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园林史生成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2 影响中国园林风格的思想因素 神仙思想 两大神话系统:东海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与昆仑山。 东海仙山:相传在山东蓬莱县沿海一带,海上 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从战国到秦朝,许 多帝王派人下海寻找,后来干脆在皇家宫苑中加以 模拟,形成一池三山的格局,并为后代皇家园林所 沿用。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台:
用土堆筑而成的高台,它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 象、通神明。 统治阶级就近修筑高台,模拟圣山进行祭祀之 礼,因此台成了山的象征。 台上建置的房屋称“榭”,往往“台”、“榭” 并称。 除了通神之外,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台的“观游”功能逐渐上升,并逐渐成为宫苑里面 的主要构筑物。
第二节 皇家园林
2 汉代宫苑
西汉的皇家园林除少量位 于长安城内,其余大量分 布于近郊、远郊、关中以 及关陇各地,其中的大部 分建成于汉武帝在位的时 期。
第二节 皇家园林
2 汉代宫苑 上林苑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的138年)就秦之上林 苑加以扩大,扩建。 其范围据《三辅黄图》:“东南至蓝田、宜 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 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乃是中国历史 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2 影响中国园林风格的思想因素
君子比德 在儒家看来,大自然山川林木之所以能够引起 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 德相类似的特征,从而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与 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 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中国自古以来即把“高山流水”作为品德高洁 的象征,“山水”成了自然风景的代称。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台:
周 文 王 所 建 的 灵 台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园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是 栽植蔬菜的场地。根据《说文》:“园,树果;圃, 树菜也。” 西周时,往往园、圃并称,其义亦互通。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食用和药用植物被培育成 供观赏的花卉,园圃原先单纯的经济功能也逐渐延 伸出审美功能。人们看待花草树木也越来越侧重观 赏的意义,这样就促使植物配置向有序化的方向上 发展,从而赋予园圃以园林雏形的性质。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囿、台、园圃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囿:
最早的囿是蓄养禽兽的场所。《诗经》毛苌注: “囿,所以域养禽兽也。”把—块较大的地段围合 起来蓄养禽兽,主要目的为供帝王狩猎活动也兼作 宫廷膳食和祭品的供应。 囿的范围内除了有天然植被外,还在空地上种 植树木和果蔬,同时还开凿水池作灌溉之用,也有 一些简单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帝王在打猎的间隙, 可以观赏自然风景,这就具备了园林的基本功能和 格局。
2 汉代宫苑 “宫苑”是当时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一般 情况下,宫、苑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别。 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山池花木穿插其间,宫 与苑浑然一体,也有的把部分山池花木扩大为相 对独立的园林区域,呈现宫中有苑的格局,建章 宫便是一例。
苑:建造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 规模大。许多宫殿建筑群散布在辽阔的具有天然 山水、植被的大自然环境中,呈现出苑中有宫的 格局。这类皇家园林往往内涵广博、功能复杂, 比如上林苑。
中国园林史
第一章 园林的生成期—— 商、周、秦、汉 (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中国园林生成期即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 而逐渐成长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园林发展虽然尚处在比较幼稚的初 级阶段,但却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 的一千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相当于商、周、秦、 汉四个朝代。
第二节 皇家园林
囿与台相结合而产生皇家园林,中国古典园 林中首先出现的—个类型是皇家园林。 商纣王:“沙丘苑台” 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
第二节 皇家园林
1 秦代宫苑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 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 秦王朝封建大帝国,开始以 空前的规模兴建离宫别馆。 根据各种文献的记载,在秦 代短短的12年中所建置的离 宫大约有五六百处之多,仅 在都城咸阳附近就有二百余 处。
第三节 私家园林
秦代,因秦始皇晚年滥用民力财力,私家园 林未见端倪。两汉时期,是私家园林开始形成并 有所发展的时期,它包括王侯官僚、富豪的苑囿 和文人的宅园。 据《西京杂记》载;“茂陵富民袁广汉,藏 镪巨万,家童八九百人。于北氓山下筑园,东西 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 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 等奇兽珍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 涛,致江鸥海鹤孕雏产彀,延馒林池;奇树异草, 靡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移扉,行之移晷 不能偏也。”
第二节 皇家园林 汉建章宫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原图
2 汉代宫苑
第二节 皇家园林
2 汉代宫苑
植物、动物 上林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天然植被极为 丰富。此外,还由人工栽植大量的观赏树木、果 树和少量药用植物,其中不少是由南方移栽的品 种。为了保证个别南方植物品种的成活,还配备 的温室栽培设施。此外苑内还有许多西域进贡的 品种如葡萄、安石榴等。 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天子秋冬射猎取 之”。一般的动物在山林中散养供射猎,大型猛 兽则圈养以防伤人。
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 北到渭水,东到宜春苑,西 抵周至,规模很大。
第二节 皇家园林
1 秦代宫苑 上林苑 苑内最主要的一组建筑 群就是著名的阿房宫,这是 上林苑的核心所在。同时苑 内还有许多其他的宫殿台观 等建筑。
第二节 皇家园林
1 秦代宫苑 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
秦始皇迷信神仙方术,曾多次派遣方士到东 海三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毫无结果。于是乃 退而求其次,在园林里面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 山的形象修建了“兰池宫”以满足他接近神仙的 愿望。 兰池宫在生成期的中国园林史中占有重要地 位: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屿,是首次见于史 载的在园林中同时筑山理水的造园举动,同时也 开创了池中堆山的先河。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囿、台:皇家园林的雏形
园、圃:私家园林的雏形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2 影响中国园林风格的思想因素
天人合一思想
君子比德思想 神仙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2 影响中国园林风格的思想因素 天人合一 《周易·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 德 ,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 吉凶。 孔子提倡“天命论”,主张“尊天命”、 “畏天命”,认为天命不可抗拒,所以“乐天知 命,故不忧”。 老庄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住大自然面 前是无能为力的。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对待大 自然应持和谐的态度,从而奠定“天人合—”的 思想体系。
第二节 皇家园林
2 汉代宫苑 苑 苑即园林,据史书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 处“园中之园”。其中一部分是保留下来的秦代 旧苑,大部分是武帝时期及以后陆续兴建的,一 般都建置在风景优美的地段作为游憨的场所。 宫 宫即宫殿建筑群。史载上林苑范围内的宫殿 建筑群共计十二处,以建章宫的规模最大。
第二节 皇家园林
第二节 皇家园林
2 汉代宫苑 台 上林苑内有许多台,仍然沿袭先秦以来在宫苑 内筑高台的传统。有的利用挖池的土方堆砌而成, 有的则用木材搭建而成。 观 观者,观望也。观和馆二名往往通用,是汉代 对体量比较大的非宫殿建筑物的通称。 生产基地 上林苑内设手工作坊多处,调集工匠制造各种 工艺品和日用器物如铜器、草席等供皇家日常消费, 设果园、疏圃、养鱼场、牲畜圈、马厩,供应宫廷 和皇室的需要。
第二节 皇家园林
2 汉代宫苑 太液池 汉武帝像秦始皇一样迷信神仙方术,因而仿 效始皇的做法,在太液池中堆筑三个岛屿,象征 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 建章宫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 一池三山格局的皇家山水园林。“一池三山”从 此以后遂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直沿 袭到清代,并影响到日本造园。
第二节 皇家园林
1 秦代宫苑 上林苑 上林苑原为秦国旧苑, 大约建成于秦惠王时期,秦 始皇时期加以扩大充实,成 为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苑内设有专门为圈养野 兽而修筑的兽圈,如“虎 圈”、“狼圈”等。并在旁 边修建建筑,供皇帝观赏动 物和射猎之用。
(清)袁耀-上林苑图
第二节 皇家园林
1 秦代宫苑
第三节 私家园林
袁广汉的私家园林今天虽已不复存在,因此 也无从考证。但从记载的情况来看,早在汉朝, 我国不仅已有相当规模的帝王宫苑,而且有了私 家园林。其造园的规模与皇家宫苑有大小的差别, 但造园的手法以及园的形式、内容等,都极其相 似。
按现在的地理区划,它南达 终南山、北沿九峻山和渭河 南岸,地跨西安市和成宁、 周至、户县、蓝田四县的县 境,占地之广可谓空前绝后, 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 皇家园林。
第二节 皇家园林
2 汉代宫苑 上林苑的内容
山水 植物、动物 苑 宫 台 观 生产基地
第二节 皇家园林
2 汉代宫苑
山水 上林苑的外围是终南山北坡和九峻山南坡, 关中的八条大河,即所谓“关中八水”,贯穿于 苑内辽阔的平原、丘陵之上。 此外还有天然湖泊十处,人工开凿的湖泊也 不少,一般都利用挖湖的土方在其旁或其中堆筑 高合。上林苑内十二宫之一的建章宫的园林区内 开凿大池,名叫太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