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谈 寿 山 石 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寿山石雕
徐玮
寿山石产于福州北郊的寿山、月洋两乡境内,是一种天然的叶腊石矿,质地脂润,品种丰富,色彩瑰丽,形状各异,柔而易攻。寿山石雕起源于1500年前的南朝,石文化源远流长,雕刻艺人辈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寿山石雕刻队伍不断扩大,而寿山石资源日益枯竭。摆在每个从艺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探求和提高寿山石雕的水平,创作出具有较高水准的石雕作品,才不愧于大自然给予的恩赐。下面略谈几年来在寿山石雕刻实践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寿山石雕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创作题材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草虫、走兽等,雕刻技能有圆雕、薄意雕、印钮雕、高浮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表现手法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继承传统,首先应苦练基本功。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美术水平,如绘画、雕塑、书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勤于实践,向老前辈、老艺人学习,掌握各种刀法和技能技巧。只有不断地充实自身的美术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并将现代绘画、工艺、美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寿山石的雕刻上,才能不断地创造出好的精品。有了扎实的传统基础,还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新工艺。没有创新其作品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创新尤为重要。这方面我经过多年的探究和实践,对一些工艺复杂,雕工精细,刀法表达难的海品类的创作下
了比较大力气进行研究,创作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如我创作的《谁与争锋》的作品,描述海鲜一族的题材,巧用朱砂性高山石,将色彩、花纹与龙虾相近的主体部分雕刻成一只大龙虾,用写实的手法对龙虾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刻划。大龙虾的前部和尾部各刻一只对虾,上部头尾各刻一只螃蟹、海虫寻,相互呼应,相互衬托,另将大龙虾背部的白巧色刻成小八爪鱼,增强了整体的动感和生气,使人赏心悦目。整体作品主题突出,造形优美,构思奇巧,刀法多样,刻工精细,观赏效果好。既把龙虾、对虾、海虫寻等相互抗争,时而打斗、时而觅食、时而嬉戏的场面刻划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又能将龙虾老大的“敢为天下先”的地位烘托出来。
二、一专多能,因材施艺,点石成金。寿山石题材的选择和立意与每位创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审美水平高低、技能的熟练、手法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有着广阔的题材内容,只要我们通过认真观察体验生活,美到处都会有的。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和“教材”。对于优秀的石雕创作者来说,既要是某一题材的专家,又是多面手,做到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技艺全面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依材施艺,妙合天然。特别是在当今寿山石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更要“惜石如金”。“观颜察色”运用寿山石自然色纹,通过形象刻画巧妙塑造一定形象的作品。创作前首先必须认真相石,而后依石构思创作题材,应尽可能利用石料的体积、外轮廓、色块、利用得好尤如画龙点睛。即使石头中有杂色杂质,依质布局,因色取俏,处理得当,也可化腐朽为神奇。有了一专多能的本领,还要充分把握好每一块石材,才能做到因材施艺“点石成金”。否则只能创作自己擅长的单一题材,
对不适合自己特长的石材,即使创作出来也不够理想,有的甚至还糟踏了石材,那就更谈不上充分体现人物的神态,草虫的趣味,山水的意境等等。如我的期创作的作品《竹溪六逸》。一块石有黑、白、黄、红四色,如何作呢?黑色部分有砂质,开始本来要把黑色除掉,但我却将其保留下来,布近景石,自然逼真;白色刻竹,黄色雕人物,红色做亭台楼阁,内容十分丰富。我用高浮雕、镂空雕、圆雕,精雕细镂,利用寿山石丰富颜色,表现六逸做诗,品茶、行吟,构思中讲究立体感与空间感,层次清楚,内涵丰富,力求意境生动自然。刻划人物性格,掌握特定环境情节,注重亍感情表露。细致地刻划竹林外境,白云袅袅,流水潺潺,以衬托六逸休闲于山林之间的愉悦心境。
三、寿山石作品当随时代。寿山石雕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都有其时代特征,并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力水平、社会的发展以及石雕艺人的艺术水平和创作思维有着内在的联系。千余年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南、宋时期出土的寿山石猪、石佣等,它形态古朴、线条简略,雕工粗陋,正是最早寿山石文化的开始;元、明时期,寿山石就以独特的石钮装饰雕刻艺术作为印章而面世,为寿山石发展又推进了一步;清代寿山石发展进入昌盛时期,雕艺更加成熟,雕刻艺人因材施艺的水平普遍比前代提高了,
能按寿山石材的形态,色质的不同,分别雕刻印章、人物、动物、文具、器皿等。如乾隆帝印玺《田黄三链章》就是此时期的雕刻杰作。清末石雕艺人林元水、林清卿、林友清等一批老艺人都以其独特的雕刻艺术,为寿山石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50年代是寿山石坛欣欣向荣、
花团锦簇的大好形势,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大师和杰作,如周宝庭的《古兽》印钮、林寿堪的《松鹤》、郭功森的《九鲤连环卣》、冯久和的《群猪》、陈敬祥的《求偶鸡》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60年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出现了特定作品——高大的工农兵形象以及大型的《长征组雕》等,都是这一时期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特殊环境下出现的历史性作品,十分珍贵。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寿山石雕艺术也得以振兴。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一大批从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为寿山石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他们的作品题材新颖、格调清新、时代感强,对传统石雕艺术有较大的突破和发展,成为寿山石雕的骨干力量。九十年代经济繁荣、国富民强,寿山石文化发展达到了空前,石雕艺人团结一心,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了寿山石文化的宽阔领域和丰富内涵,讴歌了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寿山石文化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紧跟时代,不断探索,充分发挥每位石雕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潜力,就能创造出时代感强,思想性和艺术性好的石雕精品。让寿山石雕艺术这棵大树永远常青,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为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