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德国的职业教育合作

合集下载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德国产教融合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特点之一,也是德国经济成功的重要保障。

这种模式促进了教育和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职业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学术提高,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

德国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德国产教融合模式的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提质增效,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强调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紧密结合,教育和生产两大领域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一模式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按照产业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企业参与职业学校规划,实习和培训的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这种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对应的实际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对职业的认同感。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习、项目和课程实践等环节,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培训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学生更加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强调持续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在德国,职业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初期的职业培训,更加注重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为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并提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

这种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在职业发展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是深远的。

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时期,职业教育更加需要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需要具备更好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职业教育提供许多启发,我们应该更加紧密地与企业合作,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 行动导向 活页式教材

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 行动导向 活页式教材

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 行动导向活页式教

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是一个旨在促进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
域的合作与交流的项目。

该项目采用了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

在SGAVE项目中,行动导向是核心的教学理念。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
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行动导向教学,SGAVE项目采用了活页式教材。

活页式教
材是一种可灵活组合的教材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和更新教材内容。

这种教材形式有助于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教材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在SGAVE项目中,教师会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和学生需求,设计出具体的学
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这些任务。

同时,教师还会利用活页式教材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如图片、表格、案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作任务和所学知识。

通过采用行动导向和活页式教材,SGAVE项目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也为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摘要】德国产教融合模式是德国成功职业教育的重要经验之一,其核心特点包括产业界与教育界的紧密合作、学校教育与实习相结合等。

这种模式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与此我国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如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等。

借鉴德国经验,我国职业教育可以优化实习机制,加强产学合作,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产学合作共赢,助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德国产教融合模式、我国职业教育、核心特点、启示、职业教育体系、存在问题、借鉴德国经验、总结、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德国产教融合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之一,它是德国长期以来成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经验总结。

产教融合模式是指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确保学生接受的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

在德国,企业不仅提供实习机会和职业导师支持,还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制定,确保学生毕业后拥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和知识。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产教融合的合作关系紧密,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培训计划,确保教育内容符合市场需求。

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工作实践机会,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提供职业导师支持,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工作中。

产教融合模式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1.2 介绍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较为僵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导致学生毕业后往往难以与实际岗位需求匹配。

职业教育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无法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些职业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师生配比严重失衡,学生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指导和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经验和启示点:
1. 产业参与: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将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实习机会提供等方面,确保学生获得与工作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经验。

启示:我国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岗位培训,使学生与职业需求更加贴近。

2. 实践性教学: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实习、实训和工作实践,掌握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启示:我国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建设更多的实验室和技能培训基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训练。

3. 职业导向: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职业导向,鼓励学生发展具体的职业技能,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

启示:我国应该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的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4. 培训师资: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师资队伍,教师必须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他们既是教育者,也是行业从业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

启示:我国应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既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也注重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

总结来说,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实践性教学,聚焦职业导向,以及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

这些经验可以有效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并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推动经济发展。

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sgave)项目的研究和实践

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sgave)项目的研究和实践

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sgave)项目的研
究和实践
1概述
SGVE(德国-中国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是一个包含多方实践和研究的国际项目,由德国,中国和欧洲联盟联合发起,致力于改善德国和中国之间在职业教育汽车机电方面的竞争关系。

该项目实施了一系列课程、行业团队和合作企业,以及德国和中国的技术培训,旨在建立一个提供可持续技能和学习环境的模式,从而推动两国合作发展。

2研究
SGVE项目还包括支持研究计划,该计划旨在探索两国之间在职业教育汽车机电方面的差异、改进和发展。

研究人员对德国和中国的技术普及及其在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两国制定的职业教育规范和标准中吸取经验教训。

此外,SGVE的研究还关注了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技术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可持续学习环境和课程的方法。

3实践
SGVE项目实施了一系列行业团队和合作企业,以提供双边技能培训所需的实际技术及环境。

中德合作双方还实施了一系列专业和学术
课程,以及在技术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双向讨论和交流活动,以紧密地发展跨文化的全面合作关系。

此外,SGVE项目还要求两国企业及其团队承诺至少成立一个合规机构,以确保具体实施项目的符合本地和欧盟法规的要求。

4总结
SGVE项目是一项多方参与的国际性项目,旨在提高德国和中国之间在职业教育汽车机电方面的竞争力。

它实施了技能培训,技术课程以及交流活动,以及研究计划,帮助实现职业教育和以社会发展的双边合作发展。

德国和中国合作双方共同努力,将SGVE项目发展成为一个持续合作、发展中的能量,以促进双国在职业教育汽车机电的双边合作发展。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融合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融合
国家西部 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陆续获得各类奖项。本项目
大开发战略为目标,以更新职教理念为核心, 通过前期运行,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培训和运行
致力于为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开展培训与服 机制,在上海市职业院校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
务,积极开展西部职教师资培训,为提升西部 良好的效益。该培训项目有效促进了骨干教师
第三,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建立了“工 学交替、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共同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构建 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和教师校外实践基地,使人 才培养质量更具针对性,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可 持续发展。
六、引领中外合作办学, 探索机制创新显特色
第一,成立中德联合管理委员会,规范合作 项目运行。根据中德双方共同签署的合作框架 协议,学院成立了由行企业、德国工商行会、德 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德国合作院校、学校等 代表组成的中德联合管理委员会。作为合作办 学项目的监控和协调机构,联合管理委员会在中 德学院的办学专业选定、年度招生计划审定、教 学计划审定、日常教学运行及监控等方面承担 重要的职责;联合管理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会
关键词:中 德 合 作 ;人 才 培 养 ;机 制 创 新 ;辐 射 带 动
根据 2003 年 9 月 26 日中国教育部时任部 长周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时任科学、文化教育 部部长蔡特迈耶尔、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国际 合作与交流所所长盖伯特共同签署的联合声 明,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兰茨胡 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并于 2004 年 9 月面向 社会招生。项目旨在开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的新模式,实现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 体系相融通,探索并发展具有示范性、中高等 及以上职业教育的贯通体系。该职业教育体系 旨在将德国职业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和培养模式落实到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 中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并扩展学生的深造路 径,实现在中国进行的德国职业教育与在德国 本土的应用技术大学贯通,促进我国职业教育 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德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

“中德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

龙源期刊网 “中德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作者:杨春霞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年第07期6月12日,作为“德中同行”辽宁沈阳站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德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供给与需求”论坛在沈阳召开。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部长Annette Sclavan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会上,宝马集团德国总部职教部主任唐明峰(Manfred Theunert)作了宝马集团在职业教育领域方面的专题报告。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系统部总监郭宁(Marc Gronninger)介绍了华晨宝马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此次论坛由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机构共同主办,来自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10多家机构的代表。

两国政府官员、职业学校校长和企业负责人共150余人参加会议。

论坛的目的在于展示中德丽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中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中德两国已有的成功合作模式,并探讨双方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另外,在此次论坛上,还安排了中德职教机构的对接沟通活动,以促进中国的职业学校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唐明峰先生在报告中指出,作为全球知名的高档汽车生产商,宝马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希望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引入中国,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作贡献,并进一步推动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合作。

作为中德合资企业——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建立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交叉进行的“双元制”的职教体系,并通过全国性的培训网络为所在地职校学生提供实习和系统培训机会。

会后,唐明峰先生接受记者采访并回答了关于双元制、课程改革、培训体系以及在合资企业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当记者问及“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宝马公司如何应对”时,唐明峰先生充满信心,“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是宝马集团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个长期的承诺,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不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与德国的职业教育合作

中国与德国的职业教育合作
新 中 国成 立 后 一 段 时 期 , 中 国一 直
计划 的共 同讨 论 ,并考虑合作伙伴 的需 求, 运用标准化 的方法进行评估 。 德国方 面提供 的支持 主要是 技术转让 ,即派遣 长期或短期 的专 业人员。此外还组织在 中国、 德国或第三 国的培训和考 察访问 ,
以及 物 资 的 提 供 。 合作 过程 中 的不 同 阶段 和 经 验
织使 中国引入专业 的高标 准 ,对职业教 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职教领域
的国 际 合 作 促 进 了 中 国与 国 际先 进 水 平 的接 轨 , 快 了社 会 经 济 发 展 。 职 教 和 加 在 培 训 领 域 ,德 国 在 中 国 的 国 际合 作 伙 伴 中 占据 了 一 个 特 殊 地 位 。 中德 两 国 合 作 的 经 验 和 成 果 显 示 了发 展 潜 力 所 在 , 但 困难 和障 碍 并 存 。 学 习“ 大哥 ” 老 还 是 学 习 “ 济 奇 迹 ” 经 ?
合 作 公 司 。所 有 的 合 作 项 目都 是 经 过 对
人 员的培训 项 目促成 了教 师 、学校 管理者和培训师的培训和进修项 目。教 师学习先进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以及 如何 使用媒体手段 。学校负责人和管理层有 机会学 习学 校管 理的先进经验 。一时之
间 , 单 调 的教 师 讲 课 之 外 , 然 出现 了 在 突 其 他 的先 进 方 法 :学 生从 被 动 的 接 受 者 转 变 为 积 极 的课 程设 计 者 ;教 师 学 会 运
- ,
中国与德 国 的职业教育合作
口 作 者 : 斯 一君 特 ・ 格 纳 汉 瓦 翻译 : 怡松 高
【 编者按 】 者 系前德 国国际技 术合 作
作协会职业教育项 目中国区 负责人 。本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这一背景下,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为我们改进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德国一直以来以其严谨的工匠精神和高质量的技能教育而闻名于世,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是德国成功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德国,企业和学校通常会合作开设双轨制的教育体系,即学习型企业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德国被普遍的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有助于降低学生和企业的对接成本。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注重产学合作,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德国,企业和学校密切合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开设课程和提供教育资源。

学校会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教育计划,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以满足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

这种紧密的合作可以确保学生学习到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注重培养工匠精神和实际技能。

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会有机会参与企业实习或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和实际技能。

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强调企业的参与和责任。

在德国,企业不仅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会为学生提供有偿的培训,或者提供奖学金和补贴,鼓励学生学习技能,同时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负有责任。

这种企业责任的意识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成才的速度和水平。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我国,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产学合作,在教育计划的制定上更加注重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上更加注重实践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激励企业更多的参与到学生的培训和教育中来。

职教合作:德国经验中国化

职教合作:德国经验中国化
合作 模式 。 涉及 的领域也 从最初 的传统 行业 , 展到对 现代工 业 、 发 电子 产业 、 管 理科 学和信息 技术 的全 方面覆盖 , 从 并 中等职业教育 扩大 到高等职 业教育 。 简单概括 , 国合 作项 目主要 经历 两
了以下 四个 阶段 。
动。
第 四阶段 , 中国职业 教育发 展和 为 就业 促进提 供支持 。 中德技 术合作项 目 在 辽 宁省将 职 业培 训 和创 造 有利 于 投 资 的商业环 境相互联 系起来 。 宁项 目 辽 通 过对 劳 动力 市 场 和经 济发 展 数据 进 行调查 分析 , 为相 关部 门提供 政策建议 和决 策参考 。
S CJ UB E PE AL S J CT
职教合作 : 德国经验中国化
口 本刊记者 孟 凡 华
在 中国 的职业 教 育领 域 , 到 “ 提 双 师型 ” “ 、双元制 ” 、校 企合 作等 概念 , 追
根溯 源都 可 以在德 国教 育理 念 中找 到
究 , 共 同培养专 门人 才多种形 式 的 以及
第 二 阶段 , 中德合 作开 始 以培 训职
验 的吸 收经 历 了 由拿来 主 义到 比较 借 鉴再到探 索本土化 的历程 。
在最初 学 习德 国经 验的 时候 , 国 我
基 本上采取 的是拿 来 主义的态度 , 完全
照搬其模式 。 1 8 从 9 3年开始 , 中国与德
业 学校 教师为 工作 重点 。截 至 2 0 0 8年
向帮助 弱势群体 进入劳 动力 市场 。99 19
年 , 国技术 合作公 司 与中 国政 府共 同 德 启 动 旨在 促进女 性就业 的项 目“ 中德合 作 南京下 岗失业 妇女再 就业 项 目” 。主 要 内容包括 培训 、 职业 咨询 、 就业安 置 、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德国是职业教育的强国,其产教融合模式一直成为全球瞩目的典范。

产教融合模式是指企业、学校和政府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共同开发和实施职业教育课程,达到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职业教育应以实践为主,注重产教融合。

德国的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开设与企业需要相符的课程和专业,同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习或工作实践,实现毕业生无缝对接就业。

这种模式帮助德国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高就业率的专业化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注重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存在不足,产业界的参与程度也相对较低,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巨大鸿沟。

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产教融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并且培养具有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为产教融合提供支持。

德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为职业教育注资,并且鼓励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制定职业教育政策,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际培训,使得职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我国职业教育的融资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投入不足;二是企业不愿意投资职业教育,缺乏长期的投资意识。

因此,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鼓励私营企业进行职业教育投资,并实施税收优惠、人才优惠政策等,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最后,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一种文化变革,推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

在德国,职业教育已成为一种文化变革,德国人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职业技能是增加个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对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庇护,人们对其重视度不高,许多职业教育往往被忽视和贬低,导致职业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

因此,我们应重视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有职业精神的专业人才,并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培养人才、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作为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备受瞩目。

特别是德国的产教
融合模式,以其工匠精神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著称于世。

这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
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强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政府之间
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划和实施。

企业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他们不仅提供学生实习和实践机会,还参与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工作。

这种模式有效地把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

将德国的这种产教融合模式引入我国,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有益。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企业与学校合作,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职
业教育中的作用。

还可以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项目的投入和管理,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
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注重技术工匠精神的培养。

在这种模式下,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
教育模式,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不仅学生能够在企业进行实习,还可以通过工作
学习的方式进行职业技能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通过引入
这种模式,我们可以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推动产业与教育
的紧密对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希望在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中,我们能够
更好地借鉴和运用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德国产教融合模式是指企业和职业教育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职业教育内容和课程,实现产学融合,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这种模式在德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那么,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又有哪些启发呢?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强调了职业教育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在德国,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定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课程,确保学生所学的技能和知识能够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和技能要求,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对我国而言,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市场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重视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企业背景。

在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通常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企业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种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企业背景,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的要求和挑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对我国而言,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企业背景的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职业发展。

在德国,学校和企业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进行个性化培养,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种个性化培养和职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对我国而言,也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有着很多的启发。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职业规划,努力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实用性,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深化粤德职业教育合作 全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召开

深化粤德职业教育合作 全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召开


德 国国际信 息技术合作公 司的代表联 合签署 了合作 意向 书, 为

粤德职业教 育深入合作的 美好未来添上 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叶小 山代表省教育厅与德 国乌 泊塔尔工商会 、 德 国凯勒有 限公 司、 德国国际信息技术合作公司 签订 了 合作意 向书
报 道
搭建职教合作平 台 贯彻粤德高层互访活动精神

验, 尤其 是德 国行业协 会、 企业深度参 与职业教育 的制
度 设计 , 以及应用技术 大学、 双元制大 学培养高端 技术
叶小 山在 讲话 中指 出, 近年 来 , 我省职业 院校积 极 与德 国行业协会 、 企业 和职 业学校合 作, 引进职业 教 在 育 理念 、 工作过程系统 化的课程模式 、 教学 资源等方 面 做 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 。
作交流平台。 本次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 暨凯勒仿真数控软
件应用研讨会即是贯彻汪洋书记指示精神 的重要举措 。
出:广东要 与德 国加强 ‘ “ 双向交流’ 学习其职业教育 制 ,
度规程 , 并邀请德国有关 专家到广 东指 导完 善职业教育 机制运行。’ 日, ’ 近 汪洋书记又在广 东赴德职业教育考 察 报告上做 了重要批示 。为此 , 东职业教育深入 贯彻落 广 实汪洋书记 的重要指示精神 , 学习借鉴德 国职业教育 先
此次研讨会得到 了德 国工商会 、 德国凯勒 软件有限
公 司、 国国际信息技 术合作公 司、 东省模具工业 协 德 广 会 、广 州市模具工 业协会 以及 有关 职业 院校 的大 力支
持。 加快Βιβλιοθήκη 向交流 全 面推进粤德职业教育合作
叶小 山副厅长在 中德 职业教育 合作暨 凯勒仿真 数

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历史看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历史看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1980年5月,中国教育部时任部长蒋南翔访问联邦德国,与巴伐利亚州文教部长迈耶和总司长伯克会谈,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与外国交流与合作的大幕。

38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不断走向深入。

其中,中国与德国的职业教育合作开始最早、历时最长、成效最为显著。

笔者作为中德教育合作的亲历者,管中窥豹,希望能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片段中一窥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情况。

一、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现状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自1983年第一个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协议》签署后,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层次丰富、主体多元的局面,合作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2009年11月,中德职教合作三十周年庆典暨中德职教合作发展论坛在京举行,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李岚清为活动题词,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向大会发贺信,肯定了中德职业教育三十年合作取得的成绩,对未来的合作模式提出期望和建议。

从主体上看,两国的职业教育合作主要有以下层次。

(一)政府主导,搭建框架在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上,政府一直是先行者。

1994年,中德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

中德政府磋商机制建立后,2011年首轮中德政府磋商期间,在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证下,两国教育部长签署了《中华人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历史看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文/于冬冰摘要:2017年5月24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成立。

会议期间,作为两国教育领域合作重点,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同期举行,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主席乌苏拉·曼勒介绍了在华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的下一步工作设想。

中德职业教育联盟-Sino-GermanDialogueForum

中德职业教育联盟-Sino-GermanDialogueForum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
合作目标: • 在伙伴国支持职业教育改革 • 目标为青年失业率最小化和人力资源开发(以欧盟地区为主) • 关注地方经济和德国企业利益
5
德国教研部职业领域的国际合作
职业教育双边工作组的活动:
对合作伙伴的协调、共同合作的项目进行定期会议 ,如发展: • 职业教育标准:职业类型和课程框架 • 培训人员进修课程 • 公司内部培训中心 • 合作管理的途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 、审计委员会及其他相关委员
究、经济、金融等合作
中德职教联盟
目标 • 使政治和经济之利益相关者合作。 • 使职业教育的政策深入交流,使其研究和发展为两国带来利益。 • 在中国建立职业教育合作中心。 • 在中国支持职业训练。
中德职教联盟
职业教育的合作中心
重庆 自2011年以来,首个中心关注于学员资格在汽车和IT领域 此中心由重庆师范大学和德国手工业技能发展中心共同领导建立

6
德国教研部职业领域的国际合作
支持项目和研究 出口职业教育 • 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德国供应商在快速成长的国际市场 • 给德国教育机构的合作项目提供长达三年的研究和开发支持 • 支持创新的方法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
iMOV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of Vocational
青岛
自2013年11月,为青岛市教育局主办 重点为环境技术的职业教育
14
中德职教联盟
VETnet 项目 • 开始于2013年10月,德国工商总会领导
11个德国工商大会
目标: – 职教联盟的框架下所有利益相关方之直接对口 (德国和中国双方) – 执教联盟为协调员与发起者之培训 – 建立保证质量结构的顾问 – 审查和认证 – 中国负责人:Britta Buschfeld女士,AHK上海

德国教育在中国的实践

德国教育在中国的实践

一、德国教育体系概述德国教育体系以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为特色,分为四个阶段: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德国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

二、德国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 早期合作上世纪80年代,德国教育开始与中国进行合作。

当时,德国政府资助了一些中国学生赴德留学,并在国内举办了一些职业教育培训项目。

2. 90年代合作深入90年代,德国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德国政府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共同开展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合作项目。

德国的一些知名大学也开始在中国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

3. 21世纪合作拓展21世纪以来,德国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更加迅速。

德国政府继续加大对中国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中德教育合作项目。

同时,德国教育机构和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教育机构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

三、德国教育在中国的主要实践1. 职业教育合作德国职业教育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受到中国的高度认可。

以下是一些德国职业教育在中国的主要实践:(1)中德合作办学:德国与中国的一些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德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优秀人才。

如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学院(DMT)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工程学院。

(2)职业教育培训:德国教育机构为中国企业员工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如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在中国开展的职业培训项目。

(3)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德国积极参与中国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如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学院(DMT)参与中国汽车维修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

2. 基础教育合作德国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下是一些德国基础教育在中国的主要实践:(1)中德合作办学:德国与中国的一些知名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德国基础教育特色的学生。

如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合作成立的中德实验中学。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已经成为各国争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职业教育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而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正是一个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成功经验,它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启示。

一、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概述产教融合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特点之一,它是德国成功的产业发展和持续领先的重要保障。

在德国,产教融合模式是指企业和学校之间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双元制培训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工作者。

企业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德国的企业和技术学校之间建立了严密的联系和合作机制,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从而为企业输送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员工。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只能通过理论学习来掌握相关知识。

而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中,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通过实习和双元制培训等方式参与到实际生产中,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职业教育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通过与企业深入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技能和工作经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要求。

2. 完善师资队伍的培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通常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能够将这些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了一些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通过与企业深入合作,提高师资队伍的培训水平,让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学生分享,从而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中德职业教育项目介绍

中德职业教育项目介绍

Steering Group
6 representatives , named by the chinese MOE, 5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1 representative per manufacturer) 1 representative of GIZ
共计25所试点学校 每所学校1个试点班,每班30人 (总计750人) 每所学校4名教师(总计100名)。
PEK
SGAVE-Schools 2011, 3.Sem WHU
2011年, 5 所SGAVE学校,现第三学期
SZX
SGAVE-Schools 2012, Evaluier. SGAVE-Schools 2013, tbd.
奥迪股份公司、宝马股份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保时捷股份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Internationale Zusammenarbeit (GIZ) GmbH im Auftrag des BMZ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受德国经济合作部委托

Improvement of school management. 改善学校的管理
03.03.2015 Seite 2 Page
The Project 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
Integration of dealerships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汽车经销商参与到职业教育领域中 Education is done in school and company. 在学校和公司两地开展教学 Introduction of competencies based examinations and certificates. 引进以能力为导向的考试及认证 Introduction of a QMS in pilot schools to ensure sustainability. 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在试点学校引进质量管理 系统 Consultancy in reforms and cooperation with responsible Chinese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同相关的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机构合作,并为其提 供改革咨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德国的职业教育合作【编者按】本文介绍了德国与中国在职教领域合作的历史,描述了双方合作关系发展的4个阶段,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包括文化差异、交流障碍、地区成功经验推广的困难、投入与行为方式缺乏延续性、政治和文化的障碍等。

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经验交流与合作对于曾经对外封闭的中国日渐重要。

全球化加快了技术的转变,改变了世界各国对于职业的要求。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引入专业的高标准,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职教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了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

在职教和培训领域,德国在中国的国际合作伙伴中占据了一个特殊地位。

中德两国合作的经验和成果显示了发展潜力所在,但困难和障碍并存。

学习“老大哥”还是学习“经济奇迹”?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中国一直在向苏联学习。

苏联模式和经验的烙印至今仍在中国的职教领域清晰可见:狭隘的职业概述、“职业道德”课程以及设立“劳动学校”。

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它最大的弱点:茌中国,职业教育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学校中开展,企业参与乏善可陈。

以单一讲课为主的过时的教学方法依旧在学校中普通存在。

理论比重过大的教学内容和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于在企业和社会所承担的任务只有部分的认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西方模式和经验,而德国的双元制位于这份学习名单的最前列。

双元制被看作是德国经济奇迹和在世界市场成功的“隐形之手”。

中国人当时的概念是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个“秘密武器”,就能够在现代化建设和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德国方面则希望通过与中国的职教合作以及传播德国职教的模式能够提升其形象,为进人中国市场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并为中国沿海地区的中德合作企业提供良好的劳动力保障。

1982年的框架协议为中德双方的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双方的发展合作还包括环境和资源保护、扶贫以及经济结构和法律方面的咨询。

在德国方面,合作大部分是通过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实现的,而最大的执行机构就是德国技术合作公司。

所有的合作项目都是经过对计划的共同讨论,并考虑合作伙伴的需求,运用标准化的方法进行评估。

德国方面提供的支持主要是技术转让,即派遣长期或短期的专业人员。

此外还组织在中国、德国或第三国的培训和考察访问,以及物资的提供。

合作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经验根据培训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将合作项目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一、培训项目合作开始阶段的项目主要针对技工的培训以及更高层次的技师和高级技工的资格培训。

20世纪80年代职教合作的示范项目包括像哈尔滨焊接技术中心、天津的跨企业培训和进修中心(培训数控和现代的制造工艺)这样的项目。

不久后人们就发现,这些投入巨大物力推动的示范项目并不能让整洁的车间、现代的机械工具得到迅速的传播。

之后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众多国有企业破产,但缺乏必要的培育手段,使一批优质企业从大批平庸企业中产生出来。

所有的合作项目都是阶段性的,以至部分项目在德方的措施以及专家的工作结束后又退回到原始阶段。

周而复始出现的情况是:少数通过合作项目培养的技术人员湮没在成千上万的普通从业者中,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新的项目,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其连续性和广泛效应。

二、发挥传播效应的项目人员的培训项目促成了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培训师的培训和进修项目。

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媒体手段。

学校负责人和管理层有机会学习学校管理的先进经验。

一时之间,在单调的教师讲课之外,突然出现了其他的先进方法: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设计者;教师学会运用小组工作和案例工作的方法,设计游戏和模仿案例,组织考察和角色扮演。

简单地说,行动导向学习的效应已经扩散,而企业培训引起了特别的注意。

德国的四步教学法以及项目与迁移教学法进入中国企业和实训车间,至少是进入了那些合作项目所影响的企业。

一个精彩的案例、一个有效或是可实现的方法点起的星星之火也会形成燎原之势,引起广泛的学习方法的革命。

然而困难很快就显现出来:学习过程的革新在开始时受到学生和教师的热烈欢迎,他们积极投入和实施,然而往往只能形成有限的成果,这些成果被湮没在陈旧的体制和不善改变的机构组织中,因为主管机构往往由于缺乏兴趣和对变革的害怕而不愿意推行。

这样的合作经过几年后,制度和政策决策过程的构建就逐渐提到日程上来,由此产生了新形式的合作项目。

三、制度咨询项目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一批制度咨询项目。

这期间,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相对于微观层面一些小的改变,职教体系更需要的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于制度本身。

争夺权力以及头衔和证书颁发资格的部门,执行层面的分裂状态和职责的不明确,分配制度的巨大变化构成了那个年代改革的一道扭曲的风景线。

这个时期,按照德国联邦职教所的模式建立了北京、沈阳和上海的职教研究所,逐渐建立起独立的并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范畴,内容包括为中央和地方部门以及决策者提供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的研究成果,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进行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培训等。

许多研究成果不仅源自本身的研究,也来自试点项目的经验。

目前这方面的合作着重于一种新的形式,即融合以上的几种元素,多层次地实施。

其关键是现有项目执行方的合作,发挥合力。

四、集成项目过去,示范项目常常缺乏制度性的支持,以至无法推广,而另一方面,很多中央的改革措施又缺乏实际项目和具体解决办法的支撑。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新的教学计划制定出来,设计了新的教学内容,实施时却既缺乏相应的教材又缺乏掌握新内容的教师。

这样的困境今天可以利用集成项目的方式来解决,这种方式对应了多个主管和实施机构,多层次联合。

这种合作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和培训领域的项目。

由于经济发展对合格的劳动力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高失业率带来的社会压力,在设计职业教育时注重经济发展和就业相结合的任务就显得越来越紧迫。

现阶段制定中的就业促进培训计划更多地注重了多层次、跨部门的结合,其中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受到更多的关注。

合作项目以前多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今将更多注重发掘西部地区的潜力,而这些地区的差距还非常大。

中德职教合作的成果中德双方多年的合作在各个层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996年《职业教育法》的部分条款明显借鉴了德国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比如条文里规定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对于不执行的企业甚至明确了惩罚措施。

然而该法颁布以来,很多条文并没有落到实处。

除了低效的国营企业缺少资金支持以外,中国社会法规落实滞后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即法规制定和实施经常脱节。

在许多领域仍缺乏对已颁布法规的实施和监督的有效措施。

教学计划、课程和标准化考试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德国的资料,综合设定职业特征的德国模式受到特别的重视,但在实施中也遇到很大障碍,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上对于职业的设定比较狭隘,具有较浓的技能专项要求的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职业教育结构的反映。

职业要求为导向的课程代替了偏重理论的旧课程。

许多源于德国的学校教材结合中国的实际需要进行了修改,比如德国的工业标准被中国或国际的标准取代。

在商业培训领域,中国的商业习惯、财会规定、销售渠道取代了德国相应培训的内容。

对于在中国的一些新兴职业,如工业机械师、机电工程师或文秘等,发展了一整套培训模式并进行了试点。

在企业培训方面,只有那些按照德国培训条例,高标准设计的项目和合作企业取得了成功。

不幸的是,只有少数已落户中国的德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准备承担职业培训。

示范项目中引入了德国的PAL 考试内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

在学习过程领域,进行了行动导向的教学和学习模式的实验,并通过教师培训进行推广以及在示范项目中实施,同时制作了很多学习材料。

案例学习、学生讨论代替了单调的教师讲课;实际操作、考察和其他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形式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评价。

影响根据德国经验而构建的培训项目多年来的效果表明,不同的职业和领域显示了不同的成果。

一个项目的跟踪调查显示:为期3午的工程机械师的试点项目中,46名毕业生中有15名失业者,另外6名失业者并没有受到充分的培训,其余的也只有少数人能真正运用自己所学的全面的技能。

这种情况与第二产业技术工人总体素质的下降虽有很大关联,但另一方面,在其他地方也同样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工作组织的优化与示范项目中学习过程的改革不能保持同步,在国营企业中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只要工作分工依旧明显,那些经过综合培训的技工就不会受欢迎。

传统的儒家等级观念里,具有灵活性的年轻人不应该比他的师傅或师长更能干,然而师傅的经验往往局限于特定技能或某种具体的操作上。

在上海进行的一项对商务领域毕业生的调查却显示了很积极的结果。

受培训者经过与实践紧密相联的培训,能创造性地完成复杂的商务工作。

部门负责人对于用行动导向方法训练的毕业生的评价要远远好于接受传统培训的学生。

由此表明,在优化培训效果方面,现代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常常比现代化的设备和昂贵的学校设施更重要。

当然,这只是对少数毕业生群体进行的调查,结果并不具备代表性。

比培训项目效果评价更重要的是咨询效果的总结和评价。

因为所涉及领域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这些有效的过程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因果模式来判断,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采用通常的社会科学衡量的工具。

制度咨询项目最明显的成果反应在合作伙伴积极的评价和对于合作领域扩大的需求上,但是如果这些项目并不具备很高的需求价值,效果就不能显现出来。

获取的教训合作的开始阶段出现过各种误解和矛盾。

中国方面开始时只对能迅速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兴趣,并没有准备对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而德国人发现了双元制这个“热销出口产品”的新兴市场,并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希望利用发展援助这块“敲门砖”来更好地打开中国市场。

在具体的合作层面,合作伙伴则需要时间来相互磨合。

很多时候,某些咨询专家传教士式的想法和热情多数情况下并无裨益,也不是每一个在德国享有很高声望的专家在这里都能找到响应者。

中国的合作伙伴也不轻松,他们往往要面对复杂的关系网和领导体制。

年长的干部们沿用低效的工作方法,使合作项目的执行经常变得困难重重,问题经常是人为的而不是工作本身的原因。

独特的儒家效忠精神和东欧式的民主集中制,导致了无穷无尽的会议和漫长的、无法形成真正决策的过程。

合作伙伴不愿承担复杂的任务和责任使得许多事情进展缓慢。

时间、耐心和相互包容使得合作伙伴最终拉近了距离。

技工培训方面的第一批成果使合作伙伴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走在了一起。

首先要善于倾听和学会理解对方,然后才加以评论并提出建议,这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地方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派遣长期专家,通过与中国伙伴多年的合作努力实现共同目标,良好的个人关系和对合作伙伴实际需要的了解是德国发展合作的特点和强项。

虽然在一些欧洲国家发展趋势不尽相同,这种合作模式的效果还是得到了新的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