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
专题05 古诗词鉴赏(教师版含解析)-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专题训练(江苏专用)
专题05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江苏省淮安市2020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5.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4. “阔”是“宽广”的意思。
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
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5. 作者由江上观日出起兴,引发出无限感慨。
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使海日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光荏苒的场景。
表达了作者见美景而思乡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了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解析】【4题详解】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
解答时,先明确“阔”字的本义是“宽广”,然后分析颔联的意思: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
“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可见“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恢弘阔大的感觉。
【5题详解】考查诗句的赏析。
可从意象、炼字、修辞、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
“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专题05诗词鉴赏(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天津专用)专题05 诗词鉴赏1.(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点题,“客路”与“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情。
B.颔联中“平”“阔”“正”“悬”四个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颈联用“生”“入”三字将“日”与“春”拟人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D.尾联呼应首联,写诗人希望从大雁那里得到友人的消息,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2.(2023·天津河西·统考二模)下面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2023·天津西青·统考二模)下面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A.问答入词,层层深入。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中考语文专题-古诗词赏析
酒—多表达豪情、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寂。 月—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绪、寂寞思归之情。
名师点拨
强化训练
【江西】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甲]春尽
[乙]春尽
[唐]韩偃
[宋]郑解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名师点拨
考点一: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四)研读诗词的注释
注释中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 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的介绍 作者,是在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仔细研读注释,利于理解 诗词的相关内容及情感。
名师点拨
考点一: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五)体会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考点聚焦
考点三:两首古诗词的对比阅读 给出内容、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首课外古诗词进行对比 阅读,考察的题型和单首诗词是相似的。
名师点拨
考点一:古诗词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理解
(一)结合诗词的题材
根据题材,古诗词的主要分类有:
1.送别诗
2.边塞诗 3.写景抒情诗
4.托物言志诗 5.羁旅诗 6.闺怨诗
7.爱国诗
8.怀古诗
[清]张謇 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 船趋①绳力健,水啮岸根空。 村栅牛羊熟,滩菰②雁骛丰。 但无沧海警③,安乐是吾通。 【注释】①趋:疾行。②菰:生长在水里的一种草本植物。③沧海警:海 上传来的倭寇侵扰的警报。 1.本诗颔联中“啮”字用得很巧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 2.请以首联或颈联为例,谈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江苏省2021年中考试题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5 古诗词鉴赏(Word版,含答案解析)
专题05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江苏省徐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月①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②,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该诗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
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
9.简要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两句诗。
10.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9.这两句描写了中秋月圆的美景。
“溢”本来写水,此处用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如水满而流出的动感,突出了月光的清亮和动态美;“转”字写出了月亮的运行状态,“玉盘”则通过比喻写出了月亮的浑圆,突出了月亮的形态美。
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对中秋月圆人团圆的欢乐喜悦之情。
10.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聚的珍惜和对未来相聚的渴求(期盼)忧虑(担忧)、哀伤。
【分析】9.考查诗句赏析。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是说,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是应该有声音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由此传出。
“玉盘”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10.考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说,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所以词人才会赞叹“此生此夜”之“好”。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此生此夜”一句抒发了作者对亲人此时团聚的珍惜之意。
专题05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天津市2017-2021年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
专题05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 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 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 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 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答案】C【解析】C.“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有误。
这里的“愁心”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故选C。
【2-2021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②梦,凫③雁满回塘。
注释: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
②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
③凫:野鸭。
8. 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
B. 颔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
C. 五六句写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这一句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情色彩。
D. 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虚实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9.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8.C9.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乡的羁旅孤寂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不仅纯然写景,诗人看到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的景象,怀乡的情思油然而生;故选C。
【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2016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五:古诗鉴赏
2. 虚实结合 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 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 • • •
《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写实)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写)
3.乐景写哀情
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008陕西中考)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 孙 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湿”是打湿、浸湿之意。一个字让我们感受到烟雨 朦胧中黄昏时分那种润泽、静谧的韵味;同时也烘托出 诗中渡人和诗人自 己的闲适和悠然自得。)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三)绚丽飘逸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 的情思。代表:李白 李贺 相关术语:辞藻富丽,想象奇幻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四)形象生动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四)
——诗歌的表达技巧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 引用典故、反复、反问、设问。 表现手法: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以 动写静、以静写动)、烘托、反衬
1.烘托 对比
• 1.烘托: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 人来衬托主要人或事物。 • 分以景烘托人和以人烘托人 • 示例: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 2 对比: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 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 示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枝。 • ——苏轼《赠刘景文》
中考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篇5
诗人
离开家乡,独睡客船的满腹旅愁。 “愁”字笼罩全篇,堪为诗眼,
从而抒发了诗人
旅途中的孤寂忧愁和浓浓思乡之情。
⑵杜甫的《望岳》诗热情赞美了
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会丽当的凌景绝色顶,,字一里览行众间山洋小溢着青年杜甫
那种勃勃朝气。诗眼应为“
” 句,
此联表达了诗人
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既具有象
(二)思作者(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及历史背景。 诗人描写人、事、景、物时,都倾入了喜怒哀乐及思想感情。知人 论世,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如: 王维——诗中有画,意境动人 。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 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平和心境。 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其诗深刻揭露朝廷黑暗,抒发怀才 不遇的愤懑,表现对理想的向往追求。诗歌具浪漫主义色彩,想象 瑰丽,意境壮美。 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诗写历史, 反映安史之乱的社会全貌,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统治者的腐败,表 达强烈爱国主义情感,被称作“诗史”。另外如: 陶渊明、孟浩然、白居易、杜 牧、 王昌龄、苏轼、范仲淹、辛弃疾、 陆游、李清照等不一一例举, 都在于平时的知识积累。
【鉴赏示例】请朗读诗歌,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题: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 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问题解析】
联系陆游生平和毕生心愿——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坚持 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晚年退居家乡,抱恨而终,但收复中原信 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内容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倾诉壮志难酬, 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第二句中的“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C.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D.这首诗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A.首联开篇点题。
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所见景色。
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
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2.从这首诗的诗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可看出诗人处在的境况之中。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4分)三、(2020年桂林中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问题。
(6分)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枯”“老”两字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悲凉的色彩。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B.曲中作者形容乌鸦昏昏沉沉地归巢,以此来含蓄地表达断肠人的内心。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梳理5、即事抒怀类(9首)
五、即事抒怀类(9首)
特点
就某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感悟
常见
①抒发落寞、凄凉的情感;②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
情感
想境界的追求;③展现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积极的心态
常见
意象
常见写
作手法
花、酒、雪、月、笛、燕、蛙声等
比喻、拟人、反问、用典等,以动衬静、象征等
1.画面描述类:①找意象;②析意境(常用词:欢快、
目及表
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我们)最好不要为眼前的顺境
达情感
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
七下
难,履险如夷。
《约客》(P61):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
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时诗人的怅惘、无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P58):隐含着词
具体篇目及
表达情感
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表现出她对理想
船。⑨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
【作品主旨】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
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含着词人对社会现实
的不满与失望,表现出她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和向往。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 【理解探究】
• 1.(主旨情感)“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 写作背景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随难民南
渡,后来只身漂泊江南,孤寂困窘。南渡之
后,李清照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此作却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
54
55
56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曲鉴赏共34页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曲鉴赏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Hale Waihona Puke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方法与技巧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方法与技巧古诗文(包括诗、词、歌)鉴赏答题方法与技巧:一、古诗文鉴赏常用答题关键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情感: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词句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古诗文鉴赏常用答题思路与要点:1. 把握中心内容【方法指导】(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送别诗、咏怀诗多写如何叮咛对方、歌颂对方;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必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
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
2. 句子理解与欣赏【方法指导】(1)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2)体会意境。
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3)把握情感。
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表明的观点或志向等。
(4)领悟哲理。
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把握语言风格。
①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人。
②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第27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
示例: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诗人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痛惜和焦急的心情。
(意对即可) 3.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三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也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第28首卖炭翁[唐]白居易(八下)原文词语解释赏析卖炭翁,伐薪①/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②/十指黑。
①薪:木柴。
②苍苍:灰白。
炼字:“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也概括了漫长的艰辛劳动过程,表现了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也为下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铺垫。
人物形象:后两句肖像描写,仅用十四个字就活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
表现手法:诗人运用衬托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卖炭翁的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③?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③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谋求。
修辞:设问。
前两句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表达方式:描写。
后两句心理描写,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炼字:“可怜”二字倾注了无限同情,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3)
第5首夜雨寄北[唐]李商隐(七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①/夜雨/涨秋池。
①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内容:写眼前景象,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中,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炼字:“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何当②/共剪/西窗烛,却话③/巴山/夜雨时。
②何当:何时将要。
③却话:回头说,追述。
表现手法:设想未来相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场面,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孤寂的心情。
炼字:“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参考译文】你问我哪天归来,我尚未确定日期,巴山的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秉烛长谈,并追述今夜我在巴山听雨时对你的思念。
【文学常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秋雨连绵的巴山夜景,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和对团聚的期盼。
【写作特点】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一二句。
2.虚实结合。
一二句是眼前景象,三四句是想象团聚情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
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书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
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诗人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2.“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烘托出诗人独在异乡的羁旅之思。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05 诗词曲阅读与鉴赏
专题05 诗词曲阅读与鉴赏(时间40分钟,共100分)(2022·贵州遵义·中考试题)阅读下列诗歌。
游溪韦应物①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
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②清风。
缘源③不可极,远树但青葱。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②澹:水波荡漾。
③源:水流始出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清新淡雅,以“游”统摄全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划舟游溪的所见之景。
B.颔联“绿蒲垂钓”,趣味盎然,突出了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闲适之情。
C.颈联一“飘”一“澹”用词精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静态美。
D.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味深远,富有哲理,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2.“诗中有画”是本诗的特点,请赏析首联描绘的画面。
(2022·宁夏·中考试题)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初秋行圃①〔宋〕杨万里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②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注:①行圃:指在园子里散步。
②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3.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写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正催着园子里树上的蝉鸣叫。
B.诗歌的后两句写蝉鸣仿佛就在身边,可是去寻找时,蝉却不鸣叫了,就好像是知道有人来找它。
C.这首诗用寥寥数语描写了初秋时节夜晚的情致,同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
D.这首诗极为平淡,却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理趣。
4.本诗写作手法多样,请你作简要分析。
(2022·四川巴中·中考试题)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5.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运用借代手法描写月到中秋,飞镜重磨的景象。
词人不仅感叹时光流逝,也表示对自己满头白发的无奈。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8)
第一部分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主要目的是以理服人。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应该是一句表示判断的陈述性质的完整的话。
其他:(1)论题:即作者所议论的问题。
(2)中心论点:文章的主要见解,是全文的统帅和灵魂。
(3)分论点:各部分用以补充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
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在议论文中,论点是“统帅”,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论据和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一般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历史事实以及统计数字。
作用: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道理论据包括名人名言、农谚俗语和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
作用: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具说服力。
如:《敬业与乐业》中多次列举孔子的名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列举《大学》中的名言。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如:《谈创造性思维》中作者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游戏机的例子,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有时作者的分析论述也是道理论证。
作用:它是经验的总结,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如:《敬业与乐业》中多次列举了孔子的名言来证明论点。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论证了要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即“乐业”。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首野望[唐]王绩(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东皋/薄暮①/望,徙倚②/欲何/依。
①薄暮:傍晚。
薄,接近。
②徙倚:徘徊。
炼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内容: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为下面两句设置了背景。
牧人/驱犊③返,猎马/带禽归。
③犊(dú):小牛。
这里指牛群。
内容:颈联写人,写近景、动态: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看到牧人猎人皆有所归,“我”却独无,景中折射出诗人忧郁、落寞的心绪。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④采薇:采食野菜。
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情感: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直接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识相知的朋友,孤独无依,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之士了。
【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文学常识】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本诗主旨】本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彷徨、孤独和苦闷的情怀。
【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
如颔联、颈联。
2.动静结合。
如颔联写静景,颈联写动景。
3.首尾呼应。
如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也抒发了诗人思亲念乡的情怀。
B.“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随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D.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2.试描述本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第14首黄鹤楼[唐]崔颢(八上)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
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3.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第15首使至塞上[唐]王维(八上)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2019年贺州9(1)题2分]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广阔无垠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显得又大又圆。
3.[2019年贺州9(2)题2分]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第16首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①/楚国游。
①从:往。
内容:首联叙事,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到达荆门外。
以“荆门外”“楚国游”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②流。
②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内容:颔联、颈联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
炼字:“随”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渐变与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内容: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将水中的明月比作飞下的天镜,反衬江水的平静;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化万千,如梦如幻,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仍怜③/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③怜:喜爱。
修辞、情感:“故乡水”指流经故乡的水,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情感。
【参考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依旧怀念故乡的水,它把我送到万里之外。
【本诗主旨】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思念之情。
【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移步换景。
如颔联、颈联。
2.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
如颈联。
3.运用拟人修辞。
如尾联。
4.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
如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颔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2.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第17首钱塘湖①春行[唐]白居易(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孤山寺北/贾亭②西,水面初③平/云脚低。
①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②贾亭:即贾公亭。
③初:刚刚。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
勾画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
画面描述: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冬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堤持平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④,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暖树:向阳的树。
内容: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可谓描摹细腻。
炼字:用“争”和“啄”两个动词,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给人以清新之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内容:颈联写植物的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
炼字:“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形象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续表原文词语解释赏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⑤。
⑤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表现手法: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参考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泥在筑巢。
繁茂又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才长出来的小草刚刚能够遮盖住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
【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写作特点】1.善于把握景物的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如颔联。
2.直抒胸臆。
如尾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颔联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C.颈联中,诗人看到的是一幅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尾联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早春场景。
示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不停地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动词:争、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样子,把燕子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早春的活力与生机。