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3课《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优质课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案优质课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三、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赏析这首诗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
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
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
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
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
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
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
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案主旨:通过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基本内容。
2.理解并解释文中隐含的情感、意义。
3.鉴赏《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点及对人生的启示。
4.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5.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主题。
2.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词。
四、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词。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荆门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背景氛围。
2.学习诗词(15分钟)分段解读《渡荆门送别》,强调每一节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诗词品味(15分钟)请学生针对《渡荆门送别》的诗句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感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诗词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点,如描写手法、意象运用等。
让学生对诗词的表现形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启发思考(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和意义,如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人生的反思。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口头表达(15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他们用诗词和形象化的语言进行阐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7.书写活动(1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或再创作《渡荆门送别》的情景。
通过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成果,强调诗词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多欣赏优秀的诗词作品。
七、课后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3. 学会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情感和祝福。
二、教学内容:1. 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 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3. 角色扮演:模拟渡荆门送别场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渡荆门送别的背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渡荆门送别的故事,以及他们对这个故事的了解程度。
2. 学习词汇和表达方式(2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渡荆门送别”、“真情告别”、“心系千里”、“离别的泪水”等。
3. 学习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讲述渡荆门送别的起源,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和人物。
同时,可以解释渡荆门送别所体现的情感和精神。
4. 角色扮演(4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学生扮演离别的主人公,其他学生扮演送别的人物。
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离别的情感和祝福的表达。
老师可以给予合适的指导和鼓励。
5. 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内容和体会。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角色扮演的表现进行评价。
可以评价学生对渡荆门送别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离别情感和祝福的表达能力。
五、扩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渡荆门送别的故事和历史背景;2. 学生可以以渡荆门送别为题材,创作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3. 学生可以将渡荆门送别与现实生活中的离别情境相联系,探讨其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
六、教学反思: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渡荆门送别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人教版初中语文 渡荆门送别-教案
悠悠故乡情拳拳赤子心——《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想象画面,培养鉴赏诗歌语言美和意境美的能力。
2.通过赏析语言、品味情感,了解情景交融的诗歌表现手法。
3、感悟诗人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自然山水,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想象画面,品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自然山水,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间播放歌曲《渡荆门送别》,学生交流有关李白的知识。
一、轻吟慢唱——入诗题课前全体同学随音乐轻声吟唱《渡荆门送别》。
1.导入同学们,一曲《渡荆门送别》。
古韵悠扬,令人神驰,今天踏着歌声,让我们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大唐,和诗人李白一起去漫游荆楚吧!2.介绍荆门山(出示幻灯片)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陈子昂《渡荆门望楚》荆门山在现在湖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楚咽喉”。
奔流的长江冲出雄奇险峻的荆门山口后,才真正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水面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3.介绍诗人出示幻灯片大丈夫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一年,25岁的青春李白意气风发,怀着“四方之志”,仗剑去国、告别蜀地,辞亲远游。
驾一叶轻舟顺长江出荆门山,离别故乡,赴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始。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这段旅程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漫游兼求仕的道路》(板书课题)二、抑扬顿挫——读诗意(一)抑扬顿挫读音韵1.自由朗读诗歌: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豪迈、雄健、壮阔、深情、富有想象等。
2.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朗读全诗。
情感处理可不尽相同,用最能渲染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的方式演绎《渡荆门送别》。
朗读时注意:音调是由上扬激昂——深沉悲慨且流露无限怀恋的收场。
从头至尾的情感是有起伏跌宕,要通过对语调和节奏的把握,读出其中独特的韵味。
(二)身临其境理诗意根据课下注释来梳理诗意,并用第一人称“我”来进行讲述。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0.《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学设计
1、这首诗中,你感觉全诗在表达作者情感时,运用 体会情感。 最精炼的一个词是哪个?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品析诗句,朗读相辅,明确重读字) 明确: “悲” 景悲——己悲——国悲 诗歌赏析: 体会从哪些
找出诗中最 诗歌, 把握诗人 能体现诗人情感 情感。 的词。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 地方可以表现出 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来。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 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 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 赏析诗歌, 赏析诗歌 意境。
1、解释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 明确: 全诗描写了诗人辗转江湘、 颠沛游离来到湖南, 在登临岳阳楼时,看到夕阳西下,联想屋自己的经历, 感慨起国家的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命运和社会现实,流露出亡国后的苦闷和悲伤之情。 四、赏读诗歌,把握情感。 赏读诗歌, 通过欣赏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 “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 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 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 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2、圈点出品析得出的重读字,结合停顿,明确诗歌 感情基调。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五、总结归纳。 诗人在逃难三年后,登上岳阳楼。国家经此天翻地 覆的大变动,但岳阳楼似曾依旧,诗人赁栏“吊古” ,表 读。 达了面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抒发了悲伤国事的爱国 情怀。 有 感 情 朗 能读出情感。
《渡荆门送别》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7、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 绘的?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 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 写的。
8、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9、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 情。 五、作业设计。 完成配练中对应的练习。
学习《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前几首诗歌。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 检测、巩固。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划线字注音。 荆门 荒流 2、作者简介。 3、背景链接。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
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 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 诵的五言律诗。
教师展示学 习目标,正 音,学生朗读 识记,教师补 充。
明确目标,积 累字词,资料 助读。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采用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
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工具书,解读诗意。 3、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学生以多种 形式朗读,结 合注释了解 诗歌所写的 内容。
以多形式的 朗读感受诗 的气韵,了解 诗中所写的 内容。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 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 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 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 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 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 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4. 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中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认读和书写。
2. 诗文背景和历史知识的掌握。
3. 诗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朗读理解2.1 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诗文解析3.1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渡荆门”、“送别”等。
3.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应用拓展4.1 学生结合诗文,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4.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诗中的景象或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绘制诗中的景象,可用绘画、摄影等方式。
3. 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分享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诗文朗读、背诵、理解、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课方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课方案优异范文一教课目的 :1.认识相关李白的文学知识 ; 掌握诗歌要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频频朗读诗歌 , 领会本诗的境界美 . 语言美 , 提升诗歌赏识水平 .3.感悟诗人宽阔的胸怀和迷恋故土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 : 目标 1.教课难点 : 目标 2.教课方法 : 朗诵.商讨.课型:新讲课.课时数 :1 课时 .教课过程 :一. 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辞别故土而不是送别朋友, 是假想故土的山川送别自己.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 领读 .2.学生自由朗诵全诗 .3.李白 (7_ —762),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绵州人 .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有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 著有《李太白集》 .4.选自《李太白集》 .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 荆门 , 即荆门山 , 位于今湖北宜都, 长江南岸 , 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 , 地势险峻 , 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5 岁的李白此次出蜀 , 由水道坐船远行 , 经巴渝 , 出三峡 , 直向荆门山以外驶去 , 目的是到湖北 . 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旅行 . 这时的诗人正当青年 , 兴致勃勃 , 坐在船上沿途尽情赏析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 一路看来 , 眼前风景渐渐变化 , 船过荆门一带 , 视线立时宽阔 , 别是一番风景 .5.学生齐读 . 背诵 .三.细读品尝 :1.〝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 〞——一个〝从〞字 , 突显了诗人的大气势 . 本是诗人坐船顺水东下 , 可在诗人眼里 , 竟是长江随着自己旅行 .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课方案优异范文二一. 导入师: 同学们 , 在我国唐朝浮现出了一大量优异的诗人 , 下边老师就请大家依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这位诗人他是谁 .( 课件 1 出示 ) 看来大家对李白特别认识 .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 ( 课件 2 展现课题 ).二. 认识作者和写作背景 ( 课件 3)李白 (7_-762),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 被后代誉为〝诗仙〞 . 汉族 , 原籍陇西成纪 , 出生于碎叶城 ( 当时属唐朝国土 , 今属吉尔吉斯斯坦 )[1],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 , 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 年病逝 , 享年 61 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 , 四川江油 . 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期间 ,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 , 开始了宽泛遨游生活 , 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 . 越 , 寓居在安陆 . 应山 . 直到天宝元年 (742), 因道士吴筠的介绍 , 李白被召至长安 , 供奉翰林 , 后因不可以见容于显贵 , 在京仅两年半 , 就赐金放还而去 , 而后飘扬四方的遨游生活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 大家把它读出来 . 经过背景 , 你获取了那些信息 ?( 第一次出蜀 . 看到了长江沿岸的美景 . 心情兴致勃勃 . 五言律诗 )三.整体感知1.此刻请大家赏识这首诗的配乐朗诵 , 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 播放录音 )2.下边老师再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 .( 老师读 )3.请同学们学着录音或许老师的样子读这首诗 , 注意要读准字音 . 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 学生读 )4.谁来试着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 .( 抽生读 , 其他学生评论 )5.学生齐读 .( 看来集体的力量就是强盛 , 大家读得特别好 !)6.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这首诗 , 在读的过程中解决大屏幕上给出的三个问题. 开始.( 学生读 . 翻译 )( 翻译 : 从荆门山外渡江 , 远去古老的楚地遨游 . 巴山终点现出平川 , 长江沿着荒野奔腾 , 明月映入江水 , 好像飞下的天镜 , 云霞似空中楼阁 , 气象悠悠 . 无穷爱恋我的故土山川情义深深送我万里行舟 . 主要内容 : 这首诗写李白出蜀至荆门到达楚地时所见的风景及自己的感觉 . 首联 : 交待行程和目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课方案优异范文三教课目的有感情地朗诵并娴熟地背诵这四首诗 . 品尝语言 , 体会诗歌的内涵 .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 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味 . 教课要点品尝语言 , 体会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 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查找相关资料, 给诗歌插配相关的图画 . 老师准备录音机 . 课件 . 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学习《归园田居》 ( 其三 ). 《游山西村》教课方案《归园田居》 ( 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公正不阿 , 又适情率性这使他与钩心斗角 . 互相倾轧的政界水火不容 .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政界 , 归隐田园 .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陶渊明对和平 . 平和 . 美好的生活的神往 .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 , 进一步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 , 学生正音 . 划节奏并自由朗诵课文 . 思虑以下问题a. 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 〝但使愿无违〞的〝愿〞详细指的是什么?c. 这首诗表露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学生自主研究 , 教师指引并明确 : a.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 种豆的地址及劳动结果; 劳作的辛苦与执着 ; 自己的田园之乐 .b. 田园劳作之乐 , 依据自己的意向生活 , 不在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掉自我 .c.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 享受田园之乐的舒适 . 安逸的心情 . 自由背诵 .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 o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赏析, 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的画面 .( 要求联合人物身份 . 举止 . 心情 ) .b. 找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 , 谈谈自己喜爱的原因 . l 曰 I 学生思虑并议论沟通 . 教师明确:a. 诗人如释重担 , 辞别了那个令人压迫的政界 , 终于到达了神往已久的田园 . 到达南山脚下 , 种下了豆子 , 但因体力不支 , 农艺不精 , 因此草儿盛 , 豆苗稀 . 诗人只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 , 夜晚向来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 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约束的诗人不认为苦, 而深深地体会此中的乐趣. b.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悠然自得.〝种豆南山下 , 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 , 带月荷锄归 . 〞诗人披星带月勤劳耕耘, 写出了那份勤奋与执著 . 语言〝自然 . 平常〞 . 齐背课文《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南宋诗人陆游 , 曾任隆兴府通判 , 因全力推助北伐 , 被罢官 . 诗人回归故乡 , 心里愁闷 . 比较政界的伪诈 , 他更感觉到乡下生活的纯朴自然 . 但他并未丧失期心 , 坚信总有一天会从头为国卖力 . 这类心境与游境相符合 , 于是两订交涉 , 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 注意字音 . 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 , 思虑以下问题 a. 全诗环绕哪个字睁开 ?用自己的话谈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 b. 诗歌表现了诗人如何的心情 ?‘全班议论 . 沟通明确 : a. 环绕一个〝游〞字睁开 . 在一个丰产的年成 , 诗人遇到邀请, 到达农家 . 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 , 山环水绕 , 峰回路转 , 一派五彩缤纷的情景 , 终于到达山西村 . 在山西村 ,正当社日邻近 , 农民们穿着朴实 , 吹箫敲鼓 , 结队来往 , 喧闹非凡 . 诗人期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 , 随时拄着拐杖来叩门拜见. b.表现了诗人沉醉.迷恋之情. 作者沉醉在山野风光和乡村的人情美中 , 迷恋村民的好客. 热忱 . 朴实 , 对此次郊游发出了衷心的叹息 .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课方案优异范文。
12.3《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国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下面老师就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这位诗人他是谁。
(课件1出示)看来大家对李白非常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课件2展示课题)。
二、了解背景(课件3)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大家把它读出来。
通过背景,你获得了那些信息?(第一次出蜀、看到了长江沿岸的美景、心情兴致勃勃、五言律诗)
三、整体感知
1、现在请大家欣赏这首诗的配乐朗诵,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播放录音)
2、下面老师再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
(老师读)
3、请同学们学着录音或者老师的样子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情感。
(学生读)
4、谁来试着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
(抽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5、学生齐读。
(看来集体的力量就是强大,大家读得非常好!)
6、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解决大屏幕上给出的三个问题。
开始。
(学生读、翻译)
(翻译: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地漫游。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似海市蜃。
初中语文八年级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这首诗的背景知识及思想内容,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及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的意境,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法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结合创作背景,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出生于巴渝地区,即现在的四川省。
五岁开始读书,十五岁,已有诗赋多篇,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赏。
十八岁,隐居大匡山读书,往来于大匡山周边地区,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二十五岁,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次离别家乡,从青溪出发,顺着长江,轻舟而下。
游经三峡。
渡过荆门山。
进入了江汉平原。
一直在山区生活的李白,首次见到宽阔的平原,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李白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体验。
李白第一次看到宽广的平原,他看到了怎样不一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渡荆门送别》。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1.播放音频。
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诗意。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课文注释,展开想象,运用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
形式:组内合作探究,并板书疑惑。
选择一个小组展示,展示的方式是:通译诗歌。
要求:准确流畅。
其他组纠错质疑。
四、赏析诗歌,体悟感情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能不能改成“山在平野尽,江在大荒流”?2.“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特点?它们衬托出平原的什么特点?3.诗人表达的是自己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可是作者不说自己对故乡的不舍,反而说故乡水不远万里,一路护送诗人远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的含义,如“随”“入”“怜”等字词的精妙之处,以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掌握诗歌的基本节奏和韵律,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节奏下体会诗句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如了解李白出蜀时的心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思乡之情。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包括诗句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例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诗,既要理解“怜”字表面上对故乡水的喜爱,又要体会背后的思乡之情。
(2)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如“山”“平野”“江”“大荒”等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的情感基调。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在诗中的体现。
例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山的“动”(随平野而尽)和江的“动”与平野、大荒的相对“静”的结合。
(2)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新环境的新奇感,又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1)教师先进行范读,在范读过程中,要注意读音准确、节奏分明、情感饱满。
例如,“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两句,要读出一种轻松、开阔的感觉。
(2)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接着进行个别朗读,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读音错误、节奏不当等进行纠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渡荆门送别》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情感。
3.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情感。
2.难点:分析诗人的离别之情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词,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李白的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歌特点吗?他在诗中常常描绘哪些自然景观?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介绍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基调。
2.分析诗中的意象:重点分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3.领悟诗人情感:讲解诗中的离别之情,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的憧憬。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五、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古典诗词的背诵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全诗。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诗的背景、分析意象和领悟情感,让学生对《渡荆门送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词,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李白的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歌特点吗?他在诗中常常描绘哪些自然景观?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介绍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基调。
2.分析诗中的意象:重点分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3课《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3课《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3课《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节奏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诵,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学生有诵读的兴趣,但大部分同学读诗歌还不能够读出意境,不能很好地领悟诗中的感情,还需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提高。
另外,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在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指导下说出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节奏美;
2.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情感。
3.1.2学时重点
重点: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提高诗歌的欣赏水平。
3.1.3学时难点
难点: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提高诗歌的欣赏水平。
3.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渡荆门送别
【第一段:教学导入创设情境】
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常新的题材。
那么大家所知道的都有哪些送别诗呢?这样,我来说诗名和作者,大家一起来背诵诗句,准备好了吗?
《赠汪伦》李白,《送友人》李白。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渡荆门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我们从题目中可以直接看出来。
那么,这次“送别”是谁送别谁呢?送别时的场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拭目以待。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案例
3.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4.诠释诗人的情感变化,从离别之情到豪迈壮志,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诗歌的某一方面进行讨论,如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创设“诗人之旅”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李白渡荆门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沉浸感。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渡江的情境,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教师应设计一系列有深度、有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通过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观察、提问、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渡荆门送别》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式等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人豪放的性格特点。
-分析诗歌的结构、用词、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 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渡荆门送别》全文、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渡荆门送别》全文,便于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送别诗吗?送别诗一般表达了哪些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诗人情感。
4. 欣赏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评价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李白的送别诗吗?(2)学生分享李白的其他送别诗,互相交流。
7.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古诗,初步学习吟读古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对诗句进行改写,再现诗歌画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板课件、微课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看看屏幕上展示的这几句话,看一看说的是哪一位诗人?对是李白。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李白(公元701—762年),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2.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写下了大量诗篇,其中,我们学过《峨眉山月歌》,就在此期间创作。
今天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在旅游途中所作。
三、朗读体会: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授朗读要领1.)中等语速2.)二三节奏3.)尾联情愫2放录音,营造气氛。
3学生朗读直至成诵四、解读诗意:1.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从:往。
楚国:楚地。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2.结合注释,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每一句诗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3课《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节奏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诵,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学生有诵读的兴趣,但大部分同学读诗歌还不能够读出意境,不能很好地领悟诗中的感情,还需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提高。
另外,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在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指导下说出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节奏美;
2.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情感。
学时重点
重点: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提高诗歌的欣赏水平。
学时难点
难点: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提高诗歌的欣赏水平。
教学活动
1【导入】渡荆门送别
【第一段:教学导入创设情境】
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常新的题材。
那么大家所知道的都有哪些送别诗呢?这样,我来说诗名和作者,大家一起来背诵诗句,准备好了吗?
《赠汪伦》李白,《送友人》李白。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渡荆门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我们从题目中可以直接看出来。
那么,这次“送别”是谁送别谁呢?送别时的场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