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高中物理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中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的知识点,可见其是很重要的,下面为同学们详细的介绍了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光的电磁说等知识点。
1.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它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
(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
⑵设法将同一束光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
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
2.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δ=nλ(n=0,1,2,……)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即δ= (n=0,1,2,……)页 1 第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
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3.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
⑴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
⑵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
(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0.5mm 时,有明显衍射现象。
)⑶在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下当窄缝变窄时亮斑的范围变大条纹间距离变大,而亮度变暗。
4、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偏振光。
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
光的电磁说5.⑴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赫兹用实验证明了正确性。
)⑵电磁波谱。
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光的波动性与光的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与光的粒子性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个方面的特性。
光的波动性表现为光的传播遵循波动方程,能够产生干涉、衍射等波动现象;而光的粒子性则表现为光的能量以离散的粒子形式传播,被称为光子。
这两个方面的特性构成了光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独特行为。
光的波动性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波动现象。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波理论,光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组成的电磁波。
光的传播满足波动方程,可以用波长、频率、波速等参数进行描述。
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的波动性可以解释干涉和衍射现象。
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互叠加、增强或减弱的现象,它可以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
例如,干涉现象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得到了清晰的观察和解释。
光的衍射是指当光波传播到物体边缘或经过小孔时,会发生弯曲,使光线绕过物体后形成弯曲的扩散波前。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例如太阳光透过云彩时的模糊边缘。
光的粒子性是指光在能量传递上以离散的粒子形式进行传播。
爱因斯坦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光的粒子性的概念,将光的能量量子化为光子。
光子是光的最小粒子单位,具有一定的能量和动量。
光的粒子性可以解释光的吸收和发射现象。
当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子被吸收或发射,使得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这一过程可以用于激光技术、光电子学等领域。
例如,激光是由光子组成的高能量、单色性和相干性非常强的光束,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医疗、通信等领域。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
在某些实验中,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
例如,杨氏双缝实验中,通过光的干涉条纹可以观察到光的波动性,但当光强度足够弱时,可以观察到光的粒子性现象,即光子一个一个地经过双缝,逐个地被探测器接收到。
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实验的条件和观测的方式,没有单一的解释可以完全描述光的行为。
总之,光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又是由光子组成的粒子流,具有粒子性。
马原:光的粒子性和光的波动性是一对矛盾
马原:光的粒子性和光的波动性是一对矛盾光的粒子性和光的波动性是一对矛盾,同时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和统一的结合体,对立和统一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对立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统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
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是相互联结的。
虽然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看似存在对立,但是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完美解释光的现象。
在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发生交锋时,牛顿和赞成“波动说”的人并没有换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只看到了两者的对立一面,儿没有看到它们的统一性。
爱因斯坦将两者统一起来看将是对光的本质研究的一种升华。
人类对光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漫长的过程。
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自古就开始。
17世纪初,牛顿光的“微粒说”。
1602年,人们发现光的衍射现象。
1687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把光和声波、水波相类比,提出“波动说,提出“以太”的弹性媒质。
但由于它还不够完善,解释不了人们最熟悉的光的直进和颜色的起源等问题,再加上牛顿在学术界的权威和盛名,所以“微粒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称雄整个18世纪1801年,年轻的托马斯杨在暗室中做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光的干涉实验。
法国物理学家菲涅尔设计了一个实验,成功地演示了明暗相间的衍射。
19世纪中叶精确测定出了光速值。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和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并证明了光的电磁理论,“以太”被否定。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论,并被证实。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真理是在不断发展的,认识发展的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
我们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持之以恒,学会否定和质疑,不迷信权威,在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表现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表现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表现有哪些?
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光透过偏振器件光强所遵循的马吕斯定律也可以说明光的
波动性
粒子性: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a粒子的散射实验证明的是原子的核式结构,而不是光的粒子性
光照射到金属表面,然后斤数里的电子从表面逸出,这种现象证实了光的粒子性,另
外光还具有波动性,衍射实验就展现了光的波动性,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表现各有
不同,那么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表现是什么呢?光的粒子性通常涉及到能量交换时
体现,表现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电效应、氢光谱的原子特征光谱不连续、康普顿效应、干涉实验等。
光的波动性通常在传播的过程中体现,表现有光的干涉、衍射、偏振、
光的电磁波属性、马吕斯定律、光的色散、反射、折射等。
光的波动性是光会衍射、干涉等波的现象,典型的就是双缝干涉。
光的粒子性是光像小颗粒一样,典型的就是光电效应,光子像子弹一样“打”出电子。
当然波动性和粒子性都是硬币的两面,至于用那一面说话,取决于那一面更方便,或
者说更适合。
一般来说,光的波长越短,对应的单个光子能量越高,光的粒子性越强,像伽马射线,X射线;而光的波长越长,单个光子能量越低,光的波动性越强,像红
外线、微波等一般只提波动性。
单光子双缝干涉中,光即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解决了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之间的矛盾,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它也提醒我们,在描述自然现象时,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需要深入了解其本质
01
总结起来,光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物质。它既有波动性,也有粒子性。这两种性质在不同的场合下表现出来,形成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这种特性让我们对光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我们探索自然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而光作为能量传递的方式,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粒子性质。这种对光的粒子性质的研究导致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在量子力学中,光被描述为光子的集合,光子的能量是离散的、不可分割的量子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康普顿散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这个实验中,高能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子与原子碰撞并改变方向而发生散射。通过测量康普顿散射的角度和能量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光子的动量和能量。这个实验结果与光的粒子模型相符,而与经典的波动模型不符
光的反射和折射也是波动性的表现。当光遇到平滑的表面时,会按照特定的角度反射;当光通过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些现象都遵循光的波动理论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是光的粒子性的一个重要证据。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释放出电子。这个现象不能用光的波动模型来解释,而需要用光的粒子模型来解释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x
光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它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这两种性质分别构成了经典光学的波动模型和量子光学的粒子模型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
光的波动性最明显的表现是干涉和衍射现象。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在空间某一点叠加时,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的现象。而衍射则是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孔洞时,发生绕射或穿过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是波动性质的具体体现
第二讲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 变式3.发光功率为P的点光源,向外辐射波长为λ的单色光, 均匀投射到以光源为球心、半径为R的球面上.已知普朗 克常量为h,光速为C,则在球面上面积为S的部分,每秒 钟有_______个光子射入.
NS 2 4R hc
变式4.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有动量, 下图给出了光子与静止电子碰撞后,电子的运动方向,则碰 后光子可能沿方向 运动,并且波长 (填“不 变”“变小”或“变长”).
变式1.纳米技术是跨世纪的新技术,将激光束的宽度集中 到纳米范围内,可修复人体已损坏的器官,对DNA分子进行 超微型基因修复,把诸如癌症等彻底根除。在上述技术中, 人们主要利用了激光的( ) A.单色性 B.单向性 C.亮度高 D.粒子性
考点5.能量的量子化
• 问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 • B.一般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只与温度有关 • C.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温度 有关 • D.黑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
左
(左;水平;不变化;彩色条纹)
右
变式 4. 劈尖干涉是一种薄膜干涉,其装置如图所示,将一 块待检工件N放置在透明标准板 M之上,在一端夹入两张纸 片,使M和N间形成一楔形空气薄层,当光垂直入射后,从上 往下看的干涉条纹如图所示,干涉条纹有如下特点:a.任意 一条明纹或暗纹所在位置下面的薄膜厚度相等 b.任意相邻明 纹或暗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恒定。则:
• 变式1.电子衍射实验证明电子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可称为( ) • A.电磁波 • B.几率波 • C.德布罗意波 • D.物质波
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和光子说推导德布罗意波波长公式
• 变式2.在宏观世界中相互对立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光的本 性研究中却得到了统一,即所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关于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 果展示出粒子性 • B.光在传播时表现出波动性,而在跟物质作用时表现出粒 子性 • C.频率大的光较频率小的光的粒子性强,但波动性弱 • D.频率大的光较频率小的光的粒子性及波动性都强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从光谱到干涉的奇妙现象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从光谱到干涉的奇妙现象光是一种电磁波,它既具有粒子性的特征,也具备波动性的特点。
这种奇特的性质从光谱到干涉中展现出来,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现象。
本文将通过探讨光谱和干涉两个方面,来阐述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不可思议之处。
一、光谱的奇妙现象光谱是将光分解为不同波长的光线的过程,它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表现。
当光通过一个狭缝进入棱镜或光栅中时,根据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折射率不同的性质,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偏转,从而形成一系列彩色的光谱带。
这些光谱带可以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在光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连续谱和线谱两种形态。
连续谱是指由各种波长的光线无间断地紧密相连形成的谱带,如彩虹;而线谱则是由一些离散的亮线组成,代表着特定波长的光线。
这两种形态的光谱反映了光的波动性,而线谱则直接证明了光的粒子性。
二、干涉的奇妙现象干涉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当两束光线相交时,它们会发生干涉现象。
根据干涉程度和结果的不同,干涉可以分为构成干涉和破坏干涉两种情况。
构成干涉通常发生在两束相干光相遇的时候。
当光通过两个相邻的狭缝时,它们将形成一组交替亮暗的干涉条纹,这就是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两束光线相互干涉,产生条纹的分布图案。
这些条纹的形成正是光波的波动性的具体体现。
而破坏干涉则是指两束不相干光线相遇后的干涉现象。
当光通过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狭缝时,由于光的相位无法匹配,光线之间会发生抵消现象,产生交替亮暗的干涉条纹。
这种破坏干涉显示了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粒子性与波动性的结合通过光谱和干涉的奇妙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是相辅相成的。
光的波动性能够解释连续谱和线谱的形成,从而说明了光的不同波长和频率;而光的粒子性则能够解释干涉中亮暗条纹的出现,从而阐述了光的光子性质。
光的波动性使它具备了传播速度快、经过复杂介质时不能直线传播以及干涉和衍射等特点;而光的粒子性则使它具有一定质量和能量,能够携带与频率相关的能量量子,并且发生相互作用。
光的波动和光的粒子性
光的波动和光的粒子性光既具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这是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原理。
本文将探讨光的波动和光的粒子性,并讨论它们在不同实验和观察中的影响。
一、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最早由英国科学家哈弗斯提出,并由杨氏干涉和菲涅尔衍射实验得到证实。
根据这些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波动性的特征。
1. 波动性的特征光具有干涉和衍射现象,这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干涉是指光波的叠加,当两个或多个光波相遇时,它们会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衍射是指光波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传播时,会发生弯曲和扩散现象。
除了干涉和衍射,光还符合波动方程,表现出相位、频率和振幅等波动特征。
这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光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波动性,可以用波动理论来解释和描述。
2. 光的波长和频率光的波长和频率是描述光波动性的重要参数。
波长(λ)是指光波在单位时间内向前传播的距离,通常以纳米或微米为单位表示。
频率(ν)是指单位时间内光波振动的次数,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表示。
根据光的波长和频率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光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即c = λν,其中c代表光速。
这也是著名的光速公式,它揭示了波动性对光速的影响。
二、光的粒子性光的粒子性最早由爱因斯坦提出,并由光电效应实验得到证实。
根据这些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光也具有粒子性的特征。
1. 粒子性的特征光在和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粒子性的特征。
其中最典型的实验是光电效应实验,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在特定条件下,会引起电子的发射。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光具有粒子性,也称为光子(photon)。
光子是光的基本粒子,它的能量和频率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普朗克公式E = hν来描述,其中E代表能量,h代表普朗克常数。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光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2. 光的光量子光的粒子性还可以通过光的光量子来描述。
光的光量子是指在特定频率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子数目。
光量子也称为辐照度,通常以瓦特每平方米(W/m²)表示。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现象。
但是,你是否曾经思考过光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在进一步探索光的本质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首先,让我们来探索光的波动性。
在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对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认为光是由许多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并称之为“光子”。
牛顿通过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提出了他的粒子理论。
然而,德国科学家荷兰德却在19世纪的实验中发现了一种现象,即光的干涉和衍射。
这些现象无法用粒子理论去解释,而只能用波动理论来解释。
波动理论认为,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波动模型可以解释许多光的现象,例如干涉和衍射。
当光通过一个狭缝或障碍物时,它会出现弯曲和扩散的现象,这就是衍射。
而干涉是指两束相干光相遇时产生的波峰和波谷相互加强或相互抵消的现象。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光的波动性是不可忽视的。
不过,波动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光的一些现象。
例如,光在光电效应中表现出粒子的特性。
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会发射出电子。
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了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他认为光是由一连串的粒子或量子组成的,这些粒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这就是光的粒子性。
光的粒子性在其他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
例如,康普顿散射实验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康普顿散射是指当光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的波动性被粒子性所取代,光子会散射并改变其能量和方向。
这个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光的粒子性。
综上所述,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这种“波粒二象性”是光的特性之一,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是同时表现的。
在某些实验中,光表现出波动性,而在其他实验中则表现出粒子性。
他们的主要特征是:波动性:- 干涉和衍射现象- 光的传播速度和频率- 波长和波峰的特性粒子性:- 光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 光的粒子(光子)可以散射和发射这些特性的共存使得光在不同情况下展现出不同的行为。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研究不仅在理论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现代科技中有广泛的应用。
讲义 -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教师:______ 学生:______ 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日____段 1929年,德布罗意因对实物粒子波动性的揭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授奖仪式上,瑞典物理学家卡尔·乌辛把德布罗意介绍给全体与会者,并发表了如下的讲话:“有一首每个瑞典人都很熟悉的诗是这样开头的:‘我的生活——就是波’.诗人也可以这样来表达他的思想:‘我——就是波’.他最好这样表达,这样,他的诗句也将包含着对物质性质最深刻认识的先觉.从现在起,这样的认识已是我们都能接受的了……”3年高考平台一、选择题1.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6-1所示,以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 时,有光电子产生.由于光电管K 、A 间加的是反向电压,光电子从阴极K 发射后将向阳极A 作减速运动.光电流i 由图中电流计G 测出,反向电压U 由电压表V 测出.当电流计的示数恰好为零时,电压表的示数称为反向截止电压U 0.在下列表示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的图像中,错误的是( )图16-1图16-2答案:B2.现有a 、b 、c 三束单色光,其波长关系为λa >λb >λc .用b 光束照射某种金属时,恰能发生光电效应.若分别用a 光束和c 光束照射该金属,则可以断定( )A.a 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B.c 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C.a 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数目最多D.c 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最小 答案:A二、非选择题3.(1)人们发现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和对各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的规律.请问谁提出了何种学说很好地解释了上述规律?已知锌的逸出功为3.34 eV ,用某单色紫外线照射锌板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速度为106 m/s ,求该紫外线的波长λ(电子质量m e =9.11×10-31 kg ,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 ·s,1 eV=1.60×10-19 J ).(2)风力发电是一种环保的电能获取方式.图16-3为某风力发电站外观图.设计每台风力发电机的功率为40 kW.实验测得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约为20%,空气的密度是1.29 kg/m 3,当地水平风速约为10 m/s ,问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长度约为多少才能满足设计要求?图16-3答案:(1)2.01×10-7 m (2)10 m解析:(1)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学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①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c/λ=W+221v m e ② 所以λ=2.01×10-7 m. ③(2)风的动能:E k =221mv ① 风t 时间内通过叶片为半径圆的质量:m=ρV=ρπl 2vt ② ηρπη3221v l t E P k== ③ 由①②③得:l ≈10 m.高考题 一、选择题1.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 )A.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C.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答案:C2.有关红、蓝两束单色光,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的波长λ红<λ蓝B.在水中的光速v 红<v 蓝C.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n 红>n 蓝D.蓝光光子的能量大于红光光子的能量答案:D3. 2005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物理年”,以表彰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有( )A.创立“相对论”B.发现“X 射线”C.提出“光子说”D.建立“原子核式模型”答案:AC5.(2005江苏高考综合,22)光电效应现象证明了光具有( )A.粒子性B.波动性C.衍射的特性D.干涉的特性答案:A7.(2005广东高考综合,29)硅光电池是利用光电效应将光辐射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若有N 个频率为ν的光子打在光电池极板上,这些光子的总能量为(h 为普朗克常量)( )A.h νB.hv 21 C.Nh ν D.2Nh ν 答案:C二、非选择题8. 1801年,托马斯·杨用双缝干涉实验研究了光波的性质.1834年,洛埃利用单面镜同样得到了杨氏干涉的结果(称洛埃镜实验).图16-4(1)洛埃镜实验的基本装置如图16-4所示,S 为单色光源,M 为一平面镜.试用平面镜成像作图法画出S 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与直接发出的光在光屏上相交的区域.(2)设光源S 到平面镜的垂直距离和到光屏的垂直距离分别为a 和L,光的波长为λ,在光屏上形成干涉条纹.写出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间距离Δx 的表达式.答案:略解析:(1)(2)λdL x =∆ 因为d=2a,所以.2λa L x =∆ 题源探究1.已知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为ν0( )A.当用频率为2ν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B.当用频率为2ν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 ν0C.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0时,若ν增大,则逸出功增大D.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0时,若ν增大一倍,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一倍答案:AB2.某光电管的阴极是用金属钾制成的,它的逸出功为2.21 eV ,用波长为2.5×10-7 m 的紫外线照射阴极,已知真空中光速为3.0×108 m/s ,元电荷为1.6×10-19 C,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 J ·s ,求得钾的极限频率和该光电管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动能应分别是( )A.5.3×1014 Hz,2.2 JB.5.3×1014 Hz,4.4×10-19 JC.3.3×1033 Hz,2.2 JD.3.3×1033 Hz,4.4×10-19 J答案:B考点: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的电子叫做光电子.光电效应的规律:每种金属都存在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光电效应的瞬时性,一般不超过10-9 s ;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h ν.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 =h ν-W.方法点击 (1)光电效应是光的粒子性的一个有力证据,是光量子说的实验基础.对光电效应的规律不要机械地记忆,一定要理解好.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光电效应:光子的能量被金属中的某个电子吸收后,能量增加,如果能量足够大,电子就能克服金属内正电荷对它的引力,离开金属表面逃逸出来,成为光电子.且入射光的能量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越大.不同金属对电子的束缚程度不同,如果光子的能量小于使电子逃逸出来所需的最小值,无论光多么强,照射时间多么长,也不能使电子从金属中逃逸出来,因而每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电子对光子的吸收十分迅速,因此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对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只对同种金属才是成立的,若不同色光照射同种金属,或同种色光照射不同的金属,则失去了比较的意义.(2)光电效应的实际应用之一就是光电管,由于高考命题非常注重应用型、能力型试题,要引起重视.【例】 在如图16-6所示的光电管实验中,发现用一定频率的A 单色光照射光电管时,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而用另一频率的B 单色光照射时不发生光电效应,那么( )图16-A.A 光的频率大于B 光的频率B.B 光的频率大于A 光的频率C.用A 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 的电流方向是a 流向bD.用A 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 的电流方向是b 流向a考点2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物质波与它对应,波长ph =λ. 方法点击 既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波,也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粒子.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光在传播过程中往往显示波动性,在与物质作用时往往显示粒子性.2年模拟题阵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2006甘肃诊断理综)夏天,在黄河边散步时,发现水面上有油污,在阳光的照射下会看到彩色的花纹,这属于( )A.光的色散现象B.光的衍射现象C.光的干涉现象D.光的全反射现象 答案:C2.(2006北京东城一模)下列实际的例子中,应用的物理原理表明光是波动的是( )A.在磨制各种镜面或其他光学平面时应用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程度B.拍摄水面下的物体时,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一片偏振滤光片,可以使景象清晰C.一窄束白光通过三棱镜色散得到彩色的光带D.利用光照射到光电管上产生光电流,进行自动控制答案:AB3.(2005湖北一模)白光通过双缝在屏上观察到干涉条纹,除中央为白色明纹外,两侧还出现彩色条纹,它的原因是()A.各色光的波长不同B.各色光的速度不同C.各色光的色散不同D.各色光的强度不同答案:A4.(2005江苏启东一模)抽制高强度纤维细丝时可用激光监控其粗细,如图16-7所示,观察激光束经过细丝时在光屏上所产生的条纹即可判断细丝粗细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6-7A.这主要是光的干涉现象B.这主要是光的衍射现象C.如果屏上条纹变宽,表明抽制的丝变粗D.如果屏上条纹变宽,表明抽制的丝变细答案:BD5.(2006云南质量检测)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生光电效应时,一般来说,照射光频率一定,被照射的金属不同,则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同B.发生光电效应时,不同频率的单色光照射同一种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并不相同C.发生光电效应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的最小值等于金属的逸出功D.用某单色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没发生光电效应.若用多束这样的单色光同时照射该金属表面,可能发生光电效应答案:AB6.(2006四川一模)如图16-8所示是伦琴射线管的装置示意图,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6-8A.E1可用低压交流电源,也可用直流电源(蓄电池)B.E2是高压直流电源,且E2的右端为电源的正极C.射线a、b均是电子流D.射线a是电子流、射线b是X射线答案:ABD7.(2006江苏南京一模)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6 000 K,所辐射的电磁波中辐射强度最大的在可见光波段;人体的温度约为310 K,所辐射的电磁波中辐射强度最大的在红外线波段.宇宙空间内的电磁辐射相当于温度约为3 K的物体所发出的,这种辐射称为“3 K背景辐射”.若要对“3 K背景辐射”进行观测研究,则应选择的观测波段为()A.无线电波 B.紫外线 C.X射线 D.γ射线答案:A8.(2005上海二模)如图16-9所示,一验电器与锌板相连,现用一弧光灯照射锌板一段时间,关灯后,指针保持一定偏角()图16-9A.用一带负电的金属小球与锌板接触,则验电器指针偏角将增大B.用一带负电的金属小球与锌板接触,则验电器指针偏角将减小C.使验电器指针回到零,改用强度更大的弧光灯照射锌板相同的时间,验电器指针偏角将增大D.使验电器指针回到零,改用强度更大的红外线灯照射锌板,验电器的指针一定偏转答案:BC9.(2006湖北武汉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地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太阳照亮地球的范围要比有大气层时略大些B.激光是一种人工产生的相干光,因此可对它进行调制来传递信息C.激光雷达能根据多普勒效应测出目标的运动速度,从而对目标进行跟踪D.从本质上说激光是横波答案:BCD10.(2006河南郑州一模)如图16-10所示,是用干涉法检查某块厚玻璃块的上表面是否平的装置,所用单色光是用普通光源加滤光片产生的,检查中所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下列哪两个表面反射的光线叠加而成的( )图16-10A.a 的上表面和b 的下表面B.a 的上表面和b 的上表面C.a 的下表面和b 的上表面D.a 的下表面和b 的下表面答案:C二、非选择题11.(2005山西二模)已知每秒钟从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上垂直于太阳光方向的每平方米面积上的辐射能为1.4×103 J ,其中可见光部分约占45%.假设可见光的波长均为0.55 μm ,太阳向各个方向的辐射是均匀的,日地间距离为1.5×1011 m ,取普朗克常量为h=6.6×10-34 J ·s ,由此估算太阳每秒钟辐射出的可见光光子数约为多少个?(答案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4.9×1044解析:设地球上每秒钟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子数目为N ,P ×45%=, c Nh所以得到太阳每秒钟辐射出的可见光光子数n=N ×4πr 2,代入数据计算得n=4.9×1044.12.(2006陕西一模)如图16-11所示,相距为d 的两平行金属板A 、B 足够大,板间电压恒为U ,有一波长为λ的细激光束照射到B 板中央,使B 板发生光电效应,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 ,金属板B 的逸出功为W ,电子质量为m ,电荷量e ,求:图16-11(1)从B 板运动到A 板所需时间最短的光电子,到达A 板时的动能;(2)光电子从B 板运动到A 板时所需的最长时间.答案:(1)W hceU -+λ (2)eUm d t 2= 解析:(1)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 =h ν-W ,光子的频率为:λνc =.所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W hcE k -=λ能以最短时间到达A 板的光电子,是初动能最大且垂直于板面离开B 板的电子,设到达A 板的动能为E k1,由动能定理,得eU=E k1-E k ,所以λhc eU E k +=1.W -(2)能以最长时间到达A 板的光电子,是离开B 板时的初速度为零或运动方向平行于B 板的光电子.则,22122dm eUt at d ==得.2eUm d t = 综合提升一、选择题13.(2005江苏南京二模)下列有关光现象的应用技术中,正确的说法是( )A.无影灯是应用光的衍射现象B.增透膜是应用光的干涉现象C.分光镜是应用光的色散现象D.光导纤维是应用光的全反射现象答案:BCD14.(2006陕西西安八校联考)用某单色光照射金属表面,金属表面有光电子飞出.如果照射光的频率增大,强度减弱则单位时间内飞出金属表面的光电子数和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的变化是( )A.光电子数增多,最大初动能减少B.光电子数增多,最大初动能增加C.光电子数减少,最大初动能减少D.光电子数减少,最大初动能增加答案:D。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
“牛顿环”
增透膜的厚度等于光波波长1/4 (注意:是指光在增透 膜中的波长,数值上等于光在空气中波长的1/n,n为 增透膜的折射率)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到光屏上P点的距离之差d=
0.6μm;若分别用频率为f1=5.0×1014Hz和频率为f2= 7.5×1014Hz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则P点出现条纹的
【答案】 红外 热 波长较大 衍射
例1.在真空中频率为4×1014Hz的是红光,频率为 6×1014Hz的是绿光,现在有一束单色光,它在n=1.5的 玻璃中,波长为5000Å,它在这种玻璃中的频率是多少? 是什么颜色?在真空中的频率是多少?又是什么颜色?
分析:光的频率决定于光的颜色,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
光的干涉现象及其常见的应用
杨氏双缝干涉的定量分析
如图24—2—2所示,缝屏间距L远大于双缝间距d,O点
与双缝S1和S2等间距,则当双缝中发出光同时射到O点附
近的P点时,
两束光波的路程差为δ=r2-r1.
两束光波的路程差为δ=r2-r1. 由几何关系得:r12=L2+(x-d/2)2,
r22=L2+(x+d/2)2. 考虑到 L》d 和 L》x,
术
照相底片感光(化学效应)
核技术
LC电路中 自由电子 的的振荡
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
原子的内 原子核受 层电子受 到激发
到激发
通讯,广 加热烘干、 照明,照 播,导航 遥测遥感, 相,加热
医疗,导 向等
日光灯, 检查探测, 探测,治 黑光灯手 透视,治 疗等 术室杀菌 疗等 消毒,治 疗皮肤病
等
8.让电炉丝通电,在电炉丝变红之前,站在电炉旁的 人就有暖和的感觉.这是由于电炉丝发出了_______ 线,而该线的_______作用较大;用红外线进行高空 摄影,是因为_______,比可见光_______现象还显著,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光,作为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蕴含着诸多奥秘。
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种双重属性在物理学领域中被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本文将围绕着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展开讨论,试图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
一、光的粒子性光的粒子性是通过研究光的微粒——光子而得出的结论。
光子是光的最基本的粒子单元,它具有离散的能量和动量。
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而动量与波长成反比。
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可以推导出光的粒子性。
一方面,光的粒子性可以通过光的独立性得到验证。
在光照射到物体上时,每个光子都会独立地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
这可以从光的光线传播和反射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光线可以沿直线传播,同时也可以按照折射和反射的规律发生偏转。
这种直线传播和偏转规律可以被理解为光子以粒子的形式传播。
另一方面,光的粒子性还可以从光电效应中获得证据。
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使金属表面的电子发生逸出现象。
实验证明,光电效应的结果与入射光的强度和频率有关,但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
这意味着光的能量以离散的方式传递给金属表面的电子,这种离散的能量包含在光子中。
二、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可以通过研究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得出的结论。
光的波动性可以从光的波动传播、干涉和衍射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首先,光的波动性可以从光的传播方式得到验证。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电场和磁场的振荡。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光波传播的速度是一个常数,与介质无关,这与波动传播的特征一致。
其次,光的波动性可以从光的干涉现象得到证明。
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叠加后产生的强化或减弱现象。
干涉实验证明,光的干涉现象与光波的相位和振幅有关。
而光波的相位和振幅是典型的波动性特征。
最后,光的波动性还可以从光的衍射现象中得到验证。
衍射是指光通过一个窄缝或者物体边缘后的扩散现象。
光的衍射实验表明,光波的波长和物体的几何形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这种波长与几何形状的相互关系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什么是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
什么是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是物理学中著名的波粒二象性原理。
这一原理表明,光既可以被看作是粒子(光子)的集合,又可以被看作是波动现象。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光的粒子性。
根据量子力学的观点,光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能量量子(即光子)组成的粒子。
光子具有能量和动量,并且遵循能量和动量的量子化规律。
光的粒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子与金属表面的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其从金属中被释放出来。
这表明光具有粒子特性,光子能量的增加会增加光电子的动能。
2. 康普顿散射:康普顿散射是指当光子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碰撞时,光子的能量和动量发生变化。
这个现象可以用光子与电子之间的粒子碰撞来解释。
3. 光子计数:在实验中,光子可以被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探测到。
光子的计数与光的强度和频率成正比,表明光的粒子性。
接下来,让我们来解释光的波动性。
光的波动性可以通过许多经典光学现象来解释,例如衍射、干涉和偏振。
光的波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衍射:当光通过一个孔或一个障碍物时,光波会弯曲和扩散,形成衍射图案。
这表明光具有波动性,光波会传播到空间的各个角落。
2. 干涉:当两束光波相遇时,它们会相互干涉,产生干涉条纹。
干涉现象可以解释光的波长、相位和振幅等特性。
3. 偏振: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电场和磁场的振动。
光的偏振是指在某个特定方向上振动的光波。
偏振现象可以解释光的波动性和传播方向。
综上所述,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光的粒子性表现在光子的能量和动量,以及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等现象上。
光的波动性表现在衍射、干涉和偏振等现象上。
波粒二象性原理揭示了光的本质,为我们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高考物理知识点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高考物理知识点: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1.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
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
(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它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光的干涉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
(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
⑵设法将同一束光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
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
3.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δ=nλ(n=0,1,2,……)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
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4.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
⑴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
⑵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
(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0。
5mm时,有明显衍射现象。
)⑶在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下当窄缝变窄时亮斑的范围变大条纹间距离变大,而亮度变暗。
5.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偏振光。
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
6.光的电磁说⑴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赫兹用实验证明了正确性。
)⑵电磁波谱。
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各种电磁波中,除可见光以外,相邻两个波段间都有重叠。
各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分别是:无线电波是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的周期性运动产生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伦琴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γ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学习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学习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本质和光现象。
光的波动性主要体现在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中,而光的粒子性主要体现在光的吸收、发射和散射等现象中。
一、光的波动性1.干涉现象:当两束或多束相干光相互叠加时,它们会在某些区域产生加强干涉,而在其他区域产生减弱干涉。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现象。
2.衍射现象:当光通过一个狭缝或物体时,光会发生弯曲和扩展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衍射现象。
3.偏振现象:光是一种横波,光的偏振现象是指光波的振动方向在特定平面内进行限制。
偏振光具有特定的偏振方向,可以通过偏振片来观察和控制。
二、光的粒子性1.吸收现象:当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光会被物质吸收,使物质的能量状态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2.发射现象:当物质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发射光子。
这种现象也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3.散射现象:当光穿过物质时,光会发生散射。
散射现象可以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弹性散射主要发生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较弱的情况下,非弹性散射则发生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较强的情况下。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现象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在物理学、光学和其他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本质和光现象,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简述光的干涉现象。
方法:光的干涉现象是指两束或多束相干光相互叠加时,它们会在某些区域产生加强干涉,而在其他区域产生减弱干涉。
加强干涉的区域称为亮条纹,减弱干涉的区域称为暗条纹。
2.习题:解释光的衍射现象。
方法:光的衍射现象是指光通过一个狭缝或物体时,光会发生弯曲和扩展。
当狭缝宽度或障碍物尺寸与光波波长相当或更小的时候,衍射现象更加明显。
衍射现象可以产生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
3.习题:说明光的偏振现象。
方法:光的偏振现象是指光波的振动方向在特定平面内进行限制。
光的粒子性和粒子的波动性
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飞飞同学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
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光、
乙光、丙光),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
B
A.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B.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 C.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 D.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
若光子和外层电子相碰撞,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
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
于入射光的波长。
hv
电子 hv'
碰撞前
第二十四页,共29页。
碰撞后
六、光子的能量与动量
Em2cEh
m h
c2
Pmch c2 •chc h
第二十五页,共29页。
17.3 粒子的波动性
一.光的波粒二象性
能量: Eh
hEk W0 或
Ek hW0
Ek
1 2
mevc2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W0 ——金属的逸出功
第十七页,共29页。
四.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3)对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解释:
1、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 频率必须大于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
率就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 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3、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一般不超过10-9秒.
多晶 薄膜
Cs
1927年 G.P.汤姆逊(J.J.汤姆
U
孙之子) 也独立完成了电子衍 射实验。与 C.J.戴维森共获 1937
高压
屏P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人们相继证实了原子、分子、中子等都具有 波动性。
什么是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
什么是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并介绍它们的特性和相互关系。
1. 光的粒子性(光子):光的粒子性指的是光以粒子的形式传播和相互作用,这些粒子被称为光子。
光子是光的基本量子,具有能量和动量。
光子具有以下特征:-光子是离散的,它们以固定的能量量子形式存在。
根据光的频率ν,光子的能量E由能量量子化公式E = hν确定,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
-光子具有动量,其大小由动量量子化公式p = h/λ决定,其中λ是光的波长。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波长较短的光子具有更大的动量。
光的粒子性可以通过光的相互作用实验来观察到,例如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等。
在这些实验中,光子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表现出粒子的性质。
2. 光的波动性(电磁波):光的波动性指的是光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在空间中展示出波动的特性。
根据电磁场的振荡,光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
光的波动性具有以下特征:-光的波动性可以通过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来观察到。
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产生的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而衍射是指光通过小孔或细缝时发生的弯曲和扩散现象。
-光的波长和频率决定了光的颜色和能量。
不同波长的光对应于不同的颜色,而不同频率的光对应于不同的能量。
-光的波动性也可以通过波动方程来描述,例如电磁波的波动方程是麦克斯韦方程组。
光的波动性可以通过干涉和衍射实验来观察到,这些实验表明光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和相互干涉。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是相互关联的。
根据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原理,光既可以被视为粒子(光子),也可以被视为波动(电磁波)。
在不同的实验和观测条件下,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例如,在光的强度较低的情况下,光的粒子性更加明显,而在光的强度较高的情况下,光的波动性更加明显。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光的本质和应用光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量子力学的发展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微妙关系。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 论文《 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 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 点》,提出光量子假说, 很好地解释了辐射的吸 收与发射的问题。
1923年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 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通过实 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x 物物质发生散射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 物物质发生散射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 即散射光中除了有原波长l0的 光外, 即散射光中除了有原波长l0的x光外,还产生了波长 l>l0 的x光,其波长的增量随散射角的不同而变化。 其波长的增量随散射角的不同而变化。 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用经 典电磁理论来解释康普顿效应遇到了困难。康普顿 电磁理论来解释康普顿效应遇到了困难。 来解释康普顿效应遇到了困难 借助于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 借助于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从光子与电子碰撞的 角度对此实验现象进行了圆满地解释. 角度对此实验现象进行了圆满地解释.我国物理学家 吴有训也曾对康普顿散射实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也曾对康普顿散射实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吴有训也曾对康普顿散射实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 光电效应实验 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 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 便有电子逸出----光电子 光电子。 便有电子逸出 光电子。
G
阳 极
A
W 石英窗 K 阴
极
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 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
V
2.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①.光电流与光强的关系 光电流与光强的关系 阳 饱和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饱和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极 ②.截止频率νc ----极限频率 截止频率 极限频率 对于每种金属材料, 对于每种金属材料,都相应的有一确 定的截止频率νc 。 •当入射光频率 •当入射光频率ν > νc 时,电子才能逸出 金属表面; 金属表面;
物理“光的粒子性”与“粒子的波动性”
“光的粒子性”与“粒子的波动性”—’08备考综合热身辅导系列山东平原一中 魏德田 253100我们知道,光是由许多光子组成的,具有波粒二象性。
而大量、低频光子的行为反映出明显的波动性,而少量、高频光子的行为则反映出明显的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前已提及,光的粒子性则集中反映于光电效应以及胶片被少数光子感光的实验当中。
而且,任何运动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皆有一种波与之对应,即所谓德布罗意波。
本文拟对此问题的解决作一初步探讨。
一、破解依据欲解决上述“两类”问题,试归纳以下几条“依据”:㈠光电效应的规律:⑴条件:0νν>;⑵W h E k -=νmax ——光电效应方程;⑶瞬时性:(10-9s );⑷I i ∝.㈡光子说:光子能量νh E =;其动量λh p =;其质量λh c E m ==2。
㈢光速、波长和波长的关系:νλ=v 。
㈣物质波:即德布罗意波,其波长为p h =λ。
二、解题示例为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
下面,我们先应用光子说和光电效应的规律,来分析和解决关于“光子”、“光电效应”的一些例题。
[例题1](’04天津)人眼对绿光最为敏感。
正常人的眼睛接收到波长为530nm 的绿光时,只要每秒有6个绿光的光子射入瞳孔,眼睛就能察觉。
普朗克常量为s J ⋅⨯-341063.6,光速为s m /100.38⨯,则人眼能察觉到绿光时所接收到的最小功率是 ( )A. 18103.2-⨯W B. 19108.3-⨯W C. 48100.7-⨯W D. 48102.1-⨯W[解析]首先,易知人眼能察觉到绿光时所接收到的最小功率为①t nE P ------=式中E 为单个光子的能量。
显然, ②c h h E ----==λν再由①②式,代入已知数据即可求出)(103.2110530100.31063.66189834W tnhc P ---⨯=⨯⨯⨯⨯⨯⨯==λ因此,本题答案为: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教师:______ 学生:______ 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日____段 1929年,德布罗意因对实物粒子波动性的揭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授奖仪式上,瑞典物理学家卡尔·乌辛把德布罗意介绍给全体与会者,并发表了如下的讲话:“有一首每个瑞典人都很熟悉的诗是这样开头的:‘我的生活——就是波’.诗人也可以这样来表达他的思想:‘我——就是波’.他最好这样表达,这样,他的诗句也将包含着对物质性质最深刻认识的先觉.从现在起,这样的认识已是我们都能接受的了……”3年高考平台一、选择题1.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6-1所示,以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 时,有光电子产生.由于光电管K 、A 间加的是反向电压,光电子从阴极K 发射后将向阳极A 作减速运动.光电流i 由图中电流计G 测出,反向电压U 由电压表V 测出.当电流计的示数恰好为零时,电压表的示数称为反向截止电压U 0.在下列表示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的图像中,错误的是( )图16-1图16-2答案:B2.现有a 、b 、c 三束单色光,其波长关系为λa >λb >λc .用b 光束照射某种金属时,恰能发生光电效应.若分别用a 光束和c 光束照射该金属,则可以断定( )A.a 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B.c 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C.a 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数目最多D.c 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最小 答案:A二、非选择题3.(1)人们发现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和对各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的规律.请问谁提出了何种学说很好地解释了上述规律?已知锌的逸出功为3.34 eV ,用某单色紫外线照射锌板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速度为106 m/s ,求该紫外线的波长λ(电子质量m e =9.11×10-31 kg ,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 ·s,1 eV=1.60×10-19 J ).(2)风力发电是一种环保的电能获取方式.图16-3为某风力发电站外观图.设计每台风力发电机的功率为40 kW.实验测得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约为20%,空气的密度是1.29 kg/m 3,当地水平风速约为10 m/s ,问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长度约为多少才能满足设计要求?图16-3答案:(1)2.01×10-7 m (2)10 m解析:(1)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学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①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c/λ=W+221v m e ② 所以λ=2.01×10-7 m. ③(2)风的动能:E k =221mv ① 风t 时间内通过叶片为半径圆的质量:m=ρV=ρπl 2vt ② ηρπη3221v l t E P k== ③ 由①②③得:l ≈10 m.高考题 一、选择题1.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 )A.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C.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答案:C2.有关红、蓝两束单色光,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的波长λ红<λ蓝B.在水中的光速v 红<v 蓝C.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n 红>n 蓝D.蓝光光子的能量大于红光光子的能量答案:D3. 2005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物理年”,以表彰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有( )A.创立“相对论”B.发现“X 射线”C.提出“光子说”D.建立“原子核式模型”答案:AC5.(2005江苏高考综合,22)光电效应现象证明了光具有( )A.粒子性B.波动性C.衍射的特性D.干涉的特性答案:A7.(2005广东高考综合,29)硅光电池是利用光电效应将光辐射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若有N 个频率为ν的光子打在光电池极板上,这些光子的总能量为(h 为普朗克常量)( )A.h νB.hv 21 C.Nh ν D.2Nh ν 答案:C二、非选择题8. 1801年,托马斯·杨用双缝干涉实验研究了光波的性质.1834年,洛埃利用单面镜同样得到了杨氏干涉的结果(称洛埃镜实验).图16-4(1)洛埃镜实验的基本装置如图16-4所示,S 为单色光源,M 为一平面镜.试用平面镜成像作图法画出S 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与直接发出的光在光屏上相交的区域.(2)设光源S 到平面镜的垂直距离和到光屏的垂直距离分别为a 和L,光的波长为λ,在光屏上形成干涉条纹.写出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间距离Δx 的表达式.答案:略解析:(1)(2)λdL x =∆ 因为d=2a,所以.2λa L x =∆ 题源探究1.已知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为ν0( )A.当用频率为2ν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B.当用频率为2ν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 ν0C.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0时,若ν增大,则逸出功增大D.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0时,若ν增大一倍,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一倍答案:AB2.某光电管的阴极是用金属钾制成的,它的逸出功为2.21 eV ,用波长为2.5×10-7 m 的紫外线照射阴极,已知真空中光速为3.0×108 m/s ,元电荷为1.6×10-19 C,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 J ·s ,求得钾的极限频率和该光电管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动能应分别是( )A.5.3×1014 Hz,2.2 JB.5.3×1014 Hz,4.4×10-19 JC.3.3×1033 Hz,2.2 JD.3.3×1033 Hz,4.4×10-19 J答案:B考点: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的电子叫做光电子.光电效应的规律:每种金属都存在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光电效应的瞬时性,一般不超过10-9 s ;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h ν.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 =h ν-W.方法点击 (1)光电效应是光的粒子性的一个有力证据,是光量子说的实验基础.对光电效应的规律不要机械地记忆,一定要理解好.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光电效应:光子的能量被金属中的某个电子吸收后,能量增加,如果能量足够大,电子就能克服金属内正电荷对它的引力,离开金属表面逃逸出来,成为光电子.且入射光的能量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越大.不同金属对电子的束缚程度不同,如果光子的能量小于使电子逃逸出来所需的最小值,无论光多么强,照射时间多么长,也不能使电子从金属中逃逸出来,因而每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电子对光子的吸收十分迅速,因此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对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只对同种金属才是成立的,若不同色光照射同种金属,或同种色光照射不同的金属,则失去了比较的意义.(2)光电效应的实际应用之一就是光电管,由于高考命题非常注重应用型、能力型试题,要引起重视.【例】 在如图16-6所示的光电管实验中,发现用一定频率的A 单色光照射光电管时,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而用另一频率的B 单色光照射时不发生光电效应,那么( )图16-A.A 光的频率大于B 光的频率B.B 光的频率大于A 光的频率C.用A 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 的电流方向是a 流向bD.用A 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 的电流方向是b 流向a解析:根据光电效应发生的条件可知,A 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B 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故A 光的频率大于B 光的频率,A 项正确.光电管工作时光电子从右侧的阴极飞向左侧的阳极(对阴极),故电路中的电流为a →b ,C 项正确.电源的作用是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形成电场,用来加速从阴极发出的光电子,因而电源的左侧应为正极.光电管中电流与单位时间内到达阳极的光电子的数目有关,在电源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电子数目就越多,光电管中的电流就越大.考点2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物质波与它对应,波长ph =λ. 方法点击 既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波,也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粒子.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光在传播过程中往往显示波动性,在与物质作用时往往显示粒子性.2年模拟题阵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2006甘肃诊断理综)夏天,在黄河边散步时,发现水面上有油污,在阳光的照射下会看到彩色的花纹,这属于( )A.光的色散现象B.光的衍射现象C.光的干涉现象D.光的全反射现象答案:C解析:油膜在阳光下会看到彩色花纹,这是光在膜的前、后表面发射回来后干涉的结果,故选项C 正确.2.(2006北京东城一模)下列实际的例子中,应用的物理原理表明光是波动的是( )A.在磨制各种镜面或其他光学平面时应用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程度B.拍摄水面下的物体时,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一片偏振滤光片,可以使景象清晰C.一窄束白光通过三棱镜色散得到彩色的光带D.利用光照射到光电管上产生光电流,进行自动控制答案:AB解析:选项A 为光的干涉,是利用了光的波动性.选项B 为光的偏振,也属于光的波动性.选项C 是光的折射现象.选项D 利用了光的粒子性.3.(2005湖北一模)白光通过双缝在屏上观察到干涉条纹,除中央为白色明纹外,两侧还出现彩色条纹,它的原因是 ( )A.各色光的波长不同B.各色光的速度不同C.各色光的色散不同D.各色光的强度不同答案:A解析:根据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规律λdl x =∆,得到波长越长,间距越大,白光中的七种单色光波长不同,所以间距不同.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4.(2005江苏启东一模)抽制高强度纤维细丝时可用激光监控其粗细,如图16-7所示,观察激光束经过细丝时在光屏上所产生的条纹即可判断细丝粗细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6-7A.这主要是光的干涉现象B.这主要是光的衍射现象C.如果屏上条纹变宽,表明抽制的丝变粗D.如果屏上条纹变宽,表明抽制的丝变细答案:BD解析:由题意知,激光束经过细丝时在光屏上所产生的条纹,所以本装置是光的衍射,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根据衍射规律得:细丝越细,会使条纹更宽,所以选项C 错误,选项D 正确.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D.5.(2006云南质量检测)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光电效应时,一般来说,照射光频率一定,被照射的金属不同,则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同B.发生光电效应时,不同频率的单色光照射同一种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并不相同C.发生光电效应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的最小值等于金属的逸出功D.用某单色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没发生光电效应.若用多束这样的单色光同时照射该金属表面,可能发生光电效应答案:AB解析:由E k =h ν-W 可知,当金属的逸出功不同时,则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同,而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逸出功,所以选项A 正确.发生光电效应时,不同频率的单色光照射同一种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并不相同,且最小值可以为零,所以选项B 正确,选项C 错误.能否发生光电效应是由入射光的频率决定的,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所以选项D 错误.6.(2006四川一模)如图16-8所示是伦琴射线管的装置示意图,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6-8A.E1可用低压交流电源,也可用直流电源(蓄电池)B.E2是高压直流电源,且E2的右端为电源的正极C.射线a、b均是电子流D.射线a是电子流、射线b是X射线答案:ABD解析:电源E1的作用是使阴极发出电子,可用低压交流电源,也可用直流电源(蓄电池),射线a是电子流.电源E2的作用为加速电子,让电子获得很高的能量去轰击对阴极,使对阴极发出X射线,即射线b,因而电源E2应为高压直流电源,且右端为电源的正极.故选项ABD正确.7.(2006江苏南京一模)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6 000 K,所辐射的电磁波中辐射强度最大的在可见光波段;人体的温度约为310 K,所辐射的电磁波中辐射强度最大的在红外线波段.宇宙空间内的电磁辐射相当于温度约为3 K的物体所发出的,这种辐射称为“3 K背景辐射”.若要对“3 K背景辐射”进行观测研究,则应选择的观测波段为()A.无线电波 B.紫外线 C.X射线 D.γ射线答案:A解析:由题意6 000 K时所辐射的电磁波中辐射强度最大的在可见光波段,310 K时所辐射的电磁波中辐射强度最大的在红外线波段.由此可知,温度越低所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越小,所以“3 K背景辐射”的电磁波波段应为无线电波,故选项A正确.8.(2005上海二模)如图16-9所示,一验电器与锌板相连,现用一弧光灯照射锌板一段时间,关灯后,指针保持一定偏角()图16-9A.用一带负电的金属小球与锌板接触,则验电器指针偏角将增大B.用一带负电的金属小球与锌板接触,则验电器指针偏角将减小C.使验电器指针回到零,改用强度更大的弧光灯照射锌板相同的时间,验电器指针偏角将增大D.使验电器指针回到零,改用强度更大的红外线灯照射锌板,验电器的指针一定偏转答案:BC解析:由光电效应知识得,跑出了光电子,锌板带正电,当关灯后,锌板和验电器带正电,所以用一带负电的金属小球与锌板接触,验电器的指针偏角将减小,所以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再由光电流与光的强度有关,所以改用强度更大的弧光灯照射锌板相同的时间,跑出的光电子更多,验电器指针偏角将增大,所以选项C正确.因为红外线的频率小,所以不一定能让锌板发生光电效应,所以选项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C.9.(2006湖北武汉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地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太阳照亮地球的范围要比有大气层时略大些B.激光是一种人工产生的相干光,因此可对它进行调制来传递信息C.激光雷达能根据多普勒效应测出目标的运动速度,从而对目标进行跟踪D.从本质上说激光是横波答案:BCD解析:如果地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太阳照亮地球的范围要比有大气层时略小些.激光是一种人工产生的相干光,因此可对它进行调制来传递信息.激光雷达能根据多普勒效应测出目标的运动速度,从而对目标进行跟踪,激光是横波.10.(2006河南郑州一模)如图16-10所示,是用干涉法检查某块厚玻璃块的上表面是否平的装置,所用单色光是用普通光源加滤光片产生的,检查中所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下列哪两个表面反射的光线叠加而成的( )图16-10A.a 的上表面和b 的下表面B.a 的上表面和b 的上表面C.a 的下表面和b 的上表面D.a 的下表面和b 的下表面答案:C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薄膜干涉的认识和理解.样板和厚玻璃之间存在楔形空气薄层,用单色光从这个空气薄层上表面照射,入射光从空气薄层的上、下表面反射回两列光波形成干涉条纹.空气薄层的上、下表面就是a 的下表面和b 的上表面.二、非选择题11.(2005山西二模)已知每秒钟从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上垂直于太阳光方向的每平方米面积上的辐射能为1.4×103 J ,其中可见光部分约占45%.假设可见光的波长均为0.55 μm ,太阳向各个方向的辐射是均匀的,日地间距离为1.5×1011 m ,取普朗克常量为h=6.6×10-34 J ·s ,由此估算太阳每秒钟辐射出的可见光光子数约为多少个?(答案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4.9×1044解析:设地球上每秒钟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子数目为N ,P ×45%=,λcNh 所以得到太阳每秒钟辐射出的可见光光子数n=N ×4πr 2,代入数据计算得n=4.9×1044.12.(2006陕西一模)如图16-11所示,相距为d 的两平行金属板A 、B 足够大,板间电压恒为U ,有一波长为λ的细激光束照射到B 板中央,使B 板发生光电效应,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 ,金属板B 的逸出功为W ,电子质量为m ,电荷量e ,求:图16-11(1)从B 板运动到A 板所需时间最短的光电子,到达A 板时的动能;(2)光电子从B 板运动到A 板时所需的最长时间.答案:(1)W hceU -+λ (2)eUm d t 2= 解析:(1)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 =h ν-W ,光子的频率为:λνc =.所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W hcE k -=λ能以最短时间到达A 板的光电子,是初动能最大且垂直于板面离开B 板的电子,设到达A 板的动能为E k1,由动能定理,得eU=E k1-E k ,所以λhc eU E k +=1.W -(2)能以最长时间到达A 板的光电子,是离开B 板时的初速度为零或运动方向平行于B 板的光电子.则,22122dm eUt at d ==得.2eUm d t = 综合提升一、选择题13.(2005江苏南京二模)下列有关光现象的应用技术中,正确的说法是( )A.无影灯是应用光的衍射现象B.增透膜是应用光的干涉现象C.分光镜是应用光的色散现象D.光导纤维是应用光的全反射现象答案:BCD解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波动理论,选项A 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所以选项A 错误.增透膜是利用薄膜干涉的原理,所以选项B 正确.分光镜是应用光的折射而产生色散的原理,所以选项C 正确.选项D 是应用光的全反射原理.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CD.14.(2006陕西西安八校联考)用某单色光照射金属表面,金属表面有光电子飞出.如果照射光的频率增大,强度减弱则单位时间内飞出金属表面的光电子数和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的变化是( )A.光电子数增多,最大初动能减少B.光电子数增多,最大初动能增加C.光电子数减少,最大初动能减少D.光电子数减少,最大初动能增加答案:D解析:由E k =h ν-W 知,照射光的频率增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加,与光的强度无关,而照射光的强度减弱会使单位时间内飞出金属表面的光电子数目减少,故D 对.15.(2005山东一模)利用金属晶格(大小约10-10 m)作为障碍物观察电子的衍射图样,方法是让电子通过电场加速,然后让电子束照射到金属晶格上,从而得到电子的衍射图样.已知电子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初速度为0,加速电压为U ,普朗克常量为h ,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B.实验中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为meU h2=λC.加速电压U 越大,电子的衍射现象越明显D.若用相同动能的质子替代电子,衍射现象将更加明显答案:AB解析:由题意知,观察到电子的衍射图样,所以该实验说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选项A 正确.根据德布罗意波的波长p h =λ,再由,22meU mE p k ==代入得到:meU h 2=λ,选项B 正确.如果加速电压越大,则电子波长越短,衍射就越不明显,选项C 错误.同理选项D 错误.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B.二、非选择题16.(2006北京东城模拟)德布罗意认为,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波长是p h =λ,式中p是运动物体的动量,h 是普朗克常量.已知某种紫光的波长是440 nm ,若将电子加速,使它的德布罗意波长是这种紫光波长的10-4倍.求:(1)电子的动量的大小.(2)试推导加速电压跟德布罗意波长的关系,并计算加速电压的大小.电子质量m=9.1×10-31 kg ,电子电荷量e=1.6×10-19 C ,普朗克常量h=6.6×10-34 J ·s ,加速电压的计算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答案:(1)1.5×10-23kg ·m/s (2)222λm e h U = 8×102 V 解析:(1)由ph =λ得电子的动量大小s m kg h p /1010440106.64934∙⨯⨯⨯==---λ=1.5×10-23 kg ·m/s . (2)设加速电压为U ,由动能定理得eU=221mv ,而,22122mp mv =所以.22222λem h em p U ==代入数据得加速电压的大小U=8×102 V .17.(2006北京西城二模)光子具有动量,每个光子的动量λhmv =(式中h 为普朗克常量,λ为光子的波长),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不论光被物体吸收还是被物体表面反射,光子的动量都会发生改变,因而对物体表面产生一种压力,称为光压.上图是列别捷夫设计的用来测量光压的仪器.图中两个圆片中,a 是涂黑的,而b 是光亮的,当光线照射到a 上时,可以认为光子全部被吸收,而当光线照射到b 上时,可以认为光子全部被反射.分别用光线照射在a 或b 上,由于光压的作用,都可以引起悬丝的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借助于和悬丝一起旋转的小平面镜M 进行观察.图16-12(1)如果用两束光强相同的光同时分别照射两个圆片a 、b ,光线的入射方向都跟圆片表面垂直,悬丝将向哪个方向偏转?为什么?(2)已知两个圆片a 、b 的半径都为r ,两圆心间的距离是d ,现用频率为ν的激光束同时照射a 、b 两个圆片,设入射光与圆面垂直,单位时间内垂直于光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光子个数为n ,光速为c.求:由于光压而产生的作用力分别是多大.答案:(1)a 向外b 向里转动(从上向下看逆时针转动) 原因略(2)ch r n F c h r n F b a νπνπ22,== 解析:(1)a 向外b 向里转动(从上向下看逆时针转动).其原因是:对时间t 内照到圆片上的光子用动量定理Ft=ntS Δmv ,照到a 上的每个光子的动量变化是mv ,而照到b 上的每个光子的动量变化是2mv ;因此光子对b 的光压大.(2)光子的动量.c h h mv νλ==分别对单位时间内照射到a 、b 上的光子用动量定理,有.222,222ch r n t mv ntS F c h r n t mv ntS F b a νπνπ=∆∙==∆∙=挑战创新18.在实验室做了一个这样的光学实验,即在一个密闭的暗箱里依次放上小灯泡(紧靠暗箱的左内壁)、烟熏黑的玻璃、狭缝、针尖、感光胶片(紧靠暗箱的右内壁),整个装置如图16-13所示,小灯泡发出的光通过熏黑的玻璃后变得十分微弱,经过三个月的曝光,在感光胶片上针头影子周围才出现非常清晰的衍射条纹.对感光胶片进行了光能量测量,得出每秒到达感光胶片的光能量是5×10-13 J.假如起作用的光波波长约为500 nm ,且当时实验测得暗箱的长度为1.2 m ,若光子依次通过狭缝,普朗克常量h =6.63×10-34 J ·s.求:图16-13(1)每秒钟到达感光胶片的光子数;(2)光束中相邻两光子到达感光胶片相隔的时间和相邻两光子之间的平均距离;(3)根据第(2)问的计算结果,能否找到支持光是概率波的证据?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1.25×106个(2)Δt=8.0×10-7 s s=2.4×102 m(3)能,理由略解析:(1)设每秒到达感光胶片的光能量为E 0,对于λ=500 nm 的光子能量为λhc E =,因此每秒达到感光胶片的光子数为EE n 0=,由两式及代入数据得 n=1.25×106个. (2)光子是依次到达感光胶片的,光束中相邻两光子到达感光胶片的时间间隔s n t 7100.81-⨯==∆,相邻两光子间的平均距离为s=c ·Δt=2.4×102 m .(3)由第(2)问的计算结果可知,两光子间距有2.4×102 m .而小灯泡到感光胶片之间的距离只有1.2 m ,所以在熏黑玻璃右侧的暗箱里一般不可能有两个光子同时同向在运动.这样就排除了衍射条纹是由于光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波动行为的可能性.因此,衍射图形的出现是许多光子各自独立行为积累的结果,在衍射条纹的亮区是光子到达可能性较大的区域,而暗区是光子到达可能性较小的区域.这个实验支持了光波是概率波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