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讲课稿

合集下载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优选稿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优选稿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一、概述窒息性气体是一类对机体能产生严重危害的有毒气体。

它可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利用氧气,结果导致组织细胞损伤。

首先是神经系统受损。

中毒后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多个系统受损的结果,但以神经系统症状最为突出。

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甲烷等。

这些化合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组织细胞缺氧各不相同。

一氧化碳进入体内后主要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以致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从而组织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

氰化氢进入机体后,氰离子直接作用于细胞色素氧化酶,使其失去传递电子能力,结果导致细胞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甲烷本身对机体无明显的毒害,其造成的组织细胞缺氧,实际是由于吸入气中氧浓度降低所致的缺氧性窒息。

硫化氢进入机体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硫化氢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抑制细胞呼吸酶的活性,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硫化氢可与谷胱甘肽的巯基结合,使谷胱甘肽失活,加重了组织细胞的缺氧另外,高浓度硫化氢通过对嗅神经、呼吸道黏膜神经及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强烈刺激,导致呼吸麻痹,甚至猝死。

二、一氧化碳(一)理化性质无色、无气味、无刺激性的气体。

分子量28.01。

密度0.967g/L。

微溶于水,易溶于氨水。

易燃、易爆,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2.5%—72.4%。

(二)接触机会1.冶金工业:如炼焦、炼铁、铸造、热处理、羰基镍和羰基铁的制取等。

2.化工工业如合成氨、丙酮、光气、甲醇、甲酸、草酸、丙烯酸等的生产等。

3.可燃气体制取:如煤气、水煤气等。

4.矿山爆破、内燃机尾气等。

5.其他:家庭使用煤气、煤炭等不当亦可产生一氧化碳。

(三)毒性一氧化碳可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影响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结果导致组织细胞缺氧。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氧大250—300倍。

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警示教育

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警示教育

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警示教育有限空间作业,看似普通平常,却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中毒窒息事故时有发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提高大家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的认识,防止类似悲剧再次上演,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些令人痛心的事故,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起典型的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案例。

在某工厂的污水池清理作业中,由于未进行充分的通风和检测,几名工人贸然进入了污水池。

污水池内积聚了大量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工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吸入了这些气体,很快就出现了中毒症状。

周围的工友发现情况不对,试图营救,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救援知识和装备,不仅没有成功救出被困工人,反而自身也陷入了危险之中。

最终,这起事故造成了多人伤亡,给多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痛。

这起事故的发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有限空间作业前,没有制定完善的作业方案和安全措施,对潜在的危险认识不足。

另一方面,工人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对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一无所知,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同时,现场的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也严重不足,一旦发生事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

那么,什么是有限空间呢?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常见的有限空间有储罐、反应釜、污水池、沼气池、地下室、船舱等。

有限空间作业之所以危险,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存在有毒有害气体。

许多有限空间内会积聚硫化氢、一氧化碳、氨气等有毒气体,这些气体在短时间内就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二是缺氧。

有限空间内的氧气含量可能不足,导致人员窒息。

三是容易发生爆炸。

如果有限空间内存在易燃易爆气体,遇到火源就可能引发爆炸。

四是空间狭小,救援困难。

一旦发生事故,救援人员很难迅速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救援,往往会错过最佳的救援时机。

为了预防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中毒与窒息伤害事故预防培训PPT课件

中毒与窒息伤害事故预防培训PPT课件
根据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 有害因素》规定,二氧化碳的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TWA为9000 mg/m3 , STEL为18000 mg/m3。
窒息性气体
➢ 窒息性气体是指经吸入使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 体。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人体缺氧。依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两大 类:
谢 谢!
中毒与窒息事故案例
集宁新区地矿小区普远热源厂“9.25”较大窒息事故
(一)主要经过:2013年9月25日,内蒙古盛泽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 任公司派出10名维修工人负责位于集宁新区地矿小区普远热源厂新供 热管道和察哈尔热源厂旧供热管道交接处的供热管道检维修作业。2名 工人田某和张某用割枪将新供热管道割开两个接口,一切正常。随后 二人又在旧供热管道割开一个口子,瞬时一股不明气体冒出。当时, 地面作业人员听到井下好像阀门跑气的声响,又听到呼救声,便将绳 子递至井下,但是井下已经没有了呼救。杨某、郭某急于施救,未采 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下井施救,均窒息倒地。经抢救无效4人均死亡 。
防中毒与窒息事故处置措施
5、施救人员做好自身防护措施后,将窒息人员救离受害地点至地面以上或通 风良好的地点,然后等待医务人员或在医务人员没有到场的情况进行紧急救助 。 6、呼吸、心跳情况的判定: 密闭空间中毒窒息伤员如意识丧失,应在10s内,用看、听、试的方法判定
伤员呼吸心跳情况。 看—看伤员的胸部、腹部有无起伏动作。 听—用耳贴近伤员的口鼻处,听有无呼气声音。 试—试测口鼻有无呼气的气流。再用两手指轻试一侧(左或右)喉结旁凹陷处
的颈动脉有无搏动。 若看、听、试结果,既无呼吸又无颈动脉搏动,可判 定呼吸心跳停止。
中毒与窒息事故案例
氨气中毒事故
某化肥厂合成车间4名女工在清扫完卫生后,到冷冻岗位室外晒太阳,其中一名分 析工双脚踩氨油分离器进液管上上下下跳动玩耍,不慎将进液阀门连接丝扣踩断,致使大 量氨气从断管处外泄,4人中除一人逃离外,其余三人中毒身亡。 事故原因分析: 1、管接头选材不符合设计要求,以铸铁件代替钢件。 2、该管道原设计离地面高度1.9m,但经过几次维护,改建后离地只有260mm,且用 砖作支撑,但后来砖被人撤去,使该管道悬空。 3、女工踩管线上上下下跳动,违反有关安全规定和劳动纪律。 4、冷冻岗位室外西侧的安全通道堆放大量杂物,把通道堵死,致使女工逃生受阻而中 毒死亡。

防止中毒和窒息措施

防止中毒和窒息措施

防止中毒和窒息措施《防止中毒和窒息措施》中毒和窒息都是非常危险的情况,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生命。

那咱们今天就好好讲讲防止中毒和窒息的措施,大家可一定要认真听哦。

一、防止中毒的措施1. 化学品使用方面- 原因:许多化学品都具有毒性,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被人体摄入或者吸入,从而中毒。

- 操作方法:- 首先,在使用任何化学品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化学品的安全说明书(SDS)。

这就好比是化学品的“使用秘籍”,里面详细记载了这个化学品的性质、危害以及安全操作的方法。

比如说你要使用一种清洁厕所的强酸,那说明书上可能会告诉你要戴手套、口罩,还要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使用。

- 其次,在储存化学品的时候,要做到分类存放。

强酸不能和强碱放在一起,有机溶剂也要和氧化剂分开存放。

这就像你不能把猫和老鼠放在一个笼子里一样,不然它们可能会“打架”,产生危险的反应。

而且,储存化学品的地方要远离食物和水源,避免化学品不小心混入其中被人误食。

- 预期效果:通过正确使用和储存化学品,能够大大降低因为化学品接触而中毒的风险。

2. 食品安全方面- 原因:变质或者被污染的食物中可能含有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吃了就会食物中毒。

- 操作方法:- 在购买食物的时候,要注意查看食物的保质期、外观和气味。

如果面包已经发霉长毛了,那就千万别买。

新鲜的肉应该是有正常的肉色和气味的,如果闻起来有腐臭味,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 食物的储存也很关键。

像蔬菜水果要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肉类如果短时间内不吃要放在冷冻室。

而且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切生肉的案板和刀具不能再用来切熟食,不然生肉上的细菌就会跑到熟食上去,就像调皮的小虫子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捣乱一样。

- 在烹饪食物的时候,一定要确保食物煮熟煮透。

特别是肉类、蛋类和海鲜等容易携带细菌的食物,像煮鸡蛋,蛋黄完全凝固了才表示熟透了。

- 预期效果: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保障我们吃进嘴里的食物是安全的,减少食物中毒的可能性。

3. 气体中毒防范- 原因:像一氧化碳这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室内通风不好的情况下很容易积聚,一旦被人体吸入就会中毒。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者,称为中毒。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称为窒息。

窒息性气体是指经吸入使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

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人体缺氧。

依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两大类:单纯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如氮气、氩气、甲烷、二氧化碳、乙烷、水蒸气等。

化学窒息性气体:吸入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化学窒息性气体依据中毒机制的不同分为两类:血液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等。

这类气体可阻碍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影响血液氧的运输,从而导致人体缺氧,发生窒息。

细胞窒息性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等。

这类毒物主要是抑制细胞内的呼吸酶,从而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使人体发生细胞内“窒息”。

一、较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的场所发生中毒窒息的主要原因是有害气体的泄漏、管线串料、大量有害气体沉积挥发或因氮封等原因导致局部环境中的氧含量低、有害气体增加,另外,在密闭、半密闭空间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如船舱、储罐、反应塔、压力容器、浮筒、管道及槽车等。

二、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1、对从事有毒作业、有窒息危险作业人员,必须进行防毒急救安全知识教育,其内容应包括所从事作业的安全知识、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性、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和救护方法等。

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必须对作业环境的氧含量、可燃气体含量、有毒气体含量进行分析。

取样分析应有代表性、全面性。

受限空间容积较大时,应对上、中、下各部位取样分析,保证受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体浓度和氧含量合格(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为合格;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为合格;氧含量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硫化氢最高容许浓度不得大于10mg/m3),分析结果报出后,样品至少保留4小时。

中毒窒息事故安全教育培训

中毒窒息事故安全教育培训

中毒窒息事故安全教育培训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中毒窒息事故是一种极其危险且可能致命的意外情况。

为了提高大家对中毒窒息事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全面的中毒窒息事故安全教育培训。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中毒窒息事故。

中毒窒息事故,简单来说,就是人体由于吸入有毒气体、蒸气或者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足,导致身体机能受损,甚至丧失生命的情况。

这类事故可能发生在各种场所,如化工厂、矿山、沼气池、密闭空间等。

中毒事故的发生,通常是由于接触了有毒物质。

这些有毒物质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有的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学品,如农药、清洁剂等。

比如,在一些化工厂,工人可能会接触到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就容易中毒。

窒息事故则往往是因为所处环境中氧气不足。

像在一些长期封闭的地下室、粮仓、储罐等空间,如果没有充分通风换气,氧气会被逐渐消耗,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增加,人进入后就可能因缺氧而窒息。

那么,中毒窒息事故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中毒可能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会损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甚至造成死亡。

窒息更是会在短时间内让人失去意识,若不及时抢救,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预防中毒窒息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在工作场所,企业要加强安全管理。

这包括对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密封良好,不会泄漏。

同时,要安装有效的通风换气设备,保证工作环境中的空气质量。

还要为员工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等,并确保员工正确使用。

对于员工自身来说,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在进入可能存在危险的区域前,必须先进行气体检测,确认安全后再进入。

在作业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旦感觉身体不适,要立即停止工作,撤离现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防范。

比如,使用农药时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操作,避免直接接触和吸入。

中毒与窒息事故培训知识

中毒与窒息事故培训知识

一、中毒与窒息事故案例某化肥厂合成车间4名女工在清扫完卫生后,到冷冻岗位室外晒太阳,其中一名分析工双脚踩氨油分离器进液管上上下下跳动玩耍,不慎将进液阀门连接丝扣踩断,致使大量氨气从断管处外泄,4人中除一人逃离外,其余三人中毒身亡。

事故原因分析:1、管接头选材不符合设计要求,以铸铁件代替钢件。

2、该管道原设计离地面高度1.9m,但经过几次维护,改建后离地只有260mm,且用砖作支撑,但后来砖被人撤去,使该管道悬空。

3、女工踩管线上上下下跳动,违反有关安全规定和劳动纪律。

4、冷冻岗位室外西侧的安全通道堆放大量杂物,把通道堵死,致使女工逃生受阻而中毒死亡。

二、防止中毒与窒息伤害事故措施1、在受限空间(如电缆沟、烟道内、管道等)内长时间作业时,必须保持通风良好,防缺氧窒息。

在沟道(池)内作业时(如电缆沟、烟道、中水前池、污水池、化粪池、阀门井、排污管道、地沟(坑)、地下室等),为防止作业人员吸入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沼气等中毒、窒息,必须做好以下措施:(1)打开沟道(池、井)的盖板或人孔门,保持良好通风,严禁关闭人孔门或盖板。

(2)进入沟道(池、井)内施工前,应用鼓风机向内进行吹风,保持空气循环,并检查沟道(池、井)内的有害气体含量不超标,氧气浓度保持在19.5%~21%范围内。

(3)地下维护室至少打开2个人孔,每个人孔上放置通风筒或导风板,一个正对来风方向,另一个正对去风方向,确保通风畅通。

(4)井下或池内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和安全绳,安全绳的一端必须握在监护人手中,当作业人员感到身体不适,必须立即撤离现场。

在关闭人孔门或盖板前,必须清点人数,并喊话确认无人。

2、对容器内的有害气体置换时,吹扫必须彻底,不留残留气体,防止人员中毒。

进入容器内作业时,必须先测量容器内部氧气含量,低于规定值不得进入,同时做好逃生措施,并保持通风良好,严禁向容器内输送氧气。

容器外设专人监护且与容器内人员定时喊话联系。

防中毒窒息培训课件

防中毒窒息培训课件
防中毒窒息培训课件
目录
01. 中毒窒息的危害 02. 中毒窒息的急救方法 03. 中毒窒息的预防措施 04. 中毒窒息的案例分析
导致中毒窒息的原因
1
气体泄漏:有毒气体泄漏,导 致空气中有毒气体浓度过高
2
通风不良:工作场所通风不良, 导致有毒气体无法及时排出
3 防护措施不足:未采取有效的 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毒面具等
02
因煤气泄漏导致中毒窒息 案例三:某建筑工人在施工现场,因
03
吸入有毒粉尘导致中毒窒息 案例四:某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
04
中,因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导致中毒窒息
经验教训
加强安全意识:
1 提高员工对中毒 窒息危害的认识, 增强防范意识
完善安全制度:
2 建立健全安全规 章制度,确保员 工遵守操作规程
4 安全意识薄弱:员工安全意识薄 弱,未意识到中毒窒息的危害
中毒窒息的症状
01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02
呼吸困难、胸闷、气短
03
意识模糊、昏迷、抽搐
04
皮肤、黏膜出现紫绀,体温下降
05 心跳减慢、血压下降,甚至心跳停止
中毒窒息的预防措施
01
加强通风:保持工作场所通风良好,降低有毒气体浓度
02
佩戴防护设备:使用防毒面具、防尘口罩等防护设备,减少有毒气体吸入
加强培训教育: 定期组织员工进
3 行安全培训,提 高员工的自救互 救能力
配备防护设备: 为员工提供必要
4 的防护设备,如 防毒面具、氧气 瓶等
定期检查维护: 定期对生产设备、
5 通风系统等进行 检查维护,确保 安全可靠
加强应急处置:
6 建立健全应急处 置预案,提高员 工应急处置能力

防中毒窒息培训课件

防中毒窒息培训课件
氧气浓度(%体积) 100% 50% 23.5% 征兆(大气压力下) 6分钟死亡 4-5分钟治疗可痊愈 富氧,有强烈爆炸危险
20.9%
19.5%
氧气浓度正常
氧气最小允许浓度
15%—19%
10%—12% 8%—10% 6%—8% 4%—6%
降低工作效率,并可导致头部、肺部和循环系统问题
呼吸急促,判断力丧失,嘴唇发紫 智力丧失,昏厥,无意识,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恶心呕吐 8分钟死亡 40秒内抽搐,呼吸停止,死亡
六、坚持每月领导安全讲话制
俗话说,安全生产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每月由主要领导对中层以上(或班组长以上)干部进行 一次安全生产讲话,总结上月安全情况,布置下月安全工作,提出明确的阶段目标和要求, 并贯彻到基层。
内蒙古都成矿业有限公司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七、新入厂工人“三级安全教育” 新入厂人员在进入生产现场前,必须进行厂级、车间和班组“三级安全教育”,使他们了解井下的 生产概况,懂得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三级教育”后,还应建立师徒合同,在师傅带领下进行操 作。 八、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所谓安全生产标准化,就是以人为本,用科学的、标准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职工,规范和控制每 个人员的操作全过程,使人人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九、对新、扩、改建项目做到“三同时” 安全卫生制事故的发生。 十、把安全生产纳入公司经济责任制 安全生产不能孤立存在,它是企业全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济责任制(或承包责任 制)中,必须有安全生产内容,明确具体要求和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奖惩分明,督促企业安全工作 的落实。
45分钟痉挛(肌肉紧张)、2小时昏迷
20分钟痉挛(肌肉紧张)、2小时死亡 15分钟痉挛(肌肉紧张)、1小时死亡 5分钟痉挛(肌肉紧张)、30分钟死亡

预防中毒窒息安全培训课件

预防中毒窒息安全培训课件

1 2
案例分析 知识介绍
知识介绍
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 或死亡者,称为中毒。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 困难甚至呼吸停止,称为窒息。结合石油化工企业实际情况,在此重点介绍窒息性气 体引发的中毒窒息。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
中毒窒息
事故预防
教育专题
CONTENTS
目录
1 2
案例分析 知识介绍
事故 案例
故某 加 人油 死站 亡承 包 商 中 毒 窒 息 事 1
2015年10月29日16时59分,承包商的施工人员陈某A、陈某B、陈某C与蒋某等共7人到达加
油站,告知加油站工作人员要进行2#油罐清罐作业,并出示施工进场确认表、一级用火作业票、 临时用电作业票、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票等施工手续。17时13分,加油站当班计量员丁某打电话 向在外培训的站长报告,站长指示丁某先给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立即返回加油站。
仪,2人同行,1人作业1人监护。
事故 案例
某公司因电网故障造成全厂停车,催化、焦化等装 置紧急放空,气柜水封被冲破,在关闭气柜入口手
阀时,含硫瓦斯逸出。由于未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
1人中毒死亡。
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
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
4)进入缺氧或有毒气体设备内作业时,应切实做好工艺处理工作,
将受限空间吹扫、蒸煮、置换合格;对所有与其相连且可能存在可燃 可爆、有毒有害物料的管线、阀门加盲板隔离,不得以关闭阀门代替 安装盲板。盲板处应挂标识牌。 5)要充分认识到氮气等单纯窒息性气体的危害。 氮气无色、无味、无毒、不可燃,作为一种惰性气体被广泛应用于系 统吹扫置换,防止可燃油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发生事故。但 是氮气“无毒”并不是“无害”。过量的氮气会剥夺人类赖以生存的 氧气,导致窒息,甚至在几秒内就可以导致人员死亡。据有关数据, 当氧含量降低到4 %-6 %(V/V)时,人在40秒之内就会昏迷、抽搐、

煤气中毒事故与预防讲课稿

煤气中毒事故与预防讲课稿

煤气中毒事故与预防一、煤气中毒机理1. 窒息性毒物的基本概念一氧化碳是剧毒性的窒息性毒物,主要是破坏人体的供氧过程,从而引起各种缺氧窒息的症状。

氧气是通过机体的呼吸,经由鼻腔(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各级细支气管到达肺泡。

在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在血液中与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再经过组织中的气体交换才得以进入细胞。

氧气在细胞内,由于各种呼吸酶的作用,可将糖、蛋白质、脂肪等养料转化为能量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就是氧气的摄取、运输和利用的概要过程。

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影响,都能影响机体的供氧,从而引起各种缺氧的表现。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阻断呼吸过程的任一环节,从而造成机体缺氧的物质,均可称为“窒息性毒物”。

但目前一般所指的窒息性毒物,系指一些能直接妨碍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从而造成机体缺氧的物质。

如最常见的三种窒息性毒物是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HCN)。

按照致毒作用机理的不同,这些气体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1) 单纯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毒性很小和属于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在空气中大量存在而降低了空气中氧的相对含量,从而使血液从吸入空气中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组织细胞的供氧量明显减少而发生机体的缺氧窒息。

正常空气中氧含量为20.96%,氧含量低于17%即可发生呼吸困难,低于10%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缺氧表现见表3-12。

表3-12 缺氧表现属于这一类的窒息性气体常见有:二氧化碳、氮气、氩气、氖气、甲烷、乙烷、乙烯等。

如在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10%时,就可能造成窒息。

(2) 血液性窒息性气体它主要通过对血液中红血球的血红蛋白发生恶性作用,阻碍血液的携氧功能及在组织细胞中释放氧气的能力,从而减少对组织细胞的氧气供给,造成机体的窒息。

属于这一类的常见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苯胺蒸气等。

(3) 细胞窒息性气体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呼吸酶,使之失活,直接妨碍细胞对氧的利用,从而造成组织细胞的缺氧。

中毒窒息事故预防措施

中毒窒息事故预防措施

中毒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导言中毒窒息事故是一种常见的工作场所安全问题,它对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企业应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来防止中毒窒息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毒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和应对窒息事故的应急措施,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预防措施1. 安全培训和教育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员工安全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在培训中,应重点强调以下内容:•了解工作场所的危险物质及其性质,掌握正常操作和使用危化品的方法;•学习识别和防范中毒窒息风险,学习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掌握中毒窒息事故的应急处理知识,学会正确施救措施和急救方法。

2. 危险物质管理合理管理和储存危险物质是预防中毒窒息事故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措施:•将危险物品存放在专门的仓库或储存区域,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牢固固定储存的危险品,避免因储物不稳造成泄漏事故;•定期检查危险物品的包装和容器是否完好,如出现破损及时更换;•确保储存区域通风良好,避免危险气体积聚。

3. 机械设备安全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是防止中毒窒息事故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全措施:•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设置机械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如防护网、安全开关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不当操作引发事故;•对于易产生有害气体的设备,应采取通风措施,及时排除有害气体。

4. 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防止中毒窒息事故的最后一道防线,员工应该正确选择和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面具、安全带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选择适合的个人防护装备;•学会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其有效性;•定期检查和更换个人防护装备,以保证其正常使用。

应急措施即使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中毒窒息事故仍然可能发生。

在事故发生时,企业需要迅速采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中毒窒息事故预防和处理 ppt课件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中毒窒息事故预防和处理  ppt课件

二氧化氮中毒后有较长的潜伏期,初期没有什么感觉(经过 4--12小时甚至24小时以后才发生中毒征兆),即使在危险的浓度 下,初期也只是感觉呼吸道受刺激,开始咳嗽、吐黄痰、呼吸困 难。以致很快死亡。
当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为0.004%时,2--4小时还不会引起中
毒现象;当浓度为0.006%时,就会引起咳嗽、胸部发痛;当浓
ppt课件
20
2 .1、 防止中毒窒息事故措施
(1)安全教育措施。进行职工防毒急救安全知识教育,包括安全 知识、有毒有害气体的危险性识别、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和救护方 法等;
(2)安全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选用不易燃烧或阻 燃的材料设备,建立完善的通风系统,使用满足标准要求的机械 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
重度中毒:因吸入高浓度的(700mg/m3以上)硫化氢引
起.重者可在吸入后数秒钟内昏迷倒地,似电击样,甚至造成呼
吸中枢麻痹、死亡。病人常表现为深度昏迷,全身痉挛或强直,
大小便失禁,皮肤湿冷发绀。瞳孔散大或缩小,生理反射全部消
失呼吸浅快而不规则,肺内可闻及散在的湿罗音心音低钝,心律
快而不齐;肌张力多增高。此期病人往往有多种合并症存在,如
其中根据有害成分种类,浓度以及接触时间的长短可 对人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造成不同程 度的危害。其中一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等,可引起急性和 慢性中毒,甚至死亡,二氧化氮与3、4苯并芘混合还有 强烈的致癌作用。
ppt课件
19
2 、 中毒窒息事故预防
井下发生中毒窒息事故主要原因是由于井下密 闭空间里积累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由于通风不足,有 毒有害气体不能够有效稀释和排除,矿工缺乏安全常 识盲目进入,或者不能及早认识到中毒窒息预兆,造 成中毒和窒息事故。同时,由于认识不足,事故发生 后盲目抢救,造成事故危害进一步扩大。要预防中毒 窒息事故,就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
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者,称为中毒。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称为窒息。

结合石油化工企业实际情况,在此重点介绍窒息性气体引发的中毒窒息。

窒息性气体是指经吸入使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
气体。

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人体缺氧。

依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两大类:
单纯窒息性气体
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如氮气、氩气、甲烷、二氧化碳、乙烷、水蒸气等。

化学窒息性气体
吸入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化学窒息性气体依据中毒机制的不同分为两类:
•血液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等。

这类气体可阻碍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影响血液氧的运输,从而导致人体缺氧,发生窒息。

•细胞窒息性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等。

这类毒物主要是抑制细胞内的呼吸酶,从而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使人体发生细胞内“窒息”。

较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的场所
发生中毒窒息的主要原因是有害气体的泄漏、管线串料、大量有害气体沉积挥发或因氮封等原因导致局部环境中的氧含量低、有害气
体增加,另外,在密闭、半密闭空间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如船舱、储罐、反应塔、压力容器、浮筒、管道及槽车等。

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
1)对从事有毒作业、有窒息危险作业人员,必须进行防毒急救安全知识教育,其内容应包括所从事作业的安全知识、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性、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和救护方法等。

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必须对作业环境的氧含量、可燃气体含量、有毒气体含量进行分析。

取样分析应有代表性、全面性。

受限空间容积较大时,应对上、中、下各部位取样分析,保证受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体浓度和氧含量合格(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为合格;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为合格;氧含量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硫化氢最高容许浓度不得大于10 mg/m3),分析结果报出后,样品至少保留4小时。

受限空间内温度宜在常温左右,作业期间至少每隔4小时复测1次,如有1项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作业。

3)在有毒场所作业时,必须佩戴防护用具,必须有人监护。

进入高风险区域巡检、排凝、仪表调校、采样、清罐等作业时,作业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携带便携式报警仪,2人同行,1人作业1人监护。

4)进入缺氧或有毒气体设备内作业时,应切实做好工艺处理工作,将受限空间吹扫、蒸煮、置换合格;对所有与其相连且可能存在可燃可爆、有毒有害物料的管线、阀门加盲板隔离,不得以关闭阀门代替安装盲板。

盲板处应挂标识牌。

5)要充分认识到氮气等单纯窒息性气体的危害。

氮气无色、无味、无毒、不可燃,作为一种惰性气体被广泛应用于系统吹扫置换,防止可燃油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发生事故。

但是氮气“无毒”并不是“无害”。

过量的氮气会剥夺人类赖以
生存的氧气,导致窒息,甚至在几秒内就可以导致人员死亡。

据有关数据,当氧含量降低到4%-6%(V/V)时,人在40秒之内就会昏迷、抽搐、呼吸停止而导致死亡。

氮气是一种“隐形杀手”,可以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致人死地,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氮气的危害。

6)在有毒或有窒息危险的岗位,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配备相应的防护器具。

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包括作业人员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救护
方法,现场应配备救生设施等,作业人员应熟知应急预案内容。

受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要配备一定数量符合规定的应急救护器具(包括空气呼吸器、供风式防护面具、救生绳等),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物,保证其畅通无阻,便于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

7)对有毒、有害场所的有毒介质浓度,要定期检测,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时,为保证空气流通和人员呼吸需要,可采用自然通风,必要时采取强制通风,严禁向内充氧气。

进入受限空间内的作业人员每次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应轮换作业或休息。

8)对各类有毒物品和防毒器具必须有专人管理,并定期检查;涉及和检测毒害物质的设备、仪器要定期检查,保持完好。

9)健全有毒有害物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长期达不到规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应停止作业。

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或曾发生中毒的作业场所,应作为重点隐患点进行整改或监控。

中毒窒息应急处置
近年来,因为应急救援缺乏针对性、平时演练不够、救援器材不能满足要求,员工缺乏应急救援知识,盲目施救等原因,导致伤亡事故扩大的案例屡见不鲜,教训极其深刻,因此掌握一定的卫生保健、急救、互救知识,对受伤害人员进行及时和正确的救治,往往可以减轻伤害程度甚至挽救生命,同时为医护人员的到来争取时间。

有毒气体泄漏时的逃生与急救
1)自救
在可能或确已发生有毒气体泄漏的作业场所,当突然出现头晕、头疼、恶心、无力等症状时,必须想到有发生中毒的可能性,此刻应憋住气,迅速逆风跑出危险区。

如遇风向与火源、毒源方向相同时,应往侧面方向跑;如果是在无围栏的高处,以最快的速度抓住东西或趴倒在上风侧,尽量避免坠落;如有可能,尽快启用报警设施,同时,迅速将身边能利用的衣服、毛巾、口罩等用水浸湿后,捂住口鼻脱离现场,以免吸入有毒气体。

2)互救
救援人员首先摸清被救者所处的环境,要选择合适的防毒面具,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将中毒者救出至空气新鲜处。

救援人员应从上风、上坡处接近现场,严禁盲目进入。

受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的急救
出现有人中毒、窒息的紧急情况,在场的领导应主动负责指挥,抢救人员必须佩戴隔离式防护面具进入设备,并至少有一人在外部做联络工作。

这一点非常重要,发生事故后抢救工作理应分秒必争,但须沉着冷静并正确处理,不能盲目抢救,各行业都曾经发生过多起因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

受害者撤离现场后,可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如人工呼吸等进行抢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