。 而言,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具体到每一 脏腑,又有阴阳。可见人体结构都存在着对立、 脏腑,又有阴阳。可见人体结构都存在着对立、互 根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 根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 因此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因此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特性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 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 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 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 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 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对立、抑制、排斥。 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对立、抑制、排斥。 2、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关系,是促进事物运 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关系, 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统一于动态平衡。 3、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统一于动态平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1、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 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 自相反的方面转化, 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2、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质变 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 过程。 过程。 3、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4、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
阴阳概念的特性
3、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 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 是相对的。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是相对的。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阴阳的可分性。 其一,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 《素问·阴阳离合论》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藏:阳中蕴含有阴,阴中蕴含有阳。 1、阴阳互藏:阳中蕴含有阴,阴中蕴含有阳。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 础。 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互为根据、 2、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 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 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 3、阴阳互用:阴阳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 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来源特点:朴素、直观、 1、来源特点:朴素、直观、意象 2、阴阳概念的本义 出自对日光向背的形象描述,向日为阳, 出自对日光向背的形象描述,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 背日为阴。 3、阴阳概念的引申 日月、天地、冷暖、上下、左右、明暗、 日月、天地、冷暖、上下、左右、明暗、凸 高低、长短、动静、刚柔、男女、 凹、高低、长短、动静、刚柔、男女、昼夜等 成对的范畴。 成对的范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活动, 人体的生理活动,可以广泛地运用阴阳学说加以 说明。 说明。 兴奋作用属阳,抑制作用属阴;精微物质属阴, 兴奋作用属阳,抑制作用属阴;精微物质属阴, 内脏能量属阳;气属阳,血属阴。 内脏能量属阳;气属阳,血属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善诊者 对疾病的诊断, 对疾病的诊断,首先要用四诊的方法收集病史资 然后用阴阳概括诸如色泽、声息、 料,然后用阴阳概括诸如色泽、声息、动静状态及 脉象等的阴阳属性。 脉象等的阴阳属性。 辨别色泽的阴阳;辨别声息的阴阳; 辨别色泽的阴阳;辨别声息的阴阳;辨别脉象的 阴阳;大凡表证、热证、实证者属于阳证;而里证、 阴阳;大凡表证、热证、实证者属于阳证;而里证、 寒证、虚证者属阴证。 寒证、虚证者属阴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衰: 2、阴阳偏衰: 是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是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无论是 阴或阳不足,无力制约对立的另一方,必然导致另一 阴或阳不足,无力制约对立的另一方, 方相对偏亢。 方相对偏亢。 阳虚则寒” 阳偏衰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 “阳虚则寒”,阳偏衰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 和温煦等功能下降,以及阳对阴的制约能力减退, 和温煦等功能下降,以及阳对阴的制约能力减退,导 致阴的一方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 致阴的一方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 阴虚则热” 阴偏衰是指体内的阴气亏虚, “阴虚则热”,阴偏衰是指体内的阴气亏虚,滋润 及抑制作用减退,以及阴对阳的制约作用下降, 及抑制作用减退,以及阴对阳的制约作用下降,导致 阳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 阳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 阴阳偏盛,属于实性证候。 阴阳偏盛,属于实性证候。 阴阳偏衰,属于虚性证候。 阴阳偏衰,属于虚性证候。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体内阴阳平衡 失调、脏腑组织损伤,以及机能障碍的过程。 失调、脏腑组织损伤,以及机能障碍的过程。 阴阳学说不但可以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 阴阳学说不但可以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还可以 对引起病理过程的邪正双方加以说明。 对引起病理过程的邪正双方加以说明。 病邪可以分为阴邪和阳邪两大类。 病邪可以分为阴邪和阳邪两大类。风、暑、热邪 为阳邪,寒与湿邪为阴邪。 为阳邪,寒与湿邪为阴邪。 人体的正气,又有阴精与阳气之别。 人体的正气,又有阴精与阳气之别。在邪正斗争 的胜负过程中,机体阴阳失调会产生偏盛、偏衰、 的胜负过程中,机体阴阳失调会产生偏盛、偏衰、 互损、转化、格拒、亡失等病理变化。 互损、转化、格拒、亡失等病理变化。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证 阴虚则热——虚热证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精气夺则虚” 精气夺则虚” “邪气盛则实” 邪气盛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