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的研究和设计

合集下载

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尽管导学案教学在一些学校和教师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导学案教学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缺乏个性化教学:导学案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因此仅仅依靠导学案进行统一的教学可能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2. 文本过于简化:有些导学案对知识点的解释过于简单,甚至忽略了一些核心概念的讲解,使得学生难以完全理解相关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浅薄,缺乏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缺乏互动与合作:导学案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学生在互动和合作中可以共同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激发思维的火花。

而仅仅通过导学案进行的教学可能导致学生的孤立感。

二、对策分析1. 个性化教学定制: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一定的调整。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任务,或者提供不同程度的辅助材料,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 丰富文本内容: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应该注重核心概念的讲解,提供足够的信息和例子,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入互动与合作:在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互动和合作的环节,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促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4. 提供反馈与评价: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价。

可以通过布置小测验、组织小组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5. 教师示范与引导:教师在导学案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范例,并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

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授课等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以上是针对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些对策。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问题1 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1)学习目标表述不准确【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对象应该是学生。

可目前我们有些导学案中目标设置的主体还是教师,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目标的描述才是合适的。

所以,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注意对象是学生,要使用第一人称“我”。

如:我会……我能够……。

(2)目标设计缺少三维度【建议】我们有些导学案虽然有很清楚的学习目标,但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层面上的单一目标,仍受传统教学影响过于重视“双基”,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描述,只求结果。

而新课标要求目标设计体现“三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乐学”。

从学会、会学再到乐学,三维目标如同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不能相互分开的,在描述时要全面描述。

(3)目标表述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建议】有的学习目标表述抽象,操作性不强。

因此,学习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要以学生为中心,行为主体是学生,呈现出来的每一条款都必须有具体的动词,像“说出”、“标出”、“划出”、“找出”、“编写”、“设计”、“预测”、“关注”、“尝试”、“参与”、“追求”、“整理”等这样的动作。

要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些隐性目标的设计。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写明运用什么方式、方法达到什么目标,如:“通过……,理解………”等。

问题2:导学案问题设计肤浅化、零碎化,缺少层次(1)问题设计肤浅化表现在,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得出答案。

(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

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已课堂上的生成,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问题设计零碎化是指整张导学案全是零碎的小问题,一问到底,而缺少提纲挈领的问题。

这样设计会阻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引领式课堂”的建构措施

“问题引领式课堂”的建构措施

2023年3月下半月㊀争鸣探索㊀㊀㊀㊀问题引领式课堂 的建构措施◉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㊀李㊀婧㊀㊀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为基础,该理论认为:知识并非源自教师的传授,而是源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背景下,借助问题的帮助建构而成.情境㊁协作㊁会话以及意义建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四要素[1].情境主要指问题情境,是课堂导入的重要方式;协作与会话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包括对资料的搜集㊁整理㊁分析与验证;意义建构则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对数学事物间联系的深刻理解.1问题引领,预习展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可采用提问㊁检查作业或讨论等方式进行一定的了解.为了激发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展示学生的部分预习成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并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客观点评,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先讨论预习中遇到的困惑,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启发.对于学生已基本掌握的内容,可鼓励学生讲一讲具体的思路与过程,以进一步巩固认识.在此基础上,再以一定的变式训练加以巩固与提升,如此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预习展示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凸显了问题引领式课堂 以生为本 的重要理念,展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奠定了基础[2].案例1㊀ 一次函数 的教学教师首先投影出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1)已知函数y=4x+5,若x=-3,那么y=㊀㊀;若y=5,则x=㊀㊀.生成问题:已知函数表达式中存在两个未知量,若已知一个未知量,要求另一个未知量,是将此问题进行了怎样的转化?显然,本题的实质就是将问题转化成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2)已知函数y=2x+b,需添加什么条件,才能求出b的值?生成问题:此函数表达式中存在三个未知量,若要根据两个未知量求第三个未知量,是将问题进行了怎样的转化?本题的实质是将问题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3)已知一次函数y=k x+b,k,b均为常数且kʂ0,需添加什么条件,才能确定k,b的值?生成问题:当一个函数表达式中存在四个未知量,想要获得其中两个未知量的值,需知道另外两个未知量的两组数值,是将问题进行了怎样的转化?本题的实质是将问题转化成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设计意图:预习展示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自学的收获,随着问题的生成,学生会有针对性地关注一些问题.预习过程中,学生随着问题的引领进行自主探究,不仅能体会自学带来的快乐,还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成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提高教学成效.预习展示的关键是通过问题引领,将任务驱动起来,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因此,设置一些逐层递进的问题串,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逐层递进的问题中建构新知.2师生互动,研学沟通俗话说: 亲其师,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有重要影响.问题引领式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围绕学生预习中生成问题的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思考题的共同探讨,等等,都体现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为了突破传统教学的 注入式 模式,体现 问题引领式课堂 的自由㊁民主㊁和谐的特点,教师在问题设计与互动时,应关注到以下几方面:①问题需具有启发性与针对性,让学生明确地深入探讨某一问题;5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争鸣探索2023年3月下半月㊀㊀㊀②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拾级而上的问题,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③注重学生的提问,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趁热打铁及时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④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案例2㊀ 勾股定理的应用 的教学问题情境: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A B C 的周长为16c m ,底边长6c m ,底边上的高是多少?问题生成:怎么求该三角形的面积?设计意图:追问让学生意识到想求三角形的面积,首先要求出该三角形的高,作高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变式㊀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A B C 的周长为16c m ,底边上的高为6c m ,则该三角形的底边长是多少?设计意图:欲求该三角形的底边长,首先要作出底边上的高,以构造直角三角形.将底边长设为x ,再用含x 的代数式来表示腰,最后用勾股定理求出底边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师生在民主㊁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合作㊁交流,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恰当的时机给予点拨与引导,真正体现出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鼓励与启发,学生不仅自主获得新知,还能根据解题思路提出新的问题.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合理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探寻思维的漏洞,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并填补思维上的不足,形成勇于质疑㊁乐于质疑的习惯.3当堂练习,查漏补缺当堂练习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从学生的练习中发现问题,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与策略.因此,当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㊁发展思维㊁挖掘潜力的良好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效课堂必有高质量的练习作为基础[3].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与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为反馈调节提供依据.学生经过课前预习与课堂互动环节后,对教学重点与难点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认识的程度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因此,教师可根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覆盖性强的练习题,以巩固与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尤其要注意及时反馈.特别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需教师着重引导或组织学生进行深度讨论.案例3㊀ 一次函数的应用 的教学在课堂结束之前,笔者安排了以下课堂练习:(1)加油机器上显示95号汽油的单价为7.21元/L ,加油前价格回零,加油时价格随着油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那么加油的量x (单位:L )与所要支付的总价y (单位:元)之间存在怎样的函数关系?(2)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用y (单位:c m )表示,所挂物体质量用x (单位:k g)表示,长度y 是物体质量x 的一次函数.若弹簧不挂物体时的长度为14c m ,当所挂物体每增加1.2k g ,弹簧的长度就增加0.6c m ,请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若在弹簧上挂上一个物体,测量弹簧的长度为18.5c m ,则该物体的质量是多少?(3)一辆汽车在A 地加满油后匀速行驶,其行驶时间与剩余油量如表1所示:表1㊀行驶时间与剩余油量的关系行驶时间x /h 0122.5余油量y /L100806050㊀㊀①写出y 与x 的函数表达式(无需表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②根据以上表达式,求汽车从A 地到B 地行驶4.5h时的剩余油量.为了确保训练的真实性与及时性,笔者将这几个小练习放在课堂上完成.从这几个问题来看,每一题都具有显著的针对性,从几个基础性的问题反映了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学生从这些与生活相贴近的问题中,不仅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深刻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知知识为生活所服务的真理.教师通过学生练习的反馈情况,可以发现学生思维上的漏洞,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与巩固,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㊁消化知识的重点与难点,为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这也充分反应了当堂练习的时效性与有效性.总之,问题引领式课堂模式实现了以情境为开端,自主㊁合作学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策略.它体现了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获得与释放信息的过程,师生高质量的交流,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相长,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杨翠蓉,周成军.布鲁纳的 认知发现说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研究[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27G31.Z69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践探究

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践探究

·205·思维空间摘 要:数学是教学核心学科之一,如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被视作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当下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点。

本文对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概念与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谈谈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引领;高效课堂大多数的孩子在童年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在他们的小小脑袋中有无数对世界的疑惑,那么教育应该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如何让小学生在充满“小问号”的海洋中乐此不疲地探索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究“问题引领式教学”的运用,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概念与特征“问题引领式教学”是问题教学法的一种新的运用形式。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既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目标,又将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笔者通过阅读、分析、整理大量的“问题引领式教学”的课堂案例以及文献总结出了“问题引领式教学”的特点:第一,注重问题的生活性。

自古以来数学与生活都应是密切相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问题的知识性,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积累知识,还要关注问题的生活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注重问题的探究性。

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又一个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启发,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乐园里“闯关”,逐步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注重问题的导向性。

小学生思维活跃,所提问题大多是奇思妙想、五花八门的,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应该注重问题的导向性,引领学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形成深度思考,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制作系列问题工具,引领学生能够提问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思考力都还不够成熟,仅仅依靠数学情景激发学生产生提问的感觉是不够的,在创设了情境之后,教师还需要做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从情境或者任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问题并分享问题。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的示范引领与问题导学方法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的示范引领与问题导学方法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的示范引领与问题导学方法引言: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教案设计是幼儿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幼儿活动的教案中,示范引领和问题导学方法是两种常用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方法在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的应用。

一、示范引领的教学策略示范引领是一种通过模仿、引导和激励,使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并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方法。

在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示范引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 观察示范:通过观察成年人或高年级同伴的示范动作,幼儿可以模仿并学会新技能。

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先演示可以使用的各种颜色和画笔技巧,让幼儿观察并模仿。

2. 引导实践:在示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实践,通过亲自尝试来巩固和运用所学技能。

例如,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示范简单的鼓点,然后引导幼儿按照示范的方式敲击乐器。

3. 激励表扬:通过及时的表扬和激励,可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例如,在语言游戏中,教师可以对幼儿正确发音和用词准确的行为进行表扬,以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动力。

二、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问题导学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法的教学方法。

在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问题导学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 激发好奇心: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自然观察活动中,教师可以提问:“我们为什么会看到蝴蝶和蜜蜂?”以引发幼儿对昆虫生态的思考。

2. 组织交流: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或讨论,可以让幼儿共同思考问题、交流意见,并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例如,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利用日光浴板观察物体透明度的方法。

3. 解决问题:通过提出实际问题,鼓励幼儿动手探索并自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建造更高稳定的塔楼的问题,激发幼儿的积极思考和创造力。

总结: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的示范引领和问题导学方法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

问题引领 导学合一——“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问题引领 导学合一——“三级问题导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效果。
问题为主线 , 根据 教学 目标 和学情 , 对课
本 内容 进行 删减 、 整合 , 基本 概念 、 把 基 本 原理 按教 材 的逻辑 体 系 , 分解 为有 梯 度 的具 体 问题 , 学生 带着 问题 阅读 教 让 材, 自主 学 习。 问题 的设计 要富 有启 发 性, 要根据 学生 的知识 水平 、 潜在水平 和 表 现水平 , 在其 思维 的 “ 近发 展 区” 最 设 计 问题 , 学生 在获 取 知识 的过程 中能 使 发 现各部 分知 识之 间 的联 系 , 通过 迁移

爨童 整 = 譬矗 ;
( 上接 第2 4页) 把 问 题 预先 交 给 学 生 , 把 学 习的 内容预 先告 诉学 生 , 就是 一 这 种 预 设 。 学 生课 前 有 了 有 的放 矢 的预 习, 课堂气 氛 自然会 大大改变 , 课堂 生成 也 自然会有 预想不到的效果 。
和联结 , 成知识框架 。 形
第 四, 它把传统课堂 的“ 大锅饭 ” 结构
转化 为“ 多层 次” 构 , 分层教学 、 结 使 因材
课 后 , 用 导学 案进行 知识 与技 能 利 训 练是一个重要 的环节 。它能促使 学生
运 用 所 学 的 知 识 解 决 问 题 , 从 中及 时 并
反 馈 学 生 的 学 习 情 况 。这 样 , 生 每 堂 学
通过精选 、 编 、 精 精讲 、 精练 、 精批 、 精导 , 打造 “ 教学合 一 ” 的精致 教案 , 以达 成教 学质 量的提高 。 “ 三级 问题导学 模式 ” 包含 以下 几种
模式 :
课都 在学 习 , 都在 训练 , 都在 测评 , 仅 不
4“ . 导学结合 ” 的训 练模式 。对 于导

“问题导学式”课堂模式导学案编写和课型流程

“问题导学式”课堂模式导学案编写和课型流程

“问题导学式”课堂模式导学案编写和课型流程通过三个月的“问题导学式”课堂模式的探索,我们把导学案的编制和课堂流程做一梳理,以便教师操作。

自主学习教师要做好: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主要分为三类:(1)常规性导学:我们重点把它放在阅读和双基的学习上。

(2)引导性导学:是指针对教材(篇章)的目标精要、重难点等,确立以导学提纲、预习指要、实践操作、收集材料、社会调查等形式作为先学指南或拐杖。

这些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的导学,具有“吊胃口”的作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满挑战性、趣味性和探索性。

(3)拓展性导学: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参阅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课外读物、材料、了解社会、历史背景,以更好地解决、学习教材。

在这一点上我们着重抓好教师“备”的针对性指导,全面了解有关参阅材料,以提升自主学习效果。

具体环节如下:第一、揭示课堂教学目标。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准确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进行自学前的指导。

在揭示了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学之前,教师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和自学要求,既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如看书是围绕思考题独立看书,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第三、学生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1)督促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

(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积压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合作学习”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

合作交流教师要做: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合作研讨。

具体步骤是学生汇报、讨论、纠正自学结果。

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概念和特点,探讨了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现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有效运用的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同时指出了问题引领式教学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问题引领式教学、高中政治教学、研究、概念、特点、现状、优势、挑战、效果、提升、案例分析、应用、总结、展望、启示、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政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怀和引导,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欠缺。

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引领式教学应运而生。

问题引领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研究旨在探讨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探索如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为高中政治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问题引领式教学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和讨论,通过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问题引领式教学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体,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分享观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而有趣。

教师教学方法——问题引领

教师教学方法——问题引领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40分钟一节的课,许多教师常常是口干舌燥的讲上近40分钟,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一些学生也几近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效益也就无从谈起了。

近年来,广大一线教师深入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围绕自主互助学习课堂的构建,以“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研究为突破口,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345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结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效益明显提升。

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摸索出一种与学生自主学习相适应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即“问题引领式”教学法。

“问题引领式”教学法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实现学生创造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法,是围绕“激发兴趣,导教导学,师生互动,低耗高效”的方针,创新课堂教学,形成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练习、反思”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主轴,教师“点拔、引领”为主导,以师生知识、情感合流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的基本操作流程为“七环节”。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作为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宽松感、新奇感和成就感,就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精心地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如融入新知识的游戏、学生动手操作、实际问题设疑、多媒体动画等创新探究情境导入新课,能更好的激发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2、目标呈现,整体把握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具体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和认知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出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并通过学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心中有数。

3、问题预设,自主探究教师要依据学情认真分析,研究学习内容,预设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障碍,可能出现的错误,可能陷入的思维误区乖,提前做好引领和指导点拔预案,从而做到“胸有成竹”。

“问题导学”模式

“问题导学”模式

“问题导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解读什么是“问题导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

(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1、“问题导学”模式以“成长为本”为灵魂学生是活生生不断成长的个体,教育应服务于学生。

“问题导学”模式以“成长为本”为灵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教育的重心从满足成人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向满足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学生设计、开发程序,并指导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

在“问题导学”模式中,教师承认、尊重、相信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能,学生在享有成长权、选择权、表达权、展示权等权利的过程下享有真正的生活。

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模式时应树立以下基本理念:(1)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2)“注入式满堂灌”是教师“偷懒”的表现。

(3)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4)学生是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应把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

(5)教学的效益是如何使课堂有效,师生应尽最大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6)发现不了学生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7)靠“抢时间,压作业”来提高成绩的教师是不合格教师。

(8)课前充分准备使问题价值最大化,课中使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方式展示得以解决,课后对有价值问题强化巩固,使师生更好地生成新的问题。

2、“问题导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一切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最终的解决,没有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便再没了价值。

因此,我们把问题解决作为“问题导学”模式的基石。

“问题导学”模式突出了导学案的引导性、学习的自主性、小组的合作探究性和学生的充分展示性。

设计导学案的关键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探究化的理解

设计导学案的关键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探究化的理解

设计导学案的关键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探究化的理解设计导学案的关键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探究化的理解导学案是学⽣⾃主学习的⽅案、也是教师指导学⽣学习的⽅案。

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

设计导学案的关键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探究化。

⼀、知识问题化知识问题化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激发学⽣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

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

通过精⼼设计问题,使学⽣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看书不看详细也不⾏,光看书不思考不⾏,思考不深不透也不⾏。

让学⽣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法,学会看书,学会⾃学。

设计问题应注意以下⼏点:①问题要能启发学⽣思维;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③问题应引导学⽣阅读并思考;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个⼀个填空的⽅式,避免学⽣照课本填空,对号⼊座,抑制了学⽣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设计,最好是填空。

使学⽣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法、提升能⼒;使学习内容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知道怎样借助外⼒,在何处寻求到帮助,完成每⼀个⼩问题,从⽽达到整体知识的获得和能⼒的提升。

必须知道怎样填、填什么。

⼆、问题层次化、探究化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杂乱⽆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认知规律的学习⽅案。

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

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由浅⼊深、层层深⼊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

能引领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深⼊。

还应满⾜不同层次学⽣的需求,要使优秀⽣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般学⽣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要让每个学⽣都学有所得,最⼤限度地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提⾼学⽣学习的⾃信⼼。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教师引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教师引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教师引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只需被动地接收和记忆,而对于问题解决的能力缺乏培养。

因此,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在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本文将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法。

一、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的意义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习的过程更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知识点为中心,学生很容易因为枯燥乏味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而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和应用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其次,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将来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技能。

通过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归纳并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筋、集思广益、合作完成任务。

这样的学习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他们的沟通和合作技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社交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引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策略1. 设计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自由探索中解决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性,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提供资源支持: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和知识。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书籍、杂志、互联网等,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取所需的知识。

3. 鼓励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小组,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速度》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速度》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方 法 :分 别 测 出 路 程 S 时 间 t 比较 比值 8 的 值 ,s£ 的纸 和 , / £ / 大 锥 ,运 动得较 快 。
三 、注意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对 于课 堂教 学 ,教 师的 预设 是重 要 的。然 而 ,预设并 不等 于封 闭 ,预 设 的教学 方案 应该 只 是 “ 出旅游 找到 的合 适的 高速路 1, 外 : 3 而 不是 旅行 的 固定路 线 和时 刻表 。 ”课堂 教学 是 以学生 的 自主学 习 为 基础 ,以合作 学 习为途 径 ,以探究 学 习为 目的 的教学 。这需要 教
二、重视教学过程的 “ 问题引领”
首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有意义 的生活情景 、社会情景创设 问 题 ,使 学生 兴奋 和活跃 起来 ,激 活学 生原 先 的经验 ,激 起认 知 冲 突 ,有效 地促 进新 的学 习信息 与 已有经 验 的耦合 。当激起 了学 生 的 求 知欲后 ,倡 导 “ 作交 流” 改变 “ 问一 答 ” ,让 学生 通过 发 现 合 一 式 学习 自己去探 索新 知 。然后 进入 “ 问题解 决 ”这一 环节 ,学 生便 能得 心应 手地把课 堂学 习成果 应用 于 生活实 际 。 《 速度》导学过程示例 :活动5 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 5 1 . 猜 :哪个 纸锥 下落 快 ? 猜一 2 . 试 :你 猜对 了吗 ? 试一 3 . 议 :怎样 比较 纸锥 下落 的快 慢? 议一 学生讨 论得 出 :两种 比较 物体 运动 快慢 的方 法 方法 一 :让 纸锥从 同一高 度 同时释 放 , 比较 它们 落地 所用 的 时 间 ,先落 地的纸锥 运动得 快 。 方法 二 :让 纸锥从 同一 高 度 同时释 放 ,当它 们都 在空 中时 ,离 地较 近的纸锥 运动得 快 。 4练一 练 : . () 画 :比较 小汽 车与拖 拉机 的快 慢 。 1 动 放纸锥以及纸锥及地的吻合度 ,尽量提高测量 的准确度。 () 2 学生活动 :学生模拟跑步比赛场景 ,巩 固观众与裁判判断运 3影响速度测量的因素 :除了高度因素 、时间测量因素 、锥角 . 大 小 因素 、运动 轨迹 因 素外 ,甚 至有 学 生提 出纸锥 的阻 力面截 面大 动员快 慢 的方 法 。 () 堂练 习一 巩 固反 馈 已学知识 。 3 课 小 因素 ,让学 生 的思维 动起 来 ,会 有无 穷的 收获 。 5新问题: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高度同时释放 ,怎样比较快 . 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性 , 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 , 题 它可以 说是 “ 老生 常谈 ” ,也可 以说 是 新课 改下 面 临的一 个新 的挑战 。作 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入速度。 为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 自己,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核心问题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核心问题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核心问题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1.1 核心问题引领下教学的意义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为出发点的一种教学模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以题目为中心,教师讲解较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引入真实问题情境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购物、旅行、家庭日常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美妙性。

2.2 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解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注重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方法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联系和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2.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1 案例一:购物算账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算术运算能力,让学生在购物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教师设计购物情境,让学生假设自己去超市购物,根据所给的物品清单和价格表,计算出购物所需的总金额。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比较不同购物清单的总金额,让学生感知数学在购物中的应用价值。

“问题引领”模式下课堂教学预设案例苏科版9A第十四章“欧姆定律”第三节欧姆定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问题引领”模式下课堂教学预设案例苏科版9A第十四章“欧姆定律”第三节欧姆定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骤 的 目的是 升
问题 1 :刚才实验 时,有 2闭合 开关 。为什 么电路 华 实验 ,培养 0 . 的组 得 到 的 数据 存 在误 不工作? 学生 的物 理思 差 ,大家能帮助他们分析 3实验 时间长短对数据误 维。 . 分析原因吗? 差有影响吗?
4… … .
从刚才两个实验的结论中
总结 归纳 出 :
【 投影 】欧姆 定

导体 中的电流与导体 两端
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 分析 实验 失败 导体 中的 电 问题 1 :我们的 实验结论 电阻成反 比。 1 的原 因 ( 没有 流与导体 两端 的 是什 么?我们探究的过程 控 制 电 压 相 五、欧姆定律 电压成正 比,与 还有什 么问题?我们 的实 有的组没有能得到 “ 导体 等 ) ,体会科 学 导体 的 电阻成反 验还 有 需要 改进 的地 方 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 探 究 的艰 辛 , 比。 吗? 反比”的结论 。 分析原因。 培 养 科 学 素
1 制 R 不 变 。研 究 , . 控 与 U 的 关 系
2控 制 己 变 ,研 究 , . ,不 与 R 的关 系。 分析 每 个研 究课 题 ,得
出作 用 :
课 题 一 、改 变电压
课 题 二 、控 制 电 阻 两 端 的 电 压 不 变
【 器材 】
定值电阻 5 n、1 0 兴奋 的运用手边的器材 学生身临其境 ,


师 :还 需要 哪 些 器材 来 完成 研 究 对 象可以吗 ? 我 们 的研 究?
力和创 造 力 。
、 1 9 No 4 6 ,. 0 2 .3






第2 9卷总第 4 6 3 期 21年第 1期 ( 01 2 上半 月 )

主问题引领,协进式探究--《柳叶儿》“协进课堂”模式教学案例

主问题引领,协进式探究--《柳叶儿》“协进课堂”模式教学案例
读 写 算
21 年 0 1
第 1 期 5
教 学 方 法研 究
主 问 题 引 领 ,协进 式 探 究
一 一
《柳 叶 儿 》 “ 进 课 堂 ” 模 式 教 学 案 例 协
徐 红 梅
( 苏省 如 东 县 实验 中学 江 苏 如 东 2 6 0 江 2 4 0)
【 例 背景l 案 柳 叶儿 》 是苏 教 版 七年 级 下 册 的 一 篇 散 文 , 文所 写事 情 本 的 发生 时 间 , 在 那 严 重 饥荒 的 岁 月 里 。 在 的学 生 生 活 优 裕 , 是 现 从 没有 真 正 体 验 过 食 不 果 腹 的 饥 饿 感 受 , 此 , 体 会 到 文章 因 要 蕴 涵 的 “ 中带 涩 ” 思 想 感 情 , 苦 的 比较 困难 。 力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着 探 讨 文章 主 旨 , 是 重 点 又 是 难 点 。 既 新 课 程 改 革 中特 别 强 调 学 生 的 自主 学 习 、 作学 习 的 能 合 力 , 以本课 的教学 重点设计就是让学生在 自主 阅读文本 的过 所 程 中, 寻找到 当时孩子眼 中的 乐事 与美景 , 合作探 究无忧无虑 的童年 中所蕴 蓄的苦涩的情感 。

光了 , 家又抢柳叶儿 ……” 大 用排 比句式告诉我们 可以吃的都 吃光 了 , Vf L 最 不 好 吃 的还 要 “ ” 可 见 饥荒 严 重 , 样 的  ̄nJ是 抢 , 这 日子是 苦的 , 只有 不懂事的小孩 才会 觉得快乐 。 师: 你说 得很好 , 来的确“ 看 乐中有苦” ( 书 : 涩) 。板 苦 合 作 小 组 5 第 4 最 后 “ 一 年 , 8 。第 9 “ 和 三 叔 : 节 那 我 岁 ” 节 我 每 天 都 是在 太 阳 出来 之 前 , 珠 儿 还 在 树 叶 儿 上 的 时 候 , 去 露 就 抢 柳 叶 儿 的 。 8 的孩 子那 么 早 就 出去 抢 柳 叶 儿 , 父 母 而 言 ”岁 对

问题引领,让学习真实发生——例谈问题驱动作业的设计及运用

问题引领,让学习真实发生——例谈问题驱动作业的设计及运用

例谈问题驱动作业的设计及运用摘要:文章针对学法单一、教法单一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提出问题驱动教学方法,让学习真实发生。

文章以“等式(一)”的教学为例,阐述了设计核心问题、创造问题提出的情境、进行必要的问题提出策略训练等教学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驱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在日常听课调研中,笔者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存在问题单一、学法单一的问题,学生常常处于浅层的、被动的学习状态。

问题单一,就是教师热衷于循着精心安排的教学流程,采用连续的碎问,牵着学生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1]。

问题设计往往过细、过窄,当学生的回答是教师所预设的答案时,这个问题的讨论就马上被终止。

即便教师提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但因没有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客观上也没有促使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产生质的变化。

学法单一,就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个体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虽有互动,但因缺少引导,缺乏“倾听、思考、表达”的策略支持,信息交流经常处在不畅通状态。

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造成的。

如果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就会成为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于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采取问题驱动教学是改善课堂生态的有效策略。

教师通过设计驱动性问题,发挥教师前瞻性、递进性的“导”,激发学生实质性思考的“研”,促进深度交流,使学习真实发生。

下面以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一)”一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课前思考(一)教之困本课是一节概念课,属于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方程”的教学范畴。

學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本课学习的“等量”“等式”概念是代数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等式性质、解答方程的必要条件,是培养代数思维的前提。

心理学家罗斯认为,记忆中的种种概念,是以概念的具体例子来表示的,而不是以某些抽象的规则或一系列相关特征来表示的。

学生头脑中的典型性范例,常常被称作概念的意象表征或心理表征。

小学数学论文:关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方法建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小学数学论文:关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方法建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关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方法建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内容摘要】“按比例分配”是有关比的应用问题,是一个传统的应用问题,抓住有关比的核心信息进行转化,是解题的关键。

通过对课改前的案例分析,发现存在“核心信息引领,建构方法”,课改这些年,一直在关注核心问题引领下方法的建构,对此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思路。

【关键词】按比例分配核心信息核心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有关比的应用问题,主要是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求各部分量是多少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全书》中指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首先要明确题中比的含义是各占几份的意思。

然后,再根据分数应用题的知识找出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再由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得答案。

”这说明“比的意义、分数乘法、整数除法”等知识是其基础,解题思路的核心是要建立起比与分数(份数)的联系,将问题转化为分数乘法或整数除法问题。

那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转化?例题教学可以设计怎样的导学过程?笔者从新课改前一些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在“核心信息”引领下学生建构方法,而我在教学中更关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方法的建构,因此,重新设计了教学活动。

一、课改前:核心信息引领下的方法建构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核心是将已知比转化为分数(份数),从而把问题转化为分数乘法或整数除法等问题。

为此,有关“比”的那条信息是核心信息,审题需要从这条核心信息入手,打通“比”与“分数、份数”的联系。

课改前的应用题教学讲求基本范式的建立,关注学生解题技能的熟练掌握。

所以,教学设计均围绕核心信息展开,引领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结构特点,掌握分数乘法及整数除法两种解答方法。

案例一(1989年):1. 出示例1:农业专业组计划在2400公亩地里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亩数的比是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研修——《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的研究和设计》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化学组王天轶《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因此,我校提出“明确目标,问题导学”、“五三二”的教学模式,即老师不给出具体的什么方法,不提供具体答案,也不做出传统意义上的“对与错”的评价;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提供一个探究方向,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中。

“合作在课上,功夫在课前。

要想让合作不留于形式,就要在课前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因此,我校进行了“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的研究和设计。

一、“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的特色
“问题引领”是指教师把学生的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将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直接去面对反映真实世界情境的建构问题。

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有效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策略。

同时发展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习惯和能力。

我校设计的导学案,在注重了“问题引领”——“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问题关联化”的同时,还体现了我校的教学模式:
“明确目标,问题导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
“自学释疑,同组研讨”给学生营造了和谐探究氛围,增强了学生讨论问题的宽度和深度;
“分层汇报,小组展示”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精当点拨、深化提升”教师突破重难点,同时将学生存在的模糊的问题清晰化;
“当堂反馈、分层作业”进行巩固练习,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发现“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形成极为浓厚的研究氛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模糊的地方可以质疑,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在这种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需注意的问题
1、学案与教案的关系:学案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教案与学案具有不同的含义。

学案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导学方案。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

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

而学案即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

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

学案不能代替教案,教案不等同学案,两者在学和导中都不可或缺,形成“学案导学”教学整体。

2、学案与教科书的关系:教科书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教学与学习文本。

学案是站在学生学习角度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案。

学案是为让学生更有效地使用教科书。

学案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学案的编写应尊重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同时弥补不足。

设计学案是要有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的分析教科书,并将教科书中没有明示的东西通过学案让学生领悟出来。

教科书是全国共用,学案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而设计的。

3、“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一点对于“学案导学”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2)引导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撒手不管。

恰恰相反,教师要
立足于“主导”地位,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课本中的内涵、思想。

(3)差异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让各个层次学生通过学案学到知识,得到发展。

(4)阶段性原则:在学生使用学案进行学习的初始阶段,学案设计要较为详细。

便于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如何看好数学教科书。

对“学案导学”有一定的适应后,学案的设计要更深入,更具启发性;对这种模式形成习惯后,学案可以简略,比如高三时则可为提纲式。

(5)系统性原则:数学知识体系有其完整性、逻辑性。

但许多学生确感到知识零碎、难以把握。

教师在学案书写中就应重新整理、归纳,理出思路、找出知识突破口,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更易于学生接受。

有利于学生复习,甚至参加高考。

可以作为学生以后整理知识的材料。

(6)实用性原则:学案要有实用性,不能脱离教学,不能为了做学案而做学案,走一个形式。

而是一定要用到课堂中去,让教师用得方便,学生学得有针对性。

(7)有效性原则:要使设计的学案实实让学生感到学有收获,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8)减负性原则:减轻学生、老师的负担老师用得方便,教学游刃有余。

4、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教学要求
(1)学案的编制:通过每周一次的备课组集体活动,在备课组教师的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由备课组长提出要求,指定教师编写,然后再由备课组讨论修订,进行编印。

也就是备课组长分工→提出相应要求→个人编写→个人汇报→集体讨论修订→分头整理→制成学案→印刷:(2)学案的栏目:经过多次实验研讨,我们为学案设置以下四个栏目,不妨简称四个引导。

学习引导----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思考引导----提问(老师提启发性的问题)变题目-----从例题中变式
总结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采用框图、树图、表格等。

拓展引导-----最后我们要做什么?作业、课后思考题、资源链接。

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案的组成应有所不同。

一般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等部分。

而所有这些部分我们认为都可以设计在这四个引导栏目中。

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角色的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设计好自己的导。

5、编写学案要做好三项研究:
(1)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

切合实际的制定出学习目标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心理培养目标等。

“学案导学”教学认为知识及能力目标是显性目标,应体现在学案上,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情感及心理培养目标是隐性目标,可不写在学案上,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调节,创造条件得以落实。

相应的目标设计相应的引导,放入相应的引导栏目。

(2)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

在学案教学中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己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成情况,由学习者能够立即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所以,要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增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如何判断出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使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就产生了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

我们通常是通过设置知识准备,练习或补偿性测验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

(3)研究知识规律,特别是知识点的衔接,以确定知识主线,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

①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它是学案上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和保证。

②学法线:是指导学生学
习方法的思路体系,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

③能力线:是针对各知识点所载的能力价值,教学要求提出的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内涵,是一条暗线,但设计者心中应是一条非常明晰的线,它是学案设计的重心所在。

教师对这几条线心中有数后,就可以为它设计相应的引导。

6、学案的使用:每节课一个学案,课前发放编印的学案,课堂教师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自学,学生依据学案,借助教材、多媒体,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学案导学”的主要环节。

教师依据学生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对学生自学达不到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并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结果,大胆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信心。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我们的教师讲得精导得彩。

步骤如下:
课前发学案→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做学案→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分析、讨论→教师精讲→反馈训练课后:教师收学案→教师批改学案→发现问题→反馈纠正→发回学生整理成册→复习巩固。

7、“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要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要给教师一定的时间精讲点拨。

同时师生也要有一定的互动时间。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师生共同活动时间约占三分之一,学生独立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较为合理。

当然“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还有很多的不完善的地方,同时导学案的研究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在研究和探索中不断的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