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红烛》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红烛”思维发散练习。
2、任务单上几个问题设置。
3、几个字音要提示。提醒标注诗节。提醒上课时按照流程填写任务单。
4、课上任务指令要明确。
5、讲清三味是品读诗歌的三个抓手。
教学目标:
带领学生把握赏析诗歌的三个抓手:意象、情感、语言,为课外尝试现代诗歌写作打下基础。
1、通过比较明意象。
2、通过诵读析情感。
3、通过诵读赏语言。
教学设想:
一、新课导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红烛”的思维发散练习,我发现大家的思维发散大致可分为三类:黑色字体的词展示的是同学们一种直观的认知,红色字体的词展示的是由“红烛”特性引发的相似相关的联想,而蓝色字体的词呢,则是蕴含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当一样事物,我们基于对它特性的了解,赋予了它独特的主观情思之后,它便成了一种文学艺术形象,这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展示“意象”概念)你们看,我们其实也已经初步具备提炼意象的能力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
闻一多先生的以“红烛”为主要意象的现代诗歌《红烛》。
二、初读,品第一味——“共鸣与立新”:
“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更有属于时代的“自我”展示。”
1、诵读。我们先来读读《红烛》这首诗,读的过程中,请找找“红烛”这个意象的特征。
2、意象比较:“烛”并不是闻一多独创的意象,事实上,它在我们的传统诗歌中早有蕴藉,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蜡炬成灰泪始干”。(闻一多饱受古典诗歌的浸润,有很深厚的古典文学涵养,特意以李商隐此句作为题记,值得寻味。)应该说,李商隐诗句中的“蜡炬”给了闻一多灵感,让他产生了共鸣,这才有了“红烛”。“蜡炬”和“红烛”都有着怎样的特性啊?(考虑到李商隐诗歌意象的难度,在任务单上先给出资料链接。)“蜡炬成灰泪始干”短短7个字,突出了蜡烛“焚烧”“流泪”两个特征,还有“执着不悔”的寄托,红烛是不是也如此,找出具体诗句读一读,落实红烛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探索红烛与蜡炬的不同之处:那么,闻一多的“红烛”有别于李商隐的“蜡炬”的是什么呢?
蜡炬: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情感。忠诚执着,无私奉献。古人以物明志,是中国文人理想、追求的象征。
红烛:焚烧与流泪。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是困惑感伤中终究坚定无问的时代青年。
“烛”的特性:①燃烧:奉献牺牲。②流泪:痛苦挣扎。板书:燃烧、流泪焚烧的奉献、流泪的痛苦表现在哪里?读一读。
不同:①“红”——“这样红的烛”,赤诚,热情,赞叹之情。是血色。是
革命的颜色。闻一多浓烈的表达。②时代背景的不同,更有时代的精神、青年的力量。
这首诗写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当时闻一多在清华求学,比在座各位年长少许,是一位才华横溢受人仰慕的小哥哥。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时代洪流之中,因为他知道时代需要这样的青年,他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投身中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1923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我们今天读的这首《红烛》就是这部诗集的序诗。所以,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首诗理解为是这位诗人的一个起点呢?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高标,由此起步,走向璀璨。
板书:自问、自悟、自勉
(学生应会找出红烛的困惑、感伤的结局、巨大的力量,教师做时代背景的补充)
三、再读,品第二味——“自语与对话”:
“诗歌原是作者的自语,却点燃了我们内心发声的欲望……”
这首诗中,闻一多通过自语的方式来表达他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你们有没有发现他的情感线索?我们再来读一读,细细品一品,这回我们自由诵读,要求:放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请体会作者情感的起伏。
板书:自问、自悟、自勉(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
投影展示:
自语:“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他说:“(诗人成为斗士的年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堪回首的。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成为斗士的诗人的死,首先当令他的同胞因之心疼。)怀着心疼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