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

合集下载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

改善工作环境
1 2
减少职业性致癌因素
通过改进工艺流程、使用低毒或无毒物质替代高 毒物质,降低工作场所的致癌物质浓度。
优化工作环境
提供良好的通风、降低噪音、控制温湿度等措施, 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对员工的健康危害。
3
定期监测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工作场所进 行检测,确保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提高防护意识
培训和教育
开展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肿瘤 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为员工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 护服等,减少有害物质的接触。
建立健康档案
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定期记录员工健康状况,及时发 现和处理职业健康问题。
加强健康体检和早期筛查
定期开展健康体检
03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 肿瘤的关系
职业性致癌因素对职业肿瘤的影响
长期接触致癌物质
某些职业需要长期接触致癌物质, 如石棉、苯、焦油等,这些物质 可能导致肺癌、膀胱癌、皮肤癌
等职业肿瘤。
暴露于有害环境
从事某些工业生产、农业劳动、 建筑行业等职业的人群可能暴露 于高温、高湿、辐射等有害环境, 这些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患职业
推行标准与规范
制定和推行职业卫生标准与规范,规范企业行 为,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加强监管与执法
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整改。
06
结论与展望
当前研究现状与成果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业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许多传统和新兴行业中的有害因素被发现与癌症发病风险密切相关,如石棉、苯、焦炉煤气等。

15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第六章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自学测试

15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第六章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自学测试

15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第六章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自学测试本测试均为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4分,共100分。

要求在第13周(5月20日至5月26日)内完成自学,并完成测试,测试在50分钟内完成。

本次测试成绩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到最后总评成绩内。

1.职业肿瘤的特点()[单选题]*A.接触明确的致癌因素B.潜伏期长、发病年龄早C.有一定好发部位D.有一定的发病条件E.以上全部(正确答案)2.氯乙烯可引起的法定职业肿瘤()[单选题]*A.肝血管肉瘤(正确答案)B.肺癌C.皮肤癌D.鼻咽癌E.喉癌3.石棉引起的法定职业肿瘤为()[单选题]*A.白血病B.直肠癌C.肺癌D.间皮瘤E.肺癌、间皮瘤(正确答案)4.苯可引起的法定职业肿瘤为()[单选题]*A.肝癌B.肺癌C.胰腺癌D.白血病(正确答案)E.间皮瘤5.联苯胺引起的法定职业肿瘤为()[单选题]*A.肾脏肿瘤B.肺脏肿瘤C.白血病D.脑瘤E.膀胱癌(正确答案)6.砷引起的法定职业肿瘤为()[单选题]*A.肺癌B.皮肤癌C.白血病D.脑瘤E.肺癌、皮肤癌(正确答案)7.氯甲醚可引起的法定职业肿瘤为()[单选题]*A.肺癌(正确答案)B.皮肤癌C.白血病D.肾脏肿瘤匕・冃癌8.最常见的职业性致癌因素是()[单选题]*A.生产性毒物和各种物理因素B.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C.化学性致癌物和某些生产过程(正确答案)D.生物性致癌物和某些生产过程E.药物和某些生产过程9.我国法定的职业肿瘤共有多少种()[单选题]*A.2种B.4种C.6种D.8种E.11种(正确答案)10.何种职业肿瘤是发现最早,病例数较多的一种()[单选题]*A.肺癌B・皮肤癌(正确答案)C.膀胱癌D.骨癌E.白血病11.煤焦油、矿物油等混合物中含有的致癌物主要是()[单选题]*A.氯丙烯B・氯甲醚C.苯并(a)^(正确答案)D. 芳香胺类E. 0蔡胺12.铬酸盐制造工人所患法定职业肿瘤为()[单选题]*A.皮肤癌B.肺癌(正确答案)C.前列腺肿瘤D.白血病E.间皮瘤13.焦炉工人所患法定职业肿瘤为()[单选题]*A.肺癌(正确答案)B.皮肤癌C.白血病D.膀胱癌E.肾脏肿瘤14.职业肿瘤的发病条件包括()[单选题]*A.致癌物的性质B.接触途径C.剂量D.机体对致癌物的敏感性E.以上全是(正确答案)15.职业肿瘤最多见于()[单选题]*A.呼吸道(正确答案)B.皮肤C.膀胱D.肝E.呼吸道、皮肤及膀胱16.职业肿瘤的识别途径包括()[单选题]*A.临床观察B.实验研究C.职业性流行病学调查D.临床观察、实验研究E.A、B、C三项(正确答案)17.职业性致癌物包括()[单选题]*A.确认致癌物B.可疑致癌物C.潜在致癌物D.动物致癌物E.A、B、C三项(正确答案)18.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单选题]*A.控制和管理职业性致癌因素B.对致癌剂的限制和使用定出规程C.健全医学监护制度D.加强控烟宣传E.以上全是(正确答案)19.某化工厂男性,从事染料生产工作,工龄25年,因尿血住院检查,可疑患有膀胱癌。

第六章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

第六章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

第六章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 carcinogens&Occupational tumors研究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P.Pott首先报告扫烟囱童工成年后易患阴囊癌开始,至1895年德国医生Rehn发现染料业工人的膀胱癌---发现肿瘤的职业线索。

德国的扫烟囱工人第二阶段:1915~1918年日本人山极与市川用煤焦油涂布家兔耳朵,诱发出皮肤癌---开创了实验性肿瘤研究的先例。

第三阶段:1945年英国医生Case通过对英国染料业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β-萘胺、联苯胺具有致癌性---开始了职业肿瘤的病因研究。

第四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开展大规模致癌筛选实验;★建立了肿瘤发病和死亡登记制度;★对肿瘤的发生过程、机制、预防和干预措施进行了研究,逐步建立了预测制度。

★我国1981年开始成立全国肿瘤协作调查组,对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到1987年提出将以下八种职业性致癌因素导致的肿瘤作为法定职业性肿瘤。

第一节职业性致癌因素Occupational carcinogens人们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的潜伏期而患某种特定肿瘤,称职业性肿瘤或职业癌。

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称职业性致癌因素。

职业性致癌因素可包括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因素等三类,其中最常见的是化学性致癌因素。

我国目前确定的职业病名单中职业肿瘤有8种:①联苯胺所致膀胱癌;②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③苯所致白血病;④氯甲醚所致肺癌;⑤砷所致肺癌、皮肤癌;⑥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⑦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⑧铬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

职业性致癌因素(occupational carcinogen):指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的能够引起肿瘤的因素。

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分类1.按性质分为物理性(5%)化学性(90%)生物性(<5%)2.按化学结构分为:★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芳香烃☆多环烃☆高分子化合物单体☆氨基偶氮染料类☆亚硝胺类☆其他四、职业性致癌因素的典型作用特征1. 潜伏期肿瘤的发生通常有一定的时间过程。

第6章 职业肿瘤和职业性传染病

第6章 职业肿瘤和职业性传染病

第二节 常见职业性肿瘤及其病源因素
一、职业性呼吸道肿瘤 常见病源如下: (1)砷 人群调查证明,接触无机砷化合物可引起呼吸
道肿瘤,特别是肺癌。 含砷有色金属冶炼,特别是铜冶炼工人因接触
氧化砷,肺癌发病率比常人显著增高。调查已证明, 接触砷的累积剂量与呼吸道肿瘤死亡率有明确的接触 水平-反应关系。同时,砷化物暴露,包括饮高砷水还 可致皮肤癌。
(2) 阈值问题
对于大多数毒物的毒性作用存在阈值或阈剂量, 即超过这个剂量时才可引起健康损害。因此,在预防 工作中,以此作为安全接触剂量的依据。
但是对职业性致癌物来说,是否存在阈值尚有 争论。然而大多数致癌物的致癌作用发展过程均有前 期变化(增生、硬化等),肿瘤是“继发产物”,具 有此种作用确定阈值就更有可能。故目前主张有阈值 者获较多支持,一些国家已据此规定了“尽可能低” 的职业致癌物接触的“技术参考值”。但阈值问题并 没有很好解决。
二、 职业性皮肤癌 职业性皮肤癌是最早发现的职业肿瘤,约占人
类皮肤癌的10%。职业性皮肤癌与致癌物的关系,往 往是最直接、最明显的,经常发生在暴露部位和接触 局部。扫烟囱工人的阴囊皮肤癌是最早发现的皮肤癌, 是由于阴囊皮肤直接接触煤焦油类物质所引起,它可 由乳头状瘤发展而成,并以扁平细胞角化癌较为常见。
煤焦油沥青 环氧乙烷
未处理和略处理的矿物油 芥子气
Β-萘胺 镍及其化合物 氡及其衰变物
页岩油 二氧化硅,结晶型
煤烟灰 含石棉纤维的滑石粉
紫外线辐射 氯乙烯 木尘
肺 肤、阴囊、肺、膀胱
皮肤、阴囊、肺、膀胱 血液
皮肤、阴囊、肺 肺
膀胱 肺、鼻窦
肺 皮肤、阴囊

皮肤、肺、膀胱 肺、间皮瘤 皮肤
肝(血管肉瘤)、脑、肺 鼻腔

职业性致癌因素

职业性致癌因素

电离辐射



石棉

氯甲醚 切削油 芳香胺
职业性肿瘤的潜伏期
肿瘤部位 皮肤 皮肤 皮肤 皮肤 肺 皮肤 肺 骨髓 (白血病) 骨骼(骨肉瘤) 肺 胸腹膜 肺 阴囊 膀胱
潜伏期(年) 20-24 50-54 15-18 20-24 25-48 20-30 15-23 11-17 10-15 25-40 20-40 1
2.9
1.2
0.4
Soft tissue
0.8
0.8
ETIOLOGY AND PRIMARY PREVENTION
Criteria for Causality General Etiological Consideration Tobacco Alcohol Industrial Exposur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5.1
3.5
28.1 29.9
Endocrine system
3.3 7.1
0.7
0.6
85.6 93.4
Lymphomas
21.5 14.3
8.6
5.5
52.9 60.7
Leukemias
13.4 7.8
8.4
4.9
41.0 38.7
All sites
485.0 345.0
219.6 141.5
52.3 60.1
致癌部位 皮肤、肺、喉等 膀胱、肾盂等 泌尿系统 肺、气管、喉、鼻 肺 鼻窦、喉、肺 肝 皮肤、肺 白血病 鼻 肺、皮肤、白血病、骨瘤
某些疑似职业性致癌物,但缺乏证据 (据1987IARC资料,略有修改)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ppt课件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ppt课件

物理性状
如吸入不溶性的镍化物有致病性.而可溶性的镍盐则无;
极细的镍微细粉尘可能有害,而块状的镍金属(如镍币)则 无害。
接触方式
如不溶(极微溶)性的铬盐和镍盐,仅经呼吸道吸入才致癌, 皮肤接触或经口进入都无作用。
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壹 临床观察

实验研究(动物实验、 体外试验)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于识别和判定某种因素对人的 致癌性可提供最有力的证据,因为研究的对象是人。 但流行病学研究常因条件限制使其具有一定局限性, 需要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的佐证。
职业致癌物分类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职业致癌物可分为三类:
确认的致癌物 及生产过程
可疑致癌物
潜在致癌物
要有30次以上的增殖,达到109以上 数目的细胞,重量到数克,才能被发
现或具有临床的意义(体表及浅表肿
瘤易见者除外)。各种肿瘤细胞有一
定的细胞动力学倍增时间,这一过程
大体较长,通常需要15—20年,最短
者要2—5年,长者可达30—40年。
由于职业性接触程度较强,职业肿瘤
B
发病年龄比非职业性同类肿瘤提前。
01
强烈、最经常接触的
部位发生。
02
职业性肿瘤多见于皮
肤和呼吸系统。
03
同一致癌物也可能引
起不同部位的肿瘤。
04
少数致癌物引起不同
类型肿瘤。
病理类型
职业性肿瘤往往由于致癌物不同而各具一定 的病理类型,一般认为,接触强致癌物以及 高浓度接触所致肺癌多为未分化小细胞癌, 反之则多为腺癌。
物理性状、接触方式与致癌关系
氯甲醚所致 肺癌;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

职业性肿瘤诊断方法
尿检
可检出某些致癌物质代谢产物,如苯并芘、N-亚 硝基等物质。
X线、CT等检查
可对部分职业性肿瘤进行诊断,对早期肺癌等比 较敏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血液检测
肝癌早筛时,可检查AFP、CEA等肿瘤标记物; 癌症晚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症状。
活检
对部分疑似职业性肿瘤进行活检,确定诊断。
职业病防护与职业性肿瘤预防
有机溶剂
如苯、甲苯、氯乙烯等有机溶剂在制造、喷漆等 行业内广泛使用,长期暴露可导致癌症和神经系 统损伤。
其他致癌物质
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学物质,如染料、防腐剂、烷 基化合物等,也会对人的身体产生致癌作用。
职业性致癌病因及危害
吸烟
从事矿工、农民、建筑工人等职业吸烟的人患肺癌 的风险更高。
石棉
长期接触石棉可导致肺癌、胸膜肺癌、肺部纤维化 等疾病。
放射线
曾接受过放射线治疗、从事医学、科研等职业的人 患癌风险更高。
紫外线
农民、建筑工人、户外工作者等长期接触紫外线的 人可发生皮肤癌。
主要的职业性肿瘤类型
1
白血病
农药、防治疾病药剂、有机溶剂等可能引起白血病。
2
肺癌
尘土、石棉,对二甲苯、四氯化碳、苯并芘等有害物质等均可导致肺癌。
3
骨髓瘤
铅、苯等可引发骨髓瘤。
职业性肿瘤的社会影响与病人权益保护
1 社会影响
职业性肿瘤不单仅对职工本身带来身体和经 济上的影响,也会带来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的 影响。
2 权益保护
加大对职业性肿瘤患者的援助和保障力度, 从法律层面加强职业病赔偿标准和有效实施。
探讨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 业性肿瘤

【精品医学课件】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

【精品医学课件】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
8
职业性肿瘤研究进展
➢ 我国1981年开始成立全国肿瘤协作调查组,对 行业进行大规模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1987年提出8种职业性致癌因素导致的肿瘤确 定为法定职业性肿瘤
9
职业性致癌因素
Occupational carcinogen
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 且能发展为可检出肿瘤的与职业有关的致病因 素。
15
致癌因素 沥青、煤焦油 矿物油 粗石蜡油 无机砷酸盐
电离辐射
石棉
氯甲醚 切削油 芳香胺
职业性肿瘤的潜伏期
肿瘤部位
潜伏期(年)
皮肤
20-24
皮肤
50-54
皮肤
15-18
皮肤
20-24

25-48
皮肤
20-30

15-23
骨髓 (白血病)
11-17
骨骼(骨肉瘤)
10-15

25-40
胸腹膜
20-40

10-2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阴囊
40-50
膀胱
11-15
16
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特点二、致癌阈值
➢ 致癌物无阈值 “一次击中” 学说 ➢ 致癌物有阈值 ✓ 单个致癌分子可能诱导基因突变,但该分子到达靶器官可能
性小 ✓ 致癌分子可以被代谢 ✓ 细胞有修复DNA损伤的能力 ✓ 致癌物致癌过程有前期变化,肿瘤是继发产物
20
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特点六、致癌条件
➢ 致癌物理化特性 ➢ 作用强度 ➢ 作用方式 ➢ 个体易感性、健康状况、生活行为方式 ✓ 金属镍微粒:致癌性;块状金属镍:无致癌性 ✓ 不溶性铬盐和镍盐:肺吸入致癌;皮肤或经口不致癌 ✓ 石棉:吸烟者肺癌发病率可增加40-90多倍

第6章 职业肿瘤和职业性传染病-2

第6章  职业肿瘤和职业性传染病-2

有前期变化(增生、硬化等),肿瘤是“继发产 物”,为此有可能确定其作用的阈值。

目前主张有阈值者获较多支持,国外已据此规
定了“尽可能低”的职业致癌物接触的“技术参
考值”。但阈值问题并没有解决。
19
(三)好发部位
职业性肿瘤往往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 围,多在致癌因素作用最强烈、最经常接触的 部位发生或直接作用的靶器官。 皮肤和肺是职业致癌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 和直接作用的器官,故皮肤和呼吸系统是职业 性肿瘤的好发部位。
鼻窦、喉 膀胱
品红制造
油漆工 (职业接触)
煤气制造 焦炭生产 家具制造
铸铁和铸钢
白血病
膀胱、白血病(淋 巴性)、胃、肺、 皮肤、肠、前列 腺、淋巴瘤
肺、肾
鼻腔(主要腺癌)
橡胶工业
地下赤铁矿开采


第二节 常见职业性肿瘤及其病源
第三节 职业性癌变的识别与预防
• 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③苯所致白血病;
④氯甲醚所致肺癌;
⑤砷所致肺癌、皮肤癌;⑥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⑦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⑧铬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
11
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一)潜伏期

研究表明在首次接触致癌物到肿瘤发生有一个明显 的间隔期,称为潜伏期。
肿瘤是从DNA一个碱基对发生突变的非正常细胞引发 的,但最终是否发展或何时发展成为肿瘤,受一系 列因素影响: 如细胞损伤的修复能力





肿瘤发生的内、外源促进因子
免疫系统的有效性等。 因此,不同的致癌因素有不同的潜伏期。
13
对人类来说:


潜伏期最短4~6年,如放射线致白血病;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六章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六章

第六章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目的要求]1.掌握职业性肿瘤的概念、特点、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确认途径。

2.熟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3.了解职业性肿瘤预防原则。

[学习要点]:第一节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的潜伏期而患某种特定肿瘤,称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 cancer)。

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称职业性致癌因素(occupational carcinogen)。

职业性致癌因素可包括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其中最常见的是化学性的。

其作用特征可归纳如下:(一)潜伏期动物实验和对人类的研究证明,从首次接触职业性致癌因素到肿瘤的发生有一个明显的潜伏期。

这是因为肿瘤的发生是从DNA一个碱基对发生突变的非正常细胞引发的,但是否发展为肿瘤,受细胞损伤的修复能力、肿瘤发生的内、外源促进因子及免疫系统的有效性等,另外肿瘤细胞繁殖到能够检出的体积(约109个)。

一般潜伏期短者4~6年(如放射线致白血病),长者40年以上(如市面有发的间皮瘤)。

(二)阈值问题对大多数毒物的毒性作用存在阈值问题,但对职业性肿瘤来说,是否存在阈值尚有争论。

(三)好发部位职业性肿瘤往往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围,多在致癌因素最常接触、作用最强烈的部位发生,皮肤、呼吸道是致癌因素较常见的接触部位和直接作用器官,所以许多的职业性肿瘤多发生在皮肤和呼吸道,如石棉、砷、Ni、Cr+6引起的肺癌,煤焦油、沥青、氯丁二烯所致的皮肤癌等。

但是也有职业性肿瘤的发生部位与接触部位相居较远者,如职业性皮肤接触芳香胺,导致膀胱癌,可能与排泄途径有关。

(一)病理类型职业性肿瘤往往由于致癌物不同各有比较固定的病理类型,如铬多致鳞癌,铀多致未分化小细胞癌。

一般认为,接触强致癌物及高浓度接触所致肺癌多为未分化小细胞癌,反之则为腺癌。

此特点对职业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意义。

第二节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人们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的途径或方法有三种。

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业癌

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业癌

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业癌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业癌1.职业性致癌物的分类与职业有关的能引起肿瘤的因素称为职业性致癌因素。

由职业性致癌因素所致的癌症,称为职业癌。

引起职业癌的物质称为职业性致癌物。

职业性致癌物可分为3类:(1)确认致癌物,如炼焦油、芳香胺、石棉、铬、芥子气、氯甲甲醚、氯乙烯和放射性物质等。

(2)可疑致癌物,如镉、铜、铁和亚硝胺等,但尚未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

(3)潜在致癌物,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已获阳性结果,有致癌性,如钴、锌、铅。

2.职业癌我国已将石棉、联苯胺、苯、氯甲甲醚、砷、氯乙烯、焦炉逸散物、络酸盐等8种职业性致癌物所致的癌症列入职业病名单。

(六)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我国将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七)其他列入职业病目录的职业性疾病职业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其他职业性皮肤病)、化学性眼部灼伤、铬鼻病、牙酸蚀症、金属烟尘热、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等均列入职业病目录。

(八)与职业有关的疾病与职业有关的疾病主要是指在职业人群中,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它的发生与职业因素有关,但又不是惟一的发病因素。

非职业因素也可引起发病,是在职业病名单之外的一些与职业因素有关的疾病,如搬运工、铸造工、长途汽车司机、炉前工及电焊工等因不良工作姿势所致的腰背痛;长期固定姿势,长期低头,长期伏案工作所致的颈肩痛;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粉尘而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

视屏显示终端(VDT)的职业危害问题:由于微机的大量使用,视屏显示终端(VDT)操作人员的职业危害问题是关注的重点。

长时间操作VDT,可出现“VDT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肩颈腕综合症和眼睛视力方面的改变等。

其他如一些单调作业引起的疲劳、精神抑制、缺勤增加等;夜班作业导致的失眠、消化不良,又称为“轮班劳动不适应综合症”;还有些脑力劳动,精神压力大、紧张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改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隐期(年)
20~24 50~54 15~18 20~24 25~48 20~30 15~23 11~17 10~15 25~40 20~40 10~24 40~50 11~15
2. 致癌阈值
大多数毒物来说其毒性作用存在阈值或阈剂量,即超过这个 剂量时才可引起健康损害。 在预防工作中,阈剂量可作为安全接触剂量的依据。 职业性致癌物来说,是否存在阈值尚有争论。
一般为2年);
(1)动物实验
4)在实验组中,施加的剂量至少有2个,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 剂量应接近最大耐受剂量;如条件允许最好设3个剂量组;
5)结果的确定要有足够量的病理学检查; 6)用恰当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将动物致癌实验外推到人的时候要考虑: ①是否已证明对动物致癌的该化学物质也能引起人类癌症。 ②引起动物致癌的剂量是否对人也同样致癌。 满足以上2点,表明动物实验结果与人类致癌有较好的相关性。 如砷已在人类证明可致皮肤癌和肺癌,但动物实验未能成功。 如联苯胺可使大鼠、苍鼠及小鼠发生肝肿瘤,但对人和狗则发生膀 胱癌。
3.剂量-反应关系
• 大多致癌物都明显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暴露于同一致癌物总剂量大(累加上 非职业途径接触剂量)的人群比接触剂量小的人群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 接触二甲基氨基偶氮苯(奶油黄)30mg/d,34天诱发肝癌,接触总量为 1020mg;若1mg/d,700天发生肝癌,接触总量为700mg,说明职业肿瘤发生 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第一节 概述
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 tumor),又称职业癌(occupational cancer),是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致癌因素(carcinogen),经过较 长的潜隐期而罹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职业性致癌因素(occupational carcinogen):在一定条件下能使 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且能发展为可检出肿瘤的与职业有关的 致病因素。
①肿瘤的临床诊断明确。 ②职业暴露史明确。 ③潜隐期符合要求。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2010版 职业病名单中可引起职业性肿瘤的因素
①石棉;②联苯胺及其盐类;③二氯甲醚(BCME);④六价铬化合物; ⑤煤焦油,煤焦油沥青或烟;⑥β-萘胺;⑦氯乙烯;⑧苯;⑨苯或苯同系 物的硝基和氨基衍生物;⑩电离辐射;⑪焦油、沥青、矿物油、蒽或这些 物质的化合物、产品或残留物;⑫焦炉逸散物;⑬镍的化合物;⑭木尘; ⑮砷及其化合物;⑯铍及其化合物;⑰镉及其化合物;⑱毛佛石;⑲乙 烯氧化物;⑳乙肝和丙肝病毒。
目前多主张用一组短期试验来测试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其选择原则应包 括低等动物、高等动物实验,体内、体外试验,体细胞、生殖细胞试验。
常用的体外试验
短期体外试验中大量致DNA突变的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并不显示致癌性, 目前尚无法解释这些假阳性结果。
大多数研究者提出,判断某一化学物质是否有致癌性时,如果短期试验 阳性,应在动物实验和接触人群中作进一步详细研究;当短期试验和动物 实验都获得阳性结果,就可提供该物质为可疑致癌物的证据。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2010版 职业病名单中可引起职业性肿瘤的因素
• 上述条目中没有提到的其他因素所致的任何癌,条件是有科学 证据证明或根据国家条件和实践以适当方法确定工作活动中这 些有害因素的接触和工人罹患的癌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
3. 流行病学调查
(1)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存在某种致癌因素的风险: 1)出现非正常集群肿瘤病例(abnormal cluster cases of cancer), 即出现较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六章 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
姚武 张荣 田琳 郝长付
郑州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郑州大学
目录
01 02
03 04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职业性致癌因素 第三节 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第四节 职业性肿瘤的预防原则
重点难点
※ 职业致癌因素 ※ 我国职业性肿瘤的种类 ※ 职业性肿瘤的预防原则
活方式等有关。
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确认
预防职业性肿瘤,首先要识别、鉴定职业致癌因素,以便采取预防措 施。识别和判定职业因素的致癌作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 临床观察 • 实验研究 • 流行病学调查
1. 临床观察
• 临床观察和诊断是发现职业肿瘤的重要途径,分析和探索肿瘤发生的 环境因素,是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的重要方法。
截至2016年6月,IARC已公布的116卷评价专著共定性分类990 种因素,其中与工农业生产有关的人类确认化学致癌物或生产 过程有40多种。
我国2013年修订颁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规定的 职业性肿瘤包括
•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 • 联苯胺所致膀胱癌 • 苯所致白血病 • 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 • 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 •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如细胞损伤的修复能力 肿瘤发生的内、外源促进因子 免疫系统的有效性等。
不同的致癌因素有不同的潜隐期。
致癌因素
沥青、煤焦油 矿物油 粗石蜡油 无机砷酸盐
电离辐射
石棉
氯甲醚 切削油 芳香胺
职业性肿瘤的潜隐期
肿瘤部位
皮肤 皮肤 皮肤 皮肤 肺 皮肤 肺 骨髓(白血病) 骨骼(骨肉瘤) 肺 胸腹膜 肺 阴囊 膀胱
职业性肿瘤的历史可追溯到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 Pott发现扫烟囱工人阴囊癌的高发病率,并认为可能与接触 烟囱中的烟尘有关。首次提出了化学物与癌症以及职业与 癌症的关系。
1895年,德国外科医生Rehn首次报告染料厂工人(芳香胺类)发生职 业性膀胱癌。
1922年,英国化学家Kennway从煤焦油中分离出多种多环芳烃,诱 发出动物的皮肤癌。
• 但也有例外,如石棉有小剂量的接触史即可致癌。
4.致癌部位
职业性肿瘤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围,多在致癌因素作用最强烈、最经 常接触的部位发生。 • 由于皮肤和肺是职业致癌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和直接作用的器官,故职
业性肿瘤多见于呼吸系统和皮肤,并可能累及同一系统的邻近器官,亦可 发生在远膈部位。 • 同一致癌物也可能引起不同部位的肿瘤,如砷可诱发肺癌和皮肤癌。 • 此外,还有少数致癌物引起大范围的肿瘤,如电离辐射可引起白血病、肺 癌、皮肤癌、骨肉瘤等。
第二节 职业性致癌因素
一般个体罹患的肿瘤往往病因难以确定,而职业性肿瘤则病因明 确,都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接触史。
职业性致癌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最多 见的是化学性因素。
若控制或消除了职业性致癌因素,相应职业性肿瘤的发病率就会 明显下降或不发生。
一、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 目前实验研究主要以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为主。
(1)动物实验
设计良好的动物实验能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用以判定某种因素是否对被 试动物具有致癌性。IARC对动物实验设计的要求:
1)2种动物(一般为小鼠和大鼠),每组雌雄各半; 2)每个实验组和相应对照组要有足够的动物数,每种性别至少50只; 3)投药和观察时间必须能够超过该种动物期望寿命的大部分(大鼠和小鼠
触的强度有关。
6.致癌条件
• 职业性肿瘤的特征之一是病因明确,都有明确的致癌因素接触史,但 人体接触职业性致癌因素后不一定都发生职业性肿瘤,职业性肿瘤要 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
• 主要与职业性致癌因素的理化特性、强度、作用方式等有关。 • 职业性肿瘤是否发生还与接触者的健康状况、个体易感性、行为与生
1.致癌潜隐期 2.致癌阈值 3.剂量-反应关系 4. 致癌部位 5. 致癌病理类型 6. 致癌条件
1.致癌潜隐期
一般将机体自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至出现确认的健康损 害效应(最早临床表现)所需的时间称为潜伏期,亦可 将从接触致癌物到到出现确认的职业性肿瘤的间隔时间 称为潜隐期。
1.致癌潜隐期
肿瘤是从DNA一个碱基对发生突变的非正常细胞引发的,但最终是否 发展或何时发展成为肿瘤,受一系列因素影响:
• 阴囊癌与扫烟囱工作;家具制造与鼻窦癌;品红染料与膀胱癌等;煤 焦油与皮肤癌;氯乙烯与肝血管肉瘤;放射性物质与肺癌、白血病。
• 临床病例观察和分析是识别职业癌的第一线索,但往往带有偶然性, 因此不能成为确定病因的依据,尚需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
2. 实验研究
• 用可疑致癌物作动物诱癌试验或体外试验,观察能否诱发与 人类相似的肿瘤或判定是否具有致突变或诱导染色体损伤的 能力,从而推断其致癌性。但动物与人有种属差异。
转基因技术构建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s)和基因敲除动 物(gene knock out animal)。 • 转基因技术在职业肿瘤方面的应用主要用于生产某些实际上缺乏某
种遗传调控机制或特异性细胞亚群小鼠,使其接触职业致癌物来研 究具体致癌机制。 • 转基因技术可从动物整体水平、组织器官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宏观 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是一个四维的研究体系,也是当前最高层次 的实验体系。目前已经正式应用于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转基因技术构建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s)和基因敲除动物 (gene knock out animal)。 • 转基因动物是指所有细胞均整合有外源基因并具有将外源基因遗传给
子代的能力的动物;对动物基因组中某一确定的基因进行人工定点突 变,或用基因工程方法去除动物的某种特定基因,可导致某种基因功 能缺失,通常称此动物为基因敲除动物。
3.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于识别和判定某种因素对人的致 癌性可提供最强有力的证据。
肿瘤流行病学是研究肿瘤自然流行规律的学科,探索肿瘤的人群分 布与某些致癌因素间的关系,从群体角度寻找肿瘤发生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