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与对仗部分讲义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第二章:律诗的格律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讲对仗。

上节课我们讲了律诗对仗的几种形式和修辞方法上的对仗,今天我们接着讲对仗。

从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仗理论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特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诗词中有词性、结构不对应的句子。

这就是所谓的半对仗、半不对仗的现象。

一般也称之为义对。

下面我就来讲讲义对。

四、义对那么到底什么是义对呢?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

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

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

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

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

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

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

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

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

比如: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一别后==十年间”写的是别离。

比如:唐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几时到==秋水多”写的是怀念。

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奋/华夏腾飞”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费诗句了。

故“义对”是以“意义”构成“对儿”,有着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

我们不妨这样归纳:格律诗中的义对是对偶方法的总称,所有的对偶都可以归根于义对。

只是诗人们在义对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匀称和对应,讲究词类,甚至讲究结构。

于是就有了所谓工对和宽对。

再举一个例子: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一挥手==万壑松……。

它们构成一对儿,共同描述弹琴的状态和效果。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之前我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了几篇关于格律诗的学习笔记,分享了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知识,如果大家想深入的了解,可以查看我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谢小楼(ID:xxlou),回复“01”,就可以看到我那几篇文章。

而现在这篇文章,是想要把之前的那些文章总结简化,在这一篇文章里把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要求简洁明了地归纳出来。

既然要简洁明了,那就不废话了。

一、格律诗的押韵要求。

1、什么是韵诗词中所谓韵,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不过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的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可以通押。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2、格律诗的押韵要求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故韵又可以称为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

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不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平声韵,而且不分阴平阳平。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6)不押韵。

韵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不准押韵(第一句可以放或关)。

如果这三个句子也押韵,那就叫押韵,押韵里是不允许的。

二、格律诗的平仄要求1、四声与平仄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古代四声中,平仄里的平即平声,平仄里的仄即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里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即平,上声去声即仄。

我们现在学写格律诗,用普通话的平仄即可。

2、格律诗的平仄声律四大原则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具体要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

律诗与对仗

律诗与对仗

《律诗与对仗》讲师诗梦凝香在诗经流行的年代作品里常见到对偶句在正式开讲前,我简单说一下: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对偶句,在远古时就常被用于诗歌里对偶的上下句,允许有字的重复后来,人们将对偶严格规范了一下,就出现了不允许在上下句有字的重复,而且上下句同字位必须平仄相谐,词性相对,句子结构相应。

这就是对仗。

可以说,对仗一定就是对偶,但对偶未必是对仗。

至于对联,就是在对仗的基础上,将上下句以某种关系联系起来的对仗。

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楹联”的文体。

我们今天着重讨论对仗大家都知道,格律诗中,只有律诗要求中间二联对仗,绝句可以不对仗。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一)平仄声相对。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

这是格律诗的音律调和所必须的(二)词性词义相对。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

比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今天汉语对词性的划分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等等但古汉语,是以词类来划分的词类相比词性来说,更具体更细微比如,山水,风云,都是名词类按现代汉语来看,词性相同,可以对仗按古汉语来看,山水属于地理类,风云属于自然类不同类别的词,如果相对了,不属于工对古人把名词分成了若干的小项如:天文对;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

等我用古诗中的对仗举例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月=云《闻笛》张巡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太华=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阁=窗《晚晴》李商隐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莲《山居秋暝》王维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鹰=马《观猎》王维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其实,律诗中的对仗也是为诗意的营造服务的因此,不必太拘泥于对仗是否非常工整如果对仗很工整,但诗的表达一团糟,又有何意义呢所以,按今天现代汉语的词性划分,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律诗中的对仗

律诗中的对仗

作者:枣庄市第十一中学冯建峰许增辉【学习内容】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

二、律诗中对仗的作用即表达效果。

【分析讲解】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1、中间两联对仗为了说明的便利,人们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中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中的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对仗,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

2、律诗对仗的变例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四联全用对仗的,这都是允许的。

(1)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为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用韵的诗。

例如:送友人李白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用一联对仗的律诗,盛唐、中唐比较多见。

其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例如: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首联和颈联对仗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

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4)尾联对仗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律诗对仗的概述二、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四、律诗对仗的示例分析五、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正文一、律诗对仗的概述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它是由五言或七言的诗句组成,每首诗分为四句或八句,每句诗句都要求对仗工整。

律诗对仗,就是指律诗中诗句之间的对仗。

对仗是指诗句中字与字、义与义的相对关系,这种关系要求字义、词性相对应,以达到音韵、意境的和谐统一。

二、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字义相对:对仗的字义要相互对应,如上下句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2.词性相对:对仗的词性要保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

3.声律相对:对仗的诗句要符合平仄规律,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4.句式相同:对仗的诗句句式要保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

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律诗对仗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上下句对仗:指律诗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对仗。

2.前后联对仗:指律诗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对仗。

3.隔句对仗:指律诗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对仗。

4.全体对仗:指律诗中所有的诗句都进行对仗。

四、律诗对仗的示例分析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符合对仗的基本要求。

五、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美:律诗对仗使诗句在形式上具有整齐和谐的美感,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

2.意境美:通过对仗,诗人可以创造出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诗句,增强诗歌的表达力。

3.修辞美:律诗对仗是诗人运用修辞手法的重要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二节律诗的对仗.

第二节律诗的对仗.

• • • •
四、律诗对仗的位置 正格:中间两联对仗,首联尾联不对。 常见的其他格式: 中间两联对仗,首联对仗,尾联不对,此种 情况比较常见。如杜甫《春望》。
• 少见的其他格式 • 颔联不对仗(初唐多见,王力教材看作没定型的产 物,现在一般不用): • (a)蜂腰格:是指颈联单独运用对仗。这是律诗对 仗的一种特殊变格。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云: “(其格)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 贯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 断而复续也。” •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 •
求工太过,就往往弄到同义相对,如室 对房,别对离,懒得慵,同对共等,两句话 差不多只有一句的意思。意简言繁,是诗人 所忌;所以工对最好是妙手偶得之,其次是 不妨碍意境的情形之下,尽可能求其工。
• 借对——有时候,字在句中的意义对起来本 不甚工,但那字另有一个意义却恰和并行句 中相当的字成为颇工或极工的对仗,这叫做 借对。例如: 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王维崔录 事。) (年节之节,借为气节之节。)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王维送刘 司直赴安西。) (星汉之汉借为汉朝之汉。)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 (八尺为寻,倍寻曰常,借用。)
• 杜甫《曲江对酒》: •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 • • • •
中秋書懷 夏青(川大11级) 秋風乍起送凌波,鎖月重雲更奈何。 玉露晶凝瑩暗夜,梧桐金染展橫柯。 金陵遠在千山外,前路猶存萬里多。 莫畏明朝棲寓處,詩心四海且長歌。 夢蝶評:情真意切,格調瀏亮,首聯不 俗有味,尾聯志向高遠,得七律之體制。“ 玉露”一聯對仗稍欠工穩,蓋“玉”修飾“ 露”,為偏正結構,而“梧桐”為並列結構 。故可改為“玉露晶凝瑩暗夜,碧梧霜染展 橫柯”。“金染”之“金”與“金陵”重複 ,故換為“霜”。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

第二章:格律诗的句式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讲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王力先生把诗词中的对偶等同于对仗,可见这两者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现象。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

下边我们就来讲究竟什么是“对偶”? 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1.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都讲究个左右对称。

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了对偶句。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开宗明义即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律诗中的对仗是有它的规则的,除了具有对偶的基本特点外,还要求:①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②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对仗与对偶之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律诗对仗浅析

律诗对仗浅析

律诗对仗浅析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

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七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凡叠字处也要对称。

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

例如:无题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

颈联:贾氏对宓妃;窥对留;帘对枕;韩椽对魏王;少对才)对仗可多到三联,即首联、颌联、颈联都用对仗。

如: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也可以少到一联,即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用对仗。

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另有一种情况,即在首联、颈联都用对仗,而在颔联不用。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人在五、七律的对仗上有许多苦心孤诣的追求,创造了难以数计的所谓佳对。

在这方面,以唐的杜甫、宋的陆游为最。

五、七律的首联和尾联不必对仗。

对仗是为了形式整齐之美,如果四联皆对,则容易显得呆板凝滞。

唐宋人的五、七律,也有首联对仗的,那并不是常规。

尾联对仗的则极少见。

排偶是汉语固有的规律,在近体诗定型之前,古典作家就已经自觉地将排偶运用在诗文之中了。

有许多古体诗,为了造成形式的整齐美,也用对仗,如:杜甫五古《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摘要:一、律诗的概述二、对仗在律诗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对仗的种类及特点四、对仗在律诗创作中的技巧和运用五、对仗对律诗美感的影响六、总结正文:一、律诗的概述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先秦诗经,成熟于唐代。

它以五言、七言为基本句式,要求每首诗有四联,每联两句,且第二、第三联必须对仗。

律诗的对仗是其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对仗在律诗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律诗中,对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使诗歌形式整齐、和谐,而且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传达意境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对仗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三、对仗的种类及特点律诗对仗有多种类型,包括平仄对仗、音韵对仗、词义对仗等。

其中,平仄对仗是最基本的要求,音韵对仗和词义对仗则在对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各种对仗方式既有共同点,又各有特点,相互补充,共同丰富律诗的艺术表现力。

四、对仗在律诗创作中的技巧和运用在律诗创作中,对仗的运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对称性、平衡性、变化性等。

同时,诗人还需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如平仄搭配、词义关联、意境烘托等,使对仗既符合规则,又具有艺术魅力。

五、对仗对律诗美感的影响对仗对律诗的美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仗的运用,律诗呈现出严谨的结构、优美的音韵、丰富的意境等特点,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同时,对仗在律诗中的运用还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和谐、平衡、统一等审美观念的追求。

六、总结律诗的对仗是诗歌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传达意境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在律诗创作中,诗人需灵活运用各种对仗技巧,使诗歌既符合规则,又具有艺术魅力。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律诗对仗的概述二、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四、律诗对仗的技巧五、律诗对仗的示例正文一、律诗对仗的概述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它要求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严格的音律和韵律规则。

在律诗中,对仗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它是指诗句中字与字、义与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巧妙的对仗,诗人能够使诗句更加和谐优美,同时也能增强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二、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字数相等:对仗的诗句中,每个字的字数必须相等。

通常情况下,律诗的对仗诗句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2.词性相对:对仗的诗句中,每个字的词性应该保持一致。

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意义相关:对仗的诗句中,每个字的意义应该相互关联,形成一定的意境。

这种关联可以是相互补充,也可以是相互对立。

4.平仄相协:对仗的诗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应该保持一致。

平仄是指字的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

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律诗对仗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对:这是最常见、最严格的对仗形式。

工对要求对仗的诗句在字数、词性、意义和平仄上都保持一致。

2.宽对:宽对是对仗形式的一种放宽,它只要求对仗的诗句在意义上保持关联,而在字数、词性和平仄上可以略有放宽。

3.借对:借对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对仗形式,它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使对仗的诗句在意义上产生联系。

四、律诗对仗的技巧要写好律诗对仗,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1.注意字词的搭配:要合理选择字词,使之在对仗中既能保持词性相对,又能表达出诗人的意境。

2.力求意境的统一:对仗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要为诗歌的意境服务。

因此,在构思对仗时,要注意意境的统一和协调。

3.灵活运用对仗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境,灵活运用工对、宽对和借对等不同的对仗形式。

五、律诗对仗的示例以下是一首律诗对仗的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是指在律诗中,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的句子要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

对仗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反的意思,使语言更加优美、工整。

对仗的基本要求是:
1. 字数相等:对仗的句子字数要相等,一般要求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句子都是七言或五言。

2. 结构相同:对仗的句子结构要相同,即语法结构和词类要相对应。

3. 意义相关:对仗的句子意义要相关,即表达的意思要有一定的关联或对比。

4. 平仄相对:对仗的句子平仄要相对,即平声和仄声要交替出现,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对仗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工对、宽对、流水对、正对、反对等。

其中,工对是指对仗的句子结构、词类、意义、平仄等都完全相对应,是对仗的最高境界。

宽对是指对仗的句子在某些方面可以放宽要求,如词类可以不同,但意义要相关。

流水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连,像流水一样自然流畅。

正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近或相似,反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反或相对。

律诗的对仗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还可以使诗歌更加严谨、工整。

七言律诗对仗规则

七言律诗对仗规则

七言律诗对仗规则
七言律诗对仗规则指的是七言律诗中对仗的形式和规定。

其规则如下:
1. 全韵:七言律诗各句用韵相同的字,且以平声为主。

2. 交韵:上下句韵交错组合,也称双调。

即上句最后一个字和下句第二个字押韵。

3. 迭起:连续两个句子的末韵(最后一个字)相同,但与前面的句子不押韵。

4. 递增:每句的韵母按音系顺序前推。

5. 对仗:上下句中,意义相对、结构相同的部分一般用相似的词、词组等组成。

6. 押韵:七言律诗各句数字、句调相同,但声调不必完全一致,只要韵部相同即可押韵。

总之,七言律诗对仗规则非常严格,需要作者精心构思、娴熟运用。

对于每个诗句的选择和安排都需要考虑整齐、协调和优美,一旦配合得当,就能产生对仗而生动的效果。

6.七律第六讲律诗中的对仗,律诗

6.七律第六讲律诗中的对仗,律诗

6.七律第六讲律诗中的对仗,律诗七律第六讲律诗中的对仗,律诗的句式语法今天的课分三个部分:一、律诗的几种变格;二、律诗的对仗技巧;三、律诗的语法。

我们重点分享钱明锵先生的走出对仗的误区,我们都学过对联,对于对联的各种对法格式想必都不陌生,但是能真正灵活运用到律诗的诗友恐怕不会很多。

那么我们今天就仔细的复习一遍,看看前贤是如何处理的,顺便也温习下诗词中的语法。

从今天开始要求同学们熟读王维五律122首,杜甫七律155首,精读六朝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比较高古,多读可以提高意境。

通过同学们的作业,发现有些同学造句没有诗味,生硬、词汇贫乏;有的诗风流于浅白。

所以,必须加强学习。

一会课儿我传下资料。

对仗是格律诗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

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

因此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

诗人的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

有些同学的诗读起来不精彩,问题出在对仗上。

在律诗对仗的运用中,主要弊病是:一、死守旧有的、正统的对仗模式,呆钝死板;二、为求正、求工,七拚八凑,晦涩拗口;三、四言一法,句式类同,单调平板。

四、语言修辞铺陈简单,缺乏韵味。

五、两联内容重复,同类连叠,语言拘束,诗味索然。

这些对仗中的弊病,成为创作精品的“拦路虎”。

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克服这些弊病?我们认为:一、要解放思想,大胆运用对仗的变格模式。

律诗颔、颈两联对仗,这是一般必须遵守的规则,颔、颈两联对仗属于正格,但古人律对中变格很多,如:蜂腰格、偷春格、藏春格等。

不是经常有同学问:什么叫做偷春格吗?那么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下。

不过,这些变格貌似比较适合五律,因为五律字少,如果千篇一律死板的对仗的话,诗写出来一定很难看。

但我们不妨在七律上也灵活掌握下。

1.蜂腰格:蜂腰格,是指颈联单独运用对仗。

这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变格。

律诗对仗详解及对法

律诗对仗详解及对法

律诗对仗详解及对法1、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2、什么叫做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十三讲:律诗及对仗(一)

十三讲:律诗及对仗(一)

十三讲:律诗及对仗(一)律诗八句四联,每两句为一联,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律诗什么是对仗呢?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指出是源于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现象。

律诗的最大特点是中两联对仗。

诗的对仗说没有对联的对仗说的完整通透明白,所以我用对联的对仗法说律诗的对仗法,实际上五、七言律诗的中两联也就是两副五丶七言对联,大同小异。

在未展开叙述前,首先要明确一点,对联分上联和下联,上联必须落于仄声,下联必须收于平声,这是铁律。

下面分项讲解。

一、词性对品。

词性就是词的属性。

我国汉语把词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十二种,依照对仗实际,语言学家王力把词分为九类。

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b)颜色自成一类。

(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所谓词性对品就是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诗类属性相同。

亦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不同词性一般不能相对。

如: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形名名名名方动方即方位词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色名副名数名名色即颜色词。

二、结构对应结构分句子结构和词组(短语)结构两个层面。

“对仗是不能太拘泥于句型相同的”(王力语),明智的办法就是采取小结构(词组结构)的分析方法。

所以重点说词组结构。

词组结构分若干类,分别举例说明。

(1)偏正结构。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律诗对仗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

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

写律诗时,对仗不工不严的情况大致有词性不同、平仄未相反、对仗出现偏枯等几种。

中文名律诗对仗对仗的种类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首联对仗可用可不用律诗对仗听语音(一)对仗的种类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36]。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37]。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38]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b)颜色自成一类。

(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12、外貌13、动作14[39]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春日忆李白[唐]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40]?(“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水名。

谈律诗的对仗

谈律诗的对仗

谈律诗的对仗《谈律诗的对仗》,这部分是写给初学律诗的人阅读的。

对仗,是格律诗的“四律”之一。

律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十句及十句以上长律。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长律除了首联和尾联,其余各联必须对仗。

我们通常说的律诗是指八句的律诗。

律诗的中间两联是必须对仗的。

如果一首律诗的这两联不对仗,或者对得不好,在严格的意义上说,就不是律诗。

律诗的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尾联一般不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对仗的本意,是封建社会里官府升堂时衙役手里拿的木杖。

拿木杖的衙役两两相对,所以叫对仗。

以此意比喻律诗词语的对偶。

“对仗”是格律诗词中的术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偶,还须讲究平仄相对,以适应律诗的格律。

律诗的对仗有那些要求呢?基本要求有七点:律诗对仗联语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对仗联中对应的词词义要相近或相反(相对),构成对偶;对仗联中运用叠音词、连绵词和重复词时位置要相对应;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结构要相同;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对仗的两联的结构、节奏要相异;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

下面把关于对仗的七条规则一一说来。

第一律诗对仗联语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律诗中的词性划分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划分不完全相同。

律诗中只把词分为九类:代动数位名,颜色副虚形。

代词,即代指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动词,即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数词,即表示数量的词;位词,即单位词;名词,即表示事物名称的词;颜色词,即表示事物颜色的词;副词,即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虚词,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形容词,主要是指修饰事物形象的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杜甫绝句的对仗联。

联中的“两”和“一”是数词;“个”“行”是单位词;“白鹭”“黄鹂”是名词,而其中的“白”和“黄”又是颜色词;“鸣”和“上”是动词;“青天”和“翠柳”是名词,而其中的“青”和“翠”又是颜色词,这两句诗中相同词性的词处在的对应的位置上,两两相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及其对仗
各位好,前些时候讲过了格律诗的律以及拗救。

今天给大家讲律诗的结构及其对仗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

按句子的字数看,又分为五言和七言。

今天主要讲的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对仗。

在习惯上,五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多于七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

首句不入韵,可以方便在第一联做对仗。

因此,五言格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第一联也对仗的比较常见。

七言格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第一联很少有对仗的。

律诗,无论是五言的还是七言的,都是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

中间两联(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都要求必须对仗,这是律诗的特点。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

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

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往往取决于律诗的闪光部分,而对仗恰恰是闪光点之一。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

(二)。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

比如:名词对名词;
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有的词类,主要是名词还分若干小项,往往需要按照这些小项对仗。

如:天文对;
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
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

这些对仗,我都列举例子。

如果要看整首诗,请大家自己去百度。

(这些当然都是律诗了,我以五律为例子,七律与之类似)
(a)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月=云《闻笛》张巡
(b)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c)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d)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太华=中条诗名和作者同(c)
(e)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阁=窗《晚晴》李商隐
(f)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莲《山居秋暝》王维
(g)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鹰=马《观猎》王维
(h) 形体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眼=蹄《观猎》王维
(i) 人事对“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姓=名《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j) 人名对“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庾开府=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杜甫
(k) 方位对“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北=东《春日忆李白》杜甫
(l) 数目对“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一=十《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m) 颜色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青=绿《次北固山下》王湾
(n) 虚字对“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同=共《新年作》刘长卿
此外,还有器物对、衣饰对、饮食对、文事对、史事对、人伦对、代名对、干支对、叠字对、连绵字对,等等。

这些就不一一举例了。

词类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工对,不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宽对。

但有的词虽不同小项或者类别,用作对仗,习惯上也认为是工对。

如“天=地”、“兵=马”、“诗=酒”、“无=不”等。

(三)。

即:上下句必须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等等。

上下句的句子结构和节奏形式必须相同。

如:“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其上下句结构均为“主----谓---宾---补”
主语:树色=河声都是偏正结构
谓语:随=入
宾语:关=海
补语:迥=遥
还有种对仗形式很特殊,叫借对。

有两种形式:
(1)
如:“法调狂象,言问老龙。

”白=玄因“玄”有黑色的意思,所以用来借对“白”。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王维
又如:“酒债行处有,人生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个含义为“平常”,另外一个含义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曲江二首》杜甫
(2)
如:“厨人具黍,稚子摘梅。

”鸡=杨因“杨”与“羊”同音,所以用来对“鸡”。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一题作裴司士见访)》孟浩然
类似的对法经常在唐宋格律诗的对仗中出现,大家见到了,别以为这样的对仗有问题。

其实,这样也算是“工对”。

在格律诗的对仗中,上下句的关系经常有五种形式:
(1)两句意思并立,不分主次,不相连贯。

这样的对仗最常见。

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杜甫
又如:“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聚落花。

”《夏日题老将林亭》张蠙
(2)两句意思相映比,有主次,一为正意,一为旁衬。

如:“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闻笛》张巡
上句为衬,下句为正。

又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空流。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上句为正,下句为衬。

(3)上下句整句或局部意思相反,常用有反义词:
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李商隐
无=有
又如:“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复愁》杜甫
(4)下句承接上句之意,多见前后相承。

如:“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观猎》王维
又如:“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5)两句一意贯通,如一道水流,不能颠倒不能分割。

如:“不辨风云色,安知天地心。

”《闻笛》张巡
又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律诗对仗有二忌:
一忌“合掌”。

即一联上下句以同义词来相对,以致两句意思完全或者基本相同。

如“群贤共谱箴时调,众彦齐讴警世声”。

二忌两联对仗方式雷同。

(语法句式相同)
两联句式要有所变化,以免重复呆板。

句式节奏,我在下堂课时会详细讲到的。

另外,对仗不要一味求工。

否则容易束缚思想,造成合掌,或流于纤巧。

可以工对和宽对相结合。

如:“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该联中,前四字是工对,末字“见”(动词)却与“容”(名词)相对。

对仗总以天然、工整、流畅为佳。

诗人常用颜色对、数目对、方位对等等,容易形成工对,能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或增加气势。

今天先讲到这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