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狂欢----搏击俱乐部影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暗中的狂欢—记《搏击俱乐部》观后感

Ryan 发布于:2007-04-19 23:22

谁他妈的能告诉我在这世界里我算是哪根葱?获得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毁灭自己。“自我毁灭也许就是人生的解答”布拉德.彼特如是说。

如果说《美国美人》掘开了美国中年中产阶级灵魂的坟墓,那么《搏击俱乐部》则直指他们的下一代。它通过颠覆性的主题,揭示了世纪末社会文化交叉点上的尴尬与矛盾,它是世纪末新生一代的精神图腾。

“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一,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二,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布拉德.彼特的原则取消了我们的话语权利,他想要传递的是一种不可言传也不必言传的精神意志,这种意志唯有通过在灵与肉的搏击中的自我毁灭才能承传下去。

在一个平庸的时代里,没有动荡与变革来证明自己的出众才智,缺乏精神领袖而丧失灵魂皈依的源动力。我们都在麻木地饰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忠诚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而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自己所为之奋斗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生老病死,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这些正是爱德华.诺顿在影片上半部分花了将近半个小时所要演绎的空虚怅惘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所要面临的是斗争或是妥协的两难抉择,于是彼特所饰演泰勒.德顿作为诺顿分裂人格的另一面出现在影片中,并且作为精神领袖带领着一代人进行着颠覆传统颠覆自我的搏击。彼特所领导的这场精神革命的任务不仅仅是要颠覆传统的生活模式,他首先面临的任务是要颠覆这一代软弱的男性角色的阉割意识(在影片里,这种阉割意识有四个象征元素:睾丸癌症幸存者;鲍勃的大乳房;麻木有序却无需雄性荷尔蒙提

升的了无生机的现代工作方式;片中唯一女性角色玛拉随时可能产生的不可预料的影响),因此他选择了暴力作为手段,意图带领这群精神的阉割者重新夺回人的自然本色。在这场革命里,布拉德.彼特就是基督,就是上帝。

彼特的理想慢慢成为现实,整个世界都在宣泄,都在革命。可是当人们找寻自然本色的过程中,随着欲望的不断成长,彼特领导的搏击俱乐部成了不可思议的暴力组织并且达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当人的暴力本能和欲望本能被唤醒的时候,即使是魅力十足的彼特这个精神领袖也无法阻止自己走向极端。搏击俱乐部本身是对暴力本能的歌颂,也是对暴力本能的诅咒,而彼特的革命最终也只能以妥协而告终,于是我们不得不质疑毁灭是否真的能带来新生?

《搏击俱乐部》由于其现实的暴力描写以及含糊的叙述方式,评论界对它可谓毁誉参半。但是我认为不能因为它表现手段的反叛而否定它主题存在的价值,“人的存在方式”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如果把大卫.芬奇的这部电影看作对观影者智商的嘲弄其实是一点也不为过。从电影的一开始到Brad Pitt在飞机场里现身之前,他的影象就数次出现在了Edward Noton所处的场景里,在睾丸癌互助会,在医院,在Edward Norton恍恍惚惚的精神世界边缘,不过每次出现的时候绝对只有一祯象贴画一样的影象,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闪现又消失,如果你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而事先没有经过任何提醒,那么你可能会象后来在电影院里被兼职电影放映员Brad Pitt戏弄的观众一样,要揉揉眼睛或者咬一咬自己的手指甚至你可

能会打开碟仓看看光碟有没有划痕。

在一个缓慢的自述式的开头中,导演原来已经用这样几乎无法察觉的方式暗示了我们Norton的潜意识以及后来事态的发展。而在随后Edward Norton 与Brad Pitt 的相遇再到共同(或者说是人格分裂的Edward Norton一个人)创建Fight Club,导演其实仍然用一种隐秘到他可以偷偷在我们看电影的时候笑出声来的方法继续为后来的Norton的人格分裂真相大白做着铺垫,Norton和Brad Pitt之间的对话虽然让你以为这是两个真实存在的人,但是事实上他们在影片的自始至终没有同时和同一个人说过话,并且每每在这样的场景中,Norton和Pitt的对话总是与其中一个人和别人的对话交错进行,节奏感极强的剪切流畅到你根本无心去发觉这个小小的技巧,尤其在Pitt和Norton围绕着女主角的几场戏里,这种手法被运用到极致。同样在《第六感》中,导演为男主角其实是冤鬼做的铺垫手法就相形见绌,几乎到了影片三分之一的时候大家就能猜的到,理由很简单---从来没有除了那个小男孩之外的任何一个人跟他说过话。

《搏击俱乐部》描述一个空虚的家伙(Edward Norton)是如何从百无聊赖的生活中逐渐产生希望破坏现有生活状态的心魔,而这心魔终于有一天变成了他身体里的另一半或者说是他生活中的另一种样子,可惜他自己不能发觉原来一起与他建立发展Fight Club的这个帅哥(BradPitt)其实就是自己。大卫.芬奇在影象的世界里将这个心魔具象为一个在银幕上真实存在的人,尽管事实上他不存在,所以当Norton发现Pitt原来就是自己,我们会和Norton 一样的迷惑――这个人难道不存在吗?他真的只是Norton心中的魔鬼?那

么刚才那在银幕上已经活蹦乱跳1个多小时的人只是一个幻想或者说是人格分裂的产物?――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大卫.芬奇让你眼睁睁的看着Pitt 的真实存在,其间没有用任何特技效果去让他变的虚幻,而当最后电影突然告诉你Pitt原来不存在,你是不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种效果有如你明明跟这个人面对面说了1个多小时的话,最后进来一个家伙告诉你这个人是他妈的幻象,真实的生活和梦幻之间你瞬间难以辨别(就象影片中在停车场里,镜头在停车场监视仪和现场镜头之间来回剪切)――当电影进行到这一步,导演非常轻易的将观众的心理拉入了Norton同样不能相信自己或者现实的心理空间,这一瞬间的重叠,实在是过瘾之至。

美国人不知道是不是已经空虚到了象Norton需要通过人格分裂去发泄破坏一切陈规旧矩的地步,事实上如果美国人民都像Norton这样的生活,那么全世界人民都会感到危险。大卫.芬奇选取这样一个题材,其实用意并不在描述一个人的战争或者一个即将崩溃或者陷入癫狂的时代――在我看来,如何把这样一个带有浓烈悬疑色彩的剧本用最好的技巧拍成电影恐怕是他的兴趣所在,忽而神速忽而缓慢再加变形处理的移动镜头给人带来视觉上强烈的刺激,尤其是镜头伴随着舞曲音乐深入到血液流动的肌体中,甚至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现场观摩煤气爆炸,这样的快感就象我们对生活的怀疑和破坏欲一样的突如其来又无法消失殆尽。剧本本来兴许还有那么一些对美国人的生活和心理做价值探询的意味,在我看来已经被影象先行的手法消解的差不多了,所以哪怕这部电影所描绘的世界是多么的骇人或者黑暗,那也是在黑暗里的狂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