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内容

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读《归去来兮辞》文本

2、能力目标:读懂诗中内涵

3、情感目标:了解陶渊明隐逸的意义

4、考情分析:对于诗歌的解读,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对其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用具

播放机

五、课时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2、文体知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二、预习作业检查

1.字音识记

2.通假字

三、整体感知,结构梳理,问题探究

注意: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没有本质区别,只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差异,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关注动词!

1、熟悉文章,扫清文字障碍

下面为同学们播放文章的诵读音频,请大家扫清文字障碍。

第二、三课时

三、整体感知,结构梳理,问题探究

1、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序言中提到两个问题,即陶渊明做官的原因,以及辞官的原因,它们分别是什么?

陶渊明有大济天下之志。但序言中没有提到,甚至有掩饰的意味,为什么?

2、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进一步阐释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田园后,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喜”?

4、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乐琴书以消忧——忧从何来,如何消忧?

5、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如何理解引发了作者思考的——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在文化史上第一个将归隐田园明确决绝的提出,开创了隐逸一派,与后世的隐逸诗人相比,陶始终是难以逾越的高峰,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胡不归

陶诗《饮酒》第五首尤有韵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选》卷三十六臣注:“向曰:菊,香草,黄华可以泛酒;悠然远邈,此得性自纵逸也。翰曰:日暮山气蒙翠,所谓佳也;飞鸟昼游,而夕相与归于山林,此得天性自任者也。而我欲言此真意,吾亦自入真意也,故遗忘其言,而无言也。”景与意会,兴致悠然,这种超脱尘俗、化于自然之境界是后代诗人无从达到的。开篇四句,颇有理趣,向为人称赏。苏轼《自书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诗并跋》:“陶公此诗,日诵一过,去道不远矣。”(孔凡礼《苏轼佚文汇编拾遗》卷下)黄山谷《书赠俞清老》:“陶渊明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夫真处盖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五)范正敏《遁斋闲览》:“王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韵诗全使渊明者。且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云云,有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羣,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卷一:“《扪虱新话》: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际,无意于山,而景与意会,此渊明得意处也。而老杜亦曰:‘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予爱其意度闲雅,不减渊明,而语句雄健过之。每咏此二诗,便觉当时清景尽在目前,而二公写之笔端,殆若天成,兹为可贵。”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王荆公介甫辞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锺重,脱去世故,平生不以势利为务,当时少有及之者。然其诗曰:‘穰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我亦暮年专一坚,每逢车马便惊猜。’既以丘壑存心,则外物去来,任之可也,何惊猜之有,是知此老胸中尚蒂芥也。如陶渊明则不然,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然则寄心于远,则虽在人境,而车马亦不能喧之。心有蒂芥,则虽擅一壑,而逢车马,亦不免惊猜也。”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心远地自偏’之义乃属魏、晋玄学之范畴。魏、晋隐逸之风极盛,玄学改变了隐居乃逃于江海之上以避世之旧观念,指导人们不执着于外在形迹,而去追求心境之超然无累。倘内心超脱,则隐于市朝与隐于岩穴无异。如王康琚《反招隐》诗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周续之亦称:‘情致两忘者,市朝亦岩穴耳。’不难发现,‘心远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